《道德经》讲座(一)
参一《道德经》讲座1-81全集
![参一《道德经》讲座1-81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81eaf8f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7.png)
参一《道德经》讲座1-81全集《传统文化及国学》正能量视频合集01 天地万物都是怎么来的,我与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02 无善无恶心之体03 人生就是虚心实腹的过程04 道冲,为什么解决所有的的矛盾0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06 谷神不死到底怎么解释07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08 上善若水,上善怎么理解09 什么是功成名遂身退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11 无即有,有即无,无有不二12 圣人为腹不为目13 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14 执古御今是大智慧15 善为士,微妙玄通16 致虚极,守静笃17 太上,下知有之18 大道废,有仁义19 见素抱朴是人生大智慧20 为什么绝学无忧21 万物之总,皆阅一孔22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3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4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2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 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27 圣人无弃人,无弃物28 知雌守雄,知白守黑,知荣守辱29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30 果而勿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3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32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33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4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5 执大象,天下往36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39 一的奥秘40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1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3 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4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5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6 知足之足,常足47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8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49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50 善摄生者,无死地51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53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54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55 赤子的意义56 亲疏,利害,贵贱是一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8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59 治人事天,莫若嗇60 治大国,若烹小鲜61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62 道者,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63 以德报怨6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6 圣人处上民不重,处前民不害67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8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69 骄兵必败,哀兵必胜70 圣人被褐怀玉71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2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73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5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76 生而柔弱,死而坚强77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78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79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80 小国寡民81 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完)。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21c89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b.png)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1、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庄子集结荀子的思想而成文。
这本书包含了老子的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教哲学。
在这本书中,老子通过对道的思考,讨论了道的本源、道的特性以及道的应用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观、人性观和道德观。
在此,我将以我的理解给大家讲解一下《道德经》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2、道的本源首先,我们来谈谈《道德经》中对道的本源的思考。
老子认为,万物的本原来源于道,万物都是由道而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冲指的是道的本源,就像是无形的气息一样,无孔不入,无形无象,无处不在。
我们知道,古人认为当前物质世界的根本是空虚,而老子把它归结为万物的本源。
这也意味着,万物都是由同一根本而来的,因此,万事万物都具有共同的本质。
3、道的特性道作为万物的本源,自然有其特性。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是在阐述道的特性,即道的特性是一种对立和相互关系。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都是对立的概念,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老子告诉我们,这些对立的概念之间,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没有了其中任何一方,就会破坏整体。
这种对立和相互关系,是道特有的,也是道的魅力所在。
4、道的应用如何理解道的应用呢?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交。
为天下交,恒德不离。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学会平衡自己内在的雄和雌的属性,这样才能真正为天下交。
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内外平衡,做到阴阳和谐,这样才能保持恒定的德行。
老子以道推广修养,提出“不为而成”、“无为而治”,提倡适应客观规律,践行“隐”、“无之”、“谦”,指出无为而治可治天下,为治乱之法。
同时告诉我们,世界上本来就有自变些万上,我们无需在所有事情上都过于强求,只要顺其自然,让事情自己来就行了。
5、人的生活与修养老子认为,人的生活与修养,都应该遵循道的原则。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讲座-武
![道德经讲座-武](https://img.taocdn.com/s3/m/0f16c7034a7302768e9939ea.png)
武绛玲道德道德经的奥秘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武
绛 玲
2014/8
武绛玲心理讲座
老 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生活 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 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 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 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 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 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 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是逃跑诙谐的说法。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人不为己,天诛地 灭”,中的“为”是 “修习、修炼”的意 思;天诛地灭,是并 列结构,就是天地诛 灭的意思。讲通俗一 点就是:“人如果不 修习自己的德行,那 么天理难容!”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第一部分
汉 景 帝
道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德 经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老子》——老子写的一本书; 《道德经》——得到共识,经常这样去做,很正式的; 《道德真经》——
真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武绛玲道德讲座
2014/11
老子传道图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3340b2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3.png)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第一章,以“道”为主题,深刻阐述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本文将围绕道德经第一章进行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
道德经第一章的开篇,便道出了道的奥秘:“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意味着道无法被凡夫俗子所言表,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
因此,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地描述道,只能通过心灵的体验和感悟去把握它的真谛。
接着,道德经第一章进一步阐述了道的无形无象:“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是超越一切名字和标签的。
名字只是对事物的表象和符号,而道是超越事物本身的存在。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名字来认识事物,而是要超越名字去感知事物背后的本质。
道德经第一章还指出了道的起源:“无名天地之始”。
这句话表明,道是宇宙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的始源。
它存在于宇宙的起源之初,贯穿于宇宙的演化之中。
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在道德经第一章的结尾,提到了道的作用:“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
这句话告诉我们,聖人通过顺应道的原则来治理事物。
他们心灵空虚,不受私欲和执着的束缚,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
同时,他们深藏于内心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滋养和支持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道德经第一章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道的无形无象、超越一切名字和标签的本质。
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聖人通过顺应道的原则来治理事物,通过虚空的心灵和充实的实践,实现万物的和谐发展。
道德经第一章的深意不仅仅是对道的本质和作用的阐述,更是对我们生活、思考和行动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快节奏的生活所困扰。
而道德经第一章告诉我们,要过简单、纯粹的生活,要超越物质的追求,去追寻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学会静心思考,去感受道的存在和指引。
在面对困惑和挑战时,我们可以从道德经第一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应对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道德经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之作,深刻地阐述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 逐字逐句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 逐字逐句](https://img.taocdn.com/s3/m/3653561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9.png)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逐字逐句【实用版】目录1.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简介2.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3.逐字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的意义4.讲座对现代人的启示正文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是一门深入剖析《道德经》的课程,旨在让听众更好地理解这部道家经典的精髓。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哲学经典。
全书分为两部分:道经和德经,共 81 章,阐述了道家的哲学观念、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
在讲座中,徐风清雨详细解析了《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包括道的概念、德的含义、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等。
讲座强调了道的普遍性和不变性,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
同时,讲座还对德进行了深入的解释,认为德是道的体现,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准则。
此外,讲座还对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执政理念。
在逐字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的过程中,徐风清雨讲座深入挖掘了《道德经》中的语言艺术和哲学思想。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句子,讲座解释为道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而名字也不能将万物的真实本质完全概括。
这样的解析让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语言艺术。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心浮躁等,而《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给予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
例如,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可以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过度干预和管控,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执政理念,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和谐、自然的社会。
总之,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让听众对这部道家经典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道德经讲座的主持稿
![道德经讲座的主持稿](https://img.taocdn.com/s3/m/feaa9b59f242336c1eb95ea8.png)
道德经讲座的主持稿篇一:道德经讲座《道德经》第一章讲座杨海英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下面我浅谈一下道德经的第一章。
原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
我把“道”进行了分类,先说了天道、地道、人道。
但是“道可道非常道”,既然有“非常道”,就有个“常道”与之对应。
就是这么几个字中,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道,可道”,也有“不可道”与之对应。
大家要知道,我们在读这些书的时候,它背后所隐藏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是藏在里面的。
既然有“可道”,就有一个“不可道”在后面藏着的;有“非常道”,就有一个“常道”在后面藏着的。
道,是什么?有可道,有不可道;有常道,有非常道。
根据我们不同的视角角度,你可以看见可道的东西,包括我们说的规律,春夏秋冬,日月运行,这些就是“可道”,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
不可见的东西呢?为什么地球要围着太阳转?凭什么要跟着转?有的学生提问题,哎呦,这个地球是圆的,在天上悬起的,我们怎么不落下去?不掉到月亮上去?以前这是不可道,后来西方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不可道就变成了可道。
所以,我们在看到可道的时候,我们要想什么是可道?什么是不可道?常道,春夏秋冬是常道,一百年前有春夏秋冬,一百年后还有春夏秋冬;一万年前有白天黑夜,一万年以后还是有白天黑夜。
人,只要是生命体,都有生老病死,这个也是常道。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d06048e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e.png)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之源、中华文化之源”。
本期百家讲坛将带您领略精彩的《道德经》讲座全集。
第一集:道德经的起源和背景本节主讲人介绍了《道德经》的成书时代及其历史背景,并分析了《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地位。
第二集:道德经的文化内涵本节主讲人介绍了《道德经》的文化内涵,包括“道”与“德”的含义、阴阳观念、天人合一等。
第三集:道德经中的道、德、人、治本节主讲人介绍了《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包括“道”、“德”、“人”、“治”,并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奥义。
第四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本节主讲人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的哲学意义,并解读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第五集: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节主讲人讲述了《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包括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与文化的相互渗透。
第六集:道德经的现代价值本节主讲人分析了《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人文关怀、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等,以及对个人的修身养性的指导作用。
第七集: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比本节主讲人对比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和重点。
第八集: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本节主讲人讲述了《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包括虚心谦让、真诚待人、持重慎独等,指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
第九集:道德经与领导力本节主讲人阐述了《道德经》中的领导力理念,包括以德服人、不争之德、审时度势等,为现代领导人员提供启示和指导。
第十集:道德经中的艺术欣赏本节主讲人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讲述了《道德经》中的哲学艺术,探讨了它对人们审美、情感以及精神生活的启示。
以上是本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您带来丰富的思想和精神盛宴。
《道德经》讲座 ppt课件
![《道德经》讲座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139f6c453610661ed9f471.png)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0年版。
《黑格尔〈小逻辑〉示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
ppt课件
2
几个基本问题
与老子《道德经》的因缘 老子其人与自我定位 《道德经》哲学意义(本体概念的营构) 《道德经》价值意义(批判颠覆的立场) 《道德经》言说方式(反常规的思维)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ppt课件
4
老子人格的自我定位
与屈原形成强烈对比:
屈原的“露才扬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 世皆浊我独清。”
老子的“自我贬抑”:众人皆精明,我独愚蠢; 众人皆有为,我独无用。
力争上流与甘居下流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在竞争社会、功利化驰逐中,如何自我定位? 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活?
《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
大小之辨与物性平等
《列子》的《力命篇》与《杨朱篇》
万物自化与自私的合理性
与其高调“无私奉献”,不如在合理范围内 满足各自的“私”。成就众“私”,才能满足一 己之“私”。从“大公无私”到“大私即公”。 真正的“公”不过是协调、控制各自的“私”, 让“众私”皆有所就,各得其所,各安其居,各 乐其业。
ppt课件
8
《道德经》哲学意义
本体概念的营构 什么是本体?本体追求的思维机制 本体概念意味着一种终极尺度的确立 “道”的理论至高点地位 “道”的价值至高点地位 万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 存在与非存在的价值意味 真理观与人生观
ppt课件
9
《道德经》价值意义
文明批判的立场 智力进步总是可取的吗? 争上游总是成功的吗? 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有为者小慧,无为者大智 “无为”的反实践立场 “不争”的反竞争立场 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源于有为的实践后果 竞争的积极意义与恶果 无为而治与自由资本主义(计划的手与市场的手)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4a27666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a.png)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一、什么是道德经1.1 道德经的背景与作者简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广泛认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由多篇诗文组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的作者是黄元吉(Huang Yuangi),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1.2 道德经的内容与特点道德经是一本关于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书籍。
它阐述了人应该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处理社会问题等方面的道德原则。
道德经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含义深远,以及注重个人修养与道德教育。
二、道德经的基本思想2.1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道德经认为,天道是宇宙的规律和运行方式,它是人类生活的基石。
人道则是人类在天地间生存发展的道路和准则。
道德经强调人应当遵循天道,与之相应,积极追求和谐发展。
只有遵循天道,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达到心灵的安宁与和谐。
2.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经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首先,个人应该注重修身,修养内心,提高自身的品德和修养。
其次,个人要注重家庭的和谐和发展,树立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
再次,个人要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个人应当关心全人类的幸福,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作出努力。
三、道德经的道德准则3.1 仁爱与道德道德经强调仁爱与道德的关系。
仁爱是一种无私,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道德经认为,个人应该以仁爱为指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及为他人谋福祉。
只有通过仁爱行为,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与快乐。
3.2 诚实与正直道德经强调诚实与正直的重要性。
个人应当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坚守自己的承诺和原则。
只有真诚待人、守信用,个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此外,道德经提倡正直无私的行为,个人应该坚守道义,为大众利益着想,而不是为个人私利而行。
3.3 礼仪与道德规范道德经强调礼仪与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个人应该尊重他人、注重礼节,遵循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d1067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4.png)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摘要:I.引言- 简要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傅佩荣教授对于《道德经》的研究和解读II.《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的概念与内涵- 阴阳二元对立与和谐- 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III.《道德经》的伦理观念-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仁爱、谦虚与忠诚- 追求道德完善的境界IV.《道德经》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应对复杂社会的智慧- 自我修养与心灵成长- 对于环保、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V.结论- 总结《道德经》的永恒价值- 傅佩荣教授对于《道德经》的贡献正文:《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的经典之作,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基石。
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独特的伦理观念和智慧的生活态度,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学者和政治家。
傅佩荣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对《道德经》的研究和解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
道具有阴阳二元的特性,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这种对立与和谐,推动了万物的生成与发展。
在政治哲学方面,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政治家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干预,让事物沿着自然的轨迹发展。
在伦理观念上,《道德经》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仁爱、谦虚和忠诚是道德品质的核心。
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
同时,《道德经》还提倡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知足常乐,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运用《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此外,《道德经》的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对于我们的自我修养和心灵成长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环保、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经典著作,傅佩荣教授对于《道德经》的研究和解读,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道德经》讲座心得体会
![《道德经》讲座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771037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e.png)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关于《道德经》的讲座,深受启发。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被誉为“万经之王”。
这次讲座让我对《道德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道德经的哲学思想《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81章。
老子在书中阐述了“道”、“德”、“无为”、“自然”等核心哲学思想。
其中,“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它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人生观。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人只有顺应道,才能达到和谐、安宁的境界。
1. 道法自然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即人应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观察自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以自然之道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如《道德经》第25章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揭示了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政府应减少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
他认为,过多的干预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不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道德经》第49章中,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句话揭示了无为而治的真谛。
3. 德者本也老子强调“德者本也”,即道德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注重道德建设。
在《道德经》第51章中,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德修养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只有做到上德,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二、道德经的现实意义《道德经》虽然是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但其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社会矛盾等。
学习《道德经》,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1. 增强环保意识《道德经》提倡“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促进社会和谐《道德经》倡导“无为而治”,主张减少政府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
《道德经》 讲课课件
![《道德经》 讲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590f2943323968011c92cd.png)
精讲点拨
1、 边读边思考:哪些句子让你
深有感触?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2、有人说,本章是讲珍惜生命,与我
们现在提倡的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格
格不入,你怎么看?
运用刚刚学习《知足不辱》的方法, 自学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读——译——品
方式:自学、展示、交流
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 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 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引导自学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出点文言文的韵味。
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 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 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 殆,可以/长久。
引导自学
1、名:名声;名望。2、身:一生;生命。 3、亲:亲近;接近。 4、多:此为贵重之意。 5、亡:失去,此处指失去性命 6、知:知道;懂得。 7、辱:辱没;受屈辱。 8、止:中止。 9、殆:危险。
展示交流
1、名与身孰亲: 2、身与货孰多: 3、得与亡孰病: 4、甚爱必大费: 5、多藏必厚亡: 6、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
译文
名望和生命哪一样更值得亲近呢?生命与财 货哪一样更贵重呢?得到(名利)与失去(性 命)哪一个更有害呢?过分爱惜名声就必定要 付出很大耗费,过多贮藏财物就必定会招致惨 重的损失。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 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 久平安。
道德经
《道德经》· 知足篇
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 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 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 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 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道德经讲义!!!!
![道德经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40299e09b89680203d825a7.png)
第一课;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道的变化无穷【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就把道讲活了,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
道,可以叫道,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以不叫道了。
名,可名,可以叫道这个名,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不叫这个名了。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六十三课《混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
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
大又可以叫逝,也可以说是很远,从无穷远又返回原地。
这就说明了,道不但大而且作旋转运动,并不断变化,名字也不断改变,既可以叫这个名,又可以叫那个名,实际就是没有名,所以无名就是道,道也叫无名。
二、无名与有名的关系【无名,天地之始】: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
在一个恒星系的范围里,它的空间就叫天,在这空间里产生若干个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无名的道(宇宙)产生出来的天和地。
【有名,万物之母】: 有了固定名称的天和地之后,再产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六十四课《反者》)天下万事万物都产生于有形,即产生出来就有一定的形状、大小、重量,这种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道产生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六十二课《生一》)万物都是由阴阳互相结合而定型,气冲阴阳、冷热胀缩变活泼,伸缩自然成动作,动作协调生命活。
三、修道修德无欲好结果【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第六十八课《有始》)天下有个开始(道),这个开始就是天下之母。
既然有了母亲(道),就可以知道它的儿子(万物)。
既然知道了儿子是谁,再返回去守住母亲(修道修德),终生不停。
人为万物之灵,他就作为万物(修道修德)的代表。
【常无欲,以观其妙】:修道修德要无私无欲,才能守静,这样方能观察道的奥妙。
道德经的奥秘:第一讲 老子传道
![道德经的奥秘:第一讲 老子传道](https://img.taocdn.com/s3/m/48fa1d3469dc5022aaea0081.png)
道德经的奥秘(外: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这是一幅流传已久的《老子传道》图,画中的老子,难道是在向老虎传道吗?那个大圆圈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而这样一幅画,又能为解读《道德经》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将为我们解开这一个个迷题。
)第一集:老子传道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
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
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
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
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
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识,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
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
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
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
《道德经》是真经,那别的经怎么办呢?因为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这一种。
我们没有说它不好,也没有说他不正当,因为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
我只是说,你把真和假相对,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终生痛苦不堪。
(外:我们常常认为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
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
但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到古董店去,你看那个古董很喜欢,你就问他,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这个不是假的。
道德经主持词
![道德经主持词](https://img.taocdn.com/s3/m/ae6c2be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0.png)
道德经主持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首先,我要代表全体员工,对诸位领导和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能够有机会在这个重要的场合发表一下对《道德经》的理解,我感到非常荣幸。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而《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一部至高无上的经典著作。
今天,我将从《道德经》中提取出一些重要的思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道德经》中强调的“道”。
《道德经》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和本源,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道理。
它既包含了宇宙的起源、性质和演变,又包含了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原则。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发展和身外之物的获得,却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真正理解《道德经》中的“道”,以此作为我们行为准则的根基。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自然”和“无为而治”。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我们追求的是“我主宰我的人生”,却忘记了放慢脚步去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恩赐。
而《道德经》中提到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少作为、多观察。
只有适时地放下执着和欲望,顺应自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安宁和与世界的和谐。
另外,我还要特别提到《道德经》强调的“柔弱胜刚强”。
在我们社会中,许多人追求权力、物质和地位,经常采用强硬的手段去争夺。
《道德经》却告诉我们,柔弱却不屈服的力量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组织中,都应该以柔和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宽容的心态理解别人,并通过智慧和善良去解决问题。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道德经》中提及的“无为而无不为”。
人们常常觉得,追求某种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但《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心无所求,做到无所不为,才能不经意地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514449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6b.png)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1. 《道德经》第一章啊,那可真是深不可测!就像一个神秘的宝库,等待我们去开启。
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不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吗?就好比你内心深处的情感,很难用具体的话语来描述清楚呀!2. 哎呀呀,第一章里说“名可名,非常名”,这多有意思啊!就像我们给一个人起名字,那只是个代号,根本无法涵盖这个人的全部呀!这不就像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得深入去理解一样吗?3. 大家想想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好像世界一开始是混沌的,后来有了各种定义和区分,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万物呀。
这不就是在提醒我们要看到事物的起源和发展吗?4. 嘿,“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不是在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发现美好,带着欲望去看边界吗?就像我们去旅行,有时候不带目的反而能发现更多惊喜,而带着目标就会关注特定的方面,是不是很有道理呀!5. 你们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是不是很玄乎呀?就好像一个东西有两个不同的名字,但本质是一样的。
这不就像我们和朋友之间,可能有不同的称呼,但感情是不变的呀!6. 哇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简直太妙了!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好比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总能发现新的惊喜和美好,难道不是吗?7. “道可道,非常道”,这真的让我琢磨了好久呢!这不就像我们努力去追求梦想,却发现梦想总是在变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呀。
8. 第一章里说的这些,真的就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呀!“名可名,非常名”,我们给事物下定义,但那真的能完全代表它吗?这多值得我们思考呀!9.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让我想到我们的成长,一开始懵懵懂懂,后来有了各种认知和身份,不就是这样的过程吗?真的好神奇啊!10. 《道德经》第一章真的是充满了智慧呀!每一句话都能让我们联想到好多。
就像一把钥匙,打开我们思维的大门,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这难道不是非常宝贵的吗?我觉得呀,我们真应该好好去研读第一章,从中汲取智慧,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道德经》讲座演讲稿.ppt
![《道德经》讲座演讲稿.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4363479e314332396893e6.png)
︵。︵
8
《道德经》哲学意义
本体概念的营构 什么是本体?本体追求的思维机制 本体概念意味着一种终极尺度的确立 “道”的理论至高点地位 “道”的价值至高点地位 万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 存在与非存在的价值意味 真理观与人生观
︵。︵
9
《道德经》价值意义
文明批判的立场 智力进步总是可取的吗? 争上游总是成功的吗? 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有为者小慧,无为者大智 “无为”的反实践立场 “不争”的反竞争立场 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源于有为的实践后果 竞争的积极意义与恶果 无为而治与自由资本主义(计划的手与市场的手)
︵。︵
10
《道德经》言说方式
否定式的思维,反常规的表述,反其道而行之 与反其道而言之
《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六十四章》:“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 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 矣。”
《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失败的例子:明武宗朱厚照非要自封将军亲自上 阵擒敌。宁王朱宸濠被王守仁捉拿,他还要释放叛王, 再表演一遍擒敌的好戏。
领导要约束自己“你不行,我来”或者“你行, 但我更行”的表演欲、表︵现。︵欲。不要把自己降低到与16
道家哲学讲座
︵。︵
1
本人现有的相关论文与专著
《游无定点的逍遥:庄子游观思想研究》,陈鼓应主编, 《道家文化研究》第22辑(三联书店,2007年版)。
《老子与黑格尔的比较》,《长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4 期。
《论本体范畴的“不定”原则》,《山西师大学报》 2011年第2期。
《黑格尔论道家哲学述评》,《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讲座(一)老师:慎独地点:行余书院时间:2011-7-6 19:00慎独(1073271480) 18:59:45各位老师道友大家晚上好!慎独(1073271480) 19:00:22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道德经》慎独(1073271480) 19:00:40其实讲老子,慎独压力很大慎独(1073271480) 19:01:04自古研究注释《老子》的人不计其数慎独(1073271480) 19:01:59我末学后进,个人修养不够,文字般若不足,恐画虎不成反类犬慎独(1073271480) 19:02:45于丹讲《论语》的殷鉴不远啊慎独(1073271480) 19:03:01恐为天下笑,误道不浅慎独(1073271480) 19:03:24就像庄子说的:闻道百,以为天下莫己若慎独(1073271480) 19:04:48慎独未免不自量力,其中错谬不通处再所难免,望各位老师道友批评指正慎独(1073271480) 19:04:58现在开始慎独(1073271480) 19:05:18现在流行的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共81章节,5000余文,其中每一章又可独立成文,随便打乱章节次序而不影响原文的理解,真可谓字字如金,句句耐嚼,章章精华。
慎独(1073271480) 19:05:49我们学习道德经,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老子经中的“道德”是什么?慎独(1073271480) 19:06:14古代人“道”和“德”是分开讲的,道,是形而上,是超越,是本源或本体;德,是形而下,是道的表现形式或作用。
慎独(1073271480) 19:06:54道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有形之物得到了“道”,就谓之“德”,也可以讲是“道”内在于天地万物就是“德”,“道”因“德”而体现和作用。
慎独(1073271480) 19:07:39所以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同时,离了开“德”我们就无从去感悟“道”,“道”和“德”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或者讲是“体和用”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德经〉是“体用”学。
慎独(1073271480) 19:08:10也即是“无极”和“太极”学慎独(1073271480) 19:08:53这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归无极。
二者是纵向的派生关系。
无极是本,太极是末;无极是母,太极是子。
无极是源,太极是流;无极是总,太极是分;无极是全,太极是偏;无极是定,太极是变,等等。
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
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
慎独(1073271480) 19:09:511974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抄本都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
这个非常耐人寻味,慎独以为古人悟“道”是从“德”开始的慎独(1073271480) 19:10:25亦即悟“无极”是从“太极”而来慎独(1073271480) 19:11:01,“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合德全德得以超越形而下从而证悟了“道”。
慎独(1073271480) 19:11:31使我们脱离了“日用而不知”的蒙昧,在先秦时期就扎下了“道”的根基,慎独(1073271480) 19:11:53使我们得以执一驭繁,举纲张目,形成独特的“天人合一”“人道合一”的中华文明。
慎独(1073271480) 19:12:18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慎独(1073271480) 19:12:50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天下万事万物各家学说诸如:天文,地理,星象,占卜,历法,音乐,数学等等博大精深,每一学科穷其一生也难精难通更难证悟其“道”慎独(1073271480) 19:13:48但是我们懂得了“道”,就可以高屋建翎,取象比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慎独(1073271480) 19:14:21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慎独(1073271480) 19:14:38依道而行,顺道而为,则“元享利贞”无往而不利。
慎独(1073271480) 19:15:14当然仅仅悟道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用德之中去加深对道的感悟,就是修道,才能返朴全真﹐识心见性,成为“真人”。
慎独(1073271480) 19:15:32我们在座的估计都是“假人”,呵呵慎独(1073271480) 19:16:13具人之形,有人之名,而不昧本性,不悟大道,不守其真慎独(1073271480) 19:16:57所以,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道德经》的目的就是从修道悟道入手慎独(1073271480) 19:17:57《道德经》五千文,最终终归到人。
其旨在从人的生理、心理、智能、道德诸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
慎独(1073271480) 19:18:31老子发现了“道”,也发现了“人”。
“人”是“道”的代表。
“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慎独(1073271480) 19:18:52《阴符经》云: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慎独(1073271480) 19:19:56本来还有话要说,但为了不耽误正文,我们就直接转入正文吧慎独(1073271480) 19:20:32第一章慎独(1073271480) 19:21:02用帛书的原文引述如下:慎独(1073271480) 19:22:09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慎独(1073271480) 19:22:37〈老子〉一书难点就在于“句读”慎独(1073271480) 19:22:56比如我引的这段原文,恐怕就有人持异议慎独(1073271480) 19:23:34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有人会断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慎独(1073271480) 19:24:52借用当局一句外交词:搁置争议,共同学习。
课后再讨论慎独(1073271480) 19:25:23“道可道,非恒道也”今之人多理解为:大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但表述出来却不是那个恒常的道。
慎独(1073271480) 19:25:49先秦表“言语表达”之含义,多用“言”、“曰”、“云”等字,鲜有“道”字慎独(1073271480) 19:26:04表“言词陈述”之含义,多用“述”、“论”、“陈”等字,也鲜有“道”字。
慎独(1073271480) 19:26:25比较特例的是类如《诗经·鄘风·墙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慎独(1073271480) 19:26:46然而,《道德经》中,不计“道可道,非常道”一处外,均无以“道”字表“言说”含义慎独(1073271480) 19:27:23故,“道可道也”,弟二个道字不作语言讲慎独(1073271480) 19:28:18其实,道教的人是这样断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慎独(1073271480) 19:30:30第一个道,是指大道,指本源,指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
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
慎独(1073271480) 19:32:03“可道”指混沌初开,阴阳始判,清浊肇分,乾坤定位,是谓太极。
慎独(1073271480) 19:32:46“非常道”指。
有形有象之事物,皆有生有减,有成有毁,不能永恒常存。
这些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皆属“可道”的范围。
因有形质,处于变化之中,故谓“非常道”慎独(1073271480) 19:34:23“名,可名也,非常名也”“名”,是指大道之名慎独(1073271480) 19:34:40是为强名慎独(1073271480) 19:35:52“可名”是指“可道”之名,“可道”属于有形万物,属于太极慎独(1073271480) 19:36:25这个“名”,相当于孔子说的“必定乎名”的名慎独(1073271480) 19:37:11“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慎独(1073271480) 19:37:39所以,名至实归,一物一名是肯定的慎独(1073271480) 19:38:06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必须有名相才可以相互区分慎独(1073271480) 19:38:48佛祖说:一切名相,皆是因缘假合慎独(1073271480) 19:39:12事事物物都有“成住坏空”这四个界段慎独(1073271480) 19:40:06而标志它们的名称必然是可生可灭的“可名”慎独(1073271480) 19:40:38由“可名”代表的万事万物生灭运化、变动不居,故凡“可名”皆“非常名”。
慎独(1073271480) 19:41:1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故无名。
“道”之名实为强名。
虚无的大道无形而无名,它早于天地而存在,故谓“天地之始”。
慎独(1073271480) 19:42:00“有名”是指宇宙天地。
天地是指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是最早的实物,其名亦是最早的名。
万物由天地而生,故有形有名的天地谓之“万物之母。
”慎独(1073271480) 19:43:54“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何谓无欲?神观无欲,何谓有欲?识观有欲慎独(1073271480) 19:44:18无名之始,万物之母,是道。
以无欲观无名之奥妙曰参;以有欲而观事物端倪为悟。
是故,唯参唯悟是为修道。
慎独(1073271480) 19:44:55故,修道者,以欲与神为修,以观为道。
慎独(1073271480) 19:46:02所以,这句话的意思老子实指是修道的方法,这个修道的方法极为重要慎独(1073271480) 19:47:13修道者,曰参曰悟;参,是用无欲之神,去观万物之始。
悟,是用有欲之识,去观万物之端倪慎独(1073271480) 19:48:56“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慎独(1073271480) 19:49:22无欲之神与有欲之识同出于“道体”慎独(1073271480) 19:49:45源于“无极”而动慎独(1073271480) 19:50:04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慎独(1073271480) 19:51:49无朕兆、无端倪、无形象、无边际,至为深远者,谓之“玄”慎独(1073271480) 19:52:23至微又微、至远又远、至隐又隐,无法估量者,谓之“又玄”。
慎独(1073271480) 19:52:47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虚空之中含藏着生育之机、万化之妙,万事万物及其运行变化莫不由此而生出,故此真空妙相谓之“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