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百年十日谈

合集下载

香港电影十日谈 —— 新百年何去何从

香港电影十日谈 —— 新百年何去何从

电影知识| 香港电影十日谈第十日:新百年何去何从背景:泛亚电影的崛起新世纪,东亚的电影工业崛起或者复兴,无论是华语片还是日韩电影,一再的获得影展与市场的青睐,并让世界其他地区的导演刮目相看,如好莱坞,就陆续购买了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白色情人节》等作品的版权,改编成好莱坞版;翻拍版的《无间行者》(翻拍于刘伟强的《无间道》)也赢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导演等大奖;日本电影《入殓师》赢回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咒怨》等作品也一再的被购买版权翻拍;泰国电影在这几年也有崛起的迹象;台湾电影更是掀起了一股“海角”风……相比之下,香港电影尽管也有参展柏林、戛纳及威尼斯三大电影节的作品,也有俄罗斯翻拍版的《大事件》即将上映,甚至也有《墨攻》、《见龙卸甲》等作品的泛亚合作的喧哗,但喧哗过后,终究回归了平静。

以最近热映的《新宿事件》而言,据尔冬升导演所言,影片在拍摄期间就已经想到不能通过内地审查而上映,所以没有考虑内地市场(也没有送审),希望可以通过亚洲市场及海外版权收回成本。

但就目前已经上映的港台地区票房状况来看,情况似乎没有尔冬升想象的那么乐观——在香港上映12天,累积票房1182万港元,其中六天还是节假日,且单日票房排名已经从上一周的冠军下跌到了第三名,再加上影片在香港的口碑并不理想,恐怕最终只能在1800万港元左右;而台湾地区是与相关地区同步上映,首映周末票房仅是排名第三,仅是相当于同日上映的票房冠军《预言》的1/5,到了第二个周末,《新宿事件》的票房排名已经下滑到第六位,累积453万新台币,恐怕最终有800万新台币就已经不错了。

近日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又出现了另外一件事。

3月底《东邪西毒·终极版》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举行首映礼,通告上注明是下午五点半开始嘉宾进场、六点半举行首映礼,七点十五分上映正片。

但实际上,嘉宾直到七点钟才开始姗姗迟来,电影也延至八点才正式上映,引起观众的嘘声与不满。

十日谈电影

十日谈电影

十日谈电影1. 简介《十日谈电影》是一部由导演李华执导,于2022年上映的中国电影。

该片以十个不同的故事为基础,通过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困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2. 故事梗概《十日谈电影》由十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以不同的主题为背景,讲述了不同人物在十天内经历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几个故事的简要梗概:故事一:好奇心的代价主人公小明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在课堂上犯了一点小错误,但却因为好奇心的驱使,陷入了一连串的麻烦之中。

这个故事探讨了好奇心带来的后果和人性中的弱点。

故事二:爱情的错位该故事讲述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在一次偶然的相遇后迅速陷入了热恋,但由于彼此的成长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最终走向了分手。

这个故事引发了观众对现代爱情的思考。

故事三:友谊与背叛该故事以三个朋友为中心,展现了友谊的脆弱和背叛的痛苦。

三个朋友原本一直相互支持和信任,但某一天,一个意外事件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个故事挑战了观众对友谊的定义和底线的思考。

3. 影片风格《十日谈电影》在题材和风格上具有多样性。

每个故事都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有些故事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感问题,而其他故事则更加奇幻和惊悚。

导演李华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和精彩的画面语言,使得整个影片充满了张力和吸引力。

4. 创作背景《十日谈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导演李华的个人经历和观察。

他对人性和情感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促使他创作了这部电影。

通过不同故事的串联,他希望能够引发观众对当代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5. 评价和反响《十日谈电影》在上映后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和关注。

观众们称赞影片的剧情紧凑和故事的情感深度。

导演李华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颗新星。

6. 结语《十日谈电影》以其多样性的故事和精彩的叙事手法,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这部电影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的思考,让观众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得到了一种思想上的启发。

六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标准丈夫

六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标准丈夫

六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标准丈夫富家子赵中尧终日游手好闲, 父亲公盾催促他早日成家立业, 一改陋习. 尧表叔阮敬人畏妻如虎, 是有名的「标准丈夫」, 盾遂请人妻伍三四管教尧. 尧到澳门表叔家接受「标准丈夫」训练, 邂逅少女雷秋芹. 芹原来是当地臭名远播的恶女, 屡遭男友抛弃. 芹恐被嫌弃, 化名吕秋娥与尧交往, 二人感情日增. 四与雷家相熟, 设法撮合芹与尧, 人仗义揭穿娥即芹, 尧慌忙逃到好友秦明家暂避. 人被妻子大兴问罪, 愤而出走. 四知错,偕盾到明家找尧, 并向人请罪, 喜获原谅. 尧发觉自己真心爱芹, 得明夫妇点醒, 不再计较前事, 与芹做一对「标准夫妻」.。

三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摩登女招夫

三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摩登女招夫

三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摩登女招夫
抗战时期, 政府遍请殷商建设工厂, 以安置难民. 然而,富商韩到极刻俭成家, 视财如命, 不愿出钱救济灾民. 到极的儿子达材不值父亲的所为, 与女友尚奇英合谋, 利用父亲好色的弱点, 设下美人计, 企图骗取父亲的金钱. 奇英于报上刊登招夫广告, 果然到极前往应招, 更顺利地被奇英选中.结婚当日, 奇英借故离去, 然后设计诬告到极企图行劫珠宝商, 结果成功骗得到极五十万元. 接着, 奇英又安排到极巧遇美女艳芳, 艳芳把到极带返家中, 再骗去到极大笔金钱.奇英将骗得的巨款交给达材, 用来建设工艺厂. 不足一年, 工艺厂已获利多万, 并获政府赞赏. 最后, 达材将真相告知父亲, 到极方才如梦初醒.。

粤语长片——精选推荐

粤语长片——精选推荐

粤语长⽚蒂粤语长⽚蚂粤语长⽚(⼜有⼈称作“粤语残⽚”)不同于现今港产⽚及港剧。

粤语长⽚是指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制作的粤语长篇电影,多以⿊⽩画质制作,情节以民间传说和市井⽣活为主,节奏缓慢,盛⾏于上世纪五六⼗年代,现在只有⾹港TVB翡翠台在深夜时分重播。

对于上了年纪的、说粤语的⼈⽽⾔,粤语长⽚的重要性和影响⼒,如同⼀⽇三餐,不可或缺。

⽽部分港产⽚(如《新难兄难弟》)和港剧(如《难兄难弟》《神探李奇》)亦常借鉴于粤语长剧经典元素。

莈七擒七纵七⾊狼(1970)剧照蒇粤语长⽚乃起源于粤地有有声电影之时,⾃上世纪⼆三⼗年代已有所出,四⼗年代为发展时期,五六⼗年代为之⿍盛之时,七⼗年代急剧转下,最终不敌国语⽚与欧美⽚,退出历史舞台。

节由于政治、历史等原因,粤语长⽚只盛⾏于港澳,粤语长⽚⼜成为当时的港产⽚。

葿限于当时的技术、成本,粤语长⽚多以⿊⽩画质,部分以彩⾊画质的,都冠以“七彩”⼆字于⽚名前,如《七彩胡不归》、《七彩满天神佛》等蒇粤语长⽚多以⼈⽣百态、市井⽣活等为题材,能反映当时低下层⼈民⽣活的境况,因⽽备受百姓欢迎;因这些⽚⼦能勾起⽼⼀辈⼈美好的回忆,所以⾄今仍有⼈对粤语长⽚念念不忘。

羆因为粤语长⽚,就造了⼀批⼜⼀批的⾹港影坛巨星,⾄今仍有部分活跃在银幕上,如雪妮、曾江、周骢,李⾹琴等羂分类蒁粤剧衿粤剧粤语长⽚是颇受普罗⼤众喜爱的粤语长⽚的⼀种,⼤多粤剧艺⼈在当时都离开了戏台,到⽚场去拍电影。

其中有以下著名伶⼈:莆1.任剑辉及⽩雪仙(简称“任⽩”):是当时顶级红星。

任剑辉擅长反串⽣⾓配合⽩雪仙的旦⾓,她们合作拍了超过50出电影,包括《紫钗记》(1959)成为恒久不衰的经典。

螃2.梁醒波:以⾝型肥胖,造型逗趣,扮演⾓⾊幽默⽽出名,⾏内⼈尊称为“波叔”。

所演的粤剧电影多与“任⽩”合作,故他们的组合称为“任⽩波”。

波叔扮演的⾓⾊多为忠直之⼈,也有时演奸⾓、丑⾓(因⾝形肥薂新马师曾(邓永祥)羇⼤)螅3.麦炳荣:天⽣⼀副“沙喉”和⽜精过⼈,故⼈称“⾖沙荣”和“⽜荣”,其妻于素秋(于占元之⼥,亦是⼀位粤语长⽚演员,容后再叙)。

五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洛神

五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洛神

五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洛神曹操垂涎绝色美人甄宓的美色,他的长子曹丕及三子曹植亦不例外。

本来甄宓对曹丕及曹植均有好感,因为丕刚毅勇武而植才华洋溢,细心温柔,可惜后来她发觉丕为人器量狭窄,因此非常失望。

然而,在曹操的旨意下,她被配婚予丕,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宓忍痛下嫁丕,植万分痛苦,变得文思不再。

操死,丕登上帝位后仍一直想加害植,后来更误信谣言,以为儿子是植的骨肉,因此以毒酒赐死宓,并将植贬斥远地,拆散一对璧人。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内地因缘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内地因缘

电影知识| 香港电影十日谈第九日:香港电影的内地因缘“中国第一间具规模而现代化的电影机构,是中国大陆电影工作者罗明佑(广东人)等人,与香港人黎民伟等于1930年在香港集资而建立的‘联华影业公司’。

其属下的第三制片厂‘联华港厂’,便是香港第一间较有规模的电影制片厂。

在香港默片时代,‘联华港厂’在港出产的影片,占数最多。

可以这样说,香港电影的发展,通过了两地电影工作者和资本家的合作,踏进了重要的一步。

”——余慕云南下香港与北上神州,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电影资源的比较大规模的转移,前者,主要是在三四十年代,促使了香港电影业的繁荣与复兴,而后者,则主要是在2003年以后,是香港电影工业与内地电影工业的逐渐汇流。

南下香港:上海电影人的三次南下二战之前电影在华人地区的发展,形成了香港、上海一南一北的两大基地,其中五十年代之前,又以上海为最大规模的电影制作中心,包括黎民伟、吴楚帆等香港电影人,都先后在上海学习电影工作;而上海电影人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与影响力,也曾南下香港创业,后来二战爆发后到1950年5月1日不再允许大陆人自由出入香港时,又有两次比较大规模的南下,这为香港电影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更何况,四五十年代大批内地人的涌入香港,也为香港工业(包括电影业)带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第一次的上海电影人大规模南下,是在三十年代初,这时期电影人主要是抱有创业的态度南下。

在1931年时,“华北影院王”罗明佑与黎民伟以“华北”和“民新”为基础,创办了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分别在香港与上海两地注册成立。

联华影业包括了联华第一厂(原民新影片公司)、第二厂(原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第三厂(原香港影片公司)、第四厂(原上海影戏公司)及北京联华第五厂,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运作,拍摄题材也各有不同。

其中,联华三厂的厂长是黎北海,基本编导有关文清、梁少坡及黎北海,基本演员则有吴楚帆与黄曼莉等,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相继推出《铁骨兰心》、《古寺鹊声》、《夜半枪声》、《暗室明珠》等四部默片及少量的新闻记录短片,而更重要的是联华三厂还开办了“演员养成所”,包括李铁、石友于、唐醒图等都是毕业于此。

后中国电影十日谈 中国电影观众怎么了

后中国电影十日谈  中国电影观众怎么了

后中国电影十日谈中国电影观众怎么了
杨璐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上海的徐鸢等7个普通的电影爱好者,于1996年创立了电影101工作室。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间影迷组织。

所有活动不收任何费用,至今三年多的时间里
用与媒体合作所得的稿费支撑所有活动开支。

曾先后和20余家媒体开展合作。

主办“《小城之春》50年映”、“新浪潮40年影展”“等待电影的日子”等一系
列经典影片推广放映活动,成为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最自觉的电影文化推广组织。

《中国电影十日谈》是电影101办公室目前为止最有争议性的一个专题。

它分十
天谈论了编剧、演员、影评人、宣传与发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电影的衍生产品、独立制片、导演、电影院与电影票价、中国电影的中国特色等十个问题。

这样庞大、复杂的课题引起争论也是正常现象,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场讨论行列中来。

本文是《中国电影十日谈》系列的一个延续。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杨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92
【相关文献】
1.《电影世界》、豆瓣网、时光网中国电影观众观影大调查 200万中国电影青年的趣味 [J], 娄军;徐元;任国源;
2.异质空间与个体意识:走向录像厅的中国电影观众 [J], 韩敏;赵海明
3.中国电影观众学研究主题及趋势 [J], 高凯;郑婧艺
4.走向现代化:早期中国电影观众秩序与文明的养成 [J], 汪浩;周勇
5.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观众 [J], 黄会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性工作者十日谈电影分享

性工作者十日谈电影分享
Aida最大的不幸是吸毒,因为吸毒,她被踢出场子。转 投一楼一凤,又是因为吸毒被赶出来,最后只能在街头拉客。
2021/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
4
2021/4/8
Happy给自己取艺名叫Happy,就是希望自己能开开 心心地赚钱,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她强颜欢笑。但是在 片子后期她还是崩溃了一回,破口大骂:
“妈的,我出道就想做一个健康欢乐的happy鸡,七年来 我不赌,不养小白脸,我不做不带套的生意,我他妈不抽 烟,不喝酒,不吸毒,我他妈从来也不闹心情沮丧,谁做 鸡做得有我这么意志坚强啊?”
在片子临近结局的时候,Elsie站到椅子上义 正辞严地阐述了娼妓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顺便还小鄙视了一下父权社会,呼吁举行娼 妓权益大游行,将片子所谓的主题以枯燥的 说教形式表达了出来。总结为五个字就是: 娼妓尊严论。
2021/4/8
8
2021/4/8
其实,每个人都很美
9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和他大吵了一架。
2021/4/8
你心情不好来找这些站街姐姐发泄, 她们心情不好要怎样?
上天让我活下来,我就要做个真正的 女人
7
片子的线索性人物,很刻意的表现了片子的 主题。
“性工作者和性工具有什么区别?” “性工作者是有尊严的,是靠自己的劳 力谋生,而性工具只不过是被玩弄的物体。” “那性工作者是不是鸡?” “很多人都这样叫。” “那性工具不是鸡吗?” “……也是……”
伙 影 分 享 会
2021/4/8
1
2021/4/8
家家为养育女儿,一边转业做妈妈生一边接受数名 包公收取多份家用。这个策略解决一时金钱问题, 但因此失去旗下小姐的信任,最痛心的莫过于自己 的爱女不肯叫她一声妈妈。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

电影知识| 香港电影十日谈第六日: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天水围的夜与雾》里,张静初扮演一位从四川南来香港的女子,却在家庭暴力中死于非命;尔冬升的最《新宿事件》,突然之间捅了成龙扮演的铁头一刀的,不是台南帮或者日本黑帮,而是来自于香港的“香港仔”;《家有喜事2009》中,古天乐与郑中基北上杭州 (2009)年还不到一半,香港电影里就出现了各种的“过江”者,无论是从内地到香港追梦的女子,还是海外漂泊的游子,或者北上淘金的都市青年,这也正代表着香港电影中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几类人……南来寻梦:内地人在香港香港,地处于广东省的南边,原本是并不起眼的广东沿海众多岛屿中的一座,即使在英国先后管治香港岛、九龙及新界后的二十世纪初,其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很多内地知识分子——尤其是上海的文化界的眼里,其还是处于边缘的地位。

只是,在战乱的三四十年代,不少的内地人避难等原因而来到香港,使得这个小岛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

据统计,1949年5月之前,香港人口大约160万,但到了1950年4月,香港的人口已经上涨到260万。

这其中,包括了不少上海电影人,如富家子李祖永,他在香港创办了永华电影公司,招揽了欧阳倩予、姚克、吴祖光、柯灵、朱石麟等电影人才,陆续拍出《国魂》、《清宫秘史》等名动一时的作品。

不过,很快的他们就发现,如此急剧的人口增长并非好事,带来了很多生存的问题,在五十年代的不少香港电影里,都反映了这些南来香港的广大人民的困苦生活,如《新渔光曲》、《半下流社会》、《一万四千个证人》等,初期离家时的喜悦,在现实生活的困境里被冲淡……1979年香港无线电视播出了一个电视剧集,《网中人》,其中塑造了一个好食懒做又一心想发达的从内地偷渡来香港的人物阿灿(七十年代末曾经涌起一股逃港的黑潮,很多人偷渡到香港),这个角色也成为了当时不少香港电影里对内地人的印象,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麦当雄导演的《省港旗兵》时,香港人对内地人的称呼又多了一个词,大圈仔,形容那些从内地到香港作案的罪犯,直到近年来的银河映像的《非常突然》、尔冬升导演的《旺角黑夜》、吴耀权的的《PTU2:人性》时依然有出现,甚至形成了某种亚类型电影——大圈仔电影。

香港电影百年十日谈之第7日:写实与娱乐的传统模式

香港电影百年十日谈之第7日:写实与娱乐的传统模式

港片百年十日谈之第7日:写实与娱乐的传统模式《新不了情》隐晦表现了港人对于前途的迷惘奚仲文的《天涯海角》的主题是寻找《鬼马双星》是香港电影里较早的赌片王晶的《赌神》是集娱乐元素之大成“在香港,电影既被当作一种‘社会阅读模式’——即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使观众对社会现实获得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娱乐模式’——即强调为处于紧张生活节奏中的观众提供消遣的功能。

”——蔡洪声社会阅读:香港电影里是否有百分百的写实主义作品?也许有,但相信不会很多;香港电影里是否有将各种社会现实融合在题材中的作品?这个答案则是很肯定的,而且为数不少。

发轫于中国内地(第一部香港电影《偷烧鸭》是由上海的制片公司亚细亚公司出品)、并深受内地影响的香港电影,在五十年代中期之前几乎都是以相同的模式发展,如对家庭伦理的刻画描写,而上海电影在二十年代后期掀起的武侠电影潮,也很快被传入于香港,并被香港电影发扬光大。

三四十年代的众多为了逃避战乱南下香港的上海电影人,促进了香港电影的繁荣发展;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香港沦陷前的三四年时间,在上海爱国电影人的促进下,香港生产上映了大约50部抗日爱国题材的作品,包括《最后关头》、《前程万里》等,这些影片表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爱国人士对于爱国行为的高涨热情。

五十年代时香港电影虽然有左派与右派的斗争与分化,也有国语片、粤语片的区别,以及娱乐片、广播电台的兴起等,对传统的描写家庭伦理的香港电影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依然出现了不少像《新寡》、《中秋月》、《危楼春晓》等这类贴近于当时一般平民百姓生活的作品,可以说依然沿袭着社会阅读的创作模式。

只是在五十年代中期星马资金相继进入香港而创办或改组了电懋、邵氏公司后,香港电影越来越注重于娱乐效果,但仍然有不少作品比较隐蔽的将对现实的书写巧妙的融合在娱乐片中,如张彻的《独臂刀》,其背景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当时香港也爆发了社会运动,而这种不安,被张彻融合于影片中,并以暴力宣泄的方式表达出来。

六十年代香港老电影简介:都市狂想曲

六十年代香港老电影简介:都市狂想曲

六十年代香港老电影简介:都市狂想曲
小陈与小原为了避债,以假名入住酒店,二人行踪神秘,酒店职员以为陈是秘密来港视察业务的少东金公子。

集团内各经理向来串通舞弊,闻说少东驾到,急忙开会商讨对策。

魏经理将二人强接到自己家裹,又利用继室及女儿淑华设下美人计,岂料继室戏假情真与女儿争风吃醋,弄至笑话百出。

陈爱上华,向她表白身份,得华谅解相助,快将脱身之际,真正的金公子突然出现;陈利用自己与金面貌相似,用计让一众经理原形毕露,最后获金原谅。

又一部TVB经典剧改编电影要上映了,但只有怀旧也救不了票房

又一部TVB经典剧改编电影要上映了,但只有怀旧也救不了票房

又一部TVB经典剧改编电影要上映了,但只有怀旧也救不了票房内地电影市场已经成了 TVB 的新“淘金地”,又有一部老牌的港剧——《十月初五的月光》翻拍的电影即将在下个月登陆内地影院。

《十月初五的月光》又名《澳门街》,2000 年暑期在香港 TVB 首播,创下了自 1998年以来的剧集首周收视冠军,最高收视率时段还刷新了香港电视收视纪录——简单说,它当年非常红。

15 年后,剧中的“初哥哥”张智霖、“君好”佘诗曼、“娇姐”薛家燕、“金胜”唐文龙等原班人马再次聚首,还邀请了最近内地颇有人气的陈乔恩出演新角色,希望可以再捞一笔。

这次翻拍,难免让人想起今年 2 月上映的《冲上云霄》大电影。

同样来自 TVB 的电视剧,而且上映前刚好播完了电视剧的续集《冲上云霄 2》。

电影上映 18 天拿下1.56 亿的票房,这个成绩在“春节档”算是中规中矩,但撇开不温不火的票房,电影的口碑则是一边倒的差评,豆瓣评分只有 4 ,网友大多评论“太欺骗感情了”和“毁经典”。

相比《冲上云霄》,《十月初五的月光》故事已经是 15 年前的了,而且没有续集电视剧在上映前预热,恐怕只能赚到些老粉丝的钱。

对于这部新剧,粉丝“毁经典”的担忧也不是空穴来风,看看电影梗概就知道了:君好丈夫和子女因意外离世,十余年后和初哥哥重聚、并旧情复燃,不料初哥哥却被诊断出患上癌症——简直就是把狗血两字直接写在了银幕上。

何况近来香港电影式微,拥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演员或者故事都少之又少,尽管片方刻意找来了陈乔恩加盟,但貌似也不能给这个香港班底的故事增加多少新意,反倒容易引起违和感。

最后,同档期还有不少大片扎堆上映,如《饥饿游戏:嘲笑鸟(下)》、《火星救援》、《007:幽灵党》等好莱坞大片,恐怕贩卖情怀的《十月初五的月光》也就只能在市场上打个酱油了。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电影赏析-性工作者十日谈

电影赏析-性工作者十日谈

故事主要描述社工Elsie在夜总会推广性工作 者权益及考察过程的见闻,她首先认为娼妓 是不适当及不合时宜的称呼,并尝试组织, 使社会对香港性工作有更适切及公平的了解。
当人在劳动过程中,被异化的时候,都是弱者, 弱势群体,都是被剥削者。只是有的人明白什么 人在剥削他们,有些人不明白。《第二性》中, 波伏娃提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被塑造、被 哺育的一类。表面上看,是女性孕育了社会存在, 可是在精神上、道德上女性依赖男性的标准。 从“异化的劳动者”这一点来看,这些“鸡”和 黑劳工有本质区别么?为什么这些黑劳工不用站 上道德的审判庭,而这些女孩子需要呢?
子非鱼,焉知鱼之悲? 我们的舆论,总是通过关注生活的方式来排 斥生活。 自始至终,人们扮演的都是一个冷眼旁观者 的角色。他们“走近”了,但却永远无法也 不愿“走进”。他们关心“该怎样”远比 “是怎样”更多。所以,他们得到的,虽然 也许不是他们想要得到的,但却是他们应该 得到的。 俯视无法换来仰视,只能换来无视。

电影反映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为一位社工,你看完了这电影之后你觉电 影中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专业问题? 这问题构成的因素是什么? 如何突破这个证明你的生活是有意义的而别人的生活没有 价值? 性工作者们并不介意所谓人权、尊严,这 些对于她们来讲都只是概念。 他们关心他们的,而她们关心她们的。所不同的 是,他们有话语权而她们没有,仅此而已。 怎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他们破坏了社会的什么秩序?这些秩序又是谁建 立的? 男权社会下,女性意识被压抑,被教育、被塑造, 她们才会在男性道德观束缚下自轻自贱。

五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十月芥菜

五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十月芥菜

五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十月芥菜
富家子张永超偶遇艳婢阿冰,惊为天人,即萌追求之意.司机阿德教永超假扮菜贩,伺机认识了阿冰.阿德与洗衣女阿兰相恋,而兰兄李明则对富家女冯丽燕一见钟情,借来永超的衣物冒充富家公子与丽燕交往.永超向父亲假称往澳门,实则到阿冰主人家当仆役.原来阿冰的主人正是丽燕,丽燕父母与永超父康年原为相识,并请他到家共商结亲.永超大为着急,骗丽燕父说康年已破产,并沦为老千.此时丽燕带阿明回家见父母,康年见阿明衣物为儿子所有,借意细看,反使丽燕父认定他是老千.丽燕父母欲与阿明父母会面,阿德借康年到澳门寻永超,在张宅冒充明父相亲.刚好永超与阿冰订下婚约回家,康年亦折返,弄得乌龙百出.最后真相大白,康年不嫌阿冰身份,而丽燕父母亦接受了阿明,三对有情人得成眷属.。

2010年最可能被忽视的台湾片

2010年最可能被忽视的台湾片

大片是拿来消遣的,小片是用来留恋的,看电影总不能抓大放小,亦不能忽略那一只只的吸金怪兽。

岁末年初国产片的票房数字仍在蔓延疯长,当“拼质量”逐渐演变为单纯的“拼票房”,于电影本身来说又不晓得算不算个悲剧,诚然我们不喜欢肤浅脑残和矫揉造作,不喜欢苍白无力和扭曲畸形,不喜欢故作高深和抄袭拼凑。

我们需要的,是通俗,是感动,是真诚,是个性,或者是艺术……而这些,和票房并无冲突。

2010年注定还会是票房沸沸扬扬的一载,大片是参天大树,小片是路边野花,也许你总是昂着头快速前行,却遗忘了脚下盛开着的美丽。

的确,这些电影投资不大,宣传不多,阵容不算太强,票房也不用太过期待,却有可能不经意的感人入怀、记忆良久,成为你心中2010年华语电影的一个标签。

如果你看够了鲜亮皮囊的大制作,不如转过身来注视一下这些不起眼的片目,野花虽小,却总不似大树般的生个中空的树洞。

这便是撰写本专题的初衷,我们摈弃了那些人人皆知的热门电影,而适当选择了那些有潜质、有诚意的中小制作。

这些作品或已拍毕,或仍在赶拍,或者根本会遭禁映,却无一不是富于原创精神并凝聚着作者们的心血。

按照惯例,我们依旧分内地、香港、台湾三个篇目予以区分这些电影。

在市场上,它们或许会开创叫好叫座的小奇迹;在艺术上,它们也许会登上影展的红毯,承载起华语电影的国际荣耀。

台湾:艺术格局与封闭作业要怪也只能怪台湾电影的生物链断了层,没有良好的市场,也没有可供缓冲的进出渠道,整个2010年的台湾电影注定还将封闭作业。

不过在经历了2009年的低沉后,院线市场上已经有了明显苏醒的迹象,《艋舺》的大卖就是新年的一个好兆头,而《有一天》和《一页台北》同往柏林影展也在彰显着台湾片的艺术品质。

倘若魏德圣筹备多年的史诗巨作《赛德克·巴莱》能如愿完成,亦可能打破既往格局,打入内地市场。

《艋舺》的出现证明了台湾片学会了包装,像《混混天团》、《近在咫尺》以及《杀手欧阳盆栽》这样的电影则明显都摸准了偶像化推销生产的命门。

实话贺岁片

实话贺岁片

作者: 秋雁;张江艺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新作
页码: 32-35页
主题词: 贺岁片 中国电影 冯小刚 九十年代 电影市场 影片 商业性 观众 好莱坞 八十年代
摘要: 面对上百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有太多的话题值得探讨,但如果聚焦于上世纪末中国电影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特定阶段的话,那么商业娱乐片热潮的掀起无疑是最值得探讨的现象。

因为就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来说,商业性娱乐性的重新认识是一种空前的“阵痛”感觉和经验摸索。

特别突出的是九十年代两大热点问题,即由1994年《亡命天涯》开始引发的直至如今写入中国电影人世条约的“进口大片”、以及成龙《红番区》登陆之后激发的“国产贺岁电影”热潮,真正改写了中国电影的全新地形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片百年十日谈之第6日: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天水围的夜与雾》中,张静初扮演一位从四川南来香港的女子《榴莲飘飘》等电影中,从内地去香港的人,身份都很暧昧张婉婷的《秋天的童话》讲述的是香港人在异乡的故事《老港正传》刻画了“返乡”的香港人,香港人的身份特色也渐渐削弱《天水围的夜与雾》里,张静初扮演一位从四川南来香港的女子,却在家庭暴力中死于非命;尔冬升的最《新宿事件》,突然之间捅了成龙扮演的铁头一刀的,不是台南帮或者日本黑帮,而是来自于香港的“香港仔”;《家有喜事2009》中,古天乐与郑中基北上杭州……2009年还不到一半,香港电影里就出现了各种的“过江”者,无论是从内地到香港追梦的女子,还是海外漂泊的游子,或者北上淘金的都市青年,这也正代表着香港电影中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几类人……南来寻梦:内地人在香港香港,地处于广东省的南边,原本是并不起眼的广东沿海众多岛屿中的一座,即使在英国先后管治香港岛、九龙及新界后的二十世纪初,其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很多内地知识分子——尤其是上海的文化界的眼里,其还是处于边缘的地位。

只是,在战乱的三四十年代,不少的内地人避难等原因而来到香港,使得这个小岛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

据统计,1949年5月之前,香港人口大约160万,但到了1950年4月,香港的人口已经上涨到260万。

这其中,包括了不少上海电影人,如富家子李祖永,他在香港创办了永华电影公司,招揽了欧阳倩予、姚克、吴祖光、柯灵、朱石麟等电影人才,陆续拍出《国魂》、《清宫秘史》等名动一时的作品。

不过,很快的他们就发现,如此急剧的人口增长并非好事,带来了很多生存的问题,在五十年代的不少香港电影里,都反映了这些南来香港的广大人民的困苦生活,如《新渔光曲》、《半下流社会》、《一万四千个证人》等,初期离家时的喜悦,在现实生活的困境里被冲淡……1979年香港无线电视播出了一个电视剧集,《网中人》,其中塑造了一个好食懒做又一心想发达的从内地偷渡来香港的人物阿灿(七十年代末曾经涌起一股逃港的黑潮,很多人偷渡到香港),这个角色也成为了当时不少香港电影里对内地人的印象,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麦当雄导演的《省港旗兵》时,香港人对内地人的称呼又多了一个词,大圈仔,形容那些从内地到香港作案的罪犯,直到近年来的银河映像的《非常突然》、尔冬升导演的《旺角黑夜》、吴耀权的的《PTU2:人性》时依然有出现,甚至形成了某种亚类型电影——大圈仔电影。

其实,当香港影评人批评西方电影里对香港的形象常常是以妓女形象来暗喻时,他是否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里对于内地人的形象刻画,往往是流于面谱化的阿灿或者大圈仔呢?而即使是今年年初在香港上映的《大搜查》里,麦兆辉、庄文强对于内地人物尤其是公安人员的刻画,也依然是流于表面化、夸张化,延续着八十年代来的处理手法。

这个时期,正是香港经历了经济起飞后的自信心的高涨期,且对未知的回归后状况会如何抱有犹疑与恐惧,从而将这种心态投射在电影作品里。

到了九十年代,尽管还有周星驰的《赌圣》、《国产凌凌漆》,张坚庭的《表姐,你好嘢!》等作品中的漫画化处理内地人物,但整体上不再像八十年代中期般视为罪恶的代名词,甚至在《中南海保镖》中,李连杰所扮演的内地公安的重要性与形象,已经远远的胜过了香港警察。

不过,在香港回归后,香港电影里也暗涌起一类角色——北姑。

她们往往是拿着单程签证,南来香港这个花花世界淘金,想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赚取更多的钱,陈果导演的《榴莲飘飘》中对此就有比较详细的描写,而后来赵良骏的《金鸡》、邱礼涛的《性工作者十日谈》、郭子健的《青苔》中都涉及到了这类角色,尽管影片没有支持如此的南来“卖肉”,但对于她们的精神,还是给予了赞赏,如《性工作者十日谈》中,Happy鸡的一段话,让人动容,“我一出道就想做一个健康快乐的HAPPY鸡,7年来,我从来不赌,不养小白脸,我不做不戴套的生意,我他妈的不抽烟,不喝酒,不吸毒,我他妈的也从来不闹心情沮丧,谁做鸡做得有我这么意志坚强?他妈的你们知道我这几年吞了多少苦?我是靠这专业精神来稳住自己,我他妈的才没有发疯”。

(《性工作者十日谈》中还有一段是家家批评手下的性工作者的,“学学那些北姑拉,人家真的打扮得漂漂亮亮才来上班的,看看你这副死德性,化妆又不行……做鸡做得这么懒,你不如别做人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今时今日的香港电影里,对于南下香港淘金的人们的描写,虽然还有不少是带有某种职业上的歧视,但起码不再是一味的丑化,甚至有些人物在香港电影里已经成为了成功者,如《保持通话》中徐熙媛扮演的角色,便是一位来自于上海的成功女白领。

漂泊与移民:香港人在海外八十年代以前的香港电影,其实也已经出现了不少表现香港岛之外的华人生活的作品,如《断鸿孤雁记》、《蝴蝶夫人》、《华侨之光》、《过埠新娘》等,但要说那些表现香港人移民海外或者在海外漂泊的作品,则比较集中于八十年代后出现。

1982年到1984年是香港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经过了七十年代来的经济腾飞、金融发展,香港人已经满怀信心的将这个“浮城”变成了“我城”,但随着1997年新界的99年租期即将到期,香港的前途问题凸显出来。

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标志着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拉开了帷幕,只是在1983年年中时已经进展不大,但下半年谈判得以重新开始,1984年1月22日《星期日泰晤士报》首先披露英国将于1997年把香港主权和治权完全移交给中国,而1984年9月26日,中英政府联合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明确香港将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

当时的香港与内地,隔着一条狭长的深圳河,但河岸两边的生活,却有着明显的对比。

香港人对于回归后的何去何从,抱有怀疑的态度(当时出现了《等待黎明》、《投奔怒海》、《省港旗兵》等这类或明或暗的涉及香港与内地关系的影片,则是电影人对现实的一种反应),于是,不少人,想方设法的移民,甚至有的人不惜以偷渡的方式非法移民——张婉婷导演的《非法移民》便是以此为题材,影片一开始就是美国移民局到工厂调查非法移民者,而主人公被抓到后被要求自动离开,或者将会被移民局遣返,于是,他想要以假结婚的名义留在美国,经介绍找到了一位当地华侨的女儿,两人也在演戏的过程中对彼此有了真感情,却无意中被卷入了一场黑帮争夺地盘的仇杀里……还有张婉婷的《秋天的童话》、张坚庭的《过埠新娘》、方育平的《美国心》、关锦鹏的《人在纽约》等,都是涉及到这类移民生活的。

(至于夫妻双方里有一位先移民而留下另一位独守香港的故事,在香港电影里也有反映,如罗卓瑶的《我爱太空人》。

)相对于移民者,以游学、探亲等名义逗留海外的漂泊者,在香港电影里出现的更多。

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猛龙过江》都是讲述海外华工的辛酸,黄枫的《中泰拳坛生死战》,描写中国拳师在泰国的光荣与屈辱,张彻的《唐人街小子》,将他擅长的功夫武打搬到了美国唐人街并以黑帮争斗为题材,陈可辛的《双城故事》与《甜蜜蜜》,都是讲述好友或者恋人在香港、三藩市等异地的友情或爱情,罗卓瑶的《爱在别乡的季节》与许鞍华的《极道追踪》,都是讲述海外华人的悲惨遭遇,直至这部最新的《新宿事件》,尽管时代已经改变,但电影里所描写的华人生活,依然凄凄楚楚切切。

看来,无论是内地人前往香港寻梦,还是香港人他乡淘金,一路上还是充满着荆棘,也难怪,不少的香港电影,则以回乡为主题——无论是回到内地,还是回到香港。

归去来兮:归来的香港人“在物质文明的现代战场,我得到了一切却失去自己,再多的梦也填不满空虚,真情像煤渣化成了灰烬。

家乡的人被矿坑淹没,失去了生命,都市的人被欲望淹没,却失去了灵魂……成长的老幺,现在我终于知道:逃离的家乡,最后归去的方向……”二十年前,郑智化以自己的真诚,几乎是吼出了这首歌,《老幺的故事》,昨日的离开,近日的归来,即使不知明天将路在何方。

香港电影里,也会谈归来,既有从海外归来香港,也有从香港或者外地回到内地。

七十年代的经典电视剧集形象“林亚珍”,就是当时一个很典型的海外留学归来的女“海龟”形象。

当时的电视台,已经聚集了一群生于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海外留学归来的“海龟”,如徐克,可以说在主创者的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群体,而林亚珍的形象,最早是出现在萧芳芳主持及演出的电视特约节目《点知咁简单》(主要由王晶与吴雨编剧)中,该节目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先是由萧芳芳介绍这个节目的制作和录影过程,前半部分是“林亚珍”的单元系列,然后是萧芳芳专访演艺界人物,到了下半部则是萧芳芳与嘉宾、工作人员合演情景喜剧。

这个节目虽然只是播出了13期,但“林亚珍”的形象深入人心,得益于其形象的独特性、喜剧感及现实性;而主创萧芳芳谈到林亚珍的背景时说到,林亚珍代表着留学归来的一代年轻人,以不男不女的中性打扮出现,为人真诚、坦率,但面对现实问题时,还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香港社会,闹出不少的笑话。

1978年后电影里多次的出现了林亚珍这个角色,依然是以其不合时宜来制造笑料——去年徐克导演的《女人不坏》里周迅的扮相就是当代版的林亚珍。

七八十年代时也有一类是描写香港人或者海外华人回到内地故土的香港电影,如严浩的《似水流年》、张婉婷的《八两金》、许鞍华的《上海假期》等。

其中,《似水流年》讲述一名香港的中年单身女子回到大陆的故乡,并在儿时的一对好友(现在已经结为夫妇)家小住了一段时间,勾起了她对一些童年往事的淡淡回忆,并穿插了她在香港时的困境(单身,没有家庭,经济面临破产,与唯一的亲人——妹妹的关系又因为金钱问题关系恶劣。

而影片中对她妹妹的家居环境的简要交代,可以看到光源不足、摆设凌乱、环境嘈杂),于是,对往事对乡下生活的留恋,缓缓的流淌在影像之中。

更何况,影片的结尾,导演严浩还留下了一行字,“献给先父,以寄哀思。

他的猝然逝世,孕育了《似水流年》的诞生”。

2008年,谭国明导演的《七月好风》,也以相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思乡的故事,只是影片中返乡的路,由女儿代替母亲完成。

其实,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本身就是一种“返乡”,而精明的香港人,不断的北上寻梦了,如《老港正传》中,郑中基与莫文蔚都要深入内地摆设地摊,而连凯扮演的角色,能够走出困境也是因为在中资公司的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隐喻呢?更何况,如今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里,削弱了主人公的香港身份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