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摘要:自从“辩证法”这个词子古希腊哲学著作中出现以来,作为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就普遍的流传开来,尤其在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中国发扬光大。在老子哪里对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做了空前的总结与概括,也蕴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辩证法思想都是以“道”为中心而展开论述的,“关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反者道之动’否定的辩证法思想”等都是对辩证法思想的最精确的论述。他也并没有执意要建立自己的一套辩证法, 以“道”为中心而对辩证法的总结与概括就形成了《老子》辩证法不同于其他人的辩证法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辩证法“反者道之动”贵柔

Abstract:Since the "dialectics" of the word in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ical works since the emergence, as a logical way of thinking to the general spread, especially in China,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flourish. Where in laozi do on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dialectics unprecedented sum and summary, but also contains its own unique insights. His dialectics is the "Road" for the center to start discussion, "the things to move and change on the idea" "prevailing on the concept of contradiction is" "‘anti-movement of the Road ' Negative Dialectics thinking", etc. Dialectical Thought is the most accurate of the discussion. He also did not insist on establishing their own set of dialectics to "Road" as the center of the summary and summary of dialectic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laozi"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s dialectics dialectics is unique.

[转载]《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转载]《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转载]《⽼⼦》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原⽂地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作者:华夏名⼈志

辩证法思想

思想

朴素辩证法

《⽼⼦》的

《⽼⼦》的朴素

⽼⼦认为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较⽽存在的。美丑、善恶、有⽆、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有善才有恶。表⾯看来,正反两个⽅⾯是相互对⽴的,⽽实际上⼜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不是⼀成不变的。

⽼⼦在《道德经》第40章提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事物发展到⼀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转化,所谓“物壮则⽼,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下⼦实现的,需要经历⼀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本,⽣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知⼈者智,⾃知者明。胜⼈者⼒,⾃胜者强。

⽼⼦⽈:多⾔数穷,不如守中。即话说尽了,就会遇到⽆⾔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以其多说空话⽽⼀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能够真正办实事。

⽼⼦⽈:善⽤⼈者为之下。即善于⽤⼈者要处于低位势。遇事能先顾及他⼈,尊重他⼈,与他⼈相处融洽的⼈,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之⾕,⽔必往低处流,于是众⼈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

朴素辩证法是古代一种自发的、原始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的最初表现形态。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都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3页)。这是对运动绝对性的天才猜测。中国古代《周易》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庄子·天下》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这些都包含有事物无限可分、统一物由对立面组成、对立面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等丰富辩证法思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把运动区分为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两大类,并具体分为六种形式。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代朴素辩证法对事物的运动变化只能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从总体上作一般性的描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肤浅、笼统,对世界的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了解甚少,具有直观、粗浅、朴素性质,必然被尔后的形而上学所代替。

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也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是一种朴素辩证法观点。

浅析老子朴素辩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老子朴素辩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老子朴素辩证ຫໍສະໝຸດ Baidu想及其 当代价值
李 丹
( 漯河 市委 党校 ,河 南 漯 河 4 6 2 0 0 0)
摘 妻:老子是我国哲学文化的先驱, 《 道德经》是其思想代表著作。 “ 道”是老子整个思想的核心及基础。老子思想体系内容博大精深 , 朴素
辩证 思想 是 老子 思想 中的精 华 。深 析老 子 的一些 重要 思想 ,汲取 精华 ,有利 于 当代社 会 生存 发展 。 关键 词 :朴 素辩证 思 想 ;无 为而 无不 为 ;治 大 国若烹 小鲜
的。
具有正反两面 : “ 反者道之动 ”,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 “ 正复为奇 , 善复为妖” , “ 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声音相 和 ,前后相随 ,恒也 ” (《 老子 ・ 二章 》 ), “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 老子 ・ 五十八章 》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 “ 有”与 “ 无 ”之统一 : “ 有 、无相生 ”,而 “ 无”为基础 , “ 天下万物生于
延缓反的到来 。 但是 ,老子在他思想 中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 ,对立面 转化是循 环往复 的过程 ,从而看不 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也具有 很大的局限性 。
老子把 事物看成彼此对立 ,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他 说: “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 , 前后 相 随 。”此外 ,他还进 一步提 出一切事物 都要 向它 的反面转化 的观 点。 《 老子 》书 中包括 大量朴素辩 证法观点 ,例如 以为一切事物 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辨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辨析
{"code":"InvalidRange","message":"The requested range cannot be satisfied.","requestId":"6521Leabharlann Baidu073-ebec-4cca-9a3c-1299df9b438f"}

《老子》朴素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之比较学术论文

《老子》朴素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之比较学术论文

《老子》朴素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之比较

《老子》朴素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之比较

【作者】梁海明

内容摘要肯定老子发现世上万物存在作周期性运动的唯物观、以及在认识论上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发现矛盾对立双方的统一和对立面的互相转化规律。同时,试就老子朴素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几点差异作比较,指出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存在着某些缺陷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老子》辩证法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老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差异,比较如下:

一、唯物辩证法哲学观点一分为二,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老子朴素唯物观点合二为一、认为物质与意识两方面合为一体。物质与意识互相依赖紧密不可分。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围绕着道这一观念而展开的。老子所说的道,并非人们通常所讲的道路或道理,而是既无名,又有名的一个实体。他所说的名,也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名称或名字,而是形名之名,即与实际内容相对称的形式和形态。他所说的无,并不是零,不是一无所有的虚无,而是指混沌未分的状态,是无形、无名的精气,是实在之物;这里的无和有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无和有,而是用以说明宇宙构成本原的哲学上的一对范畴,是用来表明道产生无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无这一概念同老子哲学的唯物的性质并不矛盾。

老子的道正由无名和有名这一对矛盾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它一方面渊呵、湛呵、寥呵、惚呵寂静无声、清澈无形。另一方面它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是一实实在在的事物,有具体的形象。显然,老子所讲的道是一客观存在的实体。这个浑然一体、不可割裂的东西,先于天地而生;它独立存在,也不会改变。因此道具有实体及其法象或规律这二方面的意义。从上看来老子的思想是唯物的,但未明确物质是意识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最为著名的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老子哲学是指从老子写的《老子道德经》中提取出来的哲学道理的总称。老子哲学顾名思义是老子所创办的哲学,在老子哲学中老子提出知识是没有单一性的。同时老子还不相信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考量总结出治理国家建设发展的规律,所以他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哲学在后世的发展中不断获得扩充,比如汉朝时黄老学说就明确提出休养生息,环境治理国家。

在老子哲学中老子主张“道”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它指的并不是一个实在存在的物体,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但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思辨这一思想他只好将他命名为“道”。

老子辩证法思想内容

老子认为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他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客观事实。老子看待事物一般都从两面出发,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当然他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话,偏激的认为,如果对立的转化是不需要其他的条件。他认为福祸都是相依的,对立的相互转换认为是循环的过程,这种片面的是形而上学的。

他指出任何事物都就是相对的,这就是须要一种切换的。的确,正的相对面就是反,顺利的相对面就是失利,就像是质变引发量变的过程一样,这就是须要累积的。

老子的所有思想都体现了唯物的辩证主义思想。这种辩证思想在本质上是对的,但是存在着浓厚的时代主义发展特色。这是有失偏颇的。就像他所以为的,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他的理想蓝图与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历史是不会倒退的。至于他所倡导的道法自然,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至少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演变。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老子的思想。至少在今天他的思想还是用很大作用,更不用说在两汉期间,无为而治的思想给文景之治的出现起了多大作用。

简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简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简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自然为本体,而人为其作用,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世界的本原和规律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他强调人们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这里老子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对一切顺应自然,合乎自然发展的需要,又对一切违背客观规律,不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东西加以否定和摈弃。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核心。他的自然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平衡理论。他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作了朴素的解释,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出万物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运动规律,并且用这个道理去分析、解释和处理问题。例如,他指出水能生木,而水不能生火;火能熟食,而火不能熟食;土能生金,而土不能生木;金能利器,而金不能利器。他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即不歪斜就能保持完整,不弯曲就能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所谓“大制无割”,任何事物都有大小、长短之分,都可以取长补短。这些思想也许会使我们惊叹不已,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那么,他的这种理念不是很落后吗?难道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吗?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就在他这种朴素的思想中得到了进步。《道德经》大致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从政治角度来看,上篇是君主的修养之道,告诉统治者应该如何修身养性,才能治国安邦,无为而治;下篇是为人处世之道,教人们处世为人的准则。在《道德经》中,关于处世原则方面,它讲到如何

做到仁、义、忠、孝、悌、礼、乐、智、信、恕、忍等。他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他指出,当君主不知道他统治的百姓到底是愚昧还是聪明的时候,其统治就要出乱子,而当君主知道他统治的百姓到底是愚昧还是聪明的时候,其统治也就要出乱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太平。他讲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在他的《道德经》中,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很多诸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等等精辟的见解。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本篇文章来源于世纪论文网

1 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老予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正言若反”(七十八章)。老子所说的“反”是指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均由于它们本身包含着矛盾,所以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反者”,“道”自身包含着矛盾。它是“无”又是“有”:而“无”自身又包含着“阴”与“阳”的矛盾,“上升”与“下降”的矛盾;至于万物自身也包含着矛盾,一切的生成已包含有毁的因素。所以说“相反”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故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这里的“一”是太虚运动着的一气。气之所以能动是由于“阴阳”,这就是说,由于统一体分为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阳是刚。阴是柔;阳是轻清,阴是重浊;阳是上升的运动,阴是下降的运动。可见一气本身分为阴阳,存在柔与刚、上升与下降、分散与凝聚的矛盾。这对矛盾相互冲突、斗争,一气不断运动、变化、发展。故日“一生二”。这种“阴阳”之气,相互冲突、斗争,然后凝结、调和达到矛盾的统一,故日“二生三”。一物如此,推而广之,故日“三生万物”。可见,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它是客观实在的。

老子提出了这种一气分为二,相反、相争、相和谐的辩证观,又引出了他的适度原则,即“贵和有度”。这一思想在孔子那里发展为中庸之道。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反”理解为“和”、适中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想就包含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总结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总结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总结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身心合一、无为而治的理念。下面是对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1000字总结。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由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包含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以及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了保持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是实现社会繁荣与个人幸福的关键。

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他认为真实的宇宙是由相互依赖的对立力量构成的。这种对立力量的体现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例如太阳和月亮的阴阳对立、植物的生长与凋落、水的流动与静止等等。同时,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因素,例如君主与臣民、父母与子女、上下对立等。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指出,这些对立的力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的,只有在相互的合作与调和中才能维持和谐的秩序。在自然界中,太阳与月亮的和谐关系维持了昼夜的交替与四季的更迭;在人类社会中,上下级、君臣、父母子女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带来社会秩序与稳定。

总的来说,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对立统一是宇宙的基本法则,而和谐统一则是对立的必要条件。他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出了一种保持和谐统一的方法,即身心合一、无

为而治。在老子看来,人应该追求身心的和谐,使自己的意识、情感和行为保持一致。只有这样,人才能力求调和与平衡,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状态。同时,老子还主张无为而治,即反对人为的干预与过度控制。他认为在自然界中,一切都能随着自然规律而运行,人类社会也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体现了老子对人类社会的深邃思考与理性思维。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摘要:自从“辩证法”这个词子古希腊哲学著作中出现以来,作为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就普遍的流传开来,尤其在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中国发扬光大。在老子哪里对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做了空前的总结与概括,也蕴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辩证法思想都是以“道”为中心而展开论述的,“关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反者道之动’否定的辩证法思想”等都是对辩证法思想的最精确的论述。他也并没有执意要建立自己的一套辩证法, 以“道”为中心而对辩证法的总结与概括就形成了《老子》辩证法不同于其他人的辩证法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辩证法“反者道之动”贵柔

Abstract:Since the "dialectics" of the word in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ical works since the emergence, as a logical way of thinking to the general spread, especially in China,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flourish. Where in laozi do on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dialectics unprecedented sum and summary, but also contains its own unique insights. His dialectics is the "Road" for the center to start discussion, "the things to move and change on the idea" "prevailing on the concept of contradiction is" "‘anti-movement of the Road ' Negative Dialectics thinking", etc. Dialectical Thought is the most accurate of the discussion. He also did not insist on establishing their own set of dialectics to "Road" as the center of the summary and summary of dialectic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laozi"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s dialectics dialectics is unique.

老子辩证法的特点和缺陷

老子辩证法的特点和缺陷

一:老子朴素辨证法思想的特点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其中的辨证法思想,更是《道德经》中的精髓,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独特的观点,诸如对立转化、柔弱胜刚强、大成若缺等。这些观点都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我认为,老子中的辩证法概括起来有两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切都处于变迁之中,没有永恒的东西;而所有的变迁又都是朝着本身的对立面,这是“道”作用的结果。

老子不但提出了对立转化的观点,还指出对立转化是一切事物的永恒规律的观点。在《道德经》第二章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老子在这两章中列举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损益、祸福,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对立面都包含在事物内部,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既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一正一反,彼此互化。

老子认为,事物如果过分强盛,甚至暴烈,那就一定转到反面,一定灭亡。二十三章:“故飘风不崇朝,骤雨不崇日,孰为此者天地也。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暴风骤雨,短时间就过去了。过度的强盛好比暴风骤雨,即将衰亡。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由此可以得出:老子认为强盛是有限度的,超越这个限度,事物就会灭亡。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教父。”他还运用事物对立转化这条自然规律提出战胜对手的方法:让对手过分强大,自然衰退,就易于战胜。具体见于第三十六章“将欲擒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有意的纵容,有意的放任,任其强大,任其骄横,趁其不易,攻其不备。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

摘要:《老子》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促使它们向自己的对立面周而复始的运动。老子认为这些对立双方相互参透、相互推动,在统一与转换中发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朴素辩证法常见的局限性,即矛盾双方对立转换的直观性、盲目性、消极性以及片面性。

关键词:“道”;客观规律;统一;对立转换;局限性

《老子》是一本富含辩证法观点的书籍,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他将“道”作为他哲学的最高范畴。何为“道”,在《老子》第二十五章对其进行了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根据老子的阐释,“道”被当做万事万物的根源,是在自然界其他事物产生之前就

“周行而不殆……大曰逝,已经存在的了,具有客观性和永恒性,体现出它是一种绝对的静止,

逝曰远,远曰反”说明它又是一种相对的朝着反方向的反复运动。除此之外,“道”即是“法”,意味法则、规则,天地循环有着自己的规律。“总之,;‘道’有四层意思:第一,总根源;第二,总规律;第三,总本体;第四,总法则。或者说,‘道’是一个最高的真理,最高的本体,最高的规律,最高的法则”。 [1]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他的辩证法有其自己的特色。

1 “道”是有规律的

在老子的辩证法中,“反者道之动是对其全方位、深层次的概括。“反者”不但欲指对立面,而且意为无限循环。老子对激烈的社会历史变动进行了审视与分析,提出世界万物皆按照一定规律运动发展的观点,肯定了“道”运行规律的客观性。万物产生“道”,“道”又存在于它们之中,所以事物是依照“道”自身特有的规律运行,决定着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思想在社会活动领域中有诸多表现,例如商道、政道、养生之道等。所谓“商道”,是指建立的一些适合企业发展的机制,如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可以带来高质量的商品,以稳定客源;合理节约成本可以提升资金利用率,以保证企业日常运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制定奖惩机制,可以使员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巩固人才资源。企业只有根据诸如此类的规则进行调整,才能资源优化配置,获得好的前景。所谓“政道”,便是要求凡从事整治活动的人士,应“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责。”[1]也就是与人民群众维持血肉联系,为他们的根本利益而谋福祉,政界工作者只有按照这些客观规律行事才不会落入犯罪的深渊。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就越注重自我保养,老子的养身理念对于身体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皆有益处,他主张“‘道’法自然,以‘顺’养生;燕处超然,以‘柔’养生;上善若水,以‘智’养生;勤而行之,以‘德’养生;负阴而抱阳,以‘和’而养生;为之于未有,养生贵在‘先’;甚爱必大费,养生贵有‘度’;慎终如始,养生贵守‘恒’。” [2]

老子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哲学思想漫谈

老子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哲学思想漫谈

2018年第4期(总第778期)大教f_

老子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哲学思想漫谈

李挺1李大鹏2

(1吉林长春130117-2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

摘要:本文从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介绍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即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 辩证法思想。首先,基于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道”的分析,阐述了老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指出了老子唯物论存在的 三点不足;其次,阐述了老子建立在“道”之上,以“反之动”思维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分析了老子辨证思想的三个层次,并指 出了其存在的三点不足。

关键词:老子哲学唯物论辩证法

老子的哲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末年,内容丰富,体系完 整,既有宝贵的唯物论思想,又有深刻的辩证法智慧。但由 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受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宿 命论的束缚,老子的哲学思想没有被很好地研究和阐述,甚 至被曲解。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间受到“左”的思想影响,没有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研究。天,我的思想到的解,思想 ,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应该拨乱反正,如实确认和弘老子哲学思想中的宝贵财富。哲学的 —和法论,和 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唯物 和证法思想。

!、惊天地、泣鬼神的唯物论

“”是老子)*的核心范畴,搞清楚老子之“道”的含义,是正确认和深解老子哲学思想的关键。根据老 子的论述,“”有 ,1.物,有物 -2.

物 ,道生万物,在物,物-3.至、至 ,在 ,在 -4.、生、、、律、-5.“”实体,生万物,,有 有的

思想 ,实-6.人法道,人的思想行为必须% &,事。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

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二)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

《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入了深入的阐述。老子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分析。

(三)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他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对的。他说:“唯之与阿,想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这段话意思是说,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以说明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决定性。如他说:“个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翘起脚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跨越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得长久。总之,老子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实现象进行了抽象,对矛盾转化的普遍性作了很好的概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浅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第一部分学生论文(河南鹿邑伯阳中学高二一班吕永康)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是我国道家文化的创始人,我国哲学之祖,道教鼻祖。他所著的《道德经》深入阐述了丰富的哲学、伦理、政法、军事等思想,尤其在哲学方面更是有很深的造诣。《道德经》哲学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而且是东方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哲学体系形成了对比和必要的互补,对当今世界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具有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道家政治伦理的思想核心,他的“认识论思想”和“社会历史观”(主要反映“小国寡民”主张),都对当时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老子在辩证法思想方面堪称为大师,他的辩证法伦理思想充分肯定了道德的发展变化。

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他的辩证法思想是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基本主张的。这句话也经常作为代表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名言。在这里,老子不仅为我们阐述了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一般人通常对于一件事,要么只看到它好的一面,要么只看到它坏的一面,很少有人能从事物的正面看到它的反面,在好事中发现坏的根苗,在坏事中看到好的预兆。从古代“塞翁失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祸与福是循循相连、相互转化的。所以当我们遇上灾祸的时候用不着垂头丧气,交上好运也不要趾高气扬。假如你在一次考试中失利了,而且还是你平常最优异的那一两科,这时,你不要垂头丧气,闷闷不乐,这其实是好的预兆。请仔细思考一下,这只是在平时的测试中你失败了,但你可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样你就离高考的成功又近了一步,就又多了一把开启你梦想之门的钥匙。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看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是周王朝的史官,通晓天文星象历史文化知识,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知道岁星约十二年一循环的规律能准确推算朔日认为天道并非高远莫测,在其着作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和辩证法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老子还吸收了很多农业医学方面的经验如“治人事莫若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专气致柔”等。

史官出身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制的腐朽和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他反对奴隶制的典章制度、礼乐文化,也攻击这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上帝、鬼神宗教迷信思想。老子无神论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产生是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反映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的老子地打击旧势力反对奴隶主阶级旧思想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

1.2老子学说概述

老子的学说见诸《道德经》即《老子》一书里。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道是什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就是无形、无象、无体的“恍惚”,也就是“无”。所以他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把这种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的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儒家学派能够与道家学派齐名。由他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意义深邃博大,内涵极为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军事谋略等各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这是他的天道无为思想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反映。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哪一件事不是它干出来的。他主张统治者要“无为”,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同时也使“民无知、无欲、无为”,这样才能使天下安定,政权巩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他反对儒家的“仁义”,同时也反对采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认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警告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大家都过着简单的原始生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把历史拉回倒退的想法。

1.3对《老子》一书的认识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第二部分:老子中的辩证法思想内容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其中的辨证法思想,更是《道德经》中的精髓,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独特的观点,诸如对立转化、柔弱胜刚强、大成若缺等。这些观点都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2.1关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思想

关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下文凡引《老子》,只标章节)。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虽然老子已具有了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但他还没有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包含着发展。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即认为万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再如,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所谓“周行而不殆”,就是循环运行的意思。显然,老子还没有认识到事物在运动变化中会产生新质,会出现质的变化,并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苛求于老子,因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直观的,这是由那个时代的思维水平所决定的。

2.2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

《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下、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老子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分析。他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有、无本来是矛盾的,但老子认为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比如车轮,它就是辐、毂(“有”)与毂中间的空洞(“无”)的统一体;正是因为有车的空处,才有车的功用。事物是这样,人又是如何的呢?他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二十七章)这就是说,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固然应该向善人学习,但善人也应该从恶人那里吸取教训,虽然善人很聪明,有时也会迷失方向。

2.3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他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对的。他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二十章)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还例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以说明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如他说:“个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翘起脚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跨越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得自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得长久。总之,老子对现实生活

中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抽象,对矛盾转化的普遍性作了很好的概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老子不仅认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还猜测到了在矛盾转化中的某些变化过程。如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在此老子以树木的生长变化、高台的修筑、千里的远行等等为例,说明了事物的变化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还包含着一个逐渐的质变过程。老子还将矛盾转化的思想应用于人生,说明人应该如何处世。如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七章)老子告诫人们,要效法天地,遇到利益把自身置之度外,而自身却能安存;自己不自私,反而能够成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