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洪业,男,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主任
“中央学会”之迷踪
作者: 樊洪业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出版物刊名: 中国科技史杂志
页码: 257-25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学会 中央 资料汇编 学术机构 学术团体 出版社 科学史 文化
摘要:为了"淘"史料,笔者买了几十本江苏古籍出版社编印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不全,家里空间有限,也全不得。
对我这样只关注科学史的人来说,这几十本大多无用,但有些又确实是很有用的,还有的看似有用,但由于功底太浅,未得窥其堂奥,这里举上一例。
在1991年出版的第3辑"文化卷"中,"文化学术团体"之下列有"国家文化学术机构",首条为《中央学会章则》,再下有《中央学会法》(1912年11月29日)、。
什么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近来学术界和国家领导人经常谈论的词,随着科普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应该是科普的重要内容。
但是,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科学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2001年1月12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了关于科学精神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的目的是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精神的号召,对科学精神进行定义并阐述科学精神的内涵,以便更能够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自觉地用科学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科学精神逐步渗透入中国的文化,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中国的综合竞争力。
参加这次高层研讨会的著名学者有于光远教授、王大珩院士、冼鼎昌院士、席泽宗院士、张开逊教授、董光璧教授、李醒民教授等30多人。
与会学者们认为,在中国提倡科学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中国这样一个科技技术尚不很发达,封建历史长的国度内,提倡科学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科学精神研究的历史学者们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科学精神研究的历史。
中科院樊洪业研究员叙述了科学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研究过程。
1916年,当时的中国科学社的社长任鸿在《科学》1916年的第二卷第一期上就发表了《科学精神论》。
他认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
1917年,一个美国科学家、奥柏林大学教授M·M·梅加夫给中国留学生做了“科学与近代文明”的学术报告。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张力,一个是传统主义,维护社会稳定;另一种就是属于推动改变这个现实的比较激进的力量,就是科学精神(Scientific Spirit)。
科学精神就是服从真理的精神。
中国之急务“莫如科学精神之普及”。
1922年,科学社在南通开会的时候,梁启超到会发表了“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话。
他认为科学精神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求真知识;第二是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是求可以教人的真知识。
也就是能够提供给公众的知识,可以教育公众的知识。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12篇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12篇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1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大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邓稼先成长于中国,毕业在美国,虽然美国有很多优越的条件,仍留不住他那颗热血沸腾的赤子之心,他冲破万难只求投入祖国的革新之中,在祖国的请求下,他义无反顾抛弃了妻女,抛弃了财资与幸福,参与了祖国的原子弹设计之中,他拒绝了俄罗斯专家留下的公式,开创了原子弹的篇章,在很多日日夜夜,在很多挑灯夜战的日子里,光靠人工计算,终于研究出了中子与原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以世界最快的速度造就了原子弹的理论技术,爆发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第一次宏大而令人激动的胜利后,他马不停蹄,又以第一次的胜利为鼓舞,仅3年时间又炸响了中国第一颗氢弹,但在一次原子弹试验中,其未能爆炸,很多公司推开责任,唯独他,独自一人走进爆心,查找并抱回了那颗失败的炮弹头,也为他1986年的悲惨离去埋下了伏笔。
在他弥留之际,与于敏写下了一篇对国家国防的建议书,并连续努力,至死不懈。
他,是祖国的强力保护者,以身献国。
他,是民族的忠诚捍卫者,大爱人民。
他,更是自我的奋斗者,一刻不停。
古人曾云:“昨夜寒滍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静静,窗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归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恰恰能证明他所研发生活的环境了。
我中国有此英豪,壮哉!豪哉!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220xx年神舟7号载人飞船放射胜利,每当这件事从我的脑海中掠过时,我就会想起那位被誉为“航天之父”,“科学泰斗”——钱学森。
今天,我又读起了《钱学森的故事》,不禁陷入了深思。
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特别重视分数,初入交大的钱学森也不甘落后,成果在班上名列前茅。
一年暑假后期,钱学森患了伤寒病,只好休学一年。
可在这一年里,他买了许多书,在家里专心阅读。
靠着这种精神,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主政飞机设计专业。
钱学森怀着简单的心情离开了中国,去美国学技术,在美国的留学期间,他刻苦专研,成果不但比美国人好,还比外国人都好。
关于物理学史的论文目录大全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李艳平教授;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胡化凯教授、大同大学李海教授、清华大学刘兵教授;秘书:首都师范大学白欣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继续挂靠在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
1998-2005年物理学史部分物理学史中的文献目录,收集范围,以国家出版发行的主要报刊杂志为准,侧重物理学史部分以及相关文章。
分类排序:按年代。
目录格式为:题目/作者/刊名/年卷期/页码。
收录中会有错误,请纠正。
1998-05年物理学史部分杨振宁:与爱因斯坦比肩的物理学家,高策,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4,34~41朱载堉其人,邓宏里,光明日报,1998年8月21日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李醒民,方法,1998,8,9~20理论物理学宗师--洛伦兹,刘乃汤,现代物理知识,1998年 5期42~44科学上的伟大发现——纪念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00 周年,王渝生,中国科学报,1998年10月6日计算物理国家极重点实验室简介.沈龙钧等.物理,1998,27(12)249国家“八六三”计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简介.王建荣.物理,1998,27(12)750冲击破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简介.谭华.物理,1998,27(12)751物理学志愿者—核物理学家迈耶.刘义保.现代物理知识,1999,1,39-41伦琴对热学和电学的贡献.王较过等.现代物理知识,1999,1,42-43扭秤的发明应用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朱湘柱等.现代物理知识,1999,1,44-45量子霍尔效应和诺贝尔物理奖.虞? 跃.科学,1999,51(1),55-57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创造者张锡钧教授.王? 鹤.科学中国人,1999,1,8-11战时日本的物理学家.Laurie M.Brown,南部阳一郎.科学(中译),1999,3,45-48核物理学家张文裕.陈清泉.新华文摘,1999,3,134-137托马斯?杨与杨氏干涉实验.刁述妍等.物理,1999,(28)3,187-190关于集成电路的发明与发明权争论的历史考察—纪念集成电路发明40周年,阎康年,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2,60-68同上帝对话爱因斯坦传奇,董光璧,中华读书报,1999年4月14日几何动力学观念的确立和升华—时空物理百年回顾, 沈葹. 科学,1999,51(2),40-44科学泰斗,良师益友--深切悼念王淦昌先生, 杜祥琬.物理,1999,28(4),244-245王淦昌与诺贝尔奖. 周志成.百科知识,1999,4,36-37晶体管的发明. 李安平.中国科技月报,1999,5,57-57两弹一星,彪炳史册. 李安平.科学时报,1999年5月31日贝尔实验室连获诺贝尔奖的启示. 阎康年.科技日报,1999年5月1日王淦昌对科学创新的诠释—为怀念王老而作. 吴水清.世界科学*,1999,3,35-37迈特纳和她对发现核裂变的贡献. 戴宏毅等.物理,1999,28(5),308-313对朱载堉异径管律的探讨. 冯德民.西北大学学报(自然),1999,29(2),183-186丽江木氏谱牒版本源流考. 和力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科),1999,3,47-51白族音乐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贡献. 董锦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科),1999,3,81-83光本性的认识. 刘义保等.现代物理知识,1999,3,40-42开尔文在电磁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刁述妍等.现代物理知识,1999,3,39-40佩兰测定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方法. 张东壁.现代物理知识,1999,3,45-46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 王教过.现代物理知识,1999,3,47-48赫兹与电磁波的发现. 潘留占等.物理通报*,1999,1,40-42作为一名物理教师的爱因斯坦. 王荣德.物理通报*,1999,3,36-39从超距作用到场. 胡亚敏.物理通报*,1999,3,40-41原子弹爆炸成功.王渝生,科技日报,1999年7月5日论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吴炜.大自然探索,1999,18(3),117-120赫姆霍兹对能量守恒定律的杰出贡献.罗平,大自然探索,1999,18(3),121-127物理学史上的一场大误会.戴宏毅.自然杂志,1999,21(4),237-239爱因斯坦在上海.陈敬全.科学,1999,51(4),37-39中微子的发现.季淑莉.物理,1999,28(7),434-436玻耳兹曼:一位深受哲学困扰的物理学家.成素梅.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3,64-71,74伽利略与罗马教会.张增一.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3,50-58卢瑟福元素嬗变理论的形成和卢瑟福的贝克利亚演讲.宋德生.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3,59-63,58氢弹爆炸成功. 王渝生,科技日报,1999年9月9日μ子原子被发现. 阎康年,科技日报,1999年9月15日殊途同归拿诺--诺贝尔奖的两个案例(物理)分析. 阎康年,科学新闻周刊,1999年24论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几何化思想. 陈卫平.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16(5),16-18物理学世界图景的变换及其比较. 冉启锋.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16(5),19-23从爱因斯坦到杨振宁. 吴水清.物理通报,1999,8,38-40论物理假说之源. 金蓉.物理通报,1999,5,43-44超导托马克装置建设,王渝生,科技日报,1999年10月20日阿尔法磁谱仪的永磁体,王渝生,科技日报,1999年10月21日南极长城站建成,分子轨道图形理论,高温超导体研究,水道基因组物理图,王渝生,科技日报,1999年11月11日库仑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王较过.现代物理知识,1999,6,43-44中西方古代对物质不灭论的认识. 胡化凯.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21(6),55-61亥姆霍兹与马赫:实在论者与实证论者,许良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16(6),37-40首任物理学研究所主任李书华. 樊洪业.科学时报,1999年11月30日缅怀钱临照先生对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电镜学会的贡献. 吴自勤.物理,1999,28(12),746-747对我的老师钱临照先生的怀念. 李林.物理,1999,28(12),748-750缅怀我国晶体范性及电子显微学研究的先驱钱临照先生. 郭可信.物理,1999,28(12),751-752阿拉果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王较过.物理,1999,28(12),752-755唐五代至宋敦煌的量器及量制. 高启安.敦煌学辑刊,1999,1,59-73无行说对中国古代物理认识的影响. 胡化凯.管子学刊*,1999,1,74-78物理学百年回顾. 本? 刊.世界科学,2000,2,封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灵感。
中关村老科学家第1集
中关村回顾中——新中国老一代的科学家(第一集)中关村回顾上世纪五十年代中,中关村13、14和15三栋灰砖楼建成后,这里集中居住了一批为新中国现代科学各学科奠基的第一代科学家。
这里是1955年我国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最集中的地方。
他们与生活在祖国其他地方的那一代科学家一样,大多是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技术而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决然回到疮痍满目的中华大地的祖国优秀儿女。
近六十年来,他们默默无闻,踏踏实实把毕生的才华和精力奉献给了我们的祖国。
他们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而且为祖国培养了几代人才。
即使在各种运动与文革中遭到种种不公正对待,甚至残酷迫害,有的人还付出了生命。
但他们毫不动摇,依然忠诚于祖国,忠诚于祖国的科学事业,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使祖国的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天岿然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中。
这些老一代科学家无愧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本文将展示曾住在中关村的部分老科学家的科学人生,包括钱三强何泽慧夫妇、贝时璋、童第周、陈焕镛、赵忠尧、罗常培、黄秉维、戴芳澜、钱学森、施汝为、邓叔群、秉志、陈世骧、钱祟澍、汪德昭、郭永怀、杨嘉墀、刘崇乐、张文裕王承书夫妇、杨承宗、顾准、熊庆来、王淦昌、蔡邦华、顾功叙、赵九章、李善邦、柳大纲、陈宗器、傅承义、吕叔湘、陆志韦、叶渚沛、恽子强、林镕、陈芳允、秦仁昌等。
除此之外还有些不住在中关村,及与这些楼的主人关系十分亲密的中国科学院和北大、清华同仁郭沫若、竺可桢、吴有训、严济钱三强,核物理学家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籍贯浙江湖州。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40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6月28日逝世。
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副院长、特邀顾问、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等职。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400字范文10篇1秘书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400字范文10篇中国科学家的事迹400字篇1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去了稻香四溢的另一个世界。
对于他的最初记忆,是在一次看电视节目,一位主持人眼含热泪地跟我们讲,作为中国人,天地君亲师,你们可以忘记和背叛,但谁都不能忘记袁隆平爷爷,谁也不能不尊敬袁隆平爷爷。
听老人说,中国上世纪60年代,在大饥荒中去世了很多人。
我还听到身边很多人表达着对袁隆平爷爷的感谢,是他改变了中国的“粮食命运”,让许多中国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甚至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种植粮食发生了改变。
当听到袁爷爷去世的噩耗传来,人们简直不敢相信,一遍又一遍地为袁爷爷祈祷。
因为袁爷爷,中国人,不仅仅是不再饿肚子了,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袁爷爷,他是国家的英雄,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让不少国家免除饥饿的人。
国士无双,当是袁隆平爷爷,我辈幸福,当忆袁隆平爷爷。
袁爷爷只是带着梦(禾河下乘凉梦,杂交水稻灌溉世界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我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会永远铭记袁爷爷,沿着他前进的道路走下去。
有了袁爷爷的引领,我们会奋勇向前!中国科学家的事迹400字篇2他,一个视世界上最便宜的东西为钱的人;一个恪守--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人,是他使中国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梦得以实现。
他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次年赴美留学。
在美期间,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949年中秋之夜,月圆夜静,在美国的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围坐在钱学森周围共度中国的传统佳节。
他们怀念故国,传递着新中国诞生的喜迅,一个个归心如箭。
当夜,他们悄悄地商议了回国的计划。
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知道后,气急败坏地说:“钱学森知道得太多,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然而,阻力在于他来说便是动力,疯狂的迫害,百般的阻挠更激起他归国的意志。
1955年10月1日,坚持了五年回国斗争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与“特楼”
我与“特楼”作者:张思晨周参来源:《科学文化评论》2023年第03期访谈整理者按边东子(1947—2023),男,汉族,祖籍浙江诸暨,后随父母定居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原副所长边雪风之子,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当代科技史研究分会理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编辑室副主任、音像编辑室负责人,曾参与发起和策划《希望工程书库》等重点出版物的出版。
边东子先生的文学创作涉猎甚广,有小说、传记、诗歌、相声、童话等,如《北京饭店传奇》《神厨传奇》《山魂》《五十年前的潜伏》等。
他还长期致力于历史研究与科普宣传工作,著有《国宝同仁堂——同仁堂340年》《科技星光: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从居里实验室走来:杨承宗口述自传》《中关村纪事》等优秀作品。
此外,边东子先生长期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一些地方电台、电视台撰搞,其表现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五集广播剧《世纪之声》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录制播出并获奖。
收稿日期:2023-04-28作者简介:张思晨,1998年生,陕西宝鸡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近现代科技史。
周参,1999年生,湖北当阳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文学史。
Email:***************.cn。
①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选址中关村,除建设一批科研大楼给相关研究所使用外,还配套建设了数十栋住宅楼,作为科研人员起居之用。
其中13、14、15号楼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最好,用以安置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以及中国自然和人文各学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居住,被称做“特楼”,钱三强、贝时璋、邓叔群等著名老一辈科学家都曾居住于此。
“特楼”的全称为“特级专家楼”,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源社区的一处历史建筑①,曾是改革开放前老一辈科学家生活过的地方,是我国无数重要科技成就、科学思想的诞生地,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
TRIZ理论中IFR最终理想解的深度分析
TRIZ理论中IFR最终理想解的深度分析作者:程功彭英黄洁李登科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23年第06期摘要: TRIZ是高效解决发明级别问题的创新方法,IFR最终理想解是TRIZ的核心思想,它贯穿于整个TRIZ。
IFR理念并不容易被接受,国内在引进TRIZ和翻译外文资料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差,导致IFR的实际应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本文在研究多本阿奇舒勒著作和大量工程案例后,对IFR进行了深度分析,从多个维度梳理了IFR逻辑思路。
关键词:IFR;最终理想解;TRIZ;ARIZ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之《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创新方法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9IM05100)、2022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项目编号∶N2022J020)研究成果。
引言TRIZ是前苏联伟大发明家Genrich S. Altshuler(根里奇·阿奇舒勒)及团队从数百万份专利中总结提炼,用来解决发明级别问题的一套理论体系。
TRIZ理论体系包含创新思维、创新工具、S曲线与进化法则、ARIZ算法等。
1958年阿奇舒勒提出了IFR最终理想解的概念,ARIZ-61等早期版本就将IFR作为算法重要的步骤,后面所有ARIZ版本都是围绕着定义矛盾、定义IFR和实现IFR进行的。
IFR是TRIZ的核心思想,如果没有理解IFR的理念,就没有真正掌握TRIZ的精髓。
一、TRIZ解题流程为了更好分析和理解IFR,有必要将TRIZ解题流程进行梳理。
(一)ARIZ流程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是将TRIZ的诸多创新工具、创新思维等按照一定的逻辑步骤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非标准问题的高效解题流程。
当然,ARIZ用来解决标准问题肯定也是可以的,只是必要性不高。
ARIZ算法经过不断发展,目前最被认可的版本是ARIZ-85C,它解题流程分为九大步骤、数十个子步骤。
ARIZ流程将在本文第四部分(四)中做进一步剖析。
八千里路云和月六十五载功与名65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在2014年6月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命运、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在科技照亮中国梦的重要关头,我国科学技术的领军者——中国科学院毅然举起改革大旗,率先启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成立的第65个年头,也是被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称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那么,为什么中科院要在发展的黄金时期选择改革呢?或许,历史能够告诉我们答案。
正如白春礼院长所说:“你必须理解历史。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国科学院成立在建国初期,是新中国树立的首批标杆。
但其实,中科院的筹划工作早在中共中央进驻北平时便已开始,时任宣传部长的陆定一是牵头人,恽子强、丁瓒、钱三强和黄宗甄等都参与了筹划工作。
在经过一系列筹备会议、听取意见、协商通过等程序后,中科院终于在1949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东四马大人胡同10号开始办公,这一天自然也成为中科院建院的日子。
而“中国科学院”的名称也是经历反复商榷后才确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9年9月发布的《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中,拟将科学院取名为“人民科学院”,借以纠正“为科学而科学”的偏向,强调“科学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也是中科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先生在筹备会议上讲话的重点:“科学界的工作,一定能适应广大人民的需要,蓬勃发展开来。
”但由于建国初期,百业待兴,中国科学院成立初期的工作并没有马上蓬勃发展开来,而是首先经历了一段缓慢发展的阶段,曾任中科院院史研究室主任的樊洪业介绍称这段经历为中科院的草创时期,也就是夯实基础的阶段。
中科院真正的蓬勃发展期要从1956年算起。
那一年,被称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樊洪业男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主任
樊洪业,男,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主任。
从1985年起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1990-1999年主持院史征集与研究工作。
先后有《科学业绩的辨伪》、《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科学旧踪》、《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等专著出版,目前主持编纂《竺可桢全集》(现已出版13卷)。
院史研究与档案积累中国科学院成立较早,与共和国同龄,但是中国科学院的历史研究工作却起步较晚。
有组织、有系统的院史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是以完成《当代中国丛书》中的《当代中国科学院卷》这一任务为目标的,正是在这项工作中院领导认识到院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1990年12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抢救和整理早期史料为急务的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为钱三强副院长),并配合院庆50周年编写出《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和《中国科学院早期领导人物传》(均已出版)。
2003年,该委员会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史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与编撰”项目组,配合建院60周年纪念庆典,启动了《院史丛书》编写出版计划和继续推进“院史数据库”建设。
本人在1990—1999年主持院史研究室工作,院史有其自身的专业性要求,研究工作不仅必须遵循一般史学的学术规范,也要遵守当代政治、行政和文化的社会规范,同时还要有组织学的分析视角。
但工作中给我体会最为深刻的是:所有历史研究均离不开档案积累和档案部门的合作。
院史研究最重凭证,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当事人很难找见,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档案,可见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程度往往决定了历史事件真相的还原程度。
中国科学院档案部门保存的早期档案是中国科学院各项工作的原始记录,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权威性,使其成为院史研究的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史料资源。
早期档案作为历史活动的真实信息记录,是院史的首选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档案之外的文献、图片、实物和回忆性史料,亦是院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形式,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档案进行院史研究的同时,加大了院史文物资料的征集工作并着手院史资料室的建设,使得院史研究工作的内容和视野更加丰富开阔。
纪念樊洪业先生回忆与追思
《科学文化评论》第 17 卷第 5 期(2020): 5-5 5纪念樊洪业先生:回忆与追思编者按著名中国现代科学史家、本刊编委樊洪业先生久病不治,于2020年8月29日在京不幸逝世。
樊先生自本刊创刊就担任编委、常务编委,对于我们有求必应,给予大力支持。
他晚年的多篇力作,包括他2016年生病后捡出的旧稿《从传统科学到近代科学》和病中撰写的《郭沫若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科学—政治”背景考察》等重要论文,都在本刊发表。
樊先生的离世,也是本刊的重大损失,本刊同仁不胜悲痛!2020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史资料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院史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当代科技史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和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樊洪业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追思会。
方新、曹效业等原院领导和穆荣平、范晓峰等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现为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现任和前任领导先后发言; 93岁高龄的范岱年先生和中科院办公厅原副主任柳怀祖先生等亲自到会致辞;尽管由于疫情管控,仍有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张剑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特任教授熊卫民、浙江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马景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殷晓岚女士、湖南教育出版社曹卓卓女士等专程来京与会;美国王作跃教授和浙江大学何志平教授还发来了书面发言;因时间安排冲突不能到会的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教授和远在美国的姚蜀平先生分别向会议致意缅怀樊洪业先生。
参加会议的还有边东子、武文生、李真真、张藜、潜伟、杨小林、王扬宗、程宏等樊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和学生等,共约50余人。
大家深情回忆了樊先生的为人为学风采,深切缅怀他致力于学术建设和学术创新的“开路”“铺路”精神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平易近人、提携后学的人格风范,对于他的离世表达了无尽的怀念。
据悉会议组织者将编辑一部纪念樊洪业先生的专书,收录追思会上的发言和各方纪念樊先生之作。
2“疑似术语”与“疑似文献”
“疑似术语”与“疑似文献”对《有必要认真对待“中国院士”问题》的批评■樊洪业(中国科学院政策所研究员)《中华读书报》2004年2月11日在2004年2月4日《中华读书报》第5版上,载有《有必要认真对待“中国院士”问题》(下称《有》文)。
综观全文,所举大致有三,一是要给“中国院士”一个明确的界定;二是指出由于“权威机构、媒体、出版物的误导”而致院士名单、院士资格和院士履历出现混乱;三是提供了“中央研究院(1948)院士名单”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名单”。
对于作者在文中所罗列的各种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我有些是赞同的,但基本上是持异议的。
兹论列如下,以响应作者“认真对待”的呼吁。
一“中国院士”不可能成为专有名词初看标题时,笔者以为是去年有关质疑中国院士制度的网潮余绪。
粗读一过,方知是要讨论“中国院士”这个名词。
文章从一位工程院院士在自述中将林可胜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误记为“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说起,“由此引发我们需要对‘中国院士’做正确界定”。
如何界定呢?《有》文说“狭义的院士是指得到政府认可的中国籍高级科技专家、学者;广义的院士则除了狭义院士外,还应当包括外籍院士,但不应将中国籍的外国院士掺杂进来。
”作为明确排除的对象有“除名院士”。
还有,“1958年及其以后再选出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已经不再具备合法地位,不宜作为中国院士”。
在此基础上,作者“按照唯物史观与逻辑性原理”开列出“中国院士”可容纳的范围。
按这个界定,很有些难以说通的问题存在。
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大可能按着《有》文的“广义”界定,大而化之地直称印尼人艾地和英国人李约瑟为“中国院士”。
同样,美国人也不会按照作者的“逻辑原理”而把周光召、谈家桢直称为“美国院士”。
人们只能说李约瑟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周光召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无需“得到政府认可”,也没有什么外籍、内籍问题,名列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的中国人,不属“中国院士”?关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我们可以从政统角度不承认其合法性,采取回避态度也就罢了。
对办院方针的历史回顾
Ξ对办院方针的历史回顾樊洪业(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摘要对在中国科学院发展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方针”做了系统回顾和简要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2002 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既有其历史继承性,更有重大的调整。
它明确了中国科学院为实现国家目标而在国家现有科技体制中的战略定位和任务取向。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方针,历史回顾的、对事业发展方向起规定作用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中国人的政治经历中“,方针”似处在路线之下、政策之上。
但是, 在很多情况下, 它们又是交叉互含的, 其间很难划出一个明显区分的界线。
具体而论, 够格被称为“方针”的也有过很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力更生”“,勤俭,皆为人们耳熟能详者。
在中国科学院2002年度工作会议上, 路甬祥院长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新时期的办院方针。
将新方针与以往的历次办院方针相比较, 既可以看到其间的继承关系, 更可以看到有重大的调整。
究竟继承了什么, 调整了什么? 有必要对办院方针的历史演变做简要的回顾和分析。
建国”1 咬文嚼字说“方针”中国科学院是国家与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组织学的角度看,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既应体现本院的组织目标,也应规定出实现其目标的基本方略。
制约办院方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目标( 表述为国家发展战略、基本路线或基本政策) ; 党和国家领导层所持有的科学观以及对本院发挥特定功能的期待; 在国家和社会体制结构中对本院应有地位与作用的认可等等,方针,顾名思义, 是“指出方向之针”。
在中国古代,它本来是罗盘( 指南针)的一个别名。
后来,人们把罗盘的定位指向作用引申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说“指南”时, 一般是指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对大众起向导作用的那些成熟的经验和知识; 说“方针”时,则是指在社会事业的层面上,由领导者提出Ξ 收稿日期:2002 年2 月25 日特稿中国科学院院刊·特稿2002 年86当然,院领导集体的战略眼光、政治智慧和决策能力以及本院的既有实力与发展潜能,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7月河南省漯河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试卷和参考答案
7月河南省漯河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选项涂黑,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1.()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A.十二五B.十三五C.十四五D.十一五2.实施最严格的()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成,建设节水型社会。
A.水资源管理B.水资源使用C.水资源保护D.水资源开发3.我国的地势是()。
A.东高西低B.南高北低C.北高南低D.西高东低4.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是()。
A.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B.个人与他人的关系C.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D.人与自然的关系5.“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社会实践的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C.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6.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A.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进程B.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C.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海军D.促成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7.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内容,这就是()。
A.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C.保护民族工商业D.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8.下列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生物质能B.汽油C.太阳能D.潮汐能9.资本积累的本质是()。
A.剩余价值资本化B.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强竞争能力C.增加社会财富总量D.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剥削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购用户规模达3.14亿户,用同比增长43.9%,手机网购的使用比例由42.4%提升到54.8%。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修养与发展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修养与发展第一章绪论1、预习材料:温馨提示:为了更好地帮助您达到预习效果,请您围绕以下学习目标、重难点解析和主要内容进行预习。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专业技术人员职业修养的内涵和意义,掌握职业修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职业修养的内涵、意义以及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难点是职业修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三、主要内容第一节修养及职业修养1、修养2、职业修养3、专业技术人员职业修养第二节职业修养的意义1、时代发展的需要2、建设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需要3、专业技术人员事业成功的基础第三节职业修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1、在自我修养中提高2、在职业活动中训练3、在社会实践中强化2、知识点学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修养及职业修养一、修养1、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指的是对文化知识的接受和提高,并把文化知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诗经》,不仅可以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可以增加许多关于鸟兽草木方面的知识。
而且文化修养不单单是知识的高低多少,同时也表现在一个人的礼仪风度方面。
2、艺术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通过艺术修养,人们不仅能培养起高尚的创作或欣赏趣味,而且还能够从中体悟到不少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
艺术修养不但能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能提高人的实际理事处世能力。
3、涵养与意志的修养所谓“气质”,许多儒者都把它说成是与生俱来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是后天习染所成。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所谓“气质”,与个人某些先天的生理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由后天的环境影响形成的,它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讲的“习性”。
儒家在修养论中提出了一个“变化气质”的问题。
变化气质,即改变习性,也就是今天所提到的性格、涵养与意志等方面的修养和锻炼。
4、品德修养对于“义利”问题,儒家总的倾向是重义而轻利、先义而后利;在“公私”问题上,儒家一贯强调大公无私、先公后私,提倡公而忘私,反对假公济私;在“苦乐”问题上,儒家历来不以物质生活的贫富论苦乐,而是以精神生活的充实与否论苦乐;至于“生死”问题,孔子说的“死生有命”(《论语.颜渊》),代表了儒家对待自然生死问题的基本态度。
2017-2018 学年中方教师 2017-2018 Chinese Faculty
2017-2018学年中方教师2017-2018 Chinese Faculty安礼伟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An Liwei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卜茂亮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Bu Maoliang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蔡佳禾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国际关系教授Cai Jiahe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pkins-Nanjing Center崔建树江苏省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Cui Jianshu Associate Professor,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范可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主任Fan Ke Professor & Director of Anthropology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njing University方勇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Fang Yong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冯川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讲师Feng Chuan Lecturer, Hopkins-Nanjing Center葛腾飞江苏省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Ge Tengfei Professor,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龚洪烈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Gong Honglie Associate Professor,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韩剑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Han Jian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胡晓红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Hu Xiaohong Professor, Law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华涛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学教授Hua Tao Professor of History, Hopkins-Nanjing Center华昱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学教师Hua Yu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conomics, Hopkins-Nanjing Center李恭忠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Li Gongz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李里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Li Lifeng Professor,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jing University刘蓓蓓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Liu Beibei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Environment, Nanjing University刘厚俊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Liu Houjun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祁玲玲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Qi Lingling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jing University石斌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国际关系教授、教学副主任Shi Bin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puty Director for Academic Affairs, Hopkins-Nanjing Center舒建中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Shu Jianz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孙雯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主任Sun Wen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Deputy Director for th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Nanjing University王长江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Wang Changjiang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王志坚河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Wang Zhijian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Hohai University吴卫星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Wu Weixing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谢建国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Xie Jianguo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杨光海江苏省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Yang Guanghai Professor,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Yang Weizho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张海燕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能源、资源及环境学副教授Zhang Haiy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RE, Hopkins-Nanjing Center张华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Zhang Hua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张仁善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Zhang Renshan Professor, Law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张晔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Zhang Ye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赵娟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Zhao Juan Professor, Law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赵曙东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Zhao Shudong Professor,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郑安光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Zheng Anguang A ssociate Professor,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周长征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Zhou Changzheng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周桂银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系教授Zhou Guiying Profess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Strategy, Nan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周元春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Zhou Yuanchun Associate Researcher, School of Environment, Nanjing University。
第二届中国当代科学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纪要
家个人资料 的采集工 作 , 动 了相关 项 目, 启 因而 中 国 当代科 学 口述史 总 体上 呈 现 出方 兴 未艾 的 良好
口述史料的重要性。他表示认 同廖育群研究员 的说法 , 中国当代科学 口述历史研究现 已成为研究 中 即“ 国当代科学发展 历程 的必 不可少 的方法 和手段 , 为存 史、 成 资治和促进学术研究 的一项重要资源 ” 并表 ,
学 口述 史 丛 书 》 今 已 出版 了 近 2 至 O种 , 是 遵 照 国 务 院批 示 由 中 国科 协 牵 头 、 合 1 部 委 组 织 实 施 二 联 1个 的 “ 科 学 家 学 术 成 长 资 料 采 集 工 程 ” 式启 动 。通 过 这 些 进 展 和 成 果 , 以 看 出 目前 已 有 越 来 越 多 的 老 正 可
《 国科 技 史 杂 志 》 3 中 第 2卷
第 1 ( 0 1年 ) 5 8 期 21 :9 —9
T eC ieeJun lo eHs r c nea dTcnlg V 13 . (0 1 h hns oraf rh ioyo i c n eh ooy o.2No1 2 1 ) t t fS e
防 科 技 大 学 、 国气 象 局 、 建 省 科 技 情 报 所 、 建 省 文 物 局 等 1 中 福 福 7家 科 研 、 学 单 位 的 3 教 6名 代 表 ( 封
三 ) 。
研讨会开 幕式 由中国科学 院 自然科学史研 究所张藜研究员 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史 学会理 事长廖育 群研究员致开幕辞 , 回顾 了 自合肥会议 召开两年来 国内 口述 科技史界所取得 的成绩 , 为有 两项标志 他 认 性的事件 : 一是 由中国近现 代科 技史资深专 家樊洪业先生 主编 、 湖南 教育 出版社 出版 的《 O世 纪中 国科 2
悼念樊洪业教授 记与好友二三事
6《科学文化评论》第 17 卷第 5 期(2020): 6-9纪念樊洪业先生:回忆与追思悼念樊洪业教授记与好友二三事范岱年摘要回忆老友樊洪业的交往,包括他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任职,不辞劳苦选编任鸿隽的文存《科学救国之梦》及编辑出版《竺可桢全集》的往事,还有他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时的辛勤工作,感念他在世时为中国科技史事业立下了好几座雄伟的、不朽的丰碑。
关键词樊洪业自然辩证法通讯任鸿隽竺可桢全集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中图分类号 N092文献标识码 A我认识樊洪业是在1980年9月后。
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时,中国科学院想把我调过来任《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常务副主编。
在考虑要不要接受这一职务时,我翻阅了1979年的《自然辩证法通讯》,看到了石希元写的“李森科其人”,于有彬写的“鲍文奎:绿色的目标”,也看了金观涛、刘青峰的一些作品,觉得杂志社有人才,愿意同他们共事,这样就下定决心,并于9月份,正式调到杂志社,才知道石希元和于有彬就是樊洪业,此后我们开始熟识。
我到杂志社不久,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说作家杨沫要控告石希元。
缘由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有一青年研究人员刘亚光,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却吹嘘自己有了巨大成就,说所里压制他,告状到一些领导干部那里。
杨沫很相信他,收稿日期:2020-11-10作者简介:范岱年,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编辑室原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北京航空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和美国科技史。
范岱年悼念樊洪业教授 7写了一篇文章《是这样一个人》,表扬他、推荐他,说微生物所压制了他。
石希元是从微生物所来的,他了解情况,就写了篇文章《是“那”样一个人》说明了真相,结果就把杨沫给得罪了,就要到法院里面控告石希元。
因为这件事情涉及到如何评价科学技术成果的问题,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杂志社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召开座谈会,讨论应该由谁来评定科技成果与人才,这件事我就委派樊洪业先生具体组织筹备。
忆在樊老师身边工作30年的一些往事
10《科学文化评论》第 17 卷第 5 期(2020): 10-17纪念樊洪业先生:回忆与追思忆在樊老师身边工作30年的一些往事杨小林摘要回忆三十年来跟随樊洪业一起工作的往事,回忆樊洪业在中国科学院院史编研,在《竺可桢全集》编撰,在口述科学史研究中所做的贡献,怀念这位可亲、可爱、可敬的科学史家。
关键词樊洪业中国科学院院史竺可桢口述科学史中图分类号 N092文献标识码 A樊洪业老师是我从事科学史工作的领路人。
和樊老师相识于1984年1月初。
当时我刚到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在资料室工作。
我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时,经常惊奇的发现很多图书资料的借阅卡上都有一个“凡”字,有的借阅卡上还不只一个“凡”字,也就是说同一本书同一人借阅了不止一次。
后来同事告诉我这个“凡”就是樊老师。
从此,我对樊老师多了一分敬佩和关注。
樊老师经常帮助资料室采购图书资料,而且还很关心年轻人,又很幽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喜欢逗闷儿”,所以我们很快就熟悉了起来。
1985年,我们一起从杂志社合并到了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政策所)。
1990年底,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政策所的院史研究室为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樊老师主持日常工作。
由于我的家庭关系和兴趣爱好,被樊老师“聘”为院史研究室的“外围组织”成员,协助院史研究室做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老人的联系、院史文物资收稿日期:2020-11-10作者简介:杨小林,1964年生,副编审,研究方向为科学史。
杨小林 忆在樊老师身边工作30年的一些往事 11料征集、访谈等工作。
1996年10月,我调入院史研究室,正式在樊老师的领导和指导下工作,直到他2020年8月去世。
一 为抢救史料建设院史资料室1990—1999年,樊老师主持院史研究室工作期间,他非常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所以院史研究室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在研究室内设立资料室,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尤其是对散见于档案之外的文物资料进行了抢救性搜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洪业,男,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主任。
从1985年起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1990-1999年主持院史征集与研究工作。
先后有《科学业绩的辨伪》、《耶稣会士与
中国科学》、《科学旧踪》、《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
等专著出版,目前主持编纂《竺可桢全集》(现已出版13卷)。
院史研究与档案积累
中国科学院成立较早,与共和国同龄,但是中国科学院的历
史研究工作却起步较晚。
有组织、有系统的院史研究工作,始于
20世纪80年代,当时是以完成《当代中国丛书》中的《当代中
国科学院卷》这一任务为目标的,正是在这项工作中院领导认识
到院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1990年12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抢
救和整理早期史料为急务的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为钱
三强副院长),并配合院庆50周年编写出《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和《中国科学院早期领导人物传》(均已出版)。
2003年,该委员会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史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与编撰”项目组,配合建院60周年纪念
庆典,启动了《院史丛书》编写出版计划和继续推进“院史数据库”建设。
本人在1990—1999年主持院史研究室工作,院史有其自身的专业性要求,研究工作不仅必须遵循一般史学的学术规范,也要遵守当代政治、行政和文化的社会规范,同时还要有组织学的分析视角。
但工作中给我体会最为深刻的是:所有历史研究均离不开档案积累和档案部门的合作。
院史研究最重凭证,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当事人很难找见,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档案,可见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程度往往决定了历史事件真相的还原程度。
中国科学院档案部门保存的早期档案是中国科学院各项工作的原始记录,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权威性,使其成为院史研究的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史料资源。
早期档案作为历史活动的真实信息记录,是院史的首选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档案之外的文献、图片、实物和回忆性史料,亦是院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形式,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档案进行院史研究的同时,加大了院史文物资料的征集工作并着手院史资料室的建设,使得院史研究工作的内容和视野更加丰富开阔。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档案工作极其重要,是一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大家的档案收集完整,归档及时到位,就是为国家、为社会保存住真实的历史。
感谢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历史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