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作者:钱德宝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4期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小说富于独创性,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突出的个人风格。

鲁迅小说的语言,“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小说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一、凝炼。

鲁迅善于用最简炼的笔墨准确传神地刻画形象。

小说《药》的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言简意丰,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和洋钱的来之不易!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而华老栓踌躇着不敢去接时,“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鲁迅在塑造形象时,大量地运用白描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可供阅读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在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鲁迅仅用了三十来字:“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对他的穿着仅用“长衫”一词而已,描写也仅为十来字:“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接着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鲁迅抓住了孔乙己的主要特征,只要几句简约的叙述性语言,就已经传达出孔乙己形象的神韵来,而且为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余地。

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炼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所谓“境界全出”就是收到了以少胜多,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一个“闹”字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一个“弄”字既细致地描绘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 举例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 举例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举例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民主人士,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他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三部。

鲁迅的风格作品具有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郁达夫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再有就是直面现实,针针见血。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作品通过写实际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手法,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的刻画了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地揭露了中国旧社会生活现状,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

《仿徨》描写细致入微,取材现实,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

大胆突破,带有急先锋的批判主义性质。

小说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的融合典型化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历史内容,同时又具有个性化。

鲁迅还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湛的笔墨写景咏物,勾勒形象,讽刺手法鲜明。

鲁迅的杂文特点,他的杂文有《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伪自由集》等,他的杂文广博深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更是批评的淋漓尽致。

鲁迅的杂文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绘声绘色的描写。

他的杂文更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

《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类抒情性杂文,都是情文并茂,情感浓烈深沉。

《友邦惊诧论》更是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的散文更具“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代表作《朝花夕拾》十分注意人物刻画,性格描写细致入微,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浓烈真挚的感情叙事写人,以白描、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他的文章犀利深刻,无不闪耀着对社会批判的锋芒,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

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

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

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

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

鲁迅小说风格

鲁迅小说风格

鲁迅小说风格浅析“文贵独创。

”凡是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是作家艺术独创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但熔冶了前人优秀的成果,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且铸就了自己完整的风格。

对于鲁迅小说艺术风格上的特点,我试图从以下方面进行阐术,那就是:简练的艺术形式、朴素的情节结构和沉郁的幽默感。

简洁和凝练,本来是许多大作家所共有的特点。

契诃夫就曾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姐妹。

”然而,这个特点在鲁迅身上却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达到了杰出的成就。

且不说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阿q正传》,是通过一个人的遭遇就反映了辛亥革命时代的整个社会动态,成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精神的缩影;而《祝福》则以三个简短的生活片断就概括了中国农妇备受压迫而无奈的悲苦命运;或者是《孔乙己》《孤独者》《伤逝》等篇,都以一两个典型,概括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道路。

就是那些被称为类似速写的片断,又何尝不是概括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呢?《头发的故事》只不过是一段关于辫子问题的即兴谈话,然而这一辫子却概括了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示众》是一幅随手画下的街头速写,但是在这一幅小小的场景中,又多么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的麻木不仁的社会相;《端午节》中的方玄绰,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就是那么一个模模糊糊的人,但是仔细一看,便发觉这种不满现状而又无力反抗的怯懦性格,是这样深刻地反映着“五四”以后那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可以说,在鲁迅先生这些篇幅简短的作品里,无一不包含着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鲁迅先生说过,从事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这个创作信条正是使得他能在如此简练的形式中概括出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的重要保证。

只有这样,一个小插曲才能反映出历史的大事件,一个个别的人物才能概括出深刻的社会典型。

鲁迅小说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但被凝结在简洁而洗练的艺术形式中,而且总是通过朴素而平实的情节结构表现出来。

鲁迅作品特点

鲁迅作品特点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1、鲁迅小说的特点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

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

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

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之中。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她的文章特别就是她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

毛泽东认为:鲁迅就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就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她不但就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就是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

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就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与事物的真实面貌。

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就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

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

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与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与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

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与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半夜查看历史,看见“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狂人日记通篇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五、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和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他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但斐然的“风骨”之外,似乎缺少些“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和情感的质量都应该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先来赏析鲁迅作品中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狂人日记.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篇小说是成功的.小说的立意是在表现思想,而思想又非常艺术的在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来.在这篇小说中,通常极为重要的情节已被淡化,人物外形等诸要素也显得可有可无,作者自如的白描手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在现实面前孱弱的心灵透视,尤其是借用分裂人格的狂人语惊四座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声音,睿智和真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一切规定了作品的成功.这实际上是思想上的成功,又很难不说是艺术上的成功.在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相交点上的狂人形象,虽符合艺术规律,但是个特例,鲁迅当然不能仅用狂人这个无从争辩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这篇鲁迅思想艺术矛盾结合体的小说,是他走向一个成熟思想家的象征,由此也决定了他艺术上重理性而轻感性的缺憾,其中涉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形成,这里不便详述,但有个事实可以证明:鲁迅创作的中后期,借助小说这种曲笔表达,根本无从宣泄内心充涌的思想波涛,出现了大批“短兵击时弊”的杂文,他几乎终止了文艺性较强的创作,杂文占据了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他甚至花大气力去搞那些刀刀见痕的木刻.理性的表达虽是鲁迅的坚强伟大之处,但作为作家的鲁迅,我们不知该不该为他惋惜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感性是其理智的负荷,虽然必须但不愿太重太投入,往往凭理智的取舍,极为吝啬地触及艺术中本来极为重要的情感世界,所以他的艺术创作不是在思想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是一直覆盖在他的思想光芒之下,他的艺术升华不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却决定着他的艺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是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作品.好的人物形象能在情节的合理演化中渐渐丰满,而当人们逐渐忘却情节后,仍能真切的感受人物的生动.我们很难像感受狂人这个神经质性格的人物一样,去感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阿Q,记住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情节和笑话,如“公堂划圆”“儿子打老子”之类,也许这是鲁迅有意藏匿这个人物的清晰形象,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这在艺术审美中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艺术需要清晰可辨富有想象力的感性形象,而不需要掺入艰难的哲学思考.鲁迅作品在人文环境的描写中,不是以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而是以一种忧愤深广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是款款的诱导,引发,而是嘲弄的讥讽和恨极的展示,并非常冷峻地做着“撕破”与“毁灭”的示范.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怪怪的不正常的人文环境中:世事无常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冷漠;连作为东方文化的伪善面纱也没有,剩下的只有手术刀式的剖析.阿Q没有以爱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受到伤害时没有委屈,只有愤然;而周围的人也均以利害并带有戏谑愚弄的态度对待他;都生活在空洞的无正常情感的世界里.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这种“寓热于冷”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和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是希望,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是未来的生活,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伟大而沉重的思想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和奉献.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方式,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

鲁迅所推崇艺术风格

鲁迅所推崇艺术风格

鲁迅所推崇艺术风格鲁迅所推崇艺术风格是推崇以现实主义为主,融合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手法。

在冷静的客观描写中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形成了寓热于冷的艺术风格,沉郁、凝练、含蓄。

鲁迅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重视气氛的渲染、环境的烘托,风格冷峻而情感炽热。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还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之父”,他不遗余力地主动搜寻、收集、出版、推广外国版画,包括苏联、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版画。

他曾写道:“新版画(欧洲版画)在中国尚不大为人所知。

”所以他主动成为西方版画传播到中国的“桥梁”。

在他收藏和出版的欧洲版画中,属苏联和德国的版画数量最多,而这些版画基本是现实主义版画或极具现实意义的版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对版画的推崇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认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版画通俗易懂、表现力强、印刷率高,这些都促使版画成为革命家们宣传革命精神的“战斗工具”。

但当时中国新兴木刻版画正处于萌芽阶段,学习版画的中国青年几乎接触不到外国版画,自行摸索的道路十分艰难,而20世纪初的欧洲版画已经发展到比较繁荣的阶段。

鲁迅努力搜求欧洲版画,是希望欧洲优秀版画作品启迪学习版画的中国青年,同时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

鲁迅编选以及生前计划编选的外国版画集一共13册,其中有6册为苏联版画,分别是:《新俄画选》《引玉集》《苏联版画集》《死魂灵一百图》《城与年》《拈花集》。

这些版画中的绝大多数都为现实主义作品,版画家多为与鲁迅同时代的苏联中青年版画家,其中有些画家在当时的苏联艺术界已经出名,如法复尔斯基、克拉甫兼珂、毕斯凯来夫、密德罗辛、希仁斯基等等。

法复尔斯基是苏联非常著名的版画家、插画家,鲁迅称赞法复尔斯基是版画形式与结构上的巨匠,是“苏联插画家的第一个”。

鲁迅收录进《引玉集》中的版画《一九一七年十月》是法复尔斯基“革命的年代”系列创作之一,也是法复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描绘了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列宁的一场演讲场景。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期创作的26篇短篇小说和散文。

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零九文学运动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朝花夕拾》的特点。

首先,从写作特点方面来看,《朝花夕拾》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想深刻:《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思想深刻,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的批判。

他通过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物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丑陋,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2.现实主义风格:《朝花夕拾》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以写实的手法,具体地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描写来表现社会现实。

他用平民眼光来观察、呈现和批判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痛苦,准确地刻画出封建社会的现实。

3.多样性:《朝花夕拾》作品题材多样,内容涵盖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的思考。

有的作品揭示了封建家庭、婚姻的黑暗现实,有的作品讲述了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有的揭示了社会的伪善和虚伪。

这些不同的题材展示了鲁迅的创作广度和丰富性。

其次,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朝花夕拾》也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洁明快:鲁迅的散文风格简洁明快,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修辞。

他用简洁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和环境,给人一种明快的读者体验。

2.反讽和讽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多用反讽和讽刺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他以一种幽默而尖锐的方式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悲哀。

3.冷峻的写实主义:《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多以冷峻的写实主义风格为特色。

他不回避真实的社会问题,以冷峻的态度揭示人们内心的阴暗和社会的黑暗,给读者以冲击和思考。

总结起来,《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坚持。

他以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犀利的批判洞察力,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小说家的视角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和挣扎,展现了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对仇恨、愚昧、自卑等不良心理的分析与批判。

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体现:1. 夸张的表现手法:整个小说运用了大量夸张手法,通过夸大、放大阿Q个体的形象,来突出他代表的人物形象以及曲折、呆板、鄙陋、愚白、不堪、狂妄的一面。

鲁迅将阿Q描绘成了一个长着青麻皮肤和黄狗一样的眼睛的人,使得阿Q的形象更加生动突出。

2. 写实主义手法:《阿Q正传》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出社会现实的残酷和尖锐矛盾。

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出农民阶级的贱民地位,以及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剥削,展示出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小说中描写了阿Q被人排挤、欺负、辱骂等种种斗争,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

3. 幽默讽刺的笔法:《阿Q正传》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出乡村社会的狭隘和愚昧,质疑了封建道德观念的虚伪和价值。

通过对阿Q的轻描淡写和讽刺,鲁迅展示了农民的虚伪和劣根性,以及他们对外来文明的盲目崇拜和迷失自我的无知。

小说中揭示了阿Q自以为是的性格和被他视为英雄的“革命”,让人忍俊不禁。

4. 快节奏的叙述:小说以快节奏、紧凑的叙述方式,交替展示了阿Q的各种生活遭遇和心理变化。

作者使用大量的短语和动作描写,使情节紧凑,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加深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小说中描述了阿Q在斗争中的奋发,以及他在挫折中的痛苦和无奈,展现出扑朔迷离的生活状态。

5. 多视角的写作方式:小说中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示故事,使得读者可以多角度认识阿Q和周围人物。

通过多视角的展示,鲁迅使小说更富有生命力,增强了观察、思考和批判的力度。

小说中通过不同人物对阿Q的看法,让读者看到了阿Q的种种缺点和阴暗面。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小说,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实的描写和幽默讽刺的笔法,展现了封建农民阶级的悲惨和社会的险恶,并以快节奏和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紧凑有力。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

通过深入分析他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独特叙事风格,并探讨其在文学艺术中的意义。

一、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鲁迅的小说以深入细腻的人物刻画著称,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合理的安排,展现出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的矛盾、焦虑、迷茫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这种叙事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直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他的孤独和痛苦。

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鲁迅成功地将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相结合,使读者对社会的不公、人性的扭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形象独特的描写语言鲁迅的叙事风格还体现在他独特的描写语言上。

他善于运用形象独特的词汇和比喻,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用“尖锐的铁丝都插在痛处上”来描写主人公心中的痛苦,用“一个个火炉心壁上的疮,都在渗着脓,我不得不来撬雷管”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压抑。

这种独特的描写语言使作品充满了生动的意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批判现实的思想意味鲁迅的独特叙事风格还表现在他作品中的强烈思想意味。

他通过叙事来批判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黑暗,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呼吁读者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中国旧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懦弱。

他通过描写阿Q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以及阿Q对待现实和自我感觉的矛盾,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这种通过叙事来呈现思想的方式,让作品更具有社会意义,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四、表达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的小说艺术还体现了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画卷,让读者更好地认识现实,思考现实。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名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
风格和独特的思想,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和文化符号。

那么,鲁
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一、鲁迅写作特点
1.反映现实:鲁迅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他
用一种鲜明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期望。

2.批判现实:鲁迅在作品中常常站在人民立场批判不公和剥削,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呼吁改革与革命。

3.直白犀利:鲁迅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以简洁明了、意犀相通
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常运用夸张、讽刺、象征等手法来表现现实。

4.独特视角:鲁迅在写作中擅长抓住社会现实中的一些边角细节,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从而反映出社会矛盾和危机。

二、鲁迅写作风格
1.惨烈、悲壮、凄凉:鲁迅笔下的主题大多是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他通过对这些坎坷历程、血泪故事的描摹悲壮、凄凉的风格,来
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政治的呼声。

2.文学高度化: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运用一些文学化的方式和语言,通过夸张和升华,让故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有时也会运用象征手法。

3.娓娓道来、独具匠心:鲁迅的小说一般情节慢而且冗长,他透过小人物的生活反映着时代在演变,这样的叙述方法慢慢让读者融入到故事里面。

4.言简意赅、百看不厌:鲁迅的文学风格不胜华丽,反而尽量以白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便于长久记忆和深刻领悟。

综上所述,鲁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独具特色,历经时间的验证,依然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心灵,对我们现在文学创作和思想造诣都有很大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小说特点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故事新编》中有八篇小说。

鲁迅只是取神话、史实中的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可见鲁迅着力于发掘神话、史实素材中与现实斗争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提炼出有为现在抗争的题材。

《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取材于神话传说。

《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对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封建卫道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奔月》刻划了羿这个古代英雄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也揭露了以怨报德、趁火打劫的逢蒙一类人物的嘴脸;《铸剑》歌颂了眉间尺、黑衣人两个英雄的复仇精神。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的小说,它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腐败。

这部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独特的叙事手法:《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展现,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和记录,将读者带入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手法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亲身体验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2. 锐利的社会批判: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他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使作品充满了讽刺的力量。

3. 精细的人物刻画:《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错乱的病人,但他的形象却十分鲜明和生动。

鲁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扭曲的人性和被压抑的情感。

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使得主人公变得鲜活而有血有肉,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4. 夸张的象征手法: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采用了许多夸张的象征手法,如以动物的形象来代表人物,以空洞的话语来暗示社会的
虚伪等。

这种手法使作品充满了寓意和象征,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和内涵。

总之,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锐利的社会批判、精细的人物刻画和夸张的象征手法等艺术特色,以一种荒诞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使作品具有了深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杰出的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文学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小说作品大多以揭示社会阴暗面和尖锐批判为主题,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本文将解读鲁迅小说中的独特叙事风格,探讨其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现实主义描写与夸张手法相结合的叙事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还原,他以写实的手法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

同时,他也运用夸张手法,将社会现象放大,以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和尖锐性。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鲜明的对比中感受到社会的冷酷和残酷,从而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呈现为一个疯子的独白,通过疯癫的叙述方式,揭示社会中腐败无能的现象。

这种以夸张手法来突出问题的写作方式,使得鲁迅的小说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二、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鲁迅在小说中善于对人物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仅刻画了善良和正直的人物形象,更通过对各类社会人物的描绘,刻画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这种精细的人物刻画,使得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对社会现实产生深刻的共鸣。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懦弱而卑微、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物形象。

阿Q的消极人生态度和偷懒的作风,使得读者对社会现象的细微变化有了更为敏锐的观察和思考。

三、隐喻和象征的艺术运用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寓意深远的隐喻和象征,通过对细节和景物的描写,来间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触发。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小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思想内涵,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孔乙己》中,鲁迅以一个酒鬼的形象,寓意中国民众对于权贵阶层的无力和卑微。

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反思中国社会中普通人所面临的境况和命运。

总结:鲁迅的小说艺术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

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

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

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

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

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

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

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

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

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

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

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

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

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

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

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

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

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

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

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

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

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

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

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

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

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

半夜查看历史,看见“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

《狂人日记》通篇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

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

《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

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

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

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

五、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和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他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

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

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

但斐然的“风骨”之外,似乎缺少些“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

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和情感的质量都应该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

先来赏析鲁迅作品中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狂人日记》。

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篇小说是成功的。

小说的立意是在表现思想,而思想又非常艺术的在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来。

在这篇小说中,通常极为重要的情节已被淡化,人物外形等诸要素也显得可有可无,作者自如的白描手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在现实面前孱弱的心灵透视,尤其是借用分裂人格的狂人语惊四座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声音,睿智和真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一切规定了作品的成功。

这实际上是思想上的成功,又很难不说是艺术上的成功。

在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相交点上的狂人形象,虽符合艺术规律,但是个特例,鲁迅当然不能仅用狂人这个无从争辩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

《狂人日记》这篇鲁迅思想艺术矛盾结合体的小说,是他走向一个成熟思想家的象征,由此也决定了他艺术上重理性而轻感性的缺憾,其中涉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形成,这里不便详述,但有个事实可以证明:鲁迅创作的中后期,借助小说这种曲笔表达,根本无从宣泄内心充涌的思想波涛,出现了大批“短兵击时弊”的杂文,他几乎终止了文艺性较强的创作,杂文占据了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

他甚至花大气力去搞那些刀刀见痕的木刻。

理性的表达虽是鲁迅的坚强伟大之处,但作为作家的鲁迅,我们不知该不该为他惋惜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感性是其理智的负荷,虽然必须但不愿太重太投入,往往凭理智的取舍,极为吝啬地触及艺术中本来极为重要的情感世界,所以他的艺术创作不是在思想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是一直覆盖在他的思想光芒之下,他的艺术升华不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却决定着他的艺术。

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是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作品。

好的人物形象能在情节的合理演化中渐渐丰满,而当人们逐渐忘却情节后,仍能真切的感受人物的生动。

我们很难像感受狂人这个神经质性格的人物一样,去感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阿Q,记住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情节和笑话,如“公堂划圆”“儿子打老子”之类,也许这是鲁迅有意藏匿这个人物的清晰形象,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这在艺术审美中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艺术需要清晰可辨富有想象力的感性形象,而不需要掺入艰难的哲学思考。

鲁迅作品在人文环境的描写中,不是以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而是以一种忧愤深广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是款款的诱导,引发,而是嘲弄的讥讽和恨极的展示,并非常冷峻地做着“撕破”与“毁灭”的示范。

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怪怪的不正常的人文环境中:世事无常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冷漠;连作为东方文化的伪善面纱也没有,剩下的只有手术刀式的剖析。

阿Q没有以爱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受到伤害时没有委屈,只有愤然;而周围的人也均以利害并带有戏谑愚弄的态度对待他;都生活在空洞的无正常情感的世界里。

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

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

这种“寓热于冷”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

《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

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

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和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

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

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是希望),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是未来的生活),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

伟大而沉重的思想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和奉献。

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方式,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