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介绍

合集下载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总结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总结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总结

一、文言文中“者”的用法概述

“者”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个词语,其用法丰富多样。它既可以作为名词,表示

人或物的意义,也可以作为助词,引导定语从句或强调状语。在下文中,将对文言文中“者”的各种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二、作为名词的“者”

1. 表示人的身份或职业

在一些古代官员名称的称谓中常见到“者”,如“郡守者”、“夫子者”等。这些称

呼中,“者”表示人的职业或身份,并与实际担任该职务的人相对应。

2. 表示具体物品

在一些描述事物或物品的情景中会出现“者”,表示某种具体物品。例如:“觞

器可大而尊隆……盖滑而浮圆之近于则华之所主。”(《左传·襄公六年》)其中,“觞器可大而尊隆”意为觥器可以做得很大而形状高耸,“滑而浮圆之近于则华之所主”意为盖子要光滑并且封闭性能好。

3. 作连词衔接句子

在一些情况下,“者”作为连词,衔接前后两个句子,表示因果关系或解释说明。例如:“天地之化育蒸民者谓之和,天地共德百用完成物也。”(《荀子·劝学篇》)其中,“天地之化育蒸民者谓之和”表明天地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粮食、水源等资源,然后解释了这一点。

三、作为助词的“者”

1. 引导定语从句

在文言文中,“者”常常用来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名词,并起到限定的作用。例如:“世有贞士名赵盾者……赵盾卒守节不屈。” (《史记·五帝本纪》)其中,“贞士名赵盾者”修饰前面的“世”,说明在世上存在着一个名叫赵盾的忠诚之士。

2. 用于状语强调

“者”还可以用于状语中,起到强调的作用。例如:“其维日角一衮、霜雪豆房耳!” (《汉书·刘向传》)这里“维日角一衮、霜雪豆房耳”形容女性的美丽动听,并通过添加“者”来强调这一点。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一、文言文中的“者”的用法和意思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字词——“者”。在文言文中,它既可以作为

独立的句子成分,也可以作为一个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者”的用法和意思,并会结合具体例句来说明。

1. “者”作为动词后缀

作为动词后缀,“者”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动作的执行者。例如,“学者”、“读者”

等都是以“者”结尾的名词,表示进行学习或阅读的人。同时,“君安则臣安,君乐

则臣乐。”这句话中的“得忧”,其中的“得”就是表示目标实现或满足的动作,而跟

随其后的“忧则欢之”,则是通过使用了“则”的逻辑推断来进一步表示执行该动作的

主体。

2. “者”作为名词后缀

与上述相反,“者”也可以紧跟在名词之后,在这种情况下,它通常用于指代事

物本身或特定领域内的人。比如,“士者”,便指代了儒家规范中所谓有德有才之士;而“情者”,则指代了当前所讨论的心理或情感。

3. “者”作为形容词后缀

除了动词和名词之外,“者”还可以加在形容词后面,表示该形容词所描述的属

性或状态的事物。例如,我们常能见到“美者”、“善者”等。这里,“美者”表示具备

美貌特征的人或物,而“善者”则指代那些品德高尚的人。

二、文言文中“者”的语义延伸和引申用法

除了上述较为直接的用法之外,“者”在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延伸和引申用法,

下面将对此进行介绍。

1. 表示定语从句

在某些情况下,“者”可用于连接两个句子,并引导其中一个句子成为另一个句

子的定语。例如,“逝者如斯夫!”这句话中,前半部分是由“逝者如斯”的定语从句

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具体介绍

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具体介绍

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介绍

1助词

情)”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 “似” “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

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2•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 “不是…… 就是”。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一、文言文中“者”的基本用法及意义

在古代汉语文献中,特别是《史记》、《论语》等经典著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字:“者”。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多功能的词。它既可以作为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身份、属性或性质,也可以作为动词、形容词等其他词类的补语,起到修饰、说明和解释的作用。

1. 以“者”作为名词

当“者”作为名词使用时,通常表示事物或人物的身份、属性或性质。例如:

(1) 圣人:圣者

在儒家学说中,“圣”是对道德高尚、伟大且有卓越成就的人所给予的尊称。例如,《论语·述而》篇第十五章中就提到了孔子的弟子曾子向圣人讨教之事。

(2) 梁山好汉:好汉者

这个例子出自于《水浒传》,书中有很多英勇善战的梁山好汉都被称为“好汉者”。

(3) 冬天:寒者

这里,“寒”表示冷,而“寒者”则表示冬天这一季节的特点,在古代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

2. 以“者”作为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补语

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有使用“者”作为动词、形容词等其他词类的补语,起到修饰、说明和解释的作用。例如:

(1) 听:听者

在古代文言文中,“听者”可以表示“正在听”的意思。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中就有“瞽者视之,聋者听之”一句,意思是指瞎子可以看见他们的行动,聋子可以听见他们的声音。

(2) 蜀国:蜀人者

这个例子出自于《三国演义》,书中经常提到蜀国及其人民,通常会用“蜀

人者”的说法来表达。

(3) 善良:善良者

这里,“善良”表示对他人友好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而“善良者”则表示具备这

种品质的人。

二、使用“者”的注意事项

1. 根据语境正确理解

文言文中的“者”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者”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者”的用法

一、特殊代词

“者”是文言文比较特殊的代词。这种特殊体现在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和其他词(词组)构成“者”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一)者

“者”字词组的构成有如下几种情況:

1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主谓词组+者

“者”字前面的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作为定语,修饰“者”所指代的人或事物,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表示“……的人”或“……的事物”。例如:

①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論語•子張》)

2名词(词组)+者

“者”字有时也与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者”字词组,用于复指它前面的名词,起到区别人或事物的作用。例如:

②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数词+者

有时数词出现在“者”前面,与“者”组成“者”字词组,这时“者”所指代的人或事物可能在上文已出现过,数词是对出现过的事物加以总括或提示,表示几类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③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榖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聖王之

制也》)

④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告子上》)

有时只是表示在某个范围内与其他部分的区别,多为表示年齡。例如: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

可以看出,“者”字词组所表达的具有什么特點的人、事、物,是按照某种特点从总体中区别出来的一部分。

当“者”字所指代的对象已经出现时,“者”字词组作为定語,放于名词(词组)后面,作補充説明。有时还通过“之”将名词(词组)与“者”字词组连接起來。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一、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重要的语法成分——“者”。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可以作为名词、动词或介词的补充成分。它经常被用来引述他人的话语、阐释前面的内容或说明某种情况。下面将详细介绍“者”的

几种主要用法,并提供相应例句的翻译。

一、作为名词使用

1. 指人或物: 在古代汉语中,“者”可以指称特定的人或物体。例如,“吾闻贤者

善与人共享。”(《庄子·齐物论》)这句话中,“贤者”指的是具有智慧和道德品质

的人。“共享”则意味着与他人分享善果。

2. 代指前面提到的事物: 在一段长篇文言文中,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前面出现过

的名词,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者”来代指前面已经介绍过的事物。“食不果腹,则体弱而志不满。”(《左传·哀公二十四年》)这里,“食不果腹”的“者”代指前面

提到的食物。

二、作为动词使用

1. 表示行为或状态: “者”在古代汉语中还可以表示一种行为或状态。“人之所以能,非气使然,亦必自求。”(《礼记·大戴礼记下》)这句话中,“能”和“求”都是

表示主体动作的动词,“者”把整个动作或状态概括起来。

2. 引述他人的话语: 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者”来引述他人的言论或观点。

例如,“仁者见之谓之仁,义者见之谓之义。”(《孟子·万章上》)这句话中,“见”的“者”引述了海量事实和真理,“谓之仁”的“着”,说明了人们对于仁道的称赞。

三、引用类似于介词的用法

在一些情况下,“者”还可以类似于介词来引出一个状况、背景或因果关系等。“行百里者半九十。”(《庄子·齐物论》)这句话表达了即使已经走了大部分路程,但离终点还有一段距离。“半九十”的“者”,起到补充说明和强调离终点的遥远性的

“者”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者”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者”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者”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有:

1.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例如: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2.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例如: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例如:言之,貌若甚戚者。

4.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相当于“的”。例如:马之千里者。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例如: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一、“者”的用法

1. “者”作为主语

在文言文中,“者”常常可以作为一个主语,表示某个动作的执行者或者是某个

状态的拥有者。例如:

①非礼勿视之于眉睫,其入也弃者;正好而昌之,其入也贤者。(《论语·季氏》)

【翻译】对于不礼貌举止,就像它已经接近了自己的眉毛一样马上弃之;对于

合适而又能够发展的机会,像一个明智的人般才去把握。

注:句子中的“弃者”表示不礼貌行为的执行者,“贤者”表示明智行动的执行者。

2. “吾/尔/彼……之者”结构

这种结构中的“吾/尔/彼”可以是代词、指示代词或名词,再加上“之”,表示特

定动作的执行人。例如:

①虽有政必反焉,况变事乎?(《左传·僖公八年》)

【翻译】即便自己来做政事也必然会遭到返还,更何况是处理变故呢?

注:句中的“反焉”就是“反”的执行人,“况变事”则是变故的处理人。

二、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1. 皮肤之明也神,肺腑之悲也将。(《荀子·劝学》)

【翻译】皮肤之亮明可以体现一个人有精神,肺腑之悲哀则会表达一个人即将

离世的感觉。

注:该句中的“明”和“神”作为动作的执行者,“悲”作为心情的拥有者。

2. 使我于台阶下拜而求之者,其所以徒增尊耳。(《孟子·公孙丑上》)

【翻译】只让我在台阶下虔诚地跪拜来寻求,就能增加尊重而已。

注:该句中的“使我于台阶下拜而求之者”表示执着地寻求答案,其中“使我”是受事主语,“求之者”是拜访目标。

3. 师曰:“然。”何必像鬼神害怕其生死而言于法度?(《庄子·外物》)

【翻译】老师说:“对啊。”为什么要因为类似于鬼神般让生死影响到自己行事呢?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文言文者的用法】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文言文者的用法】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文言文者的用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者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者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者作为语气词的用法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者作为助词的用法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在文言文中作为语气词的用法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者在文言文中作为助词的用法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译文:然而来来往往地观察驴,觉得驴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译文:一会儿,浓烟和火焰布满整个天空,被烧死和溺死的人和马很多。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不必译出。

①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清•黄宗羲《明夷

待访录•原君》——译文:在古代是以天下为主人,君主为客人,君王一生所努力做的事,都应该是为了天下。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的人;……的样子;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等。

文言文“者”的意思

①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②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赤壁之战》:“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③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④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⑥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者?”

⑦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鸿门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⑧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者。”

⑨定语后置的标志。《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者”的基本字义

1、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者。作者。二者必居其一。来者。

2、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陈胜者,阳城人也。

3、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者个。者回。者番。者边走。

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具体介绍

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具体介绍

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具体介绍

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介绍

1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2.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一、文言文中的“者”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典解释为“主要用在动词、形容词、名词后,表示人

或事物承担某种角色或起某种作用。”也有时候,“者”可以指代某个行动的执行者。根据上下文和句式结构来理解,“者”可以被翻译为“那个人”,“这个人” 或“他/她”。接下来将从不同角度讨论“者”的用法,并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

二、“者”作为动词后缀

在动词后加上“者”,常表示行动的执行者。例如:

1. 行者 - 在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指旅行或修行的人。

示例:陈清扬是一个神秘而勇敢的行者,他凭借智慧和勇气战胜了一系列魔怪。

2. 写书人 - 用于描述写作书籍的作者。

示例: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的写书人是安徒生,他创造了这个令人难忘且深

具意义的故事。

三、“者”作为名词后缀

在名词后加上“者”,强调该名词所指代的人。例如:

1. 学者 - 强调一个人热爱学习、有深厚学问的特征。

示例:孔子是一位伟大而受尊敬的学者,他开创了儒家文化并对后世产生重要

影响。

2. 旅者 - 指一个人进行旅行或旅游的角色。

示例:在梦想实现前,作为旅者的李华踏上了一段奇幻而充满冒险的旅程。

四、“者”作为形容词后缀

形容词后添加“者”,强调该形容词描述的特征或属性。例如:

1. 美者 - 用于形容外貌或某个事物具有美丽特质的人。

示例:传说中仙女般美丽的西施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有魅力与智慧的美者之一。

2. 贤者 - 用于形容具备高尚道德和智慧的人。

示例:孟子被尊称为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贤者风范之一,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结论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4种意思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4种意思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4种意思

一、文言文中“者”的名词用法

在文言文中,“者”常常作为一个十分多功能的字,在名词用法中有四种不同的意思。

1. 指人或事物的执行者

「者」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一个执行动作的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或“物”。例如《史记·封禅书》中有句:“周公告太王曰:‘大王是以怀忧惧而执政,闻者死,见者辟。”这里的「闻者」和「见者」就分别指代着那些传达王命和观礼臣子。再比如《孟子·滕文公下》:“余使于宋,请兵焉,二三子曰:‘晏平仲与?’曰:‘固禄之。’民之奔荆也,则其处可使为将耳。”这里的「身之奔荆者」表示被赶出家乡逃往荆地的平民。

2. 指发问或陈述内容

在一些疑问句和陈述句中,“者”还可以用来指代上下文提到过的内容。举一个例子,《庄子·秋水》中有句:“厅堂之上谓之室,资之以土木谓之宅,并连洞穴谓之宫,凡四者何以异?”这里的「四者」指示了前文提到的「室」、「宅」和「宫」,用来引导读者明确地回忆起前面所述的事物。

3. 指承上启下关系

在句子中,“者”还常常用作上下文思想转折或过渡的关键词,引出一个承接或启示的意义。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中有句:“夫曰龟图见庙,于微于怠尔,而隩然反哉?彼夫人然则易之耶?女也如是,则可以适越。”这里的「夫曰龟图见庙」表示前文讨论所依据的情况;而后面跟着的「彼夫人然则易之耶?」则表达了一种对已述内容之疑虑,并引出了作者对问题进一步分析的意愿。

4. 作主语代词

最后,在古文中,“者”还可以作为主语代词使用。比如《孔子家语·尧问》:“尧使禹治水,齐东阏其任私火罪人於密发荧惑星。象以仲山田将雉百驺肆天下烧尽。”这里“象以仲山田”中的「者」代指前文提到的象。通过使用「者」作为主语

文言文中者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者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者字的用法及例句

一、文言文中者字的用法及例句

在文言文中,“者”字是非常常见且重要的一个字,它具有多种用法,并且在句

子中充当不同词性。下面将通过对其用法和例句的分析,来深入了解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的应用。

1. 作标点符号,表示陈述语气

在文言文句子中,若希望强调某个陈述事实,就可以使用“者”字进行标点。例如,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狗彘都怕奴才骑!何况你这领导人物" 中,“奴才骑”可以被看做一个陈述事实,并通过“者”字进行标点。

2. 作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在复杂句中,“者”字可以充当连词,表达转折关系,并引导后面的内容进一步

解释或说明前面的论述。例如,在《庄子·逍遥游》中有句:“尝广坐于樊水之上”,其中,“广坐于樊水之上”为前面所描述的情境,“尝”与“者”连用则表示转折。

3. 作为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名词或内容

当前面已经提到某个名词或内容时,可以使用“者”字作为代词,指代之前所述

的事物。例如,在《史记》中有句:“始皇帝之时蒙恩封为周子”,其中,“者”就指

代了之前所说的“周子”。

4. 用于修饰词或短语,表示持续状态

在某些情况下,“者”字还可以用于修饰词或短语,表示一个持续的状态。例如,在《论语·里仁篇》中有句:“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其中“知与愚不移”表示的是一

种持续存在的状态。

二、例句解析

1. 标点用法:

a. "昔曾参与父载南行而杳不见者"(《世说新语·文学》)此句中,“杳不见者”表示对过去发生但目前看不见的事实进行陈述。

b. "尔虞我诈者致能久保其社稷乎?"(《左传·僖公十二年》)这是一句反问句,通过使用“致能久保其社稷乎?”突出了“尔虞我诈者”这个观点。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注释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注释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注释

一、者的用法概述

"者"是汉语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词缀,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它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也被广泛使用。本文将探讨"者"的用法,并提供一些古代文言文例句及其翻译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

二、表示人或事物的身份或属性

1. 表示职业或身份

例如: "吾师所言,真知灼见也。"

翻译:我师傅所说的话,真是见解深刻。

2. 表示性质或特征

例如: "之江而渔者甚众。"

翻译:在这条江河上捕鱼的人非常多。

三、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执行者

1. 表示主动执行某种动作

例如: "读书而不思考者,无异于船行空滩。"

翻译:只读书而不思考的人,就像船在空滩上行驶。

2. 表示被动承受某种动作

例如: "一脚踏冰水中,却爽心会受寒者称;坐从长安至京兆府天山摩苍梧者刺痛肌体也。"

翻译:踩进冰水里,尽管会觉得寒冷,但却会让人心情愉悦;坐长途车从长安到京兆府,会令人身体酸痛。

四、表示叙述和引用

1. 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引述事实或言论

例如: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孟子说过:“活在忧患中,死于安乐。”

2. 以陈述性的语气叙述事实

例如: "期通可能者,大内师。书不学会者,小学生也。"

翻译: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就能够掌握的是大内师;而没有学好的只是小学生。

五、表示正式或文雅

"者"作为一个后缀还可以用来增加正式或文雅的色彩。

例如: "吾辞职已入泮,则辞呈已备齐提速;如举动××则包容界责√李某某者未能到场恳请谅解。"

翻译:"我已经辞去了工作并入泮学习,所以我的离职信已准备完毕,如果有不便之处请速告知;若有错误之举责任我愿担负,无法到场的李某某请谅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介绍

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介绍1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2.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3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4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5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6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语文文言文则的用法介绍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2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3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4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5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的宾语前置类型的介绍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