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第三章答案
移动通信第三章答案
P132
2、
解: 10W=10dBW=40dBm>10dBm
补:若某发射机发射功率为100W (瓦),请将其换算成dBm 和dBW 。如果发射机的天线增益为单位增益,载波频率为900MHz ,求出在自由空间中距离天线100m 处的接收功率为多少dBm? 解: 100W=20dBw=50dBm
法一:
自由空间损耗L=32.45+20lgF+20lgD=71.5dB
自由空间中距离天线100m 处的接收功率=50dBm-71.5dB=-21.5dBm
法二: 2
6
8
2
100*410*90010*3*1*1*1004⎪⎪
⎪
⎪⎭
⎫ ⎝⎛=⎪⎭
⎫
⎝⎛=ππλd G G P P R T T R
610*0.7-≈W
≈-21.5dBm
4、
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d 为
d =
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e R =8500km ,故
4.12d =
4.1264.1km
=≈
5、某一移动信道,传播路径如课本97页图3-3(a)所示, 假设d 1=10 km ,d 2=5 km ,
工作频率为450 MHz , |x|=82 m , 试求电波传播损耗值。
解 先由式(3 - 13)求出自由空间传播的损耗Lfs 为
[Lfs ]= 32.44+20lg(5+10)+20lg 450 = 108.986dB
由式(3 - 21)求第一菲涅尔区半径x 1为
m d d d d x 14.47101510101056667.033
321211=⨯
⨯⨯⨯⨯=+=λ 式中,f c =λ=,c 为光速,f 为频率
由图 3 - 4 查得附加损耗(x/x1≈-1.74)为20.5dB, 因此电波传播的损耗L 为
北京工业大学移动通信作业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几种?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哪种方式?双工方式分类。答: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单工、双工、半双工。
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双工。
双工方式分类:时分双工(TDD、频分双工(FDD 。
2、什么叫移动通信?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中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暂时停留在某处)进行信息传递的通
信方式,成为现代通信中发展最快的通信手段之一。
特点: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在强干扰环境(外部干扰+内部干扰)下工作;无线
电频率资源非常有限;提高通信容量;对移动终端设备要求高,必须适合移动环境;系统复
杂,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3、1G 2G、3G 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对比。
答:1G全自动拨号,全双工方式,越区频道转换,自动漫游。是模拟通信系统,采用小
区制,蜂窝组网,多址接入方式为频分多址FDM A调制方式为FM
2G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小区制,微蜂窝组网;能够承载低速的数据业务;调制
方式有GMS K QPSK等;多址接入方式为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采用均衡技术和RAKE接收技术,抗干扰多径衰落能力强;保密性好。
3G :微蜂窝结构,宽带CDMA技术;调制方式QPSK自适应调制;多址方式主要是CDMA 电路交换采用分组交换;具备支持多媒体传输能力的要求。
4G :是一个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式网络,是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广带
无线固定接入、广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广带系统和互操作的的广播网络,是一个全IP的网
络结构,包括核心网和无线接口,采用多种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支撑。
移动通信理论与实战第3章 移动通信的物理层处理技术
数字调制技术概述
各类二进制调制波形
PSK
PSK是一种线性调制技术,具有带宽效率高,频谱利用率高等特点。
‘1’:0相位 ‘0’:π相位
‘1’:载波相位变化 π
‘0’:载波相位不变
移动通信中一般采用性能优良的绝对移相体制
PSK
调制
功率谱
带宽:B 2 fb
解调
e2PSK (t)
带通 滤波器
问题一:如何得到(产生)多路信号?
频率分集:用两个以上载频传输同一个信号 时间分集:在不同时间接收同一个信号 空间分集:用两个以上相隔一定距离的天线接收同一个信号 极化分集:同一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传输和接收同一个信号
空间分集
空间分集的依据在于快衰落的空间独立性, 即在任意两个不同的位置上接收同 一个信号, 只要两个位置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 则两处所收信号的衰落是不 相关的。 市区 d=0.5λ 郊区 d=0.8λ
4G通信系统物理层传输模型
4G特色:OFDM+MIMO
正交频分复用OFDM:将高速的数据流分解为N个并行的 低速数据流,在N个子载波上同时进行传输,提高频谱 利用率;
多天线MIMO:用空间复用和传输分集,有效提高信噪比, 从而提高容量和覆盖范围;
课程内容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传输模型 抗衰落技术 调制解调 扩频与加扰 多天线MIMO技术
移动通信第三章(无线信道特性)
f i cos i f m cos i
2
因此S
i(t)可写成
Si (t ) ai exp[ j ( i
15
t cos i )] exp[ j (0 0 )]
3.2.2
多径合成信号:
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
N
S (t ) Si (t )
或
[Lfs ](dB) 32.44 201gd(km) 201gf ( MHz ) (3-13)
式中,d的单位为km,频率单位以MHz计。
5
3.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x表示障碍物 顶点P至直射
线TR的距离, 称为菲涅尔余 隙。规定阻挡 时余隙为负, 无阻挡时余隙 为正.
6
图 3 – 3 障碍物与余隙 (a) 负余隙; (b) 正余隙
λ——工作波长;
d——收发天线间的距离; Gb——基站天线增益; Gm——移动台天线增益。 Am(f, d)是中等起伏地市区的基本损耗中值,即假定自 由空间损耗为0 dB,基站天线高度为200m, 移动台天线高
38
度为3 m的情况下得到的损耗中值,它可由图 3-23 求出。
25
3.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基站天线 1
3
4
2
图 3 – 14 多径时散示例
移动通信试题库-判断题
移动通信试题库-判断题
1、GSM 系统信道采用双频率工作,一个发射,一个接收,这种信道我们称之为双工信道,其收发频率间隔称之为双工间隔,GSM 的双工间隔为200KHZ。()答案:错
第五章第二节:GSM系统结构与业务功能难度:中
2、GSM 移动台分为移动台设备(ME)和用户识别模块(SIM)组成。()
答案:对
第五章第二节:GSM系统结构与业务功能难度:较易
3、在GSM 系统中,采用回波抑制设备是为了消除PSTN的二/四线转换所带来的回波干扰。()
答案:对
第五章第四节:GSM采用的有关技术难度:中
4、移动识别码IMSI 不小于15位。()
答案:错
第五章第二节:GSM系统结构与业务功能难度:较易
5、一个PLMN区可以由一个或几个服务区组成。()
答案:错
第五章第二节:GSM系统结构与业务功能难度:中
6、TMSI 是由HLR分配的临时号码,它在某一MSC区域内与IMSI唯一对应,TMSI 的32位比特不能全为一。()
答案:错
第五章第二节:GSM系统结构与业务功能难度:较难
7、LAI 由MCC+MNC+LAC 组成,LAC是个两字节的十六进制的BCD码,也就是说有四位十六进制数字组成,它不能使用0000 和FFFE。()
答案:对
第五章第二节:GSM系统结构与业务功能难度:较难
8、BSIC用于移动台识别相邻的、采用相同载频的、不同的基站收发信台,特别用于区别在不同国家的边界地区采用相同载频的相邻BTS。()
答案:对
第五章第二节:GSM系统结构与业务功能难度:较难
9、模拟移动通信中,同频双工正常工作。()
课本思考题与习题
课本思考题与习题
第一章:
1.移动通信主要使用VHF和UHF频段的主要原因有哪三点?
2.移动通信系统中的150MHz频段、450MHz频段和900MHz频段的收发频差各是多少?
f为多少?3.已知一同台运动速度v、工作频率f及电波到达角 ,则多普勒频移
d
4.移动通信按用户的通话状态和频率使用的方法可分为哪三种工作方式?
5.移动通信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6.小卫星通信具有哪五大特点?
7.作为下一代(3G)标准的IMT-2000具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
1.移动通信的服务区域覆盖方式有哪两种?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模拟蜂窝系统在通话期间靠什么连续监视无线传输质量?如何完成?
3.什么是近端对远端的干扰?如何克服?
4.SSR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5.在实际应用中,用哪三种技术来增大蜂窝系统容量?
6.某通信网共有8个信道,每个用户忙时话务量为0.01Erl,服务等级B=0.1,问若采用专用呼叫信道方式,该通信网能容纳多少用户?
7.以知在999个信道上,平均每小时有2400次呼叫,平均每次呼叫时间为2分钟,求这些信道上的呼叫话务量。
8.已知每天呼叫6次,每次的呼叫平均占用时间为120秒,忙时集中度为10%(K=0.1),求每个用户忙时话务量。
9.移动通信中信道自动选择方式有哪四种?试说明其中任一种信道自动选择方式的工作原理。
第三章:
1.陆地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方式主要有哪三种?
2.经过多径传输,接受信号的包络与相位各满足什么分布?当多径中存在一个起支配作用的直达波时,接受端接受信号的包络满足什么分布?
移动通信第三章
更多的衰减。 —发射机与接收机尽量采用双频工作,单频工作时两者
要保持较大距离 —使移动台有完善的自动功率控制功能。
干扰——邻道干扰
所谓邻道干扰是指相邻的或邻近频道信号的相互干扰。相 近频道可以是相隔几个或几十个频道。邻道干扰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工作频带紧随的若干频道的寄生边带功率、宽带噪 声、杂散辐射等产生的干扰;二是指移动网内,一组空间离 散的邻近工作频道引入的干扰。邻道干扰的抑制涉及到发信 机的寄生辐射、接收机选择性及邻近频道间隔等因素,移动 台发信机的寄生辐射影响作为主要干扰,基站发信机的影响 不大。
干扰——互调干扰
定义: 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加到非线性器件后,由于非线性
变换将产生许多组合频率信号,其中落到接收机通带内 对有用信号造成干扰的部分频率信号称为互调干扰。
产生原因: 电路的非线性是造成互调干扰的根本原因。
(1)发射机互调 ——发射机末端的功率放大器存在非线性特性
(2)接收机互调 ——接收机中高频放大器或混频器的非线性
干扰——同频干扰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 为了提高频率利用率, 相隔一定距离要重复 使用相同的频道, 这种方法称作同频道再用。
同频道再用带来的问题是同频道干扰, 再用距离越近, 同频道干扰 越大; 再用距离越远, 同频道干扰越小, 但频率利用率也会降低。 实 际情况下, 随着系统规模不断扩大, 频率复用度必然增加, 从而同频 道干扰的产生机率也会大大增加。 此外, 在移动信道中, 还存在着 其他各种各样的干扰信号, 凡是与有用信号具有相同频率的无用信 号(如多径传输形成的多径信号)或者与有用信号具有不同频率, 但 频差不大, 能进入同一接收机通带的无用信号,都能产生同频道干扰。
移动通信第三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一. 传播路径
接收信号的场强由几种电波的矢量合成。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二. 信号衰落
在陆地移动通信中, 移动台往往受到各种障碍物和其 它移动体的影响, 以致到达移动台的信号是来自不同传播 路径的信号之和。
y
i
Si(t) x
基站天线
移动通信接收点所接收到的信号场强是随机起伏变化 的,这种随机起伏变化称为衰落。
P x d1 h1 d2 h2 T d 1 R h1 x P d2 R h2
T
(a)
(b)
3.1 电波传播特性 由障碍物引起的绕射损耗与菲涅尔余隙的关系如图
-4 -2 0 2 4
绕射损耗 / dB
x1
P x d1 h1
0.5 1.0 1.5 2.0 2.5
d1d 2
d1 d 2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5-2.0-1.5-1.0-0.5 0 x / x1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三.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1. 多径时散
假设基站发射 一个极短的脉冲信 号,经过多径信道 后, 移动台接收信 号呈现为一串脉冲, 结果使脉冲宽度被 展宽了。 这种因多 径传播造成信号时 间扩散的现象, 称 为多径时散。
t = t0 t1 t1+ 11 t1+ 12
移动通信课后题
2012-2013学年09级《移动通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概论
1、什么叫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有哪些特点
【答】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临时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或者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或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特点:
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5、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2、单工通信与双工通信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
【答】
所谓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此工作方式设备简单,功耗小,但操作不便,通话时易产生断断续续的现象。它一般应用于用户少的专用调度系统。 所谓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有时亦称全双工通信。这种方式操作方便,但电能消耗大。模拟或数字式的蜂窝电话系统都采用双工制。
第二章 调制解调
1、移动通信中对调制解调技术的要求是什么(请总结3G ,LTE 等高速数据传输对调制解调技术的要求)
【答】
已调信号的频谱窄和带外衰减快(即所占频带窄,或者说频谱利用率高);易于采用相干或非相干解调;抗噪声和抗干扰的能力强;以及适宜在衰落信道中传输。
已调信号所占的带宽要窄:频谱主瓣窄;
已调信号频谱副瓣的幅度要低,辐射到相邻频道的功率就小;
通信原理习题答案 第三章习题解答.doc
第二章习题解答
1.试确定能够完全重构信号x(/)=sin(6280“/(6280r)所需的最低采样速率。
解:sin(62800/(6280r)=sin(Wr/2)/(Wr/2)
W/2=2沪6280弧度
jMOOOHz
治=1000Hz
ys=2/n=2000 样本/s
2.某载波电话通信系统的频率范围为60〜108kHz。若对它采用低通抽样,最低抽样频率是多少?若对它采用带通抽样,最低抽样频率又是多少?
解:由题/L=60kHz, f H= 108kHz, B=f H -^=48kHz
低通抽样根据抽样定理
/;=2/H=216kHz
带通抽样
/H ="B+kB=2x48+0.25x48= 108kHz
因此n=2, "0.25,根据带通抽样定理
=2B( 1 +k/n)=2 x48x( 1 +0.25/2)=108kHz
3.使用256个电平的均匀PCM,当信号均匀分布于[-2,2]区间时,得到的SQNR为?
习题7.14使用256个电平的均匀PCM,当信号均匀分布于[-2,2]区间时,得到的SQNR为?解:
2
SNR = * = M? =2" =65536=4&16dB
4.设模拟信号s⑴的幅值卜2, 2]内均匀分布,最高频率为4kHz。现对它进行奈奎斯特抽样,并经过均匀量化后编为二进制码。设量化间隔为1/64。试求该PCM系统的信息速率和输出的量化信噪比。
解:由题意a=-2 b=2 △V=1/64J H =4kHz
量化电平M=(b-a)/△v=4x64=256
因此编码位数N=log2M=8
对信号进行Nyquist 抽样f s=2/H =2x4=8kHz, R»=N=8x8=64kb/s 信号幅度值均匀分布,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3.8GMSK系统空中接口传输速率为270、83333kbit/s,求发送信号得两个频率差。若载波频率就是 ,这两个频率又等于多少?
解:(1) ,
(2) ;
4.14PN序列有哪些特征使得它具有类似噪声得性质?
答:平衡特性、游程特性、相关特性
4.15计算序列得相关性:
(1)计算序列a=1110010得周期自相关性并绘图(取10个码元长度);
7,-1,-1,-1,-1,-1,-1,7
(2)计算序列b=01101001与c=00110011得互相关系数,并计算各自得周期自相关系性并绘图(取10个码元长度);
解:
城市:
郊区:
乡村:
第三章移动通信中得信源编码与调制解调技术
3.1信源编码得目得就是什么?
答:压缩信源产生得冗余信息,降低传递这些不必要得信息得开销,从而提高整个传输链路得有效性。
3.2H、264中图像数据被分成了哪几部分?
答:将图像数据分成动态矢量数据(即基本层,需要更好得差错保护)以及剩余得信息。每个数据片得编码视频信息首先被分割成三部分并分别放到A、B、C数据分区中,每个数据分区中包含得信息被分别封装到相应得RTP数据包中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其中,Part A中包含最重要得slice头信息、MB头信息,以及动态矢量信息;Part B中包含帧内与SI片宏块得编码残差数据,能够阻止误码继续传播;Part C中包含帧间宏块得编码残差数据,帧间编码数据块得编码方式信息与帧间变换系数。
移动通信课后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
③通信容量有限;
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
②邻道干扰;
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移动通信第三章-2007-03f
同济大学 徐娟
35
3.3.4 三类主要快衰落的物理模型 时延扩展Δ :
多条不同传播路径的信号到达接收点的时间 不同。 在数字传输中,由于时延扩展,接收信号中 一个码元的波形会扩展到其他码元周期中, 引起码间串扰。所以为了避免码间串扰,如 无抗多经措施,则要求信号的传输速率必须 比1/Δ低得多。 相关带宽:常用时延扩展Δ的倒数来规定相 关带宽。即 Bc = 1/ Δ 。当信号带宽大于相 关带宽时,该信号在信道中传输则会产生频 率选择性衰落 。
2
σ
e
同济大学 徐娟
22
多径接收信号的统计特性--莱斯衰落 莱斯分布
指含有一个强直射波的N个路径传播时,若 每条反射波的幅度和相位统计独立,相位在 0~2π均匀分布,则接收的合成信号包络服 从莱斯分布。此时的多径衰落为莱斯衰落。 (适宜于在离基站较近的区域)
同济大学 徐娟
23
多径接收信号的统计特性--莱斯衰落
产生原因:
阴影效应 大气折射
同济大学 徐娟
16
3.3.2 移动信道的三大损耗-快衰落
快衰落:反映了微观小范围内数十波长量级接 收电平的均值变化而产生的损耗。其变化率比 慢衰落快。一般遵从Rayleigh(瑞利)分布或 Rician(莱斯)分布。
空间选择性衰落 频率选择性衰落 时间选择性衰落
产生原因:
(1)中等起伏(准平滑)地形上的传播损耗中值 (2)不规则地形上的传播损耗中值 (3) 任意地形地物的信号功率中值(或传播损 耗中值)的预测
《现代移动通信》第3章:移动通信中的主要技术
《现代移动通信》第3章:移动通信中的主要技术
《现代移动通信》第3章:移动通信中的主要技术
3.1 蜂窝网络技术
蜂窝网络技术是现代移动通信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采用蜂窝结构将通信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区,每个小区都由一个基站负责覆盖和管理。蜂窝网络技术可以提供广泛的覆盖范围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支持大量用户同时进行通信。
3.1.1 GSM技术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技术是蜂窝网络技术的一种,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移动通信标准之一。它采用时分多址技术和数字调制解调技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语音通信和短信服务。
3.1.2 CDMA技术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是另一种蜂窝网络技术,它采用码分多址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通信容量和更好的抗干扰性能。CDMA技术被广泛应用于3G和4G移动通信系统中。
3.2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由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络两部分组成。
3.2.1 核心网
核心网是移动通信网络的主干部分,负责处理用户认证、信令传输、数据路由等核心功能。它由统一消息控制器(MSC)、家庭位置寄存器(HLR)、访问位置寄存器(VLR)等组成。
3.2.2 无线接入网
无线接入网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边缘部分,负责无线信号接入和用户数据传输。它包括基站、传输网络和无线控制器等组件。无线接入网的设计和部署对于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具有重要影响。
3.3 移动通信中的调制解调技术
调制解调技术是移动通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它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以进行传输,并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进行处理和解码。
《5G移动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第03章 5G无线技术3.2-3.3
1-3
双工
➢ 双工:二台通讯设备之间,允许有双向的资料传输。
半双工数据传输允许数据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是,在某一 时刻,只允许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它实际上是一种切换 方向的单工通信;在同一时间只可以有一方接受或发送信息 ,可以实现双向通信。
举例:对讲机
全双工数据通信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因此,全 双工通信是两个单工通信方式的结合。它要求发送设备和接 收设备都有独立的接收和发送能力;在同一时间可以同时接 受和发送信息,实现双向通信。
➢ 采用鞭式极化天线:令发射天线极化方向垂直于接收天线, 有效降低直达波DI的接收功率
➢ 配备多发射天线:调节多发射天线的相位和幅度,使接收天 线处于发射信号空间零点以降低DI
➢ 配置多接收天线:接收机采用多天线接收,使多路DI相互抵 消
1-21
3.2.2 同频同时双工
天线抑制的两种实现方法(一)
①空间布放实现的天线对消。
通过控制收发天线的空间布放位置,使不同发射天线距离接收 天线相差半波长的奇数倍,从而使不同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在 接收天线处相位相差π,可以实现两路自干扰信号的对消。
➢ 这种方案需要各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具有较强的直视 径,当两路干扰信号的输出功率相匹配的时候干扰消除的 效果最佳。
➢ 在自干扰消除中采用相干检测来检测干扰信号,相干检测器 将输入的射频接收信号与从发射机获取的干扰参考信号进行 相关。由于检测器能够获取完整的干扰信号,用其对接收信 号进行相干检测,根据得到的相关序列峰值,就能够准确得 到接收信号中自干扰分量相对于干扰参考信号的时延和相位 差。这种相干检测能够检测出强度比有用信号还微弱的自干 扰信号。
移动通信-第三章
(km) (3.3)
3.1.3 绕射损耗
绕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无线路径被尖 利的边缘阻挡时发生绕射。由阻挡表面产生的 二次波散布于空间,甚至于阻挡体的背面。
绕射损耗 :各种障碍物对电波传输所引起的损 耗。
菲涅尔余隙 :设障碍物与发射点、接收点的相 对位置如图3-3所示,图中x表示障碍物顶点P至 直线TR之间的垂直距离,在传播理论中x称为菲 涅尔余隙。
图3-4 绕射损耗与菲涅尔余隙之间的关系
3.1.4 反射波
电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 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现象。
图3-5给出了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电波由反 射波和直射波组成的情况。反射波与直射波的 行距差为:
d a b c 2hT hR d
两路信号到达接收天线的时间差换算成相位差
LT Lbs Am( f , d) 111.5 30 141.5(dB)
若hb=50m,hm=2m,其他条件不变,求损耗中值。
在上题结果的基础上,要再加入基站和移动台的 高度增益因子。
查图3-7得 Hb (hb , d ) Hb (50,10) 12(dB) 查图3-8得 H m (hm , f ) H m (2,900 ) 2(dB) 则修正后的路径衰耗中值为:
解:首先求得自由空间的传播衰耗中值Lbs为: Lbs 32.45 20 lg d 20 lg 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132
2、
解: 10W=10dBW=40dBm>10dBm
补:若某发射机发射功率为100W (瓦),请将其换算成dBm 和dBW 。如果发射机的天线增益为单位增益,载波频率为900MHz ,求出在自由空间中距离天线100m 处的接收功率为多少dBm?
解: 100W=20dBw=50dBm
法一:
自由空间损耗L=32.45+20lgF+20lgD=71.5dB
自由空间中距离天线100m 处的接收功率=50dBm-71.5dB=-21.5dBm
法二:
2
6
8
2
100*410*90010*3*1*1*1004⎪⎪
⎪
⎪⎭
⎫ ⎝⎛=⎪⎭
⎫
⎝⎛=ππλd G G P P R T T R
610*0.7-≈W
≈-21.5dBm
4、
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d 为
d =
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e R =8500km ,故
4.12d =
4.1264.1km
=≈
5、某一移动信道,传播路径如课本97页图3-3(a)所示, 假设d 1=10 km ,d 2=5 km , 工作频率为450 MHz , |x|=82 m , 试求电波传播损耗值。
解 先由式(3 - 13)求出自由空间传播的损耗Lfs 为
[Lfs ]= 32.44+20lg(5+10)+20lg 450 = 108.986dB
由式(3 - 21)求第一菲涅尔区半径x 1为
m d d d d x 14.471015
10101056667.033
321211=⨯⨯
⨯⨯⨯=+=λ 式中,f c =λ=,c 为光速,f 为频率
由图 3 - 4 查得附加损耗(x/x1≈-1.74)为20.5dB, 因此电波传播的损耗L 为
[L ] = [Lfs ]+20.5 = 129.5dB (129~130数值都正确)
6、某一移动通信系统, 基站天线高度为100 m , 天线增益Gb=6 dB , 移动台天线高度为3 m ,Gm=0 dB , 市区为中等起伏地, 通信距离为10 km , 工作频率为150 MHz , 试求:
(1)、 传播路径上的损耗中值;(6分)
(2)、 基站发射机送至天线的功率为10 W ,试计算移动台天线上的信号功率中值。(4分)
解
(1) 根据已知条件, KT=0, LA=LT , 式(3 - 68)可分别计算如下:
由式(3 - 13’)可得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Lfs ] = 32.44+20lgf+20lgd
= 32.44+20lg150+20lg10
= 95.96dB
由图 3 - 23 查得市区基本损耗中值
Am(f,d) = 25.6dB
由图 3 - 24(a)可得基站天线高度增益因子
Hb(hb, d) = -6.5dB
图 3 - 24(b)可得移动台天线高度增益因子
Hm(hm, f) = 0dB
把上述各项代入式(3 - 68), 可得传播路径损耗中值为
LA = LT = 95.96+25.6+6.5= 128.06dB
(2) 由式(3 - 63)和式(3 - 64)可求得中等起伏地市区中接收信号的功率中值
[][][][][][][][]
2(,)(,)(,)4(,)(,)(,)
10lg1060128.06
112.0682.06P T b m m b b m m T fs b m m b b m m T b m T P P G G A f d H h d H h d d P L G G A f d H h d H h d P G G L dBW dBm λ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