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外资政策的调整——基于激励政策效应的角度
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与效应分析

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与效应分析【摘要】外资并购国企在当今全球化经济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从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和效应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动机分析中,涉及经济、技术、管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外资并购行为的发生。
在效应分析中,将探讨外资并购对于国企经济、技术、管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揭示其在不同领域中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结合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本文将对外资并购国企的利弊进行权衡,指出其存在的风险与机遇。
还将对未来外资并购国企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对于国企改革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和效应,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外资并购国企、动机分析、经济效应、技术效应、管理效应、社会效应、利弊权衡、发展趋势、国企改革启示1. 引言1.1 介绍外资并购国企的背景外资并购国企是指外国投资者通过收购国有或私营企业的股权或资产,以获取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或重要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外资并购国企成为了全球经济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外资并购国企的背景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全球化浪潮兴起,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涌入。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国有企业逐渐走向市场化,但由于体制问题和管理不善,许多国企面临破产和改组的困境,这为外资并购国企提供了机会。
外资并购国企的背景中还包括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贸易体系变革的影响。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和资源也纷纷展开并购活动。
外资并购国企也是各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外资并购国企的背景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各国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战略选择。
外资并购国企的背景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和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2 阐述外资并购国企的重要性1. 扩大国企经营规模:外资并购国企可以帮助国企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
外资并购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

外资并购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一、引言外资并购是指跨国公司或国别的企业以购买目标公司的股权、资产为手段进行的一种投资行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外资并购也逐渐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在此背景下,外资并购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策、市场、就业、竞争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外资并购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二、政策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外开放加快的政策措施对外资并购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鼓励外资并购有利于拓宽外商投资领域,促进国内企业的竞争。
其次,政府鼓励外资并购有利于增加对经济特区、新区等地区的开发投资。
因为外资并购主要涉及的领域为高科技、新兴产业,我们可发现,外资并购是我国实现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
三、市场影响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外资并购可以促进国内外的市场交流,提升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其次,外资并购会带来新设或升级沿海城市、产业园区与工业基地的重要机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再次,由于外资并购关注于投资高科技、新兴产业,它可以为我国开展新技术、新产业研发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四、就业影响外资并购对我国就业市场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外国投资者对我国市场前景有信心,一些外资企业选择入股或以其他方式进入我国市场,给我国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机遇。
此外,外资并购带来的人才流动也使得许多国内企业可以得到一流的人才或技术方面的支持,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竞争影响外资并购对我国竞争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
首先,外资并购加快了国际经贸联系,促进了我国企业对外开放,加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由于外资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其他资源,外资并购可以为我国的企业带来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资产。
同时,外资并购还加强了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摘要】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是一篇探讨我国外资政策变化及其影响的文章。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我们探讨了我国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期和最新发展情况,以及外资政策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我们对外资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经济和产业的影响,为我国外资政策的进一步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外资政策、演变、效果分析、初期阶段、改革开放期、最新发展、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结论、未来发展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引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不断吸引和引导外资投入中国市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我国外资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外资的态度和政策导向。
从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到改革开放期再到最新发展阶段,中国政府在吸引外资、保护外资、规范外资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创新。
这些政策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和发展情况,也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带来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经济与外资的关系,也为未来外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资政策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和改革开放期的历史回顾,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外资政策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
关注我国外资政策的最新发展,了解我国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如何不断优化外资政策,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经济格局的变化。
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5篇可选)

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5篇可选)第一篇: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一、当前利用外资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一直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遥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到1998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共达到3000多亿美元,其中港澳台占58%。
对外借款占36.7%,外商直接投资占61.6%,其他投资占1.7%。
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形式是对外借款,约占60~70%。
以后,增加了外商的直接投资。
1992-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占72%。
目前发展速度较快,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但分析我国目前利用外资规模尚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标准。
1997年的偿债率为7.3%,债务率为63.2%,均低于国际标准的20-25%和100%。
动态规模也在合理的警戒线标准之内。
今明年将是我国偿债高峰年份,估计其各项偿债指标也不会超出标准。
所以,我国利用外资结构是合理的,规模是安全的。
从当前世界资本总体流动来分析,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尚小,只占5%,而美国占30%,德国占17%,日本占13%,英国占9%,法国占8%,加拿大占6%。
世界资本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占83%,发展中国家占17%。
分析我国人均利用外资规模更小。
1996年,人均利用外资美国为231美元,英国511美元,匈牙利451美元,秘鲁85美元,泰国35美元,中国只有31.5美元。
中国利用外资规模小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
当前利用外资的主要问题分析有:(一)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从理论上分析,利用外资只能是对内资的补充,不能是取代,更不能冲突闲置内资。
我国目前国内投资和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大量增加,加上手持现金,目前已达7万亿元。
这是一笔巨大的闲置内资,如果能将其中1/7转化为投资,就可大大缓解我国目前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
近年来,虽然经过数次降息,现又已开征利息税,但估计大量闲量的内资储蓄转化为经济建设的投资数量不会很大。
中外创业投资产业税收激励政策比较及思考

中外创业投资产业税收激励政策比较及思考内容提要:我国现行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较为单一,这种政策不能有效地促进创业投资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我国2022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一发展目标的需要。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创业投资税收激励政策的经验,分析论述我国现行创业投资税收激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投资;税收政策;税收激励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将创业投资定义为:凡是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
国内外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创业投资是自主创新的投资主体和生力军,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催化剂,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科技创新经济的引擎,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力。
从世界各国创业投资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的经济杠杆,在激励投资者进行创业投资、引导创业资本的大量形成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的创业投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但是我国对创业投资鼓励、扶持和引导的税收法律、优惠政策,还不是很完善,这与我国现阶段亟需大量创业资本支持刚刚起步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形成了悖论。
因此,在我国企业亟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困境之际,本文拟借鉴发达国家激励创业投资产业的最新税收优惠政策,分析我国现行创业投资税收激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现行创业投资税收激励政策的建议。
1.对创业投资给予税收激励的理论基础创业投资是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孵化器”,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一国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达程度。
由于创业投资所具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介入创业投资领域。
理论分析和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发展创业投资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
1.1创业投资具有外部性创业投资外部性体现在:一是创业投资行业具有优化产业结构的外部效应;二是研究开发活动本身具有正的外部效应;三是高科技人才本身也具有正的外部效应。
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效应与机理分析

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效应与机理分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投资联系愈加紧密。
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许多国家吸引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关键手段。
作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引进外资,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吸引大量的外国企业入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不可替代的动力。
一、引进外资的政策效应1、促进产业升级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带来人才和技术的引进,提高本土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外资企业往往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对于本土企业而言,与外资企业的接触可以提高本土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例如,沃尔玛在中国市场上采取的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对中国企业进行了借鉴和学习,同时推动了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升级。
2、带动就业发展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可以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当地的收入水平。
外资企业的落地会触发相应的投资需求,对于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些外资企业会在当地进行培训和技术学习,提供更高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助力本地的人才流动和壮大。
例如,Uber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带来许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就业市场的稳健发展。
3、推动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在整个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提高生产力、改进经济结构以及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来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全局经济的发展。
外资企业一般设立在市场空缺或者相对欠缺的领域,可以为本土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推动本土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德国企业在中国建立工厂,不仅可以出口产品回到欧洲,而且还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和进步。
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机理1、政策法规的优惠和便利吸引外资的政策法规的优惠和便利,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国政府不仅可以提供减税或豁免税、资本金无限制跨境,而且为外资企业提供的市场准入、土地、招聘以及工程等方面的优惠条件也非常明显。
例如,中国政府近年来对于外资企业的投资进行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推出了外商投资法,加大了在中国的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了各类税率,提高了优惠政策的覆盖面,极大地提高了外资企业的投资热情和行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践、成效、经验及对策

(一)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
大,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环境是 动态变动的,为此.外资在我国的发展实践也呈现 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将其归结为四个阶段,具体 如表1所示。
(二)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 量不断提高,但外资在我国各区域和各行业呈现出 不同的发展实践。 1.区域利用外资发展的实践 由于我国利用外资是从东部地区试点探索起 步的,同时我国区域经济东中西部非均衡发展一 直存在,导致外资在三大区域发展差距极大 ,不 管是外商投资企业数、还是外商企业投资总额, 东部地区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其所占比重一直都 维持在80%左右,而中部地区在10%左右,西部 地区在10%以下(见表2、表3)。进一步从各省 份利用外资发展实践来看,利用外资额前五的省 市,基本占了全国外资总额的60%以上,外资在 各省市的分布体现出很高的集中度,而且前五的 省市基本稳定在东部发达的广东、上海、江苏等 地(见表4)。
本文在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全面系统分析外资在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就业与工资水平提升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深度概括了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经验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利用外资的理论质量营商环境区域布局载体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提升的对策以发挥外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 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 《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 企业法〉
1992— 2000 年
快速发展阶段
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党的 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为标志,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真正进 入到快速发展的新轨道 本阶段实际GDP年均增长率10. 1%, 2000年名义GDP达到10. 0万亿元
《南开经济研究》2020年总目录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No.6 2020《南开经济研究》2020年总目录政治经济学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系列20世纪以来经济停滞理论研究的三次高潮……………………………………蒋雅文 杨苹苹(1-3) 危机的理论与理论的危机:马克思经济学的视角………………………………………王 璐(4-3) 试论从普遍贫穷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与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分配激励体制改革与收入差别轨迹及分配格局变动…………陈宗胜(6-3) 论信息资本化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郝寿义(6-23) 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再思考——基于广义价值论的分析……蔡继明 曹越洋 吴清扬(6-34)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探析……………荆克迪 王永兴 刘宜卓 龙禹玺(6-50)理论经济研究应用经验生产函数测算时间序列决策单元有效性的方法…………………马占新 赵佳风(1-130) 经济增长中“净出口”作用如何被低估?——基于传统方法的修正、再测算与比较研究…………………………刘 梦 戴 翔(2-49)宏观经济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的经济增长属于“利润拉动”还是“工资拉动”?——再测功能性收入分配对我国需求增长与结构的影响…………………………刘 盾(1-70) “营改增”是否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兼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制度红利…………………孙 正 陈旭东 雷 鸣(1-113) 输入型通胀的国际传导与宏观应对政策研究………………………卞学字 孙 婷 谢申祥(3-3) 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幸福感提高?——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综述………………………………………种 聪 岳希明(4-24) 中国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再测度——基于“环境-能力-收入”的新思路……………………刘 波胡宗义 龚志民(4-107) 劳动力价格异质性扭曲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DSGE模型的模拟分析 ………………………………………李言孔令池(5-87) 上游产能能够缓解供给冲击的影响吗?——金融危机视角的实证分析………………………………王雅琦邱亦霖张勋(5-150)221外部治理与在职消费——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张逸兴 尹志超张勇(6-142) 新基建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视角……………………尚文思(6-181)国际经济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贸易潜力研究:以最终消费品进口为例…………………………………………李晓张宇璇陈小辛(1-45) 人民币国际化的汇率缓冲效应研究——基于境外人民币存量与人民币结算比重………………马光明 杨 武赵 峰(2-114) 贸易保护壁垒对出口产品的动态影响效应研究——来自中国对美出口HS-6分位产品的证据………………………王 开 佟家栋(2-163) 跨国并购、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创新——来自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张文菲金祥义 张诚(2-203) 质量异质性、谈判势力与出口贸易政策——基于垂直市场结构的视角…………………………………………王兴棠李杰(3-123) 国际贸易对股票市场国际一体化的影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的证据…………………………………陈 雅 许统生(3-161) 外资自由化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李平卢霄(4-88) 结构性改革能否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基于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李月蔡礼辉(5-46) 全球价值链嵌入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环境绩效?…………………………………………苏丹妮(5-66) 识别外资进入的资源配置效应——来自中国2002年外资管制政策调整的经验证据……康茂楠刘灿雷 王永进(6-101)产业经济与空间经济研究绿色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及趋势预测——基于中国五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陈明华张晓萌刘玉鑫仲崇阳(1-20) 政府财政补贴、企业经济及创新绩效与产能过剩——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证研究…………………………………颜晓畅黄桂田(1-176) 开通高铁是否促进了地区出口?——来自中国城市数据的经验证据…………………………张梦婷 俞峰钟昌标(3-204)222NANKAI ECONOMIC STUDIES No.6 2020宏观金融研究经济增长“俱乐部收敛”中的金融门限效应——基于动态面板门限模型的分析…………………………王俏茹刘金全 刘达禹(1-154) 严监管背景下的银行资本调整与风险承担行为——兼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思路……………………………………刘生福 韩雍(2-68) 金融周期、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性研究……………………………支俊立曾康霖王 宇(4-66) 金融市场化、农村资金外流与城乡收入差距…………………钟腾吴卫星玛西高娃(4-144) 数字金融影响了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吗?……………………许月丽李帅刘志媛(5-130) 地缘政治风险、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市场波动……………卜林孙丽玲李政(5-185) 小世界银行网络、非线性效应和尾部风险:随机动态视角……王 鹏王小军邵思远(5-206)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LTV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性分析……………………马草原李宇淼(6-122) 中国股票市场质量:内涵、度量与监测…………南开大学中国市场质量研究中心课题组(6-201)公司经济(含公司金融)研究视而不见?证券分析师与上市公司欺诈关系研究——基于考虑部分可观测的Bivariate Probit估计……………………马 奔杨耀武(2-92) 官员晋升压力与公司研发……………………………………………………董竹潘凌云(2-138)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股票错误定价…………………………………徐寿福 邓鸣茂(2-179) 中国城际高铁与公司客户集中度——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陈胜蓝刘晓玲(3-41) 社会信任、商业信用融资与企业创新………………………………李双建李俊青张云(3-81) 企业存在策略性的媒体信息管理行为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证据………………………………邵志浩才国伟(3-103) 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来自中国的证据…………………吴 迪 赵奇锋韩嘉怡(3-140) 僵尸企业与产能利用率的动态演化——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乔小乐宋林戴小勇(4-206) 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企业实际工资…………………………………………耿晔强都帅帅(5-3) 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分析师关注的视角……张敬文 田柳(5-171) 新官上任之“火”会燃及国企高管吗——基于地方官员异质性、高管变更及经济后果的研究……曹 伟赵 璨乔鑫(6-61) 环保投入能提高企业生产率吗——基于企业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陈 琪(6-80)223劳动经济研究民间组织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关系研究——来自CGSS的证据……………………………………………………杨 芸赵 燕(1-96) 代际职业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纪 珽梁琳(2-25) 农村劳动力跨部门流动能否缩小中国地区收入差距?…………李兰冰姚彦青张志强(4-127) 自雇行为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状态——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祝仲坤冷晨昕(5-109) 人力资本流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郭丽燕黄建忠庄惠明(6-163)人口经济研究最低工资政策的健康效应存在吗?——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段志民(2-3)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李竞博高 瑗(3-61) 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研究……………………杨克文 何 欢(3-182) 内生人口变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财政政策的视角………………………丁宏(4-46) 教育机会不平等:来自CEPS的新证据……………………………………江求川任洁(4-165)环境经济研究总量控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基于“两控区”和约束性污染控制政策的考察……………张彩云夏勇王 勇(4-185) 省直管县改革与雾霾污染:来自中国县域的证据………………………………………张华(5-24)财税研究社会治理与地方公共研发支出——基于空间倍差法的实证研究…………王金杰盛玉雪(1-199) 探寻最公平的中国个人所得税制…………………………………………………………胡华(3-24)综述与书评我国收入分配研究领域长期深耕之成果集大成——评介陈宗胜教授新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及我们开展的扶贫田野试验………………………甘犁(1-220)224。
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选择

发展・ 月刊
维普资讯
责 编 杨 峰・ mig sa a 1 .r 任 辑・ 正 E a:n fh @2c - la uz n 6o n
降导致 F I D 的竞 争更 加激烈 ,绝大部
国 策 省 情
逐步 向国际规范靠拢
吸引外资特别 是大 型跨 国公 司参与 国
制造需要较多的资本 和较高的技术 , 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博弈行为。在投资 经营 流程 中的劳 动密集 型阶段就 是一 跨 个例子。 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跨国公司可 前,东道国在谈判中处于相对劣势,
这时东 道国需要 三、从发 展中 国家吸引外 资的成 以将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合理地分解 国公 司处于相对优势 , 定 的激励政策 以吸引外资 ; 一旦开始 本来考察 到全球不同的区位上,生产流程中的
个 国家 的外 资政策 是与该 国的
有观点认 为外 国直接投 资具有 在 鉴 于公共物 品的无偿性 以及先 进人行
一
经济发展 水平和经 济开放程 度相关联 我国目前激励性外资政策的弊端分析 发 展 中国家 开辟 一 个新 产业 的功 能 ,
的。 从世界范 围看 , 国外 资政策 的调 各
整是沿着 “ 地区优惠——普惠制——
遇” 的格局演化 的。 国经济 的启动 阶 一
、
对激励性外资政策的国际政 业的厂商研发成本高,产品一旦推出
又容 易被他人模 仿 ,因此需要 提供一 合理 的 , 但随着知识 产权概 念 的提 出 、
产 业 引 导优 惠— —对外 资 的 国 民待 治经济学都加强 了吸引外资 的工作 。但
作 为 WT O的成员 国 , 中国必须按 有企业改革 , 能提供 巨额投资 , 不仅 而
根据调查, 只有 15 / 的国家 ( 主要是发 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对不符合现 且 随着 资金 的进 入 , 营理 念 、 术 、 经 技
构建我国外资政策体系调整的理论基础——读《外资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研究》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曹洪军教授 的专著《 外资 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研究》 是我国面对外资并 ,
购大 背景 下 的有关外 资 并购 理论 以及 国家 外 资政 策 调整 方 面的一 部重 要著 作 。作者 全 方 位多 角 度 阐述 了我 国 面 临 的跨 国并 购 的新 形 势 , 中重 点论 述 三 书 个 重要 的理论 与 实践 问题 : 第一 , 跨 国公 司发 展 以 从
维普资讯
书评
山东财政 学院学报 ( 双月刊
2O O6年第 5期( 总第 8 5期
构 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 国外 资 政 策体 系调 整 的理 论 基 础
— —
读《 外资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研究》
黄少 坚
( 山东财政 学 院 , 山东 济 南 20 1) 504
和思 路 , 然后 从 激 励 政 策 、 歧 视 政 策 、 制 政 策 三 非 规 个方 面完 整地 构建 了我 国外 资政 策 调 整 的框 架 。设
是随着外资并 购在华 的发展 , 国民待遇 的弊端将 超 日益 明显 。
() 超 国民待 遇存在 的情 况下 , 购 的发 展 将 1在 并 进 一步加 剧 “ 内资外 资化 ” 的危 害 。“ 内资外 资 化” 是
国政府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价值 。作者在发展 中国家如何 合 理 利 用 外 资 方 面 提 出 了独 到 的见 解 ,
对促进 国际直接 投 资理论 的 发展 做 出 了 自己应 有 的
[ 收稿 日期 ]2O 7—1 O6—0 6
[ 作者简介 ]黄少坚 , , 男 湖南洞 口人 , 山东财政学院讲师 , 中国海洋 大学博 士研究生 。
维普资讯
中国引进外资的政策问题

引进外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外资流入。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引进外资相关的政策问题:
1. 市场准入:
- 中国政府逐步扩大了外资在多个行业的市场准入,取消了一些限制性政策,鼓励更多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
然而,一些行业仍然存在限制,这可能涉及到国家安全、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考虑。
2.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 中国一直在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通过双边和多边协议,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
3. 外商投资法:
- 中国于2020年实施了新的《外商投资法》,该法明确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地位和权益,强调平等对待国内和外国企业。
该法的实施被视为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重要举措。
4. 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
- 中国政府鼓励外资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但在一些敏感领域,对于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5. 地方差异:
- 不同地区可能对外资的引入采取不同的政策。
一些发达城市可能更加开放,而一些内陆地区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政策,以平衡地区发展差异。
6. 环境和社会责任:
-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中国政府开始注重外资企业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提倡绿色投资和社会责任实践。
7. 监管透明度:
- 外资企业关注中国的监管透明度和法律体系的稳定性。
政府在提高法治水平、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一直在努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政策环境和法规在不断发展变化,投资者需要及时关注政策调整和变化,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市场条件。
中国外资政策的调整效应分析——基于东道国政府之间FDI竞争的角度

总2 4卷
第 2期
兰州 商学 院学报
J un lo  ̄zo o o r a fI I uC mmeca l g A h rilC l e o e
Vo. 4 N . 12 o 2
Ap . 2 0 r ,0 8
20 0 8年 4月
中 国 外 资 政 策 的 调 整 效 应 分 析
— —
基于东道国政府之间F I D 竞争的角度。
● 王 霞
( 兰州 商学 院 金 融 学院 , 肃 兰州 7 02 ) 甘 300
摘 要 : 本文首先对东道国政府之间的 F I D 竞争进行 了理论分析, 出东道国政府之间对 F I 提 D 的争夺主要在相
质量的提升和外资 目标的 实现。
关键 词 : 外资政策; 调整;D; F I竞争
中图分类 号 :805 F3.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6 (080.1.6 1 4 4520)2090 0 5
AnAn ls fA j s n feto ia’ o eg n et e tP l i ayi o du t s me t fc n Chn SF rinI v s n oi e E m cs
d l kladhg —t htcnlg hc eogt eii c — ek gF I ntibss te ae e—si n i l h e h o yw i bln fc ny sei D .O s ai, pr c e o h o e n h h p
s d e e F Ic mp t in b t e n C i a a d t e o e o n r s e i c l . F n y,b s d o r v ・ t ist D o e i o w e h n n t rc u t e mp r a y i n u h t e h h i i l ae n p i e
中国外资政策历史演变

中国外资政策历史演变一、概述中国外资政策是中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涉外投资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旨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外资准入政策、外资优惠政策、外资限制政策、外资监管政策等方面,介绍中国外资政策的历史演变。
二、外资准入政策外资准入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所制定的政策和规定。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较为开放的外资准入政策,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外资准入政策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外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外资企业的注册程序、税收政策、外汇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外资准入领域,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业等。
同时,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简化审批程序、优化营商环境等,进一步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三、外资优惠政策外资优惠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对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的制定旨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主要采取了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措施,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逐渐完善了外资优惠政策体系,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方面的政策。
此外,中国政府还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制定了差异化的优惠政策,以进一步促进外资企业的发展。
四、外资限制政策外资限制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所采取的限制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对外资的限制相对较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某些领域的外资限制。
例如,在关系国家安全和战略性产业等领域,中国政府对外资的进入采取了更为严格的审批和管理措施。
此外,中国政府还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制定了差异化的限制措施,以进一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论中国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

国 外资 优惠政 策 中 利于 外资有 效 利用 位决 策 的 影 响 力 。联 合 国 贸易 发 展 会 税 前扣 除 ,对 固定 资产 的 折 旧年限 的税
的形 式来 限制 发展 中 国家 的 外资 优惠政 以来 ,国 际直接 投 资多 采 用新 建投 资 的 资 者给 予直 接 奖励 。 策。 w T0 的 与贸 易有 关的 投 资措 施 方 式 ,但这 种方 式 的投 资周 期 长 ,难 以
协定 虽 以词 整 贸易 为宗 旨 ,但其 采用 适 应 当 今 网络 经 济 时 代 产 品周 期 缩 短 、
和 本国经 济 发展 的弊 端 已有 显现 ,有 必 议 l9 年 4月 发 表 的 对 发 展 中 国 家 外 务处理 规 定 以及股 息 免税 ,都 使得 外 资 95 要重 新审 视 中国 的 外资优 惠政 策 ,进 行 资 激 励政 策 效 果 的专 项调 查 报 告 显示 : 有赫 的 碉整和 完 善 。
毒
誊 钉 褥
市经纵 场济横
论 【 国 外 资 优 惠 政 策 的 i 整 l 】 周
文 /章 文光 文晓 初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 ,外国直接投 资在 中国呈现 出 猛增 长的总态势,成为促进我 优 惠政 策 , 导 致 了对 外 资 的 超 国 民待 迅 国技 术进 步和 经济增 长的重要推 动器。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 国内经 济形 势的变化,中国 遇 ,主 要 体现 在 外资企 业 在与 国 内企业
外资优惠政 策中不利 于外资有效利用和 本 国经济 发展的弊端 已有显现 ,有必要 重新审视 的 竞争 中享受 着一 系 列特 权 :第一 是 国 中国的外资优 惠政 策,进行有 益的调整和 完善。中国外资优惠政 策调整的 方向应 当 是按 家 对 外 资 企 业 采 取 了 各 类 优 惠 激 励 政
中国吸引外资的作用

中国吸引外资的作用以中国吸引外资的作用为题,本文将探讨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资的流入不仅为中国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升级。
因此,中国吸引外资具有重要意义。
二、吸引外资的重要性1. 资金支持:外资的流入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弥补了国内投资不足的问题。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企业扩张等方面,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2. 技术引进:外资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可以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技术转让等方式传导到中国本土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
3. 就业机会:外资的投资和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
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
4. 市场开放:中国吸引外资还带来了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力。
外资企业的进入为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优质产品,提高了消费者福利。
5. 国际影响力:外资的流入使中国成为全球投资的热点之一,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外资的信任和投资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1. 放宽市场准入:中国逐步放宽了外资准入的限制,取消了一些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提高了外资在特定行业的股权比例上限。
2. 提供优惠政策:中国对外资企业提供了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外资投资的成本和风险。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了吸引更多的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中国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了外资企业的投资信心。
4. 加强企业服务: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的企业服务机构,提供咨询、培训、融资等服务,为外资企业提供便利和支持。
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政策调整

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政策调整外资是指来自国外的投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调整进行探讨。
一、外资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1. 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外资的大规模流入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资金资源。
这些资金被投向了各个领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外资的引进不仅填补了国内投资的不足,还促进了国内消费、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 增强了中国产业竞争力引进外资为中国企业带来了重要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外资企业以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提升。
这种技术借鉴和交流促进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 促进了就业和收入增长外资的引进对中国就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中国的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外资企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供应链的扩大,促进了产业链条上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
4. 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外资的引进加速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加现代化、环保、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由传统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变。
二、政策调整和支持外资发展1. 改善了外资准入环境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外资准入限制,鼓励外资企业在更多领域投资和合作。
减少了外资企业的审批手续,提高了办理效率,给予了更多的市场准入权限。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中国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了更加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大力度打击侵权行为,提升了外资企业的信心和保护措施。
3. 提供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为了鼓励外资的投资和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比如提供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强了其竞争力。
4. 加强市场监管和公平竞争环境中国政府加强了市场监管和公平竞争环境建设,保障了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东道 国政府外资政策对吸 引F I D 的不确定性。虽然东道 国政府 对FI D 的政策 决定 着F I D 可能扮演 的角色 , D政策在方 向上发生 变化一 FI
一பைடு நூலகம்
更开放 或是 更封闭 , F I 对 D进入 的影 响有很 大差异 通 常实行更开放 的政 策的 目的是要促使 F I D进入 , 这种诱导也可能不起作用。 但 对跨 国
70
中国经 贸 2 0 3. 0 8. 1
维普资讯
1 8 00 9 来引导外国资本 在国内的产业流 向和地区流 向等 以此来促进本国经 算 . 9 ~2 0 年 外资企 业所得税 的综合税率水 2 0 % 2 .5 2 3 % 实际税 负 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自2 世纪 8 年代以来 , 0 0 用税收手段 平分 别为 2 .6 、 1 8 % 和 2 7 03% 15% 0 % 两者相 3 来吸引外 资的现 象无论 是在地域 上还是在范围上都 明显扩大 了。税收 水平分 别为 1 .5 、1 .9 和 1 .9
东道 国名单 , 在这个阶段 各项 投资激励 措施基本上不作 为考虑 因索:
C hi e neS P c n Ol V o i
} O re l _ q n I
V
激励 工具、不 同的母 国税 制 以及 不同投 资动机 和特 征的跨国公司 ,都 会影 响东道国投资激励的实际效应。此外 , D 激励政策 的效果还 受制 FI
基
Adi — S Ut
m ent t s O
东道 国投 资激 励政策的效应分析
东道国为 了吸 引外资流入 、实现其经济发展 目标 ,往往会采取对 某些外国投资 的鼓励与优惠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通 常包括财政鼓励措 施 、金融鼓励 措施 及其他鼓 励措施。然而 ,投 资激励政策 的效果 受多 种因素的影响 ,投 资激励效应 具有错 综复杂性和客观差异性。不 同的
策 和规制变革成 为时髦趋势后 , 有的 国家和地 区顺 应这种趋势而获得
东 亚经济体系 宏观 经济欣欣 向荣 ,吸收外 商直 接投 资屡 创佳绩;西欧
大陆国家宏观经济疲软 ,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也萎靡不振 ,原因就在于
此。
■
王
( )税收优惠政策 效果具有错 综复杂性。对外 资实行税 收优 惠主 2 要有 以下几个 目的 :第一 ,弥补市场 作用的不足。由于 东道 国国内市
公 司来说 , 影响其投 资区位选择 的因素是 多方面 的。根据邓宁 (un g Dni n 17 ) 3 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9 区位优 势只是 影响跨 国公 司投 资区位选择 因素之一 。所 以 , 为区位优 势之一的优惠待遇 只是构成投资环境 的 作
一
个 因素 , 只能起到部分激励 的作 用 , 并非决定 性 因素 。 例如在激励政 大量 的 F I D 涌入 ,如中国 、中欧和东欧 的一 些国家 ;而另外一些地 区 虽同样采用 了自由化的 F I D 政策 ,但并没 有取 得类似 的效果 。例如非 洲的政 策激励 已经非 常大胆 , 但是F I D流入 仍然很少 (N T D,1 9 ) UC A 8, 9 直至 2 0 0 4年 , 流入 非洲的 F I D 仅为 1O 亿美元 ,占世界外 国直 接投 资 8 流量 的 3 。开放 性 F I 策并不一定能达 到预 期的效果 。 % D政 对于所 有国 家而言 , 决定跨境 直接投资流 向的首要 因素是宏观经济形 势 ,2 0 年 04
霞
场运行 不够完善 ,外国投 资者担心 不能得 到预 期回报 ,于是赋予 其特
定 的税收优惠 以进行弥补;第二 , 某些 国家由于政 府办 事效 率较低 、 政 策不 明确或 法规体 系不完整等 , 会给 F I带来风险 , 为其提供特殊 D 而
陈 柳 钦
的税收优 惠可 以缓解这些问题。第三 ,通过各种税 收优 惠和税式支出
于该 经济体 的吸收能力。在投 资激励政策相 同的情 况下 ,吸收能力 的 不同也会 使政策效果表现 出较大 的差异。 由于 投资激励效应的错综复杂性和客观差异性 ,使得~ 国的外资
I — VeSt n
m ent
政策效 果具有不确定性。
1
、
激励政策不是 F I 向的决定 因素。 D流
维普资讯
论中国外资政策的 调 敖
20 0 8年 1 1日开始施行的 《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定 为 2%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反垄断法》 5 将于 2 0 年 8月 1 08 日开始施行 ,这一系列 大的举措使中国关于外资优 惠政策的争论暂 时告一段落 , 志着中国外资政策 开始了又一轮 新的 标 调整。外资政策 的调 整是否意 味着中国吸引外 资政策 的转变?是 否会 减少外资的流入 7
0个 竞争 的范 围涵盖 了利润税 、资本 税、劳动 力税 、销 售税 、增值税 、进 差 1 百 分 点 左 右 ,大 大 低 于 内 资 企 业 的所 得 税 口税 和出 口税等等 方面 。然 而 对于税收优惠 措施 的效 果 却一 直存 率 在 一定程 度上对财 政收入产 生 了影 响。 四是
包 在争 议 。因 为 在 吸 引 F i 程 中 , 收 因 素 不 是 孤 立 起 作 用 的 而 是 与 各种外 资优惠政 策还助长 了大量假外 资 { 括迂 回 D过 税 D) 其他 环境 要素 相辅相成的。 E D O C 的研究表 明 跨 国公司的投 资决策过 F I 的产生 即国内资本 为了能利用各种 外资优惠 程分 为两个阶段 初期投资者基于各 国的经济和政治情 况列 出候 选的 政 策 它 们 以各 种 途 径 流 向 国 外 再 通 过 各 种 引 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