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通论》案例分析报告
关于产业经济学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论文

关于产业经济学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产业经济学,作为一个典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基于行业,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
其应用性质是运用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来解决企业遇到的经济问题,其理论以及应用有利于快速发展产业经济。
接下来就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与应用性质展开相关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应用性质一、产业经济学概述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产业经济学从“产业”这个角度出发,在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领域中探索讨论产业间的结构关系、寻找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变化的规律以及存在的各类问题,为国家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关产业政策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了哈佛学派,这个学派成立于研究SCP理论范式。
这一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的初步成熟。
在20世纪60年代,在芝加哥有学者批评SCP范式。
因此,芝加哥学派了哈佛学派为主流,直到《产业组织》的出版,表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学派出现了,随后的研究开始了理论基础。
直到出现了最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那就是泰勒的《产业组织理论》,后来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成为主流的学派,因为它是芝加哥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在国内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缓慢,正处于计划经济阶段的中国缺乏对经济学的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受到传统范式影响较深,我国一直都处于研究范式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少数国内经济学者在研究我国出现的产业问题时试着有选择地使用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并取得了成效。
后来,大学课程新增设产业经济学,我国从此便开始踏上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之路。
中国第一本经济学著作《产业经济学导论》的出现引领了产业经济学研究潮流。
产业经济学——规模经济案例分析

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
特点
1. 政府强调自力更生政策 2. 汽车工业处于分散状态之中,由于缺少资金,设备 更新和产品转型慢,未能建立起大批量生产体制。 3.成批生产载重汽车,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不断增 长的运输需求。 4. 1976年,进入“独立自主”的封闭期,技术进步 十分缓慢。 5.到80年代初期,我国轿车工业基本上处于手工 制作和作坊制造阶段。
1/20。
表3 中外汽车年产量比较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作横向
比较,同样可以看出中国汽车
工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太低。以
C
轿车工业为例,我们比较一下
MES指标和D值。MES表示一家工
厂的最小最优经济规模,也就
是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最小
产出。如右图所示的X点。轿车
图1
工业的最小最优经济规模为年
产30万辆。(陈小洪,《规模经
1/20。
表3 中外汽车年产量比较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作横向
比较,同样可以看出中国汽车
工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太低。以
C
轿车工业为例,我们比较一下
MES指标和D值。MES表示一家工
厂的最小最优经济规模,也就
是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最小
产出。如右图所示的X点。轿车
图1
工业的最小最优经济规模为年
产30万辆。(陈小洪,《规模经
1991年载货汽车占我国所有汽车产量的63.77%、客车占24.79%,而轿车只占 11.44%。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私人购车能力稍微释放,就促成了汽车产销 “井喷”式增长。
到2003年私人轿车从1991年的8.3%上升到45.9%,而载货汽车从1990年的68.2% 下降到27.7%。
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2001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前4名上汽、一汽、东风、长 安汽车集团生产能力在20-40万辆之间,规模经济效益开始呈现。尽管如此,与 世界级的汽车生产企业相比较,相差很大,从表3可以看出,1999年全球汽车厂 商年产量最大的是通用汽车公司,其年产量为868万辆。而作为我国汽车年产量 最大的上海汽车集团2001年产量仅为44.02万辆,大约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的
经济学实训案例及分析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了一次经济学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以“房地产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律,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案例简介(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价持续上涨,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了更好地调控房地产市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案例以我国某一线城市为例,分析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二)案例描述1. 市场需求:近年来,该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
此外,该城市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一步推动了住房需求的增长。
2. 市场供给:在政策调控下,该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加大了土地储备和项目开发力度,市场供给逐渐增加。
然而,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市场供给仍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
3. 房价走势:在供需矛盾的作用下,该城市房价持续上涨,尤其在市中心区域,房价涨幅更为明显。
三、案例分析(一)需求分析1. 人口因素:人口增长是推动住房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根据案例描述,该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为住房市场提供了充足的需求。
2. 收入因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购房能力增强,推动了住房需求的增长。
3. 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为住房市场提供了额外的需求。
(二)供给分析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有限,是制约房地产市场供给的主要因素。
2. 政策调控:政府通过调控土地供应、信贷政策等手段,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
3. 开发商行为:开发商的土地储备和项目开发力度,直接关系到市场供给。
(三)供需关系分析1. 供需矛盾:在人口增长、收入提高等因素推动下,住房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土地资源有限,市场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答案总结

1.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从地域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分布较散,企业只是生产的地域集中而不是集群;从地理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更多地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动作用非常少,竞争制约非常严重。
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目前的这种局面。
形成因素:(1)自然条件。
辽宁本就是重工业基地,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2)经济因素。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需求增长很快;(3)借助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以及现有的工业基础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辽宁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2.试进行汽车产业群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性的产业集中的经济现象,有着很鲜明的区位因素,因而与产业布局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大规模而多样化的汽车消费和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应以“在开放中形成大国竞争优势”为导向,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的客观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界定我国汽车工业的位势与升级途径,积极实施汽车工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争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
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只有一些生产的地域集中。
从国际汽车产业集群来看,汽车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或多个汽车总装厂进行零部件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聚集而逐步形成。
因此,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方式有:一是通过汽车企业的地域集中,不断提高聚集效应;二是促进汽车企业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强化联合行动效应;三是加强必要的制度建设,形成制度释放效应。
1.试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谈谈企业应采用一次性投入方式(一次到位),还是逐步投入、滚动发展方式实现规模经济?2.企业进行规模经济决策时应考虑那些约束条件?案例分析要点:1.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滚动发展或一次投入的方式。
产业经济学产业关联实例分析

中国
日本
中间投入率 45.93%
15.23%
中间需求率 10.32%
1.52%
中国教育业的中间需求率略高于日本,但两国的教育业都是以提供 生活性教育服务为主的产业。
back
教育业的产业波及效果
中国教育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远大于日本。
教育业的产业波及效果
中日两国的教育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都比较弱。
back
奥运会产业关联特点 :
阶段性 普遍性 规制性 开放性 合作性
back
奥运会产业关联方式:
奥运会产业关联方式:
奥运会为建筑业带来的后向关联效应。 奥运会将给予举办国旅游业前向关联效应。 奥运会对其他产业的间接关联效应。
back
奥运会对直接波及产业部门的波及效应: 产品和服务波及传导效应分析 产品和服务衍生的波及传导效应分析
back
教育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教育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中国
日本
中间投入率 45.93%
15.23%
中间需求率 10.32%
1.52%
中日两国教育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小、附加值高的产业,但中国教育 业对上游产业的总体带动能力远远高于日本。
教育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教育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back
实例2
奥运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奥运会产业关联理论的提出
内
奥运会产业关联的特点
容
奥运会产业关联方式
包
奥运会对直接波及产业部门的波及效应
括
奥运会产业关联测量方法
结论
back
奥运会产业关联理论的提出 :
奥运会不仅需求大,投入关联也大。它通过后向、前向、 间接等产业关联,产生一系列的波及和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 业的强力发展。 韩国政府统计,汉城奥运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十分显著。 其中,建筑业的相关产值为21 亿美元、收入为9 亿美元,制造 业的相关产值为22 亿美元、收入为5 亿美元,第三产业的相 关产值为13 亿美元、收入为7 亿美元。
解读经济学经典案例

解读经济学经典案例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旨在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以及如何满足人类的需求。
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经典案例被广泛应用于解释经济学原理和理论,对我们深入了解经济学的应用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解读经济学经典案例为主题,通过对几个经典案例的分析,探讨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启示。
一、英国纺织业衰落与中国制造崛起英国纺织业衰落与中国制造崛起是经济学领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英国是纺织品生产的领导者,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传播和技术改进,中国制造开始崛起,并逐渐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原理来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存在不同的相对成本优势,通过专门化和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这个案例中,英国与中国在纺织业中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英国因其技术先进而在纺织业中占有优势地位,而中国则因其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具备竞争优势。
此外,这个案例也涉及到货币政策和汇率问题。
中国持续维持低估的货币汇率,使得中国出口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从而加速了中国制造行业的崛起。
同时,英国的纺织业由于成本上升以及汇率波动等原因,逐渐丧失了竞争力。
这个经典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比较优势和专门化是国际贸易中的关键因素,同时货币政策和汇率也对经济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二、大萧条与凯恩斯经济学大萧条是指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后引发的一系列全球经济危机。
这一事件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催生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起。
大萧条的发生使得全球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和高失业率。
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因为根据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机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经济会自动恢复到充分就业的状态。
然而,大萧条时期市场出现明显的失灵情况。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学思想,即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往往存在需求不足的情况,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第01章 绪论

第四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系统方法 自组织理论方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
22
一、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将对象视为一个系统,着重 考察对象与环境的关系、对象与内部构 成部分的关系以及对象内部分与部分的 关系,从而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目的 的一种现代科学方法。
23
一、系统方法
国民经济是由各产业部门构成的系统;产业又 是由各个细分的产业构成的系统;细分的产业 又是由各个企业构成的系统。 从更高层次上寻求出路
将石油化工、汽车、 家电和电子工业确定 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 业,先后制定了《机 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 法》、《电子工业振 兴临时措施法》等法 规,对重化工业、电 子工业的加快发展起 极大的促进作用,使 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 长期.
将高级机械、电子产 品和电子计算机等附 加价值高的高技术产 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加以重点扶植,促进 了日本产业结构的高 度化。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1776年发表《国富 论》,创立了古典 经济学,即微观经 济学 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 分析
宏观经济 分析
?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 1936年发表 了《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创立 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20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产业经济学,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产
业的合理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 经济发展中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一直是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难题; 各地区协调发展,构建合谐社会是经济学家面 对的新课题; 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 势的转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产业经济学产业关联实例分析-PPT精选文档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育业的产业波及效果
中日两国的教育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都比较弱。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back
结论
• • • • • • 中国教育业对GDP的贡献份额低于日本 中国教育业对各产业的依赖程度高于日本 中、日两国各产业对教育业的依赖程度都非常低 中、日两国教育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小、附加值高的 产业 中国教育业的中间需求率略高于日本,两国的教育 业都是以提供生活性教育服务为主的产业 中国教育业的影响力明显高于感应度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back
奥运会对直接波及产业部门的波及效应:
产品和服务波及传导效应分析 产品和服务衍生的波及传导效应分析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back
奥运会对直接波及产业部门的波及效应:
奥运会服务对价格完全缺乏弹性,需求量会不断的上升, 使奥运会服务的均衡价格剧上升 。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back
奥运会产业关联特点 : 阶段性 普遍性 规制性 开放性 合作性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back
奥运会产业关联方式: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奥运会产业关联方式:
奥运会为建筑业带来的后向关联效应。
奥运会将给予举办国旅游业前向关联效应。
奥运会对其他产业的间接关联效应。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育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依赖关系
各产业对教育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产业名称
中国
日本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教育业 第三产业(不含教育业)
0.000649 0.000808 0.003056 0.002744
《产业经济学通论》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内容:武汉晨报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长虹13日在汉大幅下调,引来意料中的彩电大战。
昨日一大早,武商、徐东平价、中南等各大家电卖场就传来一股火药味。
从昨起,19款29英寸康佳超平彩电全线下调,最高降幅达到1400元,一般降幅都在400元—500元。
康佳武汉分公司市场部经理栗波介绍,因康佳已无多少库存旧机型,只得忍痛拿出2000型超平彩电投放市场。
TCL彩电一负责人说,尽管TCL不主张降价,可长虹降价对TCL有相当冲击,TCL近日也将会采取相应对策。
武商家电城有关人士则称,高路华、创维、厦华等多家彩电已频频与商场接触,大有出击势头。
从各大卖场传来的消息是,长虹降价以来销售一路飙升,已对其他品牌形成强烈冲击。
长虹降价3天来,中商集团下属的各大卖场长虹销售已突破2000台,武商家电城一个卖场就卖出了250多台。
康佳首日降价,效果立现,武商、徐东平价等卖场围满了消费者,一扫两天来的冷清场面。
在这场彩电大战中,武汉已成了各大品牌抢驻的“要点”。
据可靠消息,4月22日和5月1日,康佳、长虹将分别会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来汉,为彩电大战“助兴”。
可以预见的是,长虹、康佳、TCL一线品牌的大幅下调,势必会带来一场全行业的价格大战。
业内人士担心:去年彩电行业全面亏损,如这次价格大战持续下去,对二三线品牌来说,不啻是一场血光之灾。
待到秋后算账之时,难免哀鸿遍野。
案例评析: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的彩电行业价格大战是我国众多行业价格竞争的典型代表,它是伴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提高、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背景下发生的,不仅具有价格大战的一般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相对称的特殊性。
根据价格大战的策动动机以及对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学者郭斌把我国彩电价格大战发展历程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以前。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90年,我国彩电产量和销售量都获得了较大的增长。
法律经济学分析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日益增多。
然而,并购过程中涉及的反垄断审查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案例以某知名企业并购另一行业领先企业为例,运用法律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并购中的反垄断审查进行深入剖析。
(一)并购双方基本情况1.并购方:某知名企业,主要从事A行业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
2.被并购方:另一行业领先企业,主要从事B行业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市场份额较大。
(二)并购原因1.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2.整合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
3.实现产业升级,拓展业务领域。
二、法律经济学分析(一)并购的市场效应1.并购的市场集中度:并购完成后,市场份额将大幅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加。
2.并购的市场竞争:并购可能导致市场垄断,降低市场竞争。
3.并购的市场效率:并购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并购的社会效应1.消费者福利:并购可能导致消费者福利下降,价格上涨。
2.产业创新:并购有助于产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3.就业影响:并购可能导致部分员工失业,但同时也可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三)并购的法律审查1.反垄断审查:并购涉及反垄断审查,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反垄断法规: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一定规模,需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3.反垄断审查标准:反垄断审查主要考虑市场支配地位、市场份额、竞争影响等因素。
三、案例分析(一)并购的市场效应分析1.并购的市场集中度:并购完成后,市场份额将大幅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加。
根据并购双方的业务范围,并购后的市场份额将超过50%,达到市场支配地位。
2.并购的市场竞争:并购可能导致市场垄断,降低市场竞争。
并购后的企业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可能形成市场垄断,降低市场竞争。
3.并购的市场效率:并购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并购可以实现产业链整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法案例分析报告20241021

经济法案例分析报告20241021一、案例背景该案例涉及到一家名为A公司的制造业企业。
A公司创立于2005年,是一家中型企业,主要生产各种机械设备。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A公司在产品质量和价格方面一直努力保持优势。
但是近几年,A公司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些经济法问题,导致企业运营受到了一些限制。
二、案件分析1.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专利技术A公司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发现一项新的技术可以使其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
然而,该技术却受到了一家竞争对手B公司的专利保护。
为了避免被侵权诉讼,A公司决定未经授权使用该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中。
2.非法竞争行为A公司还发现竞争对手B公司在市场上采取了一系列非法竞争行为,如恶意降低价格、虚假宣传等手段。
这导致A公司的产品销售量和利润受到一定的影响。
3.不正当竞争的著作权纠纷A公司开发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获得了专利权。
然而,B公司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复制了A公司的产品,并在市场上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A公司的著作权。
三、问题分析1.A公司违反了B公司的专利权,侵犯了其知识产权。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A公司面临侵权诉讼和赔偿责任。
2.B公司的非法竞争行为损害了A公司的合法权益,限制了其在市场上的发展。
A公司应当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3.B公司未经允许复制A公司的产品,并以更低的价格销售,侵犯了A公司的著作权。
A公司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著作权。
四、解决方案1.A公司应当停止使用B公司的专利技术,并与B公司协商达成许可协议,避免进一步侵权行为。
同时,A公司还应对其侵权行为向B公司赔偿。
2.A公司可以向相关部门报告B公司的非法竞争行为,并提供相关证据,以便相关部门能够对B公司进行调查和处罚。
3.A公司可以委托律师起诉B公司侵犯其著作权,并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五、结论经济法是保护企业合法权益非常重要的一项法律工具。
在本案中,A公司面临的经济法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 产业经济学通论》课程案例分析报告总结书

11
12
13
14
15
9
全聚德是我国餐饮业发展中一个成功的典例, 从它身上折射出我国餐饮行业的不断探索和 勇于实践的精神。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当然也 有过失误和不成熟的表现,但它的成功经验 却是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在这个充 满挑战的时代,中国餐饮古老的文化同样陷 入产业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继续使中国餐饮悠久的灿烂文化大放光彩。 不断注入更新的活力,新的思源,新的血液。 让中国的餐饮发展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走向一个更广阔的蓝天!
7
企业规模水平、市场集中度
1993年5月,中国北京全聚德集团成立。 1994年6月,由全聚德集团等6家企业发起设立 了北京全聚德烤鸭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4月,首都旅游集团、全聚德集团、新 燕莎集团实施战略重组。首都旅游集团成为北 京全聚德烤鸭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2005年1月,北京全聚德烤鸭股份有限公司更 名为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随即, 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收购 了聚德华天控股有限公司30.91% 股权,与北京 华天饮食集团并列成为聚德华天控股有限公司 的第一大股东。
4
我国餐饮业现状
通过对近几年的餐饮市场调查,餐饮市场总体主要 呈现以下四种特点。 一、高档消费继续减少,私人与家庭消费比重上升。 二、经营特色更加突出,品牌意识明显增强。 三、外卖业务增加,成品、半成品、方便菜品、超 市食品、冷冻食品等餐饮食品发展迅速。 四、社会投入持续不减,行业规模继续扩大。
5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 产业经济学通论》课程 案例分析报告书
2018-3-例分析-----全聚德》案例分析报告 教学点 应天校区 班级 10人物美容 时间 2011年11月29日
《产业分析案例》课件

了解产业趋势、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为决策提供参考。
常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论
Porter五力分析,SWOT分析,PEST分析,BCG矩阵,竞争对手分析等。
产业分析案例介绍
深入介绍电子商务平台市场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和智能家居产业分析等案例。
产业分析的意义和目的
了解产业趋势、市场规模、竞争 格局等,为决策提供参考。
电子商务平台市场分析
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竞争对手 分析,用户群体需求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
行业发展趋势,市场规模及竞争 格局,政策环境分析。
智能家居产业分析
市场需求及增长趋势,竞争对手 分析,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
结论与启示
分析结果的总结与归纳,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启示。
行业发展趋势,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政策环境分析。3智能家居产业分析
市场需求及增长趋势,竞争对手分析, 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平台市场分析
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竞争对手分析,用户群体需求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
行业发展趋势,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政策环境分析。
智能家居产业分析
市场需求及增长趋势,竞争对手分析,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
《产业分析案例》PPT课件
# 产业分析案例PPT课件 ## 概览 - 产业分析的意义和目的 - 常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论 - 产业分析案例介绍 ## 产业分析的意义和目的 - 意义:了解产业趋势、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为决策提供参考 - 目的:洞悉行业发展动态,掌握市场机遇和挑战,提高企业竞争力
概览
常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论
Porter五力分析,SWOT分析, PEST分析,BCG矩阵,竞争对 手分析等。
经济学案例分析实训报告

一、前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学素养,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我参加了经济学案例分析实训课程。
本报告将对我所学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期达到提高自身经济学能力的目的。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地区一家知名企业因产品价格不合理,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投诉。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面临销售下滑、利润下降的困境。
企业高层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决定成立一个专项小组,对产品价格进行调研和调整。
2. 案例分析(1)市场失灵与价格形成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为竞争失效、外部性、市场不完全、公共产品和信息不对称。
在本案例中,企业产品价格不合理,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市场竞争失衡。
因此,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价格调整:① 竞争失效:企业应积极拓展市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② 外部性: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关注消费者权益,避免因追求利润而损害消费者利益。
③ 市场不完全:企业应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满足消费者需求。
④ 公共产品:企业应提供优质服务,提升品牌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⑤ 信息不对称:企业应加强信息透明度,让消费者了解产品价格形成过程,提高消费者信任度。
(2)价格调整策略① 研究市场:企业应深入了解市场情况,包括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价格敏感度等。
② 成本分析:企业应对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进行成本分析,找出成本节约点。
③ 价格定位:根据市场调研和成本分析,制定合理的价格定位策略。
④ 价格调整:在价格定位的基础上,对产品价格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盈利。
⑤ 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产品价格调整,提高消费者认知度。
三、实训总结与反思1. 提高经济学素养通过本次案例分析实训,我对经济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市场失灵、价格形成、成本分析等。
这些理论有助于我更好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2.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精编版】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实例分析PPT文档31页

【精编版】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实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产业经济学通论》课程案例分析报告书班级: 10城检姓名、学号: 蔡委委(09)夏强(10)汤平(12)乔素娟(06)董蕾(11)还启明(13)严发(15)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1年11月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产业经济学通论》案例分析报告教学点应天校区班级10城检时间11月[案例分析题目]:中国彩电价格大战[案例分析目的]:1、掌握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含义、分类、影响因素2、能够进行福利效益分析[小组成员名单及构成、承担任务及完成情况]小组成员:蔡委委(组长)夏强汤平董蕾乔素娟还启明严发1、夏强、乔素娟负责查阅课本和资料确定所要分析的案例(完成)2、还启明、严发、董蕾负责案例资料的收集(完成)3、蔡委委、汤平负责案例的整理以及制作(完成)4、夏强、乔素娟、还启明、董蕾、严发对案例进行审核(完成)[实训评语]武汉晨报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长虹13日在汉大幅下调,引来意料中的彩电大战。
昨日一大早,武商、徐东平价、中南等各大家电卖场就传来一股火药味。
从昨起,19款29英寸康佳超平彩电全线下调,最高降幅达到1400元,一般降幅都在400元—500元。
康佳武汉分公司市场部经理栗波介绍,因康佳已无多少库存旧机型,只得忍痛拿出2000型超平彩电投放市场。
TCL彩电一负责人说,尽管TCL不主张降价,可长虹降价对TCL有相当冲击,TCL近日也将会采取相应对策。
武商家电城有关人士则称,高路华、创维、厦华等多家彩电已频频与商场接触,大有出击势头。
从各大卖场传来的消息是,长虹降价以来销售一路飙升,已对其他品牌形成强烈冲击。
长虹降价3天来,中商集团下属的各大卖场长虹销售已突破2000台,武商家电城一个卖场就卖出了250多台。
康佳首日降价,效果立现,武商、徐东平价等卖场围满了消费者,一扫两天来的冷清场面。
在这场彩电大战中,武汉已成了各大品牌抢驻的“要点”。
据可靠消息,4月22日和5月1日,康佳、长虹将分别会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来汉,为彩电大战“助兴”。
可以预见的是,长虹、康佳、TCL一线品牌的大幅下调,势必会带来一场全行业的价格大战。
业内人士担心:去年彩电行业全面亏损,如这次价格大战持续下去,对二三线品牌来说,不啻是一场血光之灾。
待到秋后算账之时,难免哀鸿遍野。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的彩电行业价格大战是我国众多行业价格竞争的典型代表,它是伴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提高、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背景下发生的,不仅具有价格大战的一般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相对称的特殊性。
根据价格大战的策动动机以及对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学者郭斌把我国彩电价格大战发展历程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以前。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90年,我国彩电产量和销售量都获得了较大的增长。
彩电产量和市场销售量分别从1985年的435.3万台和378.6万台分别增加到1990年的1033万台和980万台。
随着国内彩电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因素逐渐发挥作用,一些在成本结构上具有优势的企业(比如四川长虹等)为了更好地扩张规模,开始运用降低卖价的价格竞争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这一时期的价格战为行业领先企业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基础。
不过这一阶段的价格竞争对业内企业的冲击被日益膨胀的市场容量和挤占国外彩电品牌的市场份额这两个因素大大缓解。
因此,行业内厂商之间的直接竞争程度相对还比较缓和。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1997年前后。
通过第一阶段领先企业的降价竞争,彩电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价格竞争乃至价格战开始已经成为行业领先企业获取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价格战常常会导致产业结构出现变动,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但一般不会在领先企业之间造成价格上的直接冲突,相反地,它们甚至会形成类似于“默契协议”的共识,利用价格竞争手段实现产业的优胜劣汰。
第三阶段是1997年之后。
随着产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彩电产业已经逐步形成了类似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这一阶段的价格战频率大幅上升,并且其波及面也相当大,常常导致行业领先厂商之间出现直接的竞争冲突,行业利润率大幅度下降。
产业内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过剩的生产能力也很难通过产业内重组得到优化配置,甚至未能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顺利地退出,一些领先厂商在生产能力上也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情况。
《武汉晨报》所报到的武汉各大商场所出现的彩电价格大战其实只是处于第三阶段的近年来我国彩电行业价格战的一个极其普通的版本而已。
长期以来,我国彩电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趋同问题。
产品差异程度低、产品结构的同质性、厂商在成本结构上的趋同性,导致了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手段的单一化,价格竞争是彩电生产厂商之间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竞争手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彩电产业引入了113条生产线,彩电的产能迅速扩大。
这也被认为是造成此后彩电行业过度竞争问题的重要初始原因。
也就是盲目的重复建设导致市场供求的脱节为后来的价格大战埋下的隐患。
虽然如此,但是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事情本身并没有那么简单。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果彩电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不存在外部干扰和阻碍而完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的话,成本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成本的厂商以及过剩的生产能力将会依据市场信号逐步退出,或者被高效率的厂商进行合并与重组。
也就是说,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某个产业会出现激烈的价格大战,但随着边际厂商的退出,价格大战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我国彩电行业持续多年的价格大战明显有违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我国彩电行业近年来频繁发生大规模产业价格战的重要深层次原因在于,一方面产业进入壁垒较低。
如果说早期彩电生产线的进口是计划经济下政府的利益驱动行为所致,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追逐利润”是其不二法则,自然会导致大量企业涌入该领域。
在进入壁垒较低的情况下,产品的加成定价做法引致的高额利润使得在1997年之前吸引了相当的生产能力进入行业之中,加剧了价格大战的潜在可能性;另一方面产业资源由于政府干预而缺乏合理的退出途径,这使得产业资源无法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手段来完成合理配置。
1.彩电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
产业组织理论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行业进入壁垒,一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生产成本,二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
不论从那个角度,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壁垒。
综合国内外产业经济学家对于进入壁垒的经典论述,我们可以把进入壁垒进行具体化和分类。
一般来说,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和非经济性壁垒。
经济性壁垒通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等。
非经济性进入壁垒一般包括政策法律制度、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等。
首先分析彩电行业的经济性壁垒。
(1)彩电业进入的资金障碍较小。
1994年,一条彩电装配线的进口价格只要150万到700万美元之间。
虽然这个数字也许对于“小而散”的中国企业还是显得比较大,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要筹集到这个数量的资本却并不困难。
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向银行贷款从而迅速完成初始资本的筹集。
由于我国银行信贷制度改革滞后,银行贷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较强,只要在当地政府干预下,大笔的银行贷款就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彩电产业,为彩电生产企业的筹建铺平道路。
这样在原本并不很高的资金壁垒实际上被显著地降低。
(2)技术障碍较低。
由于彩电整机生产企业主要是完成电子元器件的组装,工艺和生产技术较为简单。
同时彩电产业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潜在的国外技术供应商众多,不存在国外供应商进行技术封锁的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彩电行业的对外开放,国内生产厂商能够很容易地从国外彩电厂家得到相关的生产技术、产品设计,我国绝大多数彩电生产企业只是一个彩电组装企业而已,根本没有什么研究开发的能力。
同时,国外的知名彩电企业为了把产品打入我国市场也非常乐意转让生产技术和专利。
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彩电生产技术的可获得性,削弱了该行业在研发能力方面的进入壁垒。
以技术引进替代技术研发和创新,将会导致进入壁垒失效。
我国大多数彩电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企业的研发费用不足。
大多数企业没有掌握本行业先进的“核心技术”,基本上依赖引进成套设备组装产品。
“核心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进入壁垒,而大量引进成套设备这种简单的“复制”过程使进入壁垒顿然消失。
(3)彩电行业成本结构和产品品质具有趋同性。
由于我国的彩电行业是借助引进国外生产装配线和国外生产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彩电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产品品质和成本的趋同问题,具有产品差异程度低、产品结构同质性的特征,同时,生产厂商在成本结构上也具有趋同性。
尤其是到了1997年以后,彩电行业竞争步入了几乎只是在生产能力较大的生产厂商之间展开的第三阶段。
虽然此时的大厂商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塑造,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它们生产的彩电由于技术的趋同性和稳定性,各种品牌的彩电几乎不存在足以令消费者为之一振的差异性。
行业内产品差异化程度越低,替代性就越强,在加剧竞争的同时,也降低了潜在企业进入或原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壁垒。
因此,只要还有一点利润空间,任何一个品牌的彩电厂商都会存在一种机会主义倾向,通过各种手段把更多的生产资源导入彩电行业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降低自己的产品价格,力求做到薄利多销。
而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整个彩电行业的价格大战在所难免。
接下来分析非经济进入壁垒。
从政策法律制度角度看,彩电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放松进入管制、实行市场化较早的行业之一,况且产业准入政策是由政府掌握的,所以只要有地方政府干预,要进入这一行业并不困难。
所以,不存在政府在政策法律上和产业准入方面的进入壁垒。
再看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2000年6月9日我国彩电业九大巨头康佳、海信、创维、厦华、乐华、金星、熊猫、西湖、TCL、王牌在深圳宣布成立“中国彩电企业峰会”,并公布了最具实质性的举措:销售最低现价,其后又推出大幅度削减内销产量计划,减幅要达到15%-20%,约减产200万台。
但是,这个类似于寡头市场上大厂商之间形成的价格联盟非常短命,仅仅维持了一个多月。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彩电行业目前还不可能通过串谋来实施大厂商之间的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
因此,彩电行业的非经济性壁垒也是极其有限的。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其产业特征和我国处于转轨时期所特有经济条件,我国彩电行业呈现出低进入壁垒的特性。
2.政府行为作为企业的退出障碍表现明显。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产业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准备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阻碍,资源难以转移出去,这些阻碍现有企业退出产业的因素,就构成退出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