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朗格的舞蹈美学思想
苏珊朗格舞蹈艺术理论再思考
![苏珊朗格舞蹈艺术理论再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af0341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a.png)
舞蹈与心理的关系
苏珊朗格认为,舞蹈与人 类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通过舞蹈可以表达出人们 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舞蹈是一种身体力行的艺术形式
舞蹈的身体实践性
舞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形式,需要通过身体的训练和
表演来实现。
舞蹈的艺术性
舞蹈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具 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舞蹈的社会功能
实践意义
她的理论对现代舞蹈艺术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 的舞蹈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
思路和方法。
局限性
然而,苏珊朗格的理论也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她过于强 调舞蹈的形式和表现力,而忽 视了社会和文化背景对舞蹈的
影响。
对未来舞蹈艺术发展的展望
多元化发展
未来的舞蹈艺术将继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包括不 同风格、不同文化、不同形式的舞蹈相互交融,为观众 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科技为舞蹈创作提供新手段
苏珊朗格倡导将科技与舞蹈艺术相结合,运用科技手段创新舞蹈表现方式,拓展舞蹈的表演形式和技巧。
科技与舞蹈艺术的相互促进
苏珊朗格认为科技与舞蹈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科技为舞蹈提供新的表演空间和表现手段,同时舞蹈艺术 为科技发展提供灵感和美学追求。
探索新的舞蹈表现形式和技巧
突破传统舞蹈的局限性
苏珊朗格的舞蹈艺术理论为舞蹈编排 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根据她的理论, 舞蹈编排应该注重表达情感和故事, 通过动作和姿态的变换来展现舞蹈的 内涵和意义。
空间与时间
苏珊朗格强调舞蹈在空间和时间中的 流动,为舞蹈创作提供了关于动作与 舞台空间、时间关系的启示。舞蹈创 作者可以根据她的理论,通过动作的 变化和节奏的掌控,创造出富有动态 和流动感的舞蹈。
苏珊朗格舞蹈艺术理论再思考
苏珊·朗格艺术形式理论研究
![苏珊·朗格艺术形式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72e607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0.png)
摘要本文以形式角度切入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对苏珊·朗格的艺术形式理论渊源及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整合,重点论述了朗格艺术形式理论的本质,并进行了整体评价。
文章还进一步论证了苏珊·朗格艺术形式理论的价值。
首先,怀特海和卡西尔的哲学思想为朗格的艺术形式理论提供了丰厚的哲学土壤,贝尔和巴恩施的美学思想为朗格的艺术形式理论带来了互补的美学内核,弗洛伊德和阿恩海姆为朗格的艺术形式理论增添了特殊的心理结构。
正是在兼收并包了各种理论和思想的基础上,朗格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理论。
其次,“逻辑形式”是贯穿着朗格艺术形式理论的一条红线,呈现为“幻象形式”,意旨为“情感概念”。
总体来说,符号、情感、幻象,均统一于“形式”之中,构成了朗格艺术形式理论的基本体系。
再次,朗格的艺术理论是以形式为本质的艺术本体论,不同于传统的形式美学,朗格试图以“逻辑形式”调和情感与形式、主观与客观、抽象与具象等二元对立的关系,使得朗格的艺术理论具有数理精神和抽象思维,是对以往艺术本质理论的整合和融合。
因此,苏珊·朗格的艺术理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超越性。
最后,在对艺术本质不断思考和追问的历史长河中,苏珊·朗格的艺术形式本质理论,对后世的西方文论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同时,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也可以寻找到侧重于形式的艺术观念和思想。
本文通过对苏珊·朗格艺术形式美学的挖掘,拓展了形式美学的外延,对当代艺术批评实践研究产生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苏珊·朗格;艺术本质;形式;符号Abstract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integrates the art form theory of Susanne Langer,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the theory emphatically, and evaluated the theory as a whole.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lso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the theory. First of all,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Whitehead and Cassirer provided rich philosophical soil for Langer's art form theory. 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Bell and Baensch brought complementary aesthetic core to Langer's art form theory. Freud and Arnheim added speci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to Langer's art form theory. It’s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ing various theories and thoughts that Langer puts forward her distinctive theory of art form. Secondly, “the form of logical” is a red line running through Langer's theory of art form, presenting as “illusory form” and purposing as “emotional concept”. In a word, symbol, emotion and illusion are all unified in “form”, forming the basic system of Langer's art form theory. Thirdly, Langer's art theory is the nature of the art form of ontology, the form of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aesthetics, Langer's attempts to “logic form” mixed emotion and for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bstract and representational binary relation, make the art theory of Langer have mathematical spirit and the overall thinking,it i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evious art nature theory. Therefore, Susanne Langer's art theory has certain particularity and transcendence. Finally,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ontinuous thinking and questioning about the nature of art, Susanne Langer's theory of art form , which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ing effect on later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we can also find the artistic ideas and thoughts that focus on art form.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Susanne Langer's art form aesthetics, this paper expands the extension of form aesthetics and promotes the practic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Key words: Susanne K. Langer; Forms; Symbol; Nature of ar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引言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意义 (2)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3)(一)国内研究现状 (3)(二)国外研究现状 (7)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8)(一)研究内容 (8)(二)研究方法 (9)第一章苏珊.朗格艺术形式理论的来源 (10)第一节艺术形式理论的哲学来源 (10)一、怀特海的哲学思想 (10)(一)怀特海的逻辑哲学对朗格的影响 (11)(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朗格的影响 (11)二、卡西尔的哲学思想 (12)(一)朗格延续了符号动物的核心观点 (12)(二)朗格发展了符号活动的基础理论 (13)(三)朗格深化了艺术符号的理论体系 (13)第二节艺术形式理论的美学来源 (14)一、贝尔的形式美学 (14)(一)朗格扩大了艺术研究的范围 (15)(二)朗格明确了艺术表达的内容 (15)(三)朗格完善了审美心理的动力 (16)(四)朗格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本质 (16)二、巴恩施的情感美学 (17)(一)艺术的职能是表现情感 (17)(二)客观情感从属客观事物 (17)(三)客观情感类似感觉内容 (18)第三节艺术形式理论的心理学来源 (18)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18)(一)艺术与梦的相同本质 (19)(四)艺术与梦的表现方法 (20)二、阿恩海姆的心理学 (20)(一)“力”和“场”理论 (21)(二)“底——图”理论 (21)(三)异质同构理论 (21)第二章苏珊.朗格艺术形式理论的建构 (23)第一节逻辑形式:艺术形式的本质 (23)一、艺术形式论的嬗变 (23)(一)形式概念的嬗变 (23)(二)朗格的形式概念 (24)二、艺术作为符号形式 (25)(一)符号定义的探索 (25)(二)符号自身的功能 (26)(三)艺术符号的特征 (26)第二节情感概念:艺术形式的意味 (27)一、艺术表现论的发展 (27)(一)表现理论的发展 (27)(二)朗格的情感概念 (29)二、艺术作为情感形式 (30)(一)情感的客观属性 (30)(二)艺术情感的特征 (30)(三)艺术的情感投射 (31)第三节幻象形式:艺术形式的呈现 (31)一、审美表象论的演变 (31)(一)表象概念的演变 (31)(二)朗格的幻象概念 (32)二、艺术作为幻象形式 (33)(一)幻象与艺术创造 (33)(二)艺术幻象的生成 (34)(三)艺术幻象的特征 (34)第四节艺术形式理论中的逻辑关系 (35)一、符号和情感的形式统一 (35)二、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统一 (36)三、幻象和符号、情感的形式统一 (37)第三章苏珊.朗格艺术形式理论的评价 (38)第一节艺术形式理论的特殊性 (38)一、以抽象为整体思维 (38)(三)艺术抽象的作用 (39)二、以形式为艺术本质 (40)(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40)(二)形式与本质的关系 (40)第二节艺术形式理论的超越性 (41)一、对摹仿说与表现论的整合 (41)(一)艺术自律与他律 (41)(二)对表现论的批判 (42)(三)对摹仿说的复归 (42)二、艺术形式理论的超越性 (43)(一)本体意识 (43)(二)文化意识 (44)第四章苏珊.朗格艺术形式理论的价值 (45)第一节对形式理论研究的影响 (45)一、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契合 (45)(一)“物感”说 (45)(二)“神思”说 (46)(三)“意象”说 (46)二、与中国艺术理论的融通 (46)(一)绘画理论 (46)(二)书法理论 (47)(三)园林理论 (48)第二节对艺术批评实践的启示 (49)一、油画的符号化现象探析 (49)(一)当代油画作品符号类别 (50)(二)当代艺术符号化现象的特征 (51)(三)当代艺术符号化现象的缘起 (52)(四)当代艺术符号化现象的评价 (52)二、诗歌的艺术符号学解读 (53)(一)朗格论诗的造型功能 (53)(二)以《沁园春.长沙》为例的实践 (54)(三)诗歌解读的艺术符号学模式 (56)结语 (58)参考文献 (6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61)致谢 (62)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第一方面,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浅谈苏珊·朗格的艺术观
![浅谈苏珊·朗格的艺术观](https://img.taocdn.com/s3/m/4b6a41c87375a417876f8f47.png)
浅谈苏珊·朗格的艺术观作者:李阳灿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苏珊·朗格是20世纪以来公认的艺术符号论美学家,她将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认为艺术所呈现的就是情感本身。
朗格的艺术观是对表现说、形式说、幻象说等学说在符号论基础上的一种综合。
本文试图探讨苏珊·朗格艺术观的内涵,发掘其理论价值。
关键词:苏珊·朗格符号论艺术观作为美学史上少有的女性美学家及艺术符号论美学的主要代表,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在《哲学新解》中提出,在《情感与形式》中全面展开,在《心灵:论人类情感》中进行了追本溯源式的论证。
她的《艺术问题》与《情感与形式》共同揭示了朗格独创的最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这也是她对艺术的定义,虽然这一定义不能说包含了她的所有学说,但也已经足够凝练地包括了她的符号说、再现说、表现说、形式说、幻象说等主张。
本文将先阐明作为朗格哲学基础的符号论,进而探讨朗格的艺术观。
一、朗格的符号论朗格曾在《情感与形式》一书的题词中记录了一位对她影响甚深的人物:“谨以此书纪念厄恩斯特·卡西尔。
”朗格在理论上与卡西尔的哲学有着直接继承关系,朗格接受了卡西尔的符号理论,继承了卡西尔“人是符号动物”的基本观点,用符号活动作为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标志。
在朗格看来,我们通常并不是在与感觉打交道,而是在与符号和意义打交道,我们通常并不直接拥有经验,而是只拥有被符号转化之后的经验。
关于这一点,朗格在《哲学新解》中,用“符号转化”这一概念进行了表述,作为表示人类根本特征的概念。
朗格区分了三个概念:记号(sign)、信号(signal)和符号(symbol)。
所有信号和符号都是记号,但信号与符号属于具有本质区别的两种记号。
朗格认为,符号与信号的不同主要在于符号在三项之外有着第四项:概念(conception)。
苏珊·朗格的舞蹈美学思想
![苏珊·朗格的舞蹈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93ad7e176c66137ef0619b2.png)
苏珊·朗格(1895-1985年)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也多有建树。
苏珊·朗格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诸多的艺术问题进行了经验和哲学相结合的研究。
由于她在思维方式上的综合倾向,比如,她没有使自己的理论纠缠于表现与再现、情感与形象、形式与思想等概念的虚假对立之间,所以她的艺术理论表现出整合(整合了观念论和形式论)、超越(超越了模仿论和表现论)的特点,因而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一位美国的理论家说:“‘战后十年,在美国几乎没有一种哲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所占有更大的优势。
”这里,我们仅就她的舞蹈美学思想作一介绍和评价。
第一,关于舞蹈艺术的独立性长期以来,对于舞蹈艺术的本质,人们形成的观点是似是非的。
特别是在对舞蹈艺术的独立性的肯定上,就是一些舞蹈家或舞蹈理论家,也不能一贯而坚定地给予首肯。
苏珊是站在捍卫舞蹈艺术的独立性的立场上,对舞蹈艺术进行分析的。
但是,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立场问题,你必须用令人信服的理论来说明和分析。
首先,苏珊反对舞蹈在本质上是音乐的观点。
一些舞蹈家认为,舞蹈的灵魂是音乐,没有音乐的舞蹈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所以,有些人包括编舞家,认为从现成的音乐出发,可以将音乐翻译成舞蹈。
苏珊认为,那些从音乐向舞蹈的翻译都是不会成功的。
她又以邓肯为例,邓肯认为自己是在跳音乐,毫无疑问跳舞就是音乐的视觉性化身。
但是,邓肯对音乐和舞蹈的认识是极端个人性的、片面的。
苏珊非常正确地指出,混淆音乐和舞蹈界限的人,并不知道舞蹈和音乐作为两种不同艺术的特殊性。
从表现性的角度看,苏珊认为,“一场舞蹈并不因用了十分优美的音乐而理所当然地变得比原来更加优美一些。
在正常情况下,当这两种艺术结合在一起时,总是舞蹈吞并音乐,正如当音乐与诗词结合在一起时,音乐总是吞并诗词一样。
”①其次,苏珊反对将舞蹈看成是一种造型艺术。
人们可以在评论中说舞蹈造型怎样富有雕塑性,或者是活动的雕像。
(哲学美学专业优秀论文)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
![(哲学美学专业优秀论文)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3c5845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49.png)
中文摘要舞蹈是人类创造的较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产生源于人类发现身体之能动性、美感的一种欣喜和疯狂。
舞蹈由于其形式上的特殊性,也较早的与宗教中的巫术结下不解之缘,人们通过身体的舞蹈沟通了人神,也实现了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成熟。
而人的身体作为舞蹈的最重要的媒介,一直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身体在舞蹈中的不同方式的运用促动了舞蹈史的不断发展进步。
同时,舞蹈的身体经由舞蹈的雕凿变得更具备形式美的价值,使得人类不断的审视自身的身体存在的形式、意义和权力。
舞蹈作为人类精神文化范畴的一个艺术门类,它忠诚地显现着人类生存的状态和自我完善的途径。
由于艺术存在相通性,现代的许多艺术门类和舞蹈一样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但这些变革不该将其视为历史的倒退和艺术的沉沦,静心观之,理解必然。
故而论文的主体分成四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身体——舞蹈与宗教结缘的纽带”,主要从早期巫术入手引发出对舞蹈艺术的创作媒介——身体的认识。
第二部分“舞蹈对于身体探求自身和谐的启示”,依据舞蹈对于身体塑造的要求及受舞蹈规范过的身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来探求身体在舞蹈艺术及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舞蹈的救赎——身心的回归”,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中认识到人类通过舞蹈艺术对于身体的认识过程及运用过程,同时,对苏珊·朗格的“舞蹈是虚幻的力的意象”进行分析与阐释。
第四部分“舞蹈变革引发的艺术与生活的思考”,从包括舞蹈在內的现代艺术创作的角度和反映内容上对于身体的运用程度和思考角度上分析艺术的发展和思考。
关键词:舞蹈艺术;身体;审美关系AbstractThe dance is one of earlier artistic forms which the human creates, it production source to the initiative comes from the human's body was found and the esthetic sense the body one kind joyful and its crazy. Dance because its form particularity, also because earlier has the indissoluble bond in the religious witchery, people have linked up the person and god through the body dance, and realized the dance further development to be mature. But person's body as the dance the most import media, it is continuously undertaking the extremely vital role; body has actuated the dance history unceasing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dance different way utilization. Meanwhile, body through dance make the dances are many more formal beauty with the value constantly look at the human body makes its own form of existence, meaning and power.Dance as a human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arts categories, demonstrate its loyalty to the state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means of self-improvement. Because the artistic existence its interlinked, dance likes the many different modern art rapid changes are taking place, However, these changes should not be seen as a historical regression, and the decline of art, calmly thought, understanding inevitable. Therefore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parts exposition. First chapter "the body -- dance and religious’ ties." mainly obtain from the early witchcraft initiates to dances artistic the creation medium - body understanding. Second chapter "to explore their own physical harmony inspiration for the dance." dance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physical shape of the body and by regulating danc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odies in the art of dan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aesthetics. Third chapter "dance’s redeems - the body and mind return", from modern people's survival condition realized to the humanity through the dance regarding the body understanding process and the utilization process, simultaneously, "dance is the unreal strength imag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explanation to the Susan Langer. Fourth chapter "dance transformation initiation art and the life ponder ", the angle from dance to the modern art’s creation and the reflection content analyzes art regarding in the body utilization degre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onder.Key words: dance art; body; esthetic relationsII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论中国古典舞及其意象
![论中国古典舞及其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bd623044b0717fd5370cdc87.png)
论中国古典舞及其意象舞蹈是一种人体文化,一种情感符号。
这种艺术形式以人体的姿态为物质载体,在肢体的运动中以时间占据空间的方式传达情感和思想的符号。
苏珊・朗格说:“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在舞蹈之中,这种知觉形式就是人体的肢体动作,情感就是寄托在这些知觉形式之中,这些知觉形式也即意象。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语言为媒介的动态艺术,连接舞者和观众之间的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最后留给观众的是一个综合的意象。
动作姿态的外在形态是直接可视的,是舞蹈外在的“象”,肢体语言所呈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是舞蹈的内涵,即“意”。
中国舞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建构基石,通过外在肢体形态、动作传达内心情感,因此,这种外在形态、物质载体又具有很强的象征性。
1、中国古典舞蹈意象的营造舞蹈中各种肢体动作(简单的和复杂的)通过艺术的整合、加工,构建成具有审美意味的意象,并使之成为动作与情志合一的有机构成,其中,想象是中国古典舞蹈意象建构和欣赏的必要条件。
无论是在舞蹈艺术中,还是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意象是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的心理复合体。
各种艺术中的审美意象的首要因素是艺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而审美感情和审美认识在审美意象中集合在一起,融为一体。
我国古典美学中常说的情景交融、景随情迁就指的是审美感情和审美认识相结合而形成的审美意象。
这里的景或境并非生活中的实景,而是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构成的情中之景,情也是浸在这种营造的景中之情。
然而,中国艺术强烈的抒情性、对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强调,导致艺术创作者追求一种含不尽之意寓于有限之言的表达方式。
这样,无论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意象的营造都要求对现实进行大胆的概括、提炼、抽象,使之成为能够容纳大量的信息内容。
在艺术中,意象这种知觉形式愈是具体,其指代愈是清晰,则意象所传达的信息量越少;而意象愈是模糊,则能够包含更多的信息。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古典舞蹈也自觉地开始建构抽象化具有极强象征性意象的营造。
浅谈苏珊•朗格美学观中的普遍情感
![浅谈苏珊•朗格美学观中的普遍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0a25ae6731126edb6f1a1087.png)
浅谈苏珊•朗格美学观中的普遍情感作者:黄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期摘要:苏珊•朗格的《艺术问题》中,提出了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
并指出艺术中普遍的情感由艺术抽象获得。
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同时还指出了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普遍的情感艺术抽象苏珊•朗格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有这自己独特的意蕴,这种意蕴就是人类情感。
她指出:“它(艺术品)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
当然,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广义上的情感,亦即任何可以接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觉、舒适觉、躁动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
” 从“广义上的”“任何“可以看出,朗格所提出的情感不是个人主观化,情绪化的情感,而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
朗格强烈反对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真实情感的表现。
她说:“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 这种人类社会中普遍情感是超越了每一个人的情感,是普遍的人类的情感。
一、朗格的普遍的情感前文已经说到,这种艺术中的普遍的情感,是一种超越每一个个人的情感,是一种人类的情感。
朗格还说道:“一个舞蹈表现的是一种概念,是标志感情、情绪和其它主观经验的产生和消失的过程的概念,是标示主观感情产生和发展的概念,是再现我们内心生活的统一性、个别性和复杂性的概念。
……动态的舞蹈虚像作用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它的作用就是表达创造者所具有的概念,换而言之,它的作用就是直接展示情感活动的结构模式。
” 也就是说,舞蹈作为艺术被表现出来的时候,不是这一具体的舞蹈动作,而是从具体的舞蹈动作抽象出来的舞蹈的概念和本质。
用她自己的话,就是说:“当人们在欣赏舞蹈时,他们并不是在观看眼前的物质——四处奔跑的人、扭动的身体等等,而是通过这些物质来感受‘并不属于某演员个人的情感,而是属于舞蹈本身的情感。
苏珊朗格舞蹈艺术理论再思考
![苏珊朗格舞蹈艺术理论再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19e0b7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f.png)
04
对苏珊朗格舞蹈艺术理论的再 思考
重新审视舞蹈的情感表达功能
情感表达的普遍性
重新审视苏珊朗格的理论,我们应更加重视 舞蹈在情感表达方面的普遍性。舞蹈是一种 世界性的语言,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能 够传达出各种复杂的情感。
情感表达的独特性
舞蹈的情感表达具有独特性。与语言和文字 相比,舞蹈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表达内心 的情感,因为它不受语言和文字的限制,能 够通过身体的动作、节奏和姿态来传达情感 。
03
对舞蹈实践的指导意义
苏珊朗格的舞蹈艺术理论不仅对舞蹈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对
舞蹈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帮助舞者更好地理解舞蹈的本质和意
义,提高舞蹈表演的水平和质量。
对未来舞蹈艺术理论的展望
多元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未来舞蹈艺术理论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文 化背景、不同艺术形式的舞蹈将相互融合,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理论。
对舞蹈的独立审美价值认识不足
舞蹈艺术的独立性
苏珊朗格的舞蹈艺术理论主要将舞蹈视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而没有充分认识到舞蹈 艺术的独立审美价值。
舞蹈艺术的多元性
该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舞蹈艺术的多元性,包括不同文化、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的 舞蹈,这些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对舞蹈的普遍性认识过于片面
深化对舞蹈独立审美价值的认识
舞蹈的独立审美价值
苏珊朗格的理论提醒我们,舞蹈具有独立的 审美价值。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身 体的动作和姿态来创造美的形象,表达美的 感受。
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 系
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等有着密 切的联系,但也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欣 赏舞蹈时,我们应关注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不是仅仅将其看作其他艺术形式的附属品
论苏珊·朗格舞蹈幻象论的整体性意蕴
![论苏珊·朗格舞蹈幻象论的整体性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97f52bf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63.png)
一、舞蹈幻象是一种整体性知觉
式,在艺术知觉的作用下,审美主体产生了艺术幻象。而舞蹈幻象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创造出能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正是由于审美主体对舞蹈演员所创造出来的“虚幻的力”产生的
其本质是一种基本幻象。不同类型艺术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独 艺术幻象。
特的艺术幻象,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离开现实的“他
蹈演员个人的真实情感。舞蹈编导所设定的整体性情感已经限定 同的虚幻的力相互作用是不同的表象性符号在协同演绎,正是这
化为人的内在感受。舞蹈艺术家的情感是自我想象的人类情感, 说法,这种“虚幻的力的王国”,其意蕴是什么?也就是其内涵是什
是在舞台上演绎的人类情感。
么?朗格对这个问题并未做解答,也许正如她所说,根据经验,如
舞蹈利用艺术的形式承载了人的内在感受。舞蹈幻象作为整 果在讨论中不强行规定在什么地方结束,这种讨论是不会有结尾
整体)、运动性(变化的整体形式)、生长性(持续不断的变化)、节 感,而是具有两种深刻的含义:其一是一种广义的情感,即人的感
奏性(具有节奏的变化)。面对如此持续不断有节奏变化的整体形 受性,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其二是艺术家在作品里表现的人类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史,舞蹈艺术则是“一种虚幻的力的王国—— —不是现实的、肉体所
产生的力,而是由虚幻的姿势创造的力量和作用的表现。”
上述形式特点,艺术创作者才创造了与生命特点相类似的艺术形 式,将人类情感赋予这种艺术形式。朗格深受美学家克罗齐审美
艺术幻象是艺术作品所创造出来的虚幻的情感意象。每一类 表现理论的影响,在克罗齐看来,艺术活动是在心灵中为事物赋
69
艺术平台
苏珊·朗格与符号论美学
![苏珊·朗格与符号论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6d3e6a6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1.png)
苏珊·朗格与符号论美学(一)苏珊·朗格简介苏珊·朗格,1895年生于美国纽约。
没有人能够否认,她是迄今为止美学史上女性美学研究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
美国一位评论家说:“战后十年,在美国几乎没有一种艺术哲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占据更大的优势。
”一直到朗格以90岁高龄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已出版了《哲学实践》、《哲学新解》、《符号逻辑导论》、《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等多部精深的美学专著。
尤其是在《情感与形式》中,她审视了艺术的各个领域,全面地阐释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之创造的理论。
她指出,语言的确是人类诞生以来最为辉煌的符号体系,是它赋予了人类以交流的可能。
但是它毕竟不能表达人类情感微妙万端的变化过程,于是,艺术才得以成为表达情感最为合适的方式。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哪怕是朗格本人,都一直没有给“符号”一个更为明确更为全面的定义,而是更多地从功能方面对符号的定义予以一定修正补充。
在她整个理论体系中最有特色的,恐怕就属其艺术幻象理论了。
(二)朗格的艺术幻象理论体系1、造型艺术:虚幻的空间在《情感与形式》一书的第五章,朗格首先探讨的便是造型艺术是“虚幻的空间”这样一个主题。
在开始探讨之前,她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画布上涂抹颜色的过程中创造了什么?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朗格通过对现实空间与绘画空间相比较的方式来加以说明。
很显然,现实的生活空间是没有形状的,“只存在空间的关系,不存在具体的空间形状”。
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实际上我们的确是每天都在用这样一个词,说我们的生活空间如何如何——我们说我们的生活空间洁净,或是说我们的生活空间舒适。
然而我们自己也知道,这样的空间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是我们了解的你、我、他、房屋、土地等等名词的关系的集合,然而却不是我们能触摸到的有形状的实体。
所以,我们才要用房屋、汽车等等这样的名词去给空间一个概念,似乎使之有了体积上的大小。
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
![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https://img.taocdn.com/s3/m/64937eb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a.png)
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摘要:苏珊·朗格是二十世纪以来最著名的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她将艺术视为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认为艺术产生于情感的需要,是情感的逻辑转换形式。
相应地,情感在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使艺术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通过了解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我们看到了艺术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特殊价值,也能够进一步地认识朗格的艺术哲学理论。
关键词:艺术情感符号生命形式一、朗格关于艺术情感内涵的界定在心理学中,情感主要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
而朗格在心理学中对情感定义的基础上,对其赋予了更加广义的内涵,她将情感看为生命现象的一种,她认为情感是生命的浓缩和集中体现。
其中,朗格特别解释了艺术表现情感这一观点。
从朗格观点出发,她所说的情感中,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都被包括在内,是一个有机体在生理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全部感觉和感受。
“当然,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广义上的情感。
亦即任何可以被感觉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觉,舒适觉,躁动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
”[1]根据文中引用的这段话我们能够看到,她所提到的情感是独特的、是广义的,这一情感无所不包,也包括了心理学中对情感的界定,比如个体的情绪、想象、对外界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甚至思想都包含在内。
她突破了以往对情感的狭隘定义,将感情称为生命有机体的主观经验或复杂情绪的统一概念,她因此也区分出了情感的高低等级及情感的单一性和复杂性。
她认为最基本的感觉是生命有机体与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生命节奏,即生命有机体本身的自由流动或者中断,而有专门感觉器官的高级有机体就会产生专门的感觉与确定的情绪,从而有更加敏感复杂的主观直觉能力,正如人类的高级生理结构产生的复杂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一样,它们仍然建立在最基本的感性知觉的基础之上。
总之,朗格认为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心理体验都属于情感的基本内涵。
浅析如何塑造舞蹈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如何塑造舞蹈中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e87d0d9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c.png)
实用文档浅析如何塑造舞蹈中的人物形象摘要舞蹈是以人为主要表达形式的艺术,在其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舞蹈表演的成效。
因此舞蹈编导要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舞蹈演员则需要对作品的思想进行深入了解,寻找人物形象的关键点,并提升人物形象呈现的效果。
本文对舞蹈人物形象塑造有关的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即舞蹈人物形象塑造的依据、舞蹈人物形象的挖掘、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舞蹈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这四个章节之间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关系,只有明确了舞蹈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依据,深入对人物形象进行挖掘,才能够达到有效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
在具体分析舞蹈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又分为三个方面,即从动作素材中对人物形象进行提炼、从创作手段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丰富、从题材与内容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展现。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舞蹈编导和演员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提供参考作用,为我国舞蹈行业的更好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舞蹈表演,人物形象塑造,题材与内容,创作手段,动作素材一、绪论(一)课题背景及目的舞蹈创作的过程本质是思想展现的过程,不同编导的思想不同,在编创舞蹈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也并不相同,但不管是用何种方法创作舞蹈,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塑造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就需要求舞蹈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要吃透作品内涵,切实依据作品设计的初衷、意图去表演,这样才能够展现出最真实的人物形象。
当前我国舞蹈行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舞蹈已经开始在多种大型演出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在编排以及表演中依然不乏有一些人员对舞蹈作品的人物形象展现不到位,导致舞蹈表演的效果受到了影响。
本文对此内容进行研究,希望使舞蹈编导、演员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从内心对人物形象塑造提升重视度,并探索科学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提升整体编排与表演的效果。
(二)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舞蹈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舞蹈整体的表现力,因此学者们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也较多,通过在图书馆、知网等多种网站中搜集资料信息对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学者罗涛(2019)认为,当前我国舞蹈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包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人物形象的体会不够深刻等,要想提升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性,应当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理解,并不断提升舞蹈演员的创造力和综合素养。
论苏珊·朗格舞蹈幻象论的整体性意蕴
![论苏珊·朗格舞蹈幻象论的整体性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5220d6a6e87101f69f319502.png)
论苏珊·朗格舞蹈幻象论的整体性意蕴摘要:苏珊·朗格将舞蹈演员表现出来的力区分为“物理力”与“虚幻的力”。
“虚幻的力”是为审美主体的知觉而存在,由于舞蹈演员的协同演绎形成了“虚幻的力的王国”。
“虚幻的力的王国”是一种舞蹈幻象,是舞蹈艺术的本质。
对此,朗格从动态形式、人类情感、艺术知觉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论证。
然而,“虚幻的力的王国”是带有理性色彩的比喻式说法,其本质特征如何?意蕴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的?朗格对此有深刻的分析,也有认识的不足。
本文认为朗格所提出的舞蹈幻象论蕴含了一种整体性特征,而这种整体性蕴含了一种格式塔式的“力的结构”,正是这种格式塔质和审美主体的格式塔倾向才创造了舞蹈幻象“虚幻的力的王国”。
关键词:舞蹈幻象虚幻的力格式塔心理学岭南师范学院/潘春枝一、舞蹈幻象是一种整体性知觉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创造出能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其本质是一种基本幻象。
不同类型艺术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幻象,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离开现实的“他性”。
“他性”是一个纯粹的表象,是一个能够表现情感的意象。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基本幻象,这种幻象不是艺术家从现实世界中找到的,也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而是被艺术家创造出来的。
”①造型艺术,例如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空间,音乐艺术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时间,以诗为代表的文学艺术是一种生活的幻象,而戏剧形式展示出来的是虚幻的历史,舞蹈艺术则是“一种虚幻的力的王国———不是现实的、肉体所产生的力,而是由虚幻的姿势创造的力量和作用的表现。
”②艺术幻象是艺术作品所创造出来的虚幻的情感意象。
每一类型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产生特定的艺术幻象在于主客体因素的相互作用。
主体因素是作为欣赏艺术作品的审美主体具有艺术知觉,它是一种直觉,不需经过抽象的推理性语言而直观艺术作品的本质,即“目击而道存”。
艺术知觉的内核“直觉”是审美主体基于主观经验对艺术形式的洞察或认识,直觉是“对各式各样的形式的洞察,或者说它包括着对诸种形式特征、关系、意味、抽象形式和具体实例的洞察或认识。
中西方舞蹈差异1
![中西方舞蹈差异1](https://img.taocdn.com/s3/m/9e0dde7b01f69e3143329411.png)
第一课时中西方舞蹈差异前些日子,看到杨少莆的《中国芭蕾》。
其中讲述了中西方芭蕾的不同之处,颇有趣味。
文中说西方芭蕾是人类摆脱大自然束缚的最为美妙的壮举,其表现与芭蕾姿态中的开张性、放射性,强烈地表现出要脱离大地怀抱,到新的空间,更美的世界去的渴望,反映西方飞升向上的民族情绪——亲天情结。
而在个性备受压抑,推崇驯顺、温良恭俭的东方民族,却找不到西方芭蕾的舞姿。
中国的“含胸”、“颌首”的内敛性动作则反映了东方民族眷恋大地的民族情结——恋地情结。
“亲天情结”、“恋地情结”这一说法虽听似有些怪诞,却很值得推究。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两岸沃野千里,是中国这个古老民族赖以生存的依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中国人民世代久居一地,以耕种为生。
在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中,朝拜大地,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祭天是虚拟的,只是君统天授的象征;而祭地,却有着丰富的内容: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都有着实在的意义。
今天我们还常说“大地,我们的母亲。
”这种“恋地”亲情,不仅是历史的,还是氏族的,心理的,并影响着经济和文化的演进。
从而久而久之,便于土地发生了一种“亲情”。
而西方文明则源于爱琴海,即以希腊群岛为中心的爱琴海文明,那里的人们从大海那一望无际的美丽的色泽上,看到了人类的美好希望;同时又从大海那随时可以毁灭一切的惊涛骇浪中,产生了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
感悟生命的短暂,人的感情需要快速的得到释放;由于自然环境的急遽变化,人们会更企求一种超越的力量去控制,因而借助于舞蹈的形式,用奔放、用激情去尽情抒发个人的感受,表现个性的张扬,去追求更大的空间。
从这层意义上,邓肯的足尖舞的发明,作为人类想超越自身、征服自然、追求自由便很好理解了。
这样,很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就不那么困惑了。
法老们修建的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和中国帝王将相深埋在地下的陵墓正好映证了杨少莆的“亲天恋地”情结。
苏珊朗格理论思想摘要
![苏珊朗格理论思想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1248499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9.png)
苏珊朗格理论思想摘要一、艺术符号论由于具有线条性、历史文化性和概括性等特点,语言符号难以言说情感。
而艺术符号因为与情感形式有着逻辑上的类似,所以它可以呈现出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与结构。
对于语言的局限性的认识,中西方哲人早有论说。
如《毛诗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也认为:“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语言是一种粗劣的工具。
所以,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把他的理性所体会到的东西付之于语言,都不会写成固定而艺术符号则具有言情之可能。
苏珊?朗格认为, 在我们感觉到的所有东西中,有很多东西并的文字形式。
”没有发展成为可以叫得出名字的‘情绪’,这样一些东西在我们的感觉中就象森林中的灯光那样变幻不定、相互交叉和重迭;当它们没有相互抵消和掩盖时,便又聚集成一定的形状,但这种形状又在时时地分解着,或是在激烈的冲突中爆发为激情,或是在这种冲突中变得面目全非。
所有这样一些交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的主观现实组成了我们称之为‘内在生活’的东西。
对于人类的这些情感、情绪和内在生活,语言“只能大致地、粗糙地描绘想象的状态,而在传达永恒运动的模式,内在经验的矛盾心理和错综复杂的情感、思想和印象、记忆和再记忆,先验的幻觉……的互相作用上面,则可悲地类败了。
即使语言对它讲行描绘,也不过是一种贫乏的、有限的描绘。
因为语言所指涉的是明晰的概念,它表达含义的确切性和反复出现的逻辑结构,恰恰排除了它表现情感或内在生命的可能性,因为语言这个逻辑结构中包含了语言与对象的同一性原则,即各种不同的可能性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原则。
所以另一种符号体系——艺术符号便应运而生。
艺术的外部形象之所以能表达内心所发生的事情,是因为这一形象本身与内心所发生的事情有着某种逻辑类似的缘故。
朗格说:“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
从“有机”看艺术的“生命形式”——重读经典《情感与形式》
![从“有机”看艺术的“生命形式”——重读经典《情感与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e43b4b7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74.png)
75审美与艺术学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繁荣,涌现出众多美学学派。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新型学科也进入了美学研究的领域,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格局当中,人们对美也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索。
20世纪是美学发展的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就是其中的一朵迎春花,不仅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等各类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还对诸多西方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文中多次提起的“有机”一词,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更和艺术生命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有机形式”历史渊源关于“有机论”,最早可以追朔到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把其他学科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文艺理论中,其中就有生物学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
19世纪生物科学和浪漫主义不断发展,这促使专家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生物有机论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结合,为有机论美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契机。
一般认为,德国超验主义哲学是浪漫主义有机论的哲学基础。
这里不得不提及康德和谢林,两人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谈到文艺有机形式这一观点。
谢林认为,艺术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绝对统一;康德认为有机物和机械物的根本区别是所有的有机物从产生到死亡的过程是先验决定的。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认为诗与有机物一样,是内容与形式、思想与感情、一般概念与特殊意象对立统一的有机实体。
在他看来,有机体是可以自己吸收、调整、消化、平衡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达到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中列举了著名德国理论家奥·威·施莱格尔提出的一个观点:有机的形式是固有的,是由内向外将自己展开,各种艺术形式如同在自然领域中,所有真正的形式都是有机形式,可以说是直接提出了“有机形式”这一概念。
卡西尔在《人论》中引用了歌德的一个例证:“而这种独特的艺术正是唯一的真正艺术,当它出于内在的,单一的,个别的,独立的情感,对一切异于它的东西全然不管,甚至不知。
浅谈从苏珊朗格音乐美学理论中看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浅谈从苏珊朗格音乐美学理论中看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8d178380722192e4536f6e3.png)
浅谈从苏珊朗格音乐美学理论中看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摘要:苏珊?朗格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哲学家,其独特的艺术情感符号理论在20世纪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苏珊?朗格的哲学理论观点为据,运用辩证的原理对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苏珊?朗格音乐哲学情感符号苏珊?朗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哲学家。
她通过自己的符号美学理论探讨艺术哲学问题,对艺术本质的独特见解为音乐哲学向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2年出版的重要著作《哲学新解》奠定了其学术地位,这本著作首先提出了艺术符号论的概念,继而于1953年出版《情感与形式》。
《哲学新解》从符号形式哲学的一般意义引出艺术亦是符号,《情感与形式》则将这一理论进行了阐述、论证以及全面的推广。
苏珊朗格在其音乐美学理论中指出“音乐是情感的符号表现”,她认为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必须是有着某种共同逻辑形式的,这是符号及其代表事物之间第一位且不可或缺的关系。
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而这一逻辑关系符合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关系的必要条件。
音乐作为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它应该是一种永恒经典的形式。
它是非推理性的、非系统的符号,是情感形式的意境所在。
音乐中的音符、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都在说明其情感之表达所在。
而人类的情感特征最奇妙就在于时时都具有未知和矛盾交织,各种条件因素互相相似沟通又互相区别,一切都好似是一种没有绝对界限的状态中。
语言对其的描述只能把它们的区别强调出来,却没有办法将其转变为同一状态所对应的形式。
而这其中只有音乐既是包含多种复杂含义的整体,又能直接呈现在人类的感知面前。
准确地讲,音乐就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把人类情感转化为同一状态所对应的可感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
为什么我们所欣赏到的很多音乐作品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愈加经典又经久不衰?为什么这些经典永流传的作品能感染无数人?在中国古时就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种向经典致敬的效果,一是因为音乐作品本就是活生生的艺术品,二是因为每一个音乐作品出自不同的演奏者就会有不同的音乐作品的形象。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摘要(转载)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摘要(转载)](https://img.taocdn.com/s3/m/6d2838c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1.png)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摘要(转载)第⼀章《动态形象》什么是舞蹈?你看到的是⼏种相互作⽤着的⼒。
正是凭借这些⼒,舞蹈才显出上举、前进、缩退或减弱。
……我们眼镜看到的这种⼒(因⽽也是最可信的⼒),是为知觉⽽创造的,因⽽也是专门为知觉⽽存在的。
……这种为知觉⽽存在的事物是⼀种虚的实体,说它是虚的,并不意味着它是⾮真实的,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你与它相遇,就能真正地知觉到它,⽽不是梦见或想象到它.舞蹈演员创造了动态形象,即舞蹈。
★★★P7:“艺术品本质上就是⼀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以表现的正是⼈类情感的本质。
”动态的舞蹈虚像的作⽤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它的作⽤就是表达创造者对于那些直接的情感和情绪活动所具有的概念,换⾔之,它的作⽤就是直接展⽰情感活动的结构模式。
艺术品本⾝是包含着张⼒和张⼒消除,平衡和⾮平衡以及节奏活动的结构模式,它是⼀种不稳定的然⽽⼜是连续不断的统⼀体,⽽⽤它所标⽰的⽣命活动本⾝也恰恰是这样⼀个包含着张⼒,平衡和节奏的⾃然过程。
……⽤艺术符号完全可以把这个⾃然过程表现出来。
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区别(以及其他各类艺术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构成它们的虚的形象或表现性形式的材料之间的不同。
⼀个舞蹈的构成材料就是这个⾮物质的⼒,只有在这种⼒的收缩和放松,保持和成形中,舞蹈才具有了⽣命。
⽽那个作为它的基础的真正的物理⼒倒是反⽽消失了。
★★★P11:每⼀种艺术形象,都是对外部世界某些个别⽅⾯的选择和简化,都要经受内部世界运动规律的制约和限定,当外部世界中的各个⽅⾯被⼈类逐⼀选择和注意到的时候,艺术便诞⽣了。
每⼀种艺术都有⾃⼰独特的再现外部现实的形象,然⽽这些形象都是为了将内在现实即主观经验和情感的对象化⽽服务的。
第⼆章:《表现性》能够对各种艺术都⼤体适⽤或基本适⽤的特征是很少的,然⽽它们却是⼀些具有决定性的特征,因为通过它们就可以确定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
“表现性”是所有种类的艺术的共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珊·朗格(1895-1985年)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也多有建树。
苏珊·朗格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诸多的艺术问题进行了经验和哲学相结合的研究。
由于她在思维方式上的综合倾向,比如,她没有使自己的理论纠缠于表现与再现、情感与形象、形式与思想等概念的虚假对立之间,所以她的艺术理论表现出整合(整合了观念论和形式论)、超越(超越了模仿论和表现论)的特点,因而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一位美国的理论家说:“‘战后十年,在美国几乎没有一种哲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所占有更大的优势。
”这里,我们仅就她的舞蹈美学思想作一介绍和评价。
第一,关于舞蹈艺术的独立性长期以来,对于舞蹈艺术的本质,人们形成的观点是似是非的。
特别是在对舞蹈艺术的独立性的肯定上,就是一些舞蹈家或舞蹈理论家,也不能一贯而坚定地给予首肯。
苏珊是站在捍卫舞蹈艺术的独立性的立场上,对舞蹈艺术进行分析的。
但是,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立场问题,你必须用令人信服的理论来说明和分析。
首先,苏珊反对舞蹈在本质上是音乐的观点。
一些舞蹈家认为,舞蹈的灵魂是音乐,没有音乐的舞蹈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所以,有些人包括编舞家,认为从现成的音乐出发,可以将音乐翻译成舞蹈。
苏珊认为,那些从音乐向舞蹈的翻译都是不会成功的。
她又以邓肯为例,邓肯认为自己是在跳音乐,毫无疑问跳舞就是音乐的视觉性化身。
但是,邓肯对音乐和舞蹈的认识是极端个人性的、片面的。
苏珊非常正确地指出,混淆音乐和舞蹈界限的人,并不知道舞蹈和音乐作为两种不同艺术的特殊性。
从表现性的角度看,苏珊认为,“一场舞蹈并不因用了十分优美的音乐而理所当然地变得比原来更加优美一些。
在正常情况下,当这两种艺术结合在一起时,总是舞蹈吞并音乐,正如当音乐与诗词结合在一起时,音乐总是吞并诗词一样。
”①其次,苏珊反对将舞蹈看成是一种造型艺术。
人们可以在评论中说舞蹈造型怎样富有雕塑性,或者是活动的雕像。
但是,这并不能算作是舞蹈的定义。
因为,除了舞蹈在造型性上与造型艺术有关以外,还有其他的特殊性。
就像舞蹈也是动的艺术,电影也是动的艺术,我们不能将舞蹈等同于电影一样,说舞蹈是造型艺术模糊了舞蹈艺术的特殊本质。
再次,苏珊反对将舞蹈看成是戏剧艺术的观点。
人们经常从舞蹈起源的角度来说明舞蹈的仪式性,试图证明舞蹈动作来源于戏剧。
苏珊没有否认舞蹈和戏剧有同源性和原始混合性,戏剧动作可以转化为舞蹈材料,但是,对于舞蹈来说,它们仅只是材料,而不是舞蹈本身。
“虚幻的形式必须是有机的、独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
无论什么东西进人舞蹈,它都要如此彻底地进行艺术性的转化:它的空间是造型的;时间是音乐的;主题是幻想的;动作是象征的。
”(《情感与形式》第233页)舞蹈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区别(以及其他各类艺术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构成它们的虚的形象或表现性形式的材料之间的不同(什么不同?)。
,.苏珊认为,舞蹈在原始时代就是一种独立的高级艺术,舞蹈不是其他艺术的附庸。
舞蹈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是因为舞蹈有自己的基本幻象。
舞蹈所塑造的是力的幻象。
“舞者不仅为了观众也为自己,必须把舞台转化成一个既无造型艺术,又无情节剧效果的.在连续的虚构时间中,由可见的力构成的表演。
”(《情感与形式》233页)这是它区别于音乐等其他艺术的特殊本质和特点。
(舞蹈区别与其她艺术关键是在于舞蹈的“力”?)第二,关于舞蹈的“幻象”问题苏珊·朗格认为,舞蹈形象也可以叫“幻象”。
那么,舞蹈幻象是怎样构成的呢?苏珊·朗格从两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从舞台的角度看,它来自于演员的表演,但又与后者不同。
事实上,当你在欣赏舞蹈的时候,你并不是在观看眼前的物质物—往四处奔跑的人、扭动的身体等;你看到的是几种相互作用着的力。
正是凭借这些力,舞蹈才显出上举、前进、退缩或减弱。
③舞蹈幻象是由力的图式结构组成的。
从主观方面讲,组成这些神秘力量的动态结构是作用于我们的知觉的,“是专门为知觉存在的。
’,④苏珊为什么这么重视知觉在舞蹈形象构成上的作用呢?西方现代美学往往从某个角度出发,强调单一心理要家的作用和心理功能,将艺术的创造看成是知觉的产物,这在西方是一种普遍的观点。
从康德到克罗齐、从克莱夫·贝尔到阿恩海姆,都将艺术看作是主体的创造,是人类特殊的主体能力的产物。
在康德看来,审美能力介乎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之间,有认识(普遍性)的成分也有意志的(合目的性)的成分,审美判断可以描述为一种矛盾判断。
克罗齐重视的是直觉,而人类的直觉能力主要是一种赋形能力—给对象以主观的感性形式。
苏珊的知觉论并没有和这些主观论绝缘,表现在:第一,苏珊也认为审美活动不是一种理性活动,而是一种类似于低级感性活动的能力,但它又不是任何一种低级的感性活动所能达到的。
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苏珊强调知觉也不同于一般心理学上的知觉,而是渗透有观念、理性等在内的知觉能力。
第二,苏珊认为,舞蹈幻象从根本上讲,并不是舞台上的那个或那些实际的人体及人体动作,而是主观知觉的再创造。
苏珊明确反对传统的舞蹈观,即认为舞蹈是人体的造型与运动的观点(反对诺维尔的观点),她毫无疑问地接受了艺术不是物或物质实体,而是物或物质实体的形式的意味的观点。
在对于舞蹈的认识上,苏珊的观点畜于革新性、思辨性的特点在于,对于舞蹈语言的认识不仅是从客观角度出发的,而且还看到了主观的积极活动。
甚至,没有主观能力的积极介人,舞蹈形象的形成也是不可能的。
用舞蹈幻象取代舞蹈形象的概念本身,包含着对于舞蹈形象的主观理解和创造理解。
舞蹈幻象的核心是,“舞蹈的首要行动都是要创造一个虚幻的力的世界”蕊。
苏珊强调虚幻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主观的再创造性,或者是舞蹈有形而上的本质,而她所说的“力的世界”是什么呢?在苏珊看来舞蹈形体、姿势并不能构成舞蹈的本体自足性,舞蹈本体是有待具体化的本体。
换言之,舞蹈只是一个包含着众多空白点的图式结构、张力结构。
“把舞蹈空间的各种对象当作许多交错的力的纽结,这一看法简直是逻辑建设中的一件创举。
因为它让人们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有各种虚幻的力的力场—其中任何实在都消失了,一切质料都变化了,只剩下了各种成分,活生生的人,力的中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舞台的张力结构。
那么,这个张力结构的性质是什么呢?苏珊有一种生命体之喻。
在苏珊看来,舞蹈的图式结构和人类的生命结构是异质同构的。
“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说的,艺术品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或诗中的投影,因此,艺术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我们认识的形式。
”⑦舞蹈的深刻感染力来自于它对于人类普遍情感的触动。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在现代视知觉的理论中,唤起我们情感反应的真正原因在于“杨柳依依”的形象感受类似于缠绵往复情感结构,而不在于它所表现的情感本身。
这里,情感被转化为一定的结构形式,和主体情感的结构具有相同的振动频率,所以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这样看,舞蹈的感染力来自于’力的世界”在舞台上所形成的张力关系,显然具有美感的普遍性第三.关于舞蹈的情感体验苏珊关于艺术本质的看法是,“艺术是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概念的表现性形式’⑧。
苏珊的理论与欧洲源远流长表现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苏珊并不使一个浅薄的表现主义者。
在苏珊看来,艺术是为交流感情而创作的,但是为了完成对于情感的传达,艺术家并不能靠情感宜泄来达到。
同时,艺术所传达的情感体验也不是完全个人的。
过分个性化的情感丧失了理解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不要说没有传达的价值,也没有传达的可能。
在苏珊看来,舞蹈所唤起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超凡人圣的体验,舞蹈所展现的世界与日常生活、平凡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原始舞蹈就是“在祭坛或神的周围,围起‘神秘的舞圈’,每一个舞蹈者凭借着它立即进人一种神秘的境界”。
((情感与形式)第224页)而“现代舞蹈的主要问题,即:如何打破观众的现实感,一个世界的虚幻形象;”(同上228页)艺术体验不是一种日常的平凡体验,舞蹈尤其如此。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舞蹈才被苏珊·朗格看得无比重要。
通读苏珊朗格的舞蹈论,我们会发现她对舞蹈艺术的重视超过了许多前辈理论家.这种不平凡的体验具体表现为什么内容呢?第一这种体验不同于人类概括能力对于世界的把握,艺术表现中有概念和观念,然而却是情感的观念和概念,这种体验指向人类自己的心灵世界。
第二,这种体验要变成最纯粹的主观体验,就必须彻割断它在形式上与现实的任何联系。
第三,这种体验最终进人一个虚幻的世界,是一个独立的、美化的世界,包括梦的世界,而“梦的世界基本上是一种性爱力的结构”(《情感与形式)第230页)第四,这个神秘的世界给人的作用是,‘.舞蹈可以把魔力投射给观众,去威慑、净化、启发他们的心灵。
”(《情感与形式》第227页)第四,评价苏珊的舞蹈理论的价值,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十分恰当的评价。
我认为,苏珊舞蹈理论的意义是深刻的其表现是:首先,苏珊试图超越传统的、片面的舞蹈本质观,建立一种思辨性与经验性相结合的舞蹈论。
有的舞蹈论强调的是舞蹈的技巧性,有的舞蹈论强调的是表现性,而苏珊看到了二者的统一。
从苏珊的哲学立场看,她是艺术符号论者,强调艺术的情感表现性,但是,她对于像邓肯那样的表现主义者、自然法则论者,是持批评态度的。
因为这种舞蹈观把舞蹈看成是个人情感的宣泄。
苏珊激烈批评自我表现论,就是因为表现主义忽视了形式问题。
而西方进人现代以来,长期反对摹仿论,把形式问题当作是表现的技巧问题,不予重视。
苏珊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调和论者,苏珊似乎寻找到了两者结合经验依据和理论依据。
这就是,舞蹈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本身就是表现性的,意味也不能脱离形式。
当代舞蹈美学更侧重研究舞蹈在人类文化进程中的价值和功能,认为舞蹈是个人经验的反映,是人际交往中思想情感交流的基本手段。
苏珊对于这一思想的发展是,个人经验在舞蹈中所具有的普遍性使它超越了个体局限性,成为一种情感观念的传达。
如果艺术家不将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转化为普遍性的经验和形式,那么,舞蹈和个人的娱乐性游戏有什么区别?如果舞蹈不讲形式,舞蹈传达会不会变成想象性的纯粹主观?离开舞蹈的传统性和社会性,舞蹈将变得难以理喻。
其次,苏珊强调舞蹈的主、客观的遇合性和生成性。
苏珊的理论成熟于四五十年代,苏珊显然受到了现代哲学、美学的影响。
其中现象学艺术观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对于艺术文本自足性的反对,反对把艺术看成是物质媒介本身。
苏珊提出的“张力结构”和‘’力的幻象”概念,表现了对于传统舞蹈观的突破。
这就是,离开姿态、姿势本身这些有表现力的动作,舞蹈不存在;同样,离开观众对于舞台上“力的幻象”的虚实相生的想象,真正意义上的舞蹈也是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