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第十九节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学堂乐歌的曲调和歌词。
3. 学会演唱学堂乐歌,感受其音乐风格。
4. 培养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会唱两首代表性的学堂乐歌,理解其音乐风格和歌词内涵。
2. 难点: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两首学堂乐歌的音频和歌词打印稿。
2. 准备钢琴或吉他等乐器用于伴奏。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4. 安排课堂讨论和演唱环节。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如《大江东去》、《女校学生之歌》等,让学生感受这些歌曲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学生对学堂乐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2. 音乐知识介绍:讲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特点、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学堂乐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 歌曲学唱: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跟唱、小组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毕业歌》、《送别》等学堂乐歌。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发音、节奏、音准等方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为接下来的表演做好准备。
4. 小组表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堂乐歌的表演展示。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表演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学堂乐歌的情感和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学堂乐歌》音乐鉴赏课教案
《学堂乐歌》音乐鉴赏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学堂乐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分析和理解《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意识。
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通过展示《学堂乐歌》音乐作品的封面、作者等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背景介绍:
向学生介绍《学堂乐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包括作曲家、创作时间、音乐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音乐分析:
指导学生仔细聆听《学堂乐歌》音乐作品,并结合音乐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关注曲调、节奏、和声、歌词等方面的内容,解读其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提醒学生注意歌曲中的重要旋律、和声的变化以及其他突出的音乐元素。
情感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于《学堂乐歌》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思考,可以通过口头表达、写作、绘画等方式进行展示。
音乐表达:
引导学生参与歌曲的演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感,并学习合唱的技巧和配合。
学生可以尝试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使演唱更加生动有趣。
总结活动:
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表达成果,并互相欣赏和交流。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索音乐鉴赏的世界。
教学评估:
学生对于《学堂乐歌》音乐作品背景和创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音乐表达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兴趣和欲望。
拓展延伸: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当时的社会影响。
学生可以探索其他类似风格的音乐作品,比较其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高中音乐_新音乐歌声初放—学堂乐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导入
1、课前播放《送别》旋律;导入新课。
二、学唱《送别》
1、欣赏《送别》,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2、介绍李叔同;
3、教唱《送别》;
4、填词演唱《山居秋暝》。
三、欣赏《祖国歌》
1、聆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2、聆听重新填词的《祖国歌》,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
3、对比《老六版》和两首《祖国歌》旋律的异同。
四、欣赏《黄河》
1、聆听,《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2、介绍沈心工;
五、表格总结学堂乐歌
六、拓展
1、欣赏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踏雪寻梅》;
2、欣赏九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
3、欣赏校园歌曲《童年》。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本节课通过学唱《送别》,欣赏《祖国歌》、《黄河》,学习了什么是学堂乐歌,以及学堂乐歌表现内容和创作手法,并了解了学堂乐歌的两个代表人物沈心工和李叔同。那在学唱环节,我在范唱完后只教唱了一遍学生几乎就都学会了,这可能与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比较熟悉
(新)人教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19节《学堂乐歌》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19节《学堂乐
歌》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品鉴赏。鉴赏学堂乐歌:《黄河》、《祖国歌》、《春游》、《问》、《西风的话》。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其内容包括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民主思想和提倡科学文化的思想。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春游》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合唱歌曲。淳朴自然的音乐与清丽淡雅的歌词完美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合唱歌曲的典范。
第二部分,讲解中国近代代音乐知识——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书中曲目,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3.了解沈心工、李叔同、黄自、萧友梅的生平,认识他们对中国音乐所做的贡献。
4.通过欣赏本课的学堂歌曲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与审美的享受。(二)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通过五首学堂乐歌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发展知识,感知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
2.艺术表现:通过鉴赏、聆听、演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中国近代音乐鉴赏的兴趣,表达对中国近代音乐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3.文化理解:学生能从感知和表现的作品中,理解感受中国近代音乐背后的文化,从文化角度关注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
《第十九节学堂乐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作业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乐感。
3. 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作业内容
本课作业主要围绕学堂乐歌的欣赏与学习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1. 预听练习:学生需提前完成对几首典型学堂乐歌的试听,并写出简单的音乐评论或感想。要求学生从歌曲旋律、节奏、编曲等角度分析其音乐特征。
2. 经典选学:选定一到两首代表性的学堂乐歌进行深度学习。学习内容包含歌词、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学生需以小组形式,每组进行课堂汇报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3. 演唱实践:对所选学堂乐歌进行歌唱练习,注重歌唱技巧的掌握及情感表达,每首歌曲的演唱要求尽量做到声音洪亮、清晰准确,表现出歌曲的风格和韵味。
4. 创编创作:鼓励学生根据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尝试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或歌词创作,以表达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创新思维。
三、作业要求
1. 音乐评论应真实反映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并附上个人思考和见解。
2. 经典选学汇报需小组内充分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进行展示,要求内容准确、表达清晰。
3. 演唱实践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注重歌唱技巧与情感的结合,同时注意仪态与舞台表现力。
4. 创编创作应符合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鼓励创新与尝试,同时也要注意作品的艺术性和完整性。
四、作业评价
1. 音乐评论的评分标准包括观察的细致度、分析的深度和见解的独特性。
2. 经典选学汇报的评价重点在于内容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度和小组合作的默契度。
学堂乐歌+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
李叔同所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根据歌词意思,大致可以 分为三类。
黄河
曾志忞
曾志忞[mǐn](1879-1929)号泽民,上海人。
1903年,曾志忞发表了以简谱和五线谱对照的由他自己填词的乐歌 《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等。 他的成就主要在音乐理论方面: 《音乐教育论》:是我国最早的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 文 《和声略意》:是中国人写作的讲述西洋和声学知识的第一篇文章, 成为我国引进西洋和声学的先驱。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乐歌
一·产生背景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 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1904 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新式 学堂纷纷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轫,音乐作为美育的方 式在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的 知识分子们开始意识到,如若不想在被欺负,只有"学夷以制 夷"。只有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才能了解我们的差距,也只有 这样我们才能够迎头赶上,缩小差距。
《第十九节 学堂乐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作业目标:
1. 学生对学堂乐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审美情趣。
二、作业内容:
1. 聆听作业:学生需完成对学堂乐歌的完整聆听,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聆听内容可包括《大江东去》、《黄河颂》等经典学堂乐歌。
2. 歌唱作业:学生需在课后自行选择一首学堂乐歌进行歌唱,要求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并录制视频或音频,以便提交作业。
3. 创作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受,尝试进行简单的歌曲创作。可以是对现有歌曲的改编,也可以是全新的创作。创作完成后,学生需对作品进行简要的说明。
三、作业要求:
1. 作业提交时间:请学生在第一课时的课后一周内提交完成的作品;
2. 提交形式:音频或视频文件,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3. 作业质量:作业需认真完成,尽可能表现出学生的音乐理解和表现能力;
4. 配合度:学生需积极配合,按时提交作业,并在遇到问题时及时与教师沟通。
四、作业评价:
1. 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评价其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了作业;
2. 作品质量评价:根据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评价其作品的质量;
3. 创新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创作内容,评价其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能够体现出对学堂乐歌的独特理解;
4. 课堂参与度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是否积极参与了课堂讨论和活动。
五、作业反馈:
1.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出相应的反馈和建议;
2. 反馈形式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作品、理解和表现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第十九节学堂乐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作业目标
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堂乐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2. 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节奏、旋律等;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4. 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作业内容
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学堂乐歌》的相关背景知识,包括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代表作品等,并准备简短的发言内容,阐述自己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受。
2. 音乐理论学习:学生需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符、节拍、调式等,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学堂乐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3. 音乐欣赏实践:学生需在课堂上聆听《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并尝试从音乐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记录下自己的听后感。
4. 创作实践:学生需以小组形式,创作一首简短的乐歌作品,体现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创新。
三、作业要求
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简短的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音乐理论学习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3. 音乐欣赏实践要求学生认真聆听代表作品,并从音乐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听后感应真实、具体。
4. 创作实践要求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创意新颖,作品应体现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创新。作品形式可以是歌曲、旋律片段或简单的和声编排等。
四、作业评价
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发言质量;
2. 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音乐_学堂乐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词曲特点。
2、通过学堂乐歌的欣赏,概括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通过体验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于尝试。
教法与学法: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送别》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3、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歌唱。
4、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曲调,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曲调特点、节奏特征还有汉字的韵律结合起来填上合适的词。
教学设计:
导入: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音乐课是在西周时期。《礼记》上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新式的音乐课则出现的比较晚,中国最早的一首学堂歌曲,叫做《男儿第一志气高》,作者就是沈心工,他因此获得了“学堂乐歌之父”的美称。
新授课:
一、欣赏《男儿第一志气高》+分析
沈心工简介:1870——1947,音乐教育家,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出生于道光年间上海望族家庭,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年中秀才,1895年执教于圣约翰书院,1897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0年与师范班的同学筹办南洋公学堂附属小学。1902年,东渡日本,自费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制作,并编写了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1903年回国,竭力提倡乐歌活动,在南洋公学、务本女学塾、龙门师范等处教授,推广乐歌。同时,为教学需要,开始自编乐歌。1904年起,先后编辑出版《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1936年,精选82首歌曲汇编出版《心工唱歌集》。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词曲特点。
2、通过学堂乐歌的欣赏,概括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通过体验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于尝试。
教法与学法: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送别》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3、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歌唱。
4、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曲调,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曲调特点、节奏特征还有汉字的韵律结合起来填上合适的词。
教学设计:
导入: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音乐课是在西周时期。《礼记》上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新式的音乐课则出现的比较晚,中国最早的一首学堂歌曲,叫做《男儿第一志气高》,作者就是沈心工,他因此获得了“学堂乐歌之父”的美称。
新授课:
一、欣赏《男儿第一志气高》+分析
沈心工简介:1870——1947,音乐教育家,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出生于道光年间上海望族家庭,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年中秀才,1895年执教于圣约翰书院,1897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0年与师范班的同学筹办南洋公学堂附属小学。1902年,东渡日本,自费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制作,并编写了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1903年回国,竭力提倡乐歌活动,在南洋公学、务本女学塾、龙门师范等处教授,推广乐歌。同时,为教学需要,开始自编乐歌。1904年起,先后编辑出版《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1936年,精选82首歌曲汇编出版《心工唱歌集》。
教案 人音版 音乐 高中 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知识与技能: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
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教学过程:
《第十九节学堂乐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作业目标
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堂乐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2. 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节奏、旋律等;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力;
4. 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
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学堂乐歌》的相关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等,并收集相关资料。
2. 音乐理论学习:学生需学习并掌握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音符、节拍、音阶等,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学堂乐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3. 小组合作:学生需分组进行歌曲演唱的排练,每个小组需讨论并确定歌曲的演唱形式、表情及动作等,并尝试进行简单的歌词创作或改编。
4. 创作与表演:每组学生需根据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及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创作或改编一小段歌词,并与同学一起进行表演准备。
三、作业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
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全面、细致地收集资料,并对预习内容进行笔记整理,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2. 音乐理论学习:学生需熟练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对《学堂乐歌》进行分析。
3. 小组合作:每组学生需积极参与讨论,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形成统一的排练方案。排练过程中需注意音乐与动作的协调,以及表情的投入。
4. 创作与表演:歌词创作需紧扣《学堂乐歌》的主题,表演需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音乐表现力。
四、作业评价
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十九节 学堂乐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作业目标:
1. 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作业内容:
1. 听歌识曲: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学堂乐歌歌曲的听歌识曲作业,通过音乐软件识别歌曲并了解其背景和意义。可以选择在课余时间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2. 歌词翻译:学生需要翻译一首学堂乐歌的歌词,了解歌曲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 歌曲创作:学生可以选择一首学堂乐歌进行改编或创作,尝试运用不同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提高音乐创作能力。
4. 音乐表演:学生可以选择一首学堂乐歌进行表演,通过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等方式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培养音乐表演能力。
三、作业要求:
1. 完成时间:请在指定的时间内提交作业,并确保提交作业的质量;
2. 内容要求:请在翻译歌词时注重原意的准确表达,创作和表演时注重音乐的协调性和表现力;
3. 提交方式:请将作业以电子版形式提交,包括听歌识曲的截图、歌词翻译、歌曲创作或表演的视频或音频文件;
4. 合作与讨论:建议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学习和进步;
5. 创新与个性: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不拘泥于传统的方式和方法。
四、作业评价:
1. 作业质量:根据学生的作业内容、提交质量和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习成果:通过作业评价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表达能力、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3. 反馈与建议:鼓励学生提出对课程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第一章:课程简介
1.1 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背景、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2 课程内容
1.2.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背景
1.2.2 学堂乐歌的特点
1.2.3 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第二章: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2.1 学堂乐歌的产生
2.1.1 学堂乐歌的起源
2.1.2 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
2.2 学堂乐歌的发展
2.2.1 学堂乐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2.2 学堂乐歌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影响
第三章: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
3.1 学堂乐歌的曲式结构
3.1.1 学堂乐歌的常见曲式类型
3.1.2 学堂乐歌的曲式特点
3.2 学堂乐歌的旋律特点
3.2.1 学堂乐歌的旋律风格
3.2.2 学堂乐歌的旋律进行
3.3 学堂乐歌的节奏与和声
3.3.1 学堂乐歌的节奏特点
3.3.2 学堂乐歌的和声特点
第四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鉴赏
4.1 《茉莉花》
4.1.1 作品背景及意义
4.1.2 作品旋律、节奏、和声特点分析4.1.3 作品鉴赏与分析
4.2 《送别》
4.2.1 作品背景及意义
4.2.2 作品旋律、节奏、和声特点分析4.2.3 作品鉴赏与分析
第五章:学堂乐歌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5.1 学堂乐歌在当代的传承
5.1.1 学堂乐歌在学校的传承
5.1.2 学堂乐歌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传承5.2 学堂乐歌的创新与发展
5.2.1 学堂乐歌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5.2.2 学堂乐歌在新时期的创新案例
第六章:学堂乐歌的地区特色
6.1 北方学堂乐歌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课题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
教学目标一、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
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
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1、学堂乐歌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
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
迫于1902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
同合作写成的歌曲。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70年代
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久唱不衰。
3、《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
1905年。首载于1937年出版的《心工唱歌集》。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
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
节奏现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
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4、《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
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歌词
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
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
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亲切、动听,这
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导入教学过程(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伴奏)
组织学生就做。
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送别》)(引导学生回答)
师:96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96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送别》就是这样一首跨越96年的历史依然能够打动你我,书写音乐传奇的作品。我们今天的课就从歌曲《送别》开始
(伴奏音乐持续,音量稍弱)
师:播放视频(课件出示歌曲《送别》视频资料)
师: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生:……
师:《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象的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由于它反应校园生活,在校园中
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因此在20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导入3′20〞)
(课件出示课题: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并阅读第174、179页这四段文字
生:(阅读文字)
师:通过阅读文字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生:……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组词来概括:历史背景、创作方法、表现内容、影响等。)
师: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逐渐兴起。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重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
师:下面让我们随着歌曲《祖国歌》一起走近学堂乐歌。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
(课件出示:《祖国歌》乐谱并播放)
师:(引导学生谈歌曲情感)
生:……
师:(总结)这首歌曲以精练的笔墨歌颂了祖国地大物博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这首歌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生:(谈感受,很多学生会表达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
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大家感觉歌词比较晦涩,歌曲所表现的内容
也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大家再来感受一遍。
(课件出示《祖国歌》视频资料)
师:(与学生交流)经过重新填词之后,整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通过两条旋律片段来寻找答案。(分别出示两段歌曲的部分旋律。引导学生试唱旋律,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歌曲音乐情绪的变化。)
(在速度和节奏两方面进行对比)
师:经过重新填词之后的《祖国歌》只是在节奏和速度上做了简单改变就是这段旋律充满了别样的情趣。
师:出示第三段旋律《老六板》并教唱。
3 3 ︱6 2︱1︱5 6︱1 ︱6 1︱1 3︱2︱3 3︱6 2 ︱1︱5 6 ︱1︱3 2 ︱1 6︱5‖
师:三段旋律有什么异同点?
生:……
师:通过比对我们不难发现,两段旋律除了节拍、节奏同《老六板》稍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套用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旋律填词而成。这也是学堂乐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填词歌曲
师:学堂乐歌的创作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旋律填以新词编成,而创作歌曲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以歌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旋律、曲牌填以新词而成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
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而我们最初欣赏的歌曲《送别》同样是一首填词歌曲。
(出示课件:《送别》乐谱)
师:《送别》是由谁填词创作的。
生:……(介绍李叔同)
师:这首歌曲曲调取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有感于亲友离别,与1913年在杭州填词创作了《送别》这首学堂乐歌。下面我想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一段。(播放歌曲《送别》伴奏)
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送别》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仿照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为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来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乐谱《山居秋暝》并指导学生用《送别》曲调演唱)
播放两遍:第一遍学生试着往旋律上填歌词。第二遍唱。
师:总结……
师:(课件出示第二段乐谱《渔家傲》,教师配上《一剪梅》旋律演唱)通过大家的掌声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填词歌曲的魅力了。下面我们也尝试创作一首学堂乐歌。
师:(教师课件出示《马队喇叭调》旋律)引导学生试唱乐谱。
(一遍。提前沟通)
师:我们看“中国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是如何为这段旋律填词的。(出示《竹马》乐谱,引导学生演唱。可以提前教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