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的比较鉴别和综合防治
水稻苗期如何防治水稻恶苗病
水稻苗期如何防治水稻恶苗病
一、水稻恶苗病症状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种植水稻的地方均有发生。
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
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
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二、水稻恶苗病传播途径
由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
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
严重的引志苗枯,死苗止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
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
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
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⒈及时拔出田间病株。
在秧田对病株进行拔出,恶苗病病株在秧田能明显看到,它的植株细高,比正常苗高三分之一至一半,发现病株后及时拔掉减少田间再侵染。
⒉拔除病稻株要深埋。
拔除病稻株不能随便乱扔,也不能堆放在田边地头,可集中深埋。
水稻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
Z i x u n t a i一、水稻纹枯病1、症状识别水稻纹枯病俗称烂脚病,初期在底部叶鞘产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后期小斑相互融合,扩散成云纹状大斑。
侵染叶片时形成的病斑与叶鞘相同。
由于叶鞘和叶片受害枯死以致维管束受损,养分不能正常输送而造成瘪粒和白穗。
严重时整株枯死。
2、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的水稻新品种,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田间持水不可过深,最好保持湿润灌溉,干湿结合。
发病严重时可进行轻度晒田。
(2)在发病初期可选用多菌灵,井冈霉素,和牙狍菌素进行喷雾防治。
二、水稻稻瘟病1、症状识别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病。
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颈瘟为害最重。
(1)苗瘟:秧苗三叶期前发病,由种子带菌引起,无明显病斑,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
三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2)叶瘟:三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叶上病斑形状、大小和色泽有所不同,分4种类型。
①慢性型。
是稻瘟病的典型症状特征,病斑呈梭形,两端常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外围有黄色晕圈。
潮湿时背面常有灰绿色霉层。
叶上病斑多时,可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重的叶片枯死。
②急性型。
发生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发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至椭圆形的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
这种病斑是大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湿度小,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③褐点型。
多在气候干燥时抗病品种上产生,呈褐色小点,不产生孢子,无霉层。
④白点型。
多在发病品种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无霉层,天气有利可转变为急性病斑。
(3)节瘟:节间变黑,潮湿时节上产生灰绿色霉层。
(4)穗颈瘟:穗颈和枝梗发病后变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发病晚的秕谷增多。
(5)谷粒瘟:在谷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
谷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水稻恶苗病及综合防治
株残体而未充分腐熟的有机粪肥 ,病菌即可从芽鞘 入侵 ,引起幼苗发病形 成初侵染 在病 茁上产生 的 分生孢子又可 引起 再侵染 。当谷粒 受到侵染 ,可造 成稻种带菌;脱粒时病健谷粒混打混收也可使健粒 表面 带 菌 ;含 有病 株残体 而未 充 分腐 熟 的有机 粪 肥。这些都将成为新的初侵染源。
—
恶苗病主要侵染源 是带菌种子 ,因此应 采取种 子处理 、消灭菌源 、清除病 株 、减少 损伤的 的综合 防治措施
51 做好选种晒种 .
建立 无病 留种 Ⅲ ,选 留无病稻种 ,选 出病粒 、 破粒 、虫伤粒 、秕粒和稻种 中的杂质 ,选 留饱满健 壮的种粒 ,浸种前摊薄晾晒2 3 — 天。 52 药剂浸种 .
水稻恶苗病 又称 徒长病 、米秧 子 ,属真菌性病 害 。此病在我县 各稻 区都有不 同程 度的发生 ,近年 来有加重危害的趋势 ,因此 .应提 早重视对此病的 防治。 1 发生症状 水稻恶苗病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能发生 ,以分蘖 期发生最为严重。 苗期发病表现为徒 秧苗细高, 明显 高于健苗 ,叶鞘细长 ,叶片嫩 ,根 系发育不 良,部分秧苗在移栽前死亡 。大 【发病表现为不分蘖 u 或/ 9蘖 ,节问明显仲长 ,节部常弯 曲露与叶鞘外 , J . - 近地表的几节长出倒主须根是此病的显著标志 ,病株 般不抽穗,病轻的可提早抽穗 ,但穗小粒瘪。
作膏祷介:刘云霞,女 ,助理农艺师 ,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一
2l 一
农 业 科 技
汉巾 技 2 0- 科 0f 1  ̄4
水稻恶 苗病及综合防治
刘云霞:李小文!
【城固县农技中心 ,陕西城固 1 . 7 3 0 ;2 固县种子管理 站 ,陕西城固 2 20 城 73 0} 2 2 0
水稻病害的识别及防治
水稻病害的识别及防治水稻的病害较多,常发生的有恶苗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和水稻后期综合症等。
下面介绍其识别方法和防治措施:一、水稻恶苗病1.症状识别:在水稻分蘖期,病株比健株高三分之二左右,黄绿色,叶狭长披垂,节上出现倒生根。
农民又叫米禾、公禾、标禾、标茅。
这些病苗随后发黄、逐渐枯死。
2.发病条件:播种没有经过药剂消毒的带病种子,极易引起发病。
病田的种子、秧苗受到机械损伤,可加重发病。
3.防治方法:在浸种时,用线菌清消毒稻种。
方法是:用线菌清15克,加水9公斤,浸种6公斤。
浸种60小时,用清水洗净后按当地习惯进行催芽播种。
用这种方法浸种,可有效防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和苗稻瘟病等。
同时要注意选用无病种子,晚稻要进行水育、水拔秧,以减少发病。
二、稻曲病1.症状识别:病粒初期开裂,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后来有墨绿色粉末包裹整个谷粒,象豆豉。
2.发病条件:水稻抽穗前后,如遇多雨,日照少、温度适宜的天气,有利于发病。
偏施氮肥,长期深水灌溉田发病重。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及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对发病重的田块进行深耕等措施,均可减轻发病。
药剂防治:①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毫升或10%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60—75公斤喷雾,或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60公斤拌匀喷雾。
最好掌握在孕穗至始穗期用药。
此法可结合防治纹枯病、云形病、粒黑粉病等。
三、稻粒黑粉病1.症状识别:病粒暗绿色或暗黄色,隐约可见内有黑色物,后从谷粒腹面裂开,露出黑粉,或伸出黑色舌状物。
有些病粒似青秕谷,但内有黑粉,手捏有松软感觉。
2.发病条件:水稻开花至乳熟期,遇多雨高温天气,有利于病菌侵入。
偏施或迟施氮肥,引起稻株徒长或倒伏,也易诱发此病。
3.防治方法:①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②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③亩用40%灭病威胶悬剂200毫升,各兑水75公斤,选择在水稻破口至齐穗期喷雾。
四、水稻后期综合症杂交稻和部分常规稻,孕穗至抽穗期常发生褐色叶枯病、叶尖枯病、云形病、叶黑肿病等多种叶面病害和梢腐病等,统称为水稻后期综合症。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是由恶苗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下面将介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发生原因:
1. 恶苗菌是水稻的一种真菌性病原体,常常通过土壤传播。
恶苗菌在土壤中存活并繁殖,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pH值下,会引发病害。
2. 应用过多的有机肥料和浓度过高的化肥,会导致土壤肥力不平衡,使水稻植株生长不健康,容易感染恶苗菌。
3. 水稻密植也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原因之一。
密植会导致通风不良和光照不足,增加了水稻感染真菌的风险。
4. 不合理的灌水方法和过量的灌溉,会导致水稻根部长时间湿润,增加恶苗菌的生长繁殖。
防治方法:
1. 预防病害的发生,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选用耐病、耐瘟疫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 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30%福美胺或35%甲基托布津进行土壤消毒。
3. 合理施肥,避免施用过多的有机肥料和浓度过高的化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
4. 注意田间管理,合理控制水田水分管理,避免过度灌水和积水。
定期疏松土壤,增强通风效果。
5. 进行轮作栽培,避免连作,以减少病害的积累。
6. 基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抗病力。
7. 经常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可能的病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切除病苗、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等。
8. 注意水稻苗期的管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提高水稻抵抗病害的能力。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主要与恶苗菌的传播、土壤肥力不平衡、水田管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适当的灌溉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
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的预防与控制技术
水稻恶苗病的预防与控制技术
水稻恶苗病俗称“公秧”。
秧田期、分蘖期,抽穗期都能发生,发生率为1-70%,为损失率极高的一类病害。
一、症状
水稻播种后,大约四叶期左右,病苗开始出现异常现象,瘦弱色黄,高出一般正常的秧苗,病苗出现后,其数量逐步增多,有人曾将所见病苗全部拔出,但不久又有病苗重新出现。
水稻分蘖末至拔节前,恶苗病病株有“提早拔节”的假象,比健株高,在露出水面的节上,长出不少倒生的须根,也有一些恶苗病与正常健株高矮相近,甚至还要矮些。
病株到孕穗期多数枯死,并在茎上产生淡红色的霉层,后期出现黑色小粒点。
水稻抽穗后,病株有高出健株的现象,剑叶平伸,为其特点,稻穗很少结实,所以有公秧之名。
水稻恶苗病为种子带病传染,这类病害只能预防,而不能治。
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是预防和控制恶苗病发生为害的唯一措施。
二、种子处理技术:
1、晒种
将所需种子在太阳下晒一日至二日,以保证种子能快速吸水,吸够水。
2、盐水选种:
昭阳区属于一季冷凉常规稻区,其种子无须年年换种,以粮为种是常规稻作区不会改变的现状,虽目前种子经营商有小包装种子销售,种源也是到一些到农户家里去收来分装的,种子净度不高,瘪粒或不饱满的种子仍然存在,这些种子或发芽率不高,或能发芽但苗不壮,在播种前必须进行选种处理,除去籽粒不饱满的种子,提高种子质量,以保证播种。
什么是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措施
什么是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措施水稻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我国粮食的主要来源之一。
近年来,水稻病虫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其产量,水稻恶苗病就是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病菌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引起。
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水稻恶苗病吗?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措施。
什么是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又称公秧,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
恶苗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
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一月左右出现病株,病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下部几个茎节上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物,后变成淡红色,有时是黑色的小点。
病株抽穗后剑叶开张角度比正常株大。
重病在孕穗期枯死,轻病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籽粒不实。
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叶鞘上长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
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处,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措施一、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应选择无病或发病轻的田块,单打单收。
二、种子要做到严格消毒用50%的多菌灵100克,加水50公斤浸种;或35%的恶苗灵120克,对水50公斤浸种40公斤;或25%施保克、25%使百克、25%菌威均为同一类药剂,分别用10毫升对水50公斤浸稻种40公斤,浸种时间不低于48小时。
药液浸种必须注意的是,液面一定要高出种子层面15~20厘米,供种子吸收。
同时,在浸种过程中,药液面保持静止状态,中途不能搅拌,也不能重复使用,以保证闷死病菌。
三、发现病株及时拔除不管是在秧田还是大田里,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防止扩大侵染。
四、对于病植株稻草进行处理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能随便乱扔,也不能堆放在田边地头,不能作种子催芽的覆盖物,不能用来捆扎秧把,可集中高温堆沤,严重的用火烧。
以上就是关于水稻恶苗病的一些信息了,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水稻恶苗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05
水稻恶苗病的综合治理策略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
定期调查
对水稻种植区域进行定期 调查,及时发现恶苗病的 发生情况。
病情预报
根据调查结果,预测恶苗 病的发展趋势,为防治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
种子处理
总结词
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有效预防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详细描述
在播种前,可以采用药剂浸种或拌种的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常用的药剂包括多菌灵、咪鲜胺等杀菌剂,可以杀 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加强田间管理
总结词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提高抗病能力。
详细描述
采用药剂浸种的方法,如用咪鲜 胺等药剂浸种,可以杀死种子表 面的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土壤消毒
在稻田翻耕时,可以向土壤中撒 入药剂进行消毒,如用五氯硝基 苯等药剂,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利用一些昆虫、细菌、真菌等天敌来 控制病害的发生,如用赤眼蜂等天敌 来控制稻螟等害虫的繁殖,从而减少 病害的发生。
病稻草传播
病稻草也是水稻恶苗病的重要传播途 径。带病稻草在田间的存在,可以成 为病害的传染源,通过风雨、灌溉水 等途径传播给健康植株。
防治方法:及时清理田间病稻草,集 中销毁或高温堆肥,以减少病害的传 播。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 的通风透光,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
风雨传播
风雨也是水稻恶苗病的传播媒介之一。在风雨的作用下,病 稻植株上的病菌可以飞散到其他健康植株上,导致病害的扩 散。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褐穗病、苗色变病、穗里粗病,是水稻害虫的一种病害,主要由线虫及其传染的病毒引起的。
一般出现在刚穗锯时,穗锯后2周即可明显看出病害的症状。
主要病症有穗基部及穗的褐色腐病,穗表面褐色毛茸茸的霜霉(图1),穗枝及小枝病害最多,";花"池苗成灰色,叶片褪绿,褐色斑点。
1. 病原生物。
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病原生物是病毒,主要由以线虫介染传播,这些水稻恶苗病的病原有密孔葉病毒、普通核睫病毒等。
它们能够形成芽孢,抗病性弱,遇潮湿有利病变发生,所以春播期存在较大危害。
2. 气候因素。
水稻恶苗病也受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子的制约,此病害在5-7月之间总体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时常出现高潮湿度前,特别是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病害的发展。
3. 种水稻品种的抗性。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及致病能力也有所差异,抗性的品种一般被称为高抗品种,具备稳定的抗病性能。
针对水稻恶苗病,以下是一些对策和防治方法:1. 合理选择品种。
在种植水稻时,尽量选择抗病品种,尽可能避免种植抗病性差的品种。
而且应严格按照法定规定的防治时间,详细按照发布的长势要求,积极地采取先穗短而粒多的作物类型。
2. 合理地施肥。
播种前在种子植后期对施用氨肥,可以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加强田间管理。
细心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作物的抗性,加强田间管理,调整播种期,及时杀菌除草,能有效遏制各种害虫、性病发生。
4. 及时施药。
及时施用抗病剂,可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如采用高氨间苯三酚、阿米索他等组份的抗性剂,为防治水稻恶苗病带来了可能性。
5. 适当添加有机农耕肥料。
有机农耕肥料能够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加,可改善土壤结构,缓解水土流失,累积水分,增加土壤肥力,也使作物抗病性增强,可有效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率。
水稻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水稻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水稻是我市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都受到各种病虫的严重威胁,发生普遍而为害严重的有三虫四病,即: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
此外还有稻蝽蟓、粘虫、稻管蓟马、稻曲病等多种病虫,鼠害、草害、螺害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
一、水稻主要病害及防治(一)水稻稻瘟病1、稻瘟病发生在水稻的部位及其症状: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从秧苗到抽穗结实都会受害。
因病菌侵害水稻的部位和生育期不同,症状表现有如下几种:(1)苗瘟:用带病种子播种,种子发芽不久就会发病,病菌侵染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水渍状病斑,使幼苗卷缩枯死,严重时成团枯死,状如火烧。
(2)叶瘟:在本田稻株叶片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病斑。
急性型病斑:病斑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或呈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上密生灰绿色霉层,这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
慢性型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红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棱形或长棱形,病斑两端有一条褐色纵线,称为坏死线。
天气潮湿时,病斑也可以产生青灰色的霉层。
(3)节瘟:病斑初期在节上产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围绕全节变黑、干枯、下陷,最后全节腐烂,折断倒伏。
(4)穗颈瘟:发生在穗颈节上,病斑灰黑色或淡褐色。
发病早而严重的全穗变白,极象螟虫为害的白穗,发病迟的可使谷粒不饱满,影响产量。
此外,在枝梗上和谷粒上也会发生枝梗瘟和谷粒瘟。
一般气温在24~28度,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或叶片上有水珠,阴雨连绵,雾多露重,最适宜病菌产生孢子和侵入为害,在水稻的一生中,以秧苗四叶期、分蘖期和抽穗始期最易发病。
2、稻瘟病的防治:(一)农业防治:(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选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如目前推广的II优128、博二优15、粤丰占等新品种,丰产性能好,米质优又抗稻瘟病。
而七桂早、糯稻等品种较感病。
(2)加强栽培管理,提倡多施有机肥料,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的症状: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水稻产区,在我国稻区发生较多。
秧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病。
苗期发病,感病重的稻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感病轻的种子发芽后,植株细高,叶狭窄,根少,全株淡黄绿色,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
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
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
刨开病茎,内有白色菌丝。
恶苗病的发生主要是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
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的极少。
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半系统扩展,刺激植株徒长。
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健株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
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
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剧烈,发病多。
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
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粳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恶苗病首先要选栽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准时拔出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不要把病稻草作为种子消毒或催芽或捆秧把。
无论在秧田或本田中发觉病株,应结合田间管理准时拔出,并集中晒干烧毁。
由于此病的最主要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因此,建立无菌留种田和进行种子处理是防治此病的关键。
稻种在消毒处理前,最好先晒1—3天,之后选种,然后消毒。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13.5%咪鲜胺·甲霜灵粉剂1:80—100(药种比);0.3%咪鲜胺·蚍虫啉悬浮种衣剂1:40—50(药种比);15%甲霜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0—50(药种比);在田间苗期发病后,可以用45%代森铵水剂78—100ml/亩+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35—46g/亩,兑水40—50Kg喷雾;或用20%溴硝醇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1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600倍液均可喷雾。
水稻恶苗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合理密植
根据地力和品种特性,合理安 排种植密度,改善田间通风透
光条件,降低发病率。
化学防治措施
浸种消毒
使用化学药剂对种子进行 浸泡消毒,如使百克、咪 鲜胺等,可有效杀死种子 表面的病菌。
喷药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药剂 ,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 等,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
注意事项
使用化学药剂时要严格按 照说明书操作,注意安全 和环保,避免产生药害和 污染。
低。
病苗矮化
水稻恶苗病会导致病苗矮化,这是 因为病原菌侵染破坏了植株的根部 组织,影响了养分的吸收和传输, 从而影响了植株的生长。
病苗倒伏
水稻恶苗病会导致病苗倒伏,这是 因为病原菌侵染破坏了植株的维管 束组织,使得植株无法保持直立。
发生时期
•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时期主要在水稻的生长期,也就是从插秧后 到收获前的这段时间。在生长期中,病原菌通过伤口、裂口等 处侵入水稻植株体内,并进行繁殖和扩散,导致病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措施
接种抗病菌株
通过接种抗恶苗病的微生物菌株 ,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应用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 霉素等,对水稻恶苗病有较好的
防治效果。
以菌治菌
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通 过施用某些菌剂来抑制恶苗病的
病原菌繁殖。
04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实 践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的选择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 重要手段。选用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地 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05
水稻恶苗病防治的未 来展望
加强科研力度
01
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水稻恶苗病的研究,包括病原菌鉴定、流行 病学调查、抗病育种等,以提高对病害的认知和理解。
02
水稻恶苗病的有效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有效防治恶苗病在我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在一些稻区的病情有所加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搞好防治工作。
一、病因1、症状识别:此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
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可死亡。
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出l/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l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
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
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剥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
以后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2、病原鉴定:恶苗病系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的fusariu moniliforme scheld(串珠镰孢菌)引起的。
病部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一般无色。
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或有双胞,大小为4一6微米times;2一5微米,最初在分生孢子梗上串生成链状或簇生成球状,以后分散。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细长,新月形,两端弯曲尖削,基部有足胞,大小为l6一57微米times;2.5一4.5微米,一般有3一5个隔膜。
大型分生孢子通常着生于多次分枝的无色分生孢子梗上,多数分生孢子集聚时呈淡红色或橙红色,干燥时呈粉红色或白色。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长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发生主要是由于病原菌引起的。
病原菌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以下是关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的详细说明。
一、发生原因:1.环境因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相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高湿、高温、高光照的环境利于病菌的繁殖和生长,从而导致水稻恶苗病发生。
2.土壤因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也与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肥力等土壤因素有关。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或过低的土壤以及缺乏某些必需的营养元素的土壤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3.种子和苗种质因素:种子的质量和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种子萌发前后被病原菌侵染,或者种子自身带有病原菌,都会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病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常见的有青枯病丝菌、稻纹枯病菌、立枯病菌等。
这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和水体等途径传播,并在适宜的环境下引起病害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1.良好的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根本措施。
包括亩土施足足量的基肥和追肥,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和通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叶和病秆,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
2.选用抗性品种: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
在选育新品种时,应注重病害的抗性评价,选择抗性优良的品种进行推广。
3.种脱毒苗种:选用经过脱毒处理的苗种,可以减少病原菌的带入,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在苗种繁育、贮存和销售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并采取有效的灭菌措施,确保苗种的健康。
4.化学防治:在水稻恶苗病发生初期或大面积流行时,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包括使用含有有效成分的杀菌剂进行农田喷洒,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扩散。
5.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具有抑菌能力的微生物来防治水稻恶苗病,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如利用一些产生抗生物质的细菌株和真菌株,对病原菌进行拮抗,达到防治的效果。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稻根、幼苗等部位,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下面将介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 发生原因:1.1 天气条件:水稻恶苗病主要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发生,特别是在连续多雨或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病害。
1.2 土壤条件:恶苗病主要发生在酸性土壤或缺氧的土壤中,这些土壤条件下利于真菌的繁殖和生长,并使水稻根系易受到真菌侵袭。
1.3 接种源:恶苗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种子、秧田土壤和水源传播,种子和土壤中的病原菌引起的初发病是造成恶苗病大面积流行的重要原因。
2. 防治方法:2.1 种子消毒:在播种前,将水稻种子浸泡于0.3%的高锰酸钾溶液中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再行播种。
这样可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真菌孢子,减少病原菌传播。
2.2 合理施肥:恶苗病溃疡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土壤的缺氧,因此在播种前进行旱越、翻耕等措施,提高土壤透气性。
合理施肥,避免施用过量的氮肥,以免促进病菌繁殖。
2.3 防治虫害:水稻恶苗病往往与虫害同时发生,虫害的伤害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
在播种前要做好虫害防治工作,及时清除水稻田中的害虫,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4 使用防病剂:在播种前,可以将种子浸泡于含有有效成分的农药中进行消毒处理。
播种时可以添加一些有效成分的农药或生物制剂,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进行喷施药剂,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2.5 杂交培育: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抗恶苗病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天气条件、土壤条件和接种源等有关。
针对这一病害,我们可以通过种子消毒、合理施肥、防治虫害、使用防病剂以及杂交培育等措施进行防治。
这些方法既可以预防病害的发生,也可以减轻已经发生的病害的危害,从而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水稻恶苗病的比较鉴别和综合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比较鉴别和综合防治摘要介绍了水稻恶苗病发病的症状、病原的特点、侵染循环和方式、引起发病的因素,以及综合防治的方法。
关键词水稻;水稻恶苗病;水稻苗瘟;水稻烂秧;防治水稻恶苗病又称为水稻徒长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水稻病害,在苗期和成株期都会发病,各地都有发生。
田块病株率3%左右,少数重的田块病株率达40%以上,减产10%~40%。
病菌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小麦、大麦、玉米、豌豆、西瓜等作物。
1为害症状1.1苗期病株多表现纤细、瘦弱、叶鞘拉长,比健株高出近1/3,色淡,叶片较窄,根系发育不良,即典型的徒长型症状。
少数表现比健株矮小。
大部分病株在苗期即枯死,少数移栽后25d内枯死。
1.2本田期本田期有3种类型病株:1.2.1徒长型病株。
表现叶鞘拉长,比健株高约1/3,分蘖少甚至不分蘖。
叶片狭窄,并自下而上逐渐枯黄。
中后期出现倒生根,叶鞘变褐,根系发黑,后期茎秆变软,整株枯死,枯死株上出现白色至粉白色霉层。
1.2.2普通型病株。
高矮与健株相当,叶色相近,有些发病快,2~3d即出现倒生根,并很快枯死。
有些发病持续时间很长,除倒生根外,从外表看不出其他症状,至20d或更久才见枯黄。
1.2.3早穗型病株。
表现为提早抽穗,比健株早3~7d,且穗头较高,穗小,6~10d即成白穗,未成白穗的结实也不饱满。
2病原病原菌为串珠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态为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2.1形态2.1.1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有大小2型,小分生孢子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小(4~6)um×(2~5)um。
大分生孢子多为纺缍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28)um×(2.5—4.5)u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
2.1.2子囊壳。
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um×(220—420)um。
2.1.3子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