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
萧红评价史研究
![萧红评价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43f0e1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3.png)
萧红评价史研究萧红评价史研究论文报告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命运。
然而,面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人们对萧红的评价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萧红评价史的研究现状,并且列举出以下九个提纲标题:一、萧红的文学及其时代背景简介萧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女性的尖锐、敏感和细腻的观察。
同时,她的作品也记录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历程。
二、40年代的萧红评价在40年代,萧红作为一位革命文学家,她的作品引起了当时文坛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一时期,她的作品被誉为“红色的玫瑰”,并被称为典型的“正面写作”。
三、50年代的萧红评价到了50年代,中国的文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萧红的作品也被重新审视和评价。
她的作品受到了左派文艺批判的批评,被指责为“民主主义的抒情主义”。
同时,她的生活经历也被怀疑和质疑。
四、文革期间的萧红评价在文革期间,萧红受到了严重的批斗和迫害。
她的作品被贬低为资产阶级的文艺产物,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之一。
五、80年代之后的萧红评价到了80年代,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思想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萧红的作品也受到了重新评价。
她的作品被重新发现和认识,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重要参照。
六、海外学术的萧红评价萧红的作品在海外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评价。
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角度来看,萧红的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价值。
七、萧红评价史的学术研究萧红评价史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
许多学者对萧红的作品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八、萧红评价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萧红评价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是深远的。
它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也反映了文学作品如何成为历史遗产和文化瑰宝的变迁过程。
九、萧红评价史的启示萧红评价史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不可归于某一特定的政治和文化倾向,而应该以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和人性的深刻共识来衡量。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作文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026cf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3.png)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作文Title: Xiao Hong: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Xiao Hong, renowned as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eft an indelible mark in Chinese literature. Her works, filled with emotional depth and social commentary, resonated strongly with the people of her era.萧红,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她的作品充满情感深度和社会评论,深深地打动了她那个时代的读者。
Born into a humble family, Xiao Hong's early life was fraught with challenges. Yet, her unwavering passion for writing propelled her to pursue her literary dreams amidst adversity.萧红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早年生活充满艰辛。
然而,她对写作的坚定热爱让她在逆境中坚持追求文学梦想。
Her novels, such as "Tales of Hulan River" and "生死场"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captured the unique flavor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rural life. Through her writing, she not only voiced the concerns of the common people but also explored the nuances of human relationships.她的小说作品,如《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捕捉了中国东北的独特风情和乡村生活的复杂性。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a98435e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3.png)
萧红的著作萧红,原名萧妮,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母亲”。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
本文将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代表作品以及其作品的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萧红的著作。
一、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萧红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家境优渥,父亲是地主,祖父是清朝公卿。
由于女童的地位非常低下,她在家庭中遭受封建思想的压迫。
幼时,父亲曾经对她说:“女人可以嫁出去的时候不能太聪明,否则没人娶你。
”这一言论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和个性,成为她后来作品中探讨封建思想、女性地位和婚姻自由的重要主题。
萧红在上海中学读书期间,接触到了现代文学并深受影响,开始尝试写作。
1923年,她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系,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
二、代表作品萧红的作品风格独特,往往融合了她个人的经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她的代表作品如下:1、《呐喊》这是萧红的处女作,也是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集包括11篇作品,主题都涉及到现代城市的生存状态和失落感。
其中《烟草店》、《明天的祖国》、《一件小事》等作品表现了封建旧制度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2、《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种描绘不同性格的人物为主线,表现了当时社会上阶级矛盾和封建礼教造成的人性悲剧。
小说的结局令人深思,那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暖的社会,是如何让燕子翩翩飞去?是爱情还是信仰拯救了人性?3、《生死场》这是萧红的第三部小说集,也是她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着“生死”的主题展开,涵盖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生命命运。
小说展现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萧红在这部著作中展现了极其丰富而高度的文化修养,同时摆脱了部分作家的社会现象关怀,全情赋予文字的感人肺腑和人生的深刻哲理。
呼兰河传萧红的简介
![呼兰河传萧红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ea6aa7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3.png)
呼兰河传萧红的简介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代表作《呼兰河传》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就萧红的生平和《呼兰河传》进行简单介绍。
萧红,原名谢婉莹,生于1911年,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
萧红的文学创作以描写人民生活为主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百态,揭示了民间生活的真相,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和人道主义情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其中,《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她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以东北地区的呼兰江沿岸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生活故事,反映出中国近代农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贫富悬殊、封建礼教等问题。
小说的主人公是叫做“小兵张嘎”的穷租农,故事以追求幸福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他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摸爬滚打,与天斗地斗的生存历程。
小说深刻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的虚伪、无情和黑暗。
文中“小兵张嘎”坚韧不拔、善良而又勇敢,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也使广大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深层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全国各地读者喜爱。
此外,该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形式,传播了更加广泛。
总之,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其作品以思想深邃、传达民族情感、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历史的透视等方面著称,在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呼兰河传》更是代表了作家的文学高度和社会思想的深度,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萧红全集的第二卷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读后感
![萧红全集的第二卷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171165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7.png)
萧红全集的第二卷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读后感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真实、深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而著称。
《萧红全集》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第二卷是她回忆鲁迅先生的一部分,通过她的文字,读者得以深入了解鲁迅的人格魅力和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这部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对鲁迅更加敬仰,对文学更加热爱。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鲁迅先生的才华所折服。
在《萧红全集》第二卷中,萧红回忆了自己与鲁迅的交往,她深刻地描述了鲁迅的人格魅力和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内心世界,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都让我深深地敬佩。
在萧红的叙述中,我看到了一个鲁迅先生不断探求真理、不断追求创新的形象,他的才华让人敬仰,也让人感到震撼。
其次,我对鲁迅先生的正义之心和社会责任感深表钦佩。
在《萧红全集》第二卷中,萧红深情地回忆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鲁迅以其极具批判性的文学作品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苦难,他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的正义之心和社会责任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担当,他一直将自己的文学写作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为了提高人们的社会意识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种正义之心和社会责任感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也让我对鲁迅先生更加尊敬和崇敬。
最后,我觉得这部作品对我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启迪。
《萧红全集》第二卷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造诣和社会责任感,也使我深入思考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作品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家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之心,他的作品让我认识到了文学的力量和社会的现实。
我希望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对文学的独到见解,也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和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也会更加热爱和尊敬鲁迅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萧红的简介资料
![萧红的简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a2823190066f5335b812122.png)
萧红的简介资料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用!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萧红的生平事迹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谈萧红的文学史价值_为萧红诞辰百年而作
![谈萧红的文学史价值_为萧红诞辰百年而作](https://img.taocdn.com/s3/m/7cfc6a5c804d2b160b4ec0dd.png)
( 吉林大学 文学院 , 长春 130012)
216
想来源上讲 , 应该说萧红自觉的启蒙意识的主体并不 是源 自于鲁迅 , 而更多是从自我的精神结构中衍生出来 的。鲁 迅的国民性话语主要是西方文 化价值参照下的自我反思 , 而萧红文学的文化 批判力 量更多是 来自来 于对 地域性 文 化背景和战争状态 下人的 麻木、 卑微、 粗鄙 的生 活形态 的 强烈体认。如果说鲁迅的启蒙 是一种文化实践的话 , 萧红 的文化批判视角则是 一种生命实践。相对于文化实践 , 生 命实践虽然缺少思想的光辉和 理性的深度 , 但却充满 了日 常经验 和 个 性感 受 , 更 具 细节 与 生命 力。 呼 兰 河 传 、 生死场 、 马伯乐 等作 品显 示了 萧红生 命实 践特征 的 启蒙思想的鲜明特征 。萧红 在 五 四 退潮之 后仍然以 一 种独特的姿态坚守在 启蒙的行列 , 实属难能可贵。 萧红的地域性书 写是中国 现当 代文学 史上 一个非 常 重要的地理坐标。地 域文化 是文学 扎根民 族文 化特定 形 态 , 挖掘民族潜能 , 拓 宽文学 想象边 界所凭 借的 一种有 效 的手段与途径。在中国现代文 学的发展过程中 , 由于 域外 文化的冲击而引发 的思想 解放潮流 和外族 入侵 而引发 的 救亡图存思潮的强 势制导 , 文学 创作一 直呈 现出 整体性、 潮流性的特征 , 文学的时 代精神 挤压了 地理 表达 的空间。 虽然现代文学中不乏乡土文学 , 但乡土世界往往成为 现代 意识和政治观念考察和反思的 对象与模本 , 地域景观 的复 杂性和丰富性多被 遮蔽。萧 红在作 品中处 处流 露自己 熟 悉的乡野经验与边 地记忆 , 对东 北地域 的原 始风 光、 方言 俚语、 民俗事象 , 以及 生活化 的地域 生命形 态给 予系统 而 全面的描绘 , 努力发掘既封闭保守又粗狂坚韧的东北 文化 的精神品格 , 充分凸显了身处本土地理文化情境之中 的主 体性的审美文化反应 。以萧 红为首 的 东 北作家 群 在 中 国现代文学史版图上的崛起 ,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文 化和 新文学发展中南方 籍作家 挑大梁和 东北文 学发 展滞后 性 的尴尬局面 , 使东北文学在新文学史的地理分布上获 得了 一席之地 , 并对其后的东北地域文学的创作起到原型 和示 范的作用。 萧红文学的女性 意识在 文学 史中 独具一 格。女性 主 义是中国现代文学 发展过 程中一个 无法忽 视的 文学史 现 象。它是在中国文化 现代性 转型过 程中借 助西 方的人 格 觉醒和个体尊严等 现代思 想力量孕 育而成 的追 求女性 思 想独立和精神自由 的性别 权力意 识。女性 主义 思潮使 文 学创作出现了独具女性特征的 伦理内涵、 审美气质和 价值 机制 , 拓展了文学价值和审美表现的空间维度。摆脱 男性 权力的历史制约 , 维护女 性尊严 , 寻 求女性 解放 是萧红 文 学创作的一个 显在 的价 值追 求。在 小 城三 月 中 , 萧 红 通过对 林黛玉 式的 人物 翠 姨 的塑 造 , 将边 域小城 中 追求婚姻自由 , 摆脱父权枷锁的女性心理世界诠释得 淋漓 尽致。 手 中 , 萧红 以第 三人 称视 角叙 写了 边缘 女孩 王 亚明被排斥 , 无法获得自 尊与安 全感的 生存 处境 , 这种 处 境恰是女性在男权社会金字塔 底部真实境遇的贴切转喻。 萧红不但极力揭示两性秩序和 权力等级中性别的不平等 , 而且在文字中还努力 回避女性之于男性的感情。在 北中
文学史关于萧红的评价
![文学史关于萧红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7934aee81c758f5f61f674f.png)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二)》唐弢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1月版关于萧红的篇章:252—253 一页多些。
萧红(1911—1942)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也出版于一九三五年。
这本作品真切地反映了东北人民沦陷前后的生活,正像鲁迅在序文中所说的,“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小说的前十章描写沦陷以前的东北:在哈尔滨附近的广大农村里,“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农民们把耕田的老马送进屠场换来两块纸币,随即全被地主夺走;人民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惩罚那些吸血的剥削者,但得来的却是监牢和更沉重的灾难;年轻的一代牢牢记住亲人惨死的仇恨,随时准备索还血债;疾疫伴随饥饿夺去人们的生命,威胁着每一个活着的人。
自第十一章以下,描写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广大人民的苦难和斗争。
他们“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在斗争失败后,他们认识到只有再组织起来去当革命军,才是正确的道路。
于是辞别残破的家乡,走向更艰苦、更漫长的路程。
作品没有一条贯穿全局的故事线索,它只是许多生活画面的连续。
因为作者观察的深入和笔致的细腻,在明丽的画幅中含蕴着感人的力量。
在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因此忽视阶级矛盾,从而真实地写出了东北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深重灾难。
这是小说的可贵之处,也是小说胜过同一时期不少同类作品之所在。
继《生死场》之后,萧红还写有《旷野的呼喊》、《手》、《小城三月》(短篇)、《马伯乐》(中篇)和《呼兰河传》(长篇)等。
其中如《手》通过一个染匠的女儿在学校里因为一双黑手受到歧视的故事,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
作品构思既巧,描写亦复深婉动人。
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呼兰河传》在过去生活的回忆里表现了作者对于旧世界的愤怒,但也流露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小而产生的寂寞的情怀。
萧红还有以“悄吟”的笔名发表的散文集《商市街》和《桥》,内中也不乏优美之作。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组编写1979年版有关萧红的篇目324页—326页大致两页多些本书客观的介绍了萧红的身世和文学代表作品。
萧红评价史研究
![萧红评价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173fc0b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d.png)
萧红评价史研究萧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之一,她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上世纪的社会现实和人性,令人动容。
为了更好地了解萧红的文学成就,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进行萧红评价史的研究,旨在呈现出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探讨萧红作品的评价史,并提炼出以下九个提纲标题:一、前人评价自萧红创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不少先驱文学家,如郭沫若、秦牧、沈从文等,对她的作品进行了高度赞扬。
二、后人评价今天,随着文学史的向前发展,许多后人文学家和评论家也开始对萧红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
他们的评价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三、作品特点通过深入研究萧红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文学特点:如批判现实、揭示人性、坚持真实等。
四、文学价值萧红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社会的回响而生,更被视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具有深远的文学价值。
五、思想价值萧红的作品不仅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对当代的读者带来了思考,反映出对当今社会的现实和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六、革命性质萧红作品中的革命性质,是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的点。
她的红色意识和意识形态是否是其文学成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呢?七、创作思想萧红的作品,对于她的创作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深入了解她作品的必需环节。
八、影响力萧红的影响类似一种涟漪,不仅在当代文学,而且在文学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九、展望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中,寻找新的萧红研究领域,有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而这又将对我们今后研究萧红和她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帮助。
1.前人评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郭沫若、秦牧、沈从文等文学家对萧红的作品表示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这些评价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萧红作品的传播和发展。
2.后人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和评论家对萧红的作品进行了评价和研究。
后人的评价可能会更加深入和复杂,对于萧红的文学成就也更有价值。
3.作品特点萧红的作品主题突出,内容批判现实,揭示人性的同时探讨人道主义等众多主题。
萧红传记读后感
![萧红传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0bcb8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2.png)
萧红传记读后感萧红,中国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富有力量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现实社会和人物的描写深入细腻。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萧红的传记,对她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在读完这本传记后,我深感萧红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匹黑马,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生活实践中表现出无人可比的坚韧勇气和对真理的追求。
萧红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家境变故使得她从小就接触到社会的不公和残酷。
她的家庭对她的教育非常重视,但同时也对她的成长施加了重重压力。
在传记中,我了解到她在学校的生活并不顺利,她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不适应让她渐渐变得沉默寡言。
然而,这种沉默并不代表她没有思考和观察,相反,正是在这种压抑中培养出了她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我读到萧红在文革期间的经历时,我对她的坚韧和勇气更加佩服。
她不仅在极端的政治环境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还积极参与到社会运动中,为民主和自由而奋斗。
她的坚持和反抗引起了当时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注意,使得她的文学成就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尊重。
但同时,她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遭受了种种迫害和压抑。
然而,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坚定地用笔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痛苦。
在读完这本传记后,我更加欣赏萧红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精神。
她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百态人生,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呼唤。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冷峻和对人性的关注,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她不回避现实的丑陋,而是积极地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她的写作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审视和批判,以及对真理的不懈探索。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还学到了萧红不断自我提高和追求完美的品质。
她对自己的写作要求极高,不断追求艺术的突破和创新。
她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敢于走在时代的前面。
在传记中,我读到了她与其他作家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碰撞和友谊交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她是如何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辩论来提高自己的作品和思想水平的。
对萧红的评价400字左右
![对萧红的评价400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063e4b1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f.png)
萧红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作家,她的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大量具有深远影响的不朽之作。
她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萧红在文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她的作品数量和质量,更在于她对文学形式的创新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她的作品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普通人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苦难。
她的文字充满情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她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她的作品往往以小见大,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敬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勇气。
萧红的生活经历也是她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她曾经经历过战争、贫困和社会动荡,这些经历让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现实,也让她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
她的作品也因此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萧红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她的创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生活经历也让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现实,也让她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
我们应该珍视萧红的作品,传承她的精神,让她的文学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萧红生平的介绍
![萧红生平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cfd291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7b.png)
萧红生平的介绍萧红是民国时期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女作家,她的有名不仅仅在于她的作品,例如《呼兰河传》的优秀让人大加赞赏。
还在于她和当时的名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瓜葛联系。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萧红生平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萧红生平的介绍萧红生平是非常令人瞠目结舌的。
她是一个有个性的女子,因为反对包办婚姻所以就逃婚了,后来生活困难又和未婚夫生活在了一起。
可是因为欠下了巨额债务,在旅店还不上住宿费,所以未婚夫就把当时已经怀孕的她给抛弃了,自己回了家。
而萧红本人却是有家不能回,因为自己的任性,已经让家里和自己断绝了关系。
在萧红生平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男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小小红军”里面的另一个——萧军。
那个时候萧军孩子报社工作,看了萧红寄给报社的求助信,就趁着哈尔滨一次发大水,把萧红给救了出来。
如果说萧军最初对面前的这个女人只是怜悯,那么后来就有了敬佩,再后来就产生了爱情。
他们两个人惺惺相惜,在文学的道路上相互促进,一起离开东北前往上海。
这个时候,出现了萧红生平里的另一个重要的男人——鲁迅。
在上海,他和他的妻子对待萧红夫妇亦师亦友,萧红受到了他们很大的帮助。
可是因为和萧军的性格问题,两个人最终分手了。
萧红重新找了诗人端木,在生活不久之后,萧红因为肺癌死掉了,结束了她短暂的一生。
萧红坎坷的一生萧红从理论上来讲,萧红的婚姻是有两段的,但是因为她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可以说她是经历了两段半婚姻。
因为她的第一段感情,只是一个关于婚姻的半成品,并没有真正的明媒正娶,连一张结婚证明都没有。
萧红的第一段感情谈的曲曲折折,更像是她在现实打击下的屈服。
他本来是她的未婚夫,她看不上他,就逃了。
在她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出现了,她就跟了他。
后来,他让她怀孕了,却不管她了。
而她,已经成了家乡的笑柄,再也没有脸回去。
下面就是第一段婚姻。
在萧红怀着别的男人孩子的时候,有一个男人告诉她说我娶你。
萧红喜欢这个男人,因为他有才,她觉得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
论萧红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论萧红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271cf9adec3a87c24028c43f.png)
论萧红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作者:张云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6期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作家。
她的小说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在民族关怀上不逊色于男性,在对女性的关怀上又有其独特的意义。
她的小说是以空间来结构小说的。
萧红作为女性作家为中国小说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萧红中国小说现代化贡献【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6-0038-01一、概述文学的现代化(现代性)是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种开放的运动的过程,并在运动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它连着过去又影响未来。
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来其自身的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的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
由此看来,小说的现代化也至少要具备两个内容,一是现代意识,即能动的反映时代生活的本质,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趋势;二是要对传统有所反思,而批判性是其中一个方面,反思也是为了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现代小说自“五四”起,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曲折前行,经历了诞生期,成长期,到了三四十年代成熟期小说的时候,中国小说现代化取得长足进步。
众多现代作家中,萧红在创作上却为小说的现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她对民族的关怀,对女性的关怀和用独特的空间艺术建构小说上。
二、民族关怀生长在东北的萧红,对日军的侵略更身有感触。
“九一八”之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抵御外辱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而强烈的愿望和要求,救亡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作家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
感应着这种时代气息。
萧红也不例外。
首先是她对日本侵略中国罪行的控诉。
萧红的代表作之~《生死场》的后半部分,着力描述了“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的铁蹄践踏下的东北河山。
萧红关注着家乡,关注着民族的命运,怀着愤恨敌人和热爱祖国的热情写下凄美的文字。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但是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有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这失眠一直持续到黎明,在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37cd7c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c.png)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一、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原名谢婉蓉,山东莱州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家。
她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代表作有《生死场》、《凤霄》、《北妹》等。
萧红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而闻名,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二、创作风格
1. 写实主义风格:萧红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她揭示了社会底层妇女生活的残酷和压迫,描述了苦难女性的命运。
2. 妇女关怀:萧红对妇女命运的关注是其作品的核心,她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以及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3. 集体主义情感:萧红作品中常有对集体主义情感的歌颂,她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作用。
4. 忧郁风格:萧红的作品常带有忧郁的情感色调,其中体现了她对社会不公和人生命运的悲观态度。
三、代表作品
1. 《生死场》: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破旧农村上演的妇女痛苦命运。
2. 《凤霄》:描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沉沦,以死亡作为解脱的方式展现出女性的悲剧命运。
3. 《北妹》:通过对女性的复杂人物塑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性别歧视和女性的命运掌握在男性手中的现实。
四、影响与评价
萧红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她的作品对于探讨女性命运、剖析社会现实、塑造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萧红的写作风格独特,批判现实的态度让她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她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先驱之一,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打开了道路。
限于篇幅,以上仅为萧红研究报告的简要内容,不足以详尽展示其丰富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
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
![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279356d05f0e7cd18525364c.png)
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穷人和女性作为外视角,落在作品的题材、人物和故事上面;而作为内视角,则表现为作者的道德立场、思想和情感的倾向性。
萧红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暴露权势者,反抗“男权中心社会”,控告世界的不义。
但是,当她批判穷人和妇女的愚昧和残酷时,那充满愤怒的目光中,却又是含了哀悯的。
她清楚地知道,使穷人和妇女的人性劣质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立场上,她作了必要的倾斜。
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燃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
女性视角的运用,需要具备自觉的女性意识或女权意识。
比如张爱玲,虽然在她的小说中,也有不少女主角,但是在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
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
悲剧紧贴着她的肉身。
她的大小作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原始激情”。
萧红的这份激情,无疑地同她敏锐的感觉有关,其中突出的是痛觉。
正是持续的疼痛,使她的情绪和情感,带上了一种苦难性质,故而在颜色、比重、速度、形态方面有了异常的改变。
她把所有这些主观的东西,在自由叙述中重新植入被创造的世界,从而深化了她的悲剧主题。
她那部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生死场》就是鲜明的一例。
《生死场》写于1934年。
萧红二十来岁在哈尔滨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大约半年之内占领了东北全境,萧红作为难民离开东北往内地跑。
1934年萧红和她的伴侣萧军来到青岛,萧军在这里写《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是直接写抗战活动的小说,萧红在这里写《生死场》。
文学评论萧红
![文学评论萧红](https://img.taocdn.com/s3/m/7349a436482fb4daa58d4b2d.png)
萧红,一颗文学明星不久前,看了关于萧红女士的文艺片《黄金时代》,这引起了我对萧红女士的好奇。
闲暇时,翻阅了萧红女士的作品集,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萧红一生处于贫困、悲苦和坎坷之中,然而她在多灾多难的漂泊生涯中,一次又一次地与命运抗争,哪怕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1911年,这一年是辛亥年。
似乎萧红注定了要与革命纠缠,在历史的大变迁中来到人世。
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她的父亲冷漠残酷,贪婪吝啬,是封建制度的忠实捍卫者。
从小,她就对“温暖”“爱”怀着永久的憧憬。
萧红追求爱情却被未婚夫抛弃,怀着未婚夫的孩子嫁给了萧军。
萧红一生贫苦,生下的孩子无力抚养,只得送去别人家。
虽然萧红遇见了萧军这个知音爱人,好景不长,萧军出轨并且家暴,俩人之间争吵不断,于是不得不分手。
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孩子出生三天不幸夭折。
由于端木的懦弱,几次逃亡时,将萧红抛下。
萧红一次又一次被爱情放逐。
31岁的萧红贫病交加,在日本侵略的炮火中,病逝于香港,结束了她短促而悲凉的一生。
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把自己的忧伤沉思转化成审美,为自己的作品营造了悲凉的气氛,一个悲剧的世界由此诞生。
萧红格外关注底层人民的苦难。
《王阿嫂的死》描写了农民的悲惨命运,也揭示了阶级的尖锐矛盾。
其中有一段是描写王阿嫂给地主拼命干活却连一片干菜都未曾入口。
“王阿嫂和别的村妇们都坐在茅檐下用麻绳把茄子穿成长串长串的,一直穿着。
不管蚊虫把脸和手搔得怎样红肿,也不管孩子们在屋里喊妈妈吵断了喉咙。
她只是穿啊穿,两只手像纺纱车一样,在旋转着穿……”农妇们忠厚老实勤快干活却得不到任何回报。
王阿嫂的丈夫王大哥是被张地主活活烧死的,无知的农妇们还感慨着张地主是个好人。
身怀六甲的王阿嫂还得下地干农活,动作稍稍迟缓就遭受地主的踢打,早产而死。
“她的身子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血泊中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在萧红作品中,死亡固然是悲剧,更悲的是死亡者的身后人,老无所养,少无所依的景象更让人悲痛。
萧红评价史研究
![萧红评价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15bc66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e.png)
萧红评价史研究萧红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尽管她的文学成就备受肯定,但在萧红评价史研究领域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争议。
因此,探究萧红的评价史,不仅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她的文学成就,也有助于探讨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
本论文将围绕萧红评价史的研究展开,各个方面和争议进行探讨。
并列举了以下9个提纲标题:1. 萧红的文学贡献是什么,为何她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2. 对于萧红文学作品的评价有哪些,来自学术界和读者的评价各有何观点?3. 萧红的文学作品与其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是怎样的?4. 学术研究中,有哪些观点和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萧红的写作和文学成就,又有哪些观点需要注意避免?5. 萧红的性格和生活经历对其写作和评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 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权主义和社会批判内容对当时社会和今天的阅读者有何启示?7. 对于萧红作品中存在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一争议性问题,对其进行怎样的审视和理解?8. 国内外学者如何对萧红的文学作品进行不同程度的接受与评价,哪些方面存在跨文化交流与失误?9. 萧红作品的阅读和研究价值,如何与当代文学关系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总而言之,萧红作为文学史上重要的一员,其作品在文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探讨价值。
通过探讨萧红评价史,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她作为作家的特质和文化背景,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方法。
1. 萧红的文学贡献是什么,为何她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在这个提纲中,可以探讨萧红的文学成就以及其所代表的文学思潮和风格,比如她独特的叙事技巧、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等。
同时,也可以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萧红作品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中的位置和意义。
2. 对于萧红文学作品的评价有哪些,来自学术界和读者的评价各有何观点?这个提纲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a6a376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6.png)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1. 简介萧红,原名谢娇英,生于1911年,逝世于1942年。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以其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深沉的思想内容而备受赞誉。
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她写下了许多留传后世的优秀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2. 文学风格萧红的文学风格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她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常常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进行创作。
她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融入到文字中,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她的文字简练而有力,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3. 作品特点萧红的作品通常以男女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为题材,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
她的文字充满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她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剧意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愤懑和批判。
4. 影响萧红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她的写作风格直接了当,真实而感人,为当时的读者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她的作品深入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矛盾,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她的作品也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5. 评价对萧红的评价多数都是正面的。
她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
她的文字直击灵魂,打动读者的心,被誉为“笔下的女神”。
她勇敢地站在了社会底层弱者的一方,以她的文字为他们发声,批判社会的不公平。
她的作品启示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引发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萧红的作品提出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她的作品过于悲观压抑,缺乏乐观和希望的元素。
有人指出,她的作品过于情感化,缺乏理性和冷静的思考。
这些批评意见提醒我们在评价萧红时要尊重多元的观点,并注重批判性思考。
6. 总结总的来说,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作家,她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使她的作品在当时和今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https://img.taocdn.com/s3/m/a72e0582941ea76e59fa0454.png)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1935年,萧红以一部《生死场》,崛起于中国文坛。
鲁迅在小说的序言中称: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1935年,萧红以一部《生死场》,崛起于中国文坛。
鲁迅在小说的序言中称: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哈尔滨,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
为了冲出狭小的空间,她开始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
有关萧红的名言名句:世界那么广阔,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得这么狭小。
你知道吗,我是一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主流常用素材:民国李清照:改造人类的愚昧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相似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自己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她是一个未受束缚的天才作家,她将生活内化为思想,融会贯通在自己的笔端。
考场运用:张爱玲是在滚滚红尘中生活相对安逸的,她的笔致妖娆阴冷,气局相对狭小尖锐;而萧红生活惨烈,笔致素朴天成,气局宏大崎岖,文学世界温暖深沉,纯粹执著,是一种紧贴大地、关于百姓生与死的大悲凉。
今天,这样纯粹的作家已经太少太少。
我们应摸着良心,问问自己:该坚持的时候,是否坚持了?有关萧红的创新抢分素材:倔强,直白尖锐的女权呼吁:萧红对当时社会中女性生存环境和地位不满,总会借一些事物来表示她的批判,她曾写过,庙里的男雕像总是凶神恶煞,而女雕像却总是低眉顺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
发表时间:2009-06-26T14:47:16.200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3月第3期供稿作者:葛洪伟[导读] 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穷人和女性作为外视角,落在作品的题材、人物和故事上面;而作为内视角,则表现为作者的道德立场、思想和情感的倾向性。
萧红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暴露权势者,反抗“男权中心社会”,控告世界的不义。
但是,当她批判穷人和
妇女的愚昧和残酷时,那充满愤怒的目光中,却又是含了哀悯的。
她清楚地知道,使穷人和妇女的人性劣质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立场上,她作了必要的倾斜。
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燃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
女性视角的运用,需要具备自觉的女性意识或女权意识。
比如张爱玲,虽然在她的小说中,也有不少女主角,但是在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
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
悲剧紧贴着她的肉身。
她的大小作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原始激情”。
萧红的这份激情,无疑地同她敏锐的感觉有关,其中突出的是痛觉。
正是持续的疼痛,使她的情绪和情感,带上了一种苦难性质,故而在颜色、比重、速度、形态方面有了异常的改变。
她把所有这些主观的东西,在自由叙述中重新植入被创造的世界,从而深化了她的悲剧主题。
她那部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生死场》就是鲜明的一例。
《生死场》写于1934年。
萧红二十来岁在哈尔滨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大约半年之内占领了东北全境,萧红作为难民离开东北往内地跑。
1934年萧红和她的伴侣萧军来到青岛,萧军在这里写《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是直接写抗战活动的小说,萧红在这里写《生死场》。
两本书写完之后就寄给了鲁迅。
鲁迅看了很欣赏,经过不太长的周折就帮他们在上海出版了。
书出版的时候,萧红萧军本人已经到了上海。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抗日情绪非常强,不太夸张地说,全国都在关注东北的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大家把注重点都集中到了作者的独特身份(东北人)、作品的独特地域(东北)和独特情绪氛围(抗日)上,两部小说都被定位为抗日小说,两位年轻的作者一下子名声大振,享誉全国。
《生死场》就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传播。
笔者认为《生死场》主要不在于写抗战。
《生死场》一共七八万字,如果看成八万字的话,前面的三分之二大约五万多字内容与抗战毫无关系。
“九·一八”之前的十来年,约1921年前后,这个时期东北两个村庄的老百姓是怎么样过日子的,怎么样地生病,怎么样病了没钱看医生,怎么样地死亡,怎么样贫穷得养不起孩子只能把孩子摔死……全是写的这种东西,这是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
简单来说,就是写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这体现了萧红最深切的人生感触。
萧红作为一个难民逃到了关内,回望备受异族蹂躏的故乡和比平时更加苦难深重的父老乡亲,她意识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应该担负起某种与时局有关的责任,对日本侵略者进行谴责和控诉,表达一个具有亡国之忧的人收回故土的愿望。
另外,萧红在学习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受到萧军、舒群、金剑啸这几个人的影响。
舒群、金剑啸都是共产党员,萧军也是左翼倾向很明显的人。
他们的影响也会使得萧红的创作有时候主动向左联的文学主张靠近。
于是我们看到,她笔下的这帮普通老百姓,他们生老病死的过程突然发生了某种变化,日本人占据村庄以后,他们的生活便多了一个内容:反抗日本人。
在写作中,萧红大胆地打破传统的写实的方法,而采取一系列颇类现代主义的手法,主要表现在内倾的、断裂的、碎片化的处理上面。
她的《生死场》并不像写实主义小说那般的将生活系统化和戏剧化,它们是反完整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而彼此间并没有廊庑相连。
故事无中心,无主角,甚至于无情节。
没有一个人物是支配性的,支配的力量惟在命运的逻辑本身。
《生死场》之后,萧红已经成为一位具有鲜明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女性主义倾向的作家。
在当时,国家意识形态因为民族战争的兴起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政治代替文化,救亡代替启蒙,阶级性代替人性,宣传代替艺术,在这种语境的支配之下,萧红作品的价值不可能被充分认识。
在文学史教科书里,她书中的丰富的人性内容和非主流倾向被遮蔽了。
作为存在者,萧红有理由无视所谓的“文学史”的存在,而仅仅属意于她的文学,它的潜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人道主义与自由。
这是最高的,因而也是最为宝贵的文学品质。
她对文学和历史的贡献也是独一无二的。
责任编辑王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