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初创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史-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学前教育史-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学前教育史1.1904年初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 B2.1904年颁布实施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 B3.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这个学制将学堂改为学校,蒙养院改为蒙养园。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 C4.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陈鹤琴被并称为“南陈北张”,对我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A.张之洞B.张雪门C.张宗麟D.张贻侗正确答案: B5.《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提出了蒙养院的办学宗旨为( )。

A.蒙养家教合一B.政教统一C.政教分离D.文道结合正确答案: A6.创办于1903年,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是()。

A.湖北武昌蒙养院B.湖南蒙养院C.天津严氏蒙养院D.福建公立幼稚园正确答案: A7.南京鼓楼幼稚园由东南大学教授()在自家客厅创办,是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

A.陈鹤琴B.张雪门C.张宗麟D.熊希龄正确答案: A8.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对儿童进行社会公育的机构名为()A.仓B.庠C.校D.廪正确答案: B9.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

A.教养制度B.保傅制度C.保育制度D.三母制度正确答案: B10.张雪门于1966年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初步形成了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A.生活课程B.五指活动课程C.行为课程D.高瞻课程正确答案: C11.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著《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A.贾谊B.颜之推C.康有为D.王守仁正确答案: D12.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儿童公育的主要内容有生存教育、做人教育、社会教育以及()。

A.语言教育B.体能教育C.道德教育D.宗教和艺术教育正确答案: D13.著名的故事《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教育幼年时的孟子而“择邻处”,这说明了幼儿教育应注意()的教育原则。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

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

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

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张之洞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

他在1898年著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

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

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阅读感悟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阅读感悟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阅读感悟张之洞与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和学制,他们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关于他们的相关文献,我对张之洞与癸卯学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感悟。

首先,张之洞是中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教育界的重要人物。

他在江苏任职多年,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当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他强调实用主义教育,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这一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实践教育的发展。

在中学教育方面,张之洞推行了新式学制,即以五年为一个阶段的学制,将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

初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高中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后来的学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张之洞相对应的是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的普通中学招生制度。

癸卯学制实行了“千校联考、统一划定标准、分站初试再进行联考”的考试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入学机会。

这一学制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中国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阅读与研究,我从张之洞与癸卯学制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感悟。

首先,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

张之洞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这一理念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契合,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应对实际问题,具备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教育,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制改革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关键。

张之洞和癸卯学制的出现为中国的学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学制改革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特点,合理划分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学制改革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公正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近代中国学制

近代中国学制

近代中国学制一、壬寅学制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时间:1902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百熙)仿照国家:日本地位:首颁布,未实行二、癸卯学制(常考)1903年,由张之洞起草,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1904年为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

时间:1904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之洞)仿照国家:日本地位:首实施(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修业年限最长的学制(26年) 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前教育:设蒙养院为幼儿教育机构,招收3~7岁幼儿,是我国首次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

女子教育:轻视女子教育,规定男女不许同校。

义务教育: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首次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强迫教育”的词汇。

三、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部长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时间:1912年—1913年颁布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仿照国家:日本地位: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女子教育: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小学男女同校,中学以上设立女学)补习教育:增设了补习学校其他措施: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改学堂为学校。

四、壬戌学制(常考)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

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时间:1922年颁布政府:北洋政府仿照国家:美国地位: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首次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学前教育: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确立了学前教育的地位。

张之洞与早期现代化的癸卯学制

张之洞与早期现代化的癸卯学制

.+ 张之洞 ,中体西用 ’ 教育思想在采用教科书中的体现
教科书的采用是体现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又一阵地 *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 ,新式的洋务学堂采 用教科书时就已经遵循着 ,中体西用 ’的教育原则 ,, 中学 ’ 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材 ,, 西学 ’ 课本则采 用国外教科书 * 为此 ,当时的京师同文馆先后编译了英文 + 法文 + 国际公法 + 西方法律 +外国历史 + 政治经 济学等大量西方书籍充当教材使用 ,但仍旧难以满足需要 * 甲午战争后 , 张之洞和刘坤一就曾建议晚清 政府要求出国留学人员在留学三年期间需要翻译几本西方书籍 , 回国后上交政府充作教科书之用 * -奏 定学堂章程 学务纲要 / 中就规定 1,一 . 选外国教科书实无流弊者暂应急用 现订各学堂教科门目 ,其 中有暂用外国科学书者 ,或名目间有难解 ,则酌为改易 , 仍注明本书名于下 , 俾便于依类采购 * 将来各科 学书中国均自编有定本 ,撰有定名 ,再行更正 * 至现所选录之外国各种科学书 , 及华人所译科学书 ,均由 各教员临时斟酌采用 * 其与中国不相宜之字句则节去之 ,务期讲习毫无流弊 ,仍拟另撰科学门目释义 ,用 资考察 * ’⑤(!+.**%癸卯学制中规定的大学教科书绝大多数都采自国外 * 例如 ,政法科大学 ,规定了 *- 门主要 科目 ,除 , 大清会典要义 ’+, 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 ’ 之外 , 其余 *% 门课程全部采用日本教科书 ; 医科大学 规定开设课程 .3 门 ,所用教科书除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四门 , 宜参考中国至精之本 ’外 ,, 其余各科 ,当 择译外国善本讲授 ’; 在格致科大学和工科大学 *’ 个专业共计 1*, 门课程中 ,对教科书的规定就只有一 句话 1,宜择译善本讲授 *’⑩(!+1$%%这样 ,采用国外教科书的做法便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客观上加速了 ,西学 ’在中国的传播进程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向早期现代化教育转变 *

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容是八股文和试帖诗。张之洞指 出,八股 “ 行之 已五百余年 ,文胜而实衰 ,法久而弊起 ,主 司取便以藏拙 , 举子 因陋 以侥幸” 3 他 认为科 举取仕的方法 ,禁锢 人的智 慧,败坏人 的心术 ,使人游手好闲,不求学 。【 j ( 业 。科举 唯文取仕 ,甄拔难尽其才 。至于武 科,则更为落后 。武生、武童学 习骑射刀枪 ,较之新式火炮机
洞当之无愧地是中 国教育近代化 的开路先锋 。


封建科举制的废除者
通观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 莫过于他促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 构建 中国近 代化 的教育制度 ,
使延续 了 1 0 0多年的陈腐教育制度走到了尽头 ,从而初步实现了中国教育的近 代化 。 3
从 隋唐到清朝 ,历代的封建王朝都用科举制度 分科考试文武官吏和后备人员 。明清各种考试 的主要内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No2.o 8 . 2 o
第 2 4卷
(0 1 8期
0I RN AL r 0F CH0NG0I NG THREE G0RGES UNI VERS TY I
V l 4 No 8 o 2 _ Q
论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 的贡献
刘凝 凡
文“ 纤巧苛琐浮滥 ,不 能阐发圣贤之义理 小楷则有艺而无文 ,其损志气 ,耗 目力 ,废学问较之八股诗 ,“ 赋殆有甚焉。 4 ”【 他认为科举制度 弊端很 多,科举士人 “ 尤鄙夷排挤之 ,以 自护其短 ,故人才益乏,无能为
国家扶危御侮者 ” 3 7 。【卯 ) ,“ 】 因此 ( 救时必 自变法始 ,变法必 自变科举始 ” ,其办法 是 “ 宜存其大体而斟酌修
这一学制的建立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起到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民初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是以此为依同时该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全面转变中国的近代学校教育初步进入了制度化系统化的时期从此确立了中国近期 0

我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属于教师招聘考试中高频考点,常考内容为近代的四个学制,即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学制。

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

出题角度着重考查学制名称与学制内容、地位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学习该内容时,主要是对每个学制的内容进行区分,防止混淆。

本文现将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历程中的四个学制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开始制定现代学制开始的。

本文结合每个学制的特点把知识点进行梳理。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如下:(一)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2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百熙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要内容:①注重实业教育和国民教育;②依旧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③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4年颁布政府:(清政府)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要内容:①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②尊孔、忠君封建思想浓厚;③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教育体系划分为三段七级;③划分了师范教育,单独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④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三)壬子癸丑学制施行时间:1912-1913年颁布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要内容:①第一次规定男女可以同校,并将学堂改为学校;②教育体系划分成三段四级;③废除尊孔读经,在教学内容上充实了自然学科。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四)壬戌学制施行时间:1922年颁布政府:(北洋政府)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别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或“一九二二学制”主要特点是:①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影响,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②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也被称为“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③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这是我国首个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学制。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但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说,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衷教育,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

师范教育观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发展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作了一些重大的努力,不仅为当时他所兴办的学校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而且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形成源于其“求才治国”和“兴学育才”的人才观。

他曾指出:“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于反掌”。

从张之洞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学校——人才——强国”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识。

于是,他将发展教育的眼光投到了师范教育领域,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知识结构全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广兴学校的关键。

其次,张之洞教育观的形成是基于对师范教育地位正确认识的结果。

张之洞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

在办学实践中,他深感师资力量的缺乏,而合格的教师非经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不可。

在兴学之初,张之洞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但随着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日益了解,最终他提出“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正确主张。

这是他洞师范教育观的核心。

张之洞创办了一大批师范学堂,并为师范学堂的创建和发展制定了许多详细的规定,其中主要体现在“癸卯学制”之中。

他将师范学堂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两大类型。

在正规的师范学堂之外,又开办了师范传习所。

其次,他又对各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从师范学堂的建立来看,一方面它们都不在闹市之区,另一方面多临水而设。

这都是相当符合学校的要求的。

这是张之洞参与制订的中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它不仅是张之洞师范教育观表现于外在的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重要窗口,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特色尽现其中。

中国近代学制的产生及其沿革

中国近代学制的产生及其沿革

107一、引言教育制度是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反映,教育制度的变革往往蕴含着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简称学制。

中国近代三部学制的产生及其变革,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方文化杂糅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力求变法自强,渴望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强国富民的愿望。

二、中国近代学制产生的背景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权体制决定了其教育的封建性和稳定性,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科举制为选拔人才的考核方式,在某段区间确实有利于国家人才的培养。

然而文化专制下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也导致学生思想的禁锢与束缚,唯书本唯圣人,对事物缺乏自身的见解与判断能力,并且形成了读书只为考取功名的社会风气。

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觉醒,社会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和科学技能的人才。

此时,旧的教育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学制的变革成为挽救危机的必然要求。

(一)新式学堂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镇压农民起义时洋人军队的强大力量,使清政府切实认识到西方科学技艺和军队武装先进的重要性。

洋务运动兴起,在发展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同时,积极创办了各类新式学堂,推动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外语为主要教学内容,兼授算学、万国公法等各类学科知识。

此后,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先后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众多新式学堂,其创办对中国古代传统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打破了儒学独霸天下的传统地位,其所采用的规章制度和办学模式使中国近代教育逐步向科学化和系统化迈进。

同时,由于这种新式学堂在中国属于初步尝试并且主要服务于洋务运动,难免会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学堂的办学与科举制度不相衔接,对考取仕途没有帮助,难以有效吸引生源。

学堂教授内容主要限制于军事和语言两大方面,不利于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知识的广泛普及。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创新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创新
【 摘要 】 张之洞在 “ 以救亡 , 智 学以益智 ” 的近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 中国传统 的教育模 式和体制进行 了卓有 成效 的 对
改革 : 出以自强为 目标的人才观, 提 创办新式学堂 、 改革教学理念 、 导留学教育 、 除科 举制度 、 倡 废 厘定新学制 等 , 不仅为 中
国培 养 了一 批 具 有 近 代 知 识 的 人才 , 而且 促 使 中国 近 代 教 育 体 制 的 转 型 , 力 的推 动 了 中 国教 育 近 代 化 进 程 。 有
兴学育才作为强 国安邦 的重大举措 , 以及在废科 举和建立 新
式近代教育体系方面 的贡献 , 他在 中国近代教育 史上 独居 使

席 。他 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 , 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中 , 在
洗贴括词章之 习, 以选 其才 济时 为用 ” 惟 的改造 方针 。二是
创 办 新 式 学 堂 。如 学 习外 国 语 言 文 字 的 湖 北 自强 学 堂 , 学 研 军 事 武 备 的广 州 水 陆 师 学 堂 , 习工 程 技 术 的 湖北 工 艺 学 堂 , 学 农 务 学 堂 , 有 培 养 师 资 力 量 的湖 北 师 范学 堂 , 江 师 范 学 堂 还 三
达 到 学 以致 用 的 目 的 。
”2 主张 中 国人 应 以 日本 的 自强 为楷 模 , 立 “自强 新 _他 树
政, 报仇 雪 耻 的 发 奋 之 心 ” 。他 强 调 把 兴 学 育 才 放 在 自强
求 富的首位 , 图强必须 培养新式人才 , 将教育 、 人才 、 自强 三者 的关系紧密地结合起来 。基 于此种认识 , 张之洞不畏时艰 , 多
国竟惨败 于一 向所轻 视 的东 瀛小邦 , 张之洞 深受耻辱 。痛定 思痛 , 张之 洞冷 静 分析 原 因 : “日本 小 国耳 !何 兴 暴也 ?伊 藤、 山县……诸人 , 皆二十年 前 出洋 之学生 , 愤其 国为西 洋所

中国教育管理史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中国教育管理史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中国教育管理史》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C 3.A 4.A 5.B 6.A 7.C 8.B 9.C 10.C11.B 12.A 13.D 14.B 15.C 16.D 17.B 18.A 19.D 20.D 21.A 22.C 23.D 24.B 25.D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三、简答题:1.简述宋代的三次兴学运动。

北宋中期,以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改革为契机施行了三次兴学运动,教育事业出现新局面。

范仲淹提倡的第一次兴学主要内容为:规定各地路、府、州、军普遍设立学校,县有士子二百人以上许立学。

同时,加强管理,士子必须在学三百日,方许应科举考试。

第二次兴学由王安石在熙宁、元丰年间发动,此次兴学的主要内容:一、改革学校制度,创立太学“三舍法”,罢免反对新法的旧学官;二、改革科举制度,罢明经诸科,专以进士科取,罢诗赋、帖经、墨义,专试经义;三、颁行三经新义,统一学校和科举内容;四、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五、为各路的州学委派教授或令州自选教授。

第三次兴学运动由蔡京发动于崇宁年间,其主要内容为:一、兴学贡士,遍行三舍法,县学生考选州学,州学生每三年考选贡太学;二、太学贯彻三舍法,州学贡士,考分三等,依等入上舍、内舍、外舍;三、诸州学委派教授二员,州学养士有定额;四、于太学之外增设专科学校。

三次兴学运动重点皆在兴办官学,改革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最终使得中央官学向士庶子弟开放,入学人数剧增,地方官学也普遍设立,结束了宋初重科举轻官学的局面,使官学教育得以全面恢复。

2.简述秦汉时期我国的官学体系。

秦汉时期的官学主要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亦称四姓小侯学)等。

太学为学习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太学教授称“博士”,博士为各经的专业教师,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或太学生。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颁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张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1903年11月26日,和荣庆、张百熙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也是他在教育改革方面重要的贡献。

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张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

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

(二)张之洞的教育实践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比较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

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

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

师范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

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

张之洞:中国近代学制的开路人

张之洞:中国近代学制的开路人

张之洞:中国近代学制的开路人摘要:清末“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政府制定、颁布并得到实施的新学制,是中国学制近代化的开端,自此,中国教育开始摆脱自我封闭的状态,逐渐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

作为“癸卯学制”的主创人之一,张之洞对推进中国学制近代化功不可没。

本文重点阐述张之洞探索和制定新学制的历程以及他对推动中国学制近代化的贡献。

关键词:张之洞;《劝学篇》;湖北学制;癸卯学制;中国学制近代化近代教育的创办,不仅仅是将书院改为学堂,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即建立一个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事业能够持续有序地发展,这便涉及到学制建设的问题。

清末学制混乱,新旧杂陈,大多数书院不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严重阻碍了教育和国家的发展。

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

早期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等不断在改革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建立新学制的最初呼声开始出现。

甲午战争后,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建立新学制已成必然趋势。

张之洞作为清末朝廷重臣和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领袖,他一直把兴学育才作为立国强国的重要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癸卯学制”的出台是其不断实践与探索的结果。

一、新学制的初步构想:《劝学篇》之学制1894年张之洞以“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为宗旨作《劝学篇》,其外篇中专列了“设学”“学制”两篇,根据“外洋各国学校之制”,初步提出了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校体系的学制思想。

这是他最早的一个学制构想。

在学校设置方面,张之洞主张“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之选。

”①在教学内容方面,张之洞指出,“小学堂之书较浅,事较少,如天文、地质、绘图、算学、格致、方言、体操之类,具体而微。

中学堂书较深,事较多,如小学堂地图则极略,仅具疆域山水大势,又进则有府县详细山水,又进则有铁路、电线、矿山、教堂、馀书仿此。

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

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 1997年1月J ourna l of Hebe i Tea che rs Co llege(Soc ia l Sc ience Ed iti on) No.1,1997 J a n.1997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陈旭霞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做过文学侍臣、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晚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的三朝元老,参与折冲清末封建王朝的许多重大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重要人物。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学术界历来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褒者认为,张之洞是学者,是“新学”的代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

如金润痒的《张文襄公事略》、周谷城的《中国社会之现状》。

贬者则集中反映在50、60年代的一些文章中,认为应对张之洞的洋务思想进行剖析、批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之洞研究表现出三个特点:1.张之洞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有关张之洞研究的论文已有近二百篇(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历期索引和上海图书馆编《全国报刊索引》历年索引的综合统计)。

2.多数学者转换思路,基本上改变了全盘否定的观点,在处理史料和考察问题等方面,朝着还历史发展曲折复杂的原貌的方向迈出了新步伐,对张之洞进行了新的评议和认识。

3.研究日益深入,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出现了许多新论。

特别是在研究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如将张之洞的思想言行与同时代人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异同。

虽然讨论中意见还不一致,但问题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思路,引发了人们对许多新问题的兴趣。

如人们开始注意讨论张之洞思想的多元性,张之洞与辛亥革命、近代化的关系等。

从而把张之洞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放在了整个近代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把研究引向深入。

对于过去研究相对薄弱的课题,如张之洞的实绩、学术思想、新闻思想等也都有了专文论述。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张之洞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他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培育立国强国的新式人才为目的,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的近代学校制度,改变了中国的学校教育形式。

他的办学思想和实践,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标签:张之洞;近代;学校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张之洞无疑是近代教育的先驱。

他从创建书院、改造书院,到兴办各类新式学堂,积极策动留学生出国留学,以后发展到制订新教育制度,直到最后倡议废除科举制,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在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一、教育目的:以立国强国为人才培养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政腐败,外侮日盛。

清政府中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

张之洞继林则徐、魏源等人之后,扛起“洋务运动”的大旗。

他历任湖北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积。

他在创办我国一系列新式工业的同时,非常注意人才的培育。

1867年出任湖北学政,即捐资创办湖北经心学院。

1882年—1884年期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

为培育人才,他设令得堂,“选通省高材生肆业其中,专治经史古学”,为山西培养了大批“通省人才”。

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他深感国弱民贫,仅靠八股文科举取士,不足致国家于富强,必须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育内容。

次年,他创办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于1891年3月开学,学生名额200人,另因汉口茶商捐款兴学,商籍40人。

学科分经、史、文、理四科,偏重经史。

以梁鼎芬为监督,老师亦多一时精英,如杨锐、汪康年等人。

学生食宿衣着,全由官费供给。

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4年后改为方言学堂,这是湖北设立的第一个独立的专业学堂,是今天武汉大学的前身,较之北京的京师大学堂还早5年。

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科,有专课英、法、俄、德四国语言。

1898年,他设开办将武备学堂—弁学堂,考选文武生员,對下级军官进行轮训。

1901年,为培养农业、工业科技人才,张之洞办了农务学堂,设有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生物、国文、日文、养蚕等课;还创办了工艺学堂,分汽车、车床、绘图、翻砂、打铁等门类工艺。

晚清民国历史人物与中国近代史 张之洞

晚清民国历史人物与中国近代史 张之洞

晚清民国历史人物与中国近代史张之洞(1837~1909),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蒙养院(我国最早的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广东广雅中学)等。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

”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张之洞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中法战争”和“戊戌变法”为界限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即他十载学官和出任山西巡抚时期。

他主要是对传统的教“通主要强调这一时期他属于顽固派营垒的旧学捍卫者,育进行改革,经”,拔其优秀者,读书其中,所研习的多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标榜实学,注重经世致用。

中期,即中法战争后到戊戌变法前督粤、湖广和暂署两江期间。

张之洞在中法战争中,作为两广总督,第一次全面地大规模地直接接触外部世界,战争的时间使他比较军事科技层面上中西文化优劣高下,进一步取得真切的认识。

战争的结局和战后形式使张之洞体验到朝政的腐败,促使他向洋务派转变。

为了适应清末洋务活动的需要,调整了早期洋务派旧学与新学和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修正了他早期的办学宗旨,着重培养用传统纲常名教武装头脑而又能从事洋务的各种专门人才。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解析――近代学制的演变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解析――近代学制的演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封建社会结束了,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的政权,相应的,它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取代了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叫壬子癸丑学制。它的资本主义性质在与癸卯学制这个封建学制的比较中非常明显,比如,它规定男女可以同校,在教育内容上,废除了 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把学堂改为学校。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仿照日本。
1922年民国时期,颁布了一部新的学制叫壬戌学制,这部学制是以美国教育为蓝本的。1918年杜威访华,在中国停留两年,对中国教育影响很大。当 时中国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这部壬戌学制就是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研究制定的,这个全国性的民间组织发动了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成功。现在的李政道、 杨振宁等都是这个学制的受益者。这个学制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这一天已经是公历的 1904年1月13日,但还处于农历的癸卯年,所以《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所以一般认为第一个颁布的是壬寅学 制,第一个实施的是癸卯学制,简称“壬颁布癸实施”。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解析――近代学制的演变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显然它不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随着学校的数量和类型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教师招聘考试常考的近代学制的确立是从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开始的。
清朝末年,光绪皇帝励志图新,责成当时的京师大学堂主管大臣张百熙拟订了一系列学制改革文件,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这一年1902年是壬寅年, 所以这套《钦定学堂章程》简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是它只经过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废止了。被废止的原因有史学家认为是政 治斗争的结果,有教育家认为是张百熙发现这一学制设计上的缺陷因而上书要求重新制定。

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

因此,学制的产生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

毋庸赘言,没有学校就不可能有学制的产生。

那么有了学校是不是就一定会有学制的产生呢?事实上未必然。

一个完整的学制的产生要有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得学校的发展呈现潜在的势头。

其二是国家教育权的出现。

国家必须掌握对教育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这样才有可能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其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模。

这样才会出现一定交叉、衔接与比例的问题。

才会使得学校在类型与级别上做以区分。

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初期,虽然有学校的产生,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没有构成学制系统。

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制系统。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不同,是养老、习武兼教育的场所。

“夏后氏之学在上痒”“序,夏后氏之序也”“夏曰校”孟子解释到:“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到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

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

我国古代(从西周到清末)基本上一直沿用此学制。

到了清朝同治元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开始产生。

(一)近代学制1、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年学制和1904年学制)壬寅学制是清政府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于1902年主持拟定的,名曰《钦定学堂章程》。

因是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亦称1902年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三人于1904年主持拟定的名曰《奏定学堂章程》,因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

亦称为1904年学制。

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校系统,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六级:小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高等教育6至7年;从横的方面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别实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中国近代主要分裂事例

中国近代主要分裂事例

中国近代主要分裂事例
一、张之洞科举学官出身,是把儒家和传统文化作为信仰的一批人,但他办洋务、尤其是在学堂改制(不仅是清末废科举的改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各地学堂历史性改制都有张之洞参与和实践的),可以说中国近代学制改革他为第一人。

他所谓的“中体西用”后来被包括梁启超在内的所谓“新知识分子”批判很多,而实际上他提倡的“中体西用”,就已把传统龟缩至价值、文化等“虚”的部分,“实”的部分完全拥抱西方,比当时很多新知识分子步子迈得更大。

“中体西用”在今天看,历史也许在另一层面给了一个长时间的回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二、张之洞之所以如今在一般人眼中没有存在感,一方面是他所代表的议题稍微高端了些,中学、西学、中体西用等。

另一方面他确实是忠于大清王朝的,虽然他的废科举、练新军,直接就是刨了传统王朝的根。

但在主观上,他是全力维护清王朝的,比如在废科举后,看到读书人一拥而上去学“新学”,他意识到此事严重性,也表达后悔废除科举之意。

与革命派辩论时,对大清王朝与历朝历代相比一通夸奖,现在看来大部分其实也言之成理(比如税负低、摊丁入亩、解决党争等等),但近代中国的危机就不是在传统价值中表现好的这些特点能应付处理的。

这样至少在拥有话语权的革命党人和梁启超等新派知识分子这里,张之洞也许不是“坏人”,但是革命的对象。

梁启超这样骂张之洞:“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

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初创【摘要】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进入使中国传统社会受到严重挑战,在危机中士人们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改革传统教育的倡导并付诸实践。

当时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改变传统教育必须得改革教育制度,晚清重臣和儒士张之洞就是提倡改革传统教育制度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张之洞;中国近代学制;初创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不仅是看得见的洋布等西洋物质输入中国,属于精神层面西方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

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固有的社会文化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此,许多士人积极探寻中国的出路,他们一致认为培养近代化的人才是挽救国危、实现富强的根本。

培养人才要靠教育,而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于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在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的举措中起步了。

然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建立几所近代化的学堂,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即建立一个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这是让中国教育迈向近代化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初创过程中,对建立近代学制的贡献最大的要数晚清名士张之洞了。

一、张之洞创办教育的实践与近代学制的酝酿张之洞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于宣统元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谥号文襄,直隶南皮人。

一生历经道、咸、同、光、宣五朝,他的生命几乎与一部晚清史相始终。

他活跃在晚清的政治舞台将近40余年,对教育的毕生关怀是张之洞与同时代其他地方督抚大臣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使他赢得了时人所谓“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赞誉。

入仕之初,就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学官。

在此十年中,不仅试图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还致力于培养教育人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兴办经心书院和尊经书院;其二,编纂《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为士子们指明了向学路径。

这应该是张之洞教育实践的开端。

身膺封疆大吏后,他依然热衷于教育事业,尤其是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任湖广总督以后,他将湖北的学务推向了高潮。

不但新创了两湖书院,而且逐渐将旧式书院改章,在书院课程中增加西学内容,按“中体西用”的模式把书院改造成学堂。

与此同时,他还创办了一些专讲西学的新式学堂,如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

但是,这些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某方面的专门人才,相当于专科教育,没有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学制上既不成体系,又与近代教育所追求的普及化目标有很大的距离。

因此,湖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便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学制体系。

戊戌维新时期,张之洞的《劝学篇》问世,其外篇中专列了“学制”一篇,根据“外洋各国学校之制”,初步提出了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校体系的学制思想。

就在《劝学篇》公布的当年,张之洞根据自己在该书中所提出的关于建立近代学制的设想,计划将湖北的府属书院改为中学堂,州县的书院全部改为小学堂,以推广地方教育。

此外,张之洞还制订了《通省学堂公共简要章程》八条,对学堂的教育与管理作了简明的规定。

①此后,由于发生了戊戍政变,一切新政都被停止,张之洞建立近代学制的计划也被迫搁浅。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威信大大降低,为了重振清王朝,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1901年1月29日)清廷正式颁布变法诏书,“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②以此为契机,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合奏《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在这份奏稿中,张之洞参考西洋、日本教育制度,提出在在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府设中学校、省城设高等学校和京师设大学校的学制构想。

这一奏稿的内容受到清政府的重视。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1901年9月l4日),清廷发布关于兴学育才的谕旨,其要点有二:一是要求各省督抚大办学堂,“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二是希望建立一套学制章程,“所有慎延师长、妥定教规及学生卒业应如何选举鼓励一切详细章程。

著政务处咨行各省,悉心酌议,会同礼部复核具奏”。

③在清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张之洞首先在湖北着手建立新学制。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张之洞派道员朱滋泽等人赴日本考察学校及工厂。

同年十月,又派训导刘洪烈、光禄寺署正罗振玉等赴日本考察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张之洞根据他们的考察意见,与湖北巡抚端方上奏《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④,提出全面发展湖北教育的计划。

在这个学制体系中,张之洞把湖北的学堂分为基础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两类,并对各种学堂的学生入学年龄、学习年限、基本课程、办学形式及学额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一)基础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等五级。

(1)初等教育:分蒙学和小学。

蒙学为学前教育,设蒙养学堂,官督绅办,由官府编订教科书,由富绅集资捐办,无限额。

小学为初等基础教育,分初等小学与高等小学两种。

学童10岁以下入初等小学,初等小学由民间自办;14岁入高等小学,高等小学始由官办,四年毕业。

省城设东西南北中五路高等小学,各定学额l00名,各州县设模范小学堂一所。

(2)中等教育。

省城设文普通中学和武普通中学各一所,学额各240名,入学年龄在15—24岁之间,文普通中学四年毕业,武普通中学另加半年在营当兵,四年半毕业。

各道、府、直隶州设模范中学堂一所。

(3)高等教育。

分文高等学堂和武高等学堂两种:文高等学堂在省城设两湖高等学堂一所,学额120名,学生在堂四年,出洋游历一年,共五年毕业。

武高等学堂在省城设二所,一为武备学堂,学额60名,二至四年毕业;二为将弁学堂,学额l00名,一般三年毕业,速成科一年半毕业。

〔二)专门职业教育,分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特别教育三种。

(1)师范教育:设师范学堂,学额120名,速成科学生年限25—35岁,一年毕业;正科学生限20—30岁,二至三年毕业。

(2)实业教育: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

农务学堂,学额120名,四年毕业。

工艺学堂,学额60名,附设艺徒额30名,四年毕业。

(3)特别教育:有方言学堂、勤成学堂和仕学院。

方言学堂,学额150名,英、法、德、俄、日五国文字各30名,年龄15—20岁,五年毕业。

勤成学堂。

教年长向学而不能收入学堂之生员,不分科目,不立年限,不限额数。

仕学院,令各省各官讲求中西各门政治之学,不限额数。

这个学制体系进一步将《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的学制构想具体化,其基本精神是仿照日本学制。

正如奏折开头所说:“考日本教育总义,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端,洵为体用兼赅,先后有序,礼失求野,诚足为我前事之师。

”(下转第72页)(上接第70页)湖北学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初步分离,虽然体系不甚完整,但已预示着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趋势。

总之,戊戍变法前后,张之洞对旧的学校教育制度提出了种种改革设想,并在局部地区进行了有关学制改革的试验。

尽管这些设想还比较粗浅,试验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它对此后第一个全国性的近代学制的创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张之洞与癸卯学制的建立清末新政中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

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但因当时清政府内部对该章程意见不一,该章程于1903年11月废止。

此时正值张之洞进京觐见,于是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初二日(1903年6月27日),管学大臣张百熙与荣庆会奏请派重臣张之洞商讨学务,这个奏折很快得到批准:“著即派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将现办大学堂章程一切事宜,再行切实商订,并将一各省学堂章程。

一律厘定”。

即要求他们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全国性的新学制。

张之洞以北京长椿寺为办公之所,开始了章程的拟定工作。

他参考日本学制和《钦定学堂章程》,并加入自己的见解,令毕业于两湖书院、曾赴日考察的湖北沔阳人陈毅草拟成章程初稿,送政务处和军机处大臣审阅,又经过近两个月的斟酌取舍,在十一月底完成了新学制的修订。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张之洞与张百熙、荣庆将修订好的学堂章程上奏,得到上谕批准:“著即次第推行”。

⑤这就是所谓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所确立的学制即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共二十册。

由《奏定学堂章程》所确立的癸卯学制是一个完备的全国性学制体系。

这个学制不仅对各类学校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各类学校的相互关系作了详明的规定,而且对整个教育宗旨、学校管理、教师的选用和学生的考试与奖励等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就学堂体系来说,全国学堂分为基础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两类:(一)基础教育分为三等七级:(1)初等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2)中等教育:中学堂;(3)高等教育: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

(二)专门职业教育分为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特别教育三种:(1)师范教育: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2)实业教育:艺徒学堂、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初等农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等农上商实业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3)特别教育:进士馆、译学馆。

专门教育各类学堂又分别与基础教育各等级相对应。

由章程的基本内容可知,癸卯学制的基本思路与张之洞所设计的湖北学制很相似,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的特征更加显著,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制,其体系也更为完备。

癸卯学制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加以改造而成。

仍然体现出“中体西用”的基本精神。

张之洞在上奏《厘定学堂章程折》中宣布立学宗旨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

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⑥这个学制通过谕旨颁行全国以后,便成为新政时期各省兴学的范本,民国时期的学制也是在此基础上逐渐改进而成的。

可见,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初创,它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进程。

张之洞在此过程中是功不可没的。

注释:①《致总署》,《张之洞全集》第三册,第2131——2132页②《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第136页③《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7册,第176页④《张之洞全集》第二册,第1488——1502页⑤《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二十九册,总第352页⑥《厘定学堂章程折》,《张之洞全集》第三册,第159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