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部学科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急诊科重点专科学科科室发展规划

急诊科重点专科学科科室发展规划

急诊科重点专科学科科室发展规划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重点专科(学科)科室发展规划(2016年--2018年)一、学术队伍建设根据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的宗旨,以及医院和科室的发展需要,根据XX的地理优势,根据急诊科的实际情况,向达到“XX市”及“XX级”重点科室而努力,对科室2016--2018年的发展制定规划:1、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急诊科计划2016--2018年每年派出一名医生进修急诊专科。

2、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急诊科计划2016--2018年每年引进一名本科学历医学生。

二、专科建设发展的目标和任务1、专科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一. 院前急救2015年的出诊量达到XX人次,比去年增加XX%,第二套诊频率很高,共XX余次。

依托“XX市急救指挥分中心的建立”,急诊科的院前急救单元至少配备2台“监护型”及“复苏型”救护车。

加强人员的培训及设备的更新,强化院前“120”功能及重要性,才能发挥指挥分中心的职能,减少院前患者的致死率与致残率,达到体现地区优势和国家特色的院前急救体系,并把院前急救系统作为科室重点。

综上所述,急诊应扩建房舍,增加车库面积,同时保证急诊至少有2台急救车备诊,保证出车及时率。

二. 院内急救根据急诊科目前情况,为了满足“急诊科建设与指南”要求,达到XX市及XX级重点科室的要求,在医院搬走“静点室”的情况下,可以增加6-8张床位,达到10张床位,满足“XX医院质量安全检查”的需要。

1.重点是为了达到XX市及XX重点科室的要求,2、专科建设发展的具体任务急诊科应对房舍进行扩建,区分出:1.单独的抢救室,床位4张,配备4个抢救单元的仪器设备。

2.诊室至少分出内科及外科诊室。

3.留观室至少10张床位,每床配有中央监护系统。

4.重症监护室至少2--3张床位,配备相应设备。

急诊科发展规划范文范文

急诊科发展规划范文范文

急诊科发展规划范文范文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急诊医疗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急诊科建设,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急诊医疗资源配置,夯实急诊医疗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及时、优质的急诊医疗服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院急诊科建设达到以下目标:
1.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急诊观察室、绿色通道等配套设施建设到位。

2.队伍素质持续提升,急诊医护人员数量充足,专业技术水平高超。

3.管理模式科学高效,分级诊疗制度、急慢分治、会诊制度等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4.服务质量稳步提高,急诊患者满意度持续增长。

三、主要任务
1.加强急诊科基础设施建设
2.优化急诊医疗资源配置
3.强化急诊医护人员培养
4.健全急诊医疗管理制度
5.提升急诊医疗服务质量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2.落实经费投入
3.强化队伍建设
4.完善制度机制
5.加强宣传引导
结束语
急诊医疗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急诊科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急诊医疗服务。

急诊医学科 学科建设

急诊医学科 学科建设

急诊医学科:学科建设与发展一、引言急诊医学科是医疗机构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建设和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急诊医学科在救治患者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本文将从学科队伍建设、医疗设备与技术建设、教学与科研建设、服务体系与社会责任建设等方面对急诊医学科的学科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二、学科队伍建设急诊医学科的学科队伍建设是整个学科发展的核心。

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急诊医学队伍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障。

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急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急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训和进修,提高急诊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2.人才引进:积极引进高层次、具有国际视野的急诊医学人才,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团队建设:加强团队合作,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多学科联合救治模式,提高救治成功率。

三、医疗设备与技术建设医疗设备与技术是急诊医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医疗设备与技术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配置:根据急诊医学科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

2.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急诊医学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引进和应用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提高救治效果。

3.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设备与技术的安全、有效性。

四、教学与科研建设教学与科研是急诊医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

在教科研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急诊医学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科研团队建设:加强急诊医学领域的科研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研究,推动急诊医学领域的科技进步。

3.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学术理念和技术成果。

4.科研成果转化: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急诊医学领域的产业发展。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方案计划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方案计划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增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使急诊医学的发展,提升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例,拟订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依据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断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急诊科推行 24 小时开放,肩负来院急诊患者的紧迫诊断服务,为患者实时获取后续的专科诊断服务供给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增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该增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停提升急救能力和诊断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转第五条急诊科应该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实时有效展开。

第六条急诊科应该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快速抵达的地区,并邻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靠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进口应该畅达,设有无阻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一般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进出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该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含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理室、急救室和察看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该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含挂号、各种协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该合理布局,有益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急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该有醒目的路标和表记,以方便和指引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结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表记应该清楚显然。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该有急救患者优先的举措。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该与院前急救有效连接,并与紧迫诊断有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达,保障患者获取连结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该光亮,通风优秀,候诊区宽阔,就诊流程便利畅达,建筑格局和设备应该切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急诊科发展规划

急诊科发展规划

急诊科发展规划一、引言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急诊科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本文提出以下发展规划。

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引进:通过提高待遇、优化工作环境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加入急诊科。

培训与进修:定期组织急诊科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急救知识的培训和进修,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医务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人才梯队建设:注重年轻医师的培养,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确保科室的可持续发展。

团队协作:加强科室内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三、设备设施升级更新设备:及时更新急救设备和诊疗设备,提高诊疗水平和救治成功率。

设备维护: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优化布局:合理规划急诊科布局,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就诊体验。

环境改善:优化科室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

信息化升级: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四、诊疗流程优化简化流程:通过流程重组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诊疗效率。

分流管理:实施分流管理,将患者按照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强化首诊负责制:确保首诊医生对患者全程负责,提高诊疗质量和效率。

强化多学科协作: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形成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提高救治成功率。

定期评估与改进:定期评估诊疗流程的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急救服务拓展建立急救网络:通过建立急救网络,实现急救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作战。

完善急救流程:优化急救流程,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开展院前急救:加强与院前急救的衔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社区急救宣传:开展社区急救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跨部门合作:加强与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的合作,共同提高城市的急救服务能力。

医院急诊科(急救中心)标准化建设计划

医院急诊科(急救中心)标准化建设计划

医院急诊科(急救中心)标准化建设计划县医院急诊科(急救中心)标准化建设计划书最近卫生部第一次印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的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科室管理、检查评估等做出了规定要求医院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以提高急诊科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

《指南》的颁布有利于推动急诊学科的发展有利于稳定急诊专业技术队伍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有利于急诊科标准化建设对解决人民群众急诊就医问题有重要意义。

为此特制定了__县医院急诊科(急救中心)标准化建设计划。

一、急诊科的现状 __县医院急诊科是全县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中心同时承担急诊门诊及中午、晚上的普通门诊工作系医院一级临床科室隶属于医院直接管理急诊科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建立了“120”急救中心现有医务人员14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7人。

科室共设床位14张其中抢救床位2张设有洗胃室1间、配有除颤仪1台、全自动洗胃机1台、心电监护仪1台、吸痰器1台(已坏)等抢救设备。

科室秉承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靠“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为伤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救护服务。

二、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根据《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急诊科设置应与医院功能要求相一致二级医院急诊科(急救中心)床位应按全院总床位的10%—20%设置。

(一)、基本建制二级医院急诊科应设立分诊区、急诊抢救室、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病房、急诊处置室、急诊手术室和资料室等单元放射、B超、心电图、检验等相应科室应服从急诊需要有条件时急诊科内应配备相应检查仪器设备。

急诊科人员固定形成独立的急诊医学专业。

1、分诊区分诊护士24小时坚守岗位热情接待来诊病员根据病情评估系统判断病人病情并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

登记姓名、性别、年龄、症状、住址、来院准确时间、工作单位等。

值班医师接到通知后及时处理病人。

危重患者直接送入急诊抢救室。

2、留观室床位数设置要求:二级医院应设10—30张。

急诊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急诊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制定急诊科管理制度
建立全面、系统的急诊科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 ,确保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
规范诊疗流程
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包括患者接诊、初步诊断、治疗、转诊 等环节,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强化医疗安全管理
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减少医疗事 故和纠纷的发生。
国内急诊科发展
近年来,我国急诊科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急诊医师队伍不够壮大、医疗设备不够先进、多学科协作不够紧密等方面。未来 ,我国急诊科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整体救治水平。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急诊科将实现智能化诊断和治疗。通过大数据分析和 机器学习等技术,急诊医师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访问学者等方式,引进国际先进的急诊医学理念和技术,提升我国 急诊医学的整体水平。
推动国际人才培养
加强与国际知名医学院校和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急诊医学人 才,提升我国急诊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PART 06
管理机制改革与优化建议
REPORTING
急诊科应与其他科室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共同应对突发 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
推动区域急救网络建设
急诊科应积极参与区域急救网络建设,与周边医疗机构建 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区域 整体急救水平。
PART 03
人才队伍现状与需求分析
REPORTING
现有人才队伍结构特点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急诊科的发展思路及规划.1doc

急诊科的发展思路及规划.1doc

急诊科的发展思路急诊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窗口单位,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前沿。

急诊工作纷繁复杂,任务艰巨,既是社会各方面矛盾的一个焦点,也是各家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易发事故部门。

急诊工作主要突出一个”急”和”救” , 救治工作能否及时、妥善,工作环境、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伤员的生命安全和预后。

各种生产生活事故、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新发传染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治,对医院急救体系的应急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和急救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急诊工作的运行状况,往往标志着一家医院的医疗、预防和管理水平。

目前我院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但急诊科的发展却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我院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急诊科概况:人员情况:医生7人,护士15人职称情况:主治医3人,住院医4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6人护士8人。

急诊科设施:抢救床2张,观察床18张,输液椅24张。

急诊科设备:呼吸机2台,除颤仪(带心电监护)2台,心电图机1台,洗胃机2台,吸引器3台。

急诊科的基本结构:①、分诊:疏通病人;②、诊断室:分内、外科诊室;③、抢救室;④、留观室;⑤、输液室;⑥、治疗室;⑦、清创室;⑧、手术室;⑨、急诊病房;〇院前急救和转运。

发展思路:一、急诊科是急危重病人抢救的前沿和中心,病人的紧急救治与临床各专业科室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抢救过程突出一个“急”字。

为便于抢救病人,急诊科具备“三个靠近”,即靠近检验科、靠近放射科、靠近超声科,最大限度的提高急诊救治水平。

同时急诊科又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独立科室,应具备独立的工作环境和功能小区,小区内设有急诊手术、急诊病房、急诊危重病监护(EICU)、抢救室、观察室。

同时急诊病人实行分区管理,即红区(急救病人)、黄区(暂缓急救病人)和绿区(普通病人)。

急诊科实行急诊医师全部24小时双人值班制,根据不同专业设急诊医疗组,具体负责相应专业的急诊抢救工作;急诊科总床位数包括观察床10张、抢救床监护病床2张、急诊病床4张、急诊ICU床位2张。

2024年急诊科工作计划例文(五篇)

2024年急诊科工作计划例文(五篇)

2024年急诊科工作计划例文1、加强培训、注重管理能力、服务质量、提升急救水平,以医院"争创三级甲等医院"目标为工作主线。

2、加强业务学习,特别是常见病的深层次学习,对常见病的治疗要统一规范用药,要按原则用药,不能大包围用药或实验性用药。

同时对一些疑难病例,要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大讨论,以提高科室诊治水平。

3、加强政治学习,特别对与医疗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医护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4、切实抓好各项核心制度的落实执行工作,真正做到依法行医、规范行医,彻底杜绝医疗安全隐患。

5、抓好急诊病人的就诊服务,在"安全、有效、满意"指导思想的精神下,全科室医护人员持续改进"微笑服务"、"人性化服务",深入持久开展"三好一满意"的优质疗服务,才能更好的打造医院一流服务窗口。

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到上级医院学习急诊急救,回来给科室讲课,以便带动科室整体急救水平。

7、鼓励科室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及时掌握前沿科技信息提高业务水平以促进业务发展。

8、加强与其它部门积极处置发生在医院各个科室需要急诊急救的患者,齐心合力保障全院的医疗安全。

加强与120和icu的合作,构建畅通的急救体系。

9、积极向上级医院学习讨教,提高业务水平,增强急诊急救的能力加强与同级和下级医院的沟通,提高我院急诊品牌,树立良好形象。

10、加强对急诊科环境卫生的管理,做到环境周围时时处于干净无垃圾状态。

11、加强急诊科与各临床科室和各辅助科室的协调配合,保证抢救急危重症病人时绿色通道畅通。

12、加强急诊风险意识和整体意识。

13、制订常见急危重症的接诊抢救程序。

14、针对像手足口病此类的传染病做到,提早培训,提早宣传,提早预防,提早准备,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2024年急诊科工作计划例文(二)急诊科是医院中承担急需医疗服务的重要科室,我们的目标是在2024年提供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

急诊专科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急诊专科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急诊专科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急诊专科是现代医院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科,负责对突发疾病、急性损伤等急危重病人进行救治和处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急诊专科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在制定急诊专科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急诊专科对医生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因此,急诊专科的发展规划首先要关注人才培养和选拔。

可以设立培训计划,加强医生的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急救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还应加强对专业护士和其他急救人员的培训,提升整个急诊团队的整体素质。

2. 建设先进的急救设施和设备急救设施和设备是急诊专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发展规划中,应考虑更新和升级急救设施和设备,引进最新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高急救效率和准确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和治疗。

3. 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和合作急诊专科与其他专科之间的协作和合作是保证患者得到全方位医疗服务的重要途径。

因此,急诊专科的发展规划应加强与其他专科的紧密合作,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可以举办多学科会诊,开展专业技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4. 提高急诊专科的公共知晓度和社会形象急诊专科是一项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但在公众眼里,对急诊专科的认知和认可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发展规划中应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急诊专科的公共知晓度和社会形象。

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增加公众对急诊专科的了解和认可。

5.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估制度为了提高急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急诊专科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估制度。

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规范急诊诊疗行为,提高医生和护士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同时,还可以开展定期的绩效评估,对医生和团队的工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加以改进和优化。

6. 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科研和学术交流是推动急诊专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急诊科五年发展规划

急诊科五年发展规划

2022-2022 年我们急诊人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结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规范化,建成一个设施,设备,急救诊疗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均与二甲医院相匹配的名符其实的科室。

在院党委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的科室而努力。

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医院确定的发展总体规划和决策部署,紧紧环绕医院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坚持思想上始终与医院保持一致,积极抓好科室队伍建设及学科建设,搞好科内和谐,切实提高医疗质量、科研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使科室整体有一个质的飞跃,推动科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医疗质量始终是我们临床工作的重点,提高医疗质量是我们未来五年的第一目标。

2) 科室管理达到新的水平,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更加完善:科室管理是我们科室工作良好实施的重要保证。

3)争取在学科建设、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

4)服务态度进一步好转,医疗质量投诉和医疗纠纷赔偿继续下降,病人综合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年活动阶段评估取得佳绩,科室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1、年急诊人次:达到 12000 人次。

2、年抢救人次:达到 1000 人次,成功率达到 85%以上。

3、年留观人次:达到 2000 人次。

主要医疗质量均达到三级综合医院规定的质量指标。

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5%。

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

门诊处方合格率≥95%。

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95%。

甲级病案率≥95%。

一人一针一管一灭菌 100%。

病床使用率≥85%。

平均留院观察日≤72 小时。

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仪器完好率≥95%。

基础护理合格率(合格标准为 90 分) 90%。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合格率(合格标准为 90 分)≥90%。

急诊科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实施

急诊科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实施

急诊科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实施专题一:项目背景介绍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

然而,由于就诊人数的激增和医疗资源的不足,传统的急诊科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提高急诊科工作效率,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建设急诊科重点专科项目成为当务之急。

专题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针对急诊科的重点专科建设,实现以下目标:1. 提高急诊科医疗服务质量,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2. 加强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提升整体水平;3. 建设先进的急诊科设施和医疗设备,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4.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形成多学科综合救治体系。

专题三:项目内容1. 专科人才培训:招聘急诊科专业人员,并提供系统化的培训机制,包括临床技能培训、急救技术培训等,提升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2. 科室装备升级:购置先进的急诊科医疗设备,如多功能监护仪、X光机、急诊超声设备等,以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3. 流程优化:对急诊科的工作流程进行再设计,优化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就诊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医院运作效率。

4. 多学科合作:与其他科室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多学科综合救治,提高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5.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医院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急诊科相关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 质量管理:建立科室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科室的自我管理与监督。

专题四:项目实施计划1. 项目启动准备阶段:明确项目的目标和内容,成立项目组,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书。

2. 项目资源准备阶段:购置急诊科医疗设备,招聘急诊科专业人员,并提供培训。

3. 流程优化阶段:与相关科室进行协商,确定急诊科工作流程的优化方案。

4. 多学科合作阶段:与其他科室建立合作机制,制定合作流程,明确各科室的职责。

5. 项目执行阶段:按照项目计划书的要求,组织人员实施项目各项措施和任务。

6. 项目监督及评估阶段:建立项目监督机制,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及时调整项目实施中的不足之处。

急诊部学科建设规划

急诊部学科建设规划

急诊部学科建设规划急诊部是医院急危重病人集中、病种最复杂、时间最紧迫、突发事件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是体现医院综合水平的的窗口。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对急诊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加强急诊部学科建设,规范科室管理,有效执行医院各种规章制度,不断纠正从业人员不良习惯,强化服务理念,提高医务人员急诊急救综合依法执业能力,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建康需求,根据医院诊疗改革、《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等的要求,结合我院急诊部实际情况,制定了急诊部学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推进优质医院创建,努力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根据我院诊疗改革、护理改革的要求,以提高我科医务人员急诊急救综合依法执业能力为出发点。

坚持“三个转变、三个能力”改革思路,结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及《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大力加强急诊部学科建设,不断夯实急诊部学科内涵。

二、工作目标1、第一阶段:2012年4月~2013年4月,通过以下措施:①制定培训计划,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强急救医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加强急救医学技能的培训;②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明确责任;③建立、健全急诊管理制度、机制、工作流程;④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⑤严格完成各种医疗文书,进一步细化医患告知书等深化医疗、护理改革,按照规范、标准、指南依法执业。

2、第二阶段:2013年4月~2015年4月,进一步完成科室医生、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经过2年的时间,夯实基础,提高抢救水平,理顺管理模式,完善职称结构,为急诊部一体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科队伍在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等方面得到优化。

3、第三阶段:2015~2017年底,门急诊医技大楼落成完成120院前急救、急诊本部、急诊医技、急诊病房一体化建设。

三、组织领导急诊部是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窗口科室,是急危重症救治的重要部门,是医疗投诉、纠纷的高发科室。

急诊科学科建设规划

急诊科学科建设规划

急诊医学学科建设规划
根据《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精神和要求及结合我院新院址所处地位及急诊科现状,未来急诊医学学科建设目标是紧紧围绕建设标准化东昌府区急救中心为整体目标,以创建规范化二级医院急诊科为重点,将急诊急救学科建设合理规范化。

急诊组织结构布局:急诊科分设为急诊内科、急诊外科、EICU、急诊手术室、院前急救等(院前急救业务归急诊科运作管理)。

根据科室长远发展急诊科还将申请增加急诊住院病房。

(现规划设计中无急诊病房)
(一)急诊内科专业布局:
以内科危重病急救为主,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内科专业布局留有急诊门诊(4间)、留观室(13张床位)、抢救室(3张床位、一张洗胃床)、急诊监护室(7张床位)
(二)急诊外科专业布局:
急诊外科以创伤病人居多,急诊外伤的急救及外科急危重病急救等无疑将催生急诊外科专业的发展。

急诊外科专业布局:外科诊室(1间)、清创室(1间)、急诊手术室(1间)。

(三)急诊重症医学科(EICU)专业布局:
根据现在的规划EICU床位占有面积约100平方米,床位7张。

余配套设施规划不甚理想,未预留有污物通道、无家属等候及休息区等。

(四)院前急救专业布局:
以前预想着新院建设时将院前急救单独设立一空间使其达到出车高效、快捷。

但现在的规划是和院内急诊合在一起,占用了院内急诊空间,院前规划也就不是很合理。

希望领导考虑急诊科的特殊性及远期发展是否能给予增加现有的急诊空间面积,增加急诊病房,将院前急救能够单独设立一空间使其更加合理化。

急诊科 2016/12/19。

急诊科建设规模及情况说明

急诊科建设规模及情况说明

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建设情况说明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独立的临床学科。

急诊科目前为我国综合性医院必备科室。

急诊科的主要功能定位为:生命和脏器功能急症的紧急抢救;急症的鉴别诊断,并向相关专科输送病人;一般急症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治疗;灾难及紧急事件处理等。

因此,急诊科的工作可以说是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直接反映了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我院急诊科正逐步建立。

现将急诊科设置、人员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初步拟定解决方案逐一呈现如下:一、初步拟定急诊科设置:1.抢救室及急诊重症监护室(红区、紧急区):满足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及诊疗。

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设立为急危重症的诊疗提供更好的平台,能促进急诊科医师诊疗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为稳定医疗队伍、留住人才提供保障,使其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无心理胆怯及技术上限制。

并能极大的降低医疗风险。

2.清创室(黄区、急区):满足外伤清创缝合。

3.诊疗室(绿区、非紧急区):满足一般患者诊疗。

4.医生值班室:满足急诊医生临时休息。

5.急诊科病房:急诊科是独立的临床学科,有其独立病种,如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发热待查、电解质紊乱、一过性晕厥、部分外伤、中暑、电击伤、动物咬伤等。

为满足急诊科专科病患住院诊疗,需设置急诊病房。

二、急诊科拟定人员配备:急诊科医师(5人,限男性,有医师资格。

满足急诊科正常值班工作。

)及护士(12人,在急诊及重症监护室工作或实习经验)。

三、急诊科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1.急诊科未设置病房:急诊科为独立科室,有其专科病种,因此需要独立病房。

设立病房目的为解决急诊科专科病房住院治疗问题,同时可全面、系统培养医护人员,提高临床专业素质。

拟解决方案:为急诊科配置病房,考虑前期病源不足,早期可与其他科室合办病房。

2.人员配置问题:因急诊科病情复杂,医疗环境稍差,风险较高。

对医护人员体力、心理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需要能独立值班的男性医师及有急诊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

急诊科“5+2”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急诊科“5+2”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息烽县人民医急诊科医学科“5+2”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一、基本情况我院急诊科2005.10成立。

经过院领导的努力,于2016年.12月年底迁至现位置(门诊综合大楼二楼)。

建工面积1600平米,配有监护型救护车一辆、转运型救护车4辆;设置病床20张、抢救床位4张、清创手术床位2张门诊输液椅18个、心电监护仪2台、微量输液泵一台、喉镜、洗胃机、电动吸引器、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中心供氧、中心吸引,等抢救设施设备。

年门诊45000-48000人次,年门诊输液达14000-15000人次,年抢救危急重病人达1500-1800人次,年门诊手术1100-1200人次.向病房送住院病人6500-6700人次。

院前急救2300-2600人次。

二、卫生技术人员情况目前我科医师11人(副主任医师一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副主任护师一人、护师3人,主管护师1人,护士8人。

救护车驾驶员4人。

息烽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个人基本情况登记三、计划增加的主要设备及预算急诊科计划增加的主要设备及预算四、下一步能力提高的工作措施1、安排一名医生到上一级医院进修学习一年,一名医生到上及医学习心电图3个月。

2、增加抢救设施备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我院急救能力。

3、在与县卫计局的指导下、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及村医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我县院前急救能力水平。

同时与县红十字会合作推广社区急救提高全县人民对自救互救知识了解。

4、继续加强与香港明爱医院急救培训中心的合作,完成10-12人到香港明爱医院急救培训中心学习,并取得美国心脏协会颁发的合格证。

同时加强院内对医务人员对急知识急救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2017年培训学习安排:五、建设进度:人员进修学习3月份开始、到香港的培训分三批在12份以前完成、设备通过招标争取上半年到位。

乡村医生培训按县卫计局计划年内十个乡镇全部完成。

2023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023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形象。

为了更好地开展急诊工作,提高急诊诊疗水平,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迫在眉睫。

以下是2023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内容:1. 急诊科的基本要求- 急诊科要求位于医院的便捷位置,便于急救车辆进出,方便急诊患者及时就医。

- 急诊科内应设有充足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保障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 急诊科人员应具备临床经验丰富、应急处置能力强的医护人员,确保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急诊科的设施建设- 急诊科的面积要求根据医院年均急诊患者量确定,但要保证每位患者都有足够的隐私空间和舒适的就医环境。

- 急诊科内应设置分诊台、观察室、急诊诊室、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功能区域,科学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3. 急诊科的医疗设备需求- 急诊科内必须配备常见的急救设备,如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等,以及常规检查和治疗设备,如X光机、彩超、血气分析仪等,保障急诊诊疗的全面性。

- 要保证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4. 急诊科的管理规范- 急诊科内应明确医疗纪律,加强多学科合作,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 针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提高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

- 急诊科的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要明确规范,及时总结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 急诊科的信息化建设- 急诊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是现代医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提高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

- 急诊科要建立健全的电子病历系统、医疗影像系统等,方便医患信息共享和管理。

通过制定2023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可以帮助医院合理规划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备、人员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急诊科的整体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加高效的急救服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 急诊科的医疗质量管理- 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质量评估、医疗误差报告和医疗事故调查处理等环节。

急诊科五年发展规划

急诊科五年发展规划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在当代医疗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急诊科的发展规划,旨在进一步提高急诊科的诊疗水平,提高急救效率,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以下是急诊科五年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人员培训与建设急诊科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科室,人员素质的提高对于科室的发展至关重要。

急诊科应加强医师、护士和辅助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他们在急救技术和知识方面的水平。

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急诊团队,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供更加专业医疗服务。

二、设备更新与技术创新急诊科的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关键。

科学合理的设备配置和技术方法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急救成功率。

急诊科需要加大对医疗设备的投入,引进新的高效诊断设备和治疗手段,提高急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应积极推动科研工作,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急救技术的前沿性和专业性。

三、规范诊疗流程与制定急救指南急诊科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诊疗流程和急救指南,提高诊疗过程的效率和标准化。

制定和实施一套完善的急救指南,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规范诊疗流程,提高转诊率和急救响应速度,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安全。

四、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在急救过程中,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合作。

急诊科应加强与其他科室之间的协作,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提高医院的综合应急能力。

与各科室密切合作,加强沟通和协调,既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也能够打破科室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五、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急诊科应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患者对急诊科的认知和了解。

通过举办相关的健康讲座、开展应急演练等活动,提高患者对急诊科的信任和满意度。

同时,还应加强公众对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总之,急诊科的健康发展是医院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人员培训与建设、设备更新与技术创新、规范诊疗流程与制定急救指南、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以及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等措施,可以提高急诊科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急诊科学科建设计划

急诊科学科建设计划

急诊科学科建设计划英文回答:Emergency medicine is a specialized medical field that focuses on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illnesses and injuries. It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providing immediate medical care to patients who require urgent attention. In order to ensure efficient andeffectiv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well-designed plan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an emergency medicine department.Firstly, the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needs to be carefully planned. This includes the layout and design of the facility, ensuring that it is spacious enough to accommodate a large number of patients and equipped with the necessary medical equipment and supplies. The department should also have separate areasfor triage, examination,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in order to streamline the patient flow and provideappropriate care based on the severity of their condition.Secondly, staffing is a crucial aspect of emergency medicine. The department should have a team of skilled and experience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emergency physicians, nurses, and support staff. These individuals should be trained in emergency medicine and possess the necessary skills to handle a wide range of medical emergencies. Adequate staffing levels should be maintained at all times to ensure prompt and efficient care delivery.Another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mergency medicine departmen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tocols and guidelines for patient management. Standardized protocols should be developed for common emergency conditions, such as heart attacks, strokes, and trauma. These protocols should be evidence-based and regularly updated to reflect the latest advancements in medical knowledge. In addition, guidelines should be in place for the appropriate use of diagnostic tests, medications, and procedures, in order to ensure safe and effective patient care.Furthermore, the department should have a robust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with other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facilities. This includes establishing strong relationships with nearby hospitals, ambulance services,and specialty departments, such as radiology and surgery.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should be in place to facilitate the transfer of patients, exchang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care. This will helpensure seamless transitions of care and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In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mergency medicine department requires careful planning and consideration of various factors. From the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to the staffing and protocols, every aspect should be designed to provid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By implementing a well-designed plan, healthcare facilities can ensure that patientsreceive timely and appropriate care in emergency situations.中文回答:急诊科学科是一门专门研究急性疾病和损伤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医学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部学科建设规划急诊部是医院急危重病人集中、病种最复杂、时间最紧迫、突发事件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是体现医院综合水平的的窗口。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对急诊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加强急诊部学科建设,规范科室管理,有效执行医院各种规章制度,不断纠正从业人员不良习惯,强化服务理念,提高医务人员急诊急救综合依法执业能力,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建康需求,根据医院诊疗改革、《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等的要求,结合我院急诊部实际情况,制定了急诊部学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推进优质医院创建,努力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根据我院诊疗改革、护理改革的要求,以提高我科医务人员急诊急救综合依法执业能力为出发点。

坚持“三个转变、三个能力”改革思路,结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及《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大力加强急诊部学科建设,不断夯实急诊部学科内涵。

二、工作目标1、第一阶段:2012年4月~2013年4月,通过以下措施:①制定培训计划,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强急救医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加强急救医学技能的培训;②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明确责任;③建立、健全急诊管理制度、机制、工作流程;④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⑤严格完成各种医疗文书,进一步细化医患告知书等深化医疗、护理改革,按照规范、标准、指南依法执业。

2、第二阶段:2013年4月~2015年4月,进一步完成科室医生、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经过2年的时间,夯实基础,提高抢救水平,理顺管理模式,完善职称结构,为急诊部一体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科队伍在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等方面得到优化。

3、第三阶段:2015~2017年底,门急诊医技大楼落成完成120院前急救、急诊本部、急诊医技、急诊病房一体化建设。

三、组织领导急诊部是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窗口科室,是急危重症救治的重要部门,是医疗投诉、纠纷的高发科室。

加强急诊部学科建设,本科室的负责人、全体职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必须担当的义务。

关系到急诊一体化建设,离不开院领导的支持、指导、帮助,因此建议成立急诊部学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云副组长:郎天闻、吴俊兰、徐文革、严震、李宗如成员:李焱生、赖永才、程金海、方琴、卿明主、苟廷伟、任小兵、龚忠义、肖劲松、李良军、吴国勇、何晓玲、周维彬、何庆兰牵头部门:医疗事务部四、加强培训、考试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执业能力通过对急诊部医疗、护理、接线员、120司机、轮转人员各类别人员,同时分三期、规培、初级、中级等不同职级,采取科内、科间、院级、院外培训等不同方式,制定相应内容的培训大纲。

在培训结束后,通过对培训理论知识进行考试,对培训技能进行考核,达到人人过关、人人提高。

(一)急诊部本科室的培训及考核1.对120院前急救医师的培训及考核2.对急诊本部医师的培训及考核3.对120院前急救护士的培训及考核4.对急诊本部护士的培训及考核5.对120院前急救中心调度员的培训及考核6.对120院前急救中心司机的培训及考核7.对急诊部分诊护士的培训及考核(二)医院科室间的培训1.健全医疗科室间的培训机制1)要求急诊部急诊儿科诊室的中青年医师到儿科住院部轮转,儿科住院部医师到急诊部轮转。

2)要求定科于急诊部外科诊室的年轻医师到住院部普外科、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ICU等科室轮转。

3)要求定科于急诊部内科诊室的年轻医师到住院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肾病内科、ICU等科室轮转。

2. 健全护理科室间的培训机制要求定科于急诊部执业护士定期分批到住院部儿科、肾病内科、ICU等科室轮转培训,学习他科的专科技能等。

(三)积极参加院部的培训1.急诊部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医院的要求积极参加院部的各种培训,并纳入科室的绩效管理。

2.急诊部的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对全院医务人员的定期培训,重点培训急诊急救相关医学理论、技能、工作流程及标准要求等内容。

(四)邀请院外专家来院指导每年邀请全省、全国的急救医学专家来院指导,进一步优化急诊急救工作流程,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保证医疗安全。

(五)加强对协作医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我院事业发展部、医疗事务部牵头,组织急诊部专家到简阳市各协作医院,对各协作医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对口培训,在提高其急诊急救水平的同时,进一步落实急救绿色通道之间的无缝衔接。

(六)派出人员外出进修、培训1.派出科室管理干部(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副护士长、诊疗组长、护理责任组长等)参加全省、全国参加学术交流、管理培训。

2.派出科室骨干外出短期培训学习。

3.选派优秀的中青年医务人员外出系统化进修学习。

五、进一步细化各自岗位职责,明确岗位责任(一)各级、各类医师职责1.急诊本部诊室一线医师职责2.急诊本部抢救室、观察室一线医师职责3.急诊部内科、外科、儿科诊疗组长职责4.急诊120医师职责5.急诊部规培医师职责6.急诊部三期医师职责(二)各级、各类护士职责(三)“120”调度员职责(四)“120”驾驶员职责(五)预检分诊职责六、强化急诊服务意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急诊部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

急诊医疗护理行为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的人群,以及被动面临的偶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突发伤、批量伤病员的救治。

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而医疗护理行为又是具有超过各种服务之上的高科技行为的组合活动。

具有高风险性,有导致医疗纠纷和投诉发生的隐患。

其特点是急、危、重病人多,工作节奏快,病人及家属心情急躁。

作为管理者必须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降至最低度,才能做好各环节的工作,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

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为了让急诊科护士深刻地认识到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从而才能有很好的病源,医院才能发展,自身才得到提高。

七、建立健全急诊运行机制、工作流程(一)加强院前120急救能力建设,规范急救工作流程1. “120”调度员进行培训,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1 120接警调度工作需有呼必应,贵在“快速”快速反应是院前急救中赢得“黄金救命时刻”的法宝。

120接警调度是院前急救的最前沿,“救命”的呼叫随时发生,“紧急救援”可能一触即发。

当接到呼救后,调度员应尽量缩短受理调度时间,并在第一时间下达出诊调度指令。

1.2 120接警调度工作需要及时判断,贵在“准确”调度员只有在最短时间内从接警所获得的信息中作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判断,才能为各急救站发出“准确”出诊指令。

准确信息是院前急救人员实施“急”和“救”的前提。

1.3 120接警调度工作需要调度有序,贵在“合理”一个合格的调度员,在受理“呼救”信息时,必须根据报警者的叙述,迅速对呼救的地点、基本病情、人员数量、此时段相应急救站的待命人员及车辆动态等进行综合分析,按照“就近、就急、就病人意愿、就医院能力”原则,问清地址、联系电话、伤员人数、联系人、附近标志、判断病情及现场情况,调派救护车及医护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救护和转运。

合理的调度与指挥,是实现院前急救“急”与“救”的必然要求。

1.4 120接警调度工作需要防患未然,贵在“事先”120呼救具有随机性、偶然性。

但只要调度员根据不同情况和事先制订的相关工作预案灵活应对,就可以变“心中无数”为“有备而来”和应对自如。

2.培养合格调度员的主要方法2.1 将调度员培养成本地区的“活地图”熟悉本地区的地形地貌、道路走向、城区布局等,是调度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

调度员应为本区域的“活地图”。

一是有计划地组织调度员对新建道路、小区和重点地段进行实地考察,让调度员对地理地形有感性认识;二是组织调度员跟车体验,与院前急救“零距离”接触,熟悉本地区布局和地形,并掌握重要的标志物及其描述技巧;三是督促调度员当“有心人“,即“接警空暇时注意多查看电子地图,熟悉城郊布局与区域划分;平时上街或上下班途中多留心路过的街道、社区和单位等,熟悉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休息时多浏览、收听收看本地的报刊、广播和电视新闻,及时了解本地发生的大事小情”。

四是举行地理知识竞赛或考试,强化调度员对地理地形知识记忆。

2.2 培养调度员灵活处理特殊警情的能力120调度工作的特点要求调度员在接警调度时不应机械思维或“人云我云”。

2.2.1提高调度员判断分析特殊警情的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交通事故、特殊呼救病种、假警及骚扰电话、非正常院前急救呼救等均有不同于平常“呼救”的特殊性。

急救中心通过案例分析、早会讲评、每月案例小结、调度工作每日必读等方式,对这些特殊警情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经验和教训,循序渐进地提高调度员判断分析特殊警情的能力。

2.2.2提高调度员应对处置特殊警情的能力。

应对特殊警情的法宝是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急救中心应事先将特殊区域、高速公路报警、学校或企业的突发事件、停电、假警及骚扰电话等特殊情况进行系统的归类,制定出多种应况时的应急处置预案》等。

这些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法,应作为调度员上岗前的培训内容,进行专项培训,并定期进行复训强化。

2.3 培养准确判断呼车原因和恰当医学指导的能力调度员在短时间内捕捉病情信息,把报警者的叙述变为医学初步诊断十分必要。

第一,将院前急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作为调度员岗前培训的必要内容,做到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第二,将相关医学基础知识作为调度员每年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按计划进行再培训;第三,通过竞赛活动,让调度员强化院前急救医学知识;第四,利用早会点评或案例分析提高调度员判断病情的能力;第五,对120接警的疾病与季节的规律性进行分析,提高调度员根据季节的变化判断病情的准确性。

2.4 培养调度员善于有效沟通的技巧亲切、规范的120接警用语,是一座城市院前急救工作展现给市民群众的第一形象,也是稳定报警人紧张情绪的重要手段。

在接警过程中,调度员要用积极性语言给对方以温暖、安慰、启发、开导、鼓励。

要在使用规范用语的前提下,随机应变,针对不同事件、不同报警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应答,如关心式的询问、提醒式的告知,甚至是运用方言进行解答,目的是为有效沟通搭建桥梁。

2.5 中文输录速度的训练中文输录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调度员下达出诊调度指令的时间。

为了提高调度员中文输录速度,做到手脑并用,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取中文输录技巧讲座的方式,让调度员掌握正确的输录指法和输入法的特点;二是将本地区的地理地名和常见病种预先输录到通讯系统,建立地址记忆库;三是将中文输录作为调度员每年的技能比武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