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比较02_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_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文化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文化思维方式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1f7e63e83c4bb4cf7ecd162.png)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具体表现
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之——戏剧
中国
中国的观众的审美心理则可以分 为4个层次:求情、情悦、入境、品 味。他们追求审美心理的满足,并不 注重对事物规律的严格遵循。
中国的古典悲剧,大多都是通过 一些好人蒙冤遭害极度悲惨的故事来 激发人们的悲剧情绪,又通过各种形 式 “团圆之趣”来缓和人们的这种悲伤 的情绪。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悲剧特有的一种现 象。结局总是一贯的皆大欢喜:好人 得福、坏人伏诛、神灵显圣、天理昭 彰、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具体表现
2、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之——犯罪研究
第一,关于犯罪原因,最初都认为是人的恶本性,认识到物质的匾乏与犯罪的关系、统治者的贪 暴与犯罪的关系。关于犯罪对策,都提出了增加社会财富的思维以及法律与道德两种不同的控制手 段。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具体表现
2、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之——犯罪研究
西方
VS
西方戏剧则“以真求美”,侧 重模拟的写实空间 西方注重逻辑,有很强的求实 精神,所以在戏剧表演的外化动作 中“真”是第一位的,追求以真求 美。在戏剧空间上也用科学的方法 设置舞台,运用几何学和焦点透视 法,将舞台进行写实性的布景,构建 与客观现实相仿的人物活动背景, 把生活的本来面貌搬上舞台,传递 给观众的是物质的实物空间。
中西思维差异原因探究
1.中西方哲学对语言的不同态度 2.经济制度对中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 3.地理环境不同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1.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
季羡林教授:“东西文化差异之根本原因在于东西方思维模式 之不同,东方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
综合思维
将对象的各个部分结 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中国人的思维倾向于综合,因此总 是整体优先,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起来 的一个整体。中国人思考问题的程序 通常是从整体到个体,从大到小。
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
![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23182de8998fcc22bcd10d39.png)
Th e o ry Re s e a rc h学论理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梁寅子(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当今,西方文明以其强势话语地位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人类文明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却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灾难。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方式则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试图将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横向比较,进而重新审视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与不足,以及估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今日世界的价值。
关键词:中西传统思维方式;比较中图分类号:B8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056-02今天西方文化以他的强势话语地位左右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但在人类享受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理性思考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灾难:生态平衡的破坏,生物的灭种,人类社会新疾病的冒出,经济危机的频发等。
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寻其根源,对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的传统思维方式便成了学者关注的焦点。
传统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采取的一种基本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
”人类在自身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通过一定得思维方式进行的,而中西传统思维又因其自身的生长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风格以及鲜明的民族性。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均面临着思维方式更新的任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西方文明的主宰下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思维对于未来的世界文明又有怎样的影响?想要寻找世界文化更为理想的出路,就必须在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比较的背景下重新估量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与不足,以便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智慧的,对世界文明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思维模式。
一、中国传统思维强调生命整体式思维,重在综合;西方传统思维则更注重单元个体式思维,注重分析古代圣贤不用“整体”而用“一体”,该词首见惠施,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后见《庄子》,庄子说,“生死存亡,是为一体”;《易经》中也会讲“观其会通”,提出有机整体论;在我看来,这种整体性思维在中医中体现的最为明显,《黄帝内经》把人体和天地联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
第二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第二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78482c29ec3d5bbfd0a7480.png)
第二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一、不同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1、思维与思维方式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人们在思维时,之所以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解决问题,是由于思维能对进入大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加工。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的程序。
2、文化与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人之间,其差别就更大。
世界各种文化氛围里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考虑问题认识问题的习惯方式和方法。
例如中国人与美国人在写信上就各遵循自己的方式。
二、思维习惯的形成原因1、哲学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和实践活动的一种抽象。
由于哲学包含较多的方法论的内容,所以哲学与思维方式有紧密的联系。
一个民族的哲学,往往很强烈地体现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但是,哲学并不等于思维方式,哲学有自己的特殊的对象和内容。
2、语言文字最早提出的是萨皮尔和沃尔夫。
沃尔夫认为,人间发生的一切事情,无不受语言形式的深刻影响。
比如,荷比人(印地安人的一支)相当讲究实用和精确,难以理解基督教的神秘世界,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参照其他感觉经验,就不能构想抽象而空虚的空间,天堂的概念不适合荷比人的思想。
三、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想象思维(imagination)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表象是指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
抽象思维(adstract)或逻辑思维(logical)是指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指亚理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亲密联系,互相渗透。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要运用各种思维。
因职业需要思维活动也可能有所偏重,如文学家偏重形象思维,数学家偏重抽象思维等。
任何人种的人都具有达到思维发展高级水平的能力,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707a87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8.png)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梁程200711311110摘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处于文化的最深层。
因此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外在特性,也是比较文化差异的根本所在。
本文打算从不同的方面对中西思维方式进行比较,以便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个总体概观。
关键词:思维方式经验科学理性感性引言:前面已经说过思维方式具有稳定性与普遍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要形成这样的特性必然与该民族生活的自然条件、社会制度、文化演变有密切关联,而且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才能形成。
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科学知识匮乏,对于环境的事物只能通过主观臆想而没有实际的验证推理,所以当时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没有了太大的区别。
但是到了后期的文化演变,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了明显的差异。
经验与科学中国古代的人们在面对长期的战争与恶劣的环境等客观条件,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而把自然、社会现象归因于神魔传奇,并且把自身与环境分割开来,而没有想到人本身就是社会以及自然的一部分。
对于自然的盲目膜拜致使无法对事物的本质做真实的探讨。
由于天灾难测,古人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的自身上,修身齐家乃为根本。
从这一方面我们知道这会导致自然环境乃自身心生之物的错误观点,偏向于一种原始的唯心论而与现实相悖。
西方的地理条件比中国优越,这有利于航海与商业,与此同时还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等,科学知识蓬勃发展,该时西方已对自然有了初步的理性认知,知道自然与社会是可以被研究与发现的。
新大陆的发现,天文现象的直接观察,无不印证着西方人唯物观的萌芽与发展。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西方国家十分奉行,凡是追求合乎逻辑,物外于心才能觅得真理。
这一点与东方人有很大区别。
意象与概念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繁荣,从侧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偏向于感性,对于外界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认识与联想描绘,多采用想象——意象——实物的思维顺序。
除此之外文学中的形式与修辞手法,例如:赋比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第二讲 中西思维方式之比较ppt课件
![第二讲 中西思维方式之比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fc1e093169a4517723a3c0.png)
(1)
◆汉字起源于图画,是一种象形文字。虽然经过 几千年的演变和简化,象形的特色已经减色不少, 但是今天的一些汉字依然有象形的特征,汉字的形 象作用在今天仍在发挥作用。举例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且音同形异的字 多,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汉字的形、 义之间的联系强于音、义之间的联系,这是有别于 拼音文字的显著特点。拼音文字中形、义之间没有 直接的联系,又存在着严重的形、音分离现象。 ◆右脑是负责形象思维的;由于汉字是右脑优势, 促进了右脑的发展。左脑是负责逻辑思维的;拼音 文字是左脑优势,促进了左脑的发展。
3
两位篮坛巨星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但为 了体现人类崇高的体育精神走在一起,求同存异,沟通合作。
4
(1)
一、何谓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是 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 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有机综合。 ◆思维方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 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 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 个动态、有机、复杂的系统。正是这些要素 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式的性 质、类型和特征,产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下页
24
(1)
◆在英美人中,姓名的结构形 式一般有两种: 一是名字•姓,如英国剧作家 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 亚);二是名字•中间名•姓,如英 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George Gordon Byron(乔治•戈登•拜伦)。
25
(1)
◆中间名有的是采用父亲的名,有的 采用的是母亲的姓,还有的采用亲戚或 至交的姓,可谓五花八门。拜伦的中间 名“戈登”是父名;马克· 吐温(Mark Twain)原名为萨缪尔· 朗赫恩· 克列门 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其中 间名“朗赫恩”也是父名;美国前总统 里根的全名为罗纳德· 威尔逊· 里根 (Ronald Wilson Regan),其中间名 “威尔逊”系里根母亲的娘家姓。
第二讲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第二讲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d3613d6d15abe23482f4dc0.png)
人生天地之间,禀受自然灵气而生, 依赖自然滋养而长,不能须臾离开自然母 体。《黄帝内经》说:“谷不入,半日则 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董仲舒提出“天人相类”说:“小节三百 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 时数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 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 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 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 法性始终受到质疑,“中国哲学”在很大 程度上被视为一个来历不明的怪物。因为 在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分类中,并没有一 独立的系统与西洋所谓哲学完全相当。中 国古代虽有自己的义理之学,但这种义理 之学所讨论的问题与西方哲学所讨论的问 题并不相同。
“中国哲学之合法性”问题的出现,是以 “哲学”观念的引进和“西方哲学”作为 某种参照和尺度的存在为前提的。那么, 我们又是否可以(或者说应当)以“西方 哲学”之“规”、“矩”来范围“中国哲 学”之“方”、“圆”呢?正是在此种意 义上,“中国哲学之合法性”成为了一个 问题。
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宋朝时代的哲学家张载成功把握了中国 哲学整体认识的模式,提出了“天人合一” 的著名命题。
“天人合一”思想的几层涵义
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 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 “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 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 有机的联系。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在人与自然分离的文明进程中,即在人 的自觉意识、自我意识确立的过程中,中 西方哲学思维走出了两截然不同的路。中 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 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 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 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地分解万事 万物,她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他以地位和 荣耀,以独立主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基本 前提。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2)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2)](https://img.taocdn.com/s3/m/e7c9bb9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1.png)
情感与理性思维的差异
情感思维
重视情感和人情因素,认为情感是人性的本质,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础。在中国 文化中,情感思维表现为强调人情味和人情人脉的重要性。
理性思维
强调理性和逻辑,认为理性和逻辑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在西方的理性思维中,情 感被认为是非理性的,需要被控制和约束。
03
中西思维方式在文化中 的体现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无为而 治,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 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对中国传统 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 性,主张以法治国,对中国传统 思
03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 柏拉图等对理性、真理和 知识的探索,奠定了西方 思维方式的基础。
02
中西思维方式的特点与 差异
整体性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
整体性思维
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整体的功能和性质是由各部 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在中国文化中,整体性思维表现为重视整体和谐、 强调整体优先。
分析性思维
强调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独立分析,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西方 的分析性思维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
西方则更关注理论性创新,强调科学原理和理论突破。
连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
03
中国的创新思维更倾向于连续性创新,强调渐进式发展,而西
方则更关注颠覆性创新,强调突破性和变革。
05
中西思维方式的融合与 展望
中西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文化多样性
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增进 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化的 繁荣发展。
基督教信仰
基督教信仰强调信仰和理 性的统一,对西方思维方 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ab220d0941ea76e58fa0476.png)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作者:谈秋桐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01期摘要当今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的频繁,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汇通成为中西文化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各自的哲学思想,各有特点,各有长短,互相之间都有值得对方取舍的地方。
比较中西哲学思想各自特点,把握和弘扬本土中国思想的精华之处,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之处,在相互借鉴中互相学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比较作者简介:谈秋桐,浙江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1-246-02中国哲学属于东方哲学这个大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东方哲学是对中国、印度、日本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的统称。
准确的说东方哲学应该称作东方国家的哲学。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的,认为哲学这个词汇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就是特指自古希腊开始不断发展至今的形成一定体系的西方思想。
中国实际上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所谓的中国哲学。
但是不可否认,中西哲学中有很多讨论的内容是相同的,比如都有涉及本体论的讨论。
由于本文探讨的核心不是对中国哲学的定义,因此暂且还是以中国哲学来称谓中国的思想。
中西哲学由于其产生的民族气质、地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又有许多的相异性。
共性和相异性是中西哲学需要互相学习和弥补的地方。
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问题,侧重综合性,具有辩证性;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则更侧重个体式的思维方式,侧重分析,具有逻辑性中国古代先哲们强调“一体”这个观念,“一体”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惠施的文章中,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随后庄子在自己的学说中也说道,“生死存亡,是为一体”。
“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思维中整体论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整体论思维方式侧重从整个系统的层面来考虑问题,但是它缺乏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化、细致化的分析。
例如,在老子哲学中,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是阴阳之间的调和,将“道”看做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7891222bcd126fff7050b03.png)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每一时代的思维方式反映该时代的社会和文化,体现该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程度、认识水平、实践方式和时代精神。
从历史的眼光看,可以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后馈性、再现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不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智力不发达,思维能力弱,思维空间狭窄,思维方式简单,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模糊的整体,把某种事物或现象看作是世界的始基,都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思想,往往从主观出发看待客观世界,把主观感受赋予思维对象,加以联想,产生主客互渗、“天人合一”的观念,具有朴素的整体性、直观性、辩证性、模糊性、意向性、单向性以及封闭性、神秘性和猜测性。
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能用古今差异或变相的古今差异来取消的,因为这与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合。
因而是不可能用古今之别来解释的。
当然,如何描述、把握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需要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付出持续的努力,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确存在着实质性差异。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承认任何一种哲学的核心范畴或概念,无非就是对于蕴含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的反思性把握,那么,这种差异带来的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张力所造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异,就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和创新的一个可能空间。
因此,人们必须承认并把握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层面看问题,一种文化对于外来观念的吸纳,实质上就是将一种思维方式中的思想“映射”或“移植”在另一种思维方式之中。
在一般情况下,一种文化对于另一种异质性文化中观念的吸纳大多是偶然的、非系统的,这种吸纳通常不会改变既有的思维方式。
但在社会处于大变革,对于新观念具有迫切需要,从而导致非偶然的、系统性地对于异质性文化中观念的吸纳之时,这种吸纳就再也不会不造成对既有思维方式的改变了。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差异探究中西哲学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差异探究中西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79ccbc7bff00bed5b9f31d7d.png)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差异探究中西哲学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思维方式主要有八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方法、智力、意志、观念、情感、习惯和语言,并且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
思维方式一方面是一个地区或民族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的一种以思维能力为主体长期形成的思维态势和惯性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智力、智慧和智能水平的整体凝聚,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一部分。
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其时代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现如今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汇通成为中西文化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由于受到自然、人文、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科学传统、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各自的哲学思维方法各有所长。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哲学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探求整合中西哲学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更迭,形成并存在着很多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
这其中中西方民族在各自的历史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特色。
中西方绚烂多姿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与美丽,而其两者之间的各种不同,究其深刻原因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所以,比较中西哲学思维差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一、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比较(一)以主观为主的感性直觉思维和以客观为主的理性逻辑思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的传统思维就是一种以主观感悟为主的感性的直接的思维方式,而西方的思维比较注重以客观为主的理性逻辑思维方法。
季羡林先生也曾指出“一言而蔽之,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则重视分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直感体验即借助于直觉体会,习惯于用具体形象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事物,以感性认识观察事物,再通过联想推理和分析,形象地表达事物,反映客观事实,不善于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维。
体验与思辨——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体验与思辨——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a1c040ccc175527072208e9.png)
中 图分 类 号 :0 B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3 X 2 0 ) 3— 0 0— 6 10 7 3 ( 0 9 0 0 3 0
Ex e inc nd S c l to — — C0 p rs n o i k ng M o p re e a pe u a i n m a i0 fTh n i de
第二讲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ppt课件
![第二讲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bc37af4b73f242326c5f4d.png)
西方人
征服自然(human dominion over nature)
理性(rationality) 客观事实(facts)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
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 科学文化(science-focused
culture)
天人合一
天:大自然,或者地球,或者整个空间。
2. “I” consciousness 3. Independence from
organizations 4. Emphasis on individual
initiative 5. Privacy important 6. Belief in individual
decisions
Collectivism
思维方式 modes of thinking
文化 culture
语言 language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 式的变换。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和其转换,要研究语言 与文化的关系,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 系的思维方式。
Chinese and English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decisions
比较下面两则中美领导人在两所知名大学的讲话。
1. Harvard is a world famous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attracting the best minds and bringing them up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It is my great pleasure to stand on your rostrum and have this face-to-face exchange with you.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c0a2e7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6d.png)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国哲学属于东方哲学这个大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东方哲学是对中国、印度、日本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的统称。
准确的说东方哲学应该称作东方国家的哲学。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的,认为哲学这个词汇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就是特指自古希腊开始不断发展至今的形成一定体系的西方思想。
中国实际上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所谓的中国哲学。
但是不可否认,中西哲学中有很多讨论的内容是相同的,比如都有涉及本体论的讨论。
由于本文探讨的核心不是对中国哲学的定义,因此暂且还是以中国哲学来称谓中国的思想。
中西哲学由于其产生的民族气质、地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又有许多的相异性。
共性和相异性是中西哲学需要互相学习和弥补的地方。
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问题,侧重综合性,具有辩证性;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则更侧重个体式的思维方式,侧重分析,具有逻辑性中国古代先哲们强调“一体”这个观念,“一体”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惠施的文章中,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随后庄子在自己的学说中也说道,“生死存亡,是为一体”。
“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思维中整体论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整体论思维方式侧重从整个系统的层面来考虑问题,但是它缺乏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化、细致化的分析。
例如,在老子哲学中,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是阴阳之间的调和,将“道”看做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
在动静观上,中国先哲们则认为静为动之本,动必复归于静,对立面相互斗争的结果,不是使事物超前产生新的发展,产生新的质,而是最终要归复于一个统一体中。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一个整体的基础上调和差异与矛盾。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所推崇的中庸之道被视为最高道德。
西方传统的哲学思维中则注重把握个体,注重把握事物之中的差别与对抗性的成分。
从最早的古希腊哲学讲世界的本原是水,由水组成了世间万物到毕达哥拉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数”,再到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的本源是“原子”,世间万物呈现不同的形态是因为他们内在的原子在排列方式上有区别。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73742c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3.png)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通常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族、团队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社会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亲密关系,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即是指追求和谐,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协调相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使得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例如,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追求幸福权"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二、逻辑与直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直觉和感性思维。
东方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运用类比和隐喻来解决问题。
这种直觉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典故和寓言中广泛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用来表达取舍和权衡之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和分析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事实和证据。
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法律和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时间观念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往往采用循环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例如,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系统就是基于天文周期的时间划分。
而西方文化通常采用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不可逆转性。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利用,重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交融与理解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通过理解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合作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商业领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交流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跨文化培训和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最后,促进东西方的思维交融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关键。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da22945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3.png)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功利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倾向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重视可观察到的结果和成果,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东方哲学则更注重道德和伦理,强调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2. 逻辑思维与综合思维的差异: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讲究条理和推导,而东方哲学则更强调综合思考和模糊边界的处理,强调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3. 信仰与理性的差异:西方哲学一直强调理性,信任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而东方哲学则注重灵性和信仰,更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关注自然与宇宙的和谐与平衡。
4.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人独立,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哲学强调团体和谐,注重个人与集体的互动关系,倡导弱肉强食的集体价值观。
总之,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是由历史、环境、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决定,反映了两种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cf2c6d2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d.png)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在语言中有不同的体现。
在以下的 1000 字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
中西整体性思维注重整体和上下文的联系,而分析性思维则更注重事物之间的细节和差异。
在语言中,整体性思维者倾向于使用比喻、譬喻和象征来传达其意思。
他们常常使用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词来表达情感和感受。
一个中国人可能会用“大海”来形容一个美丽的风景,或者用“红色”来形容热情和热血。
而对于分析性思维者来说,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准确、具体和直接的词语来表达意思,他们更喜欢使用数据和事实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在语法和句子结构方面,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也表现出不同。
在中文中,句子的结构往往是松散的,意思往往依靠上下文来理解;而在英文中,句子结构通常更加严谨,意思可以直接从句子本身理解。
中西整体性思维更注重上下文和语义的连贯性,而分析性思维更注重逻辑和语法的准确性。
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在故事叙述和论述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整体性思维者通常倾向于讲述故事或者通过描述和对比来传达信息。
他们经常以一种渐进的方式来阐述他们的观点,通过叙述一个具体的故事或者案例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分析性思维者更偏向于分析和解构问题,他们注重逻辑和推理,喜欢以事实和数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在表达时也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在中文中,人们更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经常使用委婉客气的措辞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常常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无需太多的掩饰和客套。
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整体与细节的关注度、句子结构与语法、故事叙述与论述方式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
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解和歧义。
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
![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182965cf9ec3d5bbfd0a7433.png)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握上 , 中国古人则认 为动必复归于静 , 动静之 中以静 为本 , 动静统一 于静 中来 把握动静对 立 的思 想 ,所 谓 :万物 并 “ 作 , 以观 复。夫物芸芸 , 复归其 根。归根 日静 , 日复 吾 各 是 命 。” 对立面相互斗争的结果 , 不是使事物产生从 旧质到新 质, 而是和解到 旧的统一体之中。易言之 , 也就是以统一和 谐 为本 , 来把握差异 与矛盾。在这种 以“ 和谐” 为最 高价值 原则 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 的统摄之下 ,和而不 同” “ “ ,执 两用 中” 的中庸 之道 被视 为最 高道德 。 中国传统 思维方式是讲究和谐 与统一 的 , 而西方传 统 更 注重分别 与对抗 。西方传统讲 宇宙是 由单元个 体构成 的, 这种带有无机色彩 的宇宙 观从 古希腊哲学开始便清 晰 可见 。德谟克利特认 为物 质是 由许多微小 的 , 不可分割 的 单个颗粒组成 ,万物 多样 性是 由于构成物质 的原 子形 式 、 所处状态 、 结合方式不 同组成 的。赫 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 团“ 活水” 。从单元个体 式思维出发 , 西方传统 思维总是 在寻求与世界的对立。把统一 的世界 区分 为具体 的不 同层 次 , 门别类 地加 以深 入 的理性 分析 , 分 充分 展示世界 的多 层次性 和矛盾性 , 注重 发现 内在 的差别 与对立 , 从差 异和 区别 的揭示 中把握事物 的规定性 。 从西方重分析 的视域下看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 似乎 中 国古代 的思维方式模糊而不严谨 , 但正是 因为中国古代重 视“ 合一 ” 的思想 , 得中 国哲学常 以心物 同属 、 使 主客兼备 、 天人合一的形态标 出,体现 了一种 古朴 的系统论思想 , 这 种思 想不 仅对综合性科学有启迪 ,在 当下更 具现实意义 。 因为西方传 统的天人 对立 的思 想导致 西方人在 处理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上采取的是 ” 征服 ” 的手段 , 自然环境 的保 在 护上采取 的是 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 , 现在看来这一做法是 完全错误 的。 中国传统“ 而 天人合一 ” 和谐同生的观念更有 利于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 的可持续发展 。 人 二、 中国传统 思维模式 推崇直 觉体 验 , 西方传 统思 维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3893270081c758f5f71f6735.png)
◆决定因素: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其中社会生产方式是根本的决定因素。
◆其它影响因素:政治、法律、宗教、道德、 艺术等上层建筑 。
精选可编辑ppt
3
二、中西思维方式主要差异
中国思维方式 整体统一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西方思维方式 个体独立 逻辑论证 矛盾斗争 外在超越
精选可编辑ppt
精选可编辑ppt
15
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走向现代化的思考
1、发展个体独立的思维方式
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就是 使个人由某种关系、某种群体的附属 物成为独立性的个人,具有独立的人 格、思想和思维,能自立、自主、自 强,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精选可编辑ppt
16
2、确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 弘扬批判精神,崇尚探索质疑,破除 唯上、唯书、唯权威的思维习惯。
不足: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 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 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
精选可编辑ppt
14
2、西方思维方式的优缺点 (概评)
优势:有利于对社会的变革、创新和
对自然界的探索、改造,从而促进科技的 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跨越式、质变式发展。
不足: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威
胁社会的和平稳定,导致人文精神失落尤 其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 既要“求善”,更要“求真” 。
精选可编辑ppt
19
整体统一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个体独立 有
科学理性 机 求异求变 结 求善求真 合
精选可编辑ppt
20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 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 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 仿效拜占庭帝国。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 ‘学生’的落后国家最终总是超过做‘老师’ 的先进国家。在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 假若中国是学生,那么,中国最后也会超过她 的先进老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逻辑与直觉 、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形态。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形态。 其不同点在于: 其不同点在于: (1)逻辑是靠概念系统进行思维的,而直觉思维却是要 )逻辑是靠概念系统进行思维的, 抛弃概念,直接面对事物,直接诉诸心灵。 抛弃概念,直接面对事物,直接诉诸心灵。 (2)逻辑追求的是规律性、严密性,直觉则以其突然性 )逻辑追求的是规律性、严密性, 与穿透性见长,它不能预期,只能偶合。 与穿透性见长,它不能预期,只能偶合。 (3)逻辑因其注意严密性,其推理环环相扣,以说服力 )逻辑因其注意严密性,其推理环环相扣, 见长,后者以领悟力为贵,它是个人性的, 见长,后者以领悟力为贵,它是个人性的,只注重思维结 不展示思维的过程,不具说服力。 果,不展示思维的过程,不具说服力。
2、中西语言的差异
中国有个古老的笑话。客人写道:“下雨天 留客。”主人则写:“天留人不留”。客人 将以上句子改为四句:“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汉语飘忽不定,西语则是板上钉钉。中西语 言最主要差异是: 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 语义语言与语法语言。语法语言的结构是 “主。
语-谓语”,语义型语言结构框架是“话题-说 明”。 宽式语言与严式语言。后为形态语言,有性、数格、 时、态、人称等语法范畴和形态结构,前者没有, 为非形态语言。两者具有不同的语言理解模式:西 语是内部结构理解模式,汉语是上下文理解模式。 它们影响着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前者相 应的是整体领悟、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后者则是 构造分析、逻辑演绎的思维方式。
汉字是象形文字,往往通过物象表达“意”,得意 可忘象。“得意忘言”,《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 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成矣”(《田子 方》),道不可道,只可暗示。中国哲学史上的论 证大都建立在类比基础上。孔子:“岁寒,然后知 松柏之后调也”《论语·子罕》,“君子之德风,小 人之德草”《颜渊》荀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深受中国语言的影响。中西哲学 思维方式有重大差异,对各自的文化、科学都产生 了极大影响。
3、中国语言与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语言与综合的思维方式
汉字的起源。 “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假借、会意、 形声、转注。汉字的造字法强化了中国人综 合思维的倾向。
中国语言与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一个很大不同是缺乏确 定性与分析的传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 国书写语言的限制。
古代汉字书写困难,古人惜墨如金。中国哲学言简 意赅。《老子》仅几千字,《世说新语》中的《文 学》篇中说有位大官问一个哲学家老、庄与孔子的 异同,哲学家答曰:“将无同?”。只有三个字, 世称“三语掾”。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中国哲学在表达上另个特点是清晰不足,暗示有余, 多用联想类比,这也与汉语有关。
二、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1、分析与综合 、 思维方式主要有两种:分析的和综合的。 思维方式主要有两种:分析的和综合的。分析的思维方式 是一种将思维的对象进一步分解为部分的的思维方式, 是一种将思维的对象进一步分解为部分的的思维方式,部 分之间的界限和各部分的外延都被区分开来了。 分之间的界限和各部分的外延都被区分开来了。后者是一 种将思维的对象综合或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 种将思维的对象综合或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思维对象之 间的区别被有意或无意地模糊化了。 间的区别被有意或无意地模糊化了。它可理解为一种定性 思维,即思维中所注意的是思维对象的性质, 思维,即思维中所注意的是思维对象的性质,而其外延则 忽略不计。 忽略不计。 一般认为,西方哲学倾向于分析思维而中国哲学倾向于综 一般认为, 合思维。 合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与思维密切相关。西方哲学家 中康德、休谟等都重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今天的 分析哲学中,不少西方哲学家完全通过语言的分析 来鉴定思想的有效性或无效性,建立思想的意义结 构,要谈意义非谈语言不可。 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师徒二人 共创“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不同的人 们应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 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与中西语言差异密切相关。
中西哲学比较
第二讲: 第二讲:综思维与分 析思维——中西哲学思 析思维 中西哲学思 维方式之比较
一、中西语言与思维方式
1、语言与思维方式 何为思维方式? 指思维习惯。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传统哲学中 多数哲学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某些思维习惯。 思维方式的特点:普遍广泛性,它渗透在各个领域 思维;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形成后,有相对稳定性; 思维方式的差异有时感觉到但很难说清楚,也不容 反馈给对方。
3、演绎与类比 、 三、差异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之分析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对各 自文化的影响 产生原因 (1)语言方面 ) (2)两种不同的观物态度 ) (3)社会历史原因。 )社会历史原因。
差异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之分析
产生影响 (1)科学方面 ) (2)民族心理 ) (3)社会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