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分析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白事程序详解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白事程序详解
土葬最古老、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在我国,已知的安葬方式有火葬、天葬、水葬、风葬、崖葬、塔葬、高棺葬,另如,原始社会仰韶文化中,也有人们把夭折的儿童放入瓮中,实行瓮棺葬。各民族对灵魂不死的认识有所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丧葬方式的态度不同。汉族人一般以土葬为荣耀,认为死人“入土为安”。
1、做七
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当地风俗,凡人去世后要过七期,每期七天,据说是为死者超度的
2、烧七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届时,丧家把香
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衣又叫小敛。
•
沐浴指对尸体进行清洗,包括洗头、洗身、剪指甲、
修胡须。
20
21
• 小敛更衣之衣忌用缎子,谐音“断子”;一般 都用绸子,谐音“稠子”。殓衣又忌用毛皮料 制作。
• 民国至解放后的丧礼中,所更之衣忌用带 “洋”字的布料。因为“洋”同“阳”谐音。
• 寿衣必须是传统的样式
22
3 让死者阴间富贵的饭含、覆面仪式
移尸入棺前,在馆内要放置一块木板,上凿七 孔,斜凿枧槽一道,使七孔相连,故称为七星板。 大殓时纳于棺内。这一礼俗,自隋唐已有之。
七星板
49
• 三日大殓 • 擗蛹之礼 • 入土开路 • 随葬品 • 镇钉 • 停柩 • 铭旌
50
前诰 侍封 卫一 龙等 禁宁 尉国 享公 强冢 寿孙 贾妇 门防 秦护 氏内 宜廷 人紫 之禁 灵道 柩御
汉代,“既死之后,则有招魂”。汉魏时期,在沿袭人 死招魂习俗的同时,又出现了招魂葬、招魂殿。所谓招魂葬, 即人在外地或战场上死了,不得其尸,就用死者生前所穿的 衣冠招魂而葬。
32
用死者衣冠招魂的例子
李白醉酒捉月图
李太白墓
33
招魂幡
到了近代,人们主要用大幡来作为招魂的工具。
34
祭奠作者屈原的屈子招魂活动
战国时期丧葬礼仪的特色,在于强调伦理秩 序的充实和道德架构的构建,由此规定出亲属团 体的层级亲疏关系,以及比附于社会的政治等级 制度,使伦理秩序和政治秩序在丧葬礼俗中获得 有机的统一。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 饭含:把珠,玉,谷物或钱放入死者口中
· “
”
·· “ ”
的习俗。
也注《
。:周
饭礼
所 以 实
地 官
口 , 不 忍 虚
舍 人 》 郑 玄
事 死 , 不 忍 露 其 口 。
孝 子 所 以 实 亲 口 也 , 缘 生 以
注 说 :
《 公 羊 传 文 公 五 年 》 何 休
古人举行“饭含”之含义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 着肚子到阴间受罪,而让他们有吃有喝。
23
口
谷
含 玉
口
口
含
含
钱
珠
24
《 金 瓶 梅 》 书 中 李 瓶 儿 画 像
25
• 覆面
人死,其面部往往难看,生者不忍见,取一 尺见方之冥纸或黑布以掩之,后来逐渐成为一种 礼俗。
清•汪汲《事物原会》说“《七修类稿》(明• 郎瑛撰):人死以纸覆面,小说以为起于夫差, 临终口,‘吾无面见于子胥,为我以帛冒之。’”由 此可见,人死以纸覆面这一习俗先秦时已有之。
16
二 初丧礼仪
——处置尸体与安顿亡魂的方法和途径
初丧礼仪,就是把尸体安放在一个特定的场 所,为死者整容、洗面浴身、换寿衣、报丧及送 魂招魂等。
17
1 “属纩以俟(si)绝气”
• 属纩是古人检测死者是否断气的做法。 属:放置。纩:新絮或新丝绵。属纩:指 用新絮或新丝绵置于弥留者口鼻上,验其 是否断气。若不动,说明病人已断气,家 人即可举丧。
中国民间丧葬风俗礼仪
中国民间丧葬风俗礼仪
民间的丧葬禁忌有很多,旧时此事各地都有支客先生(熟知当地红白喜事民俗德高望重的乡绅),现在已经很少有这种人了,多数人皆茫然不知,故特将一些禁忌整理写出共开,望需要者据当地风俗选择使用。
习俗: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等
1、开金井时,先烧黄表纸,敬香放鞭告请山神土地,此地花钱购置作万年福地,再由长孝子挖三锄,谓“开穴”。
2、安葬三日后要带三牺“复山”或“复土”。
3、安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
4、五七需由孝女来做,烧些纸币打通阴间的各路关节,让老人顺利过关不受阴差的欺负不受刑苦,即'通关'。
5、葬穴挖成后燃芝麻秸“暖井”以示:节节高升,饱暖富足。
6、择定吉时移棺下葬,按风水师所定的线位较准方向谓“下字”。
7、下葬时穴底要平整,头在后可略高,脚在前。
8、棺木入穴后先由长子用衣襟包第一抔五合土覆棺,其它亲人随之。
9、抬棺材到别人门口要放鞭炮。
10、老人逝后即穿“上路衣”又称'寿衣”。
11、老人逝后抬坐椅上,谓“上大椅”。
12、老人弥留之际亲人力求到场“送老(终)”。
13、老人咽气后焚烧纸钱和床铺草,谓烧上路钱和下床草,设灵堂,点香油灯,放鸡蛋两只(倒头蛋)。
14、去世当日及时请道士来制作孝单、孝杖、压煞榜文及超度所用之项。
15、有长辈来吊丧,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嚎哭。
16、吊丧期间,亲人垢面素食,以示悲恸。
17、棺木有八仙、十圆、十二花、十四刈之分,即是由八块木料、
十块、十二块、十四块木料所做成,棺材(又称寿材)头脚两块木料不包括在内,木料块数越少,棺材的级别越高。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课件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23页
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23页
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23页
亡灵祭祀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 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 (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 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 七(做七)。 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 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 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 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 为亡人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 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 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 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 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 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
中国传统礼仪-丧礼
中国传统礼仪-丧礼
标签:
杂谈分类:生死文化[追远]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五千年文明史始终贯穿着“礼”的教化及由此形成的丰厚的礼仪文化。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这些古礼虽不乏封建伦理思想,但皆在明社会之序。它们综合了民俗、宗教、伦理、艺术和美学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其目的都是为了促使人心向善,敦厚庄敬,相互和睦。
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一个仪礼,“慎终追远,明死生之义”。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生者与逝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逝者之间的精神联系,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丧礼的发展过程中,其内涵逐渐凸显孝的主题。在华夏文明丧葬传统中,生者不但没与逝者割断联系,相反却以各种方式极力保持和逝者的联系,这在民间葬礼的很多习俗中有很多表现。停灵、招魂、送魂、做‘七’等民间耳熟能详的丧葬仪式,全方位表现了对生命本源的尊重及对孝道的传承。
翻检曲章,咏读古籍,我们看到,先人的丧礼,尽管有无知衍生的蒙昧,有重礼导致的繁复,但其核心,却从未偏离“慎终追远”、“孝为德本”的精神主题。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丧礼,表象上固然千差万别,但内心深处表达的,都是对自然的敬仰,对生命的珍爱,对传承的守护,对众生的祈愿。
停灵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
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传统丧葬礼俗
传统丧葬礼俗
丧葬
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
"烧落气纸"。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中华传统文化:丧事民俗详细解说
白事事宜
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
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
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钱
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
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
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
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
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
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
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
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
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11.放粮食
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
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
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
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第七讲三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墓葬制度 古时源自文库和墓是有区别的. • 墓又叫茔,指埋棺之处;坟又叫冢,指埋棺之处地面 上堆积而成的土丘. • 据文献记载,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出现于春秋时期,孔 子的葬地就是土丘坟. • 土丘坟一经出现,便很快流行起来,而且坟头的高低 大小,种树的多少成为死者生前身分的一种标志. • 战国时期,起坟植树成为普遍现象. • 秦汉以后,坟墓等级越加分明. • 唐宋元明清的典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的墓地大小, 高度都作了具体规定.
• 2、入殓 入殓分"小殓"和"大殓". • "小殓"是指为死者穿上入棺的寿衣,小殓之前,先把各种殓衣 连同亲友所致之襚全部陈列开来. • 平民通常在死后次日举行,诸侯五日小殓,天子七日小殓. • 古代衣服有里曰"复",无里曰"单",小殓用的所有寿衣必是夹 衣,绵衣,小殓时所有参加者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 • 小殓后用衾被裹尸,用绞布收束. • 周制国君用锦衾,大夫用缟(白色细绢)衾,士用缁(黑色布)衾. • 清代一,二品官员殓衾用绛色,三,四品用黑色,五品用青色, 六品用绀(深青透红)色,七品用灰色. • 民间殓衣多用绸子,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忌用缎子,因其谐 音"段子",恐致"断子绝孙".
• 以上是流行于中原汉族地区的"土葬". • 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各民族葬法不尽 相同. • 除土葬外,云南普米族实行"火葬",认为火葬可以把人带入光 明世界. • 唐宋时期,受佛教影响火葬也曾一度盛行. • 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流行"崖葬",选择悬崖绝壁的崖洞安葬 死者. • 悬棺葬也是崖葬的一种形式,即利用绝壁上的天然平台(也 有人工打凿的)放置棺木. • 西北地区的藏,土,羌,拉祜等族流行"天葬",又叫"鸟葬",即把 尸体割碎,让鹰啄食,食尽为吉利,不尽则不吉;东北和蒙古地 区则有树葬,风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人们尽力为逝去的亲人提供最好的安葬方式,并且严肃尊重死者的遗体和灵魂。在中国历史上,丧葬风俗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尊重,它体现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惜。
一、丧葬仪式中的礼节
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丧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丧葬仪式的举行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怀念,也是对生者的一种警示和警醒。在丧葬仪式中,人们要遵循许多礼节和规范,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在葬礼中要穿着适合的服装,不能言语轻浮,不能吃辣味食物等。
二、丧葬风俗的起源与背景
汉族丧葬风俗起源于远古时代,是古代先民对死亡和生命的一种共同认知和传统习俗。在中国古代,丧葬风俗是非常严谨和庄重的,人们对死亡有一种深刻的敬畏和崇敬之心。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人们通过不同的仪式和礼节来纪念逝者,祭奠祖先,并祈求祖灵的庇护和保佑。
三、丧葬风俗中的禁忌和习俗
在汉族丧葬风俗中,有许多禁忌和习俗。在葬礼中人们不能大声
喧哗,不能谈笑风生,更不能哭泣过度,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还有一些其他的禁忌和规定,比如不能在葬礼上带有洁癖的行为,不
能带有丧家相冲的物件等。
汉族丧葬风俗中的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通过祭祀可以安抚祖灵,保佑子孙后代。人们在丧葬仪
式中会举行不同形式的祭祀仪式,比如祭祀祖先、祭奠逝者等。祭祀
仪式通常会在葬礼的最后举行,以示对逝者的缅怀和怀念。
五、丧葬风俗的演变与传承
最新整理第七讲殡葬文化.ppt
中国人为什么极度重视丧葬问题?比如 置地造坟、大办丧事、大量财物陪葬等。 试分析原因。
一、殡葬之由来
(一)词源学解释与文献记载
“葬”的会意解释 “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
期无数。……” ——《周易·系辞传》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 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纳蛄嘬之。” — —《孟子·滕文公上》
二、殡葬文化(续)
3、隆丧厚葬
历史上厚葬的文化渊源: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 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 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女安则为之!夫 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 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 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 父母乎?” ——《论语·阳货》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 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祟(高)四 尺。” ——《礼记·檀弓上》
一、殡葬之由来(续)
(二)灵魂观念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灵魂定义
灵魂是不可捉摸的虚幻的人的影像,按其本质来说虚 无得像蒸汽、薄雾或阴影;它是那赋予个体以生气的 生命和思想之源;它独立地支配着肉体所有者过去和 现在的个人意识和意志;它能够离开肉体并从一个地 方迅速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大部分是摸不着看不 到的,它同样也显示物质力量,尤其看起来好象醒着 的或睡着的人,一个离开肉体但跟肉体相似的幽灵; 它继续存在和生活在死后的人的肉体上;它能进入另 一个人的肉体中去,能够进入动物体内甚至物体内, 支配它们,影响它们。
7 中国传统丧礼
中国传统丧礼
中国传统丧礼
丧礼是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在古代为凶礼之一。《周礼•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儒家礼经所记丧礼制度,主要是为士以上的统治集团成员制定的,但其影响则远远超出这一范围,而且大体上被后世所沿袭,两千多年来一直对历代的传统丧礼起着指导作用。如唐代的《开元礼》、宋代的《政和礼》、《明会典》以及对士大夫阶层影响较大的
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所记载丧礼制度,无不以儒家礼经所记载的丧礼制度为范本而略加变通。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就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总的说来,程序都很复杂,名目有五、六十种之多,真称得上是繁文缛节。
初终(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一定要居于適寝,也就是正寝、正室。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并“属纩以俟绝气”,纩是丝棉新絮,质地很轻,把它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叫属纩。直到亲人去世,诸子及兄弟、亲戚、侍者放声痛哭。这在习俗中称为“初终”。初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没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在正庭中临时铺设板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如果在床上死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此外,还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中华传统文化:丧事民俗详细解说
白事事宜
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
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
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钱
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
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
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
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
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
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
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
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
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11.放粮食
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
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
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
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第七讲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二、丧礼习俗 丧礼指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等的
种种礼节仪式.
• 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 极为重要的大事,很在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 丧礼制度.
• 同样是死,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叫法上就截然 不同.《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zu2),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4、“丁忧”与“守制”
• 在宗法制社会,孝亲占有极特殊的地位.
• 《孝经 三才章》云:"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孝经 孝治章》称:"明王以孝治 天下.“
• "复"后,再验纩,确已断气,则开始哭丧. • 之后用"复"的衣服为死者穿上,然后用殓巾覆盖尸体,叫做"
幠(hu1)殓". • 在尸体东侧设酒食,供死者鬼魂饮用,明清时称"倒头饭". • 死者家属退去华丽衣饰,着素服,开始居丧.
• 同时派人向死者上级,亲友报知死讯叫"报丧",后世则以讣(fu4)告形式发 出.
• 丧礼的差别就更大了,总的说来有五,六十种,非常复杂.主要 分为初终,入殓,下葬三个步骤: 1.初终 古代讲究"寿终正寝","善终",所以将死之人要居于正室.
• 死者亲属要守在周围,"属纩以俟绝气"."纩(kuang4)"是质地 很轻的丝绵新絮,用以放在临终者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 吸.
中国传统葬礼仪式
中国传统葬礼仪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国家,传统葬礼仪式作为中国文
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
葬礼仪式的一般流程和仪式特点。
一、悼念仪式
在中国传统葬礼仪式中,悼念仪式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亲朋
好友的陪伴下,亲人们在丧家的前厅设立灵堂,供奉着逝者的遗像和
神位。亲朋好友们会逐一行礼献花,表达他们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之情。悼念期一般为三天,期间家属和亲友可以随时前去探望,向逝者
道别。在这期间,家属的穿戴也非常重要,一般为黑色或深色的服饰。
二、告别仪式
在悼念期结束后,告别仪式开始。告别仪式通常在葬礼举行前的一
天进行。家属和亲友会摆放烛台和供桌,准备逝者的灵柩。灵柩一般
摆放在供桌前方,并用白布盖住。家属和亲友在供桌前行礼,并献上
香烛和祭品。这一仪式旨在向逝者告别,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三、火化仪式
火化仪式是中国传统葬礼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火可以将逝者的灵魂升入天堂。在火化仪式前,人们会
将装有逝者遗体的灵柩送至殡仪馆或火化场。家属和亲友会在场外焚
烧纸钱、纸衣等物品以供给逝者,同时读经祷告。然后,灵柩会被推
入火化炉,家属和亲友围绕着火化炉默哀数分钟,以示对逝者的最后致敬。
四、骨灰安放仪式
骨灰安放仪式是中国传统葬礼仪式中的最后一环节。在火化后,骨灰会被收集起来,家属可以选择将骨灰安放在墓地或骨灰堂中。家属和亲友会举行一场安放仪式,将骨灰装入骨灰盒或骨灰瓶,并进行装饰和标识。此外,家人们还会向骨灰盒或骨灰瓶前默哀并缓缓低头,表示对逝者的思念和尊重。
最新整理第七讲殡葬文化.ppt
二、殡葬文化(续)
(二)我国当代的殡葬文化
1、厚养薄葬
厚养薄葬其实也是许多古人所倡导的一种殡葬文化。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 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 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 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 人何故为之也。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三、葬法葬式(续)
(五)树葬
树葬其实是天葬的一种,又叫“风葬”、“挂 葬”、“空葬”、“悬空葬”。
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其中以 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最为盛行。
三、葬法葬式(续)
(六)崖葬
崖葬又叫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居住于南方濮越民 族的一种特殊葬俗 。
三、葬法葬式(续)
(七)腹葬
据说在国外,有的原始部落人死后,亲人要举行 “人体圣餐礼”。他们认为吃了亲人的尸肉,就 能得到死者的佑护。
水葬一般流行于藏族、门巴族、傣族 等少数民 族地区,为一种卑贱的葬仪 。
三、葬法葬式(续)
(四)天葬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我国藏族地区,土族、普 米族、怒族、羌族、拉祜族、裕固族、畲族等也 有天葬习俗,不过与藏族的天葬有所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古代墓地建筑主要有寝,祠堂,墓碑和神道. • 寝是用来供墓主灵魂起居,继续享受生前生 活的建筑. • 早期的寝一般座落于墓室之上,秦汉以后往 往设于墓侧. • 祠堂是用来祭祀死者的,祠堂中除了祭祀的 场所外,还有供上墓族人休息和祭后宴饮的 地方,往往建成有几进房屋的大院落.
பைடு நூலகம்
• 南宋以后,祠堂多不建在墓地.墓碑最初是下葬时用 来悬棺的,有木质,石质之分. • 西汉中期以后,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 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是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 官爵姓名,从而成了墓碑. • 帝王及贵族的墓碑有碑首(又叫碑额),碑身,碑座(又 叫趺座)组成,碑文以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 墓主功德的长篇文字为主. • 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只刻有"亡故显考(妣)某 某府君之墓"类字样. • 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 石雕人像,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
• 母系氏族初期,人们一般把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作 为公共墓室,以土覆盖尸体,在尸体上撒上赤铁矿粉 屑,并以工具及简单装饰品作为随葬品. •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到了新石器时代,掘地土葬逐 渐成为普遍的葬法,有单人葬,同性多人葬,母子合 葬及专门埋葬儿童的瓮棺葬. •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一男一女合葬,一男二女合葬, 男子仰身直肢,女子侧身屈肢. •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习俗逐渐礼仪化. • 西周时期,传统丧葬仪制已经定型.
• 古代埋葬死者,还要随埋大量的随葬品. • 最初的随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工具以及少量陶制生活用 品和简陋的装饰品. • 商周时期厚葬习俗逐渐形成,帝王显贵纷纷用一些能显示其身份地位的 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玩好之物随葬,大到车马小到金玉珠玑, 货币,玺印,简册,丝绸,衣物无不尽有. • 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随葬的各种青铜器210多件,玉器750多件;成都发掘 的战国船棺墓中,随葬品有数以百计的陶器,漆器,竹木器,青铜器,其中 包括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一个封邑仅 700户的列侯夫人,随葬品也数以千计. • 至于古代帝王陵墓,更是一座座地下宝库.秦始皇陵"宫观百官,奇器珍怪, 徙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上具天文,下具地利.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 久之.“ • 汉代规定,新君即位一年,即以天下贡赋三分之一"充山陵". • 厚葬之俗,由此可见一斑.
• 墓葬制度 古时坟和墓是有区别的. • 墓又叫茔,指埋棺之处;坟又叫冢,指埋棺之处地面 上堆积而成的土丘. • 据文献记载,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出现于春秋时期,孔 子的葬地就是土丘坟. • 土丘坟一经出现,便很快流行起来,而且坟头的高低 大小,种树的多少成为死者生前身分的一种标志. • 战国时期,起坟植树成为普遍现象. • 秦汉以后,坟墓等级越加分明. • 唐宋元明清的典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的墓地大小, 高度都作了具体规定.
• 古代的封土以方形为贵,下大上小,整个坟丘 象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象一个倒 着置放的斗,考古学者称之为"覆斗". • 高大的方丘坟经雨淋风蚀易损毁,所以自五 代起,帝王的坟丘逐渐改为圆形或半圆形. • 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形,称 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以 求郁郁葱葱,佳气笼罩的神秘感.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一、埋葬习俗 • 二、丧礼习俗 • 三、丧葬形式
•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 体的方式. •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丧礼制 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极其复杂,其中 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 民间相沿成俗.
• 一、埋葬习俗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没有丧葬意识,那时,死者 的尸体被弃之于原野和山谷,而“他日过之,狐狸食 之,蝇蜹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血亲关系相对明确,人们经常梦 见死去的亲人仍在生产和生活,于是人们相信人死 后灵魂不会死,会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而且具有生 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 • 于是人们逐渐形成对死人的崇拜,开始有意识的埋 葬亲人并对尸体加以保护.丧葬习俗由此产生.
• 三国时乌程人吴逵家中父母兄嫂等13口人 在灾荒之年饿病而死,他和妻子九死一生侥 幸存活,而家徒四壁,已成赤贫. • 吴逵夫妻白天给人当雇工,晚上伐木烧砖,经 过一年的辛苦,终于修筑了多座砖室墓,埋葬 了全部亲属. • 这说明即使是贫家小户,也尽力以砖室墓埋 葬亲人. • 当时还有一种雕刻着画像的石室墓,后世到 称为"画像石墓".
• 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称作“棺”.《说文》:"棺,关也,所以 掩尸.“ • 最早的棺是新石器时代瓦制的瓮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周 时形成棺椁制度. • 《荀子· 礼论篇》:"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 重"的说法.由《礼记· 檀弓上》考知,天子为五棺二椁,诸侯 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为二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 棺是一层一层套在一起的,中间没有空隙,棺或套棺之外隔 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就叫做椁,棺椁之间的空隙用来放置 放随葬品. • 大型墓葬中的木椁一般是用长方木卯榫(sun3)相扣,直接安 放在墓室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故称椁室. • 由于用料太多,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再行世.
• 坟墓的地下部分是墓穴,称为“圹(kuang4)”,有竖 穴,横穴之分. • 竖穴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是先 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横向掏挖而成. • 秦汉以前一般为竖穴土坑墓和墓椁(guo3)室,平民 墓没有椁室,只有一个土坑竖穴. • 大约从战国晚期起,出现了用大块空心砖砌筑的墓 室.由于这种用空心砖筑成的洞室墓,颇适应于一夫 一妻制下的夫妻合葬,所以很快流行开来,西汉时期 尤为盛行. • 汉魏之际,中原和关中地区出现了一种用小型砖建 筑的墓,称为“砖室墓”.
• 入唐以后,官僚贵族多施绘壁画于墓室. • 在各类墓葬中,帝王的坟墓规模最为宏大,占 地之广,封土之高如同山陵,所以称之为"陵" 或"山陵". • 据测,汉高祖长陵(在今陕西咸阳市窑店)底部 东西162米,南北132.3米,高31.94米;武帝茂 陵(在今陕西兴平县南)底部边长231—234 米,高达46.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