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分类系统

合集下载

1.3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1.3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结构 类型
细 胞 壁

细 胞 膜

细 细 胞 胞 质 核
有 有
其他结构
植物
有叶绿体

动物
细菌




无叶绿体 无叶绿体
有些有鞭毛 荚膜


DNA
请你们讨论: 1、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从哪来? 植物体内有叶绿体,所以可以通过 体内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 植物的营养方式:自养 2、动物体内的有机物又是从哪来的呢? 体内没有叶绿体,所以要通过直接或间 接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 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 动物的营养方式: 异养




以纤毛为运动器,一般 终身具纤毛(纤毛的结 构与鞭毛相同,但纤毛 较短、数目较多、运动 时节律性强)。 结构较复杂,是原生动 物中分化最多的; 无性生殖是横二分裂、 有性生殖是接合生殖 代表:大草履虫
表膜
口沟
口腔
草履虫
已具有消化、 分泌、防御 和运动的特 化构造。
肛孔
普通生物学CAI课件
2. 类植物原生生物
2.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大小:
以nm计量: 大病毒200-300nm
中病毒100nm~
小病毒<50nm
测量方法:电镜/超滤法/超速离心法
X射线衍射
3.病毒的形态 多数病毒呈球形或 近似球形,少数可为子 弹状、砖块状,噬菌体 可呈蝌蚪状, 植物病毒 多数为杆状
A. 痘病毒 (砖块状) B. 轮状病毒 C. HBV D. 噬菌体 E. 流感病毒 F. 狂犬病毒(子弹状)
鞭毛类:鞭毛虫、利什曼原虫 肉足类:变形虫 阿米巴痢疾 孢子类:疟原虫 疟疾 纤毛类:草履虫、瘤胃纤毛虫

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一、引言生物分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分支,主要研究生物的分类、命名、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

生物分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从微观的细菌、原生生物,到宏观的植物、动物,都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内容。

生物分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的分类1. 生物分类等级生物分类学中,生物被分为若干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每个等级都有其特定的生物特征和分类依据。

2. 生物分类依据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特点、生殖方式、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等。

这些依据都是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了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

3. 生物分类系统生物分类系统是根据生物分类等级和分类依据建立起来的,它将生物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分支,反映了生物之间的演化关系。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生物分类系统是国际生物分类学委员会(ICZN)制定的。

三、生物的特点1. 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细胞结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新陈代谢: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摄取营养物质,产生能量。

•生长发育: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的能力,能够繁殖后代。

•应激性:生物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遗传和变异: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这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适应性特征,使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例如,鸟类的羽毛、鱼类的鳍、哺乳动物的毛发等,都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3.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保证了生物圈的稳定和生物资源的丰富。

4. 生物的演化生物演化是指生物在长时间内逐渐发生的遗传变化和物种分化。

生物演化过程是复杂多样的,包括物种形成、物种灭绝和生物地理分布的变化等。

生物分类总结

生物分类总结

生物分类总结生物的分类是对生物世界中的各种生物进行分类、归类和命名的过程。

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生物的多样性。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许多生物学家和分类学家努力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和原则来进行生物分类。

本文将总结生物分类的主要原则和分类系统的主要分类级别。

一、生物分类的主要原则1. 形态学原则:生物分类的最初原则是依据生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来进行分类。

这包括对生物的体型、特征、器官等进行观察和描述,并根据它们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将其归类到相应的分类单元中。

2. 进化原则:生物分类需要考虑生物的进化关系。

根据生物的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演化过程。

进化原则使得生物分类更准确、科学和系统化。

3. 综合原则:生物分类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生态位、生活习性、遗传信息等,以综合全面地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二、分类系统的主要分类级别生物分类系统采用多级分类,根据生物分类单元的层级,可以分为以下主要分类级别:1. 物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互相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群体。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石,也是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2. 属(Genus):属是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物种的集合。

属级别的分类是基于物种的相似性和近缘关系,同一属中的物种通常具有共同的祖先和特征。

3. 科(Family):科是由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属组成的分类单位。

同一科的属通常具有共同的进化历史和特征,但比同一属间的差异更大。

4. 目(Order):目是由一组具有相关特征的科组成的分类单位。

同一目的物种通常具有共同的进化历史和特征,但比同一科间的差异更大。

5. 纲(Class):纲是由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目组成的分类单位。

同一纲的物种通常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和近缘关系,但比同一目间的差异更大。

6. 门(Phylum):门是由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纲组成的分类单位。

生物分类——五界分类系统介绍

生物分类——五界分类系统介绍

壶 菌 接 合 菌 ) 可 能从 不 能进 行光 合 作用 的 鞭 毛
虫 进 化而 来 ; 高 等真 菌 ( 担 子 菌

子 显微 镜的 诞 生
许 多分类学 家认 识 到某些 生
,
子囊 菌 ) 可能
物 例 如细 菌 真 菌 妥当
: 98 0

既 不 是植物 又 不是动 物
,
,
从 低等真 菌进 化而来 物源 内 吸 改营养
为动 物

从 亚 里 斯 多锐 时 代起
,
,
绝大 多数 生 物
物界 是 真 菌 界 植 物界 动 物界 的 祖先


学 家一 直 赞 同把 生 物 分 为 两界 巾期 以来
,

但 从 十九 世 纪
,
包 括 溉等真 菌 和 高 等真 菌 低等真 菌 ( 如卵 菌
由 于生 物学 技 术 的 发展

特别 是 电
1 9 2 4 一一

物和原 生生物 进 化而来
动 物 的 营养 靠 消化从

在 1 9 5 9 年 提 出为五 界 劣
,

周 围环 境 中获 取 的 食物 从 原生生 物进 化而来
,
,
魏 塔克 很据生 物 结构 和 营养 的 差 异
把生
在 五界 系统 中没有提 到病 毒 者 把 生物分 为 六 界
巧 妙 而 又 奇特 !
,
从一
个 侧 面 展 示 了 昆 虫 对 其生存环 境 的适 应 是 多 么
图+ 三
纳 蛹气 门鳃 ( 1 )及 巢 ( 2 )
图 十五
网翅檬 蛹的 气 门 鳃 (功

第三节 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第三节  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C. HBV D. 噬菌体 E. 流感病毒 F. 狂犬病毒(子弹状)
.
.
HBV
乙 肝 病 毒
.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4.病毒的结构
核心:核酸
衣壳:由壳粒(多肽)组成
包膜:由宿主细胞膜或核膜组成 镶嵌有包膜子粒(刺突)
.
包膜子粒 包膜
核心

核 衣
衣壳
壳粒
病毒体结构模式
.
.
5、病 毒 的 增 殖
有些有鞭毛 荚膜
请你们讨论: 1、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从哪来? 植物体内有叶绿体,所以可以通过 体内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
植物的营养方式:自养 2、动物体内的有机物又是从哪来的呢?
体内没有叶绿体,所以要通过直接或间 接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 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
动物的营养方式:异. 养
.
2.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大小:
以nm计量:
大病毒200-300nm
中病毒100nm~
小病毒<50nm
测量方法:电镜/超滤法/超速离心法
X射线衍射
.
3.病毒的形态
多数病毒呈球形或 近似球形,少数可为子 弹状、砖块状,噬菌体 可呈蝌蚪状, 植物病毒 多数为杆状
A. 痘病毒 (砖块状) B. 轮状病毒
5、细菌的生殖
.
细 菌 的 分 裂 生 殖
细菌的繁殖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
6、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芽 孢电
镜 下 细 菌 的
芽孢: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
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
的休眠体,一般条件下可以生存十多年,对

第三节 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第三节  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的孔,是不同硅藻分类的主要依据。硅藻繁殖快;原生质中有核及色素体,
硅 藻
硅藻原生质如 同装在透明,雕 花的盒子里。
裸藻 原始的真核生物,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 的类群 原始性表现在: 1、细胞核:环形的DNA,无组蛋白; 2、兼有动植物的特性,表现在营养方 式上,既能自养,又能异养。
运动鞭毛
感应鞭毛
(四)植 物 界
自然界中植物大约有40万种,其中种子植物在植物 界中是最高等的一个类群,约为20万种。
真菌属于真核微生物,其 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胞 膜、细胞质、细胞核、细 胞器(线粒体、内质网、 核糖体)等组成。
(三)真菌界 1.真菌的主要特征
营养体——由多细胞分支或不分支的 丝状体构成
(三)真菌界 1.真菌的主要特征
营养体——由多细胞分支或不分支的 丝状体构成 细胞壁——厚而坚硬的细胞壁 低等——纤维素,高等——几丁质

壳状地衣

茶渍属Lecanora
紧贴于树皮或岩石上 于基质相连
壳状地衣
茶渍属Lecanora
叶状地衣

扁平叶状,边缘卷曲 假根状菌丝附着于基质上 易于剥离
叶状地衣
枝状地衣

生于树枝上,下垂如须 岩石或土壤表面 基质上呈直立状
枝状地衣
枝状地衣
石蕊
石蕊
(三)真菌界 1.真菌的主要特征
营养体——由多细胞分支或不分支的 丝状体构成 细胞壁——厚而坚硬的细胞壁 低等——纤维素,高等——几丁质 细胞器——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 液泡,无光合色素和叶绿体
(三)真菌界 1.真菌的主要特征
营养体——由多细胞分支或不分支的 丝状体构成 细胞壁——厚而坚硬的细胞壁 低等——纤维素,高等——几丁质 细胞器——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 液泡,无光合色素和叶绿体

生物分类系统发展历程

生物分类系统发展历程

生物分类系统发展历程
生物分类系统是根据生物体之间的共同特征和进化关系,将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科学方法。

这一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他根据动物是否有血液来进行分类。

然而,这种分类方法相对简单且主观,随着观察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更复杂的分类系统的必要性。

在18世纪,瑞典学者卡尔·林奈提出了现代生物分类系统的雏形。

他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层级,如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林奈的分类系统在当时广泛应用,并为后来的生物分类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DNA分析和进化生物学的兴起,生物分类系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现代生物学家利用分子标记等技术,对生物的遗传信息进行研究,发现了许多生物体之间的遗传联系。

这些新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生物分类系统的发展。

现代生物分类系统基于系统发育学的原理,即基于生物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来进行分类。

系统发育学通过构建物种间的系统发育树,以揭示物种的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

这种新的分类方法不仅考虑了生物的形态特征,还考虑了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使得生物的分类更加准确和科学。

此外,现代的生物分类系统还采用了更加灵活的分类层级和命名规则。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新的类群和分支被发现并加入到分类系统中,从而更好地反映生物界的多样性和进化历史。

总之,生物分类系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的简单分类到林奈的形态分类,再到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的演变过程。

现代的生物分类系统基于进化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生物界的多样性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生物分类系统

生物分类系统
生物分类系统历经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早期的哲学思想影响,如柏拉图的共相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唯名论,为生物分类提供了不同的出发点和思想基础。亚里士多德以生殖方式作为分类主要依据,将动物分为有红色和无红色血液两大类。随后,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逐渐兴起。人为分类法以生物器官形态特征为主要标准,将物种划分为不连续的等级序列,而自然分类系统则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亲缘关系。16至17世纪,科学家们如契沙尔比诺、马尔比基等,通过观察和实验,为生物分类学贡献了新的见解。林耐的人为分类系统建立在植物有性生殖的发现基础上,推动了生物分类学的发展。然而,文档内容主要聚焦于历史发展,对于最新的生物分类系统及其依据、主要类别和新发Fra bibliotek,并未直接提及。

生物学的分类体系

生物学的分类体系

生物学的分类体系
生物学的分类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是指能够繁殖并产生育种后代的群体。

物种的划分通常基于形态、生理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

2. 属:属是物种的集合,具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和遗传特征。

属的命名通常以拉丁语的单数形式开头。

3. 科:科是由一组相关的属组成的分类单元,具有共同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遗传特征。

科的命名通常以拉丁语的单数形式开头。

4. 纲:纲是由一组相关的科组成的分类单元,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遗传特征。

纲的命名通常以拉丁语的单数形式开头。

5. 门:门是由一组相关的纲组成的分类单元,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遗传特征。

门的命名通常以拉丁语的单数形式开头。

6. 界:界是由一组相关的门组成的分类单元,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遗传特征。

界的命名通常以拉丁语的单数形式开头。

7. 域:域是生命的最基本分类单元,包括所有已知的生命形式。

域的命名通常以拉丁语的单数形式开头。

以上是传统的生物分类体系,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分类体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生物分类系统的发展

生物分类系统的发展
• 这个三界系统解决了动植物界限难分的问题,但未被接受,整 整100年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了一段时间,为不 少教科书所采用。
四界分类系统
• 在三界分类系统,只因真菌类(如我们日常食用的蘑菇以及遗传 上常用的实验材料粗糙脉孢菌和面包酵母)固着生活和有细胞壁 而归入植物界。但真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是几丁质(而不是纤维 素),储存的是糖原(而不是淀粉),这些都有别于其他植物。真 菌虽为异养型,但主要为腐生或寄生,有别于动物的异养摄生 或异养摄食;真菌为细胞外消化,即把其消化酶分泌到食物上 ,在胞外把食物分解后再吸收到胞内供利用,也有别于动物的 细胞内消化。由于真菌与植物和动物的上述明显差异,所以考 柏兰(H.F.Copeland)于1938年将原核生物另立为界,提出了生 物分类的四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界(包括单胞藻、 简单的多细胞藻类、粘菌、真菌和原生生物)、后生植物界和 后生动物界.将原核生物另立为一界的见解,后来获得了普遍的 接受,成为现代生物系统分类的基础.
六界分类系统
• 1975年特劳巴和1977年我国学者王大耜等 认为病毒一类非细胞生物应另立一个病毒 界,于是提出了六界系统,包括动物界、 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 界和病毒界。
三原界系统
• 7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生物科学的研究的深入发 现了有一类栖居于极端生态环境的生物,这类生 物的细胞具有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但在分子生 物水平上,它们既不同于一般的原核生物,又区 别于真核生物,因此。由沃斯等1977年提出了一 个三原界学说,他认为整个生物界可以区分为三 个独立起源的大类群。即形成三个原界:古细菌 原界、真细菌原界和真核生物原界。
1生物分类系统的发展两界分类系统三界分类系统四界分类系统五界分类系统两总界五界分类系统六界分类系统三原界系统两界分类系统瑞典生物学家林奈17071778注意到周围的生物有固着不动和自养型的植物也有自由行动和异养型的动物

常见生物分类系统

常见生物分类系统

常见生物分类系统生物分类是将不同的生物进行归类和命名的系统。

它使用一系列的层次结构和术语来描述和区分不同的生物群体。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遗传关系和进化历史来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生物分类系统:1. 形态分类: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外形、大小、颜色等)来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在早期广泛使用,但由于形态特征受到环境和发育影响较大,因此现在不再是主要的分类方法。

2. 进化分类:根据生物的进化关系来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基于生物的共同祖先和进化历史,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进化分类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主要方法,它使用系统发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来研究生物的进化关系。

3. 分子分类:根据生物的分子遗传信息(如DNA序列)来进行分类。

分子分类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分类方法,它通过比较生物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常见的分类系统1. 五界分类系统:生物界被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细菌界。

这是最常见的分类系统,它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将生物进行分类。

2. 树状图分类系统:根据生物的进化关系,用树状图的形式展示不同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

这种分类系统可以清晰地展示生物的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

3. 分支分类系统:将生物分为不同的分支,每个分支代表一个类群。

这种分类系统中,每个分支都代表一条进化的路径,而且类群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

生物分类的意义生物分类系统不仅有助于科学家研究和了解生物多样性,还对教育、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生物分类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促进生物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总结起来,生物分类是通过将生物进行归类和命名,帮助科学家了解生物多样性和进化关系的系统。

它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对于生物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Smith, J., & Johnson, A. (2019).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hang, S., & Li, J. (2020).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organism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1(8), 432-438.。

生物分类的 三域系统

生物分类的     三域系统
然而,rRNA树有可能将演化太快的类群放错位置(比如微孢子虫)。有人认为生物的根应该在真细菌之内,很多真细菌的类群在古细菌之前分支出来,很晚古细菌和真核生物才彼此分开。
生物分类的三域系统
三生物分类,将原核生物分成了两大类,起初称为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细菌(Archaebacteria)。Woese依据16SrRNA序列上的差别,认为这两类生物和真核生物一起从一个具有原始遗传机制的共同祖先分别演化而来,因此将三者各置为一“域”(Domain),作为比界高的分类系统,并分别命名为细菌域(Bacteria)、古菌域(Archaea)和真核域(Eukarya)。

生物分类——三域六界

生物分类——三域六界

生物分类——三域六界三域称为细菌域(Bacteria)﹑古生菌域(Archaea)和真核生物域(Eukarya).六界分类系统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再加病毒界即六界系统三大主干:植物、动物、微生物.植物界(Plantae)生物的一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其所需要的食物的多细胞生物的总称。

在不同的生物分界系统中,植物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类群也不一样,如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界时,植物界包括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在五界(六界即是在五界的基础上把病毒单立为一界的学术理论)的系统中,植物界仅包括多细胞的光合自养的类群,而菌类、地衣和单细胞藻类以及原核的蓝藻则不包括在内。

植物界和其他生物类群的主要区别是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可以制造有机物。

此外,它们绝大多数是固定生活在某一环境,不能自由运动(少部分低等藻类例外),细胞具细胞壁;细胞具全能性,即由1个植物细胞可培养成1个植物体等。

植物覆盖着地球陆地表面的大多部分,并且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也是如此。

它们的大小、寿命差异很大,从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藻类到海洋中的巨藻和陆地上庞大的、寿过几千年的"世界爷"(北美红杉)都是植物。

植物在自然界生物圈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中几乎都是唯一的初级生产者。

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动物界(Animalia)生物的一界,该界成员均属真核生物,包括一般能自由运动、以(复杂有机物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食的所有生物。

动物界作为动物分类中最高级的阶元,已发现的共35门70余纲约350目,150多万种。

分布于地球上所有海洋、陆地,包括山地、草原、沙漠、森林、农田、水域以及两极在内的各种生境,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分类动物学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点,将特点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同一类,有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两大类。

生物的分类

生物的分类

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生物的共同特征将其分组。

这些特征可以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特征、细胞结构、生态性等。

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生物分类的层次体系生物分类的层次体系是将生物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的系统。

目前,生物分类的主要层次体系是基于卡尔·林奈的分类方法。

该方法将生物分为七个主要层次: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 界(Kingdom):是生物分类的最高级别,代表了生物的最大分类单位。

目前,生物界分为五个主要类别: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古菌界。

- 门(Phylum):是界下一级的分类单位,代表了具有共同特征的生物的集合。

例如,动物界下的门包括脊椎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

- 纲(Class):是门下一级的分类单位,代表了具有共同特征的生物的更细分。

例如,脊椎动物门下的纲包括鸟纲、兽纲等。

- 目(Order):是纲下一级的分类单位,代表了更具体的生物特征。

例如,鸟纲下的目包括鸽目、鹦鹉目等。

- 科(Family):是目下一级的分类单位,代表了更具体的生物特征。

例如,鸽目下的科包括鸽科、鸽鹊科等。

- 属(Genus):是科下一级的分类单位,代表了更具体的生物特征。

例如,鸽科下的属包括鸽属、鸽鹊属等。

- 种(Species):是属下最低的分类单位,代表了相同物种的个体。

例如,鸽属下的种包括鸽子、斑鸠等。

总结生物的分类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共同特征将生物分组,而生物分类的层次体系则是将生物按不同层次进行分类的系统。

通过了解生物的分类体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生物的性质和生态环境。

>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根据最新的生物分类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和调整。

第三节--生物六界分类系统PPT课件

第三节--生物六界分类系统PPT课件

动物的营养方式:异养
39
5、细菌的生殖
40
细 菌 的
分 裂 生 殖
细菌的繁殖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41
6、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电 镜 下 细 菌 的 芽 孢
芽孢: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
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
的休眠体,一般条件下可以生存十多年,对
21
放大200倍
22
放大300倍
23
放大500倍
24
放大1000倍
25
放大5000倍
26
放大15000倍
27
放大30000倍
28
放大70000倍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多 在0.3~0.2μm之间
29
2、细菌的形态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有以下几种形态,请你认真观察,并尝试将它们进行分类
沃尔沃和沃尔夫1987年提出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真细菌 古细菌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植物界 动物界
原核生物界----无成 形的细胞核
真核生物(其细胞内均有 成形的细胞核)<在细胞 核和细胞质之间有明显的 核膜>
19
(一)、细菌界 1、细菌的大小
放大33倍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钉子
20
放大100倍
36
37
植物、动物和细菌细胞的异同
结构 类型





有有


有有
DNA
有叶绿体
无叶绿体
无叶绿体
有些有鞭毛 荚膜
38
请你们讨论:
1、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从哪来?
植物体内有叶绿体,所以可以通过 体内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

生物分类最低阶元

生物分类最低阶元

生物分类最低阶元
生物分类最低阶元是“种”。

扩展资料: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7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

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目、总科(超科)、亚科等等。

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通常种下分类,动物只设亚种单元。

种是基本阶元;相似的、具有共同起源的种,聚合成属;相似的、具有共同起源的属,聚合成科。

建立一个属必须以模式种为依据,科的依据是模式属;属和科都有形态学和生态学的独特性。

目以上的阶元是最稳定的阶元,它们所包含的共性范围也很少有疑问之处。

第三节 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第三节  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a
51
大变形虫
(Amoeba proteus)
a
52
普通生物学CAI课件
肉 足 虫
有孔虫:分泌钙质或硅质,形成外壳,而 且壳上有一个大孔或多个细孔,以便伸出 伪足,因此得名有孔虫。
a
20
放大100倍
a
21
放大200倍
a
22
放大300倍
a
23
放大500倍
a
24
放大1000倍
a
25
放大5000倍
a
26
放大15000倍
a
27
放大30000倍
a
28
放大70000倍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多 在0.3~0.2μm之间
a
29
2、细菌的形态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有以下几种形态,请你认真观察,并尝试将它们进行分类
第三节 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a
1
一、生物的分界
原核生物界----无成形的细胞核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植物界
真核生物(其细胞内均有 成形的细胞核)<在细胞
动物界
核和细胞质之间有明显的 核膜>
a
2
一、生物的分界
沃尔沃和沃尔夫1987年提出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真细菌 古细菌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植物界 动物界
体内没有叶绿体,所以要通过直接或间 接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 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
动物的营养方式:异a 养
39
5、细菌的生殖
a
40
细 菌 的
分 裂 生 殖
细菌的繁殖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评价
生物分类学之父 可同牛顿把宇宙中万千种物体的运动归纳为简明扼要的万有引力定律 相媲美。 将生物界比较有序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为进化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将至高无上的人与猿同样列入动物界中,非常可贵。将人、猿、半 猿一起归入哺乳纲的最高级,明确指出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是林 耐唯物、进化思想的反应。 也有严重缺陷,比如在思想上只注重了物种相互区别的一面,而忽 略了相互联系的一面。主张物种不变。 对于高等分类阶元(门、纲、目、科)的认识比较模糊 在物种起源问题上,最初他是一个神创论者。在大量生物进化事实 的冲击下,晚年他的神创论观点发生了动摇。在《自然系统》第10 版中,他删去了造物主创造的物种数目始终不变以及不能产生新物种 的断言。
• 狄奥弗拉斯图 最早创立双名法,对许多植物进行命名,建 立了初步的分类系统。 能够区分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他将植物分 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两大类。陆生的又分落 叶植物和常绿植物。水生植物则又分为淡水植 物和咸水植物。根据生理特性,他又分植物为 有果实植物和无果实植物、显花植物和隐花植 物等。 发现了植物的有性生殖现象。
三、达尔文进化论对分类学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对分类学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为人们指明了建立真正的自然分类系统的途径。 1. 达尔文“共同由来”的理论表明,地球 上形形色色的生物是演变而来,源于共同的祖 先,物种和物种之间,以及属之间和更高分类 阶元之间,具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分类学 的目的就是要分析种间或属间甚至更高分类阶 元之间的历史关系,分析生物种系发育(系统 发育)的历史,以此为基础建立生物的自然分 类系统。
一七三五年,林耐离开瑞典到荷兰去进修医学。 在荷兰莱顿城,他把自己写的《自然系统》一文的手 稿送请格罗马博士指教。格罗马看后极为赞赏,自愿 出钱帮助出版这篇论文。在荷兰期间,林耐受布尔曼 博士聘请经营植物园,有了很好的研究和写作条件。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写了许多著作,成为一个大 有名气的学者。 他曾游学欧洲各国,访问过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 搜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一七三八年,他回到了瑞典, 被选为斯德哥尔摩科学院院长。 一七四一年,他被聘为其母校乌普萨拉大学的医学 和植物学教授。 一七五三年,林耐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 契沙尔比诺(Andrea Cesalpino,1519-1603): 比萨大学医学教授,教皇克莱门特八世的御医 以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作为分类标准:果实和 根的形态来鉴别和划分植物; 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下分别分成各个纲, 纲内又分为若干属和种。 1583年出版《论植物》一书,根据南欧地区的植物和 少数动物建立了第一个近代的生物人为分类系统
• 亚里士多德 认为个体是唯一的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一种名称或概念; 主张采用尽可能多的特性分类,并根据相同(共性)和 相异(个性)的原则建立了动物分类体系的雏形。 鉴别和分类方法:按照动物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性、 身体各部分的特征和生殖方式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提出了种和属的概念,但是与林耐时代和现在的种属概 念相去甚远; 按阶梯建立分类系统,以人为顶点,依次为哺乳动物, 鸟类爬行类,青蛙乌贼等,蠕虫,植物在最底层;
中学读书时,林耐非常喜欢采集动植物标本。中学教师罗特曼发
现他的爱好,鼓励他学医,让他住在自己的家中,对他进行辅导,教 他用花作区分植物的标志。 中学毕业后,从一七二七年到一七三三年,先后在龙德大学、乌 鲁萨拉大学学习。他受到医学教授路德比克的赏识,大学还没有毕业 就代路德比克讲授植物学。二十五岁那年,他在学校的资助下,独自 到瑞典北部的拉普兰地区进行考察,他旅行二千八百多公里,收集了 一百多种新植物,回到学校以后写成了《拉普兰植物志》。
2. 文艺复兴时期的分类研究 • 文艺复兴后初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人为分类法:选取生物器官的形态特征为主要标准, 然后将物种人为地划分为不连续的有等级序列的若干 类别;人为分类法主张物种是由上帝创造的,因此相 互独立而不连续,分类的目的仅是为了方便掌握形形 色色的生物界。 自然分类法:自然分类系统承认各种生物之间有进 化发展关系,然后以多种形态特征作比较,选取其中 比较重要的作为分类标准以区分生物,建立分类系统。 自然分类法在宗教观念比较开放的国家才能流行。
• 约翰· 雷伊(John Ray, 1627-1705) 著有《植物的总史》一书,记载植物18655种。 没有提出明确的分类系统,但是按照植物的形状 划分归类,反对分类中的纯逻辑思维。 首先明确了物种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分类单位:同 种生物间可以进行交配 各种生物类型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有大量过 渡类型,是由于物种退化形成的。 首次明确区分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 门纲目科甚至属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进化 关系,只有一小部分研究得比较清楚, 绝大多数生物的进化关系则尚待研究。
4. 系统分类学代表人物:德国生物学家E· 海 克尔(Ernst Haeckel, 1834-1919) 5. 19世纪末,注重系统发育的分类学占据了 统治地位,对建立自然分类系统起了极大的促 进作用。但是其方法主要是胚胎学和比较解剖 学的方法,过于强调高等分类阶元的分类,忽 视属和种之下的分类,忽视对自然事物的观察 整理分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到20世纪初, 这种分类学开始走下坡路。
林耐对生物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增强 了这门科学的整体性 。 他首先用“种”的名称,作为分类 系统的基础,种是彼此相象、似有共同 起源的个体的总和,这些概念一直沿用 至今。 他建立分类系统的技术,关于命名、 描述、鉴定及同义词等较为完整,以后 很少修改补充。
• 文艺复兴后的分类学的特点和贡献: 着重于识别生物、区分种类,在此基础上对 生物正确命名,并按一定标准分门别类。 使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生物界进行初步分 类整理。使整个生物学术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 了统一。 发现各类生物存在着简单和复杂,低等和高 等的区别。
第八章 生物的分类系统
• 分类的产生 世界的多样性 人类认识除自身之外的动植物 对各种生物加以区别、归类
• 怎样分类: 杨树、蓝藻、中华飞蝗、胡桃、蚯蚓、螃蟹、 老鼠、牛、羊、苔藓、雪松、吊兰、仙人掌、 鲸鱼、带鱼、扇贝、香菇、黄瓜、银杏、橡胶、 莎草、虎、菊花、海马、猿猴、蜻蜓 寻找分类依据——建立分类系统 区分分类阶元,确认最小分类单元——物种 给物种命名
根据动物体内的血液颜色分动物为有红色血液动物与 无红色血液动物两大类。 有血动物中又分为: 胎生四足兽类,包括全部哺乳动物。(亚里士多德 正确地将蝙蝠和鲸也列为哺乳动物。) 鸟类。 卵生四足动物,包括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 鱼类。 无红色血动物又分为: 软件动物类(相当于现在代分类中头足类)。 软甲动物类(相当于现在的甲壳动物)。 介壳动物类(相当于现在的软体动物类)。 虫类(包括现在的昆虫纲、蜘形纲、多足纲类动物)。
一、林耐前的生物分类思想和研究
1.从古希腊到16世纪 • 柏拉图 生物分类中物种的区分是建立在共相论的基础上的; 将代表种类的典型称作原型,原型是真实存在一成不 变的,个别实体是由原型派生出来的偶然现象,不是真 实存在的。 为分类提供了出发点,那时虽然没有种的概念,但是 通过对个体的比较观察,找出共相的种类来,对分类学 是十分重要的。 按照对分原则将动物划分为互成对比的两类,如陆上 动物和水居动物、有翅动物和无翅动物。
《植物分类》,是林耐生平研究植物 的结晶。由于他的伟大贡献,瑞典国王 赐予他北极星爵士的头衔。一七五七年, 他发表的论文《植物之属性》得到了圣 彼得堡帝国科学院奖赏。 一七七八年的春天,正当百花盛开, 万物生长的时候,林耐与他热爱的大自 然长辞了!终年七十一岁。
• 贡献 著作:《自然系统》《植物学基础》《植物学文献录》 《植物属志》《植物种志》《克里福园植物志》《植 物纲志》 建立了统一的人为分类系统; 在分类系统中采用以生殖器官为主要标准,确定以雄 蕊的数目区别纲,以雌蕊的数目决定目,以花的特征 区别属,以叶的特征区别种。 在动物分类标准的选定上,林耐兼容并蓄了自然分 类法的内容。以动物的心脏、呼吸器官、生殖器官和 皮肤特征等多种性状为综合标准,将动物分为六纲。
二、林耐及其对分类学的贡献
• 林耐生平: 司马兰德 ·林耐(Carl von Linne, 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动、植物分类学和双 名制命名法的创始人。
生于瑞典的斯马兰德,父亲是一个穷牧师,按父亲的意愿,叫他
当一个牧师,而小林耐却热爱植物。 林耐热爱植物是不足奇怪的, 他父亲是一个靠经营花园为生的人,林耐从小就是在花丛中长大的。
• 马尔比基:意大利医学教授, 将动物的呼吸器官的完善程度作为分 类的主要标准 仿效契沙尔比诺的植物分类按昆虫、 鱼类、高等动物、人这种等级序列建立 了动物分类系统。
• 洛比留斯(荷兰,1538-1616)
• 鲍兴(瑞士,1561-1634) • 约翰· 雷伊(英国,1627-1705)
• 鲍兴(Kaspar Bawhin, 1560-1624) 瑞士科学家,著有《植物图鉴》 记载6000余种植物,从简到繁加以归类,进行简要 描述并命名,明确对植物进行了属和种的划分,没有 提出明确的分类系统。 用一个共同的属名和两个不同的种名,以区别两种相 似的牧草,首先使用了双名法。 他在进行分类时,特别注意植物间的自然相似性,使 他成为自然分类的先驱者。
• 系统发育或种系发生(phylogeny):各 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进化发展历史,生物 学中称这段历史为系统发育或种系发生。 • 个体发育或个体发生(ontogeny):将 生物从一个生殖细胞例如受精卵发育成 为成年个体的历史称为个体发育。
2. 达尔文认为物种是一个群体,同一物种群 体内部的成员并不完全相同,物种是演变的, 为后人研究物种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3. 达尔文认为高等分类阶元的物种位于进化 系谱的一定位置上,并具有相互的关系。影响 后人探索物种演化系谱,建立系统演化树,说 明各门或门以下阶元内生物长期的进化过程,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建立自然分类 系统的基础。
心脏有二心室、二心耳、温血、红色 胎生 哺乳纲 卵生 鸟纲 心脏有一心室、一心耳、冷血、红色 肺呼吸 两栖纲 腮呼吸 鱼纲 心脏有一心室、无心耳、冷血、白色 有触角 昆虫纲 有触手 蠕虫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