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智谋与计谋,成为后世谈论战略战术的典范。
暗度陈仓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中。
当时,楚国将领项燕为了攻打赵国,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
他故意在赵国边境制造紧张气氛,使赵国军队集中在边境地区。
与此同时,项燕暗中调动主力部队,穿越陈仓古道,突袭赵国首都邯郸。
最终,楚国成功击败赵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在敌人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地方时,悄悄地迂回进攻另一个地方,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这个成语强调了战术上的突然性和智谋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暗度陈仓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政治、军事等领域。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分析:
二战时期,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采用了暗度陈仓的策略。
他们先是在法国的加莱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虚假的军事行动,吸引了德军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盟军主力部队在诺曼底地区秘密集结,最终成功实施了登陆行动,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那么,如何运用暗度陈仓策略解决问题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善于伪装: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善于伪装自己,使敌人无法察觉真实意图。
2.把握时机: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时候,迅速发动进攻,达到出奇制胜的
效果。
3.深入了解敌人:只有深入了解敌人的部署、战术和心理,才能找到可乘之机,实施暗度陈仓策略。
4.灵活多变: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战局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使敌人无法捉摸。
暗度陈仓的典故
暗度陈仓的典故导读:【出处】(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释义】度:通“渡”;陈仓: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宝鸡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比喻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从侧翼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历史典故】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
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是刘邦。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心得感悟】暗度陈仓不只是一种战争谋略,还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处世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制造一种迷惑人心的假象,这样更容易成功。
蒙蔽别人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读音【àn dùchén cāng】;
成语释义:1).渡:越过。
陈仓:古代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关中、汉中之间的交通要道。
汉高祖刘邦用韩信计,偷渡陈仓定三秦。
亦比喻秘密进行的活动。
2).也比喻男女私通——通常与“明修栈道”合用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近义词】暗送秋波
【反义词】明目张胆、明火执杖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来自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国为了进攻赵国,派遣了大量的军队前往赵国的边境。
为了迷惑敌人,秦军将领故意派遣了一支小部队前往赵国的陈仓,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
这支小部队在白天出发,晚上才到达目的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掩盖他们的真实目的。
当这支小部队到达陈仓后,他们开始修建营地和堡垒,并放出消息说秦军的主力已经进攻赵国了。
赵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集结军队准备抵抗。
然而,这只是秦军的计策,实际上秦军并没有进攻赵国的计划。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利用虚假
行动来掩盖真实的意图,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个成语现在被广泛使用,形容那些聪明狡猾的人所采取的策略。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暗度陈仓成语故事暗度陈仓【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解释】: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举例造句】: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语出处《史记·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時,又复败,走废丘。
汉王遂定雍地。
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暗渡陈仓”。
成语故事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
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
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
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
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
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
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刘邦无奈接受项羽所封汉王后,至成都就国。
他在到达秦岭时故意烧毁了部分栈道,表示已无北归之意,以懈怠项羽的猜忌。
但到了汉中,即修养生息,训练士卒,用韩信为将。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暗度陈仓,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意指暗中渡过险峻的陈仓山。
而这个典故的背后,却有着一段令人感慨的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
刘邦率领的军队在陈仓山遭遇项羽的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而在这危急关头,刘邦决定采取了一个惊险的计划,即暗度陈仓。
刘邦派遣自己的亲信将士兵们分成三路行军,其中两路军队在白天大张旗鼓地引开项羽的注意,而刘邦自己则带领一支精兵密密地绕过陈仓山,选择了一个险峻的小道,暗中渡过了陈仓山。
项羽并未料到刘邦会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他一直在山下等待刘邦的军队到来,却不曾发觉刘邦已经暗中绕过了陈仓山。
当刘邦的军队出现在项羽的背后时,项羽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在刘邦的奇袭下,项羽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导致了刘邦的胜利,确立了汉朝的建立者地位。
暗度陈仓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典故中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困难的局面时,我们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突破口,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
刘邦的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果断和智谋,更体现了古人对于“智取险中,不失时机”的深刻理解。
暗度陈仓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突破口,化解危机。
这个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之,暗度陈仓的故事,以其惊险刺激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典故中的一段佳话。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突破口,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
这个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背后偷偷地走一条险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场战争。
在秦朝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军队是由刘邦领导的。
刘邦想要占领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但是他的军队被阻拦在峣关这个地方。
张良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先派一些士兵去隐藏在附近的蓝田山,然后在峣关的守军向那里调动时,迅速通过峣关,直奔咸阳。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成功地通过了峣关,并在不久之后占领了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然后他开始计划向项羽的军队发动进攻。
他选择了陈仓这个地方作为他的进攻路线,因为这里地形险要,可以出其不意地攻击项羽的军队。
刘邦的军队在陈仓集结完毕后,突然发动了进攻。
项羽的军队没有料到刘邦会选择这里作为进攻路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刘邦迅速击败了项羽的军队,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需要使用一些间接或者隐藏的手段。
这种手段能够出其不意地取得成功,但也需要智慧和谋略的支持。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叫齐景公的诸侯,他统治著鲁国安定、荣达,齐景公这几年来有持家有度,使得鲁国的民众生活和谐安宁。
一天,齐景公收到外来侵略者发出的挑战信,挑战信上写着:“我们有军队统一跨过河,来到鲁国,如果鲁国不服,我们会率兵入侵,掠夺财产,所有的百姓都将受到重大的损害。
”
听到这个消息,齐景公很着急,他知道自己的鲁国不可能抵抗外来的侵略者,于是想出了一个计划,他说:“我要在抵抗外来军队以前,把鲁国有用的财物,全部运到陈仓去。
”
于是,齐景公立即派出官兵分批次运输有用的财物到陈仓去,这个行动在鲁国人民心中激起了一股强烈的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斗志,甚至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把财物运出去、把曹操杀了”的口号。
可是,当外来军队来到鲁国的时候,齐景公却没有为鲁国出战。
曹操想不明白,不少人甚至开始怀疑齐景公是不是真的有打算为鲁国出战,只是编排了一出没有收获的虚惊,而他却把所有的财物运到了陈仓去。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后来,有一位叫做邦的军事家出现,他深谙军事,能为鲁国出战,于是他用了许多招数,让曹操的军队都灰心丧气,最后曹操失败了,被迫离开了鲁国的境内。
自从齐景公采取了“暗度陈仓”的行动,这句话就成为了一种
精神,鲁国的百姓也对齐景公的才智和勇气赞叹不已,暗度陈仓的佳话也因此流传于世。
从此以后,暗度陈仓就成为了一句朝代间流传的成语,意思是隐瞒掩藏行动,以收到理想的结果。
至今仍然有很多人都会借助暗度陈仓的故事来追求自己的理想,勇敢地面对挑战,不畏艰辛,不怕失败,坚持到最后,取得成功。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暗度陈仓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
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摘要:
1.成语来源的历史背景
2.成语故事的内容概述
3.成语的寓意和启示
正文: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它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策略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与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韩信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故事。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他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就是来形容他的一种战争策略。
战国时期,韩信为了消灭项羽的势力,需要经过陈仓这个地方。
然而,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韩信若直接进攻,必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于是,韩信采取了“暗度陈仓”的策略,他派出一部分兵力假装攻打陈仓,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主力部队则悄悄绕过陈仓,突袭项羽的后方。
这样一来,韩信成功地避开了陈仓的坚固防守,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寓意着在战争或竞争中,采取迂回、伪装的策略,以达成预期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也可以启示我们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寻找和利用合适的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
【注音】àn dù chén cāng
【成语故事】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典故】就是韩信暗渡陈仓道,有贼兵来犯着,杀得他怎生逃。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桃园记·独行千里>》
【释义】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相近词】暗送秋波
【相反词】明目张胆
【示例】这日马周正与众将计议一个暗渡陈仓之计,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妇。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4回
【成语例句】
◎ 这日马周正与众将计议一个暗渡陈仓之计,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妇。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4回
◎ 要证明自己,只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的意思及故事
暗渡陈仓的意思及故事【成语】:暗渡陈仓【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解释】: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出处】:《暗度陈仓》选自《三十六计》【举例造句】: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语典故】:由于秦朝暴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九月,刘邦在沛县主吏萧何和狱椽曹参等人的拥戴下聚众响应起义,称沛公,不久刘邦投奔项梁。
当项羽率领起义军和秦军的主力在巨鹿决战时,刘邦却受楚怀王的派遣,带领起义队伍向关中挺进。
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刘邦的军队进抵霸上。
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后来项羽也攻进了咸阳城。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他凭借自己的强大势力,自称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中王。
项羽担心一旦刘邦到了汉中,会暗中培养实力,跟自己作对,所以就把他软禁在咸阳城。
不过,项羽却中了刘邦的.谋士所设下的圈套,答应让刘邦离开咸阳城。
这天,刘邦带着手下启程赶往汉中。
一路上,车队马不停蹄不敢稍作停留,因为他们怕项羽一时反悔,派军队追上来。
汉中的边境地势险峻,主要的通道是由木头架成的,叫做栈道。
这时谋士张良向刘邦献计:“主公,我们走过栈道后,就把它烧毁,这样不但可以防范追兵,还可以表明您将永远不离开汉中的决心。
”刘邦欣然采纳:“好,就这么办吧!”于是下令焚毁栈道。
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到达汉中后,他励精图治,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在几位大臣的辅佐下,力量逐渐强大。
心想:“和项羽决一胜负的时机终于到了。
”于是刘邦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采取谋士韩信的计策,在出兵前,下令士兵修筑被烧毁的栈道。
项羽的密探发现了这一情况,急忙向项羽汇报。
项羽听后哈哈大笑,说:“刘邦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当年火烧栈道,现在又要重修,谈何容易!等他修好了,我早已统一天下了。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暗度陈仓,是中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成语,源自于战国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军队正在与秦国作战,楚国军队的大将白起带领军队攻打秦国的陈仓。
陈仓是秦国的重要军事要塞,防御森严,楚军想要攻克陈仓并非易事。
白起决定采取一种非常规的策略,他派遣精干的部队在夜间暗中前往陈仓,以图袭击陈仓城。
这支部队在黑夜中躲避敌人的视线,悄悄地接近陈仓。
在接近城墙时,他们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工具,将城墙上的哨兵一一制服,然后打开城门,楚军成功地攻占了陈仓。
这个故事被后人形容为“暗度陈仓”,意为暗中渡过难关。
这个成语后来也被引申为指暗中行动,突破困难。
暗度陈仓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和战术,更是对于战争中的奇袭战术的一种生动描述。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障碍时,有时候需要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和策略,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善于隐忍和隐忧,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和计划。
最后,它也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只有智谋和勇气并重,才能在逆境中取得胜利。
暗度陈仓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却是永恒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学习白起的智谋和勇气,勇敢地面对困难,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也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和计划,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和缺陷。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成功。
总之,暗度陈仓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古代战争史,更是一部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和勇气,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和策略。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逆境中取得胜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摘要:
1.成语来源的历史背景
2.成语故事的情节概述
3.成语的寓意和启示
正文:
【成语来源的历史背景】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的时期。
当时,楚军统帅项羽率军攻打秦朝,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攻下了秦朝的都城咸阳,秦朝灭亡。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封刘邦为汉王。
【成语故事的情节概述】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心中并不服气,暗中图谋东山再起。
他听从谋士张良的建议,表面上顺从项羽,实际上却在背后积极备战。
当时,刘邦的部队缺粮,无法继续作战。
刘邦得知项羽的粮仓陈仓有充足的粮食,于是命令韩信率军去攻打陈仓。
韩信经过一番侦查,发现陈仓守备空虚,便制定了一个“暗度陈仓”的计策。
韩信命令一部分士兵在陈仓城外摆出强攻的架势,吸引陈仓守军的注意力。
同时,另一部分精锐部队悄悄绕过陈仓,在陈仓后方设伏。
韩信亲自率领这部分精锐部队,在夜晚悄悄渡过陈仓附近的河流,趁陈仓守军不备,一举攻下陈仓。
刘邦得到陈仓的粮食,部队士气大振,最终击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成语的寓意和启示】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寓意是指在敌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暗中进行某种行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把握时机,采取隐蔽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暗度陈仓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暗度陈仓成语故事原文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
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
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
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
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
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
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
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
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
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相关知识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注解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原创版)
目录
1.成语“暗度陈仓”的来源
2.成语“暗度陈仓”的含义
3.成语“暗度陈仓”的故事背景
4.成语“暗度陈仓”的故事经过
5.成语“暗度陈仓”的故事结局
6.成语“暗度陈仓”在现代的应用
正文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原指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一次战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表面上做出一种姿态,暗地里却采取另一种行动,用以达到某种目的。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相邻,两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
公元前 354 年,魏国为了扩张领土,派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齐国。
齐国派出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迎战。
经过一系列的较量,双方在桂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展开了决战。
孙膑深知魏军强大,硬碰硬的战斗对齐军不利。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暗度陈仓”的计策。
他让齐军在桂陵北面设下埋伏,然后派一小部分兵力在桂陵南面挑战魏军。
庞涓见齐军兵力薄弱,便率主力南下追击。
这时,齐军伏兵突起,将魏军前后夹击,大败魏军。
桂陵之战后,齐国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孙膑的“暗度陈仓”计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被后世兵家所推崇。
如今,“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它在日常生活
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们用它来形容在表面上做出一种姿态,暗地里却采取另一种行动的行为。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战争史实,指的是以隐秘的方式渡过险要的关隘,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中,记载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成功渡过陈仓山,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暗度陈仓成为了后人形容以阴谋诡计来突破敌人防线的典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典故之一。
暗度陈仓的故事发生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率领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刘邦深知自己的实力远不及项羽,因此在战术上采取了以少胜多的策略。
当时,陈仓山是项羽军队的重要防线,刘邦军队要想突破这一关键点,必须想出一个能够出其不意的策略。
刘邦派遣了自己的部将韩信,率领一支精干部队,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行动。
韩信带领军队绕道陈仓山的另一侧,通过一条隐蔽的小道,暗中渡过了陈仓山。
在这个过程中,韩信采取了各种隐秘的手段,避开了楚军的耳目,成功实现了暗度陈仓的壮举。
当韩信的部队渡过陈仓山后,他们立刻展开了出其不意的袭击。
楚军在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到了刘邦军队的猛烈攻击。
最终,刘邦军队在暗度陈仓的战术下,取得了关键的胜利,改变了整个战局的格局。
暗度陈仓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刘邦军队的智慧和勇气,更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一种特殊战术。
通过暗度陈仓,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中的智慧和谋略同样重要,甚至可以左右整个战局的走向。
暗度陈仓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用来比喻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突袭的经典典故。
在现代社会,暗度陈仓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各种竞争中,我们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寻找突破口,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胜利。
总而言之,暗度陈仓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敌人时,我们需要善用智慧,寻找突破口,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胜利。
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迎接挑战。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秦朝被*的时候,项⽻、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
当时势⼒的项⽻企图独霸天下,他表⾯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对⼀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先进⼊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即今陕西⼀带,是秦的本⼟,由于秦的⼤⼒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且军事⼯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去。
⽽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带⼴⼤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当然很不服⽓,其他将领对于⾃⼰所分得的更⼩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的威势,⼤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路⾛过的⼏百⾥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
刘邦就拜韩信为⼤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门,建⽴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断绝了出路,现在⼜来修复,这么⼤的⼯程,只派⼏百个⼠兵,看你们哪年哪⽉才得完成。
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一起来看看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各路将领,纷纷齐集到一起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而能与之抗衡的刘邦实力不及项羽,不得不将秦朝的都城咸阳让给项羽。
自己退出关中,赶往项羽封给他的巴蜀和汉中之地,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项羽想将刘邦“软禁”到偏僻的山里去,于是封刘邦为汉王,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不甘居于尺寸之地,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
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疑虑,表明自己不再有回到关中的决心。
刘邦就在去往汉中的路上,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他想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迷惑项羽,使其松懈对自己的戒备。
后来,刘邦又派出大将韩信出兵关中。
韩信一面派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制造从栈道出去的假象以迷惑守卫在关中西部的章邯,一面率领主力部队攻占了入关重镇陈仓。
守城将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
于是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战例韩信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例,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韩信这一招,奠定了刘邦大业的基础,后来有很多兵法家效法韩信,兵法家探寻源流,究其真谛,使“暗渡陈仓”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暗渡陈仓”的前提,是“明修栈道”,即公开地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使敌人松懈警示。
在公开行动的背后,或有真正的行动,或去转移防卫,趁敌人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时,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自己则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或防备的情况下,出奇制胜。
这种计谋,不仅用于兵事,生活舞台上的男女们,便不时地演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好戏来。
三十六计中暗度陈仓的故事
暗度陈仓是项羽称霸的故事,故事人物包括项羽和刘邦。
项羽是清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势力逐渐壮大的同时,与项羽同为起义军将领的刘邦势力也开始增强。
为了防止刘邦的势力超过自己,项羽便把刘邦封到了西南的巴蜀和汉中。
在前往汉中的路上,刘邦命人将途中一条一百多里长的栈道边走边烧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其他诸侯的军队从后边袭击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迷惑项羽,让他以为自己以后就留在汉中了。
几年后,没有得到项羽分封的田荣起兵反抗项羽,项羽发兵攻打田荣。
刘邦的部将韩信趁机劝刘邦进攻他们原来占据的关中。
为了蒙蔽敌人,刘邦命韩信做好进攻关中的准备,并派一些士兵前去修复之前破坏的栈道。
项羽的部将章邯知道后,觉得十分好笑,说:“想用这么几个人把栈道修好,简直像儿戏一样。
” 不过他还是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的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然而就在重修栈道开始后不久,韩信则率领刘邦的主力军队从一条小路偷偷的迂回来到陈仓,袭击了章邯。
章邯仓促应战,结果大败。
刘邦于是在关中站稳了脚跟,为以后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原文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
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
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
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
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
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
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
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
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
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相关知识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注解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解析在说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许多人,常常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章邯看到刘邦派人修栈道,于是就派人在相关地区防守,却没有想到刘邦会从陈仓出兵。
在这种背景下,章邯很快被刘邦打败了。
其实,这一切,只是我们的想象。
人们之所以愿意这样想象,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廉价的优越感。
因为,看到此情此景,人们难免会觉得,自己比章邯聪明多了。
其实呢?随便找一个初中生,坐在章邯的位置上,都会想到,刘邦虽然在修栈道,但是并不证明,刘邦一定会从这条线路出蜀。
因为,声东击西。
这是最简单的策略。
章邯是一个曾统帅几十万大军,称雄一时的统帅,如果连这种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都整不明白。
那不只证明章邯是个傻子,更证明当时的人都是傻子。
因为,章邯连个声东击西的道理都整不明白;却能称雄一时。
这不真成了,世上都是傻子,遂让章邯可以称雄一时了。
所以,面对此情此景,人们自然很容易觉得,如果自己穿越回当时,就能改写历史。
其实,当时的章邯,肯定会想到,刘邦有可能会从陈仓一线出蜀。
问题是,章邯知道刘邦有可能从陈仓一线出蜀,有什么用呢?说得具体点,就算章邯知道,刘邦有可能会从陈仓一线出蜀,又有什么用呢?一切是显然的,如果章邯因为这个原因,就把军事主力调到陈仓,那章邯就成了傻子。
因为,刘邦有可能从陈仓一线出蜀本身,就等于在说,刘邦也可能从其它地方出蜀。
就好像在玩剪刀、石头、布时,我知道对方可能会出剪刀,本身就证明,对方也有可能会出石头或布。
表面上,只要章邯聪明一点,就可以有效的应对刘邦;其实呢?说了个容易!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率军逃到一个三岔路口前。
前面的两条道,一条是大道,一条是小道也就是华容道,大道任何异状也没有,小道也就是华容道上可以看到一些烟雾。
你说,诸葛亮的伏兵,会埋伏在大道,还是埋伏在小道?简单的思考,诸葛亮的伏兵,自然是埋伏在小道。
因为,小道上没有人,怎么会有烟雾呢?再往深了思考,诸葛亮的伏兵,其实是埋伏在大道上,因为,诸葛亮如果真把军队埋伏在小道,他一定会做好保密工作,换而言之,他绝不会让你看到那些烟雾的。
所以,小道上有烟雾,恰恰证明,小道上没有伏兵。
曹操非常自信的认为,诸葛亮的伏兵不会设在小道上。
于是,就率军从小道上走了,结果呢?还真的遇到了伏兵。
曹操思考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吗?没有!但是,结果呢?显然他预测错误了。
因为,用兵之道,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虽然只有两种变化,却可以变化出无穷种可能。
比如,站在曹操的角度思考伏兵要以在哪条路上,并不在于他的逻辑多么可靠,而是在于他能不能摸透诸葛亮的心思。
问题是,对方的心思,是很难摸透的。
虽然这只是一个演义故事。
但是,人们在现实判断时,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就好像,两个人在玩剪刀、石头、布。
在出拳前,对方告诉你,“我要出石头”,你应该出什么呢?表面上很简单,他出石头,你出布,你肯定就赢了。
问题是,除了傻子,谁敢这样想问题呢?对方出拳前,告诉你他会出石头,他就一定会出石头!敢这样想问题的人,不是傻子,又是什么人?当然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问题?比如,对方说要出石头,那他肯定不会出石头。
他这样说,只是为了骗你出布,然后他出剪刀,他就赢了。
所以,你只要出石头,就可以赢了他。
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有道理没有?好像很有道理。
问题是,如果你真的这样思考问题,十有八九会输的。
其实,刘邦与章邯当时玩的游戏,就是这种看似简单,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的游戏。
我们处于章邯的角度,看看章邯会怎样分析刘邦的出兵路线?听到刘邦要打出蜀中的消息,章邯必须得判断一个问题。
那就是,刘邦会从哪条道出兵?因为,用兵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具体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
如果,章邯可以判断出刘邦的进军路线,就可以把军事主力,调到刘邦的主攻地点。
到时,刘邦就无法拥有兵力上的优势了。
如果,章邯无法判断出刘邦的进军路线,刘邦的军队,就有机会在章邯预想不到的地方出然出现。
如果是这样,刘邦自然会在这个具体的战场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兵力。
现在的问题是,章邯如何判断刘邦,从哪条路线进军呢?这个问题,表面上很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
因为,一切就如玩剪刀、石、布的游戏一样。
你想猜到对方想怎样出拳,那是难之又难的事。
现在,处于章邯的位置,他肯定会让下属,去分析刘邦会选择的进军路线。
如果有一个下属对章邯说,刘邦肯定会从栈道子午路出兵,因为这些天,刘邦一直忙着修栈道。
章邯自然会反问他了。
你可以肯定、确定?一切是显然的,刘邦这些天修栈道,与他一定会从栈道出兵,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就好像,在玩剪刀、石头、布时,对方告诉你,他会出石头,他就一定会出石头吗?显然不是的。
因为声东击西,是最简单的军事策略。
看到章邯这样发出疑问。
自然会有人这样说了。
按理说,刘邦肯定会隐蔽自己的进军路线,所以,刘邦这样大张旗鼓的修栈道,恰恰证明,刘邦肯定不会从栈道出兵。
章邯自然还会反问他了。
你可以肯定、确定?一切是显然的,刘邦大张旗鼓的修栈道,与他一定会从别的地方出兵,并没有必然联系。
就好像,在玩剪刀、石头、布时,对方告诉你,他会出石头,并不意味着,他肯定不会出石头。
因为,虚虚实实,这也是最基本的军事策略。
我想,章邯在做完这种最简单的分析后。
肯定会把军事地图挂在墙上,与大家一块分析,或是坐在沙盘前,与大家一块分析。
总而言之,你说刘邦会从哪条路线出兵呢?如果看着地图或沙盘,有个下属指着一条道说。
这条道,行军太过困难,而且离刘邦的后勤供应地点太远,所以,刘邦肯定不会从这条路出兵。
章邯依然会反问他,你可以确定、肯定?因为,很有可能,刘邦就是抓住我们这种心理,要从这条道出兵,打我们措手不及。
历史上,类似的军事行动,那是多的去了。
现在,章邯只能对一个非常优秀的下属说:“如果你是刘邦,我会选择从哪条路出兵呢?”这个下属,也许会指着一条道,对章邯说,“我会选择这条道。
但是,我会这样选择。
刘邦会不会这样选择,我实在无法确定。
”“而且,我在进军过程中,肯定会进行一系列的佯攻,让你无法判断我的真正进兵路线;更主要的是,当我确定,我计划的进军路线,已被你重重设防,我也会临时改变行军路线的。
”是的,任何一条道,都不能不防。
因为,你觉得敌人最不可能出兵的地方,也许就是敌人要出兵的地方。
问题是,你认为敌人最有可能出兵的地方,那敌人自然更有可能从这里出兵了。
关键是,整个军事行动都是不断变化中,在战争开始后,敌人也会根据我们的变化,而临时改变自己的行军路线。
这样一分析,章邯应该如何布防呢?汉军要重新回到关中,就必须穿越秦岭,秦岭山脉上有四条山谷可以通行,从东向西,依次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散关道陈仓道。
再往西就是祁山道,祁山道也能走,但是要先去绕道陇西再转陇山六盘山入关中。
相关地理,我不太熟悉,所以这一段摘自color_wolf网友的你是章邯,会如何阻止汉国出蜀呢?一共有五条道,都可以入关。
你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刘邦会选择从哪条路进军。
最保守的方法,自然是平均分配兵力。
换而言之,容易防守的地方,少配备一些兵力,比较难防守的地方,多配备一些兵力。
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绝不会让汉军打个措手不及。
但是,最大的坏处,就是会让章邯的军队,分散成五路。
到时,章邯虽然在总兵力上优于刘邦,但是,在具体战场上,都有可能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
最冒险的方法,自然就是重点防御,只要我们能确定刘邦的进攻路线,就把军事主力调到相关地点,先行设防,一举歼灭汉军主力。
现在的问题,章邯如何确定刘邦的进军路线?更主要的是,章邯真敢这样冒险争胜负吗?不要说在此时了。
就是当陈仓的部队,用狼烟一类的信号,向章邯发出求救信号时,章邯可以断定汉军的主攻路线吗?估计也不能!因为,这有可能是汉军的奇兵在行动,而行动的目的,就是要调虎离山,配合自己军事主力行动。
如果章邯的军事主力,就这样被汉军调动了,那章邯也太单纯了。
我写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章邯的失败,并不是简单的因为,章邯没有想到汉军会玩“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把戏。
而是因为,章邯想到了这一点,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与此相关展开的一系列博弈,那是非常复杂的。
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现代军事史上,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就可以了。
盟军这场成功的登陆战。
如果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去说,那就是“明攻加莱,暗渡诺曼底”。
事实上,德军统帅部一直都在分析盟军会从哪里登陆。
但是,他们一直都没有判断出盟军的真正登陆地点。
甚至,诺曼底登陆战开始后,德军还在判断,盟军是不是真的计划从诺曼底登陆?因为,这很有可能只是盟军的大规模佯攻,而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军把加莱一线的德军向诺曼底调动。
所以刘邦出蜀时,整个战争的精彩之处。
绝不在于汉军想到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因为,这种战略、战术本身,只是小儿科的东西。
因为,他无非是声东击西的一个具体版本。
事实上,随便拿一个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坐在韩信的位置上,也会想到这一招的。
因为,小朋友在玩各种对抗性的游戏时,不用人教,也会懂得迷惑对方,隐藏自己的进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