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f05208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d.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智谋与计谋,成为后世谈论战略战术的典范。
暗度陈仓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中。
当时,楚国将领项燕为了攻打赵国,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
他故意在赵国边境制造紧张气氛,使赵国军队集中在边境地区。
与此同时,项燕暗中调动主力部队,穿越陈仓古道,突袭赵国首都邯郸。
最终,楚国成功击败赵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在敌人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地方时,悄悄地迂回进攻另一个地方,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这个成语强调了战术上的突然性和智谋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暗度陈仓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政治、军事等领域。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分析:
二战时期,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采用了暗度陈仓的策略。
他们先是在法国的加莱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虚假的军事行动,吸引了德军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盟军主力部队在诺曼底地区秘密集结,最终成功实施了登陆行动,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那么,如何运用暗度陈仓策略解决问题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善于伪装: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善于伪装自己,使敌人无法察觉真实意图。
2.把握时机: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时候,迅速发动进攻,达到出奇制胜的
效果。
3.深入了解敌人:只有深入了解敌人的部署、战术和心理,才能找到可乘之机,实施暗度陈仓策略。
4.灵活多变: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战局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使敌人无法捉摸。
暗度陈仓的典故
![暗度陈仓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4f0ec74976a20029bc642d2f.png)
暗度陈仓的典故导读:【出处】(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释义】度:通“渡”;陈仓: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宝鸡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比喻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从侧翼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历史典故】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
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是刘邦。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心得感悟】暗度陈仓不只是一种战争谋略,还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处世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制造一种迷惑人心的假象,这样更容易成功。
蒙蔽别人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8a3694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1.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读音【àn dùchén cāng】;
成语释义:1).渡:越过。
陈仓:古代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关中、汉中之间的交通要道。
汉高祖刘邦用韩信计,偷渡陈仓定三秦。
亦比喻秘密进行的活动。
2).也比喻男女私通——通常与“明修栈道”合用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近义词】暗送秋波
【反义词】明目张胆、明火执杖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来自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国为了进攻赵国,派遣了大量的军队前往赵国的边境。
为了迷惑敌人,秦军将领故意派遣了一支小部队前往赵国的陈仓,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
这支小部队在白天出发,晚上才到达目的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掩盖他们的真实目的。
当这支小部队到达陈仓后,他们开始修建营地和堡垒,并放出消息说秦军的主力已经进攻赵国了。
赵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集结军队准备抵抗。
然而,这只是秦军的计策,实际上秦军并没有进攻赵国的计划。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利用虚假
行动来掩盖真实的意图,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个成语现在被广泛使用,形容那些聪明狡猾的人所采取的策略。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388c10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2.png)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暗度陈仓成语故事暗度陈仓【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解释】: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举例造句】: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语出处《史记·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時,又复败,走废丘。
汉王遂定雍地。
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暗渡陈仓”。
成语故事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
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
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
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
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
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
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刘邦无奈接受项羽所封汉王后,至成都就国。
他在到达秦岭时故意烧毁了部分栈道,表示已无北归之意,以懈怠项羽的猜忌。
但到了汉中,即修养生息,训练士卒,用韩信为将。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93128b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9.png)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暗度陈仓,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意指暗中渡过险峻的陈仓山。
而这个典故的背后,却有着一段令人感慨的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
刘邦率领的军队在陈仓山遭遇项羽的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而在这危急关头,刘邦决定采取了一个惊险的计划,即暗度陈仓。
刘邦派遣自己的亲信将士兵们分成三路行军,其中两路军队在白天大张旗鼓地引开项羽的注意,而刘邦自己则带领一支精兵密密地绕过陈仓山,选择了一个险峻的小道,暗中渡过了陈仓山。
项羽并未料到刘邦会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他一直在山下等待刘邦的军队到来,却不曾发觉刘邦已经暗中绕过了陈仓山。
当刘邦的军队出现在项羽的背后时,项羽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在刘邦的奇袭下,项羽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导致了刘邦的胜利,确立了汉朝的建立者地位。
暗度陈仓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典故中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困难的局面时,我们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突破口,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
刘邦的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果断和智谋,更体现了古人对于“智取险中,不失时机”的深刻理解。
暗度陈仓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突破口,化解危机。
这个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之,暗度陈仓的故事,以其惊险刺激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典故中的一段佳话。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寻找突破口,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
这个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https://img.taocdn.com/s3/m/946f03c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7.png)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背后偷偷地走一条险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场战争。
在秦朝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军队是由刘邦领导的。
刘邦想要占领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但是他的军队被阻拦在峣关这个地方。
张良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先派一些士兵去隐藏在附近的蓝田山,然后在峣关的守军向那里调动时,迅速通过峣关,直奔咸阳。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成功地通过了峣关,并在不久之后占领了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然后他开始计划向项羽的军队发动进攻。
他选择了陈仓这个地方作为他的进攻路线,因为这里地形险要,可以出其不意地攻击项羽的军队。
刘邦的军队在陈仓集结完毕后,突然发动了进攻。
项羽的军队没有料到刘邦会选择这里作为进攻路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刘邦迅速击败了项羽的军队,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需要使用一些间接或者隐藏的手段。
这种手段能够出其不意地取得成功,但也需要智慧和谋略的支持。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3a053ef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e.png)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叫齐景公的诸侯,他统治著鲁国安定、荣达,齐景公这几年来有持家有度,使得鲁国的民众生活和谐安宁。
一天,齐景公收到外来侵略者发出的挑战信,挑战信上写着:“我们有军队统一跨过河,来到鲁国,如果鲁国不服,我们会率兵入侵,掠夺财产,所有的百姓都将受到重大的损害。
”
听到这个消息,齐景公很着急,他知道自己的鲁国不可能抵抗外来的侵略者,于是想出了一个计划,他说:“我要在抵抗外来军队以前,把鲁国有用的财物,全部运到陈仓去。
”
于是,齐景公立即派出官兵分批次运输有用的财物到陈仓去,这个行动在鲁国人民心中激起了一股强烈的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斗志,甚至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把财物运出去、把曹操杀了”的口号。
可是,当外来军队来到鲁国的时候,齐景公却没有为鲁国出战。
曹操想不明白,不少人甚至开始怀疑齐景公是不是真的有打算为鲁国出战,只是编排了一出没有收获的虚惊,而他却把所有的财物运到了陈仓去。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后来,有一位叫做邦的军事家出现,他深谙军事,能为鲁国出战,于是他用了许多招数,让曹操的军队都灰心丧气,最后曹操失败了,被迫离开了鲁国的境内。
自从齐景公采取了“暗度陈仓”的行动,这句话就成为了一种
精神,鲁国的百姓也对齐景公的才智和勇气赞叹不已,暗度陈仓的佳话也因此流传于世。
从此以后,暗度陈仓就成为了一句朝代间流传的成语,意思是隐瞒掩藏行动,以收到理想的结果。
至今仍然有很多人都会借助暗度陈仓的故事来追求自己的理想,勇敢地面对挑战,不畏艰辛,不怕失败,坚持到最后,取得成功。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b957f5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4.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暗度陈仓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
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cd5e3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c.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摘要:
1.成语来源的历史背景
2.成语故事的内容概述
3.成语的寓意和启示
正文: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它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策略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与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韩信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故事。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他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就是来形容他的一种战争策略。
战国时期,韩信为了消灭项羽的势力,需要经过陈仓这个地方。
然而,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韩信若直接进攻,必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于是,韩信采取了“暗度陈仓”的策略,他派出一部分兵力假装攻打陈仓,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主力部队则悄悄绕过陈仓,突袭项羽的后方。
这样一来,韩信成功地避开了陈仓的坚固防守,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寓意着在战争或竞争中,采取迂回、伪装的策略,以达成预期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也可以启示我们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寻找和利用合适的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088f65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c.png)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
【注音】àn dù chén cāng
【成语故事】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典故】就是韩信暗渡陈仓道,有贼兵来犯着,杀得他怎生逃。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桃园记·独行千里>》
【释义】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相近词】暗送秋波
【相反词】明目张胆
【示例】这日马周正与众将计议一个暗渡陈仓之计,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妇。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4回
【成语例句】
◎ 这日马周正与众将计议一个暗渡陈仓之计,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妇。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4回
◎ 要证明自己,只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的意思及故事
![暗渡陈仓的意思及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c96ef1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d.png)
暗渡陈仓的意思及故事【成语】:暗渡陈仓【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解释】: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出处】:《暗度陈仓》选自《三十六计》【举例造句】: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语典故】:由于秦朝暴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九月,刘邦在沛县主吏萧何和狱椽曹参等人的拥戴下聚众响应起义,称沛公,不久刘邦投奔项梁。
当项羽率领起义军和秦军的主力在巨鹿决战时,刘邦却受楚怀王的派遣,带领起义队伍向关中挺进。
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刘邦的军队进抵霸上。
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后来项羽也攻进了咸阳城。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他凭借自己的强大势力,自称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中王。
项羽担心一旦刘邦到了汉中,会暗中培养实力,跟自己作对,所以就把他软禁在咸阳城。
不过,项羽却中了刘邦的.谋士所设下的圈套,答应让刘邦离开咸阳城。
这天,刘邦带着手下启程赶往汉中。
一路上,车队马不停蹄不敢稍作停留,因为他们怕项羽一时反悔,派军队追上来。
汉中的边境地势险峻,主要的通道是由木头架成的,叫做栈道。
这时谋士张良向刘邦献计:“主公,我们走过栈道后,就把它烧毁,这样不但可以防范追兵,还可以表明您将永远不离开汉中的决心。
”刘邦欣然采纳:“好,就这么办吧!”于是下令焚毁栈道。
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到达汉中后,他励精图治,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在几位大臣的辅佐下,力量逐渐强大。
心想:“和项羽决一胜负的时机终于到了。
”于是刘邦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采取谋士韩信的计策,在出兵前,下令士兵修筑被烧毁的栈道。
项羽的密探发现了这一情况,急忙向项羽汇报。
项羽听后哈哈大笑,说:“刘邦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当年火烧栈道,现在又要重修,谈何容易!等他修好了,我早已统一天下了。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868d2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c.png)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暗度陈仓,是中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成语,源自于战国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军队正在与秦国作战,楚国军队的大将白起带领军队攻打秦国的陈仓。
陈仓是秦国的重要军事要塞,防御森严,楚军想要攻克陈仓并非易事。
白起决定采取一种非常规的策略,他派遣精干的部队在夜间暗中前往陈仓,以图袭击陈仓城。
这支部队在黑夜中躲避敌人的视线,悄悄地接近陈仓。
在接近城墙时,他们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工具,将城墙上的哨兵一一制服,然后打开城门,楚军成功地攻占了陈仓。
这个故事被后人形容为“暗度陈仓”,意为暗中渡过难关。
这个成语后来也被引申为指暗中行动,突破困难。
暗度陈仓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和战术,更是对于战争中的奇袭战术的一种生动描述。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障碍时,有时候需要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和策略,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善于隐忍和隐忧,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和计划。
最后,它也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只有智谋和勇气并重,才能在逆境中取得胜利。
暗度陈仓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却是永恒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学习白起的智谋和勇气,勇敢地面对困难,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也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和计划,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和缺陷。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成功。
总之,暗度陈仓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古代战争史,更是一部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和勇气,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和策略。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逆境中取得胜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6c5396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1.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摘要:
1.成语来源的历史背景
2.成语故事的情节概述
3.成语的寓意和启示
正文:
【成语来源的历史背景】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的时期。
当时,楚军统帅项羽率军攻打秦朝,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攻下了秦朝的都城咸阳,秦朝灭亡。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封刘邦为汉王。
【成语故事的情节概述】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心中并不服气,暗中图谋东山再起。
他听从谋士张良的建议,表面上顺从项羽,实际上却在背后积极备战。
当时,刘邦的部队缺粮,无法继续作战。
刘邦得知项羽的粮仓陈仓有充足的粮食,于是命令韩信率军去攻打陈仓。
韩信经过一番侦查,发现陈仓守备空虚,便制定了一个“暗度陈仓”的计策。
韩信命令一部分士兵在陈仓城外摆出强攻的架势,吸引陈仓守军的注意力。
同时,另一部分精锐部队悄悄绕过陈仓,在陈仓后方设伏。
韩信亲自率领这部分精锐部队,在夜晚悄悄渡过陈仓附近的河流,趁陈仓守军不备,一举攻下陈仓。
刘邦得到陈仓的粮食,部队士气大振,最终击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成语的寓意和启示】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寓意是指在敌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暗中进行某种行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把握时机,采取隐蔽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d591d7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0.png)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暗度陈仓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暗度陈仓成语故事原文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
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
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
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
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
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
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
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
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
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相关知识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注解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827140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4.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原创版)
目录
1.成语“暗度陈仓”的来源
2.成语“暗度陈仓”的含义
3.成语“暗度陈仓”的故事背景
4.成语“暗度陈仓”的故事经过
5.成语“暗度陈仓”的故事结局
6.成语“暗度陈仓”在现代的应用
正文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原指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一次战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表面上做出一种姿态,暗地里却采取另一种行动,用以达到某种目的。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相邻,两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
公元前 354 年,魏国为了扩张领土,派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齐国。
齐国派出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迎战。
经过一系列的较量,双方在桂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展开了决战。
孙膑深知魏军强大,硬碰硬的战斗对齐军不利。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暗度陈仓”的计策。
他让齐军在桂陵北面设下埋伏,然后派一小部分兵力在桂陵南面挑战魏军。
庞涓见齐军兵力薄弱,便率主力南下追击。
这时,齐军伏兵突起,将魏军前后夹击,大败魏军。
桂陵之战后,齐国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孙膑的“暗度陈仓”计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被后世兵家所推崇。
如今,“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它在日常生活
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们用它来形容在表面上做出一种姿态,暗地里却采取另一种行动的行为。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a4a576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8.png)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战争史实,指的是以隐秘的方式渡过险要的关隘,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中,记载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成功渡过陈仓山,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暗度陈仓成为了后人形容以阴谋诡计来突破敌人防线的典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典故之一。
暗度陈仓的故事发生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率领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刘邦深知自己的实力远不及项羽,因此在战术上采取了以少胜多的策略。
当时,陈仓山是项羽军队的重要防线,刘邦军队要想突破这一关键点,必须想出一个能够出其不意的策略。
刘邦派遣了自己的部将韩信,率领一支精干部队,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行动。
韩信带领军队绕道陈仓山的另一侧,通过一条隐蔽的小道,暗中渡过了陈仓山。
在这个过程中,韩信采取了各种隐秘的手段,避开了楚军的耳目,成功实现了暗度陈仓的壮举。
当韩信的部队渡过陈仓山后,他们立刻展开了出其不意的袭击。
楚军在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到了刘邦军队的猛烈攻击。
最终,刘邦军队在暗度陈仓的战术下,取得了关键的胜利,改变了整个战局的格局。
暗度陈仓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刘邦军队的智慧和勇气,更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一种特殊战术。
通过暗度陈仓,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中的智慧和谋略同样重要,甚至可以左右整个战局的走向。
暗度陈仓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用来比喻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突袭的经典典故。
在现代社会,暗度陈仓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各种竞争中,我们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寻找突破口,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胜利。
总而言之,暗度陈仓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敌人时,我们需要善用智慧,寻找突破口,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胜利。
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迎接挑战。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195e3b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f.png)
秦朝被*的时候,项⽻、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
当时势⼒的项⽻企图独霸天下,他表⾯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对⼀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先进⼊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即今陕西⼀带,是秦的本⼟,由于秦的⼤⼒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且军事⼯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去。
⽽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带⼴⼤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当然很不服⽓,其他将领对于⾃⼰所分得的更⼩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的威势,⼤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路⾛过的⼏百⾥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
刘邦就拜韩信为⼤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门,建⽴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断绝了出路,现在⼜来修复,这么⼤的⼯程,只派⼏百个⼠兵,看你们哪年哪⽉才得完成。
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d5351f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2.png)
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一起来看看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各路将领,纷纷齐集到一起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而能与之抗衡的刘邦实力不及项羽,不得不将秦朝的都城咸阳让给项羽。
自己退出关中,赶往项羽封给他的巴蜀和汉中之地,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项羽想将刘邦“软禁”到偏僻的山里去,于是封刘邦为汉王,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不甘居于尺寸之地,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
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疑虑,表明自己不再有回到关中的决心。
刘邦就在去往汉中的路上,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他想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迷惑项羽,使其松懈对自己的戒备。
后来,刘邦又派出大将韩信出兵关中。
韩信一面派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制造从栈道出去的假象以迷惑守卫在关中西部的章邯,一面率领主力部队攻占了入关重镇陈仓。
守城将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
于是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战例韩信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例,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韩信这一招,奠定了刘邦大业的基础,后来有很多兵法家效法韩信,兵法家探寻源流,究其真谛,使“暗渡陈仓”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暗渡陈仓”的前提,是“明修栈道”,即公开地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使敌人松懈警示。
在公开行动的背后,或有真正的行动,或去转移防卫,趁敌人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时,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自己则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或防备的情况下,出奇制胜。
这种计谋,不仅用于兵事,生活舞台上的男女们,便不时地演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好戏来。
三十六计中暗度陈仓的故事
![三十六计中暗度陈仓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7bdf1f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2.png)
暗度陈仓是项羽称霸的故事,故事人物包括项羽和刘邦。
项羽是清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势力逐渐壮大的同时,与项羽同为起义军将领的刘邦势力也开始增强。
为了防止刘邦的势力超过自己,项羽便把刘邦封到了西南的巴蜀和汉中。
在前往汉中的路上,刘邦命人将途中一条一百多里长的栈道边走边烧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其他诸侯的军队从后边袭击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迷惑项羽,让他以为自己以后就留在汉中了。
几年后,没有得到项羽分封的田荣起兵反抗项羽,项羽发兵攻打田荣。
刘邦的部将韩信趁机劝刘邦进攻他们原来占据的关中。
为了蒙蔽敌人,刘邦命韩信做好进攻关中的准备,并派一些士兵前去修复之前破坏的栈道。
项羽的部将章邯知道后,觉得十分好笑,说:“想用这么几个人把栈道修好,简直像儿戏一样。
” 不过他还是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的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然而就在重修栈道开始后不久,韩信则率领刘邦的主力军队从一条小路偷偷的迂回来到陈仓,袭击了章邯。
章邯仓促应战,结果大败。
刘邦于是在关中站稳了脚跟,为以后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原文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
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
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
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
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
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
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
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
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
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相关知识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注解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解析在说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许多人,常常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章邯看到刘邦派人修栈道,于是就派人在相关地区防守,却没有想到刘邦会从陈仓出兵。
在这种背景下,章邯很快被刘邦打败了。
其实,这一切,只是我们的想象。
人们之所以愿意这样想象,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廉价的优越感。
因为,看到此情此景,人们难免会觉得,自己比章邯聪明多了。
其实呢?随便找一个初中生,坐在章邯的位置上,都会想到,刘邦虽然在修栈道,但是并不证明,刘邦一定会从这条线路出蜀。
因为,声东击西。
这是最简单的策略。
章邯是一个曾统帅几十万大军,称雄一时的统帅,如果连这种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都整不明白。
那不只证明章邯是个傻子,更证明当时的人都是傻子。
因为,章邯连个声东击西的道理都整不明白;却能称雄一时。
这不真成了,世上都是傻子,遂让章邯可以称雄一时了。
所以,面对此情此景,人们自然很容易觉得,如果自己穿越回当时,就能改写历史。
其实,当时的章邯,肯定会想到,刘邦有可能会从陈仓一线出蜀。
问题是,章邯知道刘邦有可能从陈仓一线出蜀,有什么用呢?说得具体点,就算章邯知道,刘邦有可能会从陈仓一线出蜀,又有什么用呢?一切是显然的,如果章邯因为这个原因,就把军事主力调到陈仓,那章邯就成了傻子。
因为,刘邦有可能从陈仓一线出蜀本身,就等于在说,刘邦也可能从其它地方出蜀。
就好像在玩剪刀、石头、布时,我知道对方可能会出剪刀,本身就证明,对方也有可能会出石头或布。
表面上,只要章邯聪明一点,就可以有效的应对刘邦;其实呢?说了个容易!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率军逃到一个三岔路口前。
前面的两条道,一条是大道,一条是小道也就是华容道,大道任何异状也没有,小道也就是华容道上可以看到一些烟雾。
你说,诸葛亮的伏兵,会埋伏在大道,还是埋伏在小道?简单的思考,诸葛亮的伏兵,自然是埋伏在小道。
因为,小道上没有人,怎么会有烟雾呢?再往深了思考,诸葛亮的伏兵,其实是埋伏在大道上,因为,诸葛亮如果真把军队埋伏在小道,他一定会做好保密工作,换而言之,他绝不会让你看到那些烟雾的。
所以,小道上有烟雾,恰恰证明,小道上没有伏兵。
曹操非常自信的认为,诸葛亮的伏兵不会设在小道上。
于是,就率军从小道上走了,结果呢?还真的遇到了伏兵。
曹操思考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吗?没有!但是,结果呢?显然他预测错误了。
因为,用兵之道,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虽然只有两种变化,却可以变化出无穷种可能。
比如,站在曹操的角度思考伏兵要以在哪条路上,并不在于他的逻辑多么可靠,而是在于他能不能摸透诸葛亮的心思。
问题是,对方的心思,是很难摸透的。
虽然这只是一个演义故事。
但是,人们在现实判断时,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就好像,两个人在玩剪刀、石头、布。
在出拳前,对方告诉你,“我要出石头”,你应该出什么呢?表面上很简单,他出石头,你出布,你肯定就赢了。
问题是,除了傻子,谁敢这样想问题呢?对方出拳前,告诉你他会出石头,他就一定会出石头!敢这样想问题的人,不是傻子,又是什么人?当然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问题?比如,对方说要出石头,那他肯定不会出石头。
他这样说,只是为了骗你出布,然后他出剪刀,他就赢了。
所以,你只要出石头,就可以赢了他。
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有道理没有?好像很有道理。
问题是,如果你真的这样思考问题,十有八九会输的。
其实,刘邦与章邯当时玩的游戏,就是这种看似简单,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的游戏。
我们处于章邯的角度,看看章邯会怎样分析刘邦的出兵路线?听到刘邦要打出蜀中的消息,章邯必须得判断一个问题。
那就是,刘邦会从哪条道出兵?因为,用兵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具体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
如果,章邯可以判断出刘邦的进军路线,就可以把军事主力,调到刘邦的主攻地点。
到时,刘邦就无法拥有兵力上的优势了。
如果,章邯无法判断出刘邦的进军路线,刘邦的军队,就有机会在章邯预想不到的地方出然出现。
如果是这样,刘邦自然会在这个具体的战场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兵力。
现在的问题是,章邯如何判断刘邦,从哪条路线进军呢?这个问题,表面上很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
因为,一切就如玩剪刀、石、布的游戏一样。
你想猜到对方想怎样出拳,那是难之又难的事。
现在,处于章邯的位置,他肯定会让下属,去分析刘邦会选择的进军路线。
如果有一个下属对章邯说,刘邦肯定会从栈道子午路出兵,因为这些天,刘邦一直忙着修栈道。
章邯自然会反问他了。
你可以肯定、确定?一切是显然的,刘邦这些天修栈道,与他一定会从栈道出兵,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就好像,在玩剪刀、石头、布时,对方告诉你,他会出石头,他就一定会出石头吗?显然不是的。
因为声东击西,是最简单的军事策略。
看到章邯这样发出疑问。
自然会有人这样说了。
按理说,刘邦肯定会隐蔽自己的进军路线,所以,刘邦这样大张旗鼓的修栈道,恰恰证明,刘邦肯定不会从栈道出兵。
章邯自然还会反问他了。
你可以肯定、确定?一切是显然的,刘邦大张旗鼓的修栈道,与他一定会从别的地方出兵,并没有必然联系。
就好像,在玩剪刀、石头、布时,对方告诉你,他会出石头,并不意味着,他肯定不会出石头。
因为,虚虚实实,这也是最基本的军事策略。
我想,章邯在做完这种最简单的分析后。
肯定会把军事地图挂在墙上,与大家一块分析,或是坐在沙盘前,与大家一块分析。
总而言之,你说刘邦会从哪条路线出兵呢?如果看着地图或沙盘,有个下属指着一条道说。
这条道,行军太过困难,而且离刘邦的后勤供应地点太远,所以,刘邦肯定不会从这条路出兵。
章邯依然会反问他,你可以确定、肯定?因为,很有可能,刘邦就是抓住我们这种心理,要从这条道出兵,打我们措手不及。
历史上,类似的军事行动,那是多的去了。
现在,章邯只能对一个非常优秀的下属说:“如果你是刘邦,我会选择从哪条路出兵呢?”这个下属,也许会指着一条道,对章邯说,“我会选择这条道。
但是,我会这样选择。
刘邦会不会这样选择,我实在无法确定。
”“而且,我在进军过程中,肯定会进行一系列的佯攻,让你无法判断我的真正进兵路线;更主要的是,当我确定,我计划的进军路线,已被你重重设防,我也会临时改变行军路线的。
”是的,任何一条道,都不能不防。
因为,你觉得敌人最不可能出兵的地方,也许就是敌人要出兵的地方。
问题是,你认为敌人最有可能出兵的地方,那敌人自然更有可能从这里出兵了。
关键是,整个军事行动都是不断变化中,在战争开始后,敌人也会根据我们的变化,而临时改变自己的行军路线。
这样一分析,章邯应该如何布防呢?汉军要重新回到关中,就必须穿越秦岭,秦岭山脉上有四条山谷可以通行,从东向西,依次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散关道陈仓道。
再往西就是祁山道,祁山道也能走,但是要先去绕道陇西再转陇山六盘山入关中。
相关地理,我不太熟悉,所以这一段摘自color_wolf网友的你是章邯,会如何阻止汉国出蜀呢?一共有五条道,都可以入关。
你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刘邦会选择从哪条路进军。
最保守的方法,自然是平均分配兵力。
换而言之,容易防守的地方,少配备一些兵力,比较难防守的地方,多配备一些兵力。
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绝不会让汉军打个措手不及。
但是,最大的坏处,就是会让章邯的军队,分散成五路。
到时,章邯虽然在总兵力上优于刘邦,但是,在具体战场上,都有可能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
最冒险的方法,自然就是重点防御,只要我们能确定刘邦的进攻路线,就把军事主力调到相关地点,先行设防,一举歼灭汉军主力。
现在的问题,章邯如何确定刘邦的进军路线?更主要的是,章邯真敢这样冒险争胜负吗?不要说在此时了。
就是当陈仓的部队,用狼烟一类的信号,向章邯发出求救信号时,章邯可以断定汉军的主攻路线吗?估计也不能!因为,这有可能是汉军的奇兵在行动,而行动的目的,就是要调虎离山,配合自己军事主力行动。
如果章邯的军事主力,就这样被汉军调动了,那章邯也太单纯了。
我写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章邯的失败,并不是简单的因为,章邯没有想到汉军会玩“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把戏。
而是因为,章邯想到了这一点,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与此相关展开的一系列博弈,那是非常复杂的。
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现代军事史上,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就可以了。
盟军这场成功的登陆战。
如果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去说,那就是“明攻加莱,暗渡诺曼底”。
事实上,德军统帅部一直都在分析盟军会从哪里登陆。
但是,他们一直都没有判断出盟军的真正登陆地点。
甚至,诺曼底登陆战开始后,德军还在判断,盟军是不是真的计划从诺曼底登陆?因为,这很有可能只是盟军的大规模佯攻,而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军把加莱一线的德军向诺曼底调动。
所以刘邦出蜀时,整个战争的精彩之处。
绝不在于汉军想到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因为,这种战略、战术本身,只是小儿科的东西。
因为,他无非是声东击西的一个具体版本。
事实上,随便拿一个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坐在韩信的位置上,也会想到这一招的。
因为,小朋友在玩各种对抗性的游戏时,不用人教,也会懂得迷惑对方,隐藏自己的进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