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子重德劝学经典案例 组图
中国古代教子故事——言传身教整束家规
忙,没来得及去核对《国语》原书,就告诉了其他考官。
这样,总算使那位考⽣免于追究。
可是,⼏天后,裘⽈修因其他事情阅读《左传》时,偶然在其中发现了“社稷镇公⼦”⼀语,他
意识到⼉⼦可能欺骗了他。
为了弄清《国语》中是否也有这句话,他⼜将《国语》从头到尾查阅了⼀遍,真的没有这句话。
显然⼉⼦撒了谎,他对⼉⼦这种不懂装懂的态度⾮常⽣⽓。
等到裘麟回家后,裘⽈修⽴即把他叫到⾯前,喝令他跪下,并以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训斥⼉⼦,斥问
他为何不遵守圣⾔,不懂装懂?裘麟被训斥得⾯红⽿⾚,连声称错,深深⾃责,并表⽰今后再也不⼲这种糊涂事,⽼⽼实实地做学问。
经过这件事,对裘麟的教育极为深刻。
从此,他牢记⽗亲的教海,并以⽗亲为榜样,严谨治
学,学问⼤有长进。
后⼈就此称赞裘⽈修,说他“课⼦之严,待⼠之宽,⼀举⽽两善备焉。
”
END
⽂\本刊特约撰稿刘永加
新媒体编辑\实习⽣黄雅慧。
周公诫子上课用PPT课件
反复强调了“谦德”,又气势充沛,具有强烈的
感染力。
2021/3/7
CHENLI
11
小结:
成王封伯禽于鲁
背景
无以鲁国骄士
中心句
周
公 周公执政“握发吐哺” 事实例证
诫 圣言相告,六种谦德
道理为证
子 桀、纣不谦失天下
反面论证
谦
正
虚 谨
慎
反
可不慎欤
反问结束,首尾呼应
2021/3/7
CHENLI
12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 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 矣。
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
贵畏;:用w警ēi 备通之“心威来”保,有威聪人严口明众:多、兵强马壮明,察就事理
意睿味智着:胜聪利慧;,用明愚愚智:笨来保愚有拙聪,明不睿巧智伪,就是明智;
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
谦哲虚:谨明慎智的,美聪德闻明。: 见闻浅,:见识
浅陋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 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 欤?”
行荣,:就得会到得荣到耀俭荣:耀;用行节为俭约安来束:保而有有广大的土拥地有,安必定定
会有安(定形;作动)
节制,不放纵。 (形作动)
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 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 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译文: 尊盛:位高势盛卑 要性、重要性
无以鲁国骄士(中心论点)
周 公 诫 子
谦 (举例论证)周公执政“吐哺握发”
(道理论证)圣言相告,六种谦德
虚 谨
(举例论证)桀、纣不谦而失下
“国学经典”之教子有方
“国学经典”之教子有方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8年第16期宋代文学家司马光说过,父之爱子,教以义方。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大凡有成就者,其背后往往有一个“好的老师”。
本期,我们撷取几则古人教子有方的故事,一起去感受“爱”的期望和伟大。
诸葛亮教子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机妙算而闻名。
他为子孙的打算,也算计得比较久远。
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
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
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成才,就要刻苦学习。
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
生活太舒适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
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素材解读】“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诸葛亮以书信的形式劝诫子孙,希望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足见其眼光长远,教育方式独到。
【适用话题】教育;爱的方式;远方;静的力量……大义的徐霞客之母徐霞客是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徐霞客生性自由疏狂,不喜官场仕途,把整个生命都寄于山水之中。
他游历考察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足迹遍布五湖四海,写成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
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
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
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
怎么能因为我在,就像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才决心去远游。
古人教育孩子要有品德的例子
古人教育孩子要有品德的例子《品德教育,从古人那取取经》说起古人教育孩子要有品德,那例子可真是不少。
咱就先讲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吧。
孟母为了给孟子找个好环境,那可是不厌其烦地搬家啊。
现在咱搬家多麻烦呀,找房子、打包东西、累得够呛。
可孟母一点不在乎,就想着让儿子能有个好地方成长。
你说她是不是很厉害?为了孩子的品德培养,那真是拼了。
这就跟咱现在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到处找学区房一个道理。
再看看曾子杀猪立信的事儿。
曾子这家伙,答应了孩子要杀猪,那就真杀了。
其实一头猪在古代那可宝贵了,说不定全家就指着这猪过日子呢。
可曾子不管,答应了孩子就得做到。
这就像咱现在,跟孩子说好了的事儿,那就得兑现,不然孩子以后还能信咱吗?古人教育孩子有品德的例子,那真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你想啊,要是咱也能像孟母那样为了孩子的品德培养不怕麻烦,像曾子那样说话算话,那咱的孩子肯定也差不了。
其实品德这东西,说起来玄乎,做起来也不难。
就是平时多教教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要善良,看到别人有困难就帮一把;要孝顺,对长辈有礼貌。
这些东西都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看咱当家长的有没有心去引导了。
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每个家长都能像古人那么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咱这社会得多和谐呀。
就不会有那些小偷小摸、坑蒙拐骗的人了。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社会不一样了,古人那一套不一定管用。
可我觉得,不管社会咋变,品德永远是最重要的。
咱就拿诚实来说吧,现在好多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就撒谎,这要是不从小教育,长大了还得了。
你看古人都知道要教育孩子说话算话,咱现在的人咋能不知道呢?所以说呀,古人的智慧咱可不能丢,那些教育孩子要有品德的例子,咱得好好学学。
总之,古人教育孩子的这些例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咱现代教育的不足。
咱得赶紧行动起来,多向古人取取经,把孩子的品德教育抓好,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良心的人。
这样咱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好,咱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
《劝学》优秀PPT课件
左思用十年时间,写出了规模宏大、词藻华丽、思想深刻的巨著《三都赋》,更加令世人刮目相看。
06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是比喻人的才思减退或是本领用尽的成语。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就聪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蓝 青
水 冰
人
发展、提高
客观事物
提高、发展
直木 轮 木 直 金 利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聚细小河流,就无法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①锲:二个“锲”均意为“雕刻” ②而:二个“而”均表假设关系,如果 ③舍:二个“舍”均为动词,放弃 ④镂:雕刻
强 憎恨 快 嫉妒 病
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yú,车 ③利:形容词使动,使…快 ④而:二个均为表转折连词 ⑤致:达到,到达 ⑥楫:jí,船桨,代船。 ⑦水:游水,名词作动词 ⑧绝:横渡,横穿,渡过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古代劝学的小故事
古代劝学的小故事古代劝学的故事——《名师与学生》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张老师的学者,被当地村民们敬仰为学问渊博的真正大师。
张老师做事认真负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农民家的儿子小明,在村里听说了张老师的名字。
他非常好奇,觉得与其在田间干农活,还不如去读书考中举,然后参加科举考试,一展宏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小明决定去拜访张老师请他做自己的导师。
小明来到了张老师的家里,恭敬地向他请教。
张老师对小明颇为赞赏,决定收他为学生。
从此,小明每天起早贪黑,跋山涉水,前往张老师家中拜访。
张老师不仅为小明答疑解惑,还给他指点迷津,教给他许多宝贵的知识和学问。
经过几年的学习,小明开始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的思维和见识都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小明也经常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与其他学者进行讨论,增长自己的学识。
有一天,小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得知,王府正在招聘一位书记员,要求具备一定的学问和才能。
小明对此机会非常看好,觉得自己一定能通过考试,进入王府工作,发展自己的事业。
于是,小明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王府参加考试。
这次考试非常严格,题目十分艰难。
小明虽然准备充分,但是在考场上仍然感到非常的紧张。
考试的结束,小明等候着领导的结果。
结果出来了,小明得了负面的评价,没能通过考试。
小明感到非常的失望和气馁。
小明回到家中,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张老师。
张老师并没有责备小明的失败,而是耐心地安慰他:“学问是需要时间和坚持的。
现在你还年轻,有很多机会等待着你,不要放弃。
”张老师提醒小明,道路上的挫折是必然的,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迎接成功。
小明听了张老师的话,心情渐渐好起来,决定继续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再次参加了王府的招聘考试。
这一次,小明面对考试的压力,更加从容自信。
他稳定心态,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通过了考试,成功入职王府。
小明在王府工作多年,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不仅在工作上表现出色,成为王府领导的得力助手,也在学术上有很大的发展。
古人劝学励志故事(文字插图)
.中华传统德育故事. 古人劝学励志故事Zhon ghua chuan tong de yu gu shi古人劝学励志故事1.【孙康映雪苦读】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2.【车胤囊萤夜读】晋朝时候,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3.【朱买臣负薪读书】朱买臣是西汉时期吴县(在今江苏省内)人,小时候,家境贫苦,以砍柴卖柴维持生活。
他非常喜欢读书,生活所迫,没钱上学,也没时间读书,每天只是砍柴、担柴、卖柴。
每次出门砍柴,他都带上书,利用休息时间学习。
担柴行走时大声背诵书文。
4.【李密牛角挂书】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5.【孙敬悬梁苦读】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古代劝学的例子
古代劝学的例子
古代中国注重教育的重要实践之一就是劝学。
劝学不仅仅是为了推崇知识的重
要性,还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鼓励人们学习、充实自己,以成为更好的人。
下面将介绍两个古代劝学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关羽劝学的故事。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他在为人之道上
以正直、忠诚和仁义而闻名。
关羽曾经说过,无论贫富贵贱,只要能够读书,就能充实自己、增长才能。
他自己也十分重视学习,鼓励他人追求知识。
关羽的劝学精神激励了许多人,催生了大批有志青年踏上求学之路。
第二个例子是孔子的劝学经典《论语》。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其中,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基础,强调要不断努力,不断修养自己,才能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论语》成为后代读书人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料,通过这本书的传颂,古代中国对学习的重视得以弘扬。
这些古代劝学的例子都彰显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无论是通过
一位名将的言行激励,还是通过一本经典著作的传承,都传递了学习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古代中国倡导的劝学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知识和成长。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例子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例子1、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
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道:“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衣垢弊以矫俗于名”。
他教育儿子说道,甲壳类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并使儿子重新认识崇尚节俭的关键,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下了一篇论节俭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猛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倡导简朴质朴,并明确指出:古人以节俭为美德,今人以节俭而遭到嘲笑,真的就是大忌的。
他劝诫儿子:“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风流,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命。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他历任校书郎、着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2、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后为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让她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与猫玩;让她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已经开始了一种拎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导孩子演唱儿歌和谈童话。
再大些,就已经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辨识,弹琴、作画、泥塑,使她自己在庭园栽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取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谈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例如种子就是怎样在花里孵出的、小老鼠和鼹鼠就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够找出兔子沟等等。
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已经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升孩子兴趣。
她还教导孩子骑车、烹制等。
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并使孩子快速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育了孩子的各种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磨练了性格。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有哪些诸葛亮教子“志当存高远”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克己奉公,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他教育子女要有远大的志向,五十四岁时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著名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子女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告诫子女想要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首先要静心静思,不断修身和自省;要自我约束,不放纵自己,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不做到淡泊功名就不能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做到清心寡欲和心灵的洁净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实现理想需要不断学习知识,只有静心、刻苦才能学到真知,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能成功。
诸葛亮对子女抱有着众望,他的子女后来都淡泊名利,忠心报国,为国家社稷作出贡献,这正是“宁静”、“兴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寇母教子“修身为万民”北宋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苦,全系列依靠母亲缝纫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导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
后来寇准赴京应试,得中进士。
喜讯表达家乡,而此时,寇准的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图画的一幅画交予家人刘妈,说道:“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存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
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
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
于是立即撤去寿筵。
此后洁身爱民,秉公无私,成为宋朝有名的贤相。
一、注重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宽与严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比学校和社会教育更为有效和直接,同时也正是这种关系,往往使父母爱子过度,造成放任和溺爱,结果反而害了孩子,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爱与教的矛盾,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难点。
古人教育孩子崇德守礼的例子
古人教育孩子崇德守礼的例子《说说古人教育孩子崇德守礼那些事儿》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古人教育孩子崇德守礼的例子,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你瞧那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那可真是煞费苦心呐!搬了一次又一次家,就像咱现在给孩子挑学校似的,老上心了!从墓地旁搬到集市边,最后搬到了学堂附近。
不得不说,这孟母真是有远见,知道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这就好像咱们现代人,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拼命买学区房一样。
还有曾子杀猪立信的故事。
曾子老婆要去赶集,孩子闹着要跟着去,曾子老婆就哄孩子说:“回来给你杀猪吃。
”结果曾子真就把猪给杀了。
曾子这举动,那真是诚信教育的典范啊!你说要是咱现在的家长说了什么,是不是也得做到啊,不然孩子以后可不信咱了。
想想曾子这一举动,那可真是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诚信课。
咱现在教育孩子也得这样,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别光嘴上说说。
再看看孔融让梨,那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弟弟。
这就是教孩子懂得谦让啊!不像现在有些孩子,啥都要抢,一点都不知道让着别人。
要是咱都能像孔融那样,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让,那这世界得少多少争吵和纷争啊!古人的这些例子其实都是在告诉咱们,崇德守礼要从小抓起。
咱现在教育孩子也得学学古人的智慧。
别老是觉着现在时代不同了,就忽略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咱平时可以给孩子多讲讲这些故事,别觉得孩子听不懂,孩子的学习能力强着呢!要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好的品德,什么是该遵守的礼仪。
比如说,吃饭的时候要等长辈先动筷子,这就是一种礼仪。
出门见到长辈要打招呼,这也是基本的礼貌。
别小看这些小事,积累起来那可就是孩子的品德和素养啊!咱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别自己都做不到,还要求孩子做到。
要是咱家长平时都不崇德守礼,那孩子能学好吗?总之,古人教育孩子崇德守礼的例子那都是精华,咱们可得好好学学,给咱的孩子也培养出优秀的品德和礼仪,让他们成为有教养的人。
这样以后走到哪都受欢迎,咱当家长的脸上也有光不是?哈哈!。
《劝学》ppt课件
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
例(调皮的)弟弟[在院子里]踢<伤>了(可爱的)小猫。 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翻译: 蚯蚓没有爪牙锋利的,筋骨强劲的。
正常语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定语后置的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研读课文第四段,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谈一谈荀子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的方法?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
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尝终须所学跂疾闻:日臾学习:::曾踮劲听: ::的“ 。经起疾整片收译 借 是 到 不 横 译有的没明是借登臂但见声听译我比收跟高。所。脚天刻获借文学 资 有 能 因 和文 曾 不 获 眺 处文助渡上没远;音的使达是。。”后助:问 质 不 干 为 利: 经 上 ; 望 看字跟:高有处顺没人脚千能车江船、 ( 同 差 他 用结。整 片 我 , 得处增的着有听步里游马河有和,异们外只构天 刻 曾 比 广招加人风增得的 。快之泳,修一(很)物地的经不阔的手 长 也 呼 大 清, 外 ,人养般可大善啊思学踮上。人彰 假 舆 利 致 水 绝 生, 度 能 喊 , 楚却 ; 却的人是,于。考习起登: : : 足 : : : :,手 , 看 , 但 。人)聪这凭不能 能,的脚上清 借 车 : 到 名 横 通。 → “楚 助 善 达 渡。 , 。 动 , 性于利 , 越 ”奔走游 ,用 过。 。 泳 。 资。质,禀赋。
几千年来,他是学子们的路标和指针,激励一代 代学子不断努力进取,从成功走向辉煌。
关于劝学的事例
以下是一些关于劝学的事例:
孙权劝学: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起初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脱,孙权则以自己为例,告诉吕蒙自己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读书,最后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开始读书,才略也因此有了很大的长进。
孔子劝学:孔子劝子路学习,子路不以为然,认为南山有竹子,不需要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皮,所以自己不需要学习也会很厉害。
孔子则认为,给竹子安上羽毛和箭头,它的威力不就更大了吗?经过孔子的劝导,子路开始认真学习。
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幼时勤奋好学,但是家中贫困白天要忙农活晚上读书却没有钱点油灯。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
当时的同乡中有个藏书多的有钱人。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只希望能够借看你家的书。
”那人听后深为触动,就把书都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欧阳修苦读: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古代教育孩子的事例
古代教育孩子的事例古代教育孩子事例有哪些呢?你还记得吗?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教育孩子事例,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教育孩子事例(三人成虎)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
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
【智慧小语】:判断一件事的真伪,不能偏听偏信,必须经过细心考虑,不然就会误把谣言当真。
评论他人要小心谨慎,看别人有过错时,一定要再三观察,否则,妄加揣测就开始诽谤,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他人带来终身的伤害。
古代教育孩子事例(失人之察)《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
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
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
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
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
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
”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
”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意思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
弟子们要切记: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智慧小语】:有人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也不一定。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孟母择邻)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
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
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
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
孟母终于满意了。
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
智慧小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
也有说: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
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
小人近,百事坏。
”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学问。
而与不善之人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
”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
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
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智慧小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
要求人要谦虚好学,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诫子书的事例
《诫子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被称为《尧典》。
它是由商朝末年的大臣尧舜所创作,是一本关于教育子女的书籍。
《诫子书》通过一系列事例向子女传授道德、礼仪和行为准则,以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以下是《诫子书》中的一些事例:
尊敬父母:《诫子书》中有一则故事是关于尊敬父母的。
故事讲述了孟子的学生问他如何尊敬父母。
孟子回答说:“你的父母年老了,你应该用手扶着他们,避免他们摔倒。
你的父母出门时,你应该提着他们的衣襟,避免它们被风吹乱。
”这个故事告诉子女们应该尽孝道,尊重父母。
敬重师长:《诫子书》中也有关于敬重师长的故事。
故事中,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教导态度不够恭敬,老师问他是否懂得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后表示自己理解了,并向老师道歉。
这个故事教导子女要尊重师长,虚心接受教导。
懂得感恩:《诫子书》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受到了帮助,但没有及时表示感激之情。
他的母亲告诉他:“你应该随时感恩,不要等到别人离开了才后悔。
”这个故事告诉子女们要懂得感恩,及时表达感激之情。
这些事例都体现了《诫子书》中的教育原则,即尊敬父母、敬重师长、感恩知恩。
通过这些事例,子女们能够学到正确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以培养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古人教子重德劝学经典案例组图
古人教子重德劝学经典案例组图古人教子重德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素以重视家庭的子女教育而著称于世。
古人追求真理,注重品德和操守,不仅要求自己躬身力行,也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德行” 的培养。
、孔子教子以德重《诗》、《礼》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
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马上就去学《诗》。
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
'我马上又去学《礼》。
我只听到这两件事。
”陈亢下来咼兴地说: “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
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
相传《诗经》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
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
加油,清代的劝学故事
加油,清代的劝学故事一、引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清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脍炙人口的劝学故事流传下来,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这些故事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这些故事,以期在现代社会找到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二、清代劝学故事的代表性案例1.阎敬铭劝学故事阎敬铭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他的《与子书》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著作。
在其中,他劝告儿子要勤奋学习,立志为国家做贡献。
这部作品强调了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国家繁荣的重要性,体现了阎敬铭崇高的教育理念。
2.康熙皇帝劝学故事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十分重视教育。
在他统治期间,他提倡文治武功,积极推广儒家文化。
他曾亲自为皇子们讲授经史,并劝诫他们勤奋学习。
这一故事反映出皇帝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3.姚鼐劝学故事姚鼐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咏怀》诗中,他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教育的热忱。
他还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这一故事展示了姚鼐独特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
三、故事中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的契合清代劝学故事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有许多契合之处。
例如,故事中强调勤奋学习、立志为国家做贡献,与现代教育强调的个人成长和国家繁荣的目标相一致。
此外,故事中提到的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等观念,也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符。
四、清代劝学故事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从清代劝学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教育传统,如勤奋学习、立志为国家做贡献等。
2.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强化教育的社会责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五、结论清代劝学故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传递了许多有益的教育理念。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这些故事的精神,以期为我国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加油,清代的劝学故事
加油,清代的劝学故事
在清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孙敬修的学者,他非常勤奋好学,终日不辍。
他为了追求学问,不惜放弃一切,包括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孙敬修的家乡有一位富商,他非常欣赏孙敬修的才华,于是决定资助他读书。
孙敬修非常感激富商的帮助,于是他决定发奋图强,努力学习。
在富商的资助下,孙敬修开始了他的学习之旅。
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读书,不分昼夜地努力学习。
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不久之后,他便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然而,孙敬修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他觉得自己还远远不够,于是他继续努力学习。
他不仅读遍了所有的经典著作,还广泛涉猎各种史书、笔记、志怪小说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多年的努力学习之后,孙敬修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
他的学识渊博,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向他求学。
孙敬修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学问传授给那些渴望知识的人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就。
正如孙敬修一样,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学者。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机会去追求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教子重德劝学经典案例组图古人教子重德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素以重视家庭的子女教育而著称于世。
古人追求真理,注重品德和操守,不仅要求自己躬身力行,也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德行”的培养。
一、孔子教子以德重《诗》、《礼》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
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马上就去学《诗》。
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
’我马上又去学《礼》。
我只听到这两件事。
”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
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
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
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敬信神佛,笃信因果。
《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
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强调道德修养,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并宣扬伦理纲常以及佛家因果报应思想等,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
认为教育后代要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象尧舜那样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经得起任何磨难,注重气节的培养。
他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
颜之推认为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启心扉、完善德行、行道利世,首先动机要端正,学习内容提倡读圣贤之书,实践道义。
在学习方法方面,提出了专心、勤学、切磋、踏实的主张。
他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早教,而且越早越好,不要失去机会。
颜之推的几个孩子三岁开始读书,并背诵经典,当孩子们问道:“我们知道了要读书,但为什么要这样早呢?”颜之推告诉孩子:“接触圣贤之书越早越好啊,小时记忆力好,背会的书往往终生不忘。
”颜之推还教育子女一生都要学习,勤勉惜时,无论时逢战乱或生活窘迫时,他都督促孩子们勤习经史,并说:“读书明理,在任何时候,尤其在紧要关头或每到有大事时就知道怎么去做。
”他的几个孩子后来在经史方面都很有成就,都是重节操、做事有责任感的人。
二、陆游教子“学贵身行道”:知书达理,廉洁自守南宋杰出的诗人陆游,刚正不阿,心系百姓,因不事权贵而屡遭贬谪。
他有六子一女,他非常重视对子女做人的教育。
他告诫孩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
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
”他教育子女要知书达理,在《五更读书示子》中写道:你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
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正直无私,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他还告诉孩子们“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即作文先做人。
要注重修身,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的学习;不要与那些华而不实的人结交在一起。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在冬夜里教小儿子陆子聿读书时所作,他手把手的教陆子聿写字,教导他读书学习一定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送子龙赴吉州掾》是他为二儿子陆子龙到吉州赴任地方官时写的赠言,诗中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认能肆馋毁!”要求儿子清清白白的做官。
他还告诫儿子说,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们不但有学问,而且品德也好。
你到那里后,可以去拜访他们,但不要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同他们相互勉励。
要不干利禄,廉洁自守,成为一个一身正气、真正为百姓谋福的人。
陆游的子女后来都成为远近闻名的贤德之士。
三、张英教子“做人立品”:读经书、修善德、慎威仪、谨言语清代大学士张英,敬信神佛,乐善好施,为官清正,对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无不言,深获康熙的信任。
他写的家训《聪训斋语》中屡次提及做人要“立品”:“读经书、修善德、慎威仪、谨言语”。
他在家教中从来不主张疾言厉色,而是使用日常的浅白语言,细致耐心。
他教导儿子张廷玉如何为人处世时,说:“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
张廷玉牢记父亲教导,从小就熟读经书,待人宽厚恭俭,后任职大学士、军机大臣。
后来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参加殿试中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闻知后,提出“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认为儿子还年轻,还该努力学习、磨砺,积攒福德,这样才踏实可靠,恳请将其子列为二甲,雍正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
张若霭后来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尽职尽责,谦虚自处,颇有乃父遗风。
人们都称赞张家家风淳厚,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日月,祖孙三代都是为官清廉、人品端方、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
古人教育子女要重德向善,寄托了对后代的关切与期望,令后人借鉴,因为他们找到了做人最根本的最本质的东西。
他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是为其未来负责,使其终身受益,是留给孩子的最可靠的财富。
四、范仲淹教子重德行: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仲淹是北宋时思想家和教育家,熟读儒、道经典,并崇信佛法,官任参知政事,他在《岳阳楼记》中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家喻户晓。
他治家甚严,教子有方。
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
在他的教导下,他的四个儿子都从小就熟读经书,学有所成,为人正直。
范家家风俭朴,乐善好施。
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到苏州去往四川运麦子。
范纯仁回来时碰见了熟人石曼卿,得知他因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故停留在此。
范纯仁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石曼卿,助其得以还乡。
范纯仁回到家中,因无法向父亲交差,所以久久地站立在父亲身旁,没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问他道:“你在苏州遇到朋友了吗?”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
”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
”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俸禄丰厚,但他却不为子女留下钱财,而是全部用于扶危济困了,把乐于助人之仁德传给了子孙。
他的长子范纯佑十六岁随父防御西夏,屡立战功,是其得力助手;次子范纯仁,后任宰相,在五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恪尽职守;三子范纯礼官至尚书右丞;四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受其父言传身教,他们都正义敢言,关爱百姓,以清正廉洁著称,俭朴的作风始终从未改变,把做官得来的俸禄,大多用在了扩大父亲范仲淹创建的扶危济困的义庄上了,而自己与家人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古代家庭教育自始至终都是以伦理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的。
为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
其实不管给其多少财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为子女长远打算,因为德是做人最根本、最本质、最美好的东西,是一切福份的源泉,是留给孩子的最可靠的财富。
五、唐太宗教子亲撰《帝范》列12条准则唐太宗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赐予太子李治,即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为君应当遵守的十二条准则,指出:“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也。
安危兴废,咸在兹焉”、“修身治国,备在其中”,谆谆告诫李治:效法尧、舜、禹、商汤、周文王等古代圣哲贤王,“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帝范》也被历代帝王奉为家教圣经。
唐太宗还写了《诫吴王恪书》、《戒皇属》等经典名篇,教导子女“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指出修养德行的重要性,多做善事、美德充盈才能福泽绵延;教导子女“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要自勉自制,严于律己,他讲述了自己数年“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把时间放在勤勉朝政上;教导子女“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之耕夫”,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要培养节俭朴素的品德。
唐太宗给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如房玄龄、李纲、张玄素、李百药、魏征等,并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仪。
他一方面教诫子女要尊师重教,“见师如见父”,要“宜加尊敬,不得懈怠”。
一方面支持老师严格管教,鼓励老师对太子及诸王的过失极言切谏。
老师们都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非常注意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教育,遇事必诲,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品质。
如有一次,他看到李治在一棵弯曲的树下休息,就教诲他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取直成材。
做君主的即使本身并不高明,但是能接受别人的规谏,也可以变得圣明。
”唐太宗还注意结合史实进行教育,他让魏征编录了《自古诸侯善恶录》,分赐诸子,要他们把书“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从前人善者成、恶者败的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得到鼓励,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做正人君子和爱护百姓的人。
七、司马光与《训俭示康》:以俭为美德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正直坦荡,为官廉俭,平生没有不可对人说的事。
他教育儿子司马康“以俭为美德”,用家书的形式写了一篇题为《训俭示康》的文章。
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了许多典型事例进行教诲。
文章一开篇,司马光就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司马光接连举了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事迹,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说道:“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读书人应志于真理,充实道德,不追求外在浮华。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风气败坏,正人君子能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只有道德高尚之人才会有深谋远虑”。
一次,司马光看到儿子随意用手翻书看,就教导他说:“君子喜读圣贤书,首先要爱护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