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
台港澳 (台湾女性文学的现代衍进)
台湾女性文学的现代衍进--以郭良蕙、琼瑶、三毛为例台湾女性文学是中国女性文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台湾当代文学中一个波逐浪涌、十分活跃的创作潮流。
她发韧于风云变幻的50年代,60~70年代在探索中逐步发展、成长,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直至80年代是声势浩大的崛起态势。
如果说在台湾经济振兴的过程里,女性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那么,在文学领域里,台湾女作家也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台湾女性文学四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题材看,它不仅涉足小说,而且在散文和诗歌领域均有不少佳作;从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层面来看,视野广阔,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女性思想、情感、生活状况及其命运的作品,而且在台湾文学整体每一阶段性主潮态势中,诸如怀乡文学、现代派文学、乡土文学和通俗文学中都注入了自己的声音,产生了足以代表该潮流的作家作品。
鉴于女性文学成就丰硕,她们毋庸置疑地在台湾文学当代文学中占有一个十分显赫的位置,同时也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本文以郭良蕙、琼瑶、三毛的小说为例,谈谈台湾女性文学的某些特点。
首先,在主题上(1)郭良蕙作品的主题从主题上看郭良蕙的作品是写实的,对女性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在歌颂道德、纯情、关怀与宽容的同时,也暴露自私、低俗、残忍与欺诈。
郭良蕙擅长写都市婚姻爱情故事,她的小说创作绝大多数是以此为题材,来描摹社会与人生,揭示各式各样的情感症结。
她笔下的女性世界的情感生活,不管是赞美的、谴责的、同情的,都出于真诚,其中也隐含了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和价值判断。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对社会人生认识的深入,她意识到爱情虽然存在,但并非虚幻的、盲目的,爱有时和性是纠合在一起的,《心锁》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作品揭示被扭曲、被压抑的爱情及情欲对人格的毁坏力量。
郭良蕙在对人生的观察中还发现,即使在当代社会,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并没有完全褪尽,女性在某种程度上仍是男人们期望的“贤内助”,工作上的干练、精明并不为男人所喜爱,女性事业上的成功往往得付出沉重的代价。
女性文学作家代表)
一、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代表人物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台湾省苗栗县人。
1948年底从北平返回台湾。
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
1967年创办《纯文学》月刊,次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
结集问世的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儿童文学、剧本共计29 部。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烛芯》;长篇小说《晓云》《春风丽日》《孟珠的旅程》;散文集《冬青树》《两地》《剪影话文坛》《家住书坊边》等。
孟瑶(1919~2000),本名扬宗珍,生于湖北汉口。
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1949年迁台,一直任教于大学中文系。
历任台中师范学校、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兴大学中文系主任。
孟瑶代表作有《心园》《穷巷》《屋顶下》《乱离人》《黎明前》《危楼》《畸零人》《剪梦记》《这一代》《磨剑》《满城风絮》《望乡》《一心大厦》《春雨沐沐》《女人,女人》,以及历史小说《杜甫传》《龙虎传》等。
郭良蕙,山东巨野县人,1926生于河南开封市。
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48年迁台,曾创办《世界音像》杂志。
1953年开始小说创作,迄今已出版作品60余种。
郭良蕙的作品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银梦》《禁果》《第三者》《台北的女人》等;长篇小说《黑色的爱》《心锁》《遥远的路》《四月的旋律》《金色的忧郁》《黄昏来临时》《我心·我心》《早熟》《焦点》《邻家有女》《蚀》《花季》《两种以外的》等。
琦君(1917~2006),本名潘希真,浙江省永嘉县人,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央大学、中兴大学教授。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与他年说梦痕》《母心似天空》《水是故乡甜》,小说《菁姐》《百合羹》《橘子红了》等。
张秀亚(1919~2001),河北省沧县人,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毕业。
曾主编《益世报》副刊,来台后任静宜英专、辅仁大学研究所教授。
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处境及选择
摘要6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并未朝着学院派精英们所期待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直线发展。
在宽松又保守的环境中,女性文学创作中具有时代精神的个性化写作仍被官方主流话语排斥。
在此处境下,众多女作家向传统折回,或用牧歌的调子歌咏彼岸鸟托邦,或接续"五四"传统给弱小者以人文关怀,或在现代城市生活和海外侨居生活的描写中回归传统的儒家伦理德规范。
她们以迂回的路径和丰富多元的表现,在共同的心理基础上构建了丰富的文学景观。
关键词:台湾;女性文学;60年代;Abstract1960 years of Taiwan women's literature did not look forward to the school of the western modern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aight line. In the loose and conservative environment, the individual writing of female literary creation is still being rejected by the official mainstream discourse. In this situation, many female writers to traditional retrace, or with pastoral tune singing the shore bird Utopia, or "May 4th" traditional connection to weak to humanistic care, or in modern urban life and overseas expatriate life description of the return to traditional Confucian Nyder specification. They take a roundabout route and rich diversity of performance, in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basis to build a rich literary landscape.Keyword:Taiwan; female literature; 60;目录摘要 1关键词:台湾;女性文学;60年代; 1前言 3一.19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处境 3二.19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抉择 6(―)回避现实评判,在诗意的彼岸乌托邦生活中咏歌 61.故乡仁爱生活的乌托邦 62.早年象牙塔生活的乌托邦 73.台湾自然生活的乌托邦7(二)接续"五四"传统,在悲情的旧式女性命运变迁史中详实纪录81.对旧式女性悲剧命运的慨叹82.对旧式女性新变化的关注 9(三)折回儒家伦理,在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时代中作折衷的选择101.现代台湾女性形象的塑造 112.身居海外女性形象的塑造 11三.196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应被公平对待12结论13致谢14参考文献:15前言在"欧风美雨"大举人台的19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创作圈内的反应如何?是如余光中先生所说的,在"传统的既不可亲,五四的新文学又无缘亲近"的情况下,台湾的文艺青年只能向西方寻求出呼,文学现代性的探索也并非从形式到内容的全盘西化。
台湾女性作家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 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 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 ,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 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 ,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小学毕业那天,她的爸爸
也因肺病去世。英子随着爸爸 的离开,真正地体会到了自己 的责任,真正的长大了。
20世纪60年代,当现代主义文学风靡台湾文坛的时候,虽有少
数女性小说家跟踪西风,学习写作现代主义小说,多数台湾女性小说 家却坚持和发展开放的现实主义。 即使是受到现代主义影响的女作家,当她们写情与性时,或探索人心 的原始森林(欧阳子),或奔突于灰色的梦魇世界(施叔青),在现 代主义的“外套”下包裹着现实主义的“真身”。台湾的女性小说家 60年代仍然发出“异声”。
1
2
3
小说集《哭墙》、《晓风小说集》 等,其中《白手帕》、《红手帕》 《梅兰 竹菊》、比较为人所乐道
《画爱》、《第五墙》、《武陵人》、 《和氏璧》、《第三害》、 《自烹》、 《晓风戏剧集》
“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 她又是极人道的。”
相识
婚礼
刘克用 精神异常
潘渡娜自杀
1997
1999
2000
早春
6月
12月
刘克用将潘渡娜 潘渡娜想起了 潘渡娜被误 自己被赋予生 认为怀孕 嫁给了张大仁 命的秘密
再次见 到刘克 用
“耶和华啊!求你使外邦人恐惧,愿他们知 道自己不过是人。”
——《圣经》诗篇
•
家乡美
1号选手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小 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生于日本。五岁 时随父母迁居北京,1937年毕业于北平新 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记者, 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 文学等。
性别意识与家国观念——台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性小说
性别意识与家国观念——台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性小说王勋鸿【摘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在国民党“反共复国”的政治口号和“反共文学”、“战斗文学”的文艺政策下。
女作家及其文学总是在国族大叙述的洪涛大浪中,被贬为“闺秀文学”、“主妇文学”,然而实际上,该时期女性作家正是经由“私领域”的琐碎书写,在男性家国大叙述的时代背景下,建构了自我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开拓了女性文学的一片天空。
她们的作品一定程度上突围了家国政治下传统温婉女性的定位,并解构了该时期男性笔下的家国图景,具有鲜明的女性性别意识和主体自觉意识。
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In the grand state narration, women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re denounced as "Girls' Literature" or "Housewife Literature" for their elegant and delicat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and their trivializ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of the theme. However, strong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female subjectivity are revealed in their works. Based on interpretation of works of Taiwan's first generation women writers, we can reveal the wakening of female subjectivity of traditional women and the courageous self-breakthrough of modern women through their love and marriage stories.【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8)006【总页数】6页(P93-98)【关键词】家国叙述;性别意识;女性文学;台湾省;五六十年代【作者】王勋鸿【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济南2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马华作家林幸谦在《历史、女性与性别政治》文中指出“一切的文本都具有性别”[1],台湾学者梅家玲更认为:“小说中性别意识的体现,向来与文学传统、社会现况及政治大环境息息相关;如何以性别研究的视角,去解读小说,想象文学世界,更是多重文化机制交错互动下的政治实践。
失乡的孤云:“文学女人”吉铮及其小说王勋鸿
失乡的孤云:“文学女人”吉铮及其小说王勋鸿〇王勋鸿摘要:吉铮,作为台湾五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她以《孤云》、《拾乡》、《海那边》三本小说集在台湾文学史中留下了青春不老的记忆。
其小说典型地体现了五六十年代台湾留学生文学的审美内涵,小说主题中体现了留学生以及海外华人的苦闷、彷徨、迷惘。
关键词:留学生文学无根主妇病吉铮吉铮(1937-1968),河北省深泽县人。
1937年出生,1968年6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附近芭城自杀,时年31岁。
与台湾当时大学毕业后才出国的留学生不同,她就读台大外文系之时,同时考取高中留美,19岁就到贝勒学院继续念英国文学,1955年出国,1958年毕业,1959年同大多数女留学生一样结婚生子,为了生存,放弃了爱情。
然而作为“文学女人”[1]的吉铮,情关难过,16岁的初恋犹如一枚定时炸弹,沉寂10多年后终于还是直接导致了她的离世[2]。
在六十年代的文学花园里,她的早逝令人惋惜,而凋零的芳菲,却充分把握住了短暂的花季,在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多彩的花园中散发者高雅的清香。
她及她的作品在台湾文学史中留下了青春芳华的不老记忆。
她短暂的三十一年的生命,为文坛留下了三本小说集:《孤云》(1967)、《拾乡》(1967)和《海那边》(1967)。
她和孟丝、於梨华同是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家,她们在美国也是交往密切的好友,常有书信往来,交流创作心得。
隐地曾经给予她们高度的评价,认为“她和於梨华、孟丝是六十年代最杰出的三位旅美作家,她们是‘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是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的心声,留学生以及海外华人的苦闷、彷徨、迷惘和成就,经由她们的笔端,传达给了我们”[3]。
《孤云》是短篇小说集,包括《会哭的树》、《门槛》、《黑色郁金香》、《负情》等12个短篇小说及中篇《孤云》。
吉铮曾说:“这本集子中的十二篇小说都是离开可留恋的国,可留恋的家,在美国自己独挡一面开始生活在现实里以后写的。
台湾女性学者的台湾女性文学史建构
台湾女性学者的台湾女性文学史建构作者:程彩霞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迁台女作家的入史问题是重写台湾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岸各版台湾文学史对迁台女作家的评价大都是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大框架下进行的,存在不客观性。
台湾女性学者致力于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建构,以纠正现有的台湾文学史对女性文学特别是对迁台女作家的偏见。
应凤凰和张瑞芬属于“史料派”,分别致力于20世纪五十年代台湾女性文学史料考索和台湾当代女性散文的耕耘,邱贵芬和范铭如属于“理论派”,分别在台湾女性文学史的探索和空间理论的应用上卓有建树。
她们共同将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建构推向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台湾女性文学史;迁台女作家;应凤凰;张瑞芬;邱贵芬;范铭如作者简介:程彩霞,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台湾文学(E-mail:*******************;江苏南京210023)。
中图分类号:1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0)02-0064-12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建构问题一直是许多台湾女性学者关注和努力的方向,而作为台湾当代女性文学起点的20世纪50年代迁台女作家更是她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1949年前后的迁台女作家为考察中心,探讨两岸各版台湾文学史对迁台女作家的评价问题以及台湾女性学者对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建构企图,以期对这一波重写台湾文学史的风潮中台湾女性文学史的书写特别是迁台女作家的入史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
一文学史对迁台女作家的评价就笔者所见两岸各种版本的台湾文学史而言,对迁台女作家存在着迥然不同甚至互相抵牾的评价,台湾本土文学史家与国民党文学史家评价不同,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又看法各异。
这些不同的评价中充满了意识形态的角力,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也发生不同的变化,概而述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台湾本土与国民党文学史家对迁台女作家的评价不同。
台湾本土文学史家的代表人物叶石涛将五十年代看作是女作家辈出的年代,在分析女作家辈出的原因时,他认为:“由于时代空气险恶,动不动就会卷入政治风暴里去,所以社会观点稀少,以家庭、男女关系、伦理等为主题的女作家的作品大行其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作者:阎纯德, Yan chunde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刊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10(1)1.盛英"属于秋天"的作家--罗兰 19972.姚同发天津情·忠告魂 19973.张秀亚(1919-2001),曾用笔名心井、陈亚兰、陈兰,生于河北黄骅县,祖籍山东平原.其文才早慧,九岁在天津《益世报》《国闻周报》发表小说和诗歌.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和西文系.信仰天主教.曾主编重庆《益世报》副刊"语林",任社论委员.抗战胜利后同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辅仁大学研究教授.后旅居美国.直到病逝.著有《三色堇》、《湖水·秋灯),小说集《大龙河畔》和诗集《水上琴声》等五十来部4.琦君(1918-2007),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幼读私塾.迁居杭州后人弘通女中读书,1935年考入之江大学国文系,师从词学名家夏承焘,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台湾,任职司法界和教育界,业余创作,1977年旅居美国,专事写作.著有散文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袭青衫万缕情》,及小说集《菁姐》、长篇小说《桔子红了》四十多部5.艾雯(1923-),本名熊崑珍,生于苏州,江苏吴县人,1937年迁居江西,抗开战争爆发后尝试创作.曾任《凯报》副刊主编,1941年以"艾雯"笔名发表小说《意外》,1949年初赴台湾后专事写作.著有散文集《青春篇》、《缀网集》及小说集《生死盟》、长篇小说《魔鬼的契约》等三十部6.徐钟瑕(1917-2006),江苏常熟人.曾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学习,后随学校辗转江西、湖南和重庆,1944年毕业,先在国民党国际宣传处,后任《中央日报》编辑,1945年担任该报驻英国特派员,1948年赴台湾,与陈纪滢创办重光出版社,1956年随丈夫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巴西等国生活23年,所写记述海外风物,富有异国情调.著有散文集《多少英伦旧事》和长篇小说《余音)等十余种7.罗兰(1919-),本名靳佩芬,河北宁河人.天津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肄业.抗战胜利后入天津广播电台主持音乐节目,1949年赴台湾,曾仟职台湾广播电台和警察广播电台,开始写作.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小说.著有散文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及小说集《罗兰小说》、长篇小说《绿色小屋》、长篇传记《岁月沉沙》(三部曲)等四十多部8.尉天骄台湾文学名家名作鉴赏 20039.范铭如我观察@我思味@我同情 2005(03)10.张秀亚我与文学@前记 196711.瘂弦张秀亚,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 2005(223)12.张秀亚文学与我 196713.王宗法台湾文学观察 200014.余光中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总序 198915.陈明芳女性诗人及散文家的现代转型 2003(02)16.马星野恍如昨日--重序<多少英伦旧事> 198017.潘人木三更有梦书当枕@序 197518.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 199519.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台湾文学史 1995本文链接:/Periodical_njsfdxwxyxb201001006.aspx。
从控诉_抗争到人格的重建_当代台湾女性文学历程考察
台湾研究・文化与人物 1996年第3期从控诉、抗争到人格的重建——当代台湾女性文学历程考察黄丽梅*女性命运向来是社会变革和社会思潮更迭的直接投影,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也正是人类对自身最原始的生存之根的思考,因而它历来为关心人类命运的作家所重视。
但是,女性文学的产生却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是不可能出现的。
一般认为,直到“五四”以后随着中国自身社会历史条件的质的变化及西方妇女解放思想的输入,中国女性文学才第一次从男性本位文化的水面上浮现出来,进入自觉的发展时期。
作为中国女性文学一部分的当代台湾女性文学发韧于50年代,经过60、70年代的求新求变和80年代以来的“新女性主义”浪潮,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台湾女性文学不仅继承了中国“五四”女性文学的传统、不断吸收当代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更立足于台湾本土的文学环境,因而呈现出与大陆女性文学颇不相同的艺术景观。
纵观40余年来的台湾女性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台湾女性从哀怨控诉到叛逆抗争,再到反省救赎、重建人格的艰难历程,而这也正是当代台湾现实中女性所走过的路。
一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期。
给两岸中国人带来巨大心灵创痛的社会变动,因缘际会地为台湾文坛带来了一个颇具才情的女性作家群。
比较活跃的女作家就有苏雪林、谢冰莹、林海音、琦君、张秀亚、孟瑶、徐仲佩、钟梅音、艾雯、刘枋、潘人木、王文漪、繁露、蓉子、林泠、张漱涵、郭良蕙、琼瑶等等。
据余光中对《中国现代文学大系》中作家背景的统计:“小说入选的一百多位作家之中,女性约占四分之一……散文入选的作者几乎一半是女性”。
可见当时女性作家创作风气之盛。
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通俗文学,主要是言情小说。
在当时“言必反共”的“反共八股”盛行的污烟瘴气中,一批女作家以纤丽轻巧的文字,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给台湾文坛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尽管遭到当局的有意排斥,但却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林海音作品
林海音“是海峡两岸共同培养和造就的台湾第一位女作家,以她天才的创作,为台湾文坛奠下了第一块女性小说的基石。
”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
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颁赠的“终身成就奖”。
《城南旧事》是她的短篇小说集代表作。
《城南旧事》,创作于一九六○年十月。
它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既独立、又有连贯的短篇组成。
不足十万字,却是林海音最为人称道的作品。
它缘起于作者强烈的怀乡情感和童年记忆,并带有作者创作历程中特殊的生命印记。
北平是她的故乡,故乡铭刻着她一生中唯一的童年岁月,见证着她初涉世事时的足迹,也记载着她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
在北平城南胡同度过的童年岁月,使身居孤岛的林海音首先把怀乡的情感投向北平。
它借一个小女孩英子的目光。
将五个短篇缀连而成的以其童年时代的北平生活为背景所写的成年人的故事联系起来,成功地将二十年代的北京风俗和平民生活展现出来。
这曲深婉的人生骊歌,平实而深远的文字复原着让人留恋的童年时光。
《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作品。
所谓“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是指:“这类文学的中心读者是成年人,它是以表现成年人眼光中的现实世界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中心内容,以再现和提升成年人的审美意识为重要美学特征的文学。
”但它为什么又同样深受到儿童的喜欢,成为儿童文学经典性的作品?它是通过什么方式走向经典化之路的?这将是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一、童年情结与儿童视角童年是生命的起点,是全部人性的最初展开。
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童年情结不仅在情感上始终缠绕着他们。
在生命律动方面影响着新的起伏涨落。
而且。
“那些最初的、自发的(然而也是强烈的)情感体验像浇在心田深处的第一层水泥浆。
完整的个性大厦就在这层‘墙基’上逐渐构建起来。
”同时,童年情结又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作家或艺术家以后主要的创作文本发生关联,成为一定创作思维定势的某种定向路标,或一口取之不尽的灵感的泉眼。
台湾女性写作
的中国女性作家(如陈染等)影响较大。
(二)西蒙·德·波伏娃(1908-1986)
《第二性》是波伏娃探索女性处境和出路的集 大成之作,被当作女权运动的经典。 在书中她富有创建地提出并论证了“女人不是 天生的,而是变成的”这一著名命题。
• 波伏娃在书中指出了男人如何将自己定义为自我, 而将女人定义为他者;如何以男性为主体,以女 性为客体。她指出,这个世上只有一种人性那就 是男性;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的偏离;这个世界是 一个男人的世界。波伏娃把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 运用于对妇女状况的分析和研究之中,对一切现 成的习俗、价值、信仰质疑。关于妇女解放的途 径,她更强调个人的努力,而非整体的行动,认 为尽管现存的性别压迫是结构性的,解决问题却 要靠个人战胜环境的努力。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最早掀起了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并很快波及到西 方各国。这次运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对现存 父权制文化的强烈不满和质疑。 与第一次浪潮中以争取妇女的权益和参政意 识及强调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不同,第 二次浪潮论争的重点已由妇女的权益转向了 妇女的“经历”以及男女两性在性别上的差 异,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并把这种差 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
二、性和精神的压迫
在其母悲惨死去后,她被他叔叔收养,在叔叔家做尽各 种苦差事,到17岁时被叔叔嫁给四十岁的杀猪屠夫陈江水, 叔叔拿他换取长期免费的猪肉。妻子的身份并没能让她获得 尊严,反而更加卑贱。丈夫把她当成小丑来取乐,看她狼狈 吞咽赏给她的吃食以满足他经济操控的自豪感,以嫖客心态 朝她脸上扔了几个开苞铜钱来显示他的主导地位,当她不愿 意忍受性虐取悦丈夫时,丈夫就不给饭吃,饥饿的林市想找 份工作养活自己,但是没人给她工作机会。在肉体和精神的 双重磨难中,林市陷入找不到出路的绝望。 小说主人公林市不但没有经济自主权,经济上受丈夫掌 控,更遭到丈夫非人的性虐待,甚至精神上也备受折磨,终 致在这三重压迫虐待下做出杀夫的失控举动。
新女性主义文学
新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及其发展内容摘要:女作家的存在和发展,为台湾文坛增添了一道道夺目的光彩。
随着新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女作家的数量越来越多,她们开始对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思考,着眼点独特,因此,她们的作品也很有特色。
关键词:新女性主义觉醒反叛争议台湾的新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使当代台湾文坛的多元化创作趋势更加明显,但在五六十年代时,女性文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女作家。
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得益于女性社会状况的变化。
首先体现在女性受教育水平上,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数大大增加。
其次,台湾经济的发展为增加女性就业率,实现经济独立提供了客观条件,从而也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参与率。
然后就是女性阅读人口的增加,产生不同的文学消费需求。
一、台湾女性意识觉醒1970年美国爆发了大规模妇女解放运动,对台湾妇女产生了重大影响,台湾新女性主义发展起来。
吕秀莲是台湾“新女性主义”创始人,长期提倡妇女运动、争民主自由、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有台湾“新女性主义创造者与提倡者”和“党外第一才女”之称,虽然后来沦为“台独”分子,但她对台湾女性意识的觉醒有很大的贡献。
著有《新女性主义》、《新女性何去何从》等。
1982年,任教于淡江大学的李元贞创办《妇女新知》杂志社,基本上承继了新女性主义的理念,但不再以“新女性主义”为口号,改为“新两性关系”取向,为两性平等做出了推广和扎根的努力。
台湾的女性意识逐渐从觉醒到发展为一种思潮。
二、台湾女性作家的创作“1955年,台湾第一个妇女文学社团——台湾妇女写作协会——在台北成立,会员苏雪林、谢冰莹、潘人木、林海音、孟瑶等三十多人。
该协会还创办了一份文学杂志《妇女文学》。
这,标志着台湾女性文学的起步。
”①林海音可以作为50年代台湾女性作家的代表,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城南旧事》了,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
其小说主题就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深切关注中国女性的悲剧命运。
微观台湾现代派小说
微观台湾现代派小说台湾现代派小说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李昂、张爱玲、林清玄、朱天心等。
这些作家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上反对传统文学,探索现代文学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对台湾文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李昂是台湾现代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常常具有追求自由、平等,坚持个性,批判社会现象的精神。
比如他的小说《荒地》,讲述了一个青年左翼分子在丛林里生存的故事。
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不卑不亢地反抗了现实的残酷。
小说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探究了现代人在社会压迫下的自由与生存问题。
张爱玲是现代派小说的代表性女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很独特,有着非常细腻的感情生活。
她的小说也大多描述了现代都市中的爱情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色,戒》了。
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学生利用自己的美貌引诱一位亲日的汉奸,并在行动进行到一半时被发现,最终被杀害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铿锵有力的笔触,刻划出那个时代的民族与人性的悲剧,令人感慨万千。
林清玄则是以诗歌和散文见长的台湾知名作家。
他的小说同样充满了现代感,表现出作家对于人性的深思。
其中,《谛听心音》是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一次愉快的同学聚会,表现了当代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种种矛盾和无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天心则以深厚的学术背景为基础,通过小说来探究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
他的小说《天地把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现代人内心的矛盾和纷扰,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当今社会的压力和孤独。
总之,台湾现代派小说代表了当时群体心理的深刻反映,不仅探索了现代文学的新形式和新内容,而且在思想、精神上也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_阎纯德
收稿日期:2009-10-08作者简介:阎纯德,男,1939年生,河南濮阳人。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汉学研究》主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阎纯德(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中国文学的古典神髓,养护了台湾文学的现代繁荣和发展,也滋养了台湾女性散文的文化精神。
台湾女作家多,写散文的女作家更多。
她们的散文不仅多写日常生活、身边琐事———婚姻、爱情、家庭、丈夫、子女及朋友,也写大事、深沉的事、寄托理想的事,所表现的生活和社会,既有“小我”,也有“大我”;艺术上,既有传统,又有现代。
关键词:台湾散文 张秀亚 琦君 艾雯 徐钟珮 罗兰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10)01-041-12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与诗歌乃文学之正宗。
从《周易》起,经先秦诸子百家的经营,就形成了抒情、议论两大散文形态;之后,经过文人的刻意营造,尤其唐宋八大家和明清散文大家的精心打造和“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革新洗礼,中国散文不断推陈出新,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弥久而不衰的文体和人文精神传统。
“孔孟之温文肃穆,庄列之飘逸灵动,史传之厚重笃实,唐宋八家的风骨兴寄,晚明小品的洒脱情趣”,无不深入中国文人之心,并成为文章典范与艺术命脉[1](P 429)。
这些中国文学的古典神髓,一直养护着台湾文学的现代繁荣发展,也滋养着台湾女性散文的文化精神。
台湾的白话文,或者说深受“五四”新文学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台湾新文学,由于20世纪国共两党的斗争而使文学深深坠入“意识形态”的天罗地网。
在台湾,由于政治的深层介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的“战斗文学”时期,台湾文学的“疲态”越来越显明。
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抑或是散文,它们共同建造了一个“反共文学”时期。
这种窒息文学生命的“疲态”现象,把台湾文学引入危险的绝望境地。
但是,散文显然不是那种冲锋陷阵的文学体裁,它没有先声夺人地参与趋时造势,最早走出了“政治”阴影,也没有太受“政治”的驱赶和钳制,只是默默地耕耘,不求得势,反而得势,赢得了读者,也就赢得了历史。
台港文学
二、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
(三)借鉴了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 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 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 视觉与心觉的运用等。
(四)语言可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来描 述。
返回
15三朵花--刘雪华俞小凡金素梅 黄叶无风自落 秋云不雨常阴 天若有情天易老 摇摇幽恨难禁 惆怅旧如梦
返回
16望夫崖--俞小凡林瑞阳翁家明 传说里,有一个女孩 心上人飘流在海外 传说中,她站在荒野 就这样,痴痴的等待 山可移,此崖永不移 海可枯,此情永不改
返回
17一帘幽梦--陈德容刘德凯萧蔷林瑞阳 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
(三)战后香港文学
1941年香港沦陷,南来作家大多撤回内地,香 港文学处于凋零时期。从1946年夏天开始, 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残酷镇压民主运动, 大批作家为了躲避战火,再次来到香港。他 们从事创作,创办报刊,培养了大批文艺骨 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郭沫若的《洪波曲》、 茅盾的《锻炼》、黄谷柳的《虾球传》、聂 绀弩的《天亮了》;诗歌有邹荻帆的《浅水 湾》等。
(二)50年代台湾文学 50年代在国民党的专制下,台湾“反共八股” 的“反共文学”泛滥一时
(三)60年代台湾文学 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现代派文学。
(四)70年代台湾文学 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陈映真的《将军族》、《华盛顿大楼》,黄春
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五)80年代台湾文学 :呈现出多流派、多风 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
台湾女性作家 林海音等(第七周)
• 林海音《番薯人》 :“那时在北京的 台湾人大约有四五十人,他们不愿在 日本人的统治下生活,远离家乡来到 大陆,他们在籍贯上大都填写他们的 祖籍闽、广两省。一来是为了躲避日 本领事馆之类的机构注意,二来如果 说是台湾人,会被投以歧视异样的眼 光。因而彼此间提到台湾人,就以 ‘番薯人’代之。因为台湾的地形像 一个番薯。不提台湾而用蕃薯,实际 上包含了异乡人无限的辛酸。”
然后启航: • 而年复一年所得到的只是免于饥
饿的口粮。
• 她曾表示要与他结成同命鸳鸯, • 并给他大量的珍珠玛瑙和宝藏, • 而他的须发已白,水手老去, • 他却始终无知于宝藏就在他自己的故乡。 • 可惜这故事是如此的残缺不全, • 以致我无法告诉你那以后的情况。
• 1968年,林海音以文坛大将的气度创 办了纯文学出版社,创造了文学书籍 出版的“纯文学岁月”。“纯文学” 一共出版了400多本高品质的书。
• 林海音所描写的下一代的妇女家庭婚姻悲 剧,主要在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社会背景上 来描写台湾当代女性命运的变迁,描写现 代的工商社会的经济观念、价值观念给青 年一代的妇女所带来的冲击。在《晓云》、 《孟住的旅程》、《风雨夜归人》、《春 风》、《玫瑰》等小说,则极力从台湾现 代社会错综复杂的生活万花筒中,关照女 性命运。
• 在描写旧式妇女婚姻悲剧的时候,林海音 还注意透过人生世象的展示来控诉封建婚 姻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对旧时代的 女子来说,婚姻就是命运。而不能自主选 择的婚姻,注定是依附于男性社会的命运。 如《殉》这篇小说中,那个冲喜不成以女 儿之身终生守寡的方大奶奶,只能暗藏着 对小叔子幽微压抑的情意,充当封建婚姻 制度的一个活着的殉葬品。
艺术特色
新 台湾通俗文学
台湾小说评论家胡正群指出:“武侠小说只有到 了古龙才算是‘新’,才堪称‘新派’。也正因 为古龙的‘脱胎换骨’,‘重临江湖’,才又为 武侠小说缔造出另一高峰。 (《台湾新派武侠小 说精品大展”总序》《风云第一刀》,学林出版 社1994年版。)”
这种“变”和“新”,首先表现在作者将现代思 想观念引入到武侠作品之中,如现代人的爱情婚 姻观、审美趣味、处世哲学等。 古龙笔下的许多男女主人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 桎梏,完全不理睬“男女授受不亲”的清规戒律, 尤其是写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大胆、主动、火热, 充满现代意识。如《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孙小 红爱上大侠李寻欢,《武林外史》中的朱七七钟 情于少年英雄沈浪等都是如此。
小蝶突然又转过身,紧紧地抱住他,眼泪 沾湿了他的脸旁。她流着泪道:“不管你 相信不相信,我都要告诉你,以前虽然有 过别人,但这却是我平生第一次——第一 次——” 孟星魂道:“我相信。” 小蝶将头藏在他的胁下,道:“你听了也 许觉得很可笑,但在我的感觉中,我好象 还是……还是个处女,好象还是第一次跟 男人在一起。” 孟星魂道:“我明白。”他的确明白。
一、早期:“闯荡时期” 六十年代初,如《苍穹神剑》、《孤星 传》、《残金缺玉》等作品等。 作品从结构、情节、人物到语言都没有摆 脱传统武侠小说的束缚,但已显示出其巨 大的潜力和想象力。
二、中期:探索阶段 六十年代中后期 ,主要作品有《武林外史》、 《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一 剑镇神州》、《绝代双骄》。 这个时期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所创 新,从而使古龙跻身于台湾武侠小说名家 之列。
溪水边.有一个寂寞的女子,衣襟上戴着 串小小的茉莉花。溪水清澈,她低头看着, 忽然看见溪水中央倒映着一个人。“一个 孤独的人,一柄孤独的刀。她的心开始跳, 她抬头就看见一张苍白的脸。她的心几乎 立刻要停止跳动,她已久不奢望自己这一 生中还有幸福。可是现在幸福忽然出现在 她眼前。他们就这祥互相默默地凝视 着.很久都没有开口,幸福就像是鲜花般 在他们的凝视中开放。”
第五章 六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台湾文学教学课件
第二次浪潮: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和兴盛。 1956年9月,台大外文系的夏济安教授领衔和本系一 些师生一起创办了《文学杂志》。引导了白先勇、欧阳 子、陈若曦、王文兴、丛苏、叶维廉等一批以台大外文系 为主的青年人步入了文坛。随后, 这批文学青年自发组 成“现代文学社”,并在1960年 3月,以白先勇为主编, 《现代文学》杂志创刊。
植,而非纵的继承。”
#
白先勇:“现代主义是对西方十九世纪的工业文明以 及 兴起的中产阶级庸俗价值的一个大反动,因此其叛逆性特 强;又因经过两次大战,战争瓦解了西方社会的传统价 值,动摇了西方对人类、人生的信仰及信心,因此西方现 代主义的作品中对人类文明总持着悲观及怀疑态度。事实 上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所经历的战争及革命的破坏,比起西 方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的传统社会及传统价值更遭到 空前的毁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文化危机跟西方人的 可谓旗鼓相当。西方现代主义作品中叛逆的声音、哀伤的 调子,是十分能够打动我们那一群成长于战后而正在求新 望变彷徨摸索的青年学生的”。
加中国小说的身份,总之,我们得靠自己的努力。”“我们有感于
旧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不足于表现我们作为现代人的艺术情感。所
以,我们决定试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我们可能失
败,但不要紧,因为继我们而来的文艺工作者可能会因我们的失败
的教训而成功。胡适先生当初倡导白话文和新诗,我们无理由要求
胡适先生所写的一定是最好的白话文和新诗。胡先生在中国文化史
上灿烂的一笔是他‘先驱者’的历史价值。同样,我们希望我们的
试验和努力得到历史的承认。”“我们尊重传统,但我们不必模仿
传统或激烈地废除传统,不过为了需要,我们可以做一些‘破坏的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始作诵者现代派诗人纪弦在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现代主义思潮狂飙突进,现代派文学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流。
这一时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台湾大学外文系等一批女生异军突起,以截然不同于50年代的写作方式步入文坛。
其主要代表作家有欧阳子、陈若曦、於梨华、施叔青等。
他们的创作,借助现代意识流和心理分析的手法,写女性的命运,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
根据他们的写作题材,主要分为三种:(这句话不用打在课件上)
一、性爱:闺秀式的写作颠覆
二、留学:跨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追寻
三、异乡:旅外作家的历史境遇
一、性爱:闺秀式的写作颠覆
如果说五六十年代新移民女作家主要遵循女性写实的路线,呈现出爱与美的憧憬,闺秀式的风格,那么,六十年代的学院派女作家则选择现代主义的文学道路,以反传统的指向,在题材禁区大胆突破,创造了一个个颇具颠覆意义的文本。
其中,性爱情欲的问题,是他们表现的主要题材,也是不断引发社会轩然大波的焦点所在。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欧阳子。
(这段不用打在课件上,只要打“性爱:闺秀式的写作颠覆”)
欧阳子(1939年-),本名洪智惠,生于日本广岛,台湾南投县人。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现旅居美国德州,专事写作。
欧阳子最成功的几篇小说,例如:网、觉醒、浪子、花瓶、最后一节课、魔女等。
著有散文集《移植的樱花》,小说集《那长头发的女孩》、《揪叶》等。
欧阳子的小说,一般都与婚姻恋爱题材相关,但她的着力点不在于讲述一个婚恋故事,而在于发掘这故事背后的人性欲望。
经常出入于作品中的人物,一类是美丽出众的台大文学院的女生和毕业生,另一类是三四十岁的再婚少妇。
前者多有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无法正常地实现人格角色的自我确证;后者则存在着婚姻缺憾,心理的失落与变态,导致了他们的红杏出墙,有悖伦理。
由这些少女、少妇引出的人生故事,往往是畸形的婚恋,潜藏着病态及变态的性心理;他们的人际关系多半是不正常的,甚至是反伦常的。
发表于1961年的《花瓶》,是欧阳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它在丈夫/妻子、男权/女性、爱情/婚姻、禁锢/突围等诸多命题中展开论述,呈现出两性之战中心理冲突的尖锐、紧张和焦灼,也见证着意欲摆脱男权束缚的精神力量和心理深度。
《花瓶》中,石治川和冯琳这对夫妻之间缺乏平等的爱情,年轻貌美的妻子喜欢精神上的独立,大男人主义的丈夫更想把妻子像花瓶一样独占己有。
石治川想把妻子装在口袋里,可没有胆量和能力;感觉到自己不像个男人,更恨妻子看穿他的面目;挖空心思阻挠冯琳与表哥的来往,最终却占不了上风。
这使石治川嫉妒得发狂,千方百计报复妻子。
他偷看妻子的信,偷听她的电话,暗中跟踪她的妻子,以至于某个夜晚差点扼死熟睡中的妻子。
两性之间,紧张对峙,一触即发,人性较量的潜在冲突触目惊心。
小说结尾,冯琳的愤然出走,花瓶的摔而不碎,则象征了走出夫权统治的女性的胜利。
欧阳子笔下的每一位人物,都有一个丰富而隐蔽的内心世界。
她敢于直面真实裸露的人性,用手术刀般的笔淋漓尽致地表现人性灵魂中弱点,大胆突破人性情欲描写的禁区,白先勇说她“是人心的原始森林中勇敢的探索者,她毫不留情
毫不姑息,把人类心理——尤其是感情心理,抽丝剥茧,一一剖析”。
二、留学:跨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追寻
1、於梨华,华裔美国作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爱国主义者。
原籍宁波镇海。
1931年生于上海。
抗日战争时期随家迁居福建、湖南、四川等地。
1949年赴台湾,1949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历史系。
1953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新闻系,1956年获硕士学位。
1965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巴分校讲授中国文学课程,1975年以来,她多次回国观光考察,返美后,热情演讲祖国见闻,创作反映祖国新面貌的作品。
1977年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
她的作品主要取材于留美学人的生活。
代表作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展示了无根的一代内心的迷惘和孤寂,成为当代留学生文学之滥觞。
2、於梨华小说创作特色
除描写浙东故乡生活的《梦回清河》以及反映台湾现实生活的《焰》、《母与子》等少数作品外,多数创作属于留学生范畴,其小说贯穿着一条对美国幻灭、对台湾失望、对祖国大陆认同的思想线索。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所力图概括的,是一个时代,一代留学生的苦闷,但这种概括,又是以自身经验和感受为基础的。
这部小说以牟天磊形象的成功塑造,透过主人公回台湾省亲的人生路线和心理流程,真实感人地表现了台湾留美学生无根的寂寞与寻根的迷惘。
与牟天磊漂泊天涯的人生线索相交织的,是令主人公百感交集的爱情线索。
眉立、佳立、意珊这三个女性的出现,连缀了牟天磊不同的人生时空,触及着主人公精神世界的深度,更见证了赴美前后判若两人的牟天磊形象。
离开台湾前夕的牟天磊,要像它的“主干一样,挺直无畏,出人头地”。
而赴美十年后回台省亲的牟天磊,却显得意志消沉、彷徨无依,衣锦还乡的感觉早已被漂泊海外的痛苦记忆所驱散。
这种寂寞与苦闷,并非只有牟天磊一个人有,不管在美国的,还是在台湾的,他的同代人都有。
美国不是故乡,台湾不想回,大陆回不去。
而同样是描写留学生在爱情、家庭、学业上的漂泊经历,《傅家的儿女们》则以群体形象的塑造,显示了从“无根的一代”到“觉醒的一代”的最初变化。
这种觉醒无疑代表了一种时代方向。
余光中评价於梨华:“她在下笔之际常常带一股豪气,和一种身在海外心存故国的充沛的民族感,在女作家中,她是少数能免于脂粉气的闺怨腔中的一位”。
三、异乡:旅外作家的历史境遇
1、聂华苓:1925年出生于大陆,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
1949年抵台湾定居并从事创作,曾任《自由中国》半月刊编辑,台湾大学、东海大学副教授。
1964年,由于“《自由中国》停刊”事件,聂华苓离开台湾,应聘至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室”工作,致力于世界文化交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沈从文评传》等。
2、聂华苓小说创作特色
(1)描写赴台“大陆人”的生存境遇与乡愁。
短篇小说集《台湾轶事》
是其写于1949——1964年的作品。
这部小说集中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漂泊生涯,作品中带有浓重的乡愁,表现有家难归的失根之痛与穷困潦倒的生存之痛。
如《爱国奖券》、《一朵小白花》等。
(2)表现故国与乡村人物,寄托思乡之情。
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写于1960年,作品透过抗战年代封建闭锁的西南山乡发生的爱情故事,在对故土家园、昔日青春回忆中,寄寓乡愁的潜在主题。
(3)反映了流浪的中国人在时代变难中的痛苦命运。
《桑青与桃红》集中表达了浪子悲歌的主题,被列入亚洲百强小说。
《桑青与桃红》这部小说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现代中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在1945年至1970年的历史过程中,连缀大陆——台湾——美国不同的社会空间,小说把主人公的生命历程浓缩于四个生活阶段,每个阶段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但围绕主题的表现,四个故事又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它描写了女主人公桑青一生漂泊动荡的放逐生涯乃至最后精神分裂的悲惨经历,从而深刻地概括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
以个人、国家、时代三者命运的交织,来透视时代变难中身为中国人的流浪,乃至观照整个人类的处境,这是《桑青与桃红》的创作切入点,也由此构成作品沉重的历史感。
总之,台湾60年代的女作家在创作中呼唤生命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表达对传统道德与伦理观念的大胆质疑和抗议,并试图用惊世骇俗的言行冲击旧的社会秩序,然而它并没有在寻找妇女解放的途径上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