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课文2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古诗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教版
2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知道诗的大致意思,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体会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景色的赞赏之意,感受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课前:赛诗激趣、初涉雨诗1.同学平时背诵了大量的古诗,你们敢和老师比赛背古诗吗?(学生跃跃欲试。
)这么有信心,那我先开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句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能背诵一些写雨的诗句吗?2.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
3.小结: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
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1.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诗题,边看边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写?(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
“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齐读诗题2.从题目你读到了什么?时间:六月二十七日。
(这里的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相当于阳历的七八月份,这是940年前的六月二十七日,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板书:夏季)地点:望湖楼。
(出示望湖楼)(当时那里是一座观赏西湖的茶楼。
板书西湖)还有吗?(醉)是什么意思?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后,有新的理解。
这里的书是一本书吗?不,是“写”的意思。
这是古文里经常出现的名词作动词用的文学方式。
弄懂了题目,再来明明白白地读一遍——读题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这是大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名诗,你对苏轼了解多少?3.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诗的了解:二、初读古诗,读准读好1.苏轼“醉书”的是什么?请大家打开课本,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诗。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期:2022年6月27日课程名称:《望湖楼醉书》一、教学目标1.了解《望湖楼醉书》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课文中的诗句和名词解释3.掌握表达作者写作情感的语言特点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杨万里的生平和文学创作2.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名词和诗句的含义3.分析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情感和语言特点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名词和诗句2.分析并解释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特点四、教学过程设计1. 情境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杨洪基的《望湖楼醉书》音乐,呈现江南美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兴趣。
2. 课文阅读(20分钟)1.老师让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和解释下列名词:苏州、望湖楼、吴淞江、松江、十渡、黄浦江。
3.请学生将下列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并且理解:“早梅如许拟归期,怅望湖上女儿祠”。
3. 分组朗读(10分钟)1.按照习惯分组,每组派出两名同学进行课文朗读。
2.一组朗读完毕后,请其他组同学进行朗读评分和点评。
4. 肢解探究(15分钟)1.老师提供一些关于作者的生平和文学创作的背景资料,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和情感,和作者创作背景有何关系。
2.课堂讨论:“是什么让作者在《望湖楼醉书》中表达了怀旧情感?”3.引导学生自行向解决以下问题深入思考:–为什么“望湖楼”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写作题材?–为什么江南文人在文学上热衷于赞颂自己的地方和文化?5. 总结归纳(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将今天课堂讨论成果进行总结。
2.请学生参考教师讲义详细了解和总结课文和课堂内容五、课后作业1.写下对杨万里的介绍,重点介绍其生平和文学创作。
2.自己对课文做一段写感想,不少于300字。
六、讲义附录课文摘抄:早梅如许拟归期,怅望湖上女儿祠。
杨万里生平简介杨万里(1597年-1672年),字斗南,号芙蓉斋,吴门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
他尤擅长写诗,而其名篇《临安春雨初——温州郡斋》式样开朗,意境豁达,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赞誉。
2023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2023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2023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1一、导入新课导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三苏”之一的苏轼。
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和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他们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二、出示目标(同上)三、学法指导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
2.听多媒体范读后,反复读诗。
(注意节奏和感情)3.精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4.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5.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
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中成就最大的。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词语解释。
何当:何时能够。
却话:重提,再说。
却,还,再。
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相聚在西窗下 1.指名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大小李杜或苏轼的诗歌。
2.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点。
3.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诗歌的方法。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
5.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
并进行个别指导或点拨,着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
适时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1.叫到名字的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名言,其余的补充。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古诗二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教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通过预习你发现这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不同呢?)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苏轼写的——揭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个诗题很长,谁来读?指名读。
(预设:我发现你读得很有节奏,你是怎么读的,你为什么这么读?)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A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正值什么季节?B地点:“望湖搂”在那里?C“醉书”:喝酒有了醉意之后写的。
书原来是词性?在这里呢?这是古文里经常出现的名作动词文学方式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当时他一共写了五首,这首诗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想读他的这首醉书吗?二、初读古诗,读准读好1、出示古诗,自由读,读出节奏,读出点诗的韵味就更好了2、指名再读(关注节奏韵味)预设:你来试试,注意停顿。
——齐读。
我们发现每行的最后一个字押“an”韵三、再读古诗,释词解句1、古诗不仅要能读好,而且还要能读懂,通过预习你已经理解了那些字词的意思?或者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集体反馈A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滚 B遮:遮盖、掩盖C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 D卷地而来的大风F白雨:雨很大,看上去白花花的一片 G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把它们放到古诗中,连起来说说你知道了哪句话的意思?自由说——同桌说——指名说齐读古诗四、品词品句,感受雨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将夏天西湖的这场雨,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你觉得这场雨怎么样?自己再读读诗,从哪里感受出来的?学生自学自悟大:黑云翻墨指名说,预设:①打翻的墨汁在你的脑海中是什么样的?联系一下生活,有过这样的时候吗?说说看?②你用的是“如墨”作者用的是“翻”,你觉得那个好?为什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方法小结:瞧,我们刚才利用生活经验读懂了这句诗,真了不起!出示图片指名读句子,指导感情朗读白雨跳珠这样的雨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白”雨珠大,“跳”反弹力量大,“乱”肆意的,活泼可爱的看着这样的雨打在苏轼坐在船上,你看到了——这样的雨泼在了西湖的湖面上——这样的雨打在了长长的苏堤上——你还看到雨打在了——这个时候的天空你还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天地之间只留下一片雨声一个白雨跳珠给了我们如此多的遐想,送到诗里去读:指名读————齐读过渡: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古诗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教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农历六月西湖在由晴到雨再到晴时的奇特景象。
3.理解中国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句语言美。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农历六月西湖在由晴到雨再到晴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句语言美。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进行师生自我介绍。
)一、谈话导入1.谈话我国是诗的国度,历史上产生了众多的伟大诗人,你知道哪些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在诗人的眼中,一草一木,一件事、一处景、一个感悟都可以入诗,譬如说,唐代诗人骆宾王看到了家里养的大白鹅,就提笔写道:鹅,鹅,鹅,……(引导学生接着背下去)再比如,宋代诗人叶绍翁想去游园,观赏一下美丽的春景,结果吃了个闭门羹,但他却写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引导学生接着背下去)你看,在诗人眼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写成一首动人的诗。
2.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么一首诗(板书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引导读题、解题⑴读题谁来把诗题读一读?⑵引导评价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在评价中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⑶引导解题通过诗的题目,你了解到什么?[预设: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地点:望湖楼;写诗时的状态:醉书。
时间的引导:这首诗里所说的“六月二十七日”与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六月二十七日”不一样,你知道不一样在哪吗?(农历与阳历的区别)地点的引导:望湖楼是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
站在楼上西湖美景可尽收眼底。
写诗时的状态:你是怎样理解“醉书”的?(让学生自由交流:喝醉酒后所写?陶醉于美景后所写?)(学生如若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全,可把它作为一个疑问,留待理解全诗后再作解答。
)⑷再次齐读诗题(注意节奏)4.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案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
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
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
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揭题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颗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简介作者3、齐读课题4、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
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明确:奇、变化速度快、美)3、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雨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呢?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5、学习第一句(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一单元
授课教师
教学课题
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 学 时 间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朗读故事,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
4.比赛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题。(教师强调读准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如何理解诗题?(这首诗是在望湖楼酒醉之后所作。)
这个“醉”有似醉非醉之意。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咬文嚼字,感悟诗境美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具
课件
PPT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期:2022年6月27日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望湖楼醉书》的基本含义和主题;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有关描述“楼”的词汇并掌握其意义;3.学生能够练习朗读《望湖楼醉书》并发表自己的音乐感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PPT2.朗读音频3.书籍《望湖楼醉书》学生准备:1.课本2.笔记本和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先询问学生是否在暑假期间到过美丽的景点,让学生有所回应,切入主题。
2.展示一张“楼”的图片,给学生3分钟自由猜一猜这里是哪里,引导学生想象“楼”的中文意义,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35分钟)1.教师投射PPT,向学生展示《望湖楼醉书》(苏轼)的诗歌,在歌词之下解释生字词:–望湖楼:苏轼曾卧于此楼上,独吟诗;–醉书:苏轼曾在楼上坐卧两三日,如醉如痴地写下了《望湖楼醉书》;–楼台:楼的一层,往往指建筑物的顶部或公共使用的地方。
2.教师播放朗读《望湖楼醉书》的音频,让学生课本随读。
3.教师向学生讲解本首诗歌的含义和主题:–后人视苏轼的《望湖楼醉书》为描写忧伤和离别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所描写的是苏轼临别咏怀的诗篇;–苏轼借助楼的高度和楼上的景致,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4.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谈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理解。
拓展(20分钟)1.提问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的“楼” 的种类;2.提供若干描述“楼”气势的好词佳句,让学生进行解释;3.教师发放练习文本,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结尾(5分钟)教师让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感受,并进行点评,以留下美好的课堂回忆。
教学反思本节课大多以引导和讨论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理解并逐渐掌握了《望湖楼醉书》的意象和情感。
在课程最后一个环节,本教案引导学生写下所学习到的感受,则更为符合课程教学目标,使得学习更为贴合学生内心,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古诗二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教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意思。
4、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读顺诗句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教师巡视3、集体交流读前有什么建议吗?随机教学“遮”组词书写“散”多音字指名读——评读——再读——评读你瞧,这个“︳”就是节奏号,它的作用可不小。
你听——师范读——想和我一样读吗?自读指名读4、读好了诗,那我们怎样来学好诗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随机板书:意思意境5、读诗先读题,读读题你能捕捉到哪些有关诗的信息?时间地点事情三、理解古诗1、再读读诗,读着读着,说不定你就能读懂有些词、有些句子的意思。
2、集体交流词句的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随机指导方法)3、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再去读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4、把你的理解放进去再读读,你觉得这次的读和刚才有什么不样?四、领悟意境1、静下心来,用心读读,在这首诗里,有哪些字、词跳入你的眼帘,让你感受特别深刻?圈出来,在旁边写写。
2、集体交流(如有学生先说后面的,让他等等。
)翻墨结合投影跳珠活泼可爱,仅仅是活泼可爱吗?听——放音乐放入句子里读忽:快水如天:这风、这雨,来得急,去得快。
这真让我们——齐读3、感谢西湖的这场雨,感谢苏轼的那壶酒,他一下子写了5首《》,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你能做做苏轼,把这首诗读好吗?配乐读五、拓展延伸1、你知道吗?十五年后,当苏轼五十岁时再次来到西湖,与他同榜进士的莫君陈在湖上饮请,突然下了一场雨,他回望西湖感慨万千,又写下了一首诗。
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4篇
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4篇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图、文等各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与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3.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以“楼”导入,体会“楼”的美景1.出示写楼的诗句,生练读。
体会: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忧国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登高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别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相思楼”)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赏景楼”)2.生有感情朗读诗句3.导入课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河流,来到900多年前,和苏轼一起,欣赏那望湖楼的美景。
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生说说对苏轼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写“楼”的古诗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积累古诗作了铺垫,并为望海楼的“楼”境打下伏笔。
】二、走近望湖楼,感受那“楼”畔的风光1.出示课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认读,学习生字词。
指名生读课文,初次引导有感情。
2.出示图文,生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
3.引导理解课文,生先说说词语意思,再说说课文大意。
4.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3、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词析句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重点: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难点: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同学们,前段时间电视上有一个特别火的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你们都看过吗?当中有一个环节叫飞花令,知道游戏规则吗?(主持人给出一个字,两个选手一人一句来背带这个字的诗句,中间不可以停,否则就输了。
)那今天我们也来做这样一个游戏,但我们要降低难度。
老师给出一个字,我们全班一起来轮流抢背含有这个字的诗句,不可以重复,中间不可以断。
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出的字是雨。
(学生轮流背诗)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游戏,但老师看到了大家平时丰厚的积累,为你们点个赞。
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抬起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望的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这一横呀!来读读这长长的题目,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6月27日是写诗的时间,当时是盛夏时节,望湖楼是写诗的地点,是西湖边的一座观景楼,醉是作者写诗的一种状态,书是写下这首诗。
)连起来说一说。
苏轼在6月27日这一天,在望湖楼这个地方,写下了这么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建筑家,是不可多得的全才。
你是从他的成就方面介绍的;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独具风格,你是从他的诗歌风格来介绍的。
他的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赠刘景文》《有美堂暴雨》你是从他作品方面介绍的。
并称,你是从世人对他的评价上介绍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总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趣揭课题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齐读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声音真好听,我再请几个人读一下题目,读的时候,其他人思考,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六月二十七日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哦,你知道了时间。
(望湖楼是地点)哦,你了解了地点。
你知道望湖楼在哪里吗(杭州西湖)那你知道是什么事情吗对于醉书你有什么了解(醉:似醉非醉的情况下)是的,为什么会醉(喝了酒)也许(沉醉)到底怎么理解呢相信大家学完课文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书:写诗)是的,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代的书是写字。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望湖楼在哪里吗(杭州市西湖边)过渡:那六月二十七日那天,诗人究竟写了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坐时光机来到那一天。
二、初读诗句,扫清字词1.那现在就拿起你手中的书本,大声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点名读2~3人2.古诗不仅要读正确、流利。
还要读出音律美。
现在老师来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
谁想试一试?2人3.刚才,我们已经把诗读的正确,有节奏,古诗我们还要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默读古诗。
结合预习,和同桌交流读懂的字词,不懂的字词互相交流,尝试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教版精编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四课《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李明英牡丹区东关小学24、《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独特的写作技巧,感受诗的美感。
3、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独特的写作技巧,感受诗的美感。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由描写雨景的诗导入1、导入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描写雨景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也是描写雨景的诗歌。
出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3、简介作者:苏轼4、复习苏轼的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描写雨景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题目很长,谁来读好它?这长长的诗题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六月二十七日,是农历六月,盛夏时节;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地点也在西湖边,看来描写的也是西湖的景色;醉:似醉非醉,带着醉意;书:书写,写。
)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1、自由读诗,要求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一点韵味。
2、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有声有色)3、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注意节奏划分,一句前四个字男生读,后三个字女生读,课件出示节奏)。
最新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公开课教案
最新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公开课教案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语文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自主预古诗。
二、教学课题第24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大诗人___所作,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通过黑云翻滚、大雨倾盆和雨过天晴等诗句,展现了大自然变化的迅速和诗人的神奇笔墨。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___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研究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诵读。
重点是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五、教学过程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介绍西湖的秀丽景色和历史文化,并强调北宋诗人___与西湖的不解之缘,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二、解诗题1.解释诗题意思,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1072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七日,而“望湖楼”是建在西湖边的大酒楼。
2.探究诗人为何而醉,通过研究古诗,解决这个问题。
三、交流预1.出示交流提示。
2.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3.集体质疑解疑。
4.检查朗读,重点是读准正字音和读出节奏。
5.理解大体意思。
改写后的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自主预古诗。
二、教学课题第24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大诗人___所作的一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的暴雨。
通过描绘黑云翻滚、大雨倾盆和雨过天晴等诗句,展现了大自然变化的迅速和诗人的神奇笔墨。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___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 24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句语言美。
3.理解中国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赛诗激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
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介绍苏轼●出示古诗,指名读诗题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通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学生自由练读。
齐读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范读,生想象画面)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品词读句,联景悟境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1.“黑云翻墨未遮山”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个别读、男生读、齐读)这句中的“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2)播放“骤雨”的课件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
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赛诗激趣、初涉雨诗
自从学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同学们都争相与诗文为友,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课前你们敢和老师比赛背古诗吗?
(学生跃跃欲试。
)
这么有信心,那我先开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首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们也能背诵这样的诗句吗?
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
小结: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
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
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
“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诗的了解:1.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写作风格(能更好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2.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了解苏轼写西湖雨的心情)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
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
学生点评后,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
学生自由练读。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读的特别认真,就请你当回小老师领着大家一齐读读。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
(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
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
交流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课件出示,教师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喜欢这些诗句,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句?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
1.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2.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
3.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
六、升华主题、传承经典
课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话: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
而代代相传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
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
(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就象你们刚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书声琅琅,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