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赞井冈山

合集下载

井冈山碑林内容与作者介绍

井冈山碑林内容与作者介绍

井冈山碑林内容与作者介绍井冈山碑林是烈士陵园四个景点之一,它是1987年7月破土动工修建的,整个建筑风格是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分为碑廊、碑亭、碑墙三种建筑造型,楼、台、亭、阁相结合。

顺山而上这里陈列着139块翰墨字碑,是一座具有井冈山特色的思想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碑林,这里嵌刻着毛泽东、朱德、董必武、彭真、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井冈山时留下的墨宝;有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宋任穷、肖克、谭震林、何长工、唐天际等老红军重上井冈山时的题词;还有郭沫若、许德衍、舒同、沈鹏、陆俨少等一代名人与书画家讴歌井冈山的诗词翰墨。

井冈山碑林分两期工程建成:第一期碑林1989年建成,有63块;第二期1992年建成,共有76块。

碑林的碑石全都是江西玉山县的罗纹石,碑石材质细腻、光滑、坚硬、耐磨。

仔细察看石内还有一丝丝似牛毛的纹路,是碑石中的上等石料。

现将碑文和作者简要介绍,为了叙述简便,按碑文顺序编号。

第一期碑林(63块)1、[碑文]井冈山碑林(汉白玉,横碑)[作者]舒同(1905——1998),江西东乡县人,曾任山东省委书记,中国书法协会主席,1987年为碑林题字。

2、[碑文]天下第一山(青石,竖碑)[作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62年3月重上井冈山并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题字。

“天下第一山”是从政治角度及历史地位来赞扬井冈山是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革命的第一山。

3、[碑文](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

[作者]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县人,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此诗词是1928年秋写的,当时他从湖南迎送红军主力回山,听到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消息,心情激动,在马背上吟出的这首著名诗词。

井冈山简介

井冈山简介

井冈山简介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

建国前,没有独立的县级行政建制。

建国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于1950年设立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撤县设市,2000年5月,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成新的井冈山市。

2005年7月,成立井冈山管理局,主要负责井冈山旅游和接待方面的事务。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井冈山既具有辉煌的历史,又有绚丽的自然风光,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首选地,是集革命传统教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

井冈山,以其辉煌灿烂的革命历史,铸就了蜚声中外的“红色摇篮”。

1927年10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

井冈山斗争,历时两年零四个月,时间虽然不长,但创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井冈山也因此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朱德委员长1962年重上井冈山时,挥笔题写了“天下第一山”。

井冈山,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博得了世人对“生态井冈”的青睐。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井冈山享有“天然动植物园”和“绿色宝库”的美誉,是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也是多种珍贵植物自然生长的理想场所。

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融雄、险、幽、奇、秀为一体。

春天,群山叠嶂,郁郁葱葱,万里杜鹃,尽显秀美景色;夏天,山高气温低,林茂而风起,是理想的避暑度假胜地;秋天,满目黄杉红枫,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冬天,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

传承井冈山精神

传承井冈山精神

传承井冈山精神江西师范大学 15级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班方昕 201526304039回顾党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井冈山.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亲手开创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井冈山因此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井冈山的山,山连山,山套山;井冈山的水,飞瀑隆隆,清泉涓涓。

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游览井冈山后,挥笔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朱德同志也誉其为“天下第一山”。

说得一点没错。

在中国,井冈山这个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先后率领秋收起义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在这里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进行了建党、建军、建政等一系列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经历了向井冈山进军、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篇章,使井冈山享有“中革命摇篮”的盛誉。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根据地在这里建立,党的领导在这里得到加强,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

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为革命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惜抛头颅,撒热血,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围剿,壮大了革命队伍。

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朱德同志为此亲笔题词:"天下第一山".在井冈山的伟大斗争中,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革命先辈们所培育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弘扬井冈山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理想信念而抛头颅,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他们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过程中,我们应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革命精神,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为实现后勤工作做强做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郭沫若与井冈山

郭沫若与井冈山

郭沫若与井冈山作者:肖小华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09年第10期一、与井冈山失之交臂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了。

这是无产阶级在反革命的血腥屠杀面前,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

在这历史转换的严重关头,郭沫若表现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坚定立场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8月3日,当他在九江得知南昌起义的消息后,立即和李一氓、阳翰笙、梅龚彬一起奔赴南昌,加入起义部队。

当时九江到南昌的火车已经停运,沿途又有许多哨口。

历经磨难后于8月4日深夜到达南昌,并受到热情的欢迎,周恩来、贺龙当即前来看望他,并送他衣服。

经过交谈,郭沫若了解了南昌起义的详情,还知道自己被列为革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宣传委员会主席兼政治部主任。

8月5日,起义部队按预定计划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准备发展力量,再次举行北伐。

郭沫若随军行动,尽管天气炎热,行军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政治热情。

在南下的行军途中,经周恩来和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9月初,出于形势的需要,起义军在三河坝兵分两路。

一路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总指挥部主力约8000人,继续沿韩江水陆两路南下潮汕。

另一路由朱德率领第9军教导团和周士第的第11军第25师约3000人,扼守三河坝,牵制敌追兵。

郭沫若随主力部队开拨,9月下旬,主力部队经过长途行军,到达广东的潮洲和汕头。

由于寡不敌众,潮洲、汕头相继失守。

9月30日晚,郭沫若随军撤出汕头,辗转来到普宁县的流沙。

10月3日晚,郭沫若在战中被打散,后在地方党组织的帮助下,坐渔船进入香港,11月上旬由香港回到上海。

1928年2月,经党中央安排,他携家前往日本。

三河坝分兵后,朱德率领部分官兵完成牵制任务后,途径福建武平、赣南安源、湘南等地,最终上了井冈山。

随同朱德一起上山的有陈毅、王尔琢、林彪、粟裕、谭震林、周士第等人。

历史无法假设。

三河坝分兵时,如果郭沫若留在朱德的部队,那么郭沫若的革命生涯将可能重写。

翰墨飘香忆郭老

翰墨飘香忆郭老

翰墨飘香忆郭老作者:来源:《老友》2018年第06期我家客厅里挂着一幅郭沫若先生的题词,每当我看到它,便会想起郭沫若先生的音容笑貌和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

1965年5月下旬,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同年六七月之交,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年逾古稀的郭沫若先生也前往井冈山参观访问。

郭老是6月30日从泰和上井冈山的。

在井冈山停留期间,他参观了毛主席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黄洋界哨口等,还亲临小井龙潭瀑布观赏。

他一路参观,一路作诗,抒发了对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的赞扬,以及对革命摇篮井冈山的无限热爱。

郭老随身携带文房四宝,在访问中,每到一处,都挥毫作书,有求必应,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题词和诗抄。

7月3日,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郭老偕夫人由井冈山前往宁冈县(今属井冈山市)参观访问。

他首先驱车来到茅坪,参观了茅坪八角楼毛主席旧居。

当郭老了解到毛主席曾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部光辉著作,听到毛主席当年寒冬腊月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房東的故事后,心情十分激动,现场倾情赋诗一首,这便是《访茅坪毛主席旧居》。

诗中赞道:“解衣推食话当年,主席恩情涌泪泉。

池里鲵鱼阶级喻,案头石砚斗争篇。

发扬马列争民主,领导工农夺政权。

茅茨二坪星二点,神州赖以换坤乾。

”随后,郭老又来到砻市红军会师广场。

他站在红军会师广场前会师桥上举目远眺,称赞毛主席和朱德同志数十年如一日的无产阶级战斗友谊,激动之余,郭老又写下了“革命风云怒,会师有大桥”“工农须作主,携手入罗霄”等诗句。

郭老一行还参观了砻市龙江书院毛主席旧居等革命旧址。

在整个参观访问中,他始终平易近人。

每当他听到对毛主席、朱委员长和当年红军艰苦奋斗的情况介绍时,都感慨万分地说道:“没有毛主席,哪有新中国!没有井冈山的道路,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一再叮嘱随行人员要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参观结束后,郭沫若一行在招待所用完中餐休息后,来到县委接待室,同县委书记郭德润和我(时任宁冈县代县长)亲切见面。

井冈山龙潭诗句

井冈山龙潭诗句

井冈山龙潭诗句
井冈山龙潭,又称“五龙潭”,这里群瀑集聚,是井冈山中的绿色景观大亮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龙潭的诗句,一起看看吧。

1、《龙潭》郭沫若
井冈山上有龙潭,瀑布奔流叠作三。

樵径断残成绝境,军工开拓免垂毡。

三潭交响千峰静,一井苍穹万木酣。

土地归农思雨露,潜龙焉肯锁深岚。

2、《井冈山龙潭》向东
龙潭功载井冈山,造币藏伤在此间。

森木葱茏峰硙硙,乱云漂渺瀑潺潺。

时闻唢呐红歌伴,不畏崎岖碧峭攀。

一路行吟今胜昔,精神本色永人寰。

3、《井冈仙女瀑》段建平
岚雾飞临溪涧谷,犹如神女踏云程。

霓裳摇曳欣然舞,玉带飘扬款步行。

翠绿滴潭身沐浴,游龙戏水曲吟鸣。

手中琴瑟歌声抚,百鸟朝凰座尽倾。

4、《鹧鸪天.观水口瀑布》段建平
银练飘摇落邃幽,翠屏倾泻展姿柔。

霞前仙女出瑶境,霁后丹虹驾彩舟。

腾雨雾,荡霓绸,飞珠溅玉染人眸。

窈娆溪谷镶神瀑,风景如馨赛九州。

5、《七绝.望水口瀑布》徐建宁
一任西风树叶凋,千寻瀑布挂云霄。

悬崖绝壁珍珠落,七彩丹虹驾天桥。

井冈山简介

井冈山简介

井冈山简介:
素有“革命摇篮”之誉的井冈山,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
变成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的新兴山城。

这里不仅有许多
珍贵的革命旧址遗迹,而且大
自然造化赋予了优美的自然
风光。

当年,著名文学家郭沫
若畅游井冈山后,感慨万千,
挥毫写了下…井冈山下后,万岭
不思游”的赞美恃句。

井冈山
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无严
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空
气清新。

环境保护超过国家一
级标准,是理想的旅游观光、
避暑疗养胜地。

井冈山特色小吃:
1红烧狗肉是一道井冈山群众爱吃的传统菜肴,历史悠久,具有色泽金黄、香辣、味浓、原汁的特点,是地方名菜之一。

,因狗肉带暖,具有健胃补肾,强身储热的功用,深为游人所青睐。

2井冈竹鼠这道菜色泽金黄,香气扑鼻,肉嫩爽口,是宴席中的上等佳肴,井冈山斗争时期,王佐常用这道佳肴招待毛委员和工农红军。

五元龙凤汤特点是颜色淡红,甜咸适
口,肉酥味鲜,益气提神,是秋冬季
节的理想营养补品。

3井冈山泥鳅钻豆腐是井冈山土籍
人喜爱吃的一道菜。

这道菜营养特别
丰富,又特别鲜嫩,是土籍人招待贵
客的佳肴。

4井冈南瓜汤。

南瓜是一种很好的
保健食品,山里的南瓜特别香甜可口,
用它烧成的汤味道鲜美,营养很丰富。

南瓜汤和红米饭是最具井冈特色的食
物。

赞井冈山诗集48首(外3首)

赞井冈山诗集48首(外3首)

赞井冈山诗集48首(外3首)赞井冈山诗集48首(外3首)2020、12、131、井冈会师滚滚乌云华夏浓,井冈山上举旗红。

消除腐败争良善,推倒三山力振兴。

马列为宗方向定,国情作据疗方成。

朱毛聚会成一统,浩荡雄狮展俊英。

2 、星火燎原火种微斑已点燃,星星之火可燎原。

滚汤锅里民丢命,贫困窝中庶喊冤。

外寇掠夺兼屠戮,官员腐败且凶残。

干柴火种一接触,烈火熏熏冲碧天。

3、红色土地井冈山上绿林封,火炬曾经从此生。

燃遍全国火焰烈,传播世界战旗红。

英雄信念毋能忘,先辈初心要继承。

代代相传革命本,胸存大志奔前程。

4、教育基地八一起义在南昌,多路军兵会井冈。

马列为宗方向正,朱毛统帅计谋长。

统一思想团结好,训练技能兵力强。

上下融合雄气盛,磨刀霍霍向敌方。

5、胜利号角一杆军号鸣,调动万千兵。

振奋精神气,指挥行聚停。

休息没动静,战场勇冲锋。

纪律严格最,心齐战力增。

6、贺子珍馆革命英雄贺子珍,民族解放是初心。

三山重压欺华夏,百恶横行苦庶民。

立志存心敢献体,以行践诺勇舍身。

屠刀之下仍无惧,碧血浸红万代人。

7、井冈圣地井冈山岭远扬名,根据地中红日升。

统领红军朱德总,挥师蒋匪泽东公。

从无到有组军队,以弱应强立重功。

训练提高军士技,燃灯播种走长征。

8、红色之旅井冈山上聚红军,剑指贪顽救庶民。

志向鲜明共产奋,目标正确富贫均。

三山推倒民心乐,百恶清除国运欣。

勇往直前行战斗,牺牲流血献终身。

9、共聚井冈秋收起义自湘江,扩大人员上井岗。

军队组编成建制,兵员训练熟刀枪。

严明纪律为民众,树立雄心尊领纲。

大义凛然为共产,中华大地见曙光。

10、崖雕领袖红军领袖像崖雕,革命红星广场昭。

斩恶灭敌为庶献,牺牲流血向国韬。

南征北战身肢废,东挡西杀头颅抛。

今日幸福来不易,千秋万代记心牢。

11、红军雕像红军功卓著,队伍上石雕。

万载皆铭记,功劳挂九霄。

12、会师油画井冈山上举旗高,红底黄星意义昭。

领袖毛朱陈毅统,为民除恶建功劳。

13、红军形象峭壁悬崖入九霄,青松翠柏正妖娆。

井冈山 诗歌

井冈山 诗歌

以下是一首关于井冈山的诗歌:
井冈山,红旗漫卷赴初心,
猎猎秋风壮我魂。

苍翠千丛犹鼓舞,
峥嵘岁月望中吟。

井冈竹,茅丛石缝作生涯,
携手并肩战士家。

拼尽一身皆奉献,
竹荪扁担渡河筏。

咏大井“感情树”,
火后犹余一寸灰,
抽芽迸翠为了谁?
荣枯几度春风唤,
更喜欣欣映日辉。

井冈兰,奇香总在高崖上,
经受风雷蕊更骄。

凝固青春成永远,
萋萋烟雨忆英豪。

井冈山赞,万壑千山如涌簇,井冈五百里磅礴。

杜鹃染浸英雄血,
松谷萦回胜利歌。

会聚红师生虎翼,
拾添火焰助龙翮。

星星点起燎原势,
革命摇篮世代泽。

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

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

1.井冈山一带流传着一首歌颂毛主席的歌谣说:井冈山头连青天,汪洋大海不见边,比起恩人毛主席,高山嫌低海嫌浅。

从这首歌谣里可以看出,人民是用他们所熟悉、所崇敬的光辉的形象,来比喻和歌颂毛主席的:井岗山的山巅固然高耸入云,汪洋大海固然辽阔无边,但这一切高大宏伟的形象,哪能和毛主席相比?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目中,毛泽东是我国人民的最正确的领路人,他是革命的旗帜、革命的化身,人们把他看成是中国革命的希望。

在革命歌谣中,毛泽东的名字通常是与党、红军、苏维埃、根据地相联系着的;人民歌颂烦党,歌颂顽强不屈、一往道前的工农杠军,歌颂给人民带来幸福康乐、翻身作主的好日子的苏维埃,歌颂欣欣向荣的根据地建投的时候,总是提到毛泽东的名字。

2.在毛泽东主席已发表的67首诗词中以"井冈山"为命名的有三首。

它们分别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为什么毛泽东会在自己为数不多的诗词中有三首之多以井冈山为名填词呢?这是由于井冈山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井冈山给毛泽东的印象太深了,井冈山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太大了,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毛泽东永远不会忘记在井冈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朱毛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炬,成中国革命燎原之势。

井冈山的道路,闯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井冈山道路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

井冈山最出名的十首诗

井冈山最出名的十首诗

井冈山最出名的十首诗《井冈山最出名的十首诗》一、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原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衍生注释:“旌旗”指旗帜,这里指代红军的队伍。

“鼓角”是古代军中用于指挥战斗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形容战斗的氛围。

“宵遁”就是趁着夜色逃跑。

赏析:主题上,这首词描绘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保卫战的情景。

情感上充满了红军战士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表现手法上,通过描写敌我双方的态势对比,如敌军的“围困万千重”,我方的“岿然不动”“森严壁垒”“众志成城”,形成强烈反差,生动地展现出红军的强大力量。

作者介绍: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他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新中国,并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运用片段:例子1:在学校组织军事拓展活动的时候,同学们模拟攻防战。

有一方被包围时,就可以引用“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来表达不怕围困,坚守阵地的决心。

例子2:当公司团队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却坚定不移团结一心时,我们可以说就像当年井冈山的红军一样“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例子3:讲述抗战历史故事中,当敌军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而失败逃窜,就能描述“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二、朱德《井冈山会师》原文:革命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

红军领导提高后,五破围攻固战场。

衍生注释:“会师”指的是多支革命力量汇集在一起。

“五破围攻”表示红军多次成功击破敌人的围攻。

赏析:主题鲜明地描绘了井冈山会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情感里有着对会师后军队力量更强大的喜悦和对红军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

表现手法直接叙述,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会师的伟大意义以及会师后取得的重大军事成果。

作者介绍:朱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郭沫若诗词爱国文人的传世之作

郭沫若诗词爱国文人的传世之作

郭沫若诗词爱国文人的传世之作郭沫若,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以其深情热爱祖国的主题,展现出了一位真正的爱国文人的风采。

下面是郭沫若的几篇诗词作品,它们被称为传世之作。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登泰山》我从霞外来,于人间矗立。

我虽千万众,人人瞻仰我。

我的心如钢铁,胆当苍穹石。

我内劲守中正,愿为摄氏尺。

命我于华夏成尘,我的荣辱由天。

《七律·长城》地连三晋,山绵东北,貌似神州无涯。

青山脱漫漫黄河水,我要上牧马,那更须仔细设防。

山外靖炎凤,长郊靠云依。

云回必涉起锁山泉水,我山动,金城无望矣!敢经弯卧连峰极,进凯音东北。

我国巍巍旧城南风细雨,但行好围垦。

《赠傅雷:曾经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郭沫若通过以上几篇诗词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他以红军长征、登泰山、长城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豪迈的气势,表达了他对祖国伟大历史和自然景观的崇敬之情。

在《七律·长征》中,郭沫若写道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只等闲万水千山。

他通过五岭逶迤、乌蒙泥丸等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七律·登泰山》以泰山矗立在人间的形象,表达了郭沫若对伟大人物、伟大事迹的敬仰和景仰之情。

他用钢铁般的内心和尺度衡量自己的荣辱,誓要为摄氏尺留名于世。

《七律·长城》描绘了长城的壮美景色和与山水的交融。

他表达了自己对长城的赞美和对祖国边疆的保卫之情。

《赠傅雷:曾经沧海》赞颂了傅雷先生的品德和才情,以及他对傅雷先生的崇敬和感激。

《白日依山尽》则以简洁的词藻表达了人生追求更高境界的心愿。

郭沫若的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诗歌,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郭沫若的缅怀先烈古诗

郭沫若的缅怀先烈古诗

郭沫若的缅怀先烈古诗
郭沫若有一首名为《谒延安烈士陵园》的诗,用来缅怀先烈。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敬仰之情,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
星微遥望耸江皋,长使山川不寂寥。

血涴绮霞开曙色,泪翻红浪洒农郊。

为山九仞当増篑,接力于秋敢惮劳?
拜罢黄垆闻笑语,英雄人物看今朝。

这首诗中,郭沫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

诗中提到的“星微遥望耸江皋,长使山川不寂寥”,描绘了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他们像星星一样璀璨,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使山河不再寂寥。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血涴绮霞开曙色,泪翻红浪洒农郊”,描绘了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坚定信念,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天边的霞光,泪水汇成了滚滚红浪,洒满了祖国的土地。

最后,诗中的“拜罢黄垆闻笑语,英雄人物看今朝”,则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信心。

在祭拜先烈之后,我们能够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看到他们的英勇形象,这些先烈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郭沫若写一首《满江红》,毛主席有感和词一首,鼓舞人心豪情无限

郭沫若写一首《满江红》,毛主席有感和词一首,鼓舞人心豪情无限

郭沫若写一首《满江红》,毛主席有感和词一首,鼓舞人心豪情无限郭沫若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大师,毛主席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就与他相识、相交。

后来毛主席对郭沫若十分赞赏,曾经赞扬郭沫若为“文坛宗匠”、“大有益于人民”的人。

不过现代网友却对郭沫若的诗词水平,颇有微词。

多数人都觉得他的白话新诗写得肉麻,填词也十分拗口。

其实,郭沫若也写过一首不那么拗口的《满江红》。

开头第一句就是大家熟悉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毛主席读到这个句子后,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于是也作了一首《满江红》,作为和词。

两首《满江红》,同样有名。

尤其是毛主席的那一首和词,写得嬉笑怒骂,俨然一篇“战斗械文”。

当中金句层出不穷,因此深受广大热血年轻人喜爱。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演讲结束时,还引用了毛主席《满江红》中的名句,“只争朝夕”作为结束语。

毛主席词中有一句“全无敌”,更是被广泛运用。

一、郭沫若的《满江红·沧海横流》《满江红·沧海横流》——郭沫若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

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

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

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

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白话翻译: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面冲浪,越是怒涛拍岸,巨浪翻滚,越能显示出英雄本色。

中国有6亿人民,只要我们“加强团结,坚持原则”,就算天垮下来,也撑得起来。

就算这个世界被大风吹倒了,我们也可以将它扶直。

你听,那雄鸡一声高唱,响彻中华大地,东方出现了白光,太阳出来了,冰山自然会融化。

真金不怕火炼,怎么会被敌人几篇诋毁的文章熔化呢?我们有雄文四卷,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行动准则。

一群帝国主义的疯狗,冲着人民的领袖狂吠,还有比这更好笑的事情吗?那些无聊的谩骂,只会像泥牛一样,融入大海,没有消息。

让我们迎着东风,展开革命的红旗,让天地乾坤,都变成一片赤红色。

郭沫若的井冈之行

郭沫若的井冈之行

郭沫若的井冈之行作者:汤根姬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3年第10期地处湘赣边陲的井冈山,解放前交通十分不便,与外界联系困难。

这里既没有大雄宝殿、千年古刹,也没有古代名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却留下了一批当代伟人的丰功伟绩。

如今,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名人来这里参观、游览。

1965年6月30日,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来到井冈山参观访问。

此前,郭沫若陪同外宾到杭州时,遇上了刚刚从井冈山下来的毛泽东,毛泽东谈到了井冈山的发展和变化:“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毛泽东动员他上井冈山看看,说井冈山一定会引发他的诗兴。

毛泽东还提醒郭沫若带上“文房四宝”,给井冈山留点墨迹。

于是,郭沫若下定决心来到了向往多年的革命圣地——井冈山。

当时,郭老已年逾古稀,但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他不辞辛苦、不畏盛暑,从广东东江转入江西的瑞金、赣州、泰和,沿着毛泽东当初走过的路上了井冈山。

郭沫若沿途参观了革命遗址,游览了秀丽风光,留下了许多题词和诗抄,给井冈山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井冈山上诗情涌郭沫若是6月30日从泰和上山的。

汽车路过桐木岭哨口时,郭老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林木,蜿蜒曲折的公路,连绵起伏的群山,想到井冈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当即吟《过桐木岭》诗一首。

〓风来桐木岭,人上井冈山。

千曲萦公路,群峰卷巨澜。

翻身根据地,革命母胎盘。

阳光弥六合,红星万古丹。

当天晚上,郭沫若入住井冈山宾馆,当地党政领导送郭老进卧室时说:“郭老今天旅途疲劳,早点休息。

我们晚上要参加茨坪范围的干部群众纪念建党44周年纪念大会。

”郭老一听:“啊!明天是党的生日,我却忘了,我也是共产党员,再疲劳也应该参加纪念会。

”晚上七点半,郭老兴致勃勃地走进茨坪大礼堂,登上舞台向群众招手致意。

当地领导作完报告后请他讲话。

在与会群众的热烈掌声中,他站起来向大家连鞠三个躬,说:“我今天刚来,讲话就免了吧!”晚会结束,郭老回到房间后,心情格外激动,随即填词一首《在茨坪迎“七一”——调寄〈念奴娇〉》,抒发了对党和毛泽东同志的深情厚谊。

郭沫若的井冈之行

郭沫若的井冈之行

上半月郭沫若的井冈之行汤根姬地处湘赣边陲的井冈山,解放前交通十分不便,与外界联系困难。

这里既没有大雄宝殿、千年古刹,也没有古代名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却留下了一批当代伟人的丰功伟绩。

如今,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名人来这里参观、游览。

1965年6月30日,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来到井冈山参观访问。

此前,郭沫若陪同外宾到杭州时,遇上了刚刚从井冈山下来的毛泽东,毛泽东谈到了井冈山的发展和变化:“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毛泽东动员他上井冈山看看,说井冈山一定会引发他的诗兴。

毛泽东还提醒郭沫若带上“文房四宝”,给井冈山留点墨迹。

于是,郭沫若下定决心来到了向往多年的革命圣地———井冈山。

当时,郭老已年逾古稀,但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他不辞辛苦、不畏盛暑,从广东东江转入江西的瑞金、赣州、泰和,沿着毛泽东当初走过的路上了井冈山。

郭沫若沿途参观了革命遗址,游览了秀丽风光,留下了许多题词和诗抄,给井冈山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井冈山上诗情涌郭沫若是6月30日从泰和上山的。

汽车路过桐木岭哨口时,郭老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林木,蜿蜒曲折的公路,连绵起伏的群山,想到井冈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当即吟《过桐木岭》诗一首。

风来桐木岭,人上井冈山。

千曲萦公路,群峰卷巨澜。

翻身根据地,革命母胎盘。

阳光弥六合,红星万古丹。

当天晚上,郭沫若入住井冈山宾馆,当地党政领导送郭老进卧室时说:“郭老今天旅途疲劳,早点休息。

我们晚上要参加茨坪范围的干部群众纪念建党44周年纪念大会。

”郭老一听:“啊!明天是党的生日,我却忘了,我也是共产党员,再疲劳也应该参加纪念会。

”晚上七点半,郭老兴致勃勃地走进茨坪大礼堂,登上舞台向群众招手致意。

当地领导作完报告后请他讲话。

在与会群众的热烈掌声中,他站起来向大家连鞠三个躬,说:“我今天刚来,讲话就免了吧!”晚会结束,郭老回到房间后,心情格外激动,随即填词一首《在茨坪迎“七一”———调寄〈念奴娇〉》,抒发了对党和毛泽东同志的深情厚谊。

诗说井冈山斗争

诗说井冈山斗争

诗说井冈山斗争作者:曹春荣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7年第3期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形成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湘赣边界军民创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在这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以军事斗争为主的革命斗争,堪称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影响所及何止当年。

身为井冈山斗争亲历者,更是领导者、设计者的毛泽东和朱德,对这段充满血与火、诗共画的岁月,自是萦回脑际难以忘怀。

戎马倥傯间(及事后多年)作诗赋词以记其人其事、其情其景和所思,便成了他们纪实抒怀的别一种方式。

当然,这也使读者有幸从诗中去了解当年的斗争,以及当事者的情怀。

前奏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江西一侧,方圆500 里,境内层峦迭嶂、林木茂密,多有人迹罕至之地,是个屯兵游击的好去处。

最早踏上这片土地的革命武装,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

那么,这是支怎样的部队呢?且看毛泽东作于1927年的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该词(及下引三首词)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年12 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书中,正式发表时,作者将词中“修铜”改为“匡庐”,“便”改为“要”,“平浏”改为“潇湘”,“沉”改为“愁”。

全词直白易懂,上半阕点明秋收起义军的名称、旗帜及行止,下半阕揭示秋收起义即暴动发生的原因、时间和声势。

不过,正是这种近乎白描的笔法,向我们传导了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作者毅然决然主张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武装,并为这一斗争方略迅速化为实践而振奋而欢欣的心情。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叛,转而向其合作者、支持者共产党人及工农群众痛下杀手,而功败垂成、毁于一旦。

1927 年8月1 日,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几乎与此同时,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湘南运动大纲》,强调武装夺取政权、实行土地革命。

郭沫若与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墨迹

郭沫若与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墨迹

郭沫若与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墨迹□李乐源【期刊名称】老年教育(书画艺术)【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2在毛泽东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日理万机的和平年代,书法和诗词都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

他的诗词,闪耀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辉,极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为人们广泛传颂。

他的书法,也是一座耸立的艺术高峰。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诗人的气质和襟怀,融汇到他的草书艺术中,大气磅礴,雄壮豪迈,且在粗放中兼婉约,刚健中寓妩媚,被人们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书法大师。

他那瑰丽的诗章,与独创一格的书法艺术相结合,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留下一件件瑰宝。

应一些地方领导和各级政府的请求,毛泽东曾将其很多诗词一再书写。

如著名的《沁园春·雪》,整篇或其中的句子,我们可以公开见到的就有11件之多。

然而,由于他的特殊地位,毛成12米高的钢筋水泥结构,并再把毛泽东这首词的手迹刻上。

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当年红军曾在这里以极少兵力击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

那是1927年,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的部队在朱德和陈毅的带领下与毛泽东会合后,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

1928年3月,敌人乘毛泽东率红军转战湘南之际,突袭井冈山。

当时红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终于战胜了十倍于己的敌人。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异常,挥笔写下了“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轰,报道敌军宵遁”这首词,表现了红军以少胜多、不可战胜的英勇气概,歌颂了井冈山的斗争生活和人民力量的强大。

在新建的纪念碑上,如能刻上毛泽东手书的《西泽东除了为有关报刊和重大的政治需要题词、题字之外,从不随意给别人写字,故其书法在社会上流传极少。

有些诗词留下的墨迹,也是绝无仅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诗赞井冈山
作者:饶武
来源:《老友》2007年第06期
北山革命烈士陵园
风来桐木岭,人上井冈山。

千曲萦公路,群峰卷巨澜。

翻身根据地,革命母胎盘。

阳光弥六合,红星万古丹。

”这是,我国文坛泰斗郭沫若于1965年六七月间访问井冈山时,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光辉诗篇。

1965年5月下旬,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二首光辉诗词。

同年六七月之交,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年逾古稀的郭沫若从广东东江转入江西,先访问了瑞金叶坪、大柏地和赣州,而后从泰和上了井冈山。

下山时顺路访问了永新、吉安、南昌、景德镇,游览了石钟山、庐山。

随后从九江乘民主轮赴武汉。

郭老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兴致勃勃,不畏盛暑,沿着毛主席走过的路,跑遍了江西大地,重点访问了五百里井冈,前后17天,写下了诗词22首,这是郭老访问井冈山的观感纪实,是对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的颂歌,也是对革命摇篮井冈山的礼赞。

同时,郭老随身携带文房四宝,在访问中每到一地,挥毫作书,有求必应,留下了许多题词和诗篇。

今天,郭老的这些手迹已成为可贵的文物和纪念了。

这次访问途中,郭老抒发了对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热爱之情。

郭老是1965年6月30日上井冈山,7月1日正是党的生日,身临“挺立罗霄山脉上,纵跨湘赣六邑”的井冈山,他格外兴奋,倾情赋诗,吟出了对毛主席的深厚情谊和对井冈山的火热赞歌:“桐木岭头,黄洋界上,五哨拱宸极。

人民共仰,万岁欢呼主席。

”浏览中,郭老以毛主席为榜样,艰苦朴素,平易近人。

他访问当中,每当听到介绍毛主席、朱委员长和当年红军艰苦奋斗的情况,都感慨万分,时时说,没有毛主席哪有新中国,没有井冈山的道路哪有今天。

在参观宁冈茅坪八角楼毛主席旧居时,得知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光辉著作,当听到毛主席当年寒冬腊月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房东的故事,心情激动,在《访茅坪毛主席旧居》一诗中赞道:“解衣推食话当年,主席恩情涌泪泉。

池里鲵鱼阶级喻,案头石砚斗争篇。

发扬马列争民主,领导工农夺政权。

茅茨二坪星二点,神州赖以换坤乾。

”其中“鲵鱼阶级喻”是说当年茅坪的农民在山溪里抓了一条鲵鱼(又叫娃娃鱼)送给毛泽东吃。

毛泽东问这条鱼靠吃什么为生,回答是专门吃小鱼。

毛泽东笑着说:“这是鱼里头的恶霸,我们应当吃掉它。

土豪劣绅是人世间的鲵鱼,专门剥削穷人,应当把他们打倒。

”此后,毛泽东常用鲵鱼作比喻,去启发和激励农民的阶级斗争意识。

访问砻市红军会师桥时,站在桥上举目远眺,郭老非常称赞毛主席和朱德同志数十年如一日的无产阶级战斗友谊。

郭老当即写下了“革命风云怒,会师有大桥”、“工农须作主,携手入
罗霄”的诗句。

对井冈山的美好风光和绿色生态,郭老也是倾注了殷殷深情和盛赞之词。

这主要表现在《龙潭》一诗中,他写道:“井冈山上有龙潭,瀑布奔流叠作三。

樵径断残成绝境,车工开拓免垂毡。

三潭交响千峰静,一井苍穹万木酣。

土地归农思雨露,潜龙焉肯锁深岚。

”如今,这首诗镌刻在龙潭旅游景点的大门前,供游人品读、回味,使人倍增游山玩水之乐。

郭老在井冈山上参观了毛主席旧居、革命博物馆和黄洋界等哨口后,并不忌年高,还亲临小井龙潭瀑布观赏。

当时有的同志考虑他年纪大,劝他休息,他风趣地说:“当年毛委员、朱军长挑粮上井冈,现在坐车观井冈,要多看多学些东西哩!”是的,郭老不是一般的观览风光,他是通过参观访问加深理解和实践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扬革命传统。

他酷爱毛主席、朱德创建的井冈山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

他登上黄洋界,俯瞰群山,心潮澎湃,吟诵着毛主席的光辉诗词《西江月·井冈山》,仿佛自己也在鼓角声中,与红军战士一道组成了人民战争的森严壁垒;他走在当年毛委员、朱军长挑粮上井冈的小路上,凝眸遐想,思绪万千,仿佛自己站在天地之间,视线更加开阔,不仅看到了扶摇直上的云端高路,而且看到中国走过漫长的革命道路。

郭老意味深长地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为易,是毛主席唤起工农千百万打出来的啊!他把这种意境融入了诗作《黄洋界》中:“海拔一千六百米,汪洋万岭望黄洋。

雄关如铁旌旗壮,小径挑粮领袖忙。

五里横排遗槲树,千秋蔽芾胜甘棠。

杜鹃今已花时过,百战壕边草木香。

”黄洋界海拔一千多米,群峰叠起,山势险峻,云雾翻腾,胜似一片汪洋大海,一望无际。

故又名“汪洋界”。

诗里的“蔽芾”即茂盛之意,“甘棠”即棠梨树,古代有的官员曾在甘棠树下休息和住宿。

这句诗意思是说,井冈山人民对黄洋界那株槲树,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它比过去更加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因敬爱领袖人物而及树,说明今天的人民无比颂赞和怀念为自己获得解放和幸福而卓越奋战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

郭老在永新县住了一晚。

老红军、苏区干部向他介绍了毛主席在永新三湾村进行的“三湾改编”,亲手建立的秋溪乡党支部以及亲自率领红军三打永新的业绩;也介绍了当年全县参加红军和参加革命的有一万多人,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8000多人。

现在健在的当年红军战士、干部,有的担任了省委第一书记和书记,有的担任军兵种和大军区、省军区的领导。

郭老听了非常赞扬,说这是永新和江西人民的光荣。

郭老在7月4日写下了《宿永新》。

诗云:“领袖亲征三度来,前驱人物费栽培。

长征逾万参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

已换九州新日月,还教四海激风雷。

永新无数佳儿女,更大光荣争取哉。

”这不仅是郭老对永新人民,而且是对井冈山革命老根据地人民的期望。

郭老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在访问途中,他一丝不苟,专心治学,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得到了生动体现。

郭老博古通今,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

郭老在哲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

郭老这样伟大的学者,年事已高,但在访问中仍是孜孜不倦,勤奋好学,手不释卷,每到一地,对当地的历史人物、典故以及地名的由来和变迁,都要作一番研究和考证。

他路过吉安时,特地要人找来《庐陵府志》,逐卷翻阅,直至深夜,又询问了永丰龙冈欧阳修、吉安富田天文祥的遗址和文物情况。

特别对古吉州窑(即永和窑)的遗址状况很关切,一再提出:江西古代文风甚盛,文人众多,文物丰富,要注意研究历史,要注意保护文物。

郭老
说:南有吉州,北有磁州,还有景德,古窑瓷片在国际上也很珍贵,要妥善保管,这是我国古代文化历史的见证。

郭老夜宿吉安,并留下了诗篇。

在《宿吉安》一诗中他咏吟道:“面对白鹭洲,葱茏树木稠。

无心寻古迹,有意浴中流。

泰岱小天下,海洋容细沤。

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

”此诗以动人的语言夸赞这次游览井冈山之后,再也不想去其他山川观光旅游了,可见他对井冈山的感情之深。

郭老7月5日来到南昌,旧地重游,激情难抑。

他曾于1927年参加周恩来同志领导的中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这次他访问英雄城之后,写下《访南昌》一诗,抒发了崇高的感情,高度赞扬了周恩来同志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的光辉业绩。

在诗中,再次高度评价了井冈山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形象,说井冈山比昆仑山还要高峻。

诗云:“洪都三十八年前,革命风雷震九天。

争取工农新领导,掀翻日月旧山川。

井冈直比昆冈峻,绵水竟同延水连。

八一大桥八一路,东风万里赣江边。


如果说井冈山之行是郭老人生旅途上绚烂夺目的一朵浪花;那么,诗赞井冈山,则是郭老浩瀚作品里精彩闪光的又一篇章。

责编/文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