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琪: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合集下载

政治高一必修1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人教课标版中山市实验

政治高一必修1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人教课标版中山市实验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
均水平还比较低。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 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 质量还有待提高。 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考点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3、全面小康的目标
(1)总体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 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具体表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 国,将成为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 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②人民富裕程度 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 为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 神追求的国家,成为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 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 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考点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4、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比较: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GDP超 过3000美元(更加殷实宽裕) 低标准的小康,人均GDP 只有800多美元(低水平)
标准
区 别
全面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全面发展的小康 程度 小康
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 发展比较均衡,缩小地区、城乡 发展 乡差距、不同收入群体存在 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程度 差距 体现共同富裕原则 ①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 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本 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②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条件,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 的发展和完善。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述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肩负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立足当前实际,着眼未来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宏大的全局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号列车”换挡调速、平稳前行,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迈进了一大步“人民币的国际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成功发行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

征途又迈出重要一步!”海外媒体评论。

从首次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到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上线,再到IMF年会热议人民币是否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步步推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节节攀升。

回望过去五年,唱衰中国经济之声不绝于耳,“硬着陆”“崩溃论”此起彼伏,但中国却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发展成绩单: ——经济增速领跑世界。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年均增速预计可达7.8%,高于同期全球2.5%的年均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增长水平仍然让所有发达国家艳羡。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评论道。

——经济总量稳居“大块头”行列。

“十二五”期间,中国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并成为全球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10万亿美元”门槛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稳定之锚”、动力之源。

——经济发展呈现特有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十二五”期间,中国蝉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最大贸易国,与此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城镇化率超过50%,研发投入跃居世界第二,高铁里程跃居世界第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⑴“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大雅 · 民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指比较富裕的、中等的、 温饱有余的居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 的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按 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 的水平。 探究活动一: 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阶 段性目标,你了解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吗?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 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 1981 年至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广东省,到 2015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江苏省 2010 年总体实现全面小康,到 2020 年,全省基本 实现现代化。 2017 年福建要实现全面小康。到 2017 年,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到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 4万亿 元人民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3.(2013 · 广东卷)我国 18.26亿亩耕地中,中低产 田约占70﹪,大量劣质土地效益低。为此,财政部制定 农业综合建设规划,拟到2020年,依靠科学技术和综合 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 4亿亩。此举有 利于 ①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②扩 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降低农产品价格 ③实现农业 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 ④保障农民权益,推进土地制 度改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劣质土地效益低”、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说明耕地改造有 利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利于现 代化作业,所以选A。材料中并没有扩大耕地面积,所 以②说法不对。④土地制度改革,材料没有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从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从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从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杨胜群来源:《新湘评论》 2021年第15期杨胜群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夙愿成为现实,实现了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百年奋斗铸就百年辉煌。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设小康社会,经过40多年不懈奋斗,终于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谱写了民族复兴大业的新的壮丽篇章。

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还要深入了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从中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走过了一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

“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小康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美好愿望,许许多多先进分子为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奋斗。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之前,没有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过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和目标。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

经济增长:GDP持续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教育水平:教育普及程度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医疗保障: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提 高教育质 量,促进 教育公平
医疗:加 强医疗保 障,提高 医疗服务 水平
养老:完 善养老服 务体系, 提高老年 人生活质 量
挑战:社会稳定和安全问题面临各种挑战,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社会矛盾等。
机遇:通过加强社会稳定和安全管理,全面小康建设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社会稳定 和安全的长期目标。
资源紧张:人口 增长、经济发展 导致资源需求增 加
环境污染:工业 发展、城市化进 程导致环境污染 严重
生态破坏:过度 开发、不合理利 用导致生态失衡
住房:加 强住房保 障,改善 居民居住 条件
交通:优 化交通网 络,提高 出行便利 性
文化:丰 富文化生 活,提高 文化素养
加强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协同化水平 加强科技应用,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深化改革:推进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 的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 碍,释放发展活力。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全面小康的发展需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 界和平与稳定。
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全面小康的发展需要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 污染等,推动可持续发展。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XX
20XX
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小 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 强国际竞争力。
增强人民幸福感:全面 小康可以提高人民的幸 福感,增强人民的获得 感和归属感。

2024年安全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

2024年安全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

2024年安全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2024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关键年份。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安全健康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只有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在2024年,我们将致力于提高人民的安全水平。

首先,我们将加强社会安全的保障,加大对犯罪和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其次,我们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的饮食安全。

此外,我们将提高交通安全水平,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在2024年,我们也将注重人民的健康问题。

我们将加大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民的健康意识。

此外,我们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总之,2024年安全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

只有确保人民的安全和健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第 1 页共 1 页。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作者:里白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02期编者按:在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作了内容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的发言。

会后,本刊记者又就此问题采访了陈东琪副院长,他又向记者进行了重点阐述。

现将记者访谈记录摘要刊发。

记者: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不出现大的波动,能够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是大家十分关注和企盼的。

您能从宏观上谈谈,“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积极因素和发展空间吗?陈东琪:我先从“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目标谈起吧。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的目标。

这个目标充分考虑了需要与可能,是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为基础的积极而稳妥的目标。

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可能低于“十五”时期,但总体上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这是因为: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日益得到贯彻落实,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方式逐步完善,反过热和反衰退的能力提高,同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将不断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在“十一五”乃至2020年之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原来促使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不会出现明显衰减,一些新的经济增长因素如技术进步、服务业加速发展等,会随着经济的阶段性提升而逐渐显现出来。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有两方面的积极因素。

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发展观日益得到贯彻落实,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来促使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仍未明显减弱,而一些新的有利于增长的因素会随着经济的阶段性转换逐渐显现出来。

促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因素,有些是经济发展新阶段客观形成的,有些是需要加以引导才能显现出来的。

利用、发掘这些有利因素,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建设,其发展历程如下:第一阶段:近代以前,中国是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封建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直到近代以后,中国才开始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争、动乱等负面事件,生产力受到限制,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

随着国民经济规模和国土面积的不断扩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进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改革。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

经济总量位于世界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解决了当下的农村贫困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四阶段:自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此期间,中国不断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加强防控疫情等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到2020年,中国已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中的重要阶段,有了过去的历史积累、当前的先进科技和人力资源,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将更加光明和广阔。

2024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

2024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

2024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我们迎来了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

回顾过去的几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我有幸亲眼见证了中国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迈向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于决胜全面小康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全面小康的实现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穷国变成了近中等收入国家。

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管是吃饭穿衣还是住房交通,都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困难和拮据。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完善,人们的医疗保健和养老金等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其次,全面小康的实现需要发展的不仅仅是大城市,更重要的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

这些地方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发展滞后,是全面小康的短板。

因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措施。

通过加大对这些地方的投资和帮扶,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再次,全面小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力量。

在过去几年,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不论是人工智能、互联网、生物医药还是新能源科技等,中国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科技创新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产业升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例如,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安全、更高效的交通工具。

科技创新将继续引领中国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迈进。

另外,全面小康的实现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重物质层面的进步,更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培养人民的高尚情操和正确价值观,才能使全面小康更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最后,我认为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是一场艰巨而又迫切的战斗。

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有哪些优势?

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有哪些优势?

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有哪些优势?作者:徐豪陈珂来源:《中国报道》2019年第04期全国两会刚过,被视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窗口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相继举行,“高质量发展”是被聚焦的关键词之一。

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稳定之锚”,中国经济怎么走,世界为之关注。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是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接受《中国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陈东琪曾先后提出“微调”“稳中求进”“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等政策建议,媒体称他“为三任总书记和三任总理献策”。

陈东琪表示,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创造了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中国也已到了需要更加依靠质量在国际上竞争的阶段。

这项工作面临重大机遇,当然,也面临挑战。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陈东琪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中国已经具有多方面优势。

“从供给侧来看,中国劳动力要素的质量不断提高。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人力资源、体制改革和激励机制的红利,而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人力资本的优势已经形成。

”陈东琪表示,新世纪以来的劳动者有很高比例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每年的高学历劳动人口会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源源不断地产生质量性的“人口红利”。

知识型人才增加带来了技术进步,使高质量发展由原来的要素驱动转换为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同欧美日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在高技术积累方面虽然我们仍旧有差距,但这个差距在缩小,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参与全球技术竞争的能力,技术积累和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条件。

”陈东琪说。

这些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优化,“现阶段的很多全球供应链当中,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由低价值向中高端价值提升。

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杨胜群来源:《邓小平研究》2017年第01期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近四十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卓越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卓越历史。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走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用一百年甚至几百年时间走完的路。

今天,回顾和梳理一下这一历史进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一、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小康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要彻底改变鸦片战争以来被动挨打的状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再次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最大愿望,许许多多先进人物为之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和奋斗,但是在中国共产党之前,没有人对民族复兴大业真正提出过正确的全面的途径,更没有人提出过切实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真正提出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和目标,并真正开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成功地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且正确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特别是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由空想变为现实。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大规模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条件。

1954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用七个五年计划也就是到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但是,客观地说,限于对现代化的认识,当时提出这一目标特别是作出这一时间安排的客观依据是很不足的。

加上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党从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发展到指导思想陷入“左”的错误,使这一目标的实施遭到严重挫折。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回顾20年改革实践探讨下一步改革思路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回顾20年改革实践探讨下一步改革思路

作者: 陈东琪
作者机构: 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出版物刊名: 宏观经济管理
页码: 6-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期
主题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 实践 十四届三中全会 精神 人类文明 目标确定 文件形式
摘要: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以文件形式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将始于1978年的改革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伟大创新.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既具有经济学创新的理论价值.也具有事关国家发展命运的实践意义.。

2024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

2024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

2024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2024年决胜全面小康,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深感荣幸和自豪,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能够亲身经历并见证这一伟大时刻。

首先,我想要说的是,在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

回首十几年前的经济落后和贫困困境,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体现在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上。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人民已经从温饱不足的阶段跃升到了全面小康的阶段。

这样的巨大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果。

其次,我也深刻体会到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国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变革。

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的增强,道德素质的提升等等。

这些都是全面小康背后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见证了我国社会的蓬勃繁荣和人民的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

我看到了年轻人热爱学习和追求知识的态度,看到了老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热情。

这样的社会进步,使我感到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一场道德觉醒和精神净化的过程。

再者,我也对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政治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一切的变革都是在政治稳定的环境中实现的。

政府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使得百姓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下。

我感受到了社会治安的好转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感的增强。

这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最后,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全面小康只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只有实现了全面小康,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远大的目标。

我相信,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我国会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更是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现代化。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深化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将积极参与全球经 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将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 济,促进各国互利共赢,推动全球共同繁荣。
城乡发展一体 化:推动城乡 规划、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 等方面的一体 化发展,缩小
城乡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地区间的 协调发展,缩 小区域发展差
距。
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 心的新型城镇 化,提高城镇 人口素质和居 民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 加大对农村地 区的支持力度, 促进农村产业 升级和农民增 收,实现城乡
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 段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添加标题
Part Two
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添加标题
Part Four
添加标题
Part Five
添加标题
Part Six
添加标题
全面小康社01会的背景和
意义
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
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
共同富裕。
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全面小康社05会的新阶段
的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党的全面领 导,确保全面小 康社会新阶段的 方向和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学术资料-市场经济管理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学术资料-市场经济管理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作者】陈东琪【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北京陈东琪(1956),男,湖南湘潭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9969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1999年以来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

曾参加1991年由江泽民总书记主持的在京部分土地所有制》、《强波经济学》、《微调论》、《新政府干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等。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文章指出: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党中央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制度创新,特别是在制度建设的一些关键环节,应当有实质性突破。

文章还提出,目前,我国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总体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但入世后,对外开放将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因此必须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全面创新开放体制,灵活调整开放范围,开放形式和开放战略,最后,文章还描述了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的两大特征(一是总体经济表现为结构性需求不足,二是总量增长减速和结构矛盾突出)和主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新形势/新任务中图分类号:F0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80 (2000)080004(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整整50年,这50年,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了痛苦而富有创新的探索,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这就是在总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刚刚发展社会主义的时候,我们以革命胜利的喜悦和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化追求,以为无论是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都应当实行完全公有化,甚至是全面国有化,社会主义和私有经济、市场经济不相容,以为社会主义的确不能有市场,不能有商品、货币关系,不能有商品生产,以为社会主义只能选择完全公有化加全面计划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东琪: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2002年11月22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东琪
记者:在刚刚闭幕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

请谈谈党中央提出这一奋斗目标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陈东琪: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早提出中国要实现小康目标的是邓小平同志。

他在1979年谈到要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时说,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基本实现小康。

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时又明确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


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对实现小康的概念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
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到党的十五大时,我们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旨在对当时实现小康目标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内涵给予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可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今后20年的奋斗目标,是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把实现小康这一概念不断完善、深化,最终走向升华的必然结果,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记者: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是如何界定的?
陈东琪:1991年,国家统计局会同计划、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参照有关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小康指标做了量上的界定,将小康水平的社会经济指标确定为16个,其中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等。

经过对16个指标加权测算,到2000年时,我国东部地区已经超过了小康水平,中部地区为78%,西部地区为56%,全国平均为96%。

因此,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到2000年,全国在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民总体上还处于生存型消费、数量型消费的低水平小康阶段,还没有进入到发展型消费、质量型消费的阶段;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
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还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比如:2000年时,我国甘肃宕昌县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741元人民币,而同期上海浦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500美元了。

因此,在全国总体上实现小康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民,是今后必须完成的一项历史任务。

记者: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做出了十分全面的阐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如何量化的?
陈东琪: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包含了经济、社会、民主、法制、科教、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方面,绝不仅仅是拿单一经济指标就能衡量的。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总体实现小康水平相比,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区别。

总体上实现小康水平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演进阶段。

通过比较系统的研究,我认为我国未来20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将会出现一系列令人振奋的变化: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按照前10年翻一番,后10年再翻一番的目标来看,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超过3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我国200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5‰,较发达地区人口在
剔除流动人口增加因素后接近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如上海),全国平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到2020年时应当在1‰左右。

透过这两组指标的增长我们会发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会明显超过人口自然增长率,因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会更高一些。

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一系列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指标都会快速上升,恩格尔系数会明显下降。

二是城市化率。

全面小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能仅仅用收入指标来衡量,因此,城市化率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2001年时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7.7%,农村人口还有62.3%。

随着我国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0%是可期望的目标。

三是工业化率。

衡量工业化率可以从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和就业份额两个指标来加以考察。

从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份额来看,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因为2000年时我国第二产业已经占到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50.9%,2001年为51.2%,今年年中为51.5%。

但是,从三次产业的就业份额来看,我们还要做出努力。

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份额为50%,第二产业为22.5%,第三产业为27.5%。

那么,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时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主要是要大幅度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

到2020年时,我国的工业化率可以用这样两组数字来加以预计:第一、二、三产业的
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分别是5%、55%和40%;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是20%以下、40%和40%以上。

这样我们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

四是人均预期寿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必然会反映到人民的健康质量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这一指标上。

2000年时世界人均预期寿命为67岁,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1.4岁。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卫生、医疗、保健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口的健康质量将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预计在2020年时可以达到75岁左右。

五是人口受教育程度。

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指标主要是两个:文盲率和成人识字率。

十六大提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2000年我国成人识字率为85%,我国的文盲人口大都是老龄人口,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20年后的人口文盲率必然会明显下降,成人识字率应当达到95%以上。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涉及的内容要比我上面谈到的丰富得多,我们不仅要使经济更加发展,而且要使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记者:今后20年确保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陈东琪:我认为,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首先,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奋斗目标。

经过2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最近13年来,在国内外严峻形势的考验下,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驾驭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这与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政治环境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其次,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既体现了年轻化,又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同时在新老交替过程中确保了政策实施的连续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实现我们奋斗目标的重要前提。

第三,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

第四,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从而可以使我国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外资企业等等都可以在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不断释放经济增长能量。

同时,所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建设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其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得到相应的制度保障,势必会激发整个社会生产力能量的大释放。

第五,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基础上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将会为我们持续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经济能否持续增长,说到底要看我们是否具有足够的需求空间。

中国在增长中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复兴和繁荣。

第六,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增加,这与前20年主要依靠资源推动增长的局面有很大不同。

此外,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依然存在。

因此,今后随着技术进步因素的日趋活跃,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含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经济成长的内在动力将十分强大。

当然,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

我认为主要来自于国际方面。

世界经济不景气的不利因素依然可能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审时度势始终掌握决策的主动权,排除各种干扰,巧妙地把国际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积极转化为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注重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充分调动所有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性,我们就可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经济日报》吕立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