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展开全文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的发作。
这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剂组成:甘草15g黄芩9g黄连6g党参12g半夏9g炮姜9g 大枣4枚。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
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
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
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
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
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3.《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
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来源】《伤寒论》。
【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
附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的发作。
这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剂组成:甘草15g黄芩9g黄连6g党参12g半夏9g炮姜9g大枣4枚。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
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
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
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甘草泻心汤治疗黏膜溃疡38例
甘草泻心汤治疗黏膜溃疡38例目的:观察甘草泻心汤治疗黏膜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18例黏膜溃疡患者选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一周为一疗程。
结果:38例患者中治愈有效3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
结论: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黏膜溃疡是有效的。
标签:甘草泻心汤黏膜溃疡中医治疗临床上,黏膜溃疡为一种常见疾病,尤以口腔溃疡及女性外阴溃疡为多见,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目前,西医对于黏膜溃疡的病因及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也无有效治疗方法,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在治疗方面有很大优势。
我们收录了自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黏膜溃疡患者,对他们应用甘草泻心汤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记录在下。
一、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8例,男性10例,女性28例,年龄27-69岁,收录患者均是门诊求治病人,主要以主诉及临床症状为主,局部表现为口腔黏膜或女性外阴等不同部位有大小、深浅不一的溃疡,圆形或椭圆形,数量1~6个不等,有的表面有浅黄色分泌物,溃疡周围大多充血,或痛或痒,伴随症状有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排解不畅等,舌苔或黄或白,垢腻.1.2治疗方法甘草泻心汤汤剂:甘草20g黄连6g黄芩12g干姜12g半夏12g党参12g大枣10g,如果伴胸闷,咽痛者,加栀子12g连翘15g,如面色晦暗,舌质淡红,易汗出者加肉桂5g桂枝10g,如大便秘结不通加制大黄6g,,诸如此类,随证加减。
水煎300ml,日一剂,早晚饭后分服,一周为一疗程。
1.3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溃疡愈合和复发情况来进行临床疗效判定。
显效:溃疡面疼痛消失,溃疡面缩小2/3以上或基本恢复,伴随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有效:溃疡疼痛减轻,溃疡面缩小2/3以下,伴随症状减轻,随访3个月有复发。
无效:溃疡疼痛无改善或加重,溃疡面积无明显变化或反而增多,伴随症状加重或无减轻。
1.4病案举例1患者女,65岁,口腔溃疡3天前来就诊,既往胃溃疡病史13年,3天前因家庭琐事和老伴吵了一架,第二天即发现口腔不舒服,现症见口唇内侧3个椭圆形片状溃疡,黄豆粒大小,表面充血,疼痛,十年前曾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史,自述服中药后好转,此次因情志刺激诱发,伴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早起刷牙时恶心,咽部异物感,口腔有发热感觉(自述呼呼冒热气),口中粘腻,腹部怕凉,纳食可,眠差易惊,大便不成形,粘滞不爽,日一次,小便黄,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老中医:一剂治疗伤寒中风的“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
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
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惑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按语:《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甘草泻心汤方有人参三两,此条文的甘草泻心汤方应有人参无疑。
条文解读◆ 1.伤寒或者中风起病,如果病处于太阳病或者少阳病阶段,早用下法治疗,极易损伤脾胃阳气,并引邪内陷,郁而化热,为少阳之邪热。
如此,则少阳邪热内陷于胃肠,就变为急性胃肠炎症。
◆ 2.内陷之胆经风火,乘脾胃内虚,而乘脾下迫大肠,故“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 3.与命门火衰的“完谷不化”相鉴别伤寒或中风之起因,没有经过反复攻下,也不是大下之后,却出现了一天腹泻几十次,腹泻急迫,甚至于“谷不化”,吃什么就拉出什么,大便里全都是不消化的食物,也没有手足逆冷、脉微、沉细弱等少阴病的表现。
说明此种腹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肠道有急性细菌性感染,也就是胃肠道有湿热性炎症存在,胃肠道黏膜有严重的充血水肿,所以胃肠道的吸收消化功能严重下降了。
这个“完谷不化”与命门火衰、火不生土的“完谷不化”,其性质是截然相反的!目前胃肠功能的严重低下,主要是因为胃肠道黏膜严重炎症充血水肿所致,所以这种肠炎的腹泻,消炎是最主要的。
脾胃内虚是次要原因,适当兼顾即可。
◆ 4.“腹中雷鸣”,既反映了肠道的严重水肿,积液过多,也反映了胆经风火肆虐乘脾,下迫大肠,肠道细菌性炎症活跃的事实。
甘草泻心汤治验3则
甘草泻心汤治验3则甘草泻心汤是张仲景为伤寒中风复用下法所致脾虚胃弱、邪气内陷、胃气上逆之痞满证而设,旨在补脾和胃,降逆消痞。
笔者以此方化裁应用于临床,获得良效,介绍如下。
病历资料心房纤颤案。
例1:患者,女,45岁,因上腹胀闷1年加重伴心悸2天,于2006年4月就诊。
1年前患者因劳累及心情不畅而出现上腹胀闷,经中药疏肝和胃之剂治疗缓解,但时有发作。
近2天来无明显诱因感胃脘胀闷,继而心悸,重则全身振颤,纳呆乏力,睡眠欠佳,脉细弱,舌淡苔薄微黄。
心电图示:快速型房颤,心室率130次/分。
脉博90次/分。
诊为心悸、心下痞满证。
治宜补脾和胃,镇静安神。
方以甘草泻心汤化裁。
处方:党参15g,黄连6g,苦参9g,半夏9g,干姜6g,当归12g,苍术9g,川朴9g,生龙牡各30g,炙甘草9g。
每日1剂。
5剂转为窦性心律,HR 75次/分,心下痞满证消失。
后以逍遥丸善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患者病情已久,脾胃虚弱,升降失调,心悸,心下痞满。
炙甘草证:“脉结代,心动悸”,并无心下痞。
中焦气逆、肺气不降,胸中之气壅塞,使心气不展,心脉不调,“神明”无主,故心悸。
方中以泻心汤去苦寒之黄芩,加苍术、川朴补脾胃、降逆气除痞,龙牡伍苦参以镇静安神。
中焦得补,则气足血旺,脾胃升降有序,则心气得展,痞消心平。
窦性心动过缓案。
例2:患者,男,43岁。
因胃皖胀闷1年余,加重伴胸闷不适5天,于2005年6月7日就诊。
患者精神不振,皱眉扪胸,脉微弱,舌质淡苔薄白。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P 45次/分。
诊为心脾两虚。
治宜补脾养心。
给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党参15g,黄连6g,半夏9g,干姜6g,桂枝9g,黄芪20g,全蒌15g,当归12g,川朴9g,炙甘草9g。
1剂/日。
先后服药20剂,诸证消失。
给予香砂枳术丸善后。
随访3年未再发作。
按:患者素体虚弱,脾胃不健,中气不足,升降失调,致使胃气不降、病发心下痞满。
“脾为后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主神明”。
甘草泻心汤证临床新用
甘草泻心汤证临床新用作者:本刊编辑部整理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42期功效清热化湿,杀菌解毒。
药物组成甘草4两,黄芩3两,人参3两,干姜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半夏0.5 L。
服法与禁忌上7味,水1斗,煮取6 L,去滓再煎,温服1 L,日3服。
经方方论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甘草泻心汤属于苦寒与辛燥相合的代表方剂。
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杀菌解毒;干姜、半夏温化湿邪以除湿毒,二组药相合,除湿热蕴毒;人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和胃安中,共奏清利湿热,扶正解毒之效。
经方新用●甘草泻心汤配蚤休9g,虎杖20g,土茯苓30g,治疗白塞氏病。
●甘草泻心汤治寒热中阻呕逆下利,证属湿热蕴毒,配吴茱萸8g,生姜20g,厚朴15g。
●甘草泻心汤加白头翁30g,青木香15g,海螵蛸20g,五倍子9g,治疗湿热蕴毒,肠道溃疡,下利脓血,肛门灼热。
医案举例患者,女,38岁。
于1992年患一种疑难病,口腔、下阴溃疡,关节痛,发热目赤,下肢有出血点,注射针眼起脓疱。
经化验检查诊断为白塞氏病。
治疗至1995年病情得不到控制,继发消化道溃疡突出,时常胃痛,腹泻连绵,日行4~5次。
形瘦乏力,气短心慌,日常家务都难以维持,眼结膜出血较重。
经眼科检查:玻璃体混浊,前房积脓,视力仅0.2。
于1996年北京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北医大、广安门中医研究院反复检查,均诊断为白塞氏病(重度),当时注射激素,口服秋水仙碱,也服过多剂中药(方药不详),病情依然日益加重。
至此,病人产生了绝望情绪。
经人介绍,河北医大沧州分校中医马斌副主任医师能治此病,马主任诊断其符合湿热蕴毒之胃肠型白塞氏病,面黄少泽,气短乏力,自汗心悸,周身酸痛,下肢关节痛,有散在出血点,更为突出的是食欲不振,恶闻食臭,食后胃痛,腹泻较明显,大便4~5次/日,质稀有沫无血,腹胀肠鸣,黏膜溃疡。
治则:杀菌解毒,愈溃生肌。
处方:甘草泻心汤加白头翁30g,生地榆20g,银花30g,蚤休8g,当归15g,白芍15g。
甘草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甘草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关于《甘草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药方甘草泻心汤在中国现有数千年的历史时间。
并且甘草泻心汤营养丰富,带有许多药业成份,具备很高的功效与作用。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火锅药方牙周甘草(炙.三钱)炮姜(炮.三钱)黄芩(一钱半)黄芩(一钱半)山参(一钱半)半夏(一钱半)火锅功效与作用牙周治伤寒,医反下之,并自利,心下痞硬,作呕,闹心躁动不安。
火锅使用方法使用量牙周中作一服,水二钟,姜片三片,大枣三枚,煎至一钟,不拘小节时服。
火锅摘抄牙周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火锅别称牙周伊尹甘草泻心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火锅药方牙周甘草12克(炙)柴胡9克炮姜9克半夏9克(洗)红枣12枚(擘)黄芩3克火锅功效与作用牙周养血和胃,消痞止呕。
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至胃气虚弱,此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肚子里雷星,心下痞硬而满,作呕,闹心不可安。
火锅使用方法使用量牙周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炸取600ml。
温服200ml,一日三次。
火锅摘抄牙周《伤寒论》火锅药方牙周甘草1两(炙微赤,锉),柴胡一两,黄芩一两(去须),炮姜一两(炮裂,锉),半夏一两(汤洗7遍,去滑),木通一两(锉)。
火锅制作方法牙周上为粗散。
火锅功效与作用牙周伤寒中风下以后,天数多,肚子里雷星,心下痞坚而满,作呕而烦,非是结热,是胃中虚气上逆。
火锅使用方法使用量牙周每服3钱,以水1中盏,增加枣2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火锅摘抄牙周《圣惠》卷十甘草泻心汤的功效许多,针对一些症状真的是很有实际效果的,可是大伙儿在服食的情况下還是要多掌握一些,看一下自身是否合适吃,防止导致身体不舒服。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甘草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黄芩9g 干姜9g 半夏9g 黄连3g 人参9g 大枣12枚上7味,以水2000m1,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注:赵开美本《伤寒论》中,本方无人参。
林亿等认为:。
其方必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据《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本方均有人参。
再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故本方应有人参。
(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似。
(临证加减}1。
本方甘草之用量:一般多为15g以上,若用其治疗溃疡病,或兼有便秘者,可用至30~45g。
2。
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反复发作的腹痛,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泻多在餐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殊发现,均排除器质病变。
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12g,干姜、大枣各 10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
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 4~6周。
[新中医,1994,t9,:25]3。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药用炙甘草9—15g,半夏12g,干姜、黄连各6g,黄芩、党参各9g,大枣5枚。
每日l 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3—7剂。
4。
甘草泻心汤合重剂板蓝根治疗狐惑病远期疗效:病情反复发作7—20余次。
①急性发作期:肌肉注射100%板蓝根注射液4ml,或口服板蓝根冲剂lO--20g,均每日2次,5-10日为1 个疗程;甘草泻心汤(用生甘草)随证化裁。
肌肤糜烂、溃疡者,先用板蓝根30一lOOg煎水冲洗患处,再撒溃疡粉(黄芩、黄柏各lOg,冰片、硼砂各3g,外阴糜烂加苦参)外敷。
②缓解期:每间隔10-20日或出现急性发作征兆时口服板蓝根冲剂10 —20g,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或用板蓝根30~60g煎水代茶饮。
〖张仲景〗治脾胃第一方《泻心汤》
〖张仲景〗治脾胃第⼀⽅《泻⼼汤》【张仲景】治脾胃第⼀⽅《泻⼼汤》现在很多⼈总是动不动就腹泻或便秘,或许⼤家可以看看,⾃⼰⼯作压⼒⼤不⼤,⽣活节奏是不是越来越快,慢慢地导致脾胃也出现了异常情况。
其实,脾胃不好是很多年轻⼈都会出现问题。
调理脾胃的办法很多,其中有⼀个经⽅更是被誉为调脾胃的千古第⼀⽅,那就是泻⼼汤。
泻⼼汤出⾃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治疗脾胃的经⽅,经过1800多年的临床实践,可以调寒、调热、补虚。
肯定会有⼈感到奇怪,泻⼼汤看名字与脾胃没什么联系,更像是⼀个养⼼的⽅⼦。
其实这是因为古⼈认为⼼在⼈体正中央,对⼼和胃之间很多病的区分并不细,《医学传⼼录》记载“九种⼼痛,痛在胃脘”,认为⼼痛的病因在胃,⽽泻⼼主要的就是泻掉阻塞在脾胃之间、⼼下位置的痞塞感,使脾胃恢复正常。
脾胃⼀升⼀降在⼈体内形成循环,不断将吃进去的⾷物转化为能量供应全⾝。
当脾⽓不升时会出现头晕、四肢困倦、胃脘冷痛、肠鸣、便溏的症状,⽽胃⽓不降时会有恶⼼、呕逆、反酸、烧⼼、有⼝⽓、⽛疼的症状。
泻⼼汤适应症⼴,对应不同病症时,中医可在泻⼼汤基础上通过对药材的加减,对症进⾏治疗。
⽐如反流性咽炎、⾷道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等。
消化道从上到下的问题,都可以⽤泻⼼汤来解决。
半夏泻⼼汤主治寒热错杂痞证,痞证主要是指胃部堵塞胀满。
半夏泻⼼汤由半夏、⼲姜、黄岑、黄连、⼈参、⽢草、⼤枣七味药按组⽅原则,即按⾟开、苦降、⽢补分为三组。
⾟开的药起到疏通痞塞,温暖⾝体的作⽤。
其中半夏有散结除痞,降逆⽌呕的功效;⼲姜有温补中焦的功效,有较好的温脾作⽤。
苦降的药起到降⽓的作⽤。
其中黄芩有清热燥湿的功效;黄连有泻⼼胃之⽕的功效。
⽢补的药就是甜味的药,有补益⼈体的作⽤。
⼤枣虽常作为⾷材,却有很强的补脾胃的功效;⽢草可以补脾益⽓、调和药性;⼈参⼤补元⽓,补脾益肺。
素有“虚劳内伤第⼀要药“(《本草纲⽬》)之称。
⽢草泻⼼汤,适⽤于寒热错杂痞证,同时还可以缓解由于脾胃虚⽕引起的⼝疮问题。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来源】《伤寒论》。
ﻫ【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ﻫ【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气与胃,消痞止呕。
ﻫ【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ﻫ附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得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得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就是一个比较难得问题。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得发作。
这就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得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剂组成:甘草15g黄芩9g黄连6g党参12g半夏9g炮姜9g大枣4枚、甘草泻心汤就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得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
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
《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与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甘草泻心汤专治白塞病
甘草泻心汤专治白塞病黄连3克、黄芩6克、党参10克、姜半夏10克、生甘草10克、干姜5克、红枣15克。
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这是我不久前给一位白塞病的老者的处方。
前天,患者来复诊了,他满脸笑容,说这方的效果真好!原来,他口腔口唇粘膜溃烂已经多年,到处求医,服用养阴清热药无数,但均无效。
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如此简单的药方服用不过半月,满嘴的溃疡居然奇迹般地消失了!这是一张古方,记载在1800年前的《伤寒杂病论》中,方名甘草泻心汤。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将它用于一种名“狐惑”的疾病。
狐惑病的主要特征,是咽喉、阴部的溃蚀以及目赤如鸠眼。
这种病,就是现代口腔科医生所说的“白塞病”。
白塞病,也称之为白塞综合征(Behcet Syndrom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指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的三联征。
但此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如血管、肠道、关节等。
白塞病其实是一个内科病,而且与体质密切相关。
局部治疗收效甚微,必须整体调节,而甘草泻心汤就是治疗白塞病的一张有效方剂。
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病的有效病例,我已经有不少。
其疗效主要体现在溃疡发作频率以及程度的控制上,根治还不好说。
但就是这一点,对于被溃疡痛苦折磨的患者来说,也已经是求之不得了。
前面说到的那位老者,经常因为满嘴的溃疡,吃饭不香,说话困难,让他十分痛苦。
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病,一般不需加减,用原方即可。
我曾经治疗过一位来自福建的女孩,转方多次,其中有加大黄,加连翘、栀子,加肉桂等,但比较下来,还是原方效果最好。
这不得不惊叹古人的聪明,不得不敬畏古方的严谨!白塞病是由土耳其皮肤科医师Behcet于1937年首次报告的,因此医学界也以其姓名命名此病。
但我认为,张仲景才是第一个发现白塞病的医生。
张仲景不仅有对此病临床特征的记载,更发现了治疗此病的专方——甘草泻心汤。
因此,白塞病应该更名为狐惑病或甘草泻心汤综合症。
20100023口糜案刘**,女,76岁,156cm70kg20100906初诊。
甘草泻心汤加减方的功效与作用
甘草泻心汤加减方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甘草泻心汤加减方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你了解甘草泻心汤交互方吗?生活起居时要怎样运用甘草泻心汤交互方医治呢?甘草泻心汤交互方的治疗效果如何呢?一起来简易的了解一下吧。
生产药方疫苗
生甘草9克,川连4.5克,柴胡9克,炮姜4.5克,红枣5枚,制半夏6克。
生产功效与作用疫苗
苦辛通降,清化寒湿。
主寒湿长虫,左右相蚀,寒湿阻络,气虚血瘀。
生产使用方法使用量疫苗
水煎服,每天1剂,日服2次。
生产摘抄疫苗
朱仁康方
看完了上边的详细介绍后,大伙儿是不是对甘草泻心汤交互方有一定的了解了呢。
实际上甘草泻心汤交互方自身是没什么坏处的,可是由于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有的人不宜服食,因此大
伙儿一定要在吃以前,咨询医师,问清晰后再服用。
临床运用丨五种“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临床运用丨五种“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整理丨任奕存五个“泻心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几个治疗痞症经方,乃仲景先师为伤寒汗下后见“心下痞”而设;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只要是邪正郁结于心下胃脘而成“虚痞”者(涉及西医所说的整个消化系统的疾患,凡合乎此类证机者)皆可运用,疗效确切。
按照伤寒论条文的次序,五个“泻心汤”分别为: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
通过研究经文以及临床应用发现,五泻心汤的方证实质为“心下痞”。
但这个“痞”为“虚痞”,为邪正之气郁结的虚软“气痞”,并非邪浊痰水结滞之硬实“结胸”矣。
然五“泻心汤”所治之“痞”其方证各不相同。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此方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
从药物组成看,就可知所治就是“热气痞”或“热痞”,仲景先师“其脉关上浮”亦印证了这一点。
因是虚痞,故仲师以麻沸汤(沸腾的开水)渍之去滓服用,以取“三黄”苦寒清轻之气,薄其苦泄重浊之味,以清中焦郁热之痞。
但是现在临床上一般不这么煎,应用很少。
现代多煎汤服用,因其皆为苦寒厚重之品,多用于胃热、胃火炽盛所致脘胀胃疼、齿衄、口臭、胃血、便结等症。
在临床上有特殊情况,本来辩证应该为热痞。
就是患者明摆着是湿热郁结中焦所致的脘痞胀满之证,但是患者食饮凉物则脘痞尤甚,而单煎服“三黄”,则患者往往由痞转痛,郁结变的更加严重。
此时若在“三黄”中加附子或生姜少许,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二、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伤寒论中言“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结合整段条文考察,半夏泻心汤证实乃柴胡证误下后邪气内入与正气搏结于心下胃脘所致而寒热虚实不显之痞。
甘草泻心汤证汇总讲解
寒热 心下 寒温
错杂 痞, 并用
于中 呕而 辛开
焦, 肠鸣,苦降
脾胃 下利 和胃
升降
消痞
失常,
气机
痞塞
黄芩、黄 以心下痞,呕逆较著,
连苦寒清 以半夏为君,和胃降逆
热
兼水饮食滞,以干噫食Fra bibliotek干姜、半 臭为主,重用生姜宣散
夏辛温温 水气,和胃降逆
中 人参、甘 草、大枣 ,甘温补 中益气
脾胃虚弱较甚,以下利 日数十行,谷不化,干 呕,心烦不安为主重用 炙甘草,重在补中和胃
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 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 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 火伤。治痰热,胃中热,小腹 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 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黄连:味苦 ,寒,微寒,无 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泪 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 妇人阴中肿痛,五藏冷热,久 下泄澼脓血
甘
甘草:味甘,平,无毒。温中 下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 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人参:味甘,微寒,无毒。主 补五脏,安精神,安魂魄,止 惊悸,除邪气,名目,开心益 智,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 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 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 人不忘
半夏: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治 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 胸账,咳逆,肠鸣,止汗。消消心腹胸中膈痰 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 消壅肿,胎堕,治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 熟令人下。
大枣:味甘,平,无毒。主治 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 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 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 重,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力, 除烦闷,心下悬,肠澼,久服 轻身,长年,不饥神仙
干姜:味辛,温,大热,无毒 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 止血,出汗,逐风湿痹,止消 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 厚肠,益胆,治口疮,久服令 人不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2012-07-31 11:04:11) 伤寒论:【组成】甘草12克(炙)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
附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的发作。
这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剂组成:甘草15g黄芩9g黄连6g党参12g半夏9g炮姜9g大枣4枚。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
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
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
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
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
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3.《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
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
虫疾之来也非一日,其脏必虚,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宁,故用人参补脏阴,安心神;大枣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
方剂研究: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被作为治疗狐惑病的专方来使用的。
狐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
因病发于头面与会阴,又有人称为终极综合证。
然而,把甘草泻心汤作为狐惑病的专方看待,似乎仍未揭示本方主治的实质。
狐惑病是以口腔及生殖粘膜损害为主症。
因此,可以把本方作为治疗粘膜疾病来使用,即甘草泻心汤是粘膜修复剂。
就范围而论是针对全身粘膜而言的,不仅包括口腔、咽喉、胃肠、肛门、前阴、还包括泌尿系粘膜乃至呼吸道粘膜,眼结膜等等。
就病变类型而言,既可以是粘膜的一般破损,又可以是充血、糜烂,也可以是溃疡。
临床表现或痒、或痛、或渗出物与分泌物异常等,因其病变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
《伤寒论》中“其人不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即是胃肠粘膜被下药损伤影响消化吸收所致。
临床上,甘草泻心汤既可用于治疗复发型口腔溃疡、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结肠炎、直肠溃疡、肛裂、痔疮等。
结膜溃疡、阴道溃疡也能使用。
不管是何处粘膜病变,均可导致病人心烦不眠,这可能与粘膜对刺激敏感有关。
甘草是本方主药,有修复粘膜作用,如《伤寒论》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变。
西药治疗胃溃疡的一味老药“生胃酮”,即是甘草制剂。
总之,本方的临床运用要善于举一反三,不能被“蚀于喉”、“蚀于阴”的条文障住眼目。
临床应用1.急性胃肠炎:用本方不予加减,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甘草60g,干姜45g,大枣30g(去核),黄连15g(捣),半夏10Og,黄芩45g,共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
其中未经西药治疗者49例,经西医治疗无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时,最长者15天。
全部用本方治愈。
其中服1剂而愈者8例,2剂而愈者23例,3剂而愈者18例,4剂而愈者忘例,5剂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
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剂。
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阴部。
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
3.慢性泄泻:刘某某,男,36岁。
1979年10月23日初诊。
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获愈。
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
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轻度压痛。
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
服3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
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6剂,大便正常。
2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使用此法治疗22例慢性泄泻,均获较好效果。
其病程有自5个月-6年,1-3年为多,计15例。
治后18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4.胃虚便秘:郭某,女,21岁。
主诉:便坚难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
遂投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连3g(冲服),黄芩10g,党参12g,大枣10枚。
5剂,水煎服。
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
再予5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
5.白塞氏综合症:作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前阴或肛门溃疡、发冷发热、皮肤损害等主要症状,认为即是《金匮》狐惑病。
用本方治疗60例,均有效。
其加减为:不欲食,加佩兰;咽喉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气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烦热,加胡黄连。
同时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肛门。
6.口腔糜烂:陈某某,男,48岁,农民。
口舌糜烂已20余天,尿赤,脉洪数,予导赤散2剂无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
大便解,口舌糜烂遂愈。
半月后复发,症状较前为剧,舌红绛,边有脓疮,尿黄。
先后用二冬甘露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
出现满唇白腐,舌脓疮增多,不能食咸味,以食冷粥充饥,口内灼热干痛,喜用冷水漱口。
于是因思日人《橘窗书影》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2g,干姜5g,半夏、黄芩、党参各9g,川连6g,大枣6枚,2剂。
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已不须漱水,仍予原方2剂而愈。
上有口疮下便溏甘草泻心治之康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以碰见寒热错杂的症状,如上面口腔溃疡,而下面却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
应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遇见这样一位病人。
2000年8月初,一天的上午,一位42岁的男同志来看病。
他自述20年前曾得过甲型肝炎,后开始大便溏泻,已有多年。
现在每日4~5次,常常晨起即便,便稀溏。
之后上午有时还有2—3次,经常出现反复性的口腔溃疡。
我一边听一边想:这可是上火下寒,这样的病最难处理。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的发作。
当如何解决?就看樊教授的高见了!樊教授摸脉:左关脉浮弦,舌胖边有齿痕。
樊教授说,这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所以应当用《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
处方:炙甘草15克,黄芩9克,黄连6克,党参12克,法半夏9克,干姜9克,大枣4枚。
7剂水煎服。
1周后患者复诊,述口腔溃疡已愈,且大便也成形了。
后来樊教授说: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是一个一举三得的好方子。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考虑应用甘草泻心汤这样的方剂来进行解决。
甘草是和中的良药。
据传,这味药是一个老婆婆发现的。
有位老中医外出看病,多日不归。
等候他治病的人,把门都堵住了。
医生的老伴很着急,心想:老头子平时治病,还不是用几棵草?她想起了家里烧饭用的干草,甜甜的,拿它当药,就是不治病也坏不了事。
于是,她就把这些干草给了病人,打发走一批又一批。
过了些天,老头子回来了。
刚到屋里坐下,就有人来送钱,一个接一个。
这时老头子才知道,他走后出了这么回事。
第2天,他把所有的病人找来,一一问清了病情,发现有脾胃虚弱的,咳嗽多痰的,咽喉肿痛的等等。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甘草有补气和中、镇咳祛痰、泻火解毒等多种药效。
(3)通药与涩药并举张锡纯认为:“寒温之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者,皆属危险之候。
因欲以凉润治燥热,则有碍于滑泻,欲以涩补治滑泻,则有碍于燥热。
愚遇此等证,亦恒用生山药,而以滑石辅之,大抵一剂滑泻即止,燥热亦大轻减。
”又“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
又外感大热已退而阴亏脉数不能自复者,可于大滋真阴药中(若熟地黄,生山药,枸杞之类)少加滑石,则外感余热不至为滋补之药逗留,仍可从小便泻出,则其病必易愈。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用以治疗因误下后引起的虚证痞满。
《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狐蜮病。
本方以炙甘草、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炙甘草,主要取其有缓急的作用,即“病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其次有清热解毒作用,加人参、大枣补虚益气,取半夏,干姜之辛温,黄连之苦寒,诸药并用,消其寒热互结的痞满,以达到寒去热除,痞消正复的目的。
据《伤寒六书》载:本方可治动气在上,下之则腹满、心痞、头眩。
又据《张氏医通》载:治痢不纳食俗名噤口,热毒冲心,头疼心烦,呕而不食,手足温暖者。
又据《生生堂治验》载:可治梦游病和凭依症。
(属脏躁病的范畴。
作者注)。
(见皇汉医学◎本方条)本方另一方面的作用,还能清热解毒,祛痰补虚,运化中焦,除湿热之邪,故可治疗癫痫、脏躁、口糜等疾患。
一、脏躁本证与精神因素有关,以女性患者为多。
如思虑忧愁过度,久之,气机不利,营血亏损,心肝血虚,血燥肝急,心神失常,因而导致是疾。
在未发作时有精神忧郁、幻觉、感情易冲动、知觉过敏或迟钝等先期证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