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南宋末年文学家、军事将领,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以清新雄奇、激情慷慨的诗风,表达了对祖国的无尽思念与忧虑。
本篇文档将从几个方面对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鉴赏。
1. 辛弃疾和时代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使得祖国岌岌可危。
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辛弃疾深感责任重大,他以自己极富爱国情怀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战争局势的担忧。
2. 爱国抒怀与英雄赞颂辛弃疾笔下描绘了许多壮美激昂的场景,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至高崇敬。
例如《夜行船》一诗中,辛弃疾抒发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自己身陷异地的愤慨和无尽思乡之意。
3. 忧国忧民与赋诗诫察在辛弃疾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现状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怀。
他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政治不公进行批评,警示人们应该正视内外威胁,团结起来共同拯救祖国。
4. 爱国与个人命运辛弃疾多次被贬谪流放于外地,但他从未放弃对祖国的忠诚。
他在艰苦的流亡生活中仍然坚定地写下了宝贵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辛弃疾影响与现代价值在今天,辛弃疾留下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自己饱含爱国情怀且鲜明个性化的诗歌创作,打动了广大读者。
他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祖国和民族荣誉感的思考,激发了人们热爱、奉献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总结辛弃疾以他雄温并茂的诗歌鉴赏了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对祖国的忠诚,也激励着后人在任何时代都奋发向前,敢于为祖国事业而奋斗。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 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表达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 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 宋统治者的无能。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 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 的热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 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 老矣,尚能饭否?
❖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6.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叙述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当年北魏拓跋焘南侵后建 的行宫如今竟然有普通老百姓把它当作社日祭祀 之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作者对人们忘却 了战败受辱历史的心疼与无奈之情。
❖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7.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回到南方后,对这几十年来扬 州一带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历历在目, 永生难忘。
❖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8.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年老却依然希望能为国立 功的八字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与曹操《龟虽寿》里的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同工之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 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 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希望对大家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一、课文解析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二、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关于《水龙吟》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
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
3、关于《永遇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经过精心的整理,有关“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的内容已经呈现给大家,祝大家学习愉快!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辛弃疾的诗词与家国情怀
南宋词人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向,即使命运多舛,且受到诸多排挤,也依旧未动摇他的爱国信念。
他将自己满腔激情以及对国家兴亡等都寄托于词作中。
他的词作以豪放为主,也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他留下许多经典豪放词,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的每一首豪放词,都将壮志难酬与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六首婉约词,柔情中依旧不忘爱国除此外,与苏轼一样,辛弃疾的词作中除了大量的豪放词外,也包含着一些婉约词,而某些婉约词中也依旧能看出他心中深深的爱国之情。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现代诗人艾青写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有些感情太深刻,只好深埋其中~~辛弃疾六首婉约词,柔情中依旧不忘爱国《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六首婉约词,柔情中依旧不忘爱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六首婉约词,柔情中依旧不忘爱国《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六首婉约词,柔情中依旧不忘爱国《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六首婉约词,柔情中依旧不忘爱国《念奴娇》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辛弃疾,字坦夫,号稼轩,南宋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倍受推崇,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展示他在动荡不安的军事政治时期展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愿望。
一、辛弃疾的背景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南宋初年。
他的家族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拥有相当的声望,这使得他在官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
辛弃疾自幼非常聪明,年少时就早早地开始写诗。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抒发自己情感的力量,同时也呈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1. 黄龙之战辛弃疾是一个热爱国家的爱国者,他在很多诗歌中表达了这一立场。
例如,在黄龙之战中,他写了《贺新郎·黄州》:黄州即日闻贺,夜泊牛渚怀良,梦长发侵肩,袍泽觉来冰壶。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首诗,就能感受到辛弃疾在这个时期的痛苦和失落感。
黄龙之战是应对蒙古进攻的一场战斗,辛弃疾投入到其中,并为国效力,但最终失败了。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相互之间的无奈和分别,同时也展现出他对当时战争的恐惧感。
2. 靖康耻辛弃疾也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他十分关注“靖康之耻”这段历史事件。
在“靖康耻”中,宋朝皇帝赵构被俘虏,金国开始对华夏进行统治。
这对于辛弃疾这种爱国者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
他写了一首爱国诗歌《青玉案·元夕》,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畏惧和期望: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诗歌表现形式相结合,充分展现辛弃疾的脱俗情怀。
这首爱国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三、结论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辛弃疾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人。
在国家困难、全民动员的时刻,他始终不断地呼唤和激发爱国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伟大人物之一。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引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辛弃疾无疑是其中一位备受称赞的南宋词人。
辛弃疾作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在他的词作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辛弃疾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将领。
他出生在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辛文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辛弃疾从小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的文学才能在很早就开始显现。
辛弃疾的父亲是一位忠诚的官员,这给了他对家国的忠诚以及爱国情怀的影响。
此外,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就被南宋政权看中,被授予了一些重要的职务。
他曾在边境地区任职,亲眼目睹了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困境,这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但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关于爱国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以下是一些辛弃疾的作品的例子:例子一:《青玉案·元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词创作于元夕之夜,辛弃疾通过描绘海上明月和思念情人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离散处境下国家统一的热切期望。
明月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太平盛世,而辛弃疾无法与思念的人共度元夕夜,表达了他对国家团结和和平的向往。
例子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片帆何处系烟波哪里稠儿女共沾巾欢笑矣可收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创作的,他表达了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热爱。
词中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表达了他对国家疆土辽阔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辛弃疾通过这首词展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江南地域的眷恋。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也展现在他的言行和行为中。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
高二语文+第2章+2.6+辛弃疾词+Word版含解析.doc
第2章2.6 辛弃疾词一、《辛弃疾》解读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
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
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
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了南朝刘宋王朝。
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
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紧接着,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
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
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
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
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
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
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
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辛弃疾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将领,他的爱国事迹丰富而感人。
以下是一些关于辛弃疾的爱国事迹素材:
1. 奋勇抗金: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中国北方被金国占领。
他深感国家的耻辱,积极主张抗金救国。
他亲自率军奋勇抗敌,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打败金军,展现了高昂的爱国热情。
2. 诗词抒发爱国情:辛弃疾的诗词多抒发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恢复的渴望。
他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烽火戏诸侯事,一入赋税家犹在。
唇齿相依关外天,长使英雄泪潸潸。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分裂的痛心疾首和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渴望。
3. 提倡尚武精神:辛弃疾非常重视尚武精神,他认为这是保家卫国的重要条件。
他积极推广武术,提倡强身健体,以备战时之需。
他自己也精通武艺,以身作则,鼓舞士气。
4. 忧国忧民:辛弃疾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也深深忧虑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词中常常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他主张改革社会弊病,减轻人民负担,以改善民生。
5. 坚守气节:在面对金国的诱惑和威胁时,辛弃疾始终坚守自己的气节。
他拒绝金国的招降,宁死不屈,展现了一个真
正爱国者的坚定立场。
这些事迹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品质,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伟大的爱国英雄豪放词人辛弃疾
伟大的爱国英雄豪放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济南由此也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学中心。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爱国词人辛弃疾
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 镇四风闸村)人,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 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与苏轼同为豪放 词派代表,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辛 弃疾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 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未被朝廷采 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茶商赖文 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 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 禧北伐前后,韩侂胄起用辛弃疾,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 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 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 辛弃疾父亲辛文郁死得很早,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本是南 宋官员,金人南侵,济南沦陷时,因家族人多,没有迁徙。辛赞常用 爱国思想教育辛弃疾,要他将来为国报仇雪恨。
• 1154年,辛弃疾15岁第一次赴燕京参加进士考试,他利用此机会窥探 敌人的军事部署。1157年,辛弃疾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考取了进士。 同时也对山川形势和敌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 1162年,辛弃疾任江阴签判职。这是个小官,不能实现他的报国志向。 1164年,南宋朝廷和金人签署屈辱的“隆兴合议”,辛弃疾满腔悲愤, 写了《美芹十论》,向皇帝进奏。
• 1168年,辛弃疾被任命为建康府通判。一次在宴席上,当即写了《满 江红》词一首,吟唱道。“袖里珍奇五光色,他年要补西北天”。抒 发自己要恢复中原,打击敌人的抱负。
• 辛弃疾在经过上饶黄沙岭道时写下了《西江月》。这首词的题材内容 不过是一些平凡的景物,没有用典故,平平淡淡。然而,在看似平淡 之中,确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辛弃疾的爱国词
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目睹了国破家亡的痛苦环境,从小就抱有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辛弃疾投归南宋后,成为南宋朝廷的一员抗战将领。
先后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长期被朝廷闲置。
直至宋金形势逆转,金兵已入侵淮南时,朝廷才启用辛弃疾,而此时的辛弃疾已身染沉疴,不久病死于江西铅山。
他的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始终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词是辛弃疾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他的词慷慨纵横,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
把词的儿女闲情,唱和酬答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生活。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1 表现了词人对故土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杀敌立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金兵入侵,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图收复失地,大好河山沦为异族之手,北方人民惨遭异族蹂躏,生灵涂炭,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扶危济世的才能抱负,只能把对中原故地沦陷区人民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倾注在自己创作的词中。
如《菩萨蛮·江西造口壁》这首词通过诗人登临眺望,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痛惜心情,表现了他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留在后方做官,无法上前线的惆怅和苦闷。
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满江红.题冷泉亭》、等词中这种对沦陷区国土和人民的怀念,显得更为深切。
在辛弃疾的词里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在他的作品中,多处可以看到“西北望长安。
第七章 爱国词人辛弃疾
第七章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张元干、张孝祥等爱国词人之后,词坛上崛起了另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就是辛弃疾,辛弃疾是整个宋代词坛词作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词人。
我们还是来简单地看看辛弃疾的生平。
第一节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1140年生于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
一生经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辛弃疾的生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23岁以前(1162年以前):抗金战斗期。
他出生之前,山东已为金人所占。
他的祖父辛赞为家庭所累,留在敌占区,并曾经一度在金人政权中任过小职,但是,辛赞毕竟是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他平时常常教育辛弃疾要他长大后做一个光复失地的英雄。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敌占区人民奋起反抗,济南农民耿京聚众二十余万起义。
这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二千余人起义响应,不久辛弃疾又率众投奔耿京,任耿京的掌书记。
辛弃疾投奔耿京时带来的和尚义端,是一个无耻的家伙,他盗走了耿京的大印,准备投敌求荣。
因为义端是辛弃疾介绍给耿京的,义端的盗印叛变引起了耿京对辛弃疾的极大不满,甚至要杀掉辛弃疾来抵罪。
辛弃疾求得耿京三天的限期,追杀了义端,从此,耿京也更加信任辛弃疾了。
1162年春,辛弃疾向耿京提出建议,劝他和南宋联系,以便配合行动联合抗金。
耿京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派辛弃疾和另一个义军首领贾瑞去建康进谒赵构,赵构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
正当辛、贾离开建康准备北归复命时,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并胁迫义军降金。
听到这一消息,辛弃疾立即组织身边的五十余骑,直冲金兵在山东济州(今臣野)的驻军营地,活捉了正在和金人畅饮的叛徒张安国,使金兵惊慌失措,追赶不及。
辛弃疾一直把张安国押到建康(南京)。
这一举动,充分显示了这位二十三岁的青年英雄勇敢、机智、果断的英雄气慨。
2、24岁-42岁(1162-1181):辗转任职期。
从1162年南归到1181年,辛弃疾先后在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作过地方官。
这二十年间,由于临安政权屈辱求和,不图北伐,辛弃疾得不到抗战救国的机会,他只能在抗金的希望与失望的矛盾痛苦之中送走了自己的青春。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辛弃疾
作文素材
• 追求梦想 • 坚守梦想,至死不渝。辛弃疾终其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梦想与
信念。他从小就有一个将军梦,希望横刀跃马,为国杀敌。21岁 的辛弃疾在沦陷区组织起两千人的骑军,反抗金国,也曾带着50 精兵,突袭5万人的金人军营,生擒叛徒张安国。 • 当他回归南宋,也曾“白手起家”,建军营、备粮草、招兵买马, 建立起“飞虎军”。可惜的是,他在政治上遭到排挤,闲赋乡下。 虽然不能亲临前线,他却从未放弃自己上场杀敌、收复山河的梦 想,他一次又一次地把理想书写于词作里。
作文素材
• 刚柔并济
• 和谐人生,应刚柔并济。坚硬者,失去温柔则易折。柔软者,失 去坚硬则难立。
• 辛弃疾就在他的词中注入了侠骨柔情,刚看他在壮阔处龙腾虎跃, 吞吐八荒,一转眼见他柔情时又有清有丽,妩媚深婉。他毕生的 理想,就是一腔热血奔赴战场,于是他的词中充满了金戈铁马与 大戟长枪,挑灯看剑和吹角连营。但是他同样也是柔情百折热爱 万物的词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就是最 好的印证。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说的大概就是辛弃疾的内 心世界了。
作文素材
• 关心百姓
• 当他凝视着郁孤台下清澈的江水,他想到的不是“竹外桃花三两 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美丽景色,也不是“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的婉转情思。他想到的是北方沦陷区人们流下 的屈辱和痛苦的眼泪。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人们,无比渴望南宋 可以击败金国,渴望朝廷能够回到原来的都城汴京,如此人们方 可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
• 然而,稼轩,你是否看见,千百年来,有一位书生同样意气方遒, 要与你同饮杜康,销汝块垒。稼轩,你不是孤独的,你的金石之 容,豪气贯虹,将永载青史,千秋万代!
Hale Waihona Puke 文素材• 家国情怀 • 看那位“沙场秋点兵”的词人,建立义军、追贼夺印、生擒叛
语文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要点辛弃疾词两首
语文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要点辛弃疾词两首导读: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小编准备了语文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要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⑴词人简介及主要作品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⑵词作创作背景简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
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
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辛弃疾高二学生作文800字5篇
辛弃疾高二学生作文800字5篇辛弃疾是宋朝的人物,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也始终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实现他北伐的夙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辛弃疾高二学生作文8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辛弃疾高二学生作文800字1宋朝时期,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最为大家熟知的词人也有很多。
而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卓越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为主,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他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在于,他出生时北方早已被女真人占领了,在他父亲的“登高望远,指画河山”的熏陶下,就产生了恢复统一的雄心壮志。
以及在后来看到了女真人的霸道残忍,于是对恢复中原的壮志更加的确定了。
辛弃疾长大后,为了恢复中原初次来到南方,拜见皇帝。
可是他并不知道朝廷的软弱无能,以至于他的出色的才能和豪放的雄心壮志,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再这样畏缩,腐败的官场上立足的。
他也十分羡慕那些归隐的诗人,对于这些内心毫无波澜。
辛弃疾也不是所有的词抒发的豪情壮志,他的婉约词也十分的出色。
我最喜欢的词是---《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是词人从北方初次来到南方是,看见祖国的大半个土地被那时的侵略者所践踏。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辛弃疾在这些年的经历和所遇见的人,没有一个是为国家而担忧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可能是词人对自己的安慰,这么大的一片土地上一定有和我一样对祖国的安危而忧愁。
或是作者想凭借“那人”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孤傲的性格。
这首词开篇就写“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出了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街道都是欢声笑语。
但是作者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了反衬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或者是词人自己的与众不同。
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再写“那人”就是为了能够更加的突出词人对那人的向往。
辛弃疾:冠绝两宋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冠绝两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的少年时期是在国土沦陷、外族欺压的痛苦中度过的。
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王朝宣告覆灭,中原地区沦入金人手中,此后不久,山东地区也被金兵攻占。
辛弃疾从记事起,就目睹金统治者对其占领区内的汉族人民实行残酷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强烈的民族仇恨和御敌报国的愿望在他小小的心里不断滋长。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企图把南宋政权彻底消灭。
这一年,22岁的辛弃疾也在家乡聚众举起了武装斗争的义旗,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
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弃疾得知消息,率领50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回营。
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1162年至1181年,是辛弃疾一生中的游宦时期。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
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
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1182年后,辛弃疾几起几落,几次出任,又遭罢免,大部分时间是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中被迫归隐时期。
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和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辛弃疾自66岁起,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在忧国忧民的感伤中去世,卒年68岁。
辛弃疾为南宋豪放派爱国词人。
他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爱国词人辛弃疾
爱国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5.2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另一件是,叛徒杀害了耿京。
辛弃疾亲率50 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23岁,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qian)判,自符离之役(1163年)失败后,南宋王朝甘心俯首称臣,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
六年后才逐步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
26岁时,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体现其深谋远虑,智略超群。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31岁,进献《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的大计,但未被实施。
29-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任职上有大的作为和建树。
但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爱国诗句
辛弃疾(1140-1207),字玄谷,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文以豪放激昂、刚健豪迈而著称,被后人誉为“豪放派”代表诗人之一。
辛弃疾诗词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十首诗词,无疑是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以下将为您介绍辛弃疾最为出名的十首爱国诗词,并对其进行解读。
一、《青玉案·元夕》元夕又称灯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
辛弃疾以“元夕”的时节为背景,写下了这首《青玉案·元夕》。
诗中通过对花灯、古诗、酒宴等各种细节的描写,展现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热闹喜庆,以及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诗中的“年年乘鸿骑”、“月月独倚栏”等句,表达了辛弃疾思念家乡和国家的深情。
二、《青玉案·谷口书斋兰溪王明府席上见赠》这首诗是辛弃疾送给王明府的赠诗,诗中描写了明府的风采和豪情。
辛弃疾在诗中借用花鸟、山水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明府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的忧虑与愿望,表现了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三、《贺新郎·春日行吟》这是一首描写春日风光的诗篇,辛弃疾以自己行走于田野间的景象为写照,描绘了春日的美好和自然的生机。
诗中出现的“剑外忆相逢”等句,流露出辛弃疾的怀才不遇和思乡之情,既突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慨,也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心忡忡。
四、《青玉案·送别》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借鸟飞去的意象,表达了自己离别时的愁绪。
诗中的“更那堪、冷落清秋望绿苔”等句,抒发了辛弃疾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国家兴衰的忧郁之情。
整首诗铺陈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映射了国家的困境和离散。
五、《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怀古咏史的名篇,辛弃疾抒发了对昔日国家兴旺时期的怀念之情。
诗中所提京口北固亭,乃是光武帝刘秀打江山、建国初期的重要阵地,辛弃疾以此为咏史的载体,感慨历史沧桑和国家兴衰的厉害。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具有浓郁的爱国色彩,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情眷恋。
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故事
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故事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故事与陆游同时期的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新郎
•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空垂三 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臼,此时风味。江左沉酣 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 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阅读下阕,说说辛弃疾如今的境况。
• 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知己。
意中人站在什么地方? 这说明 “她”和我有什么品质?
“灯火阑珊处”,即灯火稀疏、人群稀 少的地方。
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本词运用了托寓手法。请根据“我”的 这一特点,说说辛弃疾借本词表达了什 么样的志向。
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 不肯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 报国的高洁品格。
①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 青玉案 元夕 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 花。 东风夜放花千树,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 更吹落,星如雨。 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④玉壶:指月亮。 一夜鱼龙舞。 ⑤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⑥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仪态美好的样子。 灯火阑珊处。 ⑧蓦然:突然,猛然。 ⑨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上阕写了作者“壮岁”时的什么往事?
• 青年时期参与统领抗金义军,活捉叛将, 投奔南宋朝廷。
英雄本色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汉族人民奋 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 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 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 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1162年奉命南 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 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 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交给南宋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 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 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公所作……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 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 秦郎之下。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 “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 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 义理想,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是辛 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 也正是因为这种爱国精神,辛弃疾超脱 了这个时代,成为了民族的英雄。
英雄影片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 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1.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这里指赣 江。 2.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3.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4. 愁余:使我发愁。 5.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 哥哥”。
背景介绍:
• 题序“书江西造口壁”说明这是一首登临 词。登临的地方就是“江西造口壁”。 • 据有关文献记载:1129年十月,金兵侵入 江西,南宋的隆祐太后从江西沿赣江南逃。 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 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 和屠杀。 此事距离胡艳
爱国词人辛弃疾
英 雄 本 色
悲 歌 慷 慨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 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 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 ①锦襜:(chán)锦衣。 ②燕兵:指金兵。 ③娖:(chuò)整理,此处为“取”的意思。 ④银胡簶:(lù)箭袋。 ⑤金仆姑:箭名。
• 投闲置散,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
坎坷仕途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 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 云。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 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这些建议书在当 时深受老百姓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 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 表现出的才干很感兴趣。
• 有人说此词在情感上“一波三折”。 • 1、试分析作者在上阕中的情感。 • 2、下阕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 传诵千古的名句。但清江这一段的流向明明 不是向东,而是向南的。你觉得它寓含着什 么深层含义? • 3、末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蕴含 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上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国 耻未雪的悲愤)。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 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破阵子:词牌名。 ②挑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指牛。古有一牛,名叫“八百里驳(bò)”。 麾(huī)下:指部下将土。炙(zhì ):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 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⑥的(dí )卢:一种烈性快马。 ⑦霹雳: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⑧了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2、下阕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 去。”寓含着什么深层含义?
寓意: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 雪洗国耻,当前是困难重重。但历 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 理想一定会实现的。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蕴含
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 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 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 宛曲之美。
◆辛弃疾与苏轼 辛词和苏词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 开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 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 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 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弃疾总 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 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 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主观 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 辛词的一大特 色。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 黄而陨。”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 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 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 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 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 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 法度等等,使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用了什么修辞?说明当时的战争情 况怎样?
用了互文的手法。说明南奔时和金兵 的战斗很激烈。
立志报国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 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 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 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 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 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 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 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 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 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汉人一味循规蹈矩 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 侠义之气。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 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 “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 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 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 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
E:\子午书简\子午书简_宋词十家_辛弃疾.rmvb
◆辛弃疾与陆游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始终把洗雪国耻、收 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 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 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 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 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 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 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 上自我完成的志向。 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 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 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 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总结:
•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 毕其终生,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 进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 的追求。 • 悲剧的时代,只能产生悲剧的英雄。
歌曲羽泉_辛 弃疾.wmv
“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 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 观其与陈同甫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 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一寄 之于其词。” ------清· 黄梨庄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 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 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 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 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 好官。
归居田园
但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 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 以在官场上立足。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 江西上饶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 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 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 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 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 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 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 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