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3)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选编。

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词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2.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

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

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

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3.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4.理趣: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强调说理、叙事、状物自然和谐、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诗不排斥说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歌,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

5.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是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一统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成为建安风骨。

6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词解释: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代表是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楔子: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比如《窦娥冤》中交代窦娥身世的楔子。

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的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由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话本:说书(说话)艺人的底本。

看书168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文艺样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

因为它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

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南戏:书本282、286台阁体:明朝永乐年间,号称“三杨”的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代表的诗称为“台阁体”。

他们的诗歌粉饰现实、歌颂功德,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气节。

茶陵诗派:明成化之后,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他们的诗歌自称宗法杜甫,追求格律声调;以图洗涤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风气。

吴中四才子: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多地带有市民色彩,具体表现是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

其中以唐寅和祝允明的诗歌及生活方式最具有代表性。

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文学思想是复古,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的空廓、浮泛和八股文的负面影响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是指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涉及到众多的名词和概念。

下面对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史诗:史诗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常常描绘英雄事迹、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

史诗的典型特征包括高度叙事性、庄严雄浑的语言风格和大规模的叙事结构。

2. 诗歌:诗歌是一种通过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古代的诗歌往往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基本的韵律形式,常用来表达对自然、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感悟。

3. 散文:散文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文学形式,不受韵律和节奏的限制。

古代散文通常以散文骈文形式存在,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写实的内容展示史实、记录社会风俗和表达个人思想。

4. 词:词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立体裁,具有短小、抒情的特点。

古代的词常常以七言绝句为基本形式,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来抒发个人情感。

5. 辞章:辞章是古代文学中表达政治主张、宣传思想和批评社会现象的短篇作品。

辞章往往结构简练,文字锋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反讽意味。

6. 公案小说:公案小说是古代中国发展的一种独特文学形式,以侦探故事为主线,通常以禁令、案情、侦探过程和结案为基本构成要素。

公案小说的特点是案情复杂、结构精巧、考量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

7. 杂剧:杂剧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戏剧类型,多以讽刺、讥笑为特点。

杂剧通常以笑话、滑稽的对白和夸张的动作来展现社会中的荒谬与丑陋。

8. 传记:传记是以真实人物生平事迹为素材的文学形式。

古代传记常常以史实为基础,通过对人物经历、个性和思想的描写,展示人物的形象和价值。

9. 笔记:笔记是古代文学中记叙或评论事物的一种形式,常见于古代的学者和文人。

笔记以批注、评论、记录为基本手段,用以概括、点评、记录历史事件、文化现象或个人经历。

以上是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

这些名词代表了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和不同流派的特点,对于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xx:小说体裁之一。

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异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

唐传奇艺术构想奇怪新奇,寓于变化,表达事件简短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标记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2、文章四友: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苏滋味、杜审言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多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

内容上多为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台阁体”诗,但在诗律和诗艺研练方面为唐朝近体诗定型作出了贡献。

此中,杜审言较有成就。

3、xx 派:盛唐诗歌派别,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也称“高岑诗派”。

他们不单描述了壮阔凄凉、绚烂多彩的边塞风光,并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激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同时抒发了对战争的感情态度,思想上常常达到必定深度。

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大方壮丽的风格,氛围浓烈,境界雄浑,洋溢高昂奋斗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派别。

4、xxxx 派:盛唐诗歌派别,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又称王孟诗派。

它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川诗,以反应田园生活、描述山川光景为主要内容,作品许多的反应了安逸淡泊的思想,色彩雅淡,境界幽静,多采纳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5、险怪诗派:这是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派别,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也称“韩孟诗派”。

他们作诗不重视写实,重视主观感觉,内容态度上讲究的是苦吟,不把诗歌作为讽喻时政,干涉现实的手段,也不重视社会接受,形式上不肯意从俗趋易,追求的是独创、出奇,用语务去陈言,选择物象搜奇剔怪,风格深险古怪。

6、不平则鸣:险怪诗派的主张,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心里的不均衡,重申的是心里不平感情的抒发,它既是对创建活动产生原由的揭露,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必定。

“不平则鸣”说的另一重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怀功能。

对后辈诗歌创作有必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魏晋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所谓“风”是指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使文章表现有力。

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

2、邺下文人集团:指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

3、《燕歌行》:曹丕代表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5、《悲愤诗》:蔡琰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真实再现了汉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

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6、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7、魏晋风度:此词出自鲁迅。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自赏。

清谈、吃药喝酒。

8、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时期风貌迥异。

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这就是“正始之音”。

9、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0、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

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11、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

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

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

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7.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书上的解释: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内师心源,外师造化,要求师法自然,感悟自然,想象新颖清新,语言活泼,风格诙谐幽默,自成一体,人称“诚斋体”。

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

“诚斋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

古代文学三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三名词解释

1.西昆体:宋初三体之一,得名于杨亿所编的《西昆酬唱集》,主要收录了杨亿、刘筠、钱惟演等17人的247首诗。

此集行世后,引起青年士子的竞相效仿,人称“杨刘风采,耸动天下”。

其特点:题材内容比较狭窄,主要是怀古咏史、咏物、留恋光景;艺术上师法李商隐,诗作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辞华美,音韵铿锵。

但缺乏李诗蕴涵的人生体验和深沉感慨,往往徒具外表而缺乏内在情韵,流入为文造情一路。

但与白体诗相比,无俚俗滑易之弊,有含蓄精致之长;与晚唐体诗相比,无细碎小巧之弊,有丰瞻开阔之优,故而在当时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也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所以能风行天下20多年,这是“杨刘风采,耸动天下”的主要原因。

(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的编辑而得名,是宋初诗坛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

西昆体推崇李商隐,以对仗工稳、辞采华丽,喜用典故为艺术特征;抒写内容大致为怀古咏史、咏物和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

缺点是题材狭窄,思想内容贫乏。

)“西昆体”:得名《西昆酬唱集》:17位诗人,共247首诗,代表人物:杨亿、刘筠、钱惟演。

西昆体的题材内容,怀古咏史:《始皇》、《汉武》、《明皇》;咏物:《鹤》、《梨》、《泪》;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夜燕》、《别墅》西昆体的艺术特征,文字华美、整饬、典丽;用事深密;对仗工稳。

西昆体的艺术缺陷,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

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西昆诗派: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派(1分),因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1分)。

代表作家有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分)。

该诗派师法李商隐(1分),诗歌题材狭隘,对仗工稳,文词华美,缺乏内在的气韵(2分)。

2.江西诗派:指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主要代表人物还有陈师道、陈与义。

主要特征:在师法对象上,以杜甫为宗,学习杜诗造句谋篇的技巧;在题材内容上,多吟咏书斋生活;在诗歌语言上,提出“点铁成金”之说;在诗歌意境上,提出“夺胎换骨”之说;在诗歌创作上,喜欢用僻典,压险韵,制拗句,追求生新瘦硬的诗风。

古代文学4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4册名词解释

诸宫调1、是宋元时流行的说唱文学形式之一。

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连成长篇,说唱长篇故事,因此被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

2、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弦索”元杂剧1、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2、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3、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杂剧剧本主要由宾白、曲词、科范组成。

4、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折1、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之一,是剧情长度的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幕”。

2、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3、一般由一个套曲和宾白组成。

楔子1、是杂剧的剧本体制之一,指在一本四折之外的起交代或过度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段戏。

2、楔子大都放在全剧开头,起序幕作用,有时在两折戏中间起过度作用。

3、其特点是短小精悍,不用套曲常用两支单曲,且楔子里的单曲不限制一人主唱,任何人都可以唱。

宾白1、杂剧剧本体制之一,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2、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3、对白和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1、元杂剧剧本中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科范,简称科。

如“把盏科”、“做掩泪科”等。

王西厢1、西厢故事起源于唐代元稹《莺莺传》,经宋秦观、毛滂的《调笑令》,赵令时的[蝶恋花] 鼓子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一系列演化。

2、元代王实甫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写成戏曲,虽然故事基本相同,但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思想倾向更加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王西厢更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分享日志热门日志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分享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来源:徐木的日志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古代文学三》

《古代文学三》

杂剧一、名词解释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第三十四章散曲、南戏一、名词解释1、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2、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表演一个故事,称为套曲。

3、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4、《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保存在《永乐大典》中早期三种南戏,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5、“荆刘拜杀”:元末明初,除《琵琶记》外,还有一些较著名的南戏剧作,其中《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简称为“荆刘拜杀”。

第三十五章三国演义一、名词解释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

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

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

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三绝”:《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奸诈的曹操。

第三十六章水浒传一、名词解释1、繁本和简本: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2.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格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

自鲁迅之后,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3.元曲:散曲和杂剧(1)。

从配乐曲词的角度来说,它们可以统称为曲,同属北曲系统;(2)。

从文学分类角度来说,杂剧为综合的戏剧表演,散曲是诗歌———一种起源于民间,与音乐密切相关,字句更为参差的自由诗。

元曲作品内容上主要表现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

散曲风格明快活泼,杂剧风格多样,是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

4.宫调:就是音组,或称调门。

作用在于确定主音和限定管色高低,元杂剧中有九种宫调,统称“五宫四调”或“北九宫”,由于调门不同,在表现感情方面也有不同。

5.曲牌:即是曲谱,剧作家倚声填词,组成套曲,一套曲即一折,只能用一个宫调的曲牌6.唱词:不仅抒发人物情怀,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还能担负说理人物7.宾白:是人物自白和相互对话,现存元杂剧宾白可略分为两类,一是有韵的诗白;二是无韵的散白,常见的就有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等舞台演出:(1)一个角色主唱,主唱只能是正旦或者正末,所以有旦本和末本之分(2)科:舞台演出虚实结合,以虚为主。

元杂剧还把有关动作,表情效果等舞台指示叫科。

如两人相见为“作相见科”,思考问题“作寻思科”。

指示舞台效果的,如“作起风科”等。

科在传奇里称为介。

起霸:将军出征马鞭上的颜色代表马的颜色(3)表演城市化,根据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把生活的语言,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艺术和身段,并和音乐节奏相配合,称为形式上,技术上的规范和表现手段,诸如:唱腔板式,以及动作,台步等等。

题目正名:8.科:舞台演出虚实结合,以虚为主。

元杂剧还把有关动作,表情效果等舞台指示叫科。

如两人相见为“作相见科”,思考问题“作寻思科”。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 -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千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风雅颂:“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成为春秋三传。

是秦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叙事特征:(1)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最突出的叙事是描写战争。

(2)事件叙述颇具戏剧性。

(3)对事件因果叙述具有道德化,神秘化。

(4)很少对一个人进行集中描写,描绘的人物个性鲜明。

语言上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委曲达意,婉而有致。

8、《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三弹(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三弹(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三弹(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乐府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定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 12 类。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基本特征的概括,此时的作家主要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应场、刘桢、阮瑀、徐干)、“一蔡”(蔡文姬),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抒发了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呈现出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文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太康”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太康体”之名,始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觉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姜派词人:南宋末年,追随姜夔的词人。

先师:周邦彦。

代表人物:姜夔,史达祖,高观国,吴文英,陈允平,周密,王沂孙。

题作主要题材内容: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

特色:注重锤炼琢句,审音守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

.3.南渡词人:即指北宋灭亡后,由北宋逃到南宋的词人。

代表人物:李清照、朱敦儒。

他们都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在北宋都有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并且都已是稍有名气的词人。

靖康之变以后,他们也被迫南渡,由于政局的剧变,国破家亡,漂泊流落,使他们颇多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悲,发而为词,多有凄苦的哀叹和深沉的感伤,词风发生明显的变化。

人们习惯把宋室南渡后由北入南的词作家们称南流词人4.“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比较突出。

他们继承了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描绘清邃清幽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另一个晚唐体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其诗歌主要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与晚唐体诗人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因此是晚唐体的盟主。

5. 山谷体(黄庭坚体):指北宋后期诗人黄庭坚的诗风,因其自号山谷道人,故名山谷体。

其基本特征是求生避熟和求雅脱俗。

艺术特点有三: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树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拔,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6.半山体:王荆公体”即“半山体”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其特点:重炼意,又重修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其晚年雅丽清绝的绝句。

风格: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7.江西诗派:(1)江西诗派的得名始于北宋后期,宋徽宗初年,吕本中在其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

代表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有曹植《白马篇》、蔡琰《悲愤诗》等。

其风格特点为慷慨尚气,除此之外建安文学还有个性化创作,文坛百花齐放和文学的艺术化倾向,在骈偶对仗、用典、辞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这两个特点。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标志。

2、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时期是文学史上前继建安文学,后接太康文学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即曹魏后期的文人作家由于司马氏掌权,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阴霾,一种难以克服的幻灭感和失落感,再也没有了慷慨激昂的英风壮怀,其表达也渐渐无关现实、走向隐晦,士人大畅玄风,这就使得正始文学呈现出师心独见、使气任情和俊逸清远的意境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家有“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阮籍和嵇康,代表作品有阮籍《咏怀诗》和嵇康《幽愤诗》。

3、玄言诗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之一,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所谓玄言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诗歌主题相对单一。

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玄言诗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孙绰《答许询诗》和许询《竹扇诗》。

玄言诗的出现不仅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还以其不尚辞藻,追求诗句的言外之意,追求清新、自然、淡远的风格奠定了后世山水诗歌的一种审美基调。

同时也是说理诗写作的尝试,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

4、山水诗最早写山水诗的是东晋文人,到东晋南朝,谢灵运是第一个大规模写出山水诗的诗人。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谢灵运《登池上楼》,其诗风呈现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特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1.神话: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其特点为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分类有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盘古开天等。

其后演变分为历史化、神话流为寓言、神话宗教化。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诗三百、三百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内容包括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宴飨中的诗歌,按照音乐特色的不同,分为风雅颂,《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所使用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三家诗:春秋时贵族社会普遍传诵《诗》,后秦皇焚书禁学,《诗经》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

在汉代流传甚广,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鲁人申培公)、齐(齐人辕固生)、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

鲁、齐、韩三家诗属于今文经学派,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

《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较为晚出。

“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

三家诗先后失传,存着唯毛诗,即今之《诗经》。

待补秦汉以后,诗经因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天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博士,成为官学。

鲁(鲁人申培公)、齐(齐人辕固生)、韩(燕人韩婴)。

《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较为晚出。

“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

三家诗先后失传,存着唯毛诗,即今之《诗经》。

4.《山海经》: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里砚、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它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

因此,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赋比兴:最早见于《周诗》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对其含义诸家解释侧重不同,南宋朱熹解释为: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七月》比:以彼物比此物。

如卫风·硕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6.风雅颂:诗经按照音乐特色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又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即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7.《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在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包括虞书夏书商书。

周书四部分,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8.楚辞的内涵:“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崛起的又一座文学高峰。

(1)其本义即指楚地歌辞。

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当初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原始楚地的产物,首创者为屈原,继作者有宋玉、景差之流,故其味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专用名称。

(2)楚辞之称始见于西汉。

这时已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

至汉代,文人争相模仿,“名章继作,通号楚辞”突破含义,楚辞便成为这种特定诗体的专用名称。

(3)西汉成帝时期,刘向集录屈原、宋玉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东汉王逸继作《楚辞章句》,于是《楚辞》又作为这一诗歌总集的书名流传于世。

汉代常称楚辞为赋。

称屈原作品为屈赋。

汉人“辞赋”通称,后人沿袭,遂有屈赋、骚赋、楚赋之称。

9.春秋笔法: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史书,而以鲁国春秋为代表,它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的基础精神是道名分,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选择,以遇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春秋笔法由于受到后世儒家的尤其是公羊家的过分渲染,穿凿附会,他在现代收到了怀疑和否定,但是,春秋中的确寄寓了编修者的社会政治理想,显然孔子是通过修史书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10.春秋三传:它是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因这三部书与春秋皆有密切关系。

故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伟传述春秋而作,公羊传和谷梁传这两部书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公羊传的文章,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准确。

谷梁传议论精深。

11.《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应对之辞,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宴飨讽刺,辩论和应对之辞,其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虽然记言多于叙事,但也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总的来说比不上左传。

12.汉赋: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在古代各类文体中,其体制最为特殊。

它的特点是韵散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离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五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

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的代表。

赋是汉代盛行一时的文体。

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者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富辞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

它分为骚体赋、大赋和抒情小赋。

三个阶段:骚体赋代表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

大赋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扬雄《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以及班固、张衡的作品。

小赋的代表作家有赵壹、蔡邕等。

13.《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又称为吕览。

书中保存了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逸闻轶事,是一部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说理文的理论著作,它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其中有些文章精炼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还创作和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如察今篇先是提出了因时变法的主张,后边连用荆人涉澭和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语言来求证。

14《淮南子》:原称为《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写,共21篇,是西汉一部大的理论著作。

其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

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重点仍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注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行文多形容普涨,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

大量排比句式。

与陆贾、贾谊的文章共开后世骈文先河。

15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

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其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叙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的史记,其后以班固编纂的汉书为后世推崇。

16.乐府:汉族民族音乐。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

到汉代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

因此乐府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

后来至六朝,人们对此机构制作采集的可以和乐而歌的诗也称乐府,至此乐府演变成为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战城南》《东门行》。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国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

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候也称乐府。

乐府诗集郭茂倩17.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编选的《文选》,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和作者的五言诗起名为古诗十九首,这些诗歌反映了汉末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标志着无言古诗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坛涌现大量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饿作品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亦即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和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是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的特点。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建安风骨应该是指建安文学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

它被后世追慕,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2.《文选》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其编排方法是先将文体分为赋、诗、骚、文等37大类,再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萧统选诗歌有极大的宽容性,在标举第一流的诗人方面尽管其眼光并不是一流,但是在推崇被忽视的诗人如陶渊明、鲍照等方面有极高眼光,文选自唐代以来得到文人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形成了文选学。

3.《玉台新咏》:它是南朝徐陵所编的东周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录男女闺情之作,从内容的广泛性来看不如文选。

但是却有独特的特色,入选作品皆是语言明白晓畅,有比较重视民间文学,。

其中虽有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但是表现出真挚的爱情和妇女痛苦的作品也不少,如《羽林郎》《陌上桑》《孔雀东南飞》4.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祯为七子,孔融之外,其余六人则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

他们目击汉末的动乱,有的还经历困苦流离的生活,他们又都一定的报负,所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其中王粲刘祯的成就最为突出。

5.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在文学史上习惯于用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这时司马氏当权,政治黑暗,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格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同时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代的慷慨悲壮发展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形成所谓的正始之音,其代表诗人为阮籍、嵇康。

6.竹林七贤:正始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七人。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时颇有名声,其作品多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政治表达愤世嫉俗的情感,阮旨遥深,嵇志清俊。

7.太康诗风:指的是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在是个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

追求华丽辞藻,描写繁复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太康诗风发展了曹植词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歌的发展和声律对仗技巧成熟有推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