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之主题导学案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学案-人教课标版
姓名第三单元学案一、学习目标1.领会《丹柯》的内容和主旨。
2.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3.考察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4.认识小说主题的选择与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
二、基本要求1.领会《丹柯》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悲壮情感。
2.了解《丹柯》中“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发展要求1.读《炼金术士》,从作者对老妇人释梦、麦基洗德解天命的叙述中体会明暗交织的叙述手法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2.读《炼金术士》,能从自己对梦想的理解出发来认识牧羊人实现梦想的旅程。
3.能从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注意体会主题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四、话题:主题(教材P)五个方面:、小说的灵魂——主题、主题的形成、主题的实现、主题的选择与开掘、主题观的演变五、资料链接.高尔基(—),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岁开始独立谋生,当过学徒,做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底层社会成了他“大学”的课堂。
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于世纪年代开始创作,世纪初投身俄国革命的工人运动。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后期他则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不仅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的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堪称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小说。
.保罗·戈埃罗,年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被认为是继《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之后最受欢迎的拉美作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丹柯》优质导学案
课题:《丹柯》《炼金术士》(小说主题)学习目标1领会小说主题以及常见的表现主题的方法。
2把握小说主题与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多角度分析思考。
重点难点1小说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2小说主题的实现手段。
学法指导以教材为范例,多角度分析探讨小说主题,领会创作者意旨的同时生发自我思考。
【课前预习案】一、字词积累祈.祷(qí)荒谬.(miù)不妨.(fáng )深邃.(suì供.应(gōng )弥.天大谎(mí)黏.泥(nián )龌龊..(wò,chuò)着.迷(zháo )羊圈.(juàn )名副.其实(fù)二、文学常识1.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关乎小说价值的重要问题。
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我们将它们称为_母题____。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___母题___中去。
2.世界上仿佛就有两种文学,一种是让你娱乐,一种是让你思索或边娱乐边思索_。
作家写小说的最终目的,似乎也不外两种,讲故事__或是___讲道理。
3.表现主题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自觉的是指思索(或思想)__为目的的小说,如《丹柯》和《炼金术士》,不自觉的是指以故事___为目的的小说,如《一千零一夜》。
4.主题鲜明是小说的忌讳,因此,要形象大于思想,要模糊处理。
5、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三、知人论世■高尔基(1886-1936),苏联(国籍)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_的奠基人。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炼金术士》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炼金术士》《炼金术士》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小说的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2. 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分析小说的主题。
2.归纳小说的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独立自学】一、导入新课阿拉伯民间传说《一千零一夜》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在树下睡觉时做了个梦,梦见一个人衔着金币对他说:你的好运在波斯的一个叫伊斯法汗的地方,于是他立即踏上旅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却被警察错抓,他讲述了整个来龙去脉后,队长哈哈大笑,也对他讲了自己的一个梦:在波斯一户人家后院的树下,有一眼喷泉,喷泉下埋着宝藏。
说罢,释放了那个人。
那个人回到家中,果然在自家后院的喷泉下找到了宝藏。
预习过《炼金术士》的同学或许已经感觉到了,这个故事似乎跟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有某些相似之处。
没错,《炼金术士》就是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中的这个故事。
它的作者是巴西当代最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保罗�q戈埃罗。
下面我们先来对作家及其作品做一个了解。
二、相关知识简介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保罗・戈埃罗近年来名声鹊起,被认为是继《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之后最受欢迎的拉美作家。
他1947年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少年时期就立志写作,但母亲告诉他,在巴西想靠写作谋生是不可能的。
为此,家人甚至几次把他送进疯人院。
由于未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郁郁寡欢的戈埃罗从大学退学,一度像嬉皮士一样四处流浪,热中于炼金术、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
回到巴西后,他为摇滚乐歌星写过歌词,做过记者,办过杂志,甚至被当时统治着巴西的右派军人逮捕过,直到38岁才开始写书。
1987年,保罗・戈埃罗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纪实性作品《朝圣》。
随后又陆续出版了《炼金术士》(又译《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第五座山》《光明斗士手册》《韦罗尼卡决定去死》《十一分钟》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三单元 话题:主题 主题的形成》优质课教案_0
《小说主题的形成》教学设计--------以刘心武小说为例探究小说主旨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1、明确小说主旨的探究方法。
2、深入理解文本,能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
思维发展与提升:1、让学生能通过思维导图的方法分析小说,探究小说的主旨。
2、让学生逐渐养成全脑阅读的习惯,将我们大脑中抽象的思考过程通过图文并茂的发散性结构形象地展现在纸上,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热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1、学会鉴赏小说的方法,并且学以致用,拓展思维空间,从而继承中国小说的精华。
2 、借助《刘心武小说》,感悟刘心武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进而热爱阅读,提升本民族文化自信力。
教学重点:1、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探究小说主旨。
2、能正确绘制思维导图,用全脑阅读提升学生的智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情分析:1、学生的阅读总是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甚至有的学生根本读不懂小说,从而厌倦读书。
2、学生读小说只是关注情节,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读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3、学生学习浅尝辄止,缺乏对知识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匮乏。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1、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今天让我们一起以《刘心武小说》为例,通过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探究小说的主旨,共同感受思维导图给我们带来的无穷的魔力!2、明确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又叫思维地图,它的发明者是“世界记忆之父”托尼.博赞,是一种将我们大脑中抽象的思考过程通过图文并茂的发散性结构形象地展现在纸上的笔记方式。
它是一种思考模式,是图文笔记,是革命性的思维方式。
二、授课阶段:1、以刘心武小说《偷父》《刺青民工》《陈灰》《多一事》《碰头食》为例通过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探究小说的主旨。
通过课下个人阅读、小组互助阅读,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明确了探究小说的方法,期待同学们的表现。
2、学生自由展现自己的智性作品。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炼金术士》导学案 (无答案)
《炼金术士》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作家及作品。
2、积累字词及带有哲理的句子能力方法:1、归纳小说的主题,并能对主题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2、理解寓言作品中象征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情感意志:1、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品格。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外国小说的学习兴趣。
一、作家作品介绍:1、故事原型:《一千零一夜》第三百五十一夜的故事一个人在树下睡觉时做了个梦,梦见一个人衔着金币对他说:你的好运在波斯的一个叫伊斯法汗的地方,于是他立即踏上旅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却被警察错抓,他讲述了整个来龙去脉后,队长哈哈大笑,也对他讲了自己的一个梦:在波斯一个人家后院的树下,有一眼喷泉,喷泉下埋着宝藏。
说罢,释放了那人,那人回到家中,果然在自家后院的喷泉下找到了宝藏。
2、关于作者在从事文学创作之前,曾担任过编剧、剧场导演和记者。
后沉迷于研究炼金术、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作为嬉皮士周游世界,与一些秘密团体和东方宗教社会有过接触。
1988年,受《一千零一夜》中一个故事的启发,他创作出版了寓言故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原名《炼金术士》),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小说,被誉为“影响了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
3、关于作品美国出版的英文版封面介绍文字:“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书籍,或许几十年才出现一本,您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美国图书馆协会:“青少年最佳读物”。
法国文化部部长:“数百万读者心中的炼金术士”。
4、所获殊荣此后,保罗•科埃略又陆续出版了《笼头》、《主神的使女们》、《光明斗士手册》等多部作品,每部作品都风靡一时,使保罗•科埃略成为当今巴西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作家。
其作品现已被译成三十九种语言,在七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至一九九八年七月,共售出两千一百余万册,仅仅数年之间,他便步入世界畅销书作家的行列,成为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独》一书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拥有读者最多的拉丁美洲作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三单元 话题:主题 小说的灵魂──主题》优质课教案_10
《小说的灵魂——主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主题的形成主题的实现教学难点:1.主题的选择与开掘2.主题观的演变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学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我们都喜欢读小说,也读过很多的小说。
哪些小说属于浪漫主义的小说,哪些又属于现实主义的呢?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一、小说的灵魂——主题1、写不厌的“母题”2、主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死亡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重大主题。
海明威的小说,喜欢在死亡的环境中来体味人生,认为死亡是生命个体的必然归宿,也是对生命的最终肯定,个人的生命价值存在于生与死的拼搏之中,个体的特性将在死亡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对死亡发问开始的。
在其早期的作品《在印地安人营地》中,尼可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一次他随做医生的父亲去给当地的一位妇女接生,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做了剖腹产手术。
他看到在产妇的痛苦呻吟中一个新生命降生了,但同时也见到了产妇的丈夫因无法忍受妻子的呻吟而割喉自尽。
这一切深深刺激了尼可,于是在回家的途中他连连发问:“他干嘛自杀?”“自杀的男人多吗?”“死,难不难?”幼稚的尼克是“没有确定的能力去阻止它的知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但一个孩童一脸轻松的去思考死亡,使得许多成年人对此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话题前言 主题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三单元话题前言主题[话题诠释]小说的主题是作家的主观意图,是作家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某种意念,某种意象、意向、情绪等,它可能是一个概念,也可能是一个印象,抑或是一个冲动,一种愤慨,一点愉悦,总之可以是多种多样。
一篇小说的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一、母题与主题1.母题: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有些生活哲理、思想情感是能跨越时空而存在的,这些反复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类的精神现象和基本行为,即是母题。
如生死、爱恨、美丑、善恶等,无论古今,不管中外,在作品中都反复出现。
2.主题:是作者对母题的个人阐述与发挥。
比如生死,王羲之否定“一死生”“齐彭殇”,而同时代的很多人都与之相反,这就是对生死这一母题的个人理解。
再如,《柳毅传》写了一个英雄救美女的神话故事,最终美人嫁英雄大团圆,这是中国人对爱情的理解与向往。
又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出爱情悲剧,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阐述了爱恨情仇。
二、主题的形成主题是作者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题材的加工、提炼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主题是读者对文章中心内涵的一种独特理解。
1.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依赖人物或人物性格来表现主题,例如《丹柯》《炼金术士》《老人与海》,这类作品多采用象征和浪漫手法。
2.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世界各国的长期畅销的小说多以讲故事取胜,例如《福尔摩斯探案集》《飘》《哈利·波特》。
三、主题的表现情形1.通过小说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提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及假恶丑。
2.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3.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4.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四、分析归纳小说主题的途径1.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主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三单元 话题:主题 小说的灵魂──主题》优质课教案_15
小说的主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丹柯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学习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英雄精神。
2、学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分析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以及主题的多义性特征。
【教学重难点】1、感悟《丹柯》的多元化主题;2、运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浪漫主义、寓言、象征等手法的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读课文,正音正字,扫清文字障碍;提出疑难问题,并自己试着解答。
2、认真阅读课本p45-48知识短文《话题:主题》的相关内容,了解有关主题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听完《英雄》这首歌曲,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英雄呢?(学生答)大家的答案都非常精彩,在这儿我们先不公布标答,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
师问:回忆我们的中学课文,是谁曾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呼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是谁用饱蘸着血和泪的笔浇铸了一个饱经苦难却仍然坚强善良的母亲形象;又是谁将自己的求知若渴的童年,少年时光以及在人间的艰辛与成长?师: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本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我们同桌之间先互相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然后请代表发言。
生一:写的是一位叫丹柯的青年带领族人走出密林,让大家获得了光明和自由的故事。
生二:林子里住着一群人,后来强敌入侵把他们赶到林子深处去了。
那里环境很恶劣,他们面临死亡的威胁。
后来丹柯要带领他们走出林子,在路上遇到了很多波折。
关键时刻,丹柯把心掏了出来,心燃烧着把路照亮了。
最后人们走出了密林,成功了。
丹柯死了。
师:说得非常的准确全面,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复述情节的诀窍吗?生二:按故事情节复述概括。
抓住故事情节的开端,明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握故事情节的高潮,弄清故事情节的结局。
生三:我想补充另外一个方法——按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故事内容。
《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主题学案(3)(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主题学案(3)(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主题学案(3)组题陈桂平日期一月 22 日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主题相关知识,掌握小说主题的作用。
2、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3、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4、小说主题的选择、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
5、以《柯丹》为例,让学生获得小说主题的知识和感悟小说主题的方法。
学习重点1、了解小说主题相关知识,掌握小说主题的作用。
2、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学习难点1、探究小说主题的途径和方法。
2、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学习过程----基本思路导读:回忆自己的阅读体验,介绍主题形成的知识。
总结两类小说(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让学生明白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完成目标1、完成目标2。
导学、导思(一)小说的灵魂------主题:我国古代对主题的称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脑”等。
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
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
也叫“主题思想”。
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
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狭义指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
广义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战争主题等。
主题指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
主题在不同的文艺题材作品中有不同的称谓,一般在记事、抒情类文章和作品中称作主题,而在论述类文章中称作中心思想。
有时也称作主旨。
1、写不完的母题能够跨时空存在的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活哲理和思想感情及基本行为被称为母题,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其实就是对这些母题的个人阐释和发挥。
《丹柯》在文学史上这类“困境与殉道”的叙事模式是古今中外兼有的,从中国神话小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屠格涅夫的《门槛》、房龙的《宽容序言》,是“困境与殉道”文学母题的常见模式。
《外国小说选修》第三单元导学案
《外国小说选修》第三单元导学案编写人:赵刚审批: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14-11-20班级:小组:姓名:第一课时话题学习【学习目标】()能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能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以及主题实现的效果。
()能理解不同的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能运用话题知识,与高考链接,了解小说主题的考察类型及答题方法【学习过程】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本单元话题“主题”,圈点勾画重要的信息,并认真思考,完成以下题目。
(一)小说的灵魂主题、能够跨时空存在的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活哲理和思想感情及基本行为被称为母题,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其实就是对这些母题的个人阐释和发挥。
、如何理解主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明确:复杂性:有时,材料蕴含的思想比作家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更深厚矛盾性:材料所蕴含的思想与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正好大相径庭(二)主题的形成:、如何区分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并举例说明明确:()以思想为目的小说:依赖人物或人物性格来表现主题,例如《丹柯》、《炼金术士》、《老人与海》,这类作品多采用象征和浪漫手法。
、以故事为目的小说:世界各国的长期畅销的小说多以讲故事取胜,例如《福尔摩斯探案集》、《飘》、《哈利波特》。
(三)主题的实现、如何理解主题实现的三个特点?明确:()小说忌讳主题鲜明,源于主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形象大于思想,是说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模糊处理,小说的主题通过对材料的客观描述、隐语、象征暗示出来,就有了多种可能。
(四)主题的选择和开掘、如何理解小说与“当下”的关系?明确:指小说主题中的精神高度,永恒地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之中雨果的《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拥有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
、什么是永恒的主题?永恒主题,爱情、亲情、友情、真善美等。
、主题的千锤百炼,指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五)主题观的演变、主题观如何演变的?明确:、由单纯到复杂,指小说主题由单一、明确向深刻、重大的发展。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三单元复习学案(教师)
一.字词整理 重点一:小说主题特点:小说主题呈现的含蓄性(作者):象征手法、一语双关小说主题理解的多义性(读者): 正反研究每个对象研究每个对象的四种关系: 1.个人与自我的关系 2.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点二:如何提炼主题?(读者)1.由表及里 (直接反映) (站在特定时代) 2.以点带面(侧重于主观) (直接反映) 提炼主题:现象 —— 本质3.以小见大(侧重于客观) (直接反映) (象征)4.由正而反 (间接反映) 由反而正以《面包》为例:情节:偷面包,掩真相;均面包,相推让。
1.由表及里 在战后物质匮乏年代,夫妻在困境中互相关心、互相激励。
2.以点带面 ①由夫妻间的爱到家庭中成员之间的爱,到对整个家庭的厚爱。
②由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激励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百姓之间的激励。
3.以小见大 由一个家庭的砥砺精神到整个国家的砥砺精神:预示着民族从废墟中崛起。
4.由正而反 由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到控诉罪恶的战争,呼唤人类的和平。
四.考点梳理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mǐn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ōu歌与追求。
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mâi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
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
这样的小说,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yùn含其中的深刻思想。
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
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话题:主题小说的灵魂──主题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话题:主题小说的灵魂─
─主题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概述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题
2、了解小说主题形成的多种途径
2学情分析
一般能感知部分主题,难以全面或深入挖掘;对于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感等类型的主题缺乏感知。
3重点难点
了解小说主题的多种途径
引导学生多方位教全面的理解主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篇富有激情的小说高尔基的《丹柯》,通过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分析了小说多样化的主题,这个单元学习的话题是“小说的主题”,今天我们就话题以及昨天下发的几篇小说阅读,再深入研究研究小说主题的一般表现形式以及探索途径。
2【讲授】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PPT展示)
①以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表现或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或假丑恶。
②通过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来反映社会现象,针砭时弊。
③以人物的生活经历、心理情感等,反映某一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④以寓言形式,寄寓人生哲理。
⑤以互相关联的人物构建社会环境,或直接以某种社会环境为背景,反映时代特征及特定时代下人物的情感、精神世界。
2012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主题)word教案
《第三单元:主题》教学案黄岩中学郭杰老师整理学习目标1.领会《丹柯》的内容和主旨。
2.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3.考察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4.认识小说主题的选择与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
基本要求1.领会《丹柯》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悲壮情感。
2.了解《丹柯》中“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发展要求1.读《炼金术士》,从作者对老妇人释梦、麦基洗德解天命的叙述中体会明暗交织的叙述手法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2.读《炼金术士》,能从自己对梦想的理解出发来认识牧羊人实现梦想的旅程。
3.能从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注意体会主题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一、话题:主题(教材P45)五个方面:小说的灵魂——主题主题的形成主题的实现主题的选择与开掘主题观的演变二、资料链接1.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当过学徒,做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底层社会成了他“大学”的课堂。
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20世纪初投身俄国革命的工人运动。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后期他则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不仅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的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堪称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小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三单元 话题:主题 小说的灵魂──主题》优质课教案_4
《小说的灵魂——主题丹柯》教学设计说明《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的话题是“主题”,《丹柯》这是一篇寓言体小说,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主题是复杂多元的,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小说的主题的关键词都是“英雄”。
我的教学扣“英雄”展开,通过“英雄的考验”、“英雄的选择”、“英雄的毁灭”这样一个阅读思路指导学生,品味形象,探讨“悲剧英雄”的主题,学生对英雄的内涵有个新的认识,英雄不仅是光荣的,也是要承受考验,用悲悯和爱战胜自己内心,要有牺牲奉献精神,还要承受因思想行动走在前列而不被理解的先驱者的悲剧命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悲剧是什么”作为起点,“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围绕“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如何毁灭”、“为什么毁灭”这一线索展开。
探究悲剧原因是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在于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的色彩,丹柯那颗骄傲的、燃烧的心最终却被踏为蓝色火星,显出主题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止步于让学生了解丹柯是一个勇敢坚强、敢于牺牲的英雄形象,而是要通过丹柯的悲剧原因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看到简单故事背后的深刻,这里涉及到理解困境中人性的高尚与懦弱,理解英雄丹柯是先行者、高贵者,也是孤独者、悲壮者,英雄是伟大的,也是孤独的,丹柯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哀也是先驱者的悲剧。
教学最后还是回到悲剧是什么,通过悲剧让我们看到什么,有了前面的讨论,“悲剧英雄”这一主题的理解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最后通过文末“蓝色火星”的理解,学生认识英雄虽死、精神不灭的悲壮和崇高。
《小说的灵魂——主题丹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形象对比分析,认识人物形象,理解英雄的内涵。
2、通过悲剧原因探究,理解英雄的悲剧性意义,领会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教学重难点】探究悲剧原因,理解英雄的悲剧性意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鲁迅二、整体感知,简要复述故事1、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先请同学简要复述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之“主题”导学案高二年级主备人:张莉莉时间:2014 年 5 月 27 日“主题”描述1.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关乎小说价值的重要问题。
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我们将它们称为“母题”。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去。
2.世界上仿佛就有两种文学,一种是让你娱乐,一种是让你思索或边娱乐边思索。
作家写小说的最终目的,似乎也不外两种,讲故事或是讲道理。
3.表现主题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自觉的是指指以思索(或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如《丹柯》和《炼金术士》,不自觉的是指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如《一千零一夜》。
4主题鲜明是小说的忌讳,因此,要形象大于思想,要模糊处理。
【认知】■论述(“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因此你对小说拥有绝对的发言权)1.《丹柯》的主题明确:通过描写青年丹柯牺牲自己带领族人克服重重困难走出黑森林的故事,歌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和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丹柯悲剧命运的沉痛哀思。
2.《炼金术士》的主题明确:少年寻宝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每个人的财富都在自己身边,但要敢于去追求,这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并做好经受艰难的考验的准备。
即使最终没能实现,而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它使你远离平庸和无为。
■梳理:从这两篇小说中摘录几句富有意蕴或能够揭示主题的句子(不少于5句),然后选出其中一句点评。
摘录:①人们老是坐着在想,可是任何一桩事情——无论是工作也好,女人也好,都不会像愁思那样厉害地使人身心疲乏。
②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③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
④我只会释梦,不知道怎样把梦想变为现实。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生活要靠女儿供养的原因。
⑤好象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别人该怎样生活,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该怎样,就像释梦的老妇人,不知道如何把梦变为现实。
⑥在那个时候,人们敢于去梦想,也敢于去企慕那些他们希望发生在自己生活里的奇迹。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神秘的力量试图证明,实现天命是不可能的事。
⑦不管你是谁,也不论你做些什么,当你真心梦想着什么的时候,你最终一定能够成功。
⑧“人们很早就开始学习生活的道理,”老人说道,带着一种痛苦的表情,“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早早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人生就是如此。
”⑨如果你一开始便把自己还没到手的东西预支给别人,那你就会失去为之奋斗的愿望。
……让你知道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其代价……⑩你的财宝所在之处,也将是你的心灵所在之处。
⑾男孩告诉他自己,在实现自己天命的旅程中,他已经学会了他需要知道的一切,经历了他可能梦想到的所有事情。
⑿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自家的后院里建一座金字塔。
点评示例⑿:牧羊少年圣地亚哥历经艰险来到埃及的金字塔下寻宝,最后却被告知,宝藏就在他的国家西班牙的原野上,最后他终于“知道了他的财宝的藏身处”。
其实,真正的宝藏不是金钱、珠宝,一个有梦想并且为之而努力奋斗的人,他会把身边的一切都当作财富,包括厄运、挫折等。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蕴藏着财富的金字塔,它不在埃及,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自己的后花园里。
【探究】■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①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明确:“林子”指困难、逆境、厄运等,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挫折,也可理解成整个民族遭遇的灾难和困境。
“尽头”则是“有限”的意思。
这句话表明困难和挫折都是有限的,只要努力坚持、竭力争取,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赢得成功。
②金字塔看起来在冲着他笑,他也回报它们以笑,他的心充满了欢乐。
明确:男孩没能在金字塔找到财宝,但他的心还是充满了快乐。
这是因为他虽然没能在金字塔下找到财宝,但他知道了财宝的藏身之处,这也就同样达到了目的。
而且他经历了这些苦难和考验,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浅析小说《丹柯》的悲剧色彩。
明确:鲁迅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小说《丹柯》的悲剧色彩也正是从英雄丹柯的毁灭上体现出来的。
族群后有强敌环伺,前临不测之险地,正当他们准备去做奴隶时,美少年丹柯横空出世,被族群推举出来带领大家。
但一遇到密林的阻隔,族人们就开始抱怨,而大雷雨来临时,众人更是对他争相诋毁、责难,甚至要“弄死他”,为了中止人们毫无作用的抱怨,尽快带领大家走出森林,他毅然掏出了自己那颗真诚的、燃烧的心。
然而,当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踏灭。
小说的悲剧性不仅仅体现在英雄的毁灭上,英雄不当毁灭而被毁灭,毁灭之后却还不为那些被拯救的人所理解,这才是真正的的悲剧之所在。
链接高考一、考察类型高考对小说主题的考查,常见问题有:1.请总结小说的主旨(或概括小说的主题)。
2.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3.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4.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是什么?5.你能举例说明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吗?另外,还包括对小说题目双关意义的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对有关深化主题的语句的理解等。
二、答题指津1.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1)从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典型环境的精当描写。
(3)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作品中具体、个别的事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普遍现象。
这5种方法可以相互结合,并非完全独立。
2.主旨的概括形式:(1)通过……赞扬了……(2)批评了……三、典题例析(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后的黄豆爷爷是染布的。
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
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
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
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
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
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
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
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
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
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
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
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
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
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
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
没钱,就赊账。
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
大染坊被抵了赌债。
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
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
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
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
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
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
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
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
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
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
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
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
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
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
他疯了。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
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当然没有。
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
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
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作答时,一要观点鲜明,有自己的合理的依据,二要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观点合理,能根据文章内容作出合理分析即可。
四、即时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梦记博尔赫斯阿拉伯历史学家艾尔·伊萨基叙说了下面的故事:“据可靠人士(不过唯有真主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慈悲为怀、明察秋毫的)说,开罗有个家资巨万的人,他仗义疏财,散尽家产,只剩下祖传的房屋,不得不干活糊口。
他工作十分辛苦,一晚累得在他园子里的无花果树下睡着了,他梦见一个衣服湿透的人从嘴里掏出一枚金币,对他说:‘你的好运在波斯的伊斯法罕,去找吧。
’他第二天清晨醒来后便踏上了漫长的旅程,经受了沙漠、海洋、海盗、偶像崇拜者、河流、猛兽和人的磨难艰险。
他终于到达伊斯法罕,刚进城天色已晚,便在一座清真寺的天井里躺着过夜。
清真寺旁边有一家民宅,由于万能的神的安排,一伙强盗借道清真寺,闯进民宅,睡梦中的人被强盗的喧闹吵醒,高声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