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分析法实验报告
荧光染色观察实验报告
荧光染色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观察荧光染色在生物样品中的应用,了解荧光染色的原理以及其在显微镜下的观察效果。
实验原理:
荧光染色是利用荧光标记物与样本中的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检测。在该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种常用的荧光染色剂——荧光素腺苷酸(Fluorescein Phosphoramidite, FAM)作为荧光标记物。荧光素腺苷酸在体
系中将与目标分子发生共价结合,并在激发光的照射下,发出独特的荧光信号。
实验步骤:
1. 洗涤载玻片:将载玻片置于洗涤液中,如去离子水中,轻轻移动片子使之均匀受液浸润,然后将其取出放在纸巾上晾干。
2. 准备标本:取一小块细胞组织或细胞液,均匀涂抹在已经晾干的玻片上。
3. 固定样品:将玻片连续沉浸于冰冷的乙醇/醚混合溶液中,
静置5-10分钟,然后将其自然晾干。
4. 涂抹荧光素腺苷酸:将0.2%荧光素腺苷酸溶液均匀地滴在
玻片上,使其完全覆盖样品,然后将其在黑暗条件下孵育10
分钟。
5. 洗涤载玻片:将载玻片再次焯洗于去离子水中,冲洗半分钟,使荧光素腺苷酸不结合的部分被洗去。
6. 制备荧光显微镜片:利用玻片夹轻轻将载玻片与另一块干净的玻片夹紧,并将两片之间多余的液体抹去。
7. 观察荧光信号:将制备好的荧光显微镜片放入荧光显微镜仪器中,利用激光或特定波长的光源照射样品,并通过目镜或摄像机观察样品显现的荧光信号。
实验结果: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使用荧光素腺苷酸染色的细胞组织或细胞液会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信号。这种信号可以使样品中的目标分子在背景中清晰可见,从而方便我们对细胞结构和组成进行观察和研究。
核黄素测定实验报告
核黄素测定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八荧光光光度法测定核黄素的含量
实验八荧光光度法测定核黄素的含量(见教材p118)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荧光法测定核黄素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荧光光度计的操作和使用。
二. 实验原理
某些具有π-π电子共轭体系的分子易吸收某一波段的紫外光而被激发,如该物质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则会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吸收的一部分能量而回到基态。建立在发生荧光现象基础上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子荧光分析法,而常把被测物称为荧光物质。在稀溶液中,荧光强度IF与入射光的强度I0、荧光量子效率?F以及荧光物质的浓度c等有关,可表示为IF=K?FI0εbc。式中为比例常数,与仪器的参数固定后,以最大激发波长的光为入射光,测定最大发射波长光的强度时,荧光强度IF与荧光物质的浓度c成正比。
核黄素(维生素B2)是一种异咯嗪衍生物,它在中性或弱酸性的水溶液中为黄色并且有很强的荧光。这种荧光在强酸和强碱中易被破坏。核黄素可被亚硫酸盐还原成无色的二
氢化物,同时失去荧光,因而样品的荧光背景可以被测定。
OHHO
OHH3CHNOOHOHHOOHH3CH3C-2HH3CH二氢化物在空气中易重新氧化,恢复其荧光,其反应如下:
核黄素的激发光波长范围约为440—500nm(一般为440nm),发射光波长范围约为510—550nm(一般为520nm)。利用核黄素在稀溶液中荧光的强度与核黄素的浓度成正比,由还原前后的荧光差数可进行定量测定。根据核黄素的荧光特性亦可进行定性鉴别。
注意:在所有的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核黄素受阳光直接照射。
光合强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光合强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测定植物光合强度,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实验器材与试剂:
1. 辐射计:用于测定光照强度。
2. 荧光分析仪:用于测定植物叶片的荧光发射。
3. 植物样品:选取叶绿素丰富的植物品种,如菠菜、马铃薯、豌豆等。
实验原理: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过程之一,它需要光能量、水和二氧化碳来完成。在光的刺激下,叶绿体内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并传递给反应中心的光合色素a,使其激发到激发态,进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电子传递作用,最终将光的能量转化为ATP和NADPH,为生命体提供化学能。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的荧光是一个重要的供应能量的漏斗,也是测定光合强度的一种方法。
实验步骤:
1. 采取标准叶片:选取健康的植物标准叶片,切成方便放置的小片,尽量避免机械损伤,放在阴凉处至少30分钟以达到光
适应状态。
2. 测定荧光信号:将叶片放入荧光分析仪中,测定其荧光发射强度(Fv/Fm),用于评价叶片光系统II的效率。
3. 测定辐射信号:通过辐射计测定光照强度,参数包括光照时长、波长、照射面积等。
4. 计算光合强度:根据荧光分析仪与辐射计的结果,计算出光合强度。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设计,我们测定了三种不同的植物标准叶片的光合强度,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植物光照时长(min) 光照强度(μmol/m^2·s) 荧光发射率
(Fv/Fm) 光合强度(μmolCO2/m^2·s)
菠菜 60 500 0.81 15.3
马铃薯 90 700 0.75 18.9
豌豆 120 800 0.68 21.6
免疫荧光技术实验报告
免疫荧光技术实验报告
免疫荧光技术实验报告
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通过将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来检测和定位生物
分子的方法。本实验旨在探究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验证其
可行性。
一、实验原理
免疫荧光技术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
种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即兔抗小鼠IgG。首先,将小鼠IgG注射到兔体内,
兔体会产生针对小鼠IgG的抗体。然后,将这些抗体与荧光染料标记,形成荧
光标记的抗体。当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小鼠IgG结合时,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
察到荧光信号。
二、实验步骤
1. 准备样本:将小鼠IgG溶解在缓冲液中,制备不同浓度的小鼠IgG溶液。
2. 固定标本:将小鼠IgG溶液滴加到载玻片上,使其均匀分布,并用乙醇固定。
3. 孵育抗体:将荧光标记的兔抗小鼠IgG加入载玻片上,与固定的小鼠IgG反应。
4. 清洗样本:用缓冲液洗涤载玻片,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5. 观察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载玻片上的荧光信号。
三、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荧光显微镜下载玻片上出现了荧光信号。荧光的强度与
小鼠IgG的浓度成正比,即小鼠IgG浓度越高,荧光信号越强。这表明荧光标
记的抗体与小鼠IgG发生了特异性结合。
四、实验分析
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和定位生物分子。
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地将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小鼠IgG结合,形成荧光信号。
这表明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特定抗原,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信号。
免疫荧光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研
分子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12含量实验报告
分子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12含量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
分子荧光法定量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
【实验目的】
1.掌握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维生素B2的基本原理。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结构及性能,掌握其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
荧光是光致发光。任何荧光物质都具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发射波长总是
大于激发波长。荧光激发光谱是通过测定荧光体的发光通量随波长变化而获得的光谱,反映不同波长激发光引起荧光的相对效率。荧光发射光谱是当荧光物质在固定的激发光源照射后所产生的分子荧光,是荧光强度对发射波长的关系曲线,表示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相对强度。由于各种不同的荧光物质有它们各自特定的荧光发射波长,可用它来鉴定荧光物质。有些发荧光的物质其荧光强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故可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维生素B2溶液在430~440nm蓝光的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荧光峰在535nm 附近。维生素B2在pH=6~7的溶液中荧光强度最大,而且其荧光强度与维生素B2
溶液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荧光光谱法测维生素B2的含量。维生素B2在碱性溶液中经光线照射会发生分解而转化为另一物质一光黄素,光黄素也是一个能发荧光的物质,其荧光比维生素B2的荧光强得多,故测维生素B2的荧光时溶液要控制在酸性范围内,且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在稀溶液中,荧光强度F与物质的浓度C有以下关系:
F=2.303ΦT0Ebc
当实验条件一定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F=Kc
【仪器与试剂】
1.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型号:F2500
HITA[H));1cm石英比色皿l:50mL容量瓶
荧光分析法实验报告
荧光分析法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荧光分析法的原理和应用;
2.学习使用荧光分析法测定样品中的荧光物质的含量。
实验仪器和试剂:
1.荧光分光光度计;
2.紫外灯;
3.导流管;
4.水样、标准品等。
实验原理:
荧光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吸收紫外或可见光而发射荧光的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当物质受到紫外或可见光的激发,电子跃迁至激发态,然后通过非辐射跃迁回到基态,释放出荧光。测量荧光的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
实验步骤:
1.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稀释至合适的浓度;
2.调节荧光分光光度计:设置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
3.激发样品:打开紫外灯,照射样品;
4.测量荧光:将激发波长切换至发射波长,测量样品的荧光强度;
5.绘制标准曲线: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测定其荧光强度,绘制荧
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曲线;
6.计算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根据样品的荧光强度和标准曲线,计
算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实验结果和分析:
通过测量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的荧光强度,绘制了荧光强度与浓度的标
准曲线。然后测量了待测样品的荧光强度,并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
目标物质的浓度为X mg/L。
结论:
本实验成功使用荧光分析法测定了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为X mg/L。实验总结:
1.样品的选择和处理要准确;
2.标准曲线的绘制要准确,标准品的浓度要覆盖待测样品的范围;
3.实验现场要保持黑暗,避免外界光源对结果的干扰。
2.马志刚等.分析化学实验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2024.。
过氧化氢的荧光实验报告
过氧化氢的荧光实验报告
【知识文章】过氧化氢的荧光实验报告:深入探索其特性与应用前景
导语: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过氧化氢的荧光实验报告。我
们将介绍过氧化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然后详细描述荧光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和观察。我们将探讨过氧化氢荧光实验在生物医学和环
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让我们开始这个有趣而有价值的实验之旅吧!
一、过氧化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1.1 过氧化氢的定义及结构
过氧化氢,化学式为H2O2,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氧化性。它由两
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在分子中的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一
条氧键连接。过氧化氢分子具有较高的活性,能够与其他物质发生反
应并释放氧气。
1.2 过氧化氢的制备
过氧化氢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备,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将氢气与氧
气在特定条件下直接反应生成。另外,过氧化氢还可以通过将氢氧化
物与过氧化物反应而得到。
1.3 过氧化氢的性质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为液体,遇热会分解成水和氧气。它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在水溶液中能够与许多物质反应,产生氧气和水。由于其活性较高,应使用时需小心操作。
二、过氧化氢荧光实验:步骤、结果和观察
2.1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过氧化氢的荧光性质,并对其光谱特性进行研究。
2.2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定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取一小部分放入试管中。
2. 使用紫外光源照射试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并记录荧光现象。
3. 将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光谱分析,记录其吸光度和发射光谱。
4. 分析光谱结果,探讨过氧化氢荧光的特性和机理。
2.3 实验结果和观察
荧光分析法实验报告
荧光分析法实验报告
荧光分析法实验报告
引言
荧光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测量物质在光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来确定物质的含量。本实验旨在通过荧光分析法测定某种食品中的某种添加剂的含量,并探讨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原理
荧光分析法基于物质在光激发下发射荧光的现象,其原理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激发:通过特定波长的光源,将待测物质激发至激发态。
2. 发射:激发态的物质在短暂停留后,会自发地返回基态,并放出能量。这部分放出的能量即为荧光。
3. 分析:通过测量荧光的强度,可以推断出物质的含量。
实验步骤
1. 样品制备:将待测食品样品取出,按照一定比例加入适当的溶剂中,使其溶解。
2. 荧光测量:将样品溶液放入荧光分析仪器中,选择适当的激发波长和检测波长,进行荧光测量。
3. 标准曲线绘制:制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按照相同的步骤进行荧光测量,并记录荧光强度值。
4. 数据处理:根据标准曲线上的浓度-荧光强度关系,推算出待测样品中添加剂的含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经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待测食品样品中添加剂的含量。通过与
标准曲线的对比,可以看出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
仍需注意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光源稳定性:光源的稳定性对荧光分析的结果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实验过
程中,要确保光源的稳定性,避免光源波动导致结果误差。
2. 样品制备: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对样品造成
影响。同时,样品的溶解度也需要考虑,以确保样品完全溶解。
3. 光谱干扰: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其他物质的干扰,导致荧光信号的混杂。因此,在选择激发波长和检测波长时,需要注意避免其他物质的干扰。
荧光分析法实验报告
荧光分光光度法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学习荧光光谱仪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3、学习激发光谱、发射光谱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 实验原理
荧光分光光度法(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FS )通常又叫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所需样品量少等特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痕量分析技术。荧光(fluorescence )是分子吸收了较短波长的光(通常是紫外光和可见光),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射出比照射光波长较长的光。由此可见,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
任何荧光物质都有两个特征光谱,即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和发射光谱(emission spectrum )或称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 )。激发光谱表示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绘制激发光谱时,将发射单色器固定在某一波长,通过激发单色器扫描,以不同波长的入射光激发荧光物质,记录荧光强度对激发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激发光谱,其形状与吸收光谱极为相似。荧光光谱表示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的相对强度。绘制荧光光谱时,使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通过发射单色器扫描以检测各种波长下相应的荧光强度,记录荧光强度对发射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可用于鉴别荧光物质,而且是选择测定波长的依据。
荧光强度(F )是表征荧光发射的相对强弱的物理量。对于某一荧光物质的稀溶液,在一定波长和一定强度的入射光照射下,当液层的厚度不变时,所发生的荧光强度和该溶液的浓度成正比,即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2
荧光分析法测定邻羟基苯甲酸和间羟基苯甲酸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2.掌握邻间羟甲基苯甲酸的荧光性质。
二、实验原理
使用荧光光度计测定邻—羟基苯甲酸(亦称水杨酸)和二组分混合物的荧光强度,邻—羟基苯甲酸(亦称水杨酸)和间—羟基苯甲酸分子组成相同,均含一个能发射荧光的苯环,但因其取代基的位置不同而具不同的荧光性质。在pH= 12的碱性溶液中,二者在310nm附近紫外光的激发下均会发射荧光;在pH= 5. 5的近中性溶液中,间—羟基苯甲酸不发荧光,邻—羟基苯甲酸因分子内形成氢键增加分子刚性而有较强荧光,且其荧光强度与pH= 12时相同。利用此性质,可在pH= 5. 5时测定二者混合物中邻羟基苯甲酸含量,间—羟基苯甲酸不干扰。另取同样量混合物溶液,测定pH= 12时的荧光强度,减去pH= 5. 5时测得的邻—羟基苯甲酸的荧光强度,即可求出间—羟基苯甲酸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
日立M85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
10 ml 比色管;
分度吸量管。
试剂:
邻羟基苯甲酸标准溶液:60 u g/ml(水溶液);
间羟基苯甲酸标准溶液:60u g/ml(水溶液);
Hac-NaAc缓冲溶液:47gNaAc和6g冰醋酸溶于水并稀释至1L,得pH5.5的缓冲液;
NaOH溶液:0.1 mol/L。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配置标准系列和未知溶液
1、分别移取0.40,0.80,1.20,1.60,和2.00 mL邻羟基苯甲酸溶液于已编号的10mL比色管中,各加入1.0mLpH 5.5 HAc-NaAc缓冲液,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荧光分析法测定邻-羟基苯甲酸和间-羟基苯甲酸实验
实验五 荧光分析法测定邻-羟基苯甲酸和间-羟基苯甲酸
学号36010712 姓名 张中豪 实验日期 2009 年 3 月 16 日 第 一 组
同组姓名 张雪、张琳琳、傅磊、洪延 1. 学习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教师评定 .
【实验目的】
2. 用荧光分析法进行多组分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
1、荧光分析法原理:
当被测物质受到光照后,被测物分子吸收了具有特征频率的辐射能,分子从基态上升到激发态,分子在较高能级的激发态时,它可能处于激发态中各种振动状态的一种。然而由于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同类分子或其他分子的碰撞,而失去振动能级,降低至激发态时的最低振动能级,在此过程中并不发光。但当分子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至基态的各个不同的振动能级时,则以光的形式辐射出能量,所辐射出的光既是荧光。
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与其浓度、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如体系的pH 、温度)有关。而且与体系所吸收的激发光强度成正比,则:
0()F I I =Φ−
式中,F 为荧光强度;0I 为入射光的强度;I 为通过厚度为b 的介质后的光强度;Φ为量子效率,为发射的光子与吸收的光子之比。又比尔定律可得:
0(110)bc F I ε−=Φ−
式中,ε为荧光分子的摩尔吸光系数;b 为液槽的厚度;c 为荧光物质的浓度。对于很稀的溶液,投射到样品溶液上被吸收的激发光不到2%时,即bc ε<0.05时,则上式可近似写为:
02.303F I bc ε=Φ
当入射光强度一定时,实验条件一定时,则 : F Kc =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实验
实验报告内容
一、实验目的
1.了解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X射线荧光分析法用于物质成分分析方法和步骤;
3.用X荧光分析方法确定样品中的主要成分。
二、实验原理
利用初级X射线光子或其他微观离子激发待测物质中的原子,使之产生荧光(次级X射线)而进行物质成分分析和化学态研究的方法。按激发、色散和探测方法的不同,分为X射线光谱法(波长色散)和X射线能谱法(能量色散)。
三、实验仪器
X射线荧光分析仪
四、实验步骤
(一)实验参数选择
1. 阳极靶的选择:
选择阳极靶的基本要求:尽可能避免靶材产生的特征X射线激发样品的荧光辐射,以
降低衍射花样的背底,使图样清晰。不同靶材的使用范围见表1-1。
表1-1 不同靶材的使用范围
必须根据试样所含元素的种类来选择最适宜的特征X射线波长(靶)。当X射线的波长稍短于试样成分元素的吸收限时,试样强烈地吸收X射线,并激发产生成分元素的荧光X 射线,背底增高。其结果是峰背比(信噪比)P/B低(P为峰强度,B为背底强度),衍射图谱难以分清。
X射线衍射所能测定的d值范围,取决于所使用的特征X射线的波长。X射线衍射所需测定的d值范围大都在1nm至0.1nm之间。为了使这一范围内的衍射峰易于分离而被检测,需要选择合适波长的特征X射线。详见表1-2。一般测试使用铜靶,但因X射线的波长与试样的吸收有关,可根据试样物质的种类分别选用Co、Fe,或Cr靶。此外还可选用钼靶,这是由于钼靶的特征X射线波长较短,穿透能力强,如果希望在低角处得到高指数晶面衍射峰,或为了减少吸收的影响等,均可选用钼靶。
荧光定量PCR实验报告
荧光定量PCR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定量PCR技术
2、学习如何制备PCR反应体系
3、了解实时荧光PCR数据分析
4、检测DNA含量
二、实验原理
荧光定量PCR技术是一种基于PCR扩增原理的DNA分析方法,可定量检测DNA的含量,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等领域。该技术主要依靠荧光标记物,结合荧光信号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PCR反应过程中,引物与模板DNA结合后在酶的催化下形成新的DNA链,每个PCR循环会翻倍模板量。PCR扩增的温度曲线显示,PCR反应初期呈指数上升阶段,后期呈平台期,最后呈线性上升期。荧光定量PCR技术基于PCR反应的初期、指数上升阶段的振幅与CT值(Crossing Threshold,荧光信号的阈值值点)之间的关系,对样品中靶序列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三、实验步骤
以10μL体积计算,将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制备如下表:
试剂名称一次浓度最终浓度10μL体积
SYBR Green 1x 1x 1μL
dNTPs 10mM 0.2mM 0.2μL
MgCl2 25mM 3mM 0.3μL
Taq DNA Polymerase 5u/μL 0.04u/μL 0.04μL
Forward Primer - 0.2μM 0.2μL
Reverse Primer - 0.2μM 0.2μL
Template DNA - 1ng-100ng 1μL
ddH2O - - 7.24μL
2、装载PCR板
将PCR反应体系均匀装到PCR板中,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① 每组实验会使用96孔PCR板;
② 取出PCR板后,先用蒸馏水清洗;
荧光光谱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4-1 荧光光谱
【摘要】激发态分子返回基态而产生光辐射的跃迁,称为辐射跃迁,即荧光。本实验利用RF-5301PC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了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2溶液的光谱特性。固定激发光波长,扫描发射光波长,得到荧光发射光谱;固定发射光波长,扫描激发光波长,得到荧光激发光谱。
【关键词】荧光,光谱,激发,发射
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以物质发射的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为依据进行定量分析及以荧光光谱的形状和荧光峰对应的波长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称为荧光分析法。在荧光分析中,将荧光分为自然荧光和人工荧光,本实验所述荧光为自然荧光,即无须经过处理,当受到激发光照射时就能产生荧光的现象。
一、实验目的
●理解并掌握荧光产生的机理。
●学会测定不同浓度物质溶液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荧光射光谱。
●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
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1.产生过程(如图1)
●光吸收:荧光物质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此时,荧光分子处于激发态。
●内转换:处于电子激发态的分子由于内部的作用,以无辐射跃迁过渡到低的能级。
●外转换:处于电子激发态的分子由于和溶剂以及其他分子的作用,以及能量转移,
过渡到低的能级
●荧光发射:如果不以内转换的方式回到基态,处于第一电子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
荧光光谱分析法范文
荧光光谱分析法范文
荧光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技术,通过测量荧光现象来获
取样品的信息。荧光现象是指物质在受到激发能量后,能够吸收光能并发
出比激发光更长波长的光。荧光光谱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快速、灵敏、无损、非接触等优点。
荧光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激发光与样品相互作用,使样品分
子在激发态上升能级,然后再通过跃迁回低能级释放能量,发出比激发光
更长波长的荧光光。样品吸收光能时,激发态电子从基态电子能级跃迁到
激发态电子能级,此时会发生非辐射跃迁,从而使样品发出荧光。不同的
样品具有不同的荧光特性,因此荧光光谱分析法可以用来研究不同样品的
物性、结构、成分等。
荧光光谱分析法常用的仪器是荧光光谱仪,其工作原理与分子吸收光
谱分析仪类似,只不过荧光光谱仪是通过测量样品发出的荧光光强度来获
取信息。荧光光谱仪由光源、激发系统、样品室和光谱检测系统组成。光
源产生激发光,经过激发系统照射到样品上,样品吸收光能后发出荧光,
荧光经过光谱检测系统测量荧光光强度,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得到荧光光谱图。
1.高灵敏度:荧光光谱分析法能够测量非常低浓度的荧光物质,通常
灵敏度比吸收光谱分析法高几个数量级。
2.高选择性:荧光光谱分析法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可以通过改变激发
波长或捕获荧光发射光波长来选择性地分析目标物质。
3.宽线性范围:荧光光谱分析法的线性范围较宽,可以在不同浓度下
进行定量分析。
4.快速:荧光光谱仪具有较高的数据采集速度,可以实现快速分析。
5.无损、非接触:荧光光谱分析法不会破坏样品,可以对非接触样品
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2片剂中核黄素含量实验报告结果分析(共7篇)
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2片剂中核黄素含量实验报告结果分析(共7篇)
实验报告2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
实验项目: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
【实验题目】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
【实验目的】
1、掌握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维生素B2的基本原理。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结构及性能,掌握其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
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VB2)是橘黄色无臭的针状结晶。其结构式为:
由于分子中有三个芳香环,具有平面刚性结构,因此
它能够发射荧光。维生素B2易溶于水而不溶于乙醚等有
机溶剂,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稳定,光照易分解,对热稳定。
维生素B2溶液在430~440nm蓝光的照射下,发出绿
色荧光,荧光峰在535nm附近。维生素B2在pH=6~7的
溶液中荧光强度最大,而且其荧光强度与维生素B2溶液
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荧光光谱法测维生素B2的
含量。维生素B2在碱性溶液中经光线照射会发生分解而
转化为另一物质——光黄素,光黄素也是一个能发荧光的
物质,其荧光比维生素B2的荧光强得多,故测维生素B2的荧光时溶液要控制在酸性范围内,且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在稀溶液中,荧光强度F与物质的浓度c有以下关系:F=2.303ФI0εbc
当实验条件一定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呈线性关系:F=Kc
这是荧光光语法定量分析的依据。
【主要仪器与试剂】
主要仪器:F-2500 HiTachi荧光分光光度计;1cm石英皿;50mL 容量瓶;5mL移液管;烧杯;胶头滴管
试剂:维生素B2标准溶液:未知液4
【实验内容及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分光光度法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学习荧光光谱仪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3、学习激发光谱、发射光谱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 实验原理
荧光分光光度法(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FS )通常又叫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所需样品量少等特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痕量分析技术。荧光(fluorescence )是分子吸收了较短波长的光(通常是紫外光和可见光),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射出比照射光波长较长的光。由此可见,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
任何荧光物质都有两个特征光谱,即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和发射光谱(emission spectrum )或称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 )。激发光谱表示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绘制激发光谱时,将发射单色器固定在某一波长,通过激发单色器扫描,以不同波长的入射光激发荧光物质,记录荧光强度对激发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激发光谱,其形状与吸收光谱极为相似。荧光光谱表示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的相对强度。绘制荧光光谱时,使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通过发射单色器扫描以检测各种波长下相应的荧光强度,记录荧光强度对发射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可用于鉴别荧光物质,而且是选择测定波长的依据。
荧光强度(F )是表征荧光发射的相对强弱的物理量。对于某一荧光物质的稀溶液,在一定波长和一定强度的入射光照射下,当液层的厚度不变时,所发生的荧光强度和该溶液的浓度成正比,即
该式即荧光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使用时要注意该关系式只适用于稀溶液。 三、
仪器与试剂 F-4500荧光光谱仪;比色管(10mL );牛血清白蛋白(BSA )
四、 实验内容
1、 开机准备:接通电源,启动电脑。打开光谱仪主机电源,预热15分钟。
2、 运行FL solution 软件,设定检测方法和测量参数:
EX (激发波长):280nm
EM (发射波长):340nm
EX 扫描范围:210nm ~330nm
EM 扫描范围:290nm ~450nm
EX 缝宽:2.5nm ,EM 缝宽:2.5nm
扫描速度:240nm/min
PMT 电压:700V
3、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绘制:
先固定激发波长为280nm ,在290~450nm 测定荧光强度,获得溶液的发射光谱,在343nm 附近为最大发射波长λem ;再固定发射波长为λem ,测定激发波长为200nm ~λem 时的荧光强度,获得溶液的激发光谱,在280nm 附近为最大激发波长λex 。
4、 退出FL solution 软件,关闭光谱仪主机电源,关闭计算机。
Kc
F
五、 数据处理
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分别绘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图 280300320340360380400420440460
200
400
600800
1000342nm
i n t e n s i t y wavelength/nm
激发光谱图
200220240260280300320340
200
400
600800
1000
283nm i n t e n s i t y wavelength/nm
由图可知,发射波长为342nm ,激发波长为283nm 。
六、 思考题
1、 画出荧光光谱仪的基本结构图。
2、荧光光谱仪与紫外光谱仪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答:紫外光谱仪的检测器与单色器在一条直线上,测的是透射光;而荧光光谱仪的检测器与单色器成90度角,测的是物质发射光,这样可以减少或者消除背景干扰,提高灵敏度。
3、如何绘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曲线?
答:先固定激发波长为一波长λ1(一般为340nm),在λ1~700nm测定荧光强度,获得溶液的发射光谱,在图上找出最大发射波长λem;再固定发射波长λem,测定激发波长为200nm~λem时的荧光强度,获得溶液激发光谱,找出激发波长λex。可以在仪器上显示出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曲线,也可以将实验数据的TXT文档在Origin软件里面进行处理得到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