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公车改革
申论制度案例分析模板范文
【标题】申论制度案例分析:以XX为例探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导语】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XX地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为例,分析了改革的主要内容、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路径提出了建议。
【一、案例背景】XX地区近年来积极探索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以解决公务用车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旨在建立节约、高效、透明的公务用车管理体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公务出行效率。
【二、改革内容】1. 制定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明确公务用车的范围、标准、配置和使用要求,加强对公务用车的规范化管理。
2. 实行公务用车集中管理:将公务用车纳入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车辆利用率。
3. 推行公务用车租赁制度:对于非定向公务出行,优先采用租赁方式,降低公务用车成本。
4. 严格公务用车审批程序:加强对公务用车出行的审批管理,防止公车私用、滥用等问题。
5. 建立公务用车信息公示制度:公开公务用车配置、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三、改革成效】1. 公务用车成本下降:通过集中管理和租赁制度,降低了公务用车的运行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 公务出行效率提高:车辆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提高了车辆利用率,缩短了公务出行时间。
3. 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严格审批程序和信息公示制度,减少了公务用车领域的腐败现象。
4. 社会满意度提升:公务用车改革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提升了政府形象。
【四、存在问题】1. 制度执行力度不足:部分单位对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存在漏洞和死角。
2. 车辆配置不均衡:部分地区和单位公务用车配置标准过高,导致资源浪费。
3. 监管机制不健全:公务用车监管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
4. 公众参与度不高:公务用车信息公示制度尚未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五、建议】1. 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强化对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执行,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申论之公车改革
车治理:不妨先易后难,但要公众监督到位2011年02月24日08:35南方网社论我要评论(3)字号:T|T公车监管成为广州“两会”焦点话题。
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在参加“两会”分组讨论时,主动谈起广州公车监管措施。
未来,广州市公车将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经批准非公务用车将采取有偿使用措施,试点单位估算,拟按照每公里1.5~1.7元收费。
公车监管和治理的必要性无需再赘一词,监管和治理的终极目标也应该早有共识:杜绝公车私用,遏制“特权车”现象,大幅减少公车费用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份额。
对照这一目标,广州准备实行的“GPS定位跟踪”、“有偿私用”显然还有相当距离。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新举措才引发了争议。
有的质疑其“给公车私用披上了合法外衣”,有的认为这是叠床架屋,可能导致在为安装GPS系统支付巨大费用后而收效甚微,有的则直言这仍然不过是内部监督……这些观点不乏合理的一面,作为正视民意的政府,欲推行这一措施就有必要做好一些前期的工作。
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具备公信力的数据,能够说明新举措的未来前景。
GPS治理公车模式是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进的,媒体也报道称试点的单位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似乎均为试点单位自说自话,如果没有足够权威的数据证明这一治理模式的确好用,要让公众相信不久的将来,“每辆公车年节省费用在7000元以上”也许确有一定难度。
这可能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的认真评估,而这种评估当然应建立在对利弊客观公正分析的基础之上;其次,有政协委员质疑,公车安装GPS系统产生了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建议既是反腐之举,就应在设备的招投方面符合规范,这些很有预见性的建议当能被相关部门所吸纳。
广州治理公车的新举措尚未正式实施,舆论即风生水起,这充分说明了公车治理问题的热度及高敏感性。
客观地讲,这种舆论环境既是公车治理的动力,也可能令其重陷曲折反复之地。
正如苏志佳所坦言,希望推行之前“不要沸沸扬扬,还没推就好多问题了,很难推的嘛”。
时政备考: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15届高考政治备考: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一、【背景材料】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全文向社会公布。
按照这一方案,中国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社会化,并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意见》用于全面指导公车改革,阐明了公车改革的意义,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细化了公车改革主要任务,对健全公务用车管理和保障制度、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提出了要求。
《方案》明确了参改范围、人员范围、车辆范围和车改任务。
其中,车改的四大任务是:(1)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改革党政机关(包括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2)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经过了反复的研究测算,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辖区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行政级别和实际承担的工作职务等因素。
(3)妥善安置司勤人员:要以人为本,对因取消公车而失岗的司勤人员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主要采取内部安置的办法,用多种方式保障其能够继续就业。
要做好相关司勤人员的人事劳动关系变更、经济补偿发放、社保关系处理等工作,充分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4)规范处置公务用车:对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制定了规范处置办法。
通过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
这项工作一定要公开、规范,要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理论分析】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公车改革终启“货币化”大幕
此外,车改还要加上参改车辆处置(如拍卖)带来的收入,每年新建停车泊位的费用等开支,同时还要减掉司勤人员安置等成本支出,贾康认为,考虑这些因素后,综合节支率可提到50%左右。
根据改革方案,取消公车后,各级党政机关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中央国家机关改革方案中明确了补贴标准,即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这种将公务用车“货币化”的模式此前一些省市已有过尝试。1993年,广东东莞沙田镇取消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改发交通补贴。它的最终目标是取消所有公车,一度被认为是“最彻底的公车改革”。2004年,这种模式在珠三角地区多个城市试点推行。因为客观上增加了公务员的现金收入,货币化模式一直难逃“车改等于公务员加薪”的非议。
中央单位今年公车支出降7%
此前一则测算结果被广泛引用,全国的公车费用达3000亿元。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则预计,如果以3000亿元为依据,那么车改到位后,每年减少的支出将超过1500亿元。
他算了一笔细账,以中央国家机关单位本级为例,以涉改车辆上一年在中央级的实际运营经费支出及相关人员经费支出总额为基数,以今后仅需于年度内开支的所有公职人员的交通补贴发放数来对冲,可算出相对应的实际支出总规模将从基数水平下降约7%。
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公车改革终启“货币化”大幕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力度的公车改革”拉开大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6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改为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也就是说,此轮公车改革将彻底推进“货币化”模式。
押中申论作文
押中申论作文题目:公共交通出行的改善方案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改进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改善方案,以期在公共交通出行领域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
通过增加公共交通的运营线路和班次,减少乘客等待的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同时,增加公共交通车辆数量,缓解交通压力,提升通行的舒适度。
此外,提供更多的换乘站点和换乘信息,方便乘客在不同线路间快速转换,进一步提高出行便利度。
其次,要大力发展智能化公共交通系统。
通过引入智能支付系统,实现快速便捷的乘车体验,提高乘车效率。
同时,在公共交通车辆上安装实时导航系统,帮助乘客规划最佳出行路线,减少堵车时间,提升通行速度。
此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公共交通的运行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出行质量。
第三,鼓励绿色出行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自行车道和步行街,鼓励市民通过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进行短途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此外,支持发展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让更多人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出行工具,有效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改善交通状况。
最后,加强公共交通的宣传和推广。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交通管理知识讲座、发布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市民对公共交通的认知度,鼓励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同时,将公共交通的好处,如环保、节能和舒适等方面进行宣传,增强市民对公共交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要改善公共交通出行,政府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
通过增加投入、智能化、绿色出行和宣传推广等手段,可以逐步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市民的出行体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申论热点之公车改革
【社会问题的背景】(1)2010年3月底,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同时,要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
(2)广东公车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东莞市沙田镇。
该镇从1993年起取消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改发交通补贴。
在2003年开始的大规模车改中,东莞仍领跑在前。
2004年年底,东莞完成了市直党政机关车改;2005年10月前,镇街车改完成。
车改后,东莞公务员交通支出节约了一大笔。
最早车改的沙田镇,车改前该镇机关每年交通费用为84万元,车改后为38万元。
全市各个镇区车改前3年平均每年公务员交通费为11759.64万元,车改后每年公务交通费用测算为8875.97万元,节省了近3000万元。
在东莞公务用车的改革中,最引人关注的第一件事便是车改后公务员个人的交通补贴标准。
在天涯等论坛上当时火热的帖子是《天!东莞车改科员有1000元补贴》。
东莞市一局级机关公务员蔡先生告诉记者,“老百姓意见那么大,不可能不顾及的”。
后来车改方案正式出台,科员的车补为800元。
对于大多数公务员来说,这个补贴标准还算满意,“车补基本上能满足需要了”。
(3)“三水区自2004年6月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先后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车改。
”佛山三水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水区的公车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当时开创了广东车改先河。
“车改前做了近一年的调研!”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调研后得出结论:“不如把公车拍卖,这样车改就一步到位了。
”2004年7月4日,佛山市三水区公车首场拍卖会如期举行,首批79辆拍卖公车共吸引了1312名竞拍人参与竞拍。
“公车拍卖,那是从没见过的新鲜事。
”参加过公车拍卖的私企业主黄先生回忆说,当时他看中的一辆丰田起拍价为7.2万元,最终以16万元成交,他因出价少没得到“心头好”。
三水区分五批拍卖公车367辆,成交总价3738.26万元。
车改后,三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支出分别每年至少降低700多万元和60多万元,节约率在30%以上。
公务员申论范文:公车治理
公务员申论范文:公车治理导读:本文公务员申论范文:公车治理,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背景材料】近日,有消息称,由国管局牵头联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七个部门负责修订的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基本会签完毕。
该修订方案中规定:正部级官员用车排气量不高于2.5升、35万元,副部级官员不高于2.5升排气量、30万元,而一般公务用车则被限定在1.8升排气量及16万元以内。
【名师解析】治理公车,关键不在于给公车的配置制定标准,而是公车的性质要回到姓"公"不姓"私"。
既然购买公车的钱来自纳税人所交纳的税,性质是公款,公车的用途也是作为公务使用,那么,公车理应从标准制定、购买与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应当有公众参与、公众决策、公开透明。
姓"公"不姓"私"的公车,首先从公车使用的标准上,就要有公众的参与、决策。
什么人可以配置什么级别的车,各地都制定了许多标准,但恕我直言,这些标准都是使用公车的人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他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标准如何确定也没有向公众说明理由,在使用公车上,更是公私不分。
公车要姓"公",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公车消费的预算上要向公众及其代表公开,要经过代表审议,受到公众的监督。
现在,每年提交给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报告,只有一个笼统的项目,根本看不出"三公消费"到底有多少,对于"公车消费",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解释说,现在财政上的预算科目没有这一项,政府支出中有"购置费支出",这个范围很广,既包括汽车,也包括桌椅板凳,也包括办公用品、电脑、纸张等等,细还细不到每一项的支出。
正因为如此,公众连公车的数量都是一头雾水。
以北京市为例,今年4月份,北京市相关部门发文通报,目前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总量4.9万辆。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及答案:公车改革
标准表述: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按照节俭、高效、廉洁的原则,继续推进公务消费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
长期以来,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和公费旅游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公消费”。
一般认为,三公消费每年耗资9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约占全国财政支出的六分之一。
公车改革进行了十几年,每次改革都能吸引一阵子公众的眼球,每次改革也都在公众的关注后止步。
产生这种怪现象的原因相当复杂,也相当简单。
往大了说,是因为使用公车的“特权一族”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公车制度与实际情况两层皮;往小了说,舆论在公车改革问题上忽冷忽热,进退失据,对不改革公车制度的城市视而不见,对“勇吃螃蟹”的城市大施口水,使尝试公车改革的城市成了被枪打的“出头鸟”。
舆论应跳脱偏颇狭隘的视野,站在中央政策方向上,站在大局的高度全面公车改革的利弊,对利国利民的大胆尝试应当鼓励;地方有关政府应将改革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依靠各方合力,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使公车改革得以持续深入推进,圆满实现其初始目的。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及答案:公车改革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给定资料1、2011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
会议强调,应当清醒地看到,财政预算公开工作进展不平衡,公开还不够细化,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
必须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建立健全公开机制,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一要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
案例分析:公车改革
标题标题标题 标题标题
福建电大PPT内页(1) 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 正文正文正文正文正文
案情(三)
艰难的改革:愈演愈烈的公车腐败,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财政 负担,而且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随着改革的深 化,公车改革终于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继政府办公设备采购招 标、移动电话配置改革之后的又一改革焦点。尤其是近两年,公 车改革确实在一些地方热闹过一阵子。不少地方根据公务交通费 用分配的工资化和公务用车的社会化改革方向,陆续出台了各自 的改革方案。但从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 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已走过了18个年头,然而迄今 为止,总体上仍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头绪。
案情(四)
其间曾涌现出“大庆模式”、湖南长沙“好帮客模式”、 “昆明模式”、“杭州模式”等颇具代表性的改革模式,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然后,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不少地方公车改革 根本就没有启动;有些地方虽然改革了拿了“车贴”,但原有 的公车仍然保留;有些地方虽然名义上改了,实则换汤不换药, 反而出现了新的乱摊派。事实上,从近期传媒和市场反馈的信 息来看,在大多数地区,“公家”依然是汽车市场的最大“买 主”,尤其在商务轿车和中高档轿车领域,公车消费所占的比 例更是高达90%以上,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高达1500亿元2000亿元。
分析要点(二)
参考答案(二): 1.“公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用公款购买、用 于公务活动的车辆。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公车改革是为 了改变公车开支过大、存在着严重浪费的现象。 2.但是,我国的公车改革却不得不搁浅。其主要原因大致 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1)改革标准不统一、有些地区超过社会承受能力。从案例 中可以看出,各个地区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了自己的改革 方案,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为公车改革政策的制定与执 行增加了难度。
北京三支一扶考试:申论热点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北京三支一扶考试:申论热点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北京三支一扶:为了帮助广大三支一扶考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动态,丰富时政知识,中公教育三支一扶考试网更新汇总最新的国内时事政治为三支一扶考生朋友提供一份完整的时事热点资料,同时也为时事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了解中外时事的平台。
【背景链接】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文件指出:“按照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推进廉洁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
”“按照节约成本、保证公务、便于操作、简化档次的要求,合理确定各职级工作人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具体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 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集中用于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补贴总额的10%。
统筹资金使用要公开透明,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单位自行制定。
”政策一出,社会一片叫好之声。
【标准表述】[权威论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习近平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习近平[公车改革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务用车一直实行实物供给制度,对保障公务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传统公务用车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社会对此反映强烈。
第一、公务用车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亿元,其中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达60%左右。
2016上饶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全面展开公车改革
2016上饶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全面展开公车改革【导读】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各位考生提供《全面展开公车改革》,帮助考生丰富热点话题知识,剖析答题技巧。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背景资料】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治理腐败、厉行节约、整治庸懒散作风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也标志着中央新一届领导人在反腐倡廉及改进工作作风方面的决心和信心,如今公车改革也成为了国内的一大热点话题,可能成为今年安徽省考的一个备选热点范畴。
【标准表述】我国目前公车总量为200多万辆,除了医院、学校等行政事业性单位以及国企和部队以外,每年公车消费支出大约在1500亿元至2000亿元。
这一数据正以每年20%的速度向上增长。
同时,公车超编现象也十分严重。
再加上我国现行的公车管理制度一直未有改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原有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也越发明显。
公车改革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实现公车改革制度后,交通费用支出明显减少,财政支出得到有效控制。
2.杜绝工作时间公车私用的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
3.外出办理公共事务时,不得超额使用,超过费用需自费使用,能够很大程度上促使公务人员高效率低成本完成工作,也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4.通过公车使用补贴,有利于公车使用过程中的有效监管。
也有利于机关行政后勤管理更加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5.政府在提供公车使用和司机配置中,能规范和约束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取消领导配专车配司机与其他人员一样上下班,也可以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具体措施】第一,对超编超标车辆、变相专车、公车私用等违规问题全面清查,为推行公车改革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数据。
第二,制定公车购买标准,需适当降低。
第三,由于公务交通补贴属于公务活动消费补贴,不属于个人收入范畴,可以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
第四,政府设立的服务中心与租车公司两种方式合理并用。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之公车改革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之公车改革公车是指政府对公务用车的管理进行调整和的过程。
公车旨在解决政府公务用车管理不规范、滥用、浪费等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加政府透明度,并以此提升政府形象与公众满意度。
我国自1992年开始推出公车政策,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整,公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下是一项关于公车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地区政府在2024年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公车,旨在解决公车使用不规范、行驶里程较长、维修费用高等问题。
前,政府拥有大量的公务用车,包括领导干部的专车和不同部门的公务用车,而这些车辆的使用管理不够规范,导致资源浪费和不公平现象。
措施:1.减少公务用车总量:政府对每个单位的用车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并将用车总量限制在合理范围内。
2.停止购置豪华车辆:政府规定公务用车不得购置豪华车辆,要求所有车辆都符合国家的能耗标准。
3.推广共享用车:政府鼓励单位之间共享用车,减少重复购置,提高车辆利用率。
4.严格管理公车使用:政府建立了公车使用的审批制度,并加强对公车使用情况的监督,如定期公示行驶里程、使用情况等。
5.加大公车维修管理力度:政府加强对公车维修的管理,规定维修费用必须合理,对违规维修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成效:1.资源优化配置:公车总量减少,使政府在采购、燃料、维修等方面的开支大幅减少,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提高工作效率:公车使政府工作人员在出行时更容易选择适合的交通工具,减少时间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3.增加政府透明度:政府公示公车使用情况,增加了政府的透明度,让公众更了解政府的用车情况。
4.提升政府形象:公车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廉洁政府的期望,也提升了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5.减少腐败现象:公车使政府更便于监督,减少了公车使用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不足与展望:公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单位对公车的需求仍存在滥用和浪费的情况。
其次,公车实施尚不完全,一些地方政府和机关单位未能充分贯彻落实。
2015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素材:以“公车改革”为主题 - 副本
【文章素材】[标题示例]1、打中“七寸” 避免公车改革走样2、公车改革以公心树公信3、公车改革就是一项权力改革4、新一轮公车改革仍需警惕“下有对策”[开头示例]1、一直以来“徐步缓行”、“刑难上大夫”的公车改革,如今终于有了加速的迹象。
中央发文明确要求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并以货币化补贴的方式取而代之,且明确给定了时间表。
官员“出无车”,可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年来干部待遇的一个重大转折。
2、两千多年前齐国有个叫冯谖的谋略家,跑到丞相孟尝君家里做门客,所求待遇就是食有鱼、出有车、家有养。
由此可见,公车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为官的标配。
取消公车,将广大公务人员回归到正确的权力观上,可见,取消公车是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是顺应民心民意之举。
[结尾示例]1、想要确保公车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仍然需要有严格细化的制度及执行力。
公车改革的真正“七寸”,不是对于超标公车个案的查处,而是在于对三公开支的收紧与严控,唯有真正管住了公车消费的经费源头,公车改革才不至于陷入“下有对策”的困局之中。
2、“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回首公车改革的历程,我们已经“摸着石头”探索了20个年头。
蓄之愈久,其发必烈,现在,公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社会公众翘首以待,正可谓势在必行、功在必成。
对社会而言,多一些耐心,对改革者多一点理解和支持,汇聚各方力量,就一定能让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在闯关夺隘中驶向目的地。
3、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八项规定”带有徙木立信的作用。
而此次公车改革作为一项社会舆论长期关注和期待的重大改革,更具有一种面向公众乃至世界,树立和宣示改革信心和决心的作用。
它让那些对改革心存侥幸或持怀疑态度的人们正视改革的锋芒所向;让那些对改革抱有期待和希冀的人们更加坚定信念而投身其中。
河北站/?wt.mc_id=bk10887保定站 /?wt.mc_id=bk10887。
2022年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点--“最严车改如何“最严
2022年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点--“最严车改如何“最严目前我国到底有多少公车,一直以来见仁见智,但“车轮子腐败”却
是不争的事实,它已成为官场腐败的突出表现形式之一。
但尽管从中央到
地方的公车改革新招、奇招迭出,但成效却不甚了了。
此番“史上最严车改”的公车专项治理,能否到达预期目标,收到良好成效,还有待时间和
实践的检验。
公务车改革提了多年,为什么进展缓慢,阻力很大?因为它触动的是
庞大的官员群体的利益。
公车问题的根源,在于公车的使用者花钱没有规矩,本质上是支配财力的公共权力“私有化”,是公车腐败。
笔者以为,
公车改革不能就事论事,必须跳出公车改革来谈公车改革。
对公车私用的问题,各地大多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轻度处分,力促他们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说公车公用
品性质“鼓励”了“搭便车”行为的动机,那么公车使用信息不对称就使
公车私用成为现实。
同时,由于信息不公开,公车使用的合理性也无人监督,公车滥用的行为也不能得到有效制止。
只有让以往不为纳税人能够直
接监督的公务消费活动,逐渐走到“阳光下”,让公车使用公开化、透明化,并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让老百姓和纳税人有知情权、
监督权,在制度上让百姓参与公车改革的决策,才能彻底消除滋生腐败的
土壤。
热点解析-杭州公车改革-
杭州公车改革从2009年起,杭州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公车改革,所涉100多个单位分三批进行车改。
所有局级领导干部全部取消专车,自行解决出行问题,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经过两年多时间,市政府的公车数量从1200辆到400多辆左右,总量减少了三分之二。
截至目前,除了市级四套班子领导,公、检、法及3个驻外办事处以外,其他党政机关、参工单位、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初步完成了车改。
杭州公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
单轨制,即公车上缴统一处理;货币化,即向公务员发放“车贴”;市场化,即成立公车服务中心,将留用车辆进行市场化管理。
杭州有关部门对车改前后财务开支进行比较发现,两年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3442万元。
“杭州车改”在受到舆论肯定的同时,也遭遇了一些质疑,最多的意见集中于“车贴”。
图片来源:人民网对于杭州公车改革,有人认为有效遏制了腐败,有人有异议,你怎么看?解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公车多、财政开支大、滥用公车等现象的存在,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减少行政费用支出,缓解国家财政负荷过重的状况,杭州适时出台公车改革政策,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初显成效。
首先,降低了行政成本。
杭州公车改革的两年时间里,公车总量减少了三分之二,节约财政支出30%以上,两年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三千多万元,节约的财政资金相当可观。
其次,遏制了涉及公车腐败的问题。
车贴直接打入公务员市民卡,专用交通事务支出,不能取现;对于留用公车统一调配,实行市场化有偿使用等,从源头上遏制了化公为私、专家费用等腐败行为,有利于减少“官本位”思想,防止职务消费的不正之风。
而且,车改以后,超标超编配车、公车私用、公车乱停、公车违章等问题举报明显减少。
最后,适当保留部分公车并补发车贴,行政效率未受影响。
虽然公车改革之后部分公车上缴,但是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慢慢的适应,公务活动并未受到影响,行政效率没有明显降低。
公车改革是缓解目前行政成本过高的一个折中之策,有利于节能减排和节约开支,但是车改政策还有不完美之处,对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争议也较多。
公车改革-案例材料
公车改革案例材料1:公车改革的全国图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出现了公车改革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要求:“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
”1997年5月,中纪委、监察部部署在全国开展治理奢侈浪费工作。
在这个大背景下,广东省首开我国公车改革试点。
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了《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部分中央机关进行车改试点,同时,浙江、江苏、湖南、重庆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启动车改试点。
199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车改在当时引起了全国轰动。
但这次车改却逐渐淡出时代舞台,如今已鲜有大庆车改现状的报道。
第二次浪潮:2001年,江苏省从单个乡镇车改试点开始,扩展到300多个乡镇。
此后,湖南省资兴市,浙江省杭州市、义乌市,江苏省江阴市,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相继开展了公车改革。
2003年进行的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车改、河南省郑州市车改,2004年进行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车改、山东省威海市车改,被视为第二代车改中的领军者。
第二代车改的策划、安排,结果、成效都比第一代更加成熟完善。
第三次浪潮:2009年至今,此次浪潮中企业集团和乡镇的基层改革基本退去,各县、市和省级层面的党政机关成为改革主角。
表3详细列出了自1995至2012年间《人民日报》涉及“公车改革”实践现象的改革对象和主要做法。
图1:从《人民日报》报道看公车改革三次浪潮表2:《人民日报》1995-2012地方公车改革报道概况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表3:《人民日报》报道的地方公车改革概要材料2:2012温州车改视频:《新闻调查》20121117材料3:2013年11月2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第五章公务用车第二十五条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降低行政成本,建立符合国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之公车改革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之公车改革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之公车改革第一部分背景知识链接1、公务用车公务用车又称公车~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为了行使权力、履行职务职能而用于工作、业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由国家财政购买和维护的各类汽车。
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党政机关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根据主要使用者不同~公务用车可以分为领导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
所谓领导用车是为了方便具有一定领导职务~行使一定领导权力~承担一定责任的领导同志及时有效地进行工作而配备的专车和相对固定用车,一般公务用车是指为了方便普通办事人员行使行政权力。
处理行政事务而配备的公务用车。
二者的区别在于车的使用与人相对分离~在实际中表现为:领导用车为较为高级的小汽车~一般公务员用车为多座的中型或大型汽车。
根据我国的政治制度~党政机关在实际生活和政治生活承担着统治和行政职能~为党政机关配备公务用车是为了便于统治和加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使党政机关的人、信息和物资能够高效配臵提高行政效率~有效地应对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2、国内外公车管理制度(一)我国公车改革发展历程我国的公务用车制度是参照苏联的公务用车制度建立的~按照干部级别和干部编制配备公车。
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沿袭了解放初期的供给制。
1979年中共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详细规定了公车的配备及使用权限。
1981年中央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汽车配备和用油定量包干的暂行办法》~规范了公车的配备及编制问题。
1983年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任副部长、副省长以上干部生活待遇的几项暂行规定》~对领导干部汽车配备做了相应规定。
1984年以后对公务用车配备有所放松~各机关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竞相购买共买公车。
为解决公车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1994年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之公车改革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之公车改革公车是指对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使用的公务车进行,以减少公车数量、优化使用管理方式,提高使用效能和节约资源。
公车是近年来各国普遍进行的一项重要政策。
在中国,公车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此项旨在解决过去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公务车使用频繁、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加强用车管理,提高公务车使用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强党风廉政建设。
公车的背景是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公众对政府的要求从简单的物质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此外,公车还是中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降低公务车数量、规范使用、加强管理,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的形象。
对于公车,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文件,明确了公务车的种类、使用范围和管理标准。
其次,政府加强了公务车的使用监管,建立了统一的用车申请、审批和管理机制。
再次,政府减少了公务车的数量,降低了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的用车规模。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公务车的维修和保养,提高了车辆的使用寿命和利用率。
最后,政府通过加强对公务车使用人员的培训和监管,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和责任意识。
公车的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公车数量大幅减少,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用车成本大幅下降。
其次,公车使用更加规范,公务车的使用范围和时长受到了严格控制,减少了非法用车和滥用车辆的现象。
再次,公车使用效率得到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或机关之间能够更好地共享车辆资源。
此外,公车还改变了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的工作风格,促进了一种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
然而,公车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个别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存在对不够积极的情况,不愿意降低用车规模,或者私底下以其他形式取代公车。
此外,公车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公车销售、维修、保养等相关产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为了进一步推动公车,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公车的力度,坚决贯彻执行相关政策文件,使公车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公务员面试热点之取消一般公务车
公务员面试热点之取消一般公务车【热点链接】11月27日据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简称《条例》),其中规定,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理论深喉】各地治理公车腐败收效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般公务用车数量持续膨胀,其使用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公车利益群体”,超标购置、配备公车和公车私用等违规行为尾大不掉,而且随着一般公务用车数量不断扩大,违规购置、配备、使用公车的行为日渐泛滥,对违规行为的监管成本也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形成“公车数量越多—违规行为越普遍—治理难度越大—公车数量越多”的恶性循环。
[意义]《条例》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这是一项釜底抽薪式的重大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等于取消了公车违规购置、配备、使用等公车腐败行为的载体,也“取消”了监管公车的成本和惩治公车腐败的难度。
从《条例》的表述看,“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是一个明确的全称判断,没有留下“逐步取消”、“原则上都要取消”之类的回旋余地,这意味着,中央届时将下达统一的“取消令”,规定在某个时间段之内,各地各级党政机关及所有由财政拨款购置运行公车的单位,所有的一般公务用车都必须取消,改由市场化、社会化渠道提供公务出行服务。
[注意问题]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之后,需要特别注意两方面的问题,避免公车改革异化走样。
其一,按照《条例》规定,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都必须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但是,非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受此限制,这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往往与党政机关有着密切关系,如何防止党政机关以各种名义,向这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借用”车辆,如何防止党政机关将公务出行成本转嫁给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将是有关职能部门、监管部门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
山西公务员考试面试备考:公车改革 面壁终到破壁时
山西公务员考试面试备考:公车改革面壁终到破壁时中办、国办昨日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公车改革全面启动,副部级以下领导用车将取消。
公车改革是当下改革焦点,为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是维系民心、凝聚共识的关键。
但,由于涉及利益群体多,情况复杂,监督困难,也使公车改革步履艰难,愿望与现实之间常有落差。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在坚定地推进公车改革,从1994年《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到今天,20年间掀起三次高潮,一次比一次力度更大,要求更严格,执行更坚决,正是这持续不懈的努力,令公车消费这块坚冰不断化解,而新的方案更是将公车改革推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公车改革,意味着对积累千年的特权观念发起挑战,使我们在文化上真正适应现代性;意味着将反腐推向深入,用法律来取代小圈子共识;意味着权力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践行权为民所用;意味着减轻公共财政负担,真正实现利为民所谋。
然而,有改革就可能会有抵抗改革的力量,从既往经验看,不能期望僭用权力者长时间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或许会用信息遮蔽的手段来逃避监督,用种种“技巧”来暗渡陈仓,以达到继续蚕食公共利益的目的。
这就是为什么,严控过后,一些部门、地区会出现公车消费报复性反弹的现象,有时反弹力度甚至超过改革前。
公车改革难,但只能迎难而上,因为在今天,它是一个标尺,标志着改革的前进与挫折。
群众满意与否,对改革的信心如何,都会受到这个标尺的影响。
事实证明,在关键地带,改革必然要经历一个反复争夺、不断博弈的过程,只有正气最终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才能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决定了,不放弃每个阵地,一步步扩大成果,才能将改革进行到底。
新方案的发布,标志着公车改革已步入新的阶段,它让我们看到曙光,也提醒我们做好艰苦努力的准备。
抓好落实,群策群力,终将实现跨越。
因为改革如长江大河,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它的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三水区自2004年6月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先后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车改。”佛山三水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水区的公车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当时开创了广东车改先河。
“车改前做了近一年的调研!”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调研后得出结论:“不如把公车拍卖,这样车改就一步到位了。”
(3)严格强化对确需保留公车的监管。严格公车编制和配置标准;对公车实行统一车牌标志,统一喷涂车体,统一标明使用单位和举报监督电话,便于社会监督。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或在公车上安装行驶记录卡。
(4)公车出行要登记时间、事由、目的地、里程,乘车人和司机要分别签字,公车用后一律入库,并定期公布用车记录;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将对公车使用的监督纳入到纪检监察工作的范围,将交通补贴经费的发放纳入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公车使用效率和监管水平。
在东莞公务用车的改革中,最引人关注的第一件事便是车改后公务员个人的交通补贴标准。在天涯等论坛上当时火热的帖子是《天!东莞车改科员有1000元补贴》。东莞市一局级机关公务员蔡先生告诉记者,“老百姓意见那么大,不可能不顾及的”。后来车改方案正式出台,科员的车补为800元。对于大多数公务员来说,这个补贴标准还算满意,“车补基本上能满足需要了”。
(10)国外及地区公车管理对策借鉴。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公车管理方面都有一些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借鉴他们这些成熟的做法及经验,对于加强我国公车管理与改革,缩减公车消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对日本、英国、德国、瑞典、芬兰、美国、印度、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务用车管理情况分析和研究,他们一些具有共性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
(5)公车没了,出外办公是否不方便,而且交通费还得自掏腰包,公务员们会不会为省钱干脆直接“省事”偷懒呢?记者询问目前仍在职或刚离职的9位街道正职及中层干部,都得到了正面的答复,“没听说过谁为省钱而偷பைடு நூலகம்不干活的”。
珠江新城一街道科级干部A向记者直言,“没车确实不好开展工作”。他说,以该街道办事处为例,副科以上超过九成的公务员都买了车,尤其是近年来车价一直在下降,“公务员的收入稳定,福利也好,买部经济型车还是没问题”。
(6)2004年8月,广州市监察局在答复一位政协委员的提案时提到天河区车改后预计每年可节约158万元。先后在街道做主任、书记近6年的B认为自己没沾车补的光,他拿最高档2800元/月的车补,除了送送孩子上学,偶尔周末家庭旅游,绝大部分里程都是公务。“新车只保养,每月还能剩个三四百块;但是里程数过了10万公里,修车次数多了,每月有时还得倒贴点钱”;“更何况买新车是自己家拿了20多万,车辆折旧都自掏腰包”。
(2)广东公车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东莞市沙田镇。该镇从1993年起取消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改发交通补贴。
在2003年开始的大规模车改中,东莞仍领跑在前。2004年年底,东莞完成了市直党政机关车改;2005年10月前,镇街车改完成。
车改后,东莞公务员交通支出节约了一大笔。最早车改的沙田镇,车改前该镇机关每年交通费用为84万元,车改后为38万元。全市各个镇区车改前3年平均每年公务员交通费为11759.64万元,车改后每年公务交通费用测算为8875.97万元,节省了近3000万元。
(5)建立健全与公务员绩效考核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细化对公务员勤政廉政表现的日常考核指标,避免车改后公务人员因吝惜交通包干费而不愿意外出执行公务等现象发生。
(6)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私车公用”。允许经常性私车公用人员报销一部分费用或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妥善安置好司勤人员。可通过组建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企业化运行的机关出租车队的方式,为原有编制内司机提供就业岗位,为其他司机提供就业机会,避免出现新的失业群体,减少社会震动和摩擦。
对公务配车和公车标准及适用范围有严格规定。一般只有内阁部长可以配备专车,但也仅限于执行公务,下班以后的私人活动一般乘用私家车,并且部长的配偶或伴侣通常不可以使用公车进行私人活动。香港特首董建华离任后的当日,便不再乘坐公车。
对公车使用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管理。公车由专人保管、维修,保证其性能良好、使用安全。每辆公车都有用车登记卡,卡内详细记录起始时间、地点、行程、油耗、计费等信息,登记卡定期上报主管部门,车辆使用完毕及时交回车库。并且严格执行因私用车的收费制度,倡导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理念。
另一位科级干部T提到另一个问题,车改时广州93号汽油不到3元/升,现在已超过6元/升;停车费同样也翻了1倍,但是车补却10年没调整。
(7)2004年,顺德颁布了《顺德区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正式拉开了车改的序幕。事实上,从2002年起,大良、勒流等镇就陆陆续续自发进行了车改,在整个珠三角地区来说算是“先行者”。顺德“车改”以后,公务员的交通补贴按级别分,最高1000多元,低的几百元。据交通部门统计,现在,顺德每百户人家中就有44户拥有私家车,体现了改革的成效。
申论热点:公车改革
【发布日期:2010-10-08】 【来源: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背景链接】
(1)2010年3月底,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同时,要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
车改后,三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支出分别每年至少降低700多万元和60多万元,节约率在30%以上。“车改后,没公车不下乡的情况改变了。”三水区农业局一负责人介绍说。
(4)2001年起,广州在5家单位试行公车改革,其中4家为市属国企,天河区21个街道办事处是唯一试点的政府机关单位。记者调查发现天河区的街道车改近10年,就连至今偶尔还会发牢骚的个别街道领导同志也承认车改不但省了钱也没有误事;而由于街道再无公车,被广大市民诟病的公车私用、超标配车等中国公务车的传统痼疾基本上不治而愈。
对公车使用情况实行科学监控。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由指挥中心对公车实行智能化的实时监控,并在每辆公车上分别安装带有“公务”和“私用”双按钮的计程器和代码发射器,任何人用车都必须先按下其中一个按钮,使得监控中心能及时地掌控全部用车情况。
鼓励私车公用。对于使用私车或公交车等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实行按行驶里程或票据给予一定补贴。
2004年7月4日,佛山市三水区公车首场拍卖会如期举行,首批79辆拍卖公车共吸引了1312名竞拍人参与竞拍。“公车拍卖,那是从没见过的新鲜事。”参加过公车拍卖的私企业主黄先生回忆说,当时他看中的一辆丰田起拍价为7.2万元,最终以16万元成交,他因出价少没得到“心头好”。三水区分五批拍卖公车367辆,成交总价3738.26万元。
(2)加强公车管理与改革,应在客观地总结我国公车改革地区及部门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入分析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借鉴国外公车管理的经验,综合考虑公务活动需求、财政支出成本、行政运行效率、预防和遏制腐败、社会承受能力、节能减排降耗等因素,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实事求是地积极稳妥推进。以逐步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相统一的公车管理新机制。
(8)中山市从2004年10月1日启动公务用车改革,以货币化形式发放公务岗位交通补贴,正处级定额补贴最高2800元。首先进行车改的是139个市直机关单位,之后逐渐扩展到公检法以及事业单位。据统计,中山车改第一年就为政府财政“减负”2200万元,2009年中山则干脆暂停了公务用车购置。车改当年,不少公务员参与公务车拍卖,直接把单位的公车买回来作私车,如今大多数科级干部都有小车。
重视社会舆论对公车使用的监督。所有公车都会贴上特殊标志,便于公民对政府实施监督。法国曾有一位部长因公车私用被拍照(因公车有标志),囿于社会舆论压力,被迫辞职。
【核心观点】
(1)我国的公车改革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公车改革探索面临“政策不明确”的难题。由于中央对公车管理制度改革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和操作原则,使得长期以来公车改革只是在少数部门、少数地区自发并分散地进行。这种状况所造成的后果:导致一些地区和部门的车改模式、适用范围、公车管理、补贴标准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给国家对公车统一监管造成了不便;对未进行公车货币化改革的地区和部门,会因为无政策可依或操作难度大而推迟或拒绝公车改革。
(9)2004年中,惠州16个市直单位和大亚湾区作为试点单位正式取消单位的公务用车,按级别给个人发放交通补贴,随后在全市全面铺开。据改革前后的统计测算,通过减少公车数量,市级机关公车从567辆减到127辆,三年内不用购买新车和每年不再新增50名司机等三项将每年节省开支2500万元。车改后,大部分公务员购车自用。一位干部说:“改革之初,被取消了专车很不适应,很不习惯。改革之后,自己购买了小汽车,一家共享,用车公私分明,用私家车上下班,节假日外出,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