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节货币均衡跟社会总供求资料
金融学新教材课件第11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决定因素
• 1、收入或财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对应货币 的交易需求)
财富总量
弗里德曼将个人的财富总额视为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 因素。由于总财富无法难以测量,以恒久收入Yr作为代表。 恒常收入(Permanent Income)是指人民在较长时期内 所能取得的平均收入,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收入。
个等差数列,求其平均值,得: 500
• Md = (3000+0)/2 =1500元
0 1 5 10 15 20 25 30
该人剩余的货币
• 2.若该人预知月内的消费交易量 是均匀的,则可将一个月划分为3 个相等的时段(或n个时段)。把 3000元中的1000元以现金形式持 有,在第一个时段内使用;另外 2000元买有价证券以便获得收益。 当第一个时段即将终了时,卖出 1000元有价证券获得货币,供第 二时段消费……依此类推。
11.1 货币需求
11.1.1 货币需求及其分类
–11.1.1.1 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
•需求:乃是一种既有购买意愿,而同时又有支付能力 的经济行为。 •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持有货币的 能力。
11.1.1.2 货币需求的分类
–根据研究货币需求问题的视角不同,可分为:
•宏观货币需求和微观货币需求。
•如图11-1所示,当利率降低到i0时,货币需求曲线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该部分 直线就是“流动性陷阱”,即在此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
2. 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后继者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交易动机和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受到利率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 是鲍莫尔模型和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
《货币供求均衡》PPT课件
❖ 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作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 对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弗 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动是不敏感的。
第十第一三章3
(三)货币需求理论
❖ 古典货币数量理论 ✓ 费雪的交易货币需求理论 ✓ 剑桥现金余额货币需求理论
✓ 古典货币数量理论包括现金交易数量理论、收入数 量理论、现金余额数量理论。其基本理论是说,货 币数量变动引起物价变动,当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多 时,物价上涨,反正,物价下降。
v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
结论:要使价格保持给定水平,就必须使货币量与总交易量 保持一定比例。
现金交易数量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经
济运行对货币的确切需求程度,忽视了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分
析,忽视了货币的贮藏功能。
第十第一三章5
❖ (三)货币需求理论 1、古典货币理论
(2)剑桥现金余额货币需求理论
马歇尔的现金余额学说
第三章25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互动关系
❖ 关系:二者成为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两个相对独立的 因素
❖ 二者可能同时扩张,也可能相反扩张p292
❖ 在经济扩张时期,如果基础货币通过增加向中央银 行的贷款的方式增大货币乘数,那么货币乘数的上 升就会促进货币供给的增加;在经济紧缩时期,如 果货币政策不能有效调整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下 降就会抑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
第三章14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概述
金融学教学课件第十一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2.现金漏损率()
3.超额准备金率()
4.定期存款比率()与定期存款的准备率
第三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内涵与特征
(一)货币均衡的内涵
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均衡的简称,是指社会的货币供给量与客观经济对货币
的需求量的基本相适应,但决不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更不能简单表
为现金漏损率,也即提现率,为活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超额存款准备金
率, 为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率, 为商业银行吸
收的活期存款, 为商业银行吸收的定期存款。
由此,代入计算0 、1 、2 层次的货币乘数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宏观模型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
(二)货币供给的口径
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多重统计口径
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二、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一)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金融体系中创造能力最强的货币,因此也常被称为高能货币、强
力货币。
=+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二、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支出流量相联系,费雪方 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
程式更重视货币支出的数 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
量和速度。
占收入的比例,重视货币
形式资产占收入的比例。
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 着眼于货币的交易手段职 关注于货币被看做一种资
有所不同
能
分析的角度不同
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 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
分析货币的需求
金融学
重庆财经学院
第十
一章
第十一章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第十一章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在这一章,将货币供与求两方面放在一起,并联系市场商品的总供求进行分析。
第一节货币的均衡与非均衡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均衡是一个由物理学引入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学引入均衡概念,一般将其用于描述市场供求的对比状态。
这里提出的货币均衡与货币非均衡概念,则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货币均衡条件为M s = M d。
而货币非均衡则是M s≠M d。
这里,可能是存在着过大的货币需求,但货币供给短缺;也可能是相对于货币需求来说,货币供给过多。
把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置于视野之内,假若价格水平提高,名义收入水平提高,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则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减少。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名义货币需求的增减变化如果只是由于价格水平的波动引起的,实际货币需求并不会因之改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
利率对于公众和企业的货币需求来说,第九章第一节指出,呈负相关关系。
而货币供给,作为一相关关系。
如图11-1所示,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r0; 或者说,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
图11-1 均衡利率下的货币供求决定的,而且,货币当局并不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调节货币供给,这样,货币供给就成了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11-2。
而当M s是一条垂直曲线时,货币需求如果增大,利率会由r0上升至r l;货币需求若减少,利率则会由r0下降到r2。
也就是说,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但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给。
图11-2 货币供给无弹性下的状况二、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替代指标,情况如表11-1。
表11-1 1953-1979一般的货币需求理论,收入Y总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至于利率,在集中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求起不了什么作用。
这样,选取收入变量作为货币需求决定因素的代表性指标是合理的。
以国民收入指标代表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中的收入变量Y,1953-1979年这一指标的增长变动如表11-2。
《金融》第十一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十一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货币共给的机制,特别是银行在货币共给中的重要作用。
二 本章考核知识点概要(一)马克思关于流通货币中量的理论(二)货币层次划分(三)商业银行在货币共给中的作用(四)中央银行在货币共给中的作用三 本章知识框架图四 知识点精讲一、货币需求学说马克思关于货币需要量的论述(重点)马克思的论述是以存在金流通和大量黄金储藏为假定条件的。
决定流通中货币量因素:商品销售量;商品价格;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其关系可列式如下: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单位商品价格品数量一定时期中待销售的商流通中货币需要量⨯=(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次数)对于纸币的流通,马克思指出:不论流通中纸币数量有多少,只能代表流通中客观需要的金币需要量;货币需求 货币共给 社会总需求与总共给货币共求 货币需求学说 中国货币需求变化马克思关于货币需要量的论述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论述 费里德关于货币需求的论述 含义 货币共给的层次划分 银行共给与货币共给 货币共给模式 制约货币共给的基本因素 开放条件下的货币共给当流通中纸币数量超过客观货币需要量时,会导致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
通常称之为纸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纸币总量流通中金币需要量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2008年7月单选19题,2007年7月单选17题、计算32题,2007年4月多选30题,2006年7月计算32题,2005年7月简答31题)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建立了货币需求动机分析理论。
货币需求动机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投机动机和货币需要取决于利率的变动。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式为:M =L1(Y )+L2(r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从微观主体行为出发,强调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变量,一类以恒久性收入(区别于凯恩斯的当期收入)为代表;另一类是机会成本变量,它们决定微观主体是存货币还是存债券、存股票、存实物资产。
(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 货币需求(精品文档)
第十一章货币需求、供给、均衡第一节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及其种类概念: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是一个存量概念,执行了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存手段职能。
分类:1.主观货币需求与客观货币需求主观货币需求:指人们在主观上要占用的货币量,是一种无约束的需求。
客观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究竟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在经济学中,我们研究的货币需求是指客观货币需求。
2.宏观货币需求与微观货币需求宏观货币需求:是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探讨一国需要多少货币量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是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研究个体社会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
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往往大于宏观货币需求,货币理论主要关注宏观货币需求。
3.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社会各经济部门当时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综上所述:经济学中研究的货币需求是客观的、宏观上的、实际的货币需求。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1.价格水平:在商品和劳务量既定的情况下,价格越高,用于交易和周转的货币需求量就越大,价格与货币需求量呈正比关系。
2.收入水平: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关系。
3.利率水平:在正常情况下,利率和货币需求呈反比关系。
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呈反比关系,在商品与交易总额一定的前提下,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少。
5.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
消费倾向与货币需求呈正比关系。
6.企业、居民对未来利润和价格的预期:若企业预期利润下降,则会减少投资,货币需求量减少。
若人们预期物价下跌,则愿意多持有货币而放弃其他资产,因此货币需求增加。
7.其它因素:三、货币需求理论1.古典货币数量理论主要包括现金交易数量理论、收入数量理论和现金余额数量理论。
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三)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 • “面纱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 短期内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但从长 时期考虑,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 提高实际产出水平。
• 马克思“第一推动力”的说法:再生产扩 张的起点是企业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 买,因此要求企业必须掌握足够的货币。
• “三阶段”理论
P
第 三 阶 段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O
Y
(四)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密切相关。如下图: AS AD
Md
Ms
• 但是,货币均衡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均衡。
(1)市场需求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 给都构成市场需求;
– 货币供给=现实流通的货币+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 市场需求=现实流通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
(2)市场供给因商品、服务的实现提出对货币的需 求,但这方面的需求并不是货币需求的全部。
– 市场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 货币需求=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对现实不流通货 币的需求
• 关键词: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流动性偏好
• 思考题: 1、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简述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
o
Ms=Md
M
(二)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 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 财政收支状况 – 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 国际收支是否平衡
二、总供求
(一)总供求的含义 • 总供给是指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和服务。包括: – 消费品供应 – 生产品供应 • 总需求是指指向于市场的支出。包括: – 消费支出 – 投资支出 •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 –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二)总供求均衡模型
河南科技大学《货币银行学》题库(2)
河南科技大学《货币银行学》题库(2)意义:A、有利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B、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C、客观上促进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
2、我国的货币供给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即 M0=流通中现金;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货币层次的口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货币层次的口径有两个,即货币和准货币。
“货币”等于存款货币银行以外的通货加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之和;“准货币”相当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外币存款之和。
4、公开市场业务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财政部门及其他政府机构有价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有价证券,或是增减流通中现金,或是增减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其结果都是基础货币的增加或减少。
不过,基础货币中增减的是现金还是准备金以及二者增减比例的变化都会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减规模的不同。
5、再贴现政策的内容及作用机制。
再贴现政策主要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以及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就会相应减少贷款的数量;反之则会扩大贷款规模。
但在存在更为强劲的制约因素时,如过高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时,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则极为有限。
七、论述题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参考答案〗(一)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义(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三)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可能效果(四)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1、存款准备率。
我国的存款准备率一直存在偏高的问题。
虽然1998年以来两度下调,即从13%调至6%,但仍然偏高,还存在下调空间;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在我国一直未能发挥应有的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商业信用不发达。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商业信用,加快商业信用票据化的进程,并进一步简化再贴现的票据及机构限制;3、公开市场业务。
第十二讲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讲解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 3. 紧缩效应在集中计划管理体制下,这个问题 的解决理应较为容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 有实行类似体制的国家均长期存在总需求大于 总供给的局面。决策者虽然一再宣告解决这样 矛盾的决心,却一直没有能够解决。
• 4.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有一次成功的紧 • 缩经验,使过大的需求迅速下降并逐步恢复平 • 衡。但这是个特例。
• AS为总供给曲线,AD为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 2、AS(市场供给)、AD(市场需求)、MS(货帀供给)、 Md(货币需求)的关系描述
• (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 偏小的货币需求;
• (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不是等量的; • (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 5. 而当需求扩张不是突发的,即正常生产已经 事实上是在需求扩张的支持下运作时,单纯的 紧缩,通常的结果是,总需求缩减,实际再生 产缩减,从而总供给缩减,供需的差额仍然不 能由于紧缩需求而取得均衡。
• 6. 至于紧缩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的。 但从较长时间考察,如果紧缩也抑制了实际的 经济增长,那么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难以 缓解。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 七、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 (一)调整货币供给量 • (二)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 (三)较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 (四)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三节我国对均衡理论实践
• 一、我国对均衡理论的探索 • 1.改革前计划体制强调“平衡” • 2.改革后反通胀的“平衡”观 • 二、我国的“三平”理论实践 • 是指在安排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保证财政收支平衡、
货币银行学11
•
国际收支途径
一国出现通货膨胀,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刺激本国 商品进口,导致该国国际收支逆差,商品出口国由于 出口增加,导致该国国际收支顺差。顺差国由于外汇 收入增加,为收兑外汇,导致向流通领域注入大量的 本国货币,使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产生通货膨胀。
•
示范作用途径
国际性的物价上涨,使一些尚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国家的企 业预期本国物价也会上涨,为避免损失,提前将物价 上涨的因素计入成本,抬高物价,或囤积居奇,引起 本国物价总水平上涨。
3.收入在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再分配与通货膨胀促进论 当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占收入的比率增加,社会的储蓄 率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这种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降低资本——产出系数。 其次,改变投资结构。 最后,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是政府的一项政策,政府可以获得 直接利益,获利大小完全取决于政府调控经济水平的高低。
•通货紧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有利于债权人;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积极的货币政策 •改进汇率形成机制,真正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浮动
汇率制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完善
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范围,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 •定期和及时地向社会公布财政货币政策信息,公布规范
2.新古典学派的促进论
这一学派认为,通货膨胀通过强制储蓄,扩大投资来实现 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当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时,常常 借助于财政透支解决收入来源。如果政府将膨胀性的收入 用于实际投资,就会增加资本形成,而只要私人投资不降 低或降低数额不小于政府新增数额,就能提高社会总投资 并促进经济增长。
五、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
•价格途径
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发生通货膨胀,使本国商品价 格上涨,会刺激国外商品大量流入,而商品出口国在商品 供应减少的同时,由于出口的增加导致了货币供给增加, 必然使商品价格上升,导致该国发生通货膨胀。
货币银行学 第11章 货币需求与社会总供给
这两种情况在我国经济中都曾发生过。
三、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 1. 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 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 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 系的再生产流程。这是市场总供给决定货 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点。
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2. 然而宏观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体现出来的。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直接 引出货币供给;能否使货币供给为流通所吸纳, 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3. 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有独立性,因此,微观的货 币需求,其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等于由市场总 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
二、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3.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 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 币供给,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 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 强,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银行信用予以弥补, 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 结果货币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
四、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 1.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 述:
—— 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 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 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不是 等量的;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货币银行学11章 货币供给
第11章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第11章货币供给 经济主体与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货币的计量人们往往选择流动性指标,作为计量货币的标准.取 决于: 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 变现时发生的交易成本大小 资产价格的稳定性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人, 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量:一国各经济主体 (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 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 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是一个存量指标.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 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 货币:通货+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M1 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 M2=M1+准货币2.中国的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 金13.美国的划分 M1=流通中的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 存款; 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货币市场存款帐 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MMDAs)+隔日回购协定 +隔日欧洲美元 M3=M2+大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机构份额 (MMMFs)+定期回购协定+定期欧洲美元 L=M3+短期财政部证券+商业票据+储蓄债券+银行 承兑票据4.欧洲央行的划分 M1=现金+即时支付能力存款 M2=M1+期限两年以下的定期存款 M3=M2+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MMF)+货币市场 票据5.日本的划分 M1=现金+活期存款(现金指银行券发行额和辅币之 和减去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后的余额;活期存款年包括 企业支票活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通知即付存款, 特别存款和纳税准备金存款). M2+CD=M1+准货币+CD.其中准货币指活期存款以 外的一切公私存款;CD指可转让存单. M3+CD=M2+CD+邮政,农协,渔协,信用合作和劳 动金库的存款以及货币信托和贷放信托存款. 此外还有"广义流通性",等于M3+CD+回购协议债券 ,金融债券,国家债券,投资信托和外国债券.商业银行与货币供给 基本概念 前提条件 存款创造过程 存款创造乘数 乘数的修正基本概念 原始存款:指商业银行吸收现金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形成 的存款. 派生存款:由贷款增加而相应增加的借款人账户的存款,就是银行新 创造出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 法定准备金(Rd 与R t)和超额准备金(E) 部分准备金制度前提条件非现金结算现金漏损 C=0r 法定准备金率:= DdRddrd =超额准备金E=0Rd DdE Dd超额准备金率: e = 二元银行体制:由中央银行 和多家商业银行组成2存款创造过程资产A银行负债+20 +80 存款 +100 法定准备金 现金第一步资产法定准备金 + 20 贷款(乙) + 80A银行负债存款 +100假设为了增加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在公开 市场上从甲手中购进国库券100元,甲将所 得100元现金(或支票)存入A银行,存款 准备金率为20%,存款创造过程为:B银行资产法定准备金 贷款(丙) +16 +64第二步负债 资产法定准备金 现金B银行负债+16 +64 存款 +80存款+80C银行资产法定准备金 现金 +12.8 +51.2第三步负债 资产法定准备金 + 12.8 贷款(丁) + 51.2 +64C银行负债存款 +64存款创造过程表银行 新增加的存款 △Dd 100 80 64 51.2 … 500 新增存款准备金△R 新增银行贷款存款A20 16 12.8 10.24 … 10080 64 51.2 40.96 … 400第四步D银行负债存款 +51.2B C…资产法定准备金 +10.24 现金 +40.96D … 总计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各银行的活期存款增加额构 成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 根据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计算存款增加额: 100+100×(1-20%)+100×(1-20%)2+100×(1-20%)3+…… =100×1/{1-(1-20%)} =100×1/20% =500(元)存款创造乘数 公式推导:△ d = R×[1+(1rd)+(1rd)2 + +(1rd)n1] D △令1 1 = R× = R× △ △ ,称为简单存款乘数. rd 1(1rd)kd = 1 rd3存款创造的影响因素现金漏损率存款创造kd = 1 rd活期存款转为 定期存款的比例kd = 1(rd + c)现金漏损率 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是指公众提 取现金所形成的现金漏损 与存款总额之比超额准备金下的乘数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比例kd = 1(rd +c)kd = 1 (rd +c+e)kd = 1 (rd +c+e)假设条件下, 增加了定期存 款准备金kd = 1 (rd +c+e+trt)假设活期存款中的超额准备 金率是e;同样类似于央行提 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情况假设条件 假设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是 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为 定期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rt = Rt Dtt=D D t d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 与货币乘数之积,即M=BmR t = D t rt = D d * t * rt R t D d = t * rt基础货币货币乘数4基础货币定义:是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即流通中现金), 以及对各商业银行负债的总和.即中央银行对社会大众的 负债总额.因为货币中的准备金是多倍存款创造的基础, 所以又称强力货币,高能货币. 投放渠道:直接发行通货;变动黄金, 外汇储备;实行货 币政策基础货币的变动基础货币增加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 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 4,财政部发行通货; 5,中央银行的应收款项; 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基础货币减少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 券; 2,政府持有的通货; 3,政府存款; 4,外国存款; 5,中央银行的应付款项; 6,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基础货币=流通于商 业银行体系外的现金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在货币乘数一定时,若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扩 张;而若基础货币减少,则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缩减.由于基 础货币能为货币当局所直接控制,因此,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 件下,货币当局即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 .货币乘数定义: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 引起的货币供给额增加或减少的倍数.基础货币 R C在基础货币 一定的条件 下,货币乘 数与货币供 给成正比.DC货币供给(M1)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量的关系狭义的货币乘数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 =C + Dd = m1×B,其中B是基础货币 狭义货币乘数:广义的货币乘数 广义货币M 2=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C+Dd + Dt = m2×B,其中B是基础货币 广义货币乘数:m1 =1+ c rd + c + e + t rtm2 =1+c +t rd +c +e +t rt5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 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 超额准备金比率; 通货比率; 以上各因素都对货 定期存款比率.社会公众与货币乘数定义:社会公众是银行体系之外的企业, 个人和政府部门.币乘数负相关社会公众的商品生产和 流通以及货币收支活动 是存款创造的基础.rM货币均衡定义:货币供应量基本符合一个国家同期客观货币需求量. 即:MS=Md(Ms:货币供给;Md:货币需求)5 E LO3 货币市场的均衡L,M含义:货币供求时点上的 总量静态均衡;货币供求 结构的时点均衡;的弹性 区间内的动态均衡衡量指标: 物价水平 的基本稳 定特别注意:人们抛出超额货币的企图和做法并不会使所持 有的总货币量减少.这只是引起了利率的变动,利率变动 引起愿意持有的货币量的变动.均衡利息率的变动 2. 国民收入的变动 1.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r M2 M0 M1 L2 L0 L1 r Mr2 r0 r1 r1 L r0 r2M2M0M1货币供给量变动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国民收入变动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6利率的传导机制1. 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r M rr2. 货币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r M1 M0 7 5 7 5 L0 I O I55 I LO230.21O AE3M,LO1IAE 4 45° AE0 AE1 2 1 O I0 I1 2 4 Y45° AE 4 1.6 1 O 4 A I Y货币市场上决定的利率只与 唯一的国民收入相对应.即 货币市场上只有一个特定的 利率与产品市场上唯一的国 民收入相对应时,两个市场 才能同时实现均衡.3. 货币供给变动的调节过程r M1 M0 7 6 5 L0 L1 O 2 3 7 6 5 I O I r0.20.61AE 4 3 2 1 O45° AE0 AE2 AE1利率传导机制: 货 币供 给减 少 →利 率上 升 → 投资 减少 → 自发 支出 减 少 →总 支出 减 少→ 国民 收 入 减少 →货 币 需求 减少 → 利 率下 降→ 投 资增 加→ 自 发 支出 增加 → 总支 出增 加 →国民收入增加.I0 I2 I1 2 3 4Y7。
自考《货币银行学》考试大纲-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自考《货币银行学》考试大纲: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2014自考《货币银行学》考试大纲:货币均衡与总供求,更多2014自学考试复习指导、自学考试经验技巧、自考考试资讯,都在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货币供求均衡定义、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相互联系;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基本概念,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货币供求均衡与市场总供求
(一)货币供求均衡的定义
(二)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三)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关系。
货币银行学--课件PPT11
第一节 货币供给的口径
美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 M1=流通中的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NOW 等其他支票存款
– M2=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零售货币市 场共同基金+隔夜回购协议+隔夜欧洲美元+ 调整项
– M3=M2+大额定期存款+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 共同基金+定期回购协议+定期欧洲美元+调 整项
M2 C DT
B C Rd Rt E
m2
M2 B
C
C Rd
D
T Rt
E
kD
kD rd D
D tD rttD
eD
k
1 rd
k
t rtt
e
第二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模型 三、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B C Rd Rt E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m M B
第二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模型 M1的货币乘数:通货比率k=C/D,活期存款准
备金率rd,无定期存款,无超额准备金
M1 C D BCR
m1
M1 B
C C
D R
kD D kD rd D
1 k
k rd
第二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模型 M1的货币乘数:通货比率k=C/D,活期存款准
1 k t m2 k rd rtt e
第二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模型 三、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B C Rd Rt E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买卖证券 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再贷款 中央银行发行通货 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其他资产 政府持有的通货、政府存款、国外存款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课件
了解货币需求量是如何受利率影响的。
2
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
探讨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货币市场均衡的达成过程
了解货币市场是如何达到均衡状态的。
3. 总供求理论
总需求量与总产出量的关系
探讨总需求量和总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量与总产出量的关系
了解总供给量如何影响总产出量。
4. 货币均衡和总供求的关系
货币政策与总供求的影响
探讨货币政策对总供求的影响。
总供求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了解总供求与通货膨胀之间的 联系。
货币均衡和总供求的调 节作用
探讨货币均衡和总供求之间的 相互关系及调整过程。
5. 结论
1 货币均衡和总供求的重要性
总结货币均衡和总供求对经济的重要性。
2 如何应对货币均衡和总供求出现的问题
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6. 参考文献
•பைடு நூலகம்xxx • xxx • xxx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货币均衡与总供求》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探讨货币 均衡和总供求理论,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1. 介绍
什么是货币均衡?
了解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什么是总供求?
探讨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2. 货币均衡理论
1
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章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货币的均衡与非均衡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与
理论探索
二、若干重要概念的识记
● 货 币 均 衡 ---- 是 指 货 币 供 给 与 货 币 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均衡式可表示为:Md = MS
二、若干重要概念的识记
●货币失衡----在货币流通过程中 货币供求不相等则为货币失衡, 或称货币供求的非均衡.
二、若干重要概念的识记
●软预算约束----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预算约束条件可以变通的现象.
◎软预算约束:
挤财政收支
赤字
挤银行信贷
货币供求失衡
二、若干重要概念的识记
●货币产出效应----指货币供应量变 动对实际产出量发生影响的一种反映. ◎货币产出效应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 ◎货币产出正效应的假定前提是存在 闲置或潜在的资源.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一)怎样理解货币供求的均衡与失衡 的经济含义? ◆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相对性 ; ◆货币失衡有两种状况:Md > MS,为通 货紧缩;Md < MS 为通货膨胀.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货币失衡的 表现不同.
(二)如何理解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 题的差异?
……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 四边联动关系
市场供求 S
D
货币供求 Md
Ms
(四)如何理解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 扩张界限?
◆该问题主要说明货币供给对总供给有 否能动作用.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有早期的“面纱 论” 、马克思的“第一推动力论” 、
现代经济学的“三阶段论”等各种学说.
货币扩张对总供给影响的三阶段
◆了解三个方面衡的具体含义.
◆计划经济体制下,“三平”理论既是保持 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理论指导,也是制定 实施各种计划的重要方针,在宏观决策中 起过积极作用,也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客观 必然性.是我国学者对金融理论的一种贡
(六)哪些因素影响货币均衡的实现?
◆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及其操作; ◆国际收支状况; ◆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 ◆企业的经济活动; ◆居民的经济活动;
◆主要矛盾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大于求或 供小于求的现象可以交替出现;计划经济体制下 货币均衡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供大于求.
◆主要表现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求均衡与 否主要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计划经济体 制下货币失衡主要通过商品供不应求、票证配给、 排队、黑市猖獗等扭曲地表现出来.
◆均衡实现机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的 实现主要依赖于健全的利率机制和发达的金融市 场。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计划和行政性措施 强制实现均衡.
第一阶段:当资源充分 闲置时,Ms增加,总供 给增加,但价格不变.
第二阶段:潜在资源仍 可利用时, Ms增加, 总供给继续增加,但 价格陆续上升.
第三阶段:资源无闲置 时, Ms增加,总供给 不变,而价格直线上 升.
P
第一阶段
A
O
第三阶段
B
第二阶段 Y
(五)如何看待我国的“三平”理论?
◆“三平”理论是指在计划经济运行中应保 持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 求平衡并存的理论.
(三)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 求均衡有何关系?
◆从形式上看,货币均衡不过是货币供求相互平 衡的一种货币流通状态,但从实质上说,则是社 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反映。
◆货币均衡有两个层次:货币市场上的局部均衡; 整体市场上的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中内生货币供应论与外生货币供应论 的货币均衡图形不同.
◇一般均衡中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存 在四边联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