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发表时间:2015-07-14T17:05:54.11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中供稿作者:龙文艺[导读] 把文章备厚了,是一堂课显得大气的首要条件。但要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还需要教师备课时做到“小处着力”。

龙文艺

摘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都在探索、追求有效的教学。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让它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应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让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声情并茂;读写结合;语文素养;诵读积累在新课程理念下,人们都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的。什么是“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课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文本对话,备出“语文味”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力”。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教师拿到一篇课文,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挖掘。如教学《再塑生命》时,笔者通过反复查阅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最让他们感动的情节。这样准备充分了,情感铺垫够了,课堂就能出彩。把文章备厚了,是一堂课显得大气的首要条件。但要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还需要教师备课时做到“小处着力”。如教学《珍珠鸟》时,笔者是这样处理文本的:笔者先从生活中常见的鸟导入,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笔者提出要求:“读课文后,画出你认为最关键或最能打动你的语句。”接着笔者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句为切入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并讨论文中是说谁信赖谁,以及产生这种高境界的信赖应归功于谁等。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为基点进行文本辐射的解读和语言品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声情并茂,读出“语文味”

“得趣全在涵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这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不会无端地自己植入学生的心田,也不会单凭教师的教来达到目的。而要靠学生自己用心体会,在教师教的基础上,自己领悟、体验。而这领悟、体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因此,对于情趣盎然的文章,一定要“读”占鳌头,要充分地读,多样地读,逐层深入地读。如教学《观潮》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每次朗读有层次、有目的。一读理解词语,二读体会潮的壮观,三读把人们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还创设了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从不愿意读到读出味,读得意犹未尽,就这样用读的方式把对课文的理解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这样不离文本,紧抓读,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口诵心读,读出“语文味”。

三、细嚼慢咽,品出“语文味”

花生,不炒不嚼,就不会散发出香味;同样,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只有细咀慢嚼才能品出芳香的语文味。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如笔者教《葡萄沟》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请学生说一说吐鲁番的葡萄都有哪些颜色,学生阅读文本后,知道了有红的、白的、紫的……然后又让学生将这些颜色用一个词语概括,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五光十色”。这时就追问: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学生又说出了“五颜六色”。此时,让学生读中进行比较:在这里,作者为什么用“五光十色”,而不用“五颜六色”?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品读中,渐渐地领悟到了:之所以作者用“五光十色”,是因为吐鲁番的葡萄是透明的,表面很有光泽,就像珍珠一般,亮晶晶的,所以作者用“五光十色”。笔者感到,此时此刻,对于“五光十色”这个词,乃至这句话,学生都完全读懂了。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品味比较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可启发学生选择课文的精湛词句与其相近词句进行比较,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学生比较,推敲感悟课文语言,对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增强教学境界的艺术美,浓化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极为有利。如《荷花》一文,在描写“白荷花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对于“冒”的品析,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学生们兴趣昂然,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有的说“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露出来”;有的说“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看来通过刚才的自由式朗读,学生能基本理解“冒”的意思,笔者引导学生向深一步思考“这里为什么要用‘冒’?”学生有些疑惑不解,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荷花冒出来的情景,同学之间又进行比较朗读,学生会豁然开朗,体会到“冒”字是表现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四、以课为例,写出“语文味”

在品出语文味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语文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写为主。可以在想象中写。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往往留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丰富情景。如《中彩那天》一课中,课文最后讲到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但并没有具体写到全家人的表现。因此,可以让学生想象写“我们”全家人的表现。

可以在模仿中写。每篇文章都蕴含了“怎样写”的范例,作者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如《桂林山水》中可以让学生模仿句式:“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练习写话。充盈“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们追寻的理想。我们相信:只有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精神品位,“语文味”定会在语文课堂中飘荡!语文教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去追寻吧!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恭城县县城中心小学 5425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