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 第8章

合集下载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2018/11/18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 毛佳
龙永图: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一旦出现了就业机会的转移,很多 发达国家转移自己的产业和产业环节的同时,丢掉了很多国内产 业机会,而且实际上把这些产业机会反应到产业转移的目的里去。 这样的话,国内产业转移的结果形成就业机会的流失,在国内产 生了强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所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直 接的结果就是对很多国家产生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大压力,在国 内政治的运作之下形成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结论是什么呢?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转移, 产业的转移促进了就业的转移,就业的转移形成了国内政治的压 力,国内政治的压力形成了贸易保护主义,这就是全球化与贸易 保护主义的内在联系。由于我们中国现在成为全球产业大转移的 一个重要地方,所以中国也就成为贸易保护主义重要的目标,这 是一种逻辑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看到中国成为全球贸易保 护主义实施的重要的目标。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 毛佳
2018/11/18
第六轮“肯尼迪回合”谈判


第六轮多边贸易谈判于1964年5月—1967年6月在日内 瓦举行,共46个国家参加,而实际缔约在该轮谈判结 束时达到74个。由于是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根据 《1962年美国贸易扩大法》提议举行的,故称“肯尼 迪回合”。 这轮谈判确定了削减关税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在经合 组织成员间工业品一律平均削减35%的关税,涉及贸 易额400多亿美元,对出口产品较集中、单一的国家, 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作出了特殊安排。对 17个发展中国家根据特殊的、非互惠的优惠特遇原则, 要求发达国家对其给予优惠关税待遇。41个最不发达 国家缔结可以按最惠国待遇原则享受其他国家削减关 税的利益,但其本身不对其他国家降低关税。

(完整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答案

(完整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答案

第一章1、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世界总体和平这一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密切的关系: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强劲推动。

新科技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加快了生产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各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生产力发展的回旋余地,社会主义国家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优越性,从而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反过来它又在世界的范围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贸易国际化的发展对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起了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4.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

战后,世界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协调机构、合作机构大量涌现,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一直是国际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

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

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3、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08《国际经济学第八章》

08《国际经济学第八章》

End16
(三)关税的消费效应
消费量的下降对消费者的福利有不利的影响。 图 8 - 1 中,征收关税前后消费者剩余分别为三 角形 HGPW 和三角形 HBPt所示,所以,消费者福 利的损失为梯形GBPtPW的面积(a+b+c+d)。 综合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便可得到关税的贸 易效应,即:生产效应 + 消费效应= 贸易效应。 在图8- 1中,征收关税后进口的减少 =Q1Q2- Q3Q4=Q1Q3(生产增加)+Q4Q2(消费减少), 此即为关税的贸易效应。
5/14/2014 9:52:21 PM
End23
关税的净福利效应(2)
2、大国情形
由图 8 - 2 可知。关税的净福利效应 = 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 财政收入= a-(a+b+c+d)+(c+e)= e -(b+d)。当e>(b+d)时,本国福利 增加;当 e <( b+d )时,本国福利则会 减少。所以,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 福利效应不确定,它取决于贸易条件效 应与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两种效应之和。
5/14/2014 9:52:21 PM
End11
(二)关税的生产效应:图形
P H Pt
生产者剩余增加 生产者剩余
S
A a c
B
PW I O
C b E F d
G
t D
Q1 Q3
Q4
Q2
Q
End12
5/14/2014 9:52:21 PM
图8—1关税的经济效应
关税的生产效应:图形说明
征收关税后,国内市场价格上 升,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的厂商现 在面对较高的价格,从而能够补 偿因产出增加而提高的边际成本, 于是国内生产增加,即为征收关 税的生产效应。

第8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word版本

第8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word版本
口的经济作物; ④ 实行强制性行政手段。
2.2 殖民地经济的形成
到20世纪初,非洲各地已初步形 成以生产、出口单一经济作物为 特征的畸形的殖民地经济结构的 雏形。
经济作物生产破坏了非洲传统的 农业结构,改变了传统的村舍土 地所有制。
1914年的非洲殖民地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非洲殖民地“词条
2.3 殖民地的工业发展
② 另一种说法认为近代的衰败主要是印度本身的种姓制度和村社制度造 成的,这两种制度造成了印度在长期内处于经济停滞的均衡状态。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论”
1.2 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
• 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等地建立固定柴明达尔制,即包税制 。柴明达尔向公司缴纳的田赋确定为 1793 年柴明达尔实 际地租收入的10/11,剩下的1/11 归柴明达尔自己所有, 并且固定不变。
• 非洲的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成为 了西方宗主国投资最多的工业部门 :钻石、黄金、铜、钴等
• 采矿业之外的工业部门,西方宗主 国很少投资,因此极不发达
• 为了畅通无阻地运出非洲的经济作 物和矿产原料,以及殖民统治的需 要,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欧洲列强 在非洲开始修建铁路、公路和港口
非洲主要矿种
第三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 西方工业制成品的大规模倾销给中国的 传统手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棉纺、 钢铁等纷纷衰落
• 特例:生丝和制茶等传统手工业部门出 现繁荣,但基本上为洋商及其买办所操 控,且混为外国市场的依附
2.1 奴隶贸易与殖民化
奴隶贸易的历史
奴隶贸易的高额利润:资本主义原 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口 锐减;经济发展遭到破坏;造成了 非洲人的心理创伤,导致各民族、 部族和国家之间的纷争,至今仍是 阻碍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经济史第8章_农业革命

世界经济史第8章_农业革命
三、人口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之后,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最明 显的表现就是人口革命和饥荒的消失。 荷兰和英国是首先开始出现人口持续增长,走出 马尔萨斯陷阱的国家。 荷兰、英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革命使农 业生产力持续稳定的提高,从而保证了新增人口 的供给,同时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
人口革命 :近代开始的这种人口迅速增长
2020/5/4
第八章 农业革命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第二节 英国式道路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第四节 美国式道路
2020/5/4
2 第 节 英国式道路
英国 式道路
2020/5/4
英国式道路的特点 掠夺教会地产。 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 盗窃公有地。 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 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 变为现代私有财产。
2020/5/4
主讲:XXX
世界经济史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篇 古代世界经济
• 第二篇 中古世界经济
• 第三篇 资本主义的兴起
• 第四篇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 第五篇 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2020/5/4
• 第六篇 战后世界经济
第八章 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的历史背景
近代农业革命中英国式道路的特点
重点问题
雇佣制大农场
2020/5/4
TThhank you
2020/5/4
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 ,欧洲各主要国家先后出现 了农业制度和农业技术的创 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 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 陷阱。
近代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 备了条件。
2020/5/4
1 第 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一、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的含义 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生活水平下降,疫病、 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丑恶事情开始泛滥, 极其粗暴地调整着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 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循环往复,这就是 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阱。 要打破这种周而复始的历史僵局,经验数字表明,农业 生产力要经过40年~60年的时间将食物平均的剩余率从 25%提高到50%以上。只要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超过这 个阶段,马尔萨斯的预言就会实现。

(完整word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答案(最全1-8章)

(完整word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答案(最全1-8章)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

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

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八章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第八章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科学与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
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与科学家人数增长的速度相适应的。科学家的 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与科学家人数增长的速度相适应的。 主要任务就是生产知识,因此, 主要任务就是生产知识,因此,科学知识数量的增加和科学家数量的 增长关系十分密切。随着科学家人数的不断增加,人类知总量在急速 增长关系十分密切。随着科学家人数的不断增加, 上升。如果把1750年人类知识量计算作为 年人类知识量计算作为2 1900年增加到 年增加到4 上升。如果把1750年人类知识量计算作为2倍,则1900年增加到4倍, 1950年又增加到 1950年又增加到8倍,1960年增加到16倍。根据美国科研部门和著名 年又增加到8 1960年增加到 倍 年增加到16 学者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知识的总量大约每7 10年翻一 学者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知识的总量大约每7-10年翻一 番。 科学的加速发展还表现在科研的发现、发明到应用推广周期的缩短。 科学的加速发展还表现在科研的发现、发明到应用推广周期的缩短。 科学越来越快地转变为直接生产力, 科学越来越快地转变为直接生产力,从科学发明到技术思想应用于生 产的时间间隔不断缩短。19世纪和 世纪初期 这个间隔平均为30年 世纪和20世纪初期, 产的时间间隔不断缩短。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这个间隔平均为3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平均为16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平均为1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为9 最近20多年更为缩短了 多年更为缩短了。 以后为9年,最近20多年更为缩短了。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西欧各国也大量增加科研经费注重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西欧各国也大量增加科研经费注重科技进步问题其科研试制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无技进步问题其科研试制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无论是从比重还是总量上看特别是总量上看都要远远落后于美国在论是从比重还是总量上看特别是总量上看都要远远落后于美国在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科技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世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科技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八章亚非拉国家现代化道路

第八章亚非拉国家现代化道路
(一)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发展中国家,又称“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因其在现代化进程中起步较晚、发展程度较低,大多 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二元性。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依然存在,另 一方面现代的工业经济也已发展起来。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决定着社会结构的 二元性,传统社会因素与现代社会因素的并存和互动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 程的必经阶段。 第二,产业结构单一。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少数几种农矿原料类初级产品 的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劳动力也集中在这些产业部门。 第三,市场化程度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尚处于从简单商品经济向社会化商 品经济过渡的进程之中,市场发育不全。 第四,贫困问题严重。据世界银行1992年统计,1990年高收入国家人均GNP在 7620美元以上,低收入国家在610美元以下,最穷国人均不到400美元。
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变了他们的经济结构四小龙由原来依赖农业或转口贸易的传统型落后经济变为拥有现代先进技术装备的比较发达的工业经济他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严重依赖外部资本的边缘地区跃进到具备输出资本能力的接近于体系中心的准发达区域
第八章 亚非拉国家现代化道路
一、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与类型
一、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与类型
(一)发展中国家的类型
如果按经济结构和现代化程度进行划分,发展中国家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这些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低收入国家和绝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 均在此列。据1982年统计,除石油外,以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占其出口总额 90%以上的国家有40个左右。国际市场上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下波动,将制约这些国 家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这类国家是从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中划分出来的一个组别。目前,以出口石油为 主的发展中国家约有20多个,除分布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利比亚 等国外,还有印尼、文莱、尼日利亚、加蓬、刚果、安哥拉、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 70年代,由于石油价格提高、出口增加,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 提高。然而这些国家的生产结构并不合理,单一经济和畸形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从现 代化的综合指标来看,依靠石油致富的国家在发展层次上明显低于经济结构转型较为全 面的新兴工业国。 (3)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主要指那些经济增长较快,在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国家和地区,如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新加坡、韩国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省等。它们主要兴起于60年 代中期到80年代。此期间它们在世界工业产量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墨西哥几 乎增加了50%,巴西约85%,新加坡100%,香港300%,台湾400%,韩国600%。除上述几国 外,还有一些国家,如智利、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也正向新兴工业国家发展。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三、掌握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1、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的演变记述阶段:国外的经济活动现象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条件及分布分类阶段: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空间演变规律说明阶段:世界经济联系的空间动力机制(2)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现实界定世界范围内不同层次的经济地域及其系统;世界经济地理就是侧重研究各类经济地域的发展条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空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经济联系空间规律的科学;3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经济地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的时空条件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是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地域单元;内容:三大板块:条件要素研究、结构功能研究、构造类型研究;2、世界经济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分析和研究世界不同层次的经济地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要素;第二,分析和研究世界及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与条件要素的组合关系;第三,分析和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地域、类型特征以及经济地域系统;第四,重点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区域问题研究和分析;四、掌握世界经济地理的学科特点和性质1、学科特点全球性、区域性、综合性、预测性2、学科地位地理科学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3、学科性质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属于自然科学;有的学者认为:是一门“边缘学科”;我们认为:属于社会经济学科;第二章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演变一、经济全球化1.定义: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日益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2.经济全球化的支撑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国际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国际投资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国际金融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智囊库——人才流动国际化三、掌握经济全球化含义、动因和主要表现形式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融合过程,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按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过程;2、动因:科技进步带动的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动力;运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工具;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是有力的推动者;冷战结束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扫除了障碍;3、主要表现形式: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金融活动全球化、人力资源全球化4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四、掌握世界经济地域的基本格局基本格局: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南北二元对立构成了世界经济地域总体格局;2、美国、欧盟、东亚构成了世界三大经济中心;3、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迅速崛起;五、掌握国家的基本组成要素和不同类型的国家划分1、国家的基本组成要素:人口居民、领土土地、政府组织2、不同类型的国家划分按民族构成划分国家划分法的国家类型:民族国家、非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共民族国家和单一民族国家;非民族国家:双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①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②石油输出国③经济综合发展国家④农矿原料出口国⑤最不发达国家六、掌握综合国力概念、构成1、概念: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2、构成: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其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经济力、科技力;3、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八、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主要分布区域1、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主要分布区域(一)全球尺度的人口分布1.中低纬度指向2.近海岸指向3.平原指向4.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二)大洲尺度的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旧大陆”2.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三地区尺度的人口分布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几大人口密集分布区:1.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2.欧洲地区3. 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4.其他人口密集区四国家尺度的人口分布世界上人口数最多的10个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尼日利亚、日本九、掌握民族定义、特征1、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第四章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地理掌握跨国公司的定义1、定义: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由母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决策,从事跨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对跨国公司定义的解释: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领域如何;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的联系,使其中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一、掌握跨国公司的类型划分一三分法1.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的跨国公司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以获得母国所短缺的各种资源和原材料为目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种植业、采矿业、石油业和铁路等领域;如着名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英荷壳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2.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机器设备制造和零配件中间产品的加工业务,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这类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诸如金属制品、钢材、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产品;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是当代一种重要的公司形式,为大多数东道国所欢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是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典型代表;3.跨越国境提供各类服务的公司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向国际市场提供技术、管理、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以及营销技能等无形产品的公司;这类公司包括跨国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例如花旗银行、永道国际会计公司Coopers & Lybrand二两分法根据企业销售额最大的业务所归入的产业分类,可以把跨国公司分为两大类:工业跨国公司和服务业跨国公司二、掌握国际直接投资含义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对外直接投资FDI,指一国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企业并相应获得对该企业的管理控制权的一种跨国投资活动;三、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一跨国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1.自然资源寻求型2.市场寻求型3.效率寻求型4.战略资产寻求型5.贸易及分配型6.辅助服务型二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1.集中于东道国经济中心区2..集中于边界地区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第五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三、掌握比较利益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比较成本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占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占比较成本劣势的商品,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结果可以使双方受益;比较成本: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绝对成本的比率;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政策主张;取消政府干预,实行自由贸易2、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经历三个时期: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产品标准化时期;产品创新时期: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产品成熟时期:资本密集型产品,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标准化时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四、掌握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一)全球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二)跨国公司的地位更加突出(三)区域内贸易迅猛增加(四)国际贸易规范日趋完善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一)世界贸易从三“极点”向三“极区”格局发展(二)东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三)“南南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新亮点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一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崛起二中国作为周边经济体市场的壮大第六章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五、掌握世界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共同规律一市场成为推动农业结构变迁的基本力量二比较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三现代畜牧业和园艺业的地位日渐上升四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工商呈一体化趋势五遵循“绿色农业”和“环境友好”原则六、掌握第一产业主要生产部门的生产分布状况1.粮食作物生产分布的特点:第一,世界粮食生产发展较快,但不稳定;第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不平衡;1各大洲间产量不平衡;2国家间产量不平衡;3按人均产量计算地区差异悬殊,粮食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粮食生产水平的差异悬殊;第三,以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作物生产为主;2、小麦的生产与分布状况五大地带1小麦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和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2小麦的生产分布:主要分布在25°N~55°N和25°S~40°S的温带地区;集中在五个大地带:北半球有四个带二个东西带、二个南北带;南半球一个不连续带;东西带:第一个地带西起西欧平原,经中欧平原、东欧平原南部至西伯利亚平原南部;第二个地带西起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土耳其、伊朗到印度河——恒河平原;南北带:第三个地带北起中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第四个地带北美洲中部的大平原,自加拿大中南部至美国中部;(3)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7个国家;4世界主要商品小麦产区:全球小麦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4个国家;3、世界玉米主要生产三大地带玉米是一种喜温的作物,分布较为普遍,多数集中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玉米原产于墨西哥,享有“饲料之王”的美誉;1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粮食作物的近1/5和1/42玉米的生产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亚洲、欧洲;世界玉米主要生产三大地带:一是美国中部的玉米带;二是中国的平原和盆地;三是欧洲南部平原;3玉米主要生产国:美国、中国、巴西等;4主要玉米输出国:美国、法国、阿根廷等;4、咖啡和茶叶的生产分布状况咖啡的主要产区集中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其中,拉丁美洲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主要咖啡生产国:巴西产量最多世界“咖啡王国”、哥伦比亚优质软咖啡全球驰名,越南等国家;非洲的科特迪瓦等国较为重要;茶叶世界出产茶叶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主要生产国: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等国;世界的茶叶的产量中,品种最多的是红茶;我国是出产绿茶最多的国家;第七章世界能源生产及消费格局掌握煤炭资源分布、生产的基本格局两大煤炭蕴藏带(一)煤炭资源的分布格局1.世界煤炭资源地区分布广泛,储量丰富;2.煤炭资源的区域分布且具有不平衡性集中北半球,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有世界煤炭资源量的70%以上;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洲的中纬度地带;世界着名的两大蕴藏带:一是亚欧大陆煤田带;二是北美洲的中部煤田带;3.煤炭资源的国家分布格局: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德国、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10国,约占世界储量的90%;(二)煤炭工业的生产布局1.煤炭工业是较古老的工业部门,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大发展时期1860~1913年稳定时期1914~1950年萧条时期1951~1974年缓慢增长时期1974~1990年2、世界煤炭生产分布特点:战后世界煤炭煤炭生产地域不断扩大;煤炭生产分布与储量分布基本一致,生产分布不均衡;生产规模的大型化、集中化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以采煤业为中心进行工业成组布局,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3、世界煤炭生产分布格局:生产区域分布格局:集中在亚太%、北美地区%生产国家分布格局: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俄罗斯、波兰、印尼、德国、乌克兰;一、掌握石油资源分布、生产的基本格局一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格局1.世界石油资源分布集中性特征明显北半球多于南半球96%:4%,特别是北纬24~42°之间占世界石油资源的56%;世界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两大弧形地带:东半球的北非中东波斯湾-里海-俄罗斯中北部;西半球的委内瑞拉—墨西哥湾西部-美国中部-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北部; 2、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石油资源的区域分布格局:中东地区约2/3、中南美、非洲;石油资源的国家分布格局: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委内瑞拉、俄罗斯、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3.世界石油开发重点由大陆转向海洋;世界海底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30°N至10°S之间的区域;现有40多个国家在海洋生产油或气,其探明储量已占全球总储量的42%;(二)世界石油工业生产格局1.石油生产的区域格局:中东1/3、北美、前苏联、亚太、非洲、中南美和欧洲;2.石油生产的国家格局: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伊朗、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家;3.基本结论: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分布与储量地域分布基本一致;世界石油生产高度集中,地域分布不均衡;二、掌握世界主要石油运输线路一世界石油的消费格局1.消费区域格局:北美、亚太和欧洲是主要消费区2.主要消费国家: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德国、韩国、加拿大等3.基本结论:世界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格局严重错位;世界石油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新兴的发展中大国消费增长迅速;二世界主要石油运输线路1、2、3、第八章汽车工业及其全球生产网路一、掌握世界汽车生产的区域格局一生产布局显着不均衡全球汽车生产的区域格局:集中在东亚、西欧、北美地区三大板块,并呈现“三大板块平分秋色”的格局;世界汽车生产的国家格局:中国、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法国等是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家;全球汽车厂商生产局:通用系、福特系、克莱斯勒系、丰田系、大众系、雷诺系6大汽车集团;本田、宝马、标致-雪铁龙;全球汽车生产“6+3”模式占世界总销量的92%;(二)世界汽车生产格局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工业80年代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量差不多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新兴的亚洲汽车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印度等国;拉丁美洲地区的汽车生产主要集中于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三个国家,其中巴西产量最高,2004年为221万辆,居世界第9位;四、掌握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1.产品发展趋势:环保节能观念促使世界汽车小型化、节能化;汽车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引人注目;2.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是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日本丰田公司的“同时同步开发系统”;3.大力开发和采用通用底盘4.汽车零部件向标准化、模块化、共享化方向发展5.广泛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产品竞争力:动力性和燃油效率性技术;行驶安全技术;乘坐舒适性技术;环保节能型技术;6.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方向发展第九章世界大工业地带一、掌握西欧工业地带1、位置范围位于欧洲西部;主要包括英国、法国的东部和北部、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意大利的北部,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各的南部国;2、发展条件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熟练的高科技人才;丰富的铁、煤等资源;交通运输方便;经济基础雄厚3、主要产业部门世界工业化最早地区,现代化工业最发达地区之一,目前居世界第二位;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其中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核能、航空、汽车、化工等部门最为重要;钢铁、机床、汽车、船舶、电力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工业地域结构特征与趋势,从内陆指向型布局逐渐向沿海地区发展,战后法、意、荷等国利用进口资源在沿海发展工业;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直接带动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二、掌握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1、位置范围分布在表日本,从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直达九州北部,长达1000公里,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和北九州五大工业地带及其连结地带,共16个县;2、主要部门结构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全地带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5,约占全国人口、工厂数的6%,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的75%和65%;汽车、钢铁、炼油、造船工业发达;近年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迅速;属依靠进口原、燃料的加工贸易型,多布局在海运发达的港口,是世界着名的临海工业地带;第十章世界金融业与全球金融网络一、掌握金融业的概念和特征金融业定义:金融业则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特点: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高负债经营性;二、掌握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1.经营模式的全能化2.服务方式的电子网络化3.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化4.后台管理功能的地理分散化三、掌握跨国银行的概念、界定指标、发展特点1、定义:跨国银行transnational bank,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在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投资及其他业务的国际银行,由设在母国的总行和设在东道国的诸多分支机构组成;2、界定指标:①资本实力:跨国银行的核心资本必须在10亿美元以上;②境外业务情况:要求其境外业务在全部业务中应占较大比重,且必须在伦敦、东京、纽约三大国际金融中心设有分支行,开展国际融资业务,并派出一定比例的境外工作人员;3、发展特点:拥有庞大的国际网络;经营广泛的国际业务;采取全球经营战略;实行集中统一的控制四、掌握金融中心概念、分类、离岸金融中心概念1、金融中心的定义:金融中心是指这样一些城市和地区,它们凭借优越的经济、政治、时区和地理条件,以及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能够为众多金融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交易和中介服务,并成为全球性、国家性或区域性资金集散地和金融清算地;2、分类:根据金融中心业务涉及的地理范围,金融中心可以分为四类:国内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全球性金融中心和境外金融中心;除了第一类以外,其余三类都属于国际金融中心的范畴;3、离岸金融中心概念:任何国家、地区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标的,以非本国和地区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非本地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它不受市场所在国和货币发行国一般金融法规和法律的限制;五、掌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1.多元化的经济基础所在国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是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依托条件;首先,金融中心都是在工业生产达到相当规模基础上产生的;其次,商业活动的频繁开展,达到相当规模;如伦敦,香港;2、优越的时区条件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多位于主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因商业贸易衍生出来的旺盛金融需求,如伦敦、纽约;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跨境、跨时区的交易量大幅度增加,客观上要求金融中心必需处于十一的时区内,以便成为全球联系交易的一环;如东京、新加坡;3、金融机构的大量聚集金融机构的集聚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能使机构间的合作与人员交流成本降低;4、政策六、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各种类型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第一,地方性金融中心:中心仅为自己所在的城市、州或省提供服务;第二,地方区域性金融中心:中心为超过自身地理范围的国内其他区域提供金融服务,但还不是全国性金融中心;第三,全国性金融中心:为本国境内客户提供服务第四,区域性金融中心:为本国或相邻国家客户提供服务第五,全球性金融中心:中心与世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联系,为全球各地区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第十一章世界交通运输网络一、掌握集装箱运输含义、特点1、含义:集装箱运输是指以集装箱这种大型容器为载体,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内运用大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载运车辆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和完成运输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货物“门到门”运输的一种新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运输方式;2、特点:①高效益②高效率③高投资④高协作⑤多式联运二、掌握国际多式联运含义、组织形式1.含义:是指按照国际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货地点;2.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A海陆联运B海空联运C陆桥运输三、掌握大陆桥运输含义、世界主要的大陆桥运输线1、含义:是指使用横贯大陆的铁路、公路运输系统为中间桥梁,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连接起来的运输方式,即海——陆——海的连续运输;2、世界主要的大陆桥运输线:北美大陆桥运输路线;欧亚大陆桥运输路线;新欧亚大陆桥运输线;第十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特征1、概念: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2、特征:主体是主权国家;目的是共同繁荣;发展有明确顺序;相似性和排他性;二、掌握关税同盟理论1、关税同盟理论theory of customs union主要从关税同盟组建之后将产生的经济利益这个角度论述一体化对全球福利的影响;2、关税同盟的效应“贸易创造”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壁垒后,同盟建立前由国内生产转变为同盟建立后从成员国进口,这意味着新的贸易被创造出来了;“贸易转移”又称贸易转向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政策,来自成员国的进口取代了原先来自同盟外的成本较低的进口,成员国的贸易发生了转向;三、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原因机制(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直接原因二战后,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往往是由于成员国的经济和政治受到其他国家或集团的威胁而导致的;这种情形下,发展中国家很难发挥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寻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保护;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的技术与经济基础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加速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趋势;生产力的发展为打破国家边界对资源配置的地理限制提供了条件,逐步在地理上相互邻近、在经济上密切联系的一些国家间,实现对资源的跨国配置以及对宏观经济和市场运行规则的国际联合调控;。

第8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

第8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投资成本高 而效益低成为这种畸形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此外,城镇大量失业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难 以提高,生活水平长期未能得到改善。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1979年提出了调整国民经 济的方针。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和价 格以及相关财政政策等,调整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加 快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开始 明确,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得到调整,能源供应 得到较好的改善。但是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加工业 发展过快的新问题。由于基础设施、原材料工业跟不 上加工工业的发展速度,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加上农副 产品的供应增速跟不上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增长,通货 膨胀开始出现并越发严重。
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压力
2008年9月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原有的世界经济循环模式 被打破,全球经济结构失衡亟待解决,再平衡是客观需要,也是 一个长期过程。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对各国经济都将产生 较大影响,非均衡发展的过程通常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再平 衡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减速发展的过程,对我国经济增长不可避 免地会造成影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是我们适应和推动世界经 济再平衡的题中应有之义。
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产 品结构的调整,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
改革红利和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弱化 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必然要求 是应对代际消费倾向显著变化的反映 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措施
改革红利和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弱化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渐进式的改革路线。过去40年来,中 国改革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无论是价格改革,还是产权改 革,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

第8章 国际经济组织

第8章 国际经济组织
(4)区域性的国际经济组织方兴未艾。主要原因: 一是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多年来深受美国政府的操
纵和控制。以国际货币经济组织为代表。 二是三大组织中成员的增加,谈判的议题复杂化,
各国力量的博弈使得很多问题久拖不决。区域性 的国际经济组织成员少,共同利益多,相对容易调 和,所以发展非常迅速。
东南亚国家联盟:
第一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基础和作用
6
国际组织发展历程:
• 早期民间的国际团体。 • 政府间国际会议。 • 常设性的国际经济组织。
现代意义的国际经济组织出现在19世纪后半期。 1865年建立的国际电报联盟、1874年建立的国际邮 政总联盟、1875年建立的国际度量衡组织和1883年 建立的国际保护工业产权联盟等是最早的一批现代 意义上的国际经济组织。
欧盟:
欧盟是目前世界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 域经济组织,现有28个成员国:英国、法国、 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 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 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 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 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 加利亚、克罗地亚。2017年,英国首相正式 启动脱欧程序。
第三节 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
20
一、为国际贸易建立系统规范的法律秩序和规范
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贸易法制定的有效组织者、 主持者及编纂者。在国际经济制度创新、立法和造 法等方面对国际贸易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解决某个国家或几个国家来主持某个法域的协商和 立法在主权林立的国际社会是难以被接受的问题: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支持下的八轮多边谈判;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主持的各种议题的协商与
二、协调主权国家在各领域的合作
国际组织具有一套既能维护国家主权,又能促进主权 国家之间共同利益的制度与方法。主权国家通过以协定形式 建立的国际组织来进行国际性的集体协调,能取得依靠单个 国家独自干预所不能取得的成就。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3版)》选择题及大题参考答案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3版)》选择题及大题参考答案全

第一章章后练习一、单选题1.世界经济形成的时间是( A )。

A. 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B. 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C.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D.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50年2. 世界经济是在( C )。

A. 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B. 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C.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D. 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3.美国次贷危机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焦点问题( B )。

A.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B.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C.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平坦D.市场经济稳定性较差4.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过程中,有( C )。

A.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B.70年代,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C.90年代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竞争加剧D.80年代世界经济的停滞5.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组织是指( B )A.亚太经合组织 B.欧洲联盟C. 非洲统一组织D.东南亚联盟6.世界第一个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在一起的区域经济集团是( C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 东南亚联盟C. 北美自由贸易区D. 非洲统一组织7.世界银行的前身是( B )。

A.国际贸易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8.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 D )。

A.国际贸易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9.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中心地位的是( B )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B.布雷顿森林定C.国际货币基金协定D.关贸总协定二、多选题1. 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有(BCDE )。

A.贸易制度B.世界市场C.世界货币D.国际分工E.资本国际化2.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形成激烈动荡和低速发展,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ABC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B.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斗争C.长期推行的凯恩斯主义的弊端D.欧洲共同体的诞生4.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新的特点有( ACD )。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第五节经济增长极限论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第五节经济增长极限论

三、经济增长极限论
(一)“罗马俱乐部”
1968年,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董事长帕塞伊 邀请西方国家30名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 家和实业家讨论人类目前和将来的处境, 这就是所谓“罗马俱乐部”的形成。罗马 俱乐部委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 麦多斯把讨论的情况整理成书,这样,麦 多斯在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种对经济增长持悲 观态度的理论。
(一)高增长背后的危机
3、经济效率低,产品质量差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内地每100元固定资产可以 生产50元GDP,进入21世纪以来,每100元固定资产 只能生产20元GDP,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投资拉 动。
2003年,我国GDP仅占全世界GDP的3.8%,但却 消耗了世界10%的石油、26%的钢材、45%的水泥。
(一)高增长背后的危机
2、原材料的消耗很高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企业的原材料消耗比 发达国家普遍高出5倍以上,最高可高出100 倍,甚至比印度也高出2—3倍。根据世界银 行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世界平均单位产 品的原材料消耗只有80年代初的40%,并且 这种下降速度还在加快,而我国进入90年代 以来,列入国家统计的105项物耗指标有一 半有所上升,物资消耗在工业总产值中的 比重也越来越大。
三、经济增长极限论
1、反驳与批评
有些学者认为增长极限论是新形势下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翻版,麦 多斯等人只是“带着计算机的马尔萨斯”。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麦多 斯等人的世界模型结论是否正确,决定于所选择的基本经济关系是否 恰当,估计的参数是否正确。而麦多斯等人的世界模型在这些方面都 有缺点。例如,有的学者根据麦多斯等人的世界模型,假定自1970年 起,自然资源发现(包括回收)率每年增长2%,控制污染的技术能力 每年增长2%,粮食产量每年增长2%,按照这样的假定,改变了模型结 构时,计算机计算的结果表明,产量和人口增长都不受限制,崩溃永 远不会发生。人们还对世界模型做了另一个实验,就是把模型的开始 时期由1900年提前到1850年,且用该年各个变量的实际数值作为起点水 平,答案是世界在1970年左右就要崩溃。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对世界模型予以否定,他认为,末日模型是一个 伪科学,因此,也是公共政策的负导向。末日模型从假设到结论之间 的逻辑关系非常简单和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像是一个假设而 不是一个结论。 经济增长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对经济增 长问题的争论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

世界经济史第八章农业革命

世界经济史第八章农业革命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一、马尔萨斯陷 阱
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生活 水平下降,疫病、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 劫、战争等丑恶时间开始泛滥,极其粗暴 地调整着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 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 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 阱。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三、资产阶级容克式经济
普鲁士式道路是改良的道路,沿着这条道 路,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 的容克式经济,同时分化出少数大弄,广大 农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受到资本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农业中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比较缓慢。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三、资产阶级容克式经济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四、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创新
近代农业革命以后,欧洲耕作制度和耕 作技术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逐渐消灭耕地,代之以作物连续 轮种。 第二,新作物的推广和选种育种。 第三,农具的改进。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五、近代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农业消费和生产差额所产生的剩余,是 全部其他经济规模大小的决定因素。从时 间顺序来看,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先于工 业革命40年,这意味着农业发展水平的高 低决定着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社会动荡造成了人们寻求保护的行为。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一、农奴制的复兴
德国国内市场支离破碎和海外市场的丧失 加大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相比之 下,通过强迫劳役生产所需的产品和劳务 ,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满足消费,缺乏市场 使劳役成为最有效的经济组织方式,而不 是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第八章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第八章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第八章自由市场经济的 终结
2021年7月25日星期日
目的要求
经过学习,正确了解自在市场经济 由于垄断而走向了反面,发生了大危机和 世界大战;白们掌握垄断的作用以及自在 市场经济的解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垄断与垄断资本 第二节 大危机和新政 第三节 世界大战与战时经济
重点效果
垄断 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两次世界大战的缘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结果 苏联的战时经济政策
二次大战前,八大财团控制了美 国经济,它们为洛克菲勒;摩根;芝 加哥;波士顿;梅隆;杜邦;克利夫 兰;库恩—罗比。
第二节 大危机和新政
重点效果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 大危机的传导机制 大危机的缘由和结果 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资本主义 世界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发源于美国,经过各种传导机制 迅速在资本主义世界分散。在危机中大批 企业开张破产,不可胜数的工人失业。
•十九世纪末 •罗斯福新政
垄断资本主义 国度垄断资本主义
一、经济大危机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度召开了两次会议
在法国:
福了在特事美国汽先:车 工公 业巴 华司 界黎 盛总对和 顿裁技会会—术议—提亨高凡利和尔•资福赛本特-扩的华张话盛的笼顿自统体信地系,表达 影〝颜响美色:确 国国的立 度人 福了 之如 特世 间今 汽界的可车统矛以〞治盾失。新,掉次使他第世想,界要暂处的时于恣紧相张意对了样动帝式摇国、时主恣期义意。
在股市最狂热的1929年夏,股票 以其账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钱卖出。 美国封锁式基金的价钱远远超越其资产净 值,比二战后封锁式基金平均升水水平高 出60%。
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在19281929年9月的时间里简直翻了一翻。

第8章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第8章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第八章高频考点: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交易成本和制度障碍不断减少,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不断创新,各经济主体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按一定规则,通过广泛的国际分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各国间经济交往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性也进一步加强的客观历史过程。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力因素市场经济体制的拓展和完善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关系因素全球资源配置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因素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经济全球化具体划分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

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使生产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开始呈现全球化趋势。

4、经济全球化导致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使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便利。

高频考点: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经济规则制度的趋同、认同过程。

1.贸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利弊(1)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2)优化了资源配置。

(3)形成了规模经济。

(1)受到了国际规则的制约。

(2)出口导向战略实施难度加大。

(3)外国商品进入影响了生产能力的发挥和就业的稳定性。

(4)影响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侵蚀经济主权。

2.生产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利弊(1)促进本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2)优化产业结构。

(1)对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利用造成危害。

(2)对本国的经济管理控制能力造成威胁。

(3)加剧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过剩,减缓了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3.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利弊(1)更便捷地获取外资以弥补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

(1)加强了国家经济对外依附性。

(2)加大了金融风险,危及经济安全。

(2)有利于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第八章 离岸金融市场《国际金融》PPT课件

第八章 离岸金融市场《国际金融》PPT课件
18
8.2.3 欧洲债券市场的特点
债券的发行条件比较优惠。 安全性较高,流动性强 市场反映灵敏,交易成本低。 金融创新持续不断。
19
§8.3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离岸金融 市场
8.3.1 美国离岸金融市场 8.3.2 日本离岸金融市场 8.3.3 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 8.3.4 香港离岸金融市场 8.3.5 巴哈马离岸金融市场
15
欧洲债券的发行
发行者
➢跨国公司 ➢跨国银行 ➢国家政府 ➢国际机构
16
发行过程
管理集团
• 牵头银行
• 联合管理者
承销辛迪加
• 银行
• 证券公司
销售集团
• 管理集团
• 承销辛迪加
17
8.2.3 欧洲债券市场的特点
债券的发行者、债券面值和债券发行地 点分属于不同的国家。
债券发行方式以辛迪加为主。 高度自由。 货币选择性强。
13
欧洲债券最初主要以美元为计值货币,发 行地以欧洲为主。70年代后,随着美元汇 率波动幅度增大,以德国马克、瑞士法郎 和日元为计值货币的欧洲债券的比重逐渐 增加。同时,发行地开始突破欧洲地域限 制,在亚太、北美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发行 的欧洲债券日渐增多。
14
8.2.2 欧洲债券市场业务
欧洲债券的种类-几种典型的欧洲债券 固定利率债券 浮动利率债券 可转换债券 选择权债券 零息债券 双重货币债券
20
6
8.1.2 欧洲货币市场业务
1.欧洲货币市场的类型 一体型 分离型 分离渗透型 走账型
7
2.欧洲货币市场的融资业务
欧洲短期信贷市场业务 欧洲中长期信贷市场业务 欧洲债券市场业务
8
8.1.3 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

经济思想史 第8章

经济思想史 第8章
2.强调统计对于经济科学的重要性。他认为要验证演绎所 得出的经济结论,要使经济学具有实用价值,就必须依靠 健全的统计。
17
3.主张细分经济学科,即各种研究方法兼容并蓄。 4.静态分析。他承认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类似于物 理学中的静力学,而动态分析还有待发展。 5.广泛运用合成推理,即对于个人来说适用的结论也必 定适用于整个社会,反之亦然。
2
与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其他几次革命相比,边际革命具有两 个特征:
1.三个国家的三位经济学家在事前并无联系的情况下,几乎 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 2.这场革命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革命和后来的凯恩斯革 命不同,并不以政策主张上的标新立异为主要特征,虽然在 其理论中蕴含着与古典学派相异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济贫政策。
a为贸易体A在交易前拥有的A商品量;x为用于交易的数量; φ1(a-x)为交易后A商品对贸易体A的边际 效用;y为通过交易贸易体A所得到的B商品量; ψ1y 为贸易体A从y量B商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b为贸易 体B交易前拥有的B商品量;ψ2(b-y)为交易后B商品对贸易体B的边际效用。
23
杰文斯建立交换律的主要价值:
26
总结:杰文斯的效用论、交换论和劳动论实际上是作为一个 整体,考虑了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均衡的条件。但他并没 有完全搞清实现均衡的机制,只是认识到了这个机制的几个 要点。
杰文斯的市场均衡条件:有消费-效用,也有生产-费用。
奥地利学派的市场均衡条件:只包含消费-效用。 在市场均衡条件的表述上,杰文斯胜过奥地利学派;但对现 实均衡的机制的说明,杰文斯不如奥地利学派。
8
2.在学术环境方面
在学术环境方面来看,导致边际主义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之 一是经济学学术环境的迅速改善。 19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日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在 是伦理学或政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开 始经济学专业;专门的经济学刊物开始大量发行;经济学家 开始在一个国家之内,而后很快在国际范围内组成各种专业 集团;这些集团也越来越多地由受过高等教育、研习过高等 数学的人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
禁止具有与关税同等效力的捐税;
取消数量限制;
禁止具有与数量限制同等效力的措施。
27
关税同盟的外部机制
共同体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实施共同海关税 则。 共同海关税则:

实行统一的对外税率 统一税则商品分类目录
统一海关估价
统一商品原产地标准
28
制定共同农业政策的原因
前身
5、从欧元启动到统一货币产生
1979年3月,启用欧洲货币单位“埃居”(ECU)即欧元的 前身。 产生 1995年12月15日,欧洲理事会马德里会议确定单一货币名 称为“欧元”(Euro)。 1998年5月5日,欧盟布鲁塞尔首脑特别会议确认法国、德 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奥 地利、芬兰和爱尔兰共11国为欧元创始国 1998年7月1日,成立欧洲中央银行,设址德国法兰克福。 启动 1999年1月1日,欧元 “账面货币”启动。 2000年6月希腊加入欧元区,现有12国成员国 。 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投入流通 2002年7月1日欧元成为欧元区12国内唯一货币 33
欧盟一体化进程
1.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2.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3.欧共体内部大市场的建立 4.欧洲联盟的起步 5.从欧元启动到统一货币的诞生 6.欧盟东扩和欧盟宪法危机 7.50周年欧盟柏林宣言
24
1、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0年舒曼计划(法国国王亨利四世) 1951年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等国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 年正式运营。 欧洲煤钢共同体使命是6国间建立取消关税、 商品数量限制和其他歧视性措施的煤钢共同 市场。 效果:1952年---1955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 钢贸易量增长151%,铁增长357%,煤增长 25 40%。
2
学习重点和难点



本章学习重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原因和影响。 欧盟一体化进程 难点或进一步思考题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 成、发展和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能否顺利向南扩展?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否继续向前发展?
3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分类及成因 第二节 欧洲经济一体化 第三节 美洲经济一体化 第四节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

6
国际学术界:
第一个对经济一体化下定义的是荷兰 经济学家丁伯根,他认为经济一体化是 有关各国贸易的自由化 平德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消除各成员国 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形成和实施协调 的和共同的政策 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认为,经济一体化 既是过程,又是一个状态

7


国内学术界:
观点一:特定区域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 区,为谋求区域内商品和要素流动的自由化,通过 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签订条约、协议,在经 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观点二: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或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 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 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 济区域集团 实质内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 条约或协议,甚至让渡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减少直 至消除区域内的各种壁垒,使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 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从而达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 8 区域性经济安排。
6、欧盟东扩和欧盟宪法危机
欧盟东扩: 2004年波兰、匈牙利、立陶宛、爱沙尼 亚、拉托维亚、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马 耳他和塞浦路斯等10国加入 2007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两国加入 《欧盟宪法条约》是欧盟的首部宪法 欧盟宪法规定欧盟将拥有法人代表资格,欧盟将有 权与国际组织签署协议或条约,标志着欧洲政治一 体化的深入。 在《欧盟宪法条约》的全民公决中,法国公民的 54.7%荷兰公民的63%否决了条约,陷入危机. 34
4
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分类及成因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类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因
5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
一体化 化
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
一体化(Integr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 含义是企业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等形式 结合形成的经济联合体 20世纪50年代初,用经济一体化一词表述 各国间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经济联 合体的过程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学习提示 重点与难点
1
学习提示
本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第二章经济全球化 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过渡形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
区域一体化的内涵、分类及成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
18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因
(二)发展动因 福利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诱因 贸易创造效应 规模经济效应 投资刺激效应 竞争压迫效应 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催 生剂 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19
第二节 欧洲经济一体化
一、欧洲共同体——欧洲 联盟 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13
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层次 的不同进行分类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1993年后的欧盟。 (5)经济货币联盟。如现在的欧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
1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及特征
内容 关税优惠 区域内自 共同对外 区域内要 经济政策 完全经 由贸易 关税 素自由流 协调一致 济一体 形式 动 化
1986年5月欧盟签署《欧洲一体化文件》, 规定建立商品、人员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统 一市场。 措施:制定286项立法消除阻碍四大自由的 有形壁垒、技术壁垒和财政壁垒
内部大市场1993年1月1日正式运转
31
4.欧洲联盟的起步
1991年12月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通过《欧 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 欧洲联盟包括欧洲政治联盟和欧洲经济与货 币联盟两部分 在政治联盟上,马约对有关共同外交和安全 问题,对法律和内务方面的合作做出了规定。 在经济联盟上,马约规定在欧共体内建立内 部大市场,实现商品、劳务、资本、人员的 自由流动;实现共同的竞争政策,产业结构 政策、共同的区域政策;实现宏观经济政策 32 的协调。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与 国家间的部门或产品合作组织
(1)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往往包括成员国贸易、 金融、工业、农业等诸多领域的协调合作,而国 家间的部门或产品合作组织,如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则限定成员国在某一部门或某一产 品的协调生产或销售。 (2)区域一体化组织是同一区域国家之间的经济 合作组织,而国家间的部门或产品合作组织不是 以区域为基础的,其成员国是以某种产品的优势 而加入的。 11

1957--2007欧盟50周年柏林宣言
35
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1960年1月,英国、丹麦、挪威、瑞典、瑞士、奥 地利和葡萄牙等七个西欧国家缔结了斯德哥尔摩公 约,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 EFTA成立后,芬兰、冰岛、列支敦士登先后加入该 联盟 英国、丹麦和葡萄牙在20世纪70~80年代相继退出 该组织而加入了欧共体。 瑞、芬、奥三国经全民公决于1995年1月1日起加入 欧盟,同时退出EFTA; 挪威由于全民公决否决加入欧盟,仍留在EFTA中。 随着欧盟的扩大,EFTA从1995年起仅剩四个成员国, 即挪威、瑞士、冰岛、列支敦士登。
16

以南北合作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南北型) 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共83个,效果普遍良好,成为未来新主流。 2004年5月1日,随着东欧10国的加入, 欧盟也由北北型转变为南北型的区域经济 一体化组织。
17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因
(一)基本原因 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 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2.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 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3.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是区域经济一体 化发展的直接动因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 的表现和产物
三、欧洲经济区的建设
20
一、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
欧共体(EEC):1957年3月25日 罗马条约 欧盟(EU):1993年11月1日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 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欧盟的6次扩充(西欧---中欧---东欧) (1)1973年丹麦、爱尔兰、英国3国加入 (2)1981年希腊1国加入 (3)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2国加入 (4)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3国加入 (5)2004年波兰、匈牙利、立陶宛、爱沙尼亚、拉 脱维亚、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马耳他和 塞浦路斯等10国加入 (6) 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两国加入 21
36
三、欧洲经济区的建设
1990年10月,欧共体12国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EFTA)7国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区(EEA)协 议. 计划于1993年在上述19国内实现货物、人员、 资金和服务的四大自由流动。但瑞士在1992年 年底的公决中否决了该协议。 1994年1月l日,除瑞士、列支敦士登以外的 EFTA5国与欧共体12国组成的EEA如期建成。 它向欧洲自由联盟5国提供欧共体统一市场的 四大(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流通便利, 同时欧洲自由联盟5国也将接受欧共体除农业 37 和政治条例外的大约70%的条例。
22
推动欧洲走向统一与联合的政治因素
德国因素
战后对德国问题的处理成为欧洲各国普遍关心的问 题。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是欧洲各国 的宿敌。
美国因素
二次大战给西欧各国以沉重打击,使其经济实力和 地位下降,战后靠美国援助恢复经济,在政治上成 为美国的小伙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