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钧思想与关学的深化

合集下载

北宋《吕氏乡约》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当代启示

北宋《吕氏乡约》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当代启示
第 29 卷 第 5 期 2018 年 10 月
中原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ZHONGYU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Vol.29 No.5 Oct.,2018
文 章 编 号 :1671-6906(2018)05-0022-05
北宋《吕氏乡约》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当代启示
杨林霞
(中原工学院 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摘 要: 《吕氏乡约》是学界公认的 中 国 历 史 上 第 一 部 成 文 乡 约,其 内 容 包 含 “德 业 相 劝、过 失 相 规、礼 俗 相 交、患 难 相 恤”4个方面,同时还规定了违 约 的 惩 罚 措 施、组 织 的 日 常 活 动 及 领 导 管 理 方 式,对 当 代 农 村 社 会 治 理 具 有 重 要 启 示。 《吕氏乡约》强调道德教化,以礼教作为乡村治理的思想基 础;主 张 赏 罚 分 明,以 明 确 的 惩 罚 规 约 作 为 乡 村 治 理 的 制 度 基 础;宣扬守望相助,打造乡村治理的社会关系基础;明确组织形式,构建乡村治理的组织基础。这些朴素的 乡 村 治 理 思 想 提醒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应将道德规范教育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将乡村骨干力量与基层民众力量相结 合,将 乡 村 社 会制度治理与关系治理相结合。 关 键 词 : 吕 氏 乡 约 ;乡 村 治 理 思 想 ;当 代 启 示 中 图 分 类 号 : C911 文 献 标 志 码 : A DOI:10.3969/j.issn.1671-6906.2018.05.005
能 力 现 代 化 的 过 程 中 ,其 重 要 性 得 到 越 来 越 多 的 关 注 与 认 可 。 本 文 拟 对 《吕 氏 乡 约 》的 内 容 及 其 实 施 情 况 加 以 梳 理 ,对 其 所 包 含 的 乡 村 治 理 思 想 进 行 提 炼 , 以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对于当代农村社会基层治理的 有益启示。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
五.太极学说——穷究《易》理,辩证之探。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北宋诸子将《周易》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张载《横渠易说》传世,其研究具有显著特点,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内容丰富,论证全面,寓意深刻,理论精确,是中国古代一位辩证法大师。
①长于《周易》义理的发掘。作为现实的人生修养,参与社会变革的理论武器和信仰原则。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试验井田,渐变改革的政治主张,皆源于《周易》的义理和智慧。
④对《周易》辩证法有新的发展。张载在描述事物矛盾运动一般过程时,提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解”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两个对立方面而构成,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阴阳消长,刚柔相济。最后的结果是“和”与统一。“和”是事物诸多因素,不同对立面之间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相同的事物的简单相加和重复。
张载提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目的在于解决人何以有恶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灌输封建道德观念。理学家们一致认为,它一方面可以说明普通人何以不及贤人、圣人,在于他们气质生得有缺点;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人们努力的方向,只要通过学习,全部接受封建礼教的规定,自觉地服从封建道德规范的约束,就可以成为圣人、贤者。
(一)对“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关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关中的影响

关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关中的影响

关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关中的影响·关学:关中之学、关中的理学。

关中地区在宋代形成的学术派别,是宋明理学中一个重大派别。

·宋明理学:濂、洛、关、闽四派。

·关学创始人:张载,世称“横渠先生”(1020-1077),大梁(今河南开封)人。

·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各个时期关学学派的重要人物:宋:蓝田三吕(吕大忠、吕大临、吕大钧)、苏昞、范育、李复金元时期:许衡、杨奂、杨君美、杨恭懿明:王恕、马理、韩邦奇、冯从吾清:李二曲、李柏、李因笃清末民初:李元春、贺瑞麟、刘古愚、于右任关学著作:张载《正蒙》(取“蒙以养正”之意,张载说过“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思想主要内容:(1)弘扬正学、批判异端改变了以往汉学注重章句训诂的传统,形成了新的宋学学风。

(2)论太虚,言气本建构了“太虚即气”的宇宙生成论,“气”是生成万物的基质和动力。

(3)辩一两,论“太和”提出“一物两体”的说法,即凡事都有其对立面。

“太和”是事物运行发展的趋向和法则。

提出“仇必和而解”,认为“斗到底”终将被“和而解”取代。

(4)“民胞物与”的和谐论和天地境界以《正蒙》中的《西铭》,又名《订顽》篇为代表。

(5)“四为”的博大情怀和人格境界为人类重建精神价值系统,为民众确立生命的意义,为继承前圣已终端的学术传统,为社会开拓万世太平的基业。

关学的作用及对关中的影响:(1)敦本尚实,不善空谈蓝田三吕在《吕氏乡约》中提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冯从吾创办关中书院,制定了《学会约》《士戒》《关中士夫会约》等。

(2)躬行礼教,崇尚气节薛敬之“尝师事周小泉,每鸡鸣而起,候门开,洒扫设坐,至则跪以请教”。

冯从吾曾抨击万历皇帝“欢饮长夜,倦于窈窕之娱而晏眠终日,不然,朝政何废弛至极也!”他责问:“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天下人心岂可欺乎!”他进而规劝神宗:“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晏安为恃,勿以将来之危乱为可忽!”关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一方面,关学既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思想统一,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完善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其压抑个性,扼杀人们创造力的时代局限性。

陕西蓝田《吕氏乡约》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价值

陕西蓝田《吕氏乡约》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价值

陕西蓝田《吕氏乡约》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康鸿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阐述了陕西蓝田《吕氏乡约》的历史演变及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吕氏乡约》的三点借鉴意义和当代价值:《吕氏乡约》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历史文化价值;乡规民约是新农村伦理道德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乡规民约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吕氏乡约》;乡规民约;朱熹;伦理道德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里有这样的描述:“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

而且族长白嘉轩郑重向村里人宣布:“学为用,学了就要用。

谈话走路处事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凡是违反《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

这样实行后的结果是:“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不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那么白嘉轩在白鹿原上教化村人、睦邻乡里的《乡约》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其历史渊源、核心内容是什么?传统社会里的乡约在今天农村的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中又有哪些可借鉴的价值呢?一、陕西蓝田《吕氏乡约》的历史演变乡规民约,顾名思义是指乡民共同约定并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它以民间自治的方式规范“同约之人”,利用集体“公约”和舆论评价的力量,实施道德伦理教化,实现乡民的自我教育、自我劝诫、自我约束。

乡规民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介于国法和家规之间的道德教育形式。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乡规民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礼·地官·族师》曰:“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

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

”这一记载可视为中国早期村落的村民之间人际关系的规约。

当然,此时的“乡规民约”还十分简单,远不如后代完善。

关学对关中地区民风民俗之影响

关学对关中地区民风民俗之影响

2010.1106文史纵横关中平原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关中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关中自古帝王州”,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在此建都,这使得关中历史传统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

尤其是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在此创立了“关中学派”,一大批笃信关学的大儒们,把孔孟儒学以一个新的姿态在关中大地传播,形成了独特的关中文化。

而影响这种独特的关中文化的核心,即是关学。

本文试从北宋至明清之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关学大儒,探讨其对关中地区民风民俗的影响。

一、关学的渊源和发展关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北宋佛教对儒学严重威胁,赵宋王朝积贫积弱时,在今陕西关中逐步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理学学派。

在学术界,对于关学的界定一直没有停止过。

以陈俊民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关学不是历史上一般的‘关中之学’,而是宋元明清时代关中的理学”[1]3。

而以侯外庐、张岂之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认为“关学当时与洛学、蜀学相鼎峙,但北宋亡后,关学就逐渐衰熄”[2]。

前者可理解为广义的关学,是就其地域文化而言。

后者有其相对局限的时空界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关学。

而本文所研究的关学,是广义的关学,即北宋至明清时期关中的理学。

北宋中期,张载创立关中地区的理学,与湖南周敦颐的濂学,河南二程的洛学三足鼎立。

这三大学派又与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宋代四大学派。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原籍大梁,生于长安,随父亲侨居于眉县横渠镇,成名后即在横渠讲学,人称横渠先生。

张载曾上书范仲淹,建议向西夏用兵,并准备联络一些人攻取洮西之地。

范仲淹认为张载可成大器,便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经典。

他研究儒、佛、道诸家学说,推崇儒学,进而推进了由韩愈所开创的,以儒学为主、兼容佛道之说的新儒学体系。

张载一生著作很多,有《正蒙》、《西铭》、《易说》等,今人编为《张载集》。

蓝田四吕的故事和传说

蓝田四吕的故事和传说

蓝田四吕的故事和传说蓝田四吕指的是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四人,是北宋时期的人物。

他们以操行闻名朝野,或以儒道弘扬关学,或以良吏善治郡邑,或以宰相权执国政。

他们的著作宏富,在经学、史学、金石学、地理学、文学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部分著作还有开创之功,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化学术都有重要影响。

其中,吕大忠是四兄弟中的兄长,字进伯,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进士。

他先在“关学”创始人、理学宗师张载门下求学,张载殁后,他仍不满所学,又师事二程(程颢、程颐)完成学业。

他的著作有《前汉论》30卷、《辋川集》5卷、《奏议》10卷等,还和其弟一起合撰《吕氏乡约》《乡议》等书文。

吕大忠个性鲜明,为人耿直,敢于犯颜直谏。

在任代州知州时,他拒绝了契丹的无理要求,据理力争,毫不退让。

吕大防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他曾主持元祐政坛八年,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主导者之一。

他在任期间推行新法,整顿吏治,稳定了北宋的政局。

传说中,吕大防的政绩卓著,受到百姓的爱戴和后人的敬仰。

吕大钧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善于治理郡邑,为百姓谋福利。

据传说,他曾用自己的俸禄购买麦苗,教农民如何种植麦子,提高了农民的收成。

这反映了吕大钧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关心。

吕大临是蓝田四吕中的老四,他博学多才,在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据传说,他曾帮助一位姓梁的举子修改文章,使其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这反映了吕大临的博学多才和对后辈的关爱。

除此之外,蓝田四吕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

例如,在蓝田四吕的故里陕西京兆府(长安),至今仍流传着他们的事迹和传说。

当地流传着一些与他们相关的歇后语和谚语,如“吕大临当官一场空”、“吕大忠上殿不参君”等。

在蓝田四吕的故里陕西京兆府(长安),至今仍流传着一些与他们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据说,蓝田四吕的家门口有一个水潭,叫做“玉女潭”,相传是四位美女修炼成仙的地方。

当地还有一座“四吕庵”,是人们为了纪念蓝田四吕而修建的。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宋代主要就是哪个学派主导理学就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与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就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就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就是第一性的;“气”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就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就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就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就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与科举考试的标准。

关学基本内涵①气本论:张载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气,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气散则无形可见。

在中国哲学史上,张载第一次完整地创立了气本论哲学理论体系,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②认识论:张载认为:事物就是感觉之源,即物可穷理,她主张通过实践,通过多思方能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③“一物两体”辩证法:张载指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宋代蓝田四吕及其著述研究

宋代蓝田四吕及其著述研究

宋代蓝田四吕及其著述研究宋代蓝田四吕是指北宋时期陕西蓝田的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四人。

大防曾为哲宗元祐时期宰相,大忠、大钧、大临则先后从学于张载和二程,与关学和洛学都有密切的关系。

本论文对蓝田四吕及其著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背景以及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正文内容分为六大章节。

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根据传世文献重点考察了蓝田吕氏的家世渊源,并结合石刻、家谱、考古等相关资料,考证出其家族唐宋以后的世系情况,并对其家族中的重要人物事迹予以介绍。

这对了解其家族传统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章对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的生平事迹分别进行了考述。

针对四人不同的生平阅历及研究现状,有重点地进行了考察。

吕大忠的生平,着重介绍其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业绩。

吕大防的生平,则着重其政治才能和思想倾向,揭示其与新旧党争的关系及对元祐政坛的影响。

对吕大钧,则突出其任道担当的一面。

对吕大临生卒年及有关仕履问题,重点进行了考证。

第三章考察其姻亲关系及师友交游。

通过对其姻亲关系的考察,可见其家族既重门第亦重才学的择偶倾向。

其师友交游,则重点考察了其与关学、洛学及苏门文学团体的关系,他们之间的交往过程以及相互影响。

第四章对蓝田四吕的所有著述及其存佚情况逐一进行了考证。

并对其内容和体例以及价值做了简要介绍。

第五章对蓝田四吕的重要学术著作,尤其是对目前学界关注较少的学术著作,重点分析了其内容体例、学术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这些著作包括吕大防韩、杜年谱、《长安图》,吕大钧《吕氏乡约》,吕大临《诗传》、《考古图》。

第六章重点对蓝田四吕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进行研究。

在其别集散佚的情况下,通过对其现存作品的考证与分析,指出了其诗文创作对南宋以后理学家诗文创作的影响,并辑得佚文一篇。

最后对其文学思想、文学观念进行了分析。

馀论部分对关中地域文化和宋代学术背景下蓝田吕氏家族的文化传统与家学家风进行了考察。

吕大钧礼学实践研究

吕大钧礼学实践研究
使得关 中风俗 为之 一变。研 究 吕大钧礼学实践 , 对改 变当今社会不 良风气有一定 的借鉴意义 。
关键词 : 吕大 均 ; 礼学; 实践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4 ; B 2 4 4 . 9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6— 3 1 2 2 ( 2 0 1 7 ) 0 3— 0 0 5 4— 0 5
争挑战, 社 会矛 盾尖 锐 。面对 变法 派 与保守 派 的争论 , 吕大钧则 坚 持用儒 家 治世理 念 求得 国家 的稳 定 。在 这 种情 况下 , 他 将礼 学思 想融 人社 会 实践 中去 , 并 且 取得 了一定 的效果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 环 境
宋 代是 由唐 末 五代 十 国的混乱 格局 局 面发展 而来 , 历 经 战乱 , 原 有 的礼制 秩序 遭 到破 坏 。社 会 秩序 急 需 重建 与调 整 , 而这 种责 任则 落在 宋代 士大 夫身 上 。为建 立 国家秩 序和 社会 规则 , 他们 便 自然 的吸取 儒 家
恤主户 , 又招诱客户 , 使之置田以为主户 , 主户苟众而邦本 自固, 今访主户之 田少者 , 往往尽卖其 田, 以依有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0 4— 0 1
作者简介 : 曹惠燕( 1 9 9 2一) , 女, 甘 肃 灵 台人 , 陕 西 师 范大 学历 史 文 化 学 院 中 国史 专 业 2 0 1 5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主 要 研 究方 向为 专 门史 ( 文化 史 ) 。
投 身 张载 门下 , 践 履礼 学思 想 , 以身 为教 , 在一 定程 度上 改变 了关 中民风 民俗 , 使 得关 中风俗 有 所好 转 。他
所制订实施的《 吕氏乡约》 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被后人称赞。

横渠书院简介

横渠书院简介

横渠书院简介横渠书院是了为纪念北宋著名哲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1020-1077)而建立的。

张载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眉县(今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在历史上,陕西境内的横渠书院有四处:眉县横渠书院(两处)、临潼横渠书院及凤翔横渠书院。

眉县横渠书院眉县横渠书院有东西两处。

东横渠书院位于今宝鸡眉县横渠镇张载祠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眉县崇寿院。

与张载同时期的苏轼(1037-1101,字子瞻)曾在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签署凤翔府判官时因大旱至眉求祷于太白山,过崇寿院时作《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诗,其弟苏辙(1039-1112,字子由)亦和有《次韵子瞻太白山下早行题崇寿院》。

据民间传说,崇寿院为青年张载求学之地。

熙宁三年(1070),张载辞官返回横渠镇,以讲学为务,其讲学的地方就是崇寿院。

当时该院已经衰败,张载在院内一所房子的东西窗户上分别张贴了所撰的《砭愚》和《订顽》(后易名为《东铭》和《西铭》),并将崇寿院命名为横渠学堂。

横渠学堂即后来所建横渠书院的前身。

据明代眉县学者刘九经万历年间所纂的《眉县志》记载,元贞元元年(1295)朝廷下诏在眉县横渠镇张载故居建立张子特祠。

泰定四年(1327)又诏在祠内创建横渠书院,文礼恺有记。

此时,严格意义上的横渠书院才算是创建了。

后历经明清两代,横渠书院屡圮屡修,诸如:明洪武十四年(1381)眉县县令林思正修书院,万历三年(1575) 眉县县令姚继先重修书院,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眉县县令陈石麟重修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与光绪十一年(1885)也曾两次重修书院。

值得注意的是,清康熙二十三年陈石麟重修书院时,康熙皇帝为张载赐“学达性天”匾。

清末,在清廷“各省书院一律改设学堂”的诏命下,张子祠内横渠书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时任眉县县令的程壎改建为高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又改名为“眉县第二高等小学堂”。

关学的共同体智慧

关学的共同体智慧

关学的共同体智慧作者:张立文《光明日报》(2016年04月18日16版)关学与洛学同为理学的创建者、奠基者。

程颢智慧创新理学的新思维、新观念、新学风、新称谓;张载则阐明理学的宗旨和方向,是指导理学为学思辨和笃行的纲领,也是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宇宙观、天下观、道德观的宣示。

其《西铭》以天地为人类父母及民胞与物与的思想,以及“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的命运共同体观念,为天下确立共同体文化价值,并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孝亲、仁民、爱物的共同体的本根与“太虚即气”的形而上学相融合,构成体用一源的共同体核心观念和理论思维体系。

发扬关学共同体智慧,对体认当今的时代核心价值将有所裨益。

“仇必和而解”的智慧。

张载绍承《周易》和儒、道、墨等家思想,著《正蒙》和《横渠易说》。

他在注《周易·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时说:“万物皆始,故性命之各正。

惟君子为能与时消息,顺性命、躬天德而诚行之也。

精义时措,故能保合太和,健利且贞。

”君子只有从“与时消息”“精义时措”、性命顺、天德躬这三个维度上真诚笃行,才能保合太和。

张载又和合儒家的“和为贵”“君子和而同”,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以及墨子的和合思想,智能创造为《正蒙·太和》篇:“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把太和作动态的、辩证的形而上学的诠释,又把气本作形而下的交感而生聚有象的阐发。

作为客形客感有象的事物,便会产生对待或矛盾,“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现代价值。

在当前世界不太平,各种冲突危机多发,局部战争、动乱、恐怖袭击屡发不断的情况下,唯有以“仇必和而解”的精神和智慧,以和化解仇恨。

之所以有仇恨,张载认为都是出于“爱恶之情”和争夺物欲之利的结果,只有转爱恶之情为仁爱,转物欲之私利为公利,才能使世界和谐,人人安居乐业。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 1020 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 1077 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对“ 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

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

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

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吕大钧思想与关学务实精神

吕大钧思想与关学务实精神

Lu Dajun's Thought and Pragmatic Spirit of Guan
Theory
作者: 王晓如
作者机构: 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58
出版物刊名: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76-7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吕大钧 关学 经世致用
摘要:作为北宋时期关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吕大钧立足社会现实,解决时代关切,所作所为充分体现出关学融躬行礼教与实践为一体的思想精神,其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及主要参与制定的《吕氏乡约》,不仅是关学经世致用务实精神的重要成果,而且对于今天探寻基层乡村建设有效途径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明代前七子的关学品性

论明代前七子的关学品性

论明代前七子的关学品性3史小军内容提要 从地域、交游、师承等诸多因素来看,前七子与关学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从学风、人格、文学观念及儒学接受等方面着眼,不难发现前七子具有明显的关学品性。

如果说心学为公安派的精神支柱的话,那么,关学则是前七子最基本的品性特征。

确立此点有助于理清前七子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把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 明代 前七子 关学 品性 对于研究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学者而言,七子派与理学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难点。

如钱钟书先生在谈到李、何之复古模拟与阳明之师心直觉时就曾发出过“二事根本牾,竟能齐驱不倍”的疑惑①。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章培恒先生发表《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以来②,此课题的研究便进入了一个拨乱反正的新阶段。

目前学界基本上认定以李梦阳为代表的七子派文人在松动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上与阳明心学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并且具有了明显的“反理学”的倾向,但却未能对七子派与阳明心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反理学”的实质作详尽的辨析③。

实际上,从地域、交游、学风、人格及儒学接受等诸多因素来看,作为理学之一的“关学”对前七子的影响要比心学更为显著。

就流派的哲学思想渊源而言,如果说心学为公安派的精神支柱的话,那么,关学则是前七子最基本的品性特征,可惜此点还不曾引起同仁的广泛关注。

因此,本文将系统阐述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理清前七子与理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前七子的关学渊源在理学发展史上,关学即“关中之学”的简称,因其创始人张载于北宋时期讲学于关中而得名。

关学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仅指北宋时期陕西关中地区以张载为核心的理学,广义指宋元明清时期接受张载学说的理学学派,其时限和地域都有所扩大,本文取广义。

张载生前,“关学盛极一时”,其后却“再传何其寥寥”④。

至明弘、正年间,作为对陈陈相因的程朱理学的异动思潮之一,沉寂多时的关学也显现“中兴”之势。

明代的关学主要以三原人王恕所创立的“三原学派”为核心,也包括分属其他学派的关中学者。

宋代考古学家吕大临生平简介

宋代考古学家吕大临生平简介

宋代考古学家吕大临生平简介吕大临,中国宋代金石学家,字与叔。

其先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移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宋代考古学家吕大临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吕大临生平简介吕大临,号芸阁。

先祖原为河南汲郡(今河南汲县)人,其祖父吕通曾任太常博士,因为葬在蓝田,吕氏后代遂移居蓝田。

父比部郎中吕赍共有六子,一个夭折,五人登科及第,今有史可考者,只有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和吕大临四兄弟,大临为幼。

吕氏四兄弟均在北宋朝廷任职,不但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文化、学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和贡献。

为关学代表性人物。

吕大钧还在同胞兄弟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编写了《吕氏乡约》、《乡义》等。

《乡约》主要提出同约人要“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经过推行,扭转了汉魏以来佛学盛行,造成儒家礼教衰败的混乱局面,对改化关中风俗起到了实际功效。

主要着作有《四书注》、《诚德集》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理学大使张载最初在关中开始讲学时,首和者为吕大钧,其弟大忠、大临相继都尊张载为师,由此带动了关中学者奔向张门求学之风。

史载“横渠(即张载)倡道于关中,寂寥无有和者。

先生(吕大钧)于横渠为同年友,心悦而好之,遂执弟子礼,于是学者靡然知所趋向”,使“关学郁郁满秦川”,并形成“关学之盛,不下洛学”的局面。

吕大防虽不属张载门人,《宋元学案》记载其人与张载同调,张载辞官回横渠(在今陕西眉县)讲学后,吕大防曾向宋神宗再次举荐复其官职,后诏为太常礼院,因与礼官不合,辞官行至临潼,病逝馆舍。

这些情况表明,关学的领袖和思想支柱是张载,关学的政治经济支柱则是蓝田诸吕。

这正是关学得以形成发展,并与二程洛学及王安石新学构成鼎立之势的重大政治因素。

再加之,吕氏四兄弟自身的学术成就,故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称“吕氏为关中学派蓝田系”。

在四吕中,又以吕大临的学术贡献最为突出。

他虽登第,却以门荫入官,称“不敢掩祖宗之德”;虽人在仕途,却心系学术,与兄长吕大忠、吕大钧追随张载,投身关学,潜心研究《六经》,尤深于三礼的精研与实践。

《吕氏乡约》乡村治理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应用路径

《吕氏乡约》乡村治理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应用路径

《吕氏乡约》乡村治理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应用路径张荣靖 吴招弟 雷 蕾摘要:《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乡约,诞生于北宋神宗年间,由“蓝田四吕”(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吕大防兄弟四人)编纂而成。

运用现代思维对其进行梳理、提炼,把传统乡约智慧引入现代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对于当代乡村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氏乡约》的现代价值和优越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了符合传统的道德标准,还明确规定了保障乡约得以实现的基层组织形式及其运作规范。

用其来探索重构乡村自治的新路径是:(一)坚持文化传承与乡风民俗相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新乡约文化;(二)建立“村委会+乡贤会”双驱模式,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三)坚持礼法共治,将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探索乡村治理与脱贫攻坚良性互动,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吕氏乡约》;现代价值;应用路径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8-0051-04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①的重大理论命题。

三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社区基层治理,颁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

以《吕氏乡约》为代表的乡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运用现代思维对其进行梳理、提炼,把传统乡约智慧引入现代乡村振兴战略之中,为当代乡村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西安周边农村做深入调查后,针对现今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利用《吕氏乡约》的思想精髓来尝试解决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吕氏乡约》在中国传统乡约历史流变中的地位《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乡约,诞生于北宋神宗年间,由“蓝田四吕”(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吕大防兄弟四人)编纂而成。

由于蓝田县乔村是四吕故居,所以《吕氏乡约》又被称为《蓝田乡约》。

它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②作为总纲,通过道德礼义和惩罚措施来规范乡民言行。

《吕氏乡约》的传播推广历程及局限性分析

《吕氏乡约》的传播推广历程及局限性分析

《吕氏乡约》的传播推广历程及局限性分析 ◎张志昌 杨 洁内容提要 北宋吕大钧创制《吕氏乡约》并在家乡推广。

南宋朱熹把儒家理想融入统治阶层的需求,进行增损和完善。

乡约在元明清逐步克服局限,恪守边界寻求到了基层自治和国家权力的妥协平衡,从而上升为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一部分,传播推广地域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清末民初至建国前,乡约及关学传人因固步自封而沦为局部实验。

《吕氏乡约》在传播和推广过程中不断贴近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需求,从而沦为教化和治理工具,自治自主精神消怠。

《吕氏乡约》在当代理应完成现代转化,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帮扶从而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 《吕氏乡约》 吕大钧 朱熹 传播 推广〔中图分类号〕K244;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12-0063-09 《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乡约。

近代以来有关乡约的研究断断续续,重要的如曹冷泉的《关学概论》、杨开道的《中国乡约制度》、牛铭实的《中国历代乡规民约》及陈俊民点校的《蓝田吕氏遗著辑校》、曹树明点校的《蓝田吕氏全集》上下册等可算这一领域的奠基性和代表性作品。

当代学者中有哲学史专家专注于乡约与儒学理学关系和乡约现代转化研究,①也有学人立足理论视野下历史脉络和众多传承者思想的梳理,②还有朝鲜、日本等境外学者关心不同地域形态下吕氏及朱子乡约的本土化问题,③成果均颇丰。

从传播推广历程探究其影响和方式,梳理其局限性的成果较少,本文意在于此。

一、北宋:初创和局部推行吕氏兄弟六人,可考四人,其中吕大忠(1020—1096,字进伯,仁宗皇 五年进士)、吕大防(1027—1097,字微仲,仁宗皇 元年进士)、吕大钧(1029—1080,字和叔,北宋嘉 二年进士)、大临(约1042—1090,字与叔,号芸阁,仁宗嘉 六年进士)都是当时的理学家并进入仕宦阶层,称四贤;④大忠、大钧、大临师从关学宗师张载,人称三吕。

受周代“读法”以及《礼记》中“乡饮酒礼”和宋代民间自发的社会组织的启发,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吕氏乡约的中心人物”⑤吕大钧创制了《吕氏乡约》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关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2019A012)①杨林霞:《北宋〈吕氏乡约〉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当代启示》,《中原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刘学智:《理学视域下的〈吕氏乡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等。

由吕柟思想看关学对河东之学的发展-唐都学刊

由吕柟思想看关学对河东之学的发展-唐都学刊

从吕柟思想看关学对河东之学的发展1.王美凤2.米文科(1.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陕西西安710065;2.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16)摘要:薛瑄的河东之学传承至吕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是对形上问题的兴趣减弱,理气关系由“理气无先后”转变为“理气一体”。

二是关注的重心转入到日常事为上,工夫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体证形上本体。

三是强调经学,主张明经修行,认为经要以实用、义理为主。

吕柟思想上的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河东之学在明代中期的发展变化,同时亦构成了明代关学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吕柟;河东之学;关学;明代明代河东学派的创立始于明初的薛瑄(敬轩,1389-1464)。

薛瑄在山西河津县讲学时,“四方学者云集”[1](P1655),范围遍及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成为有明一代北方之学脉。

薛瑄之学经过数传之后发展至陕西高陵的吕柟(泾野,1479—1542)①,遂在理论上出现了重要的转向。

因此,比较吕柟与薛瑄思想上的异同,对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河东之学在明代中期的发展以及河东之学与关学的互动关系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理气无先后”到“理气为一”理气“分合”是程朱理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在朱子思想中,理气关系通常被表述为不离不杂,而具有二元论的倾向[2](P639-662)。

朱子又认为理是一切具体事物及道德实践活动的超越根据,这样,“理先气后”就成了朱子本体论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然而朱子之后,其后学往往偏重对形上之理的讲求,而忽视理气关系中原本不离的一面,从而出现离气求理、不切实行的现象,如南宋末年的黄震(东发,1213—1280)就说:“文公既没,其学虽盛行,学者乃不于其切实而独于其高远。

讲学舍《论语》不言,而必先大《易》;说《论语》舍孝弟忠信不言,而独讲一贯。

”[3](卷82)这种现象随着程朱学的官方化而变得益发明显,学者日渐驰骛于词章训诂之中而忽视道德心性的修养,这显然构成了问题意识的起点。

于是元明以来思想界逐渐开始对朱子理气观进行修正,而这种修正首先便体现在对气的重视上,强调“理在气中”,认为只有在具体的事为中才能把握理,薛瑄的“理气无先后”说即是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他说:窃谓理气不可分先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践 履 师 说 ”促 进 了 理 学 学 术 流 派 的 形成
吕 大 钧 坚 持 张 载 学 术 要 旨 ,并 将 其 应 运 于 现实中,追求求真务实,实践内圣外王。
张 载 去 世 后 ,吕 大 钧 跟 随 二 程 学 习 时 ,不 仅 没 有 丢 弃 张 载 学 说 ,还“ 守 横 渠 学 甚 固, 每 横 渠 无说处皆相从,才有说了,便不肯回”[6]290。在坚 守关学的基础上,吕大钧吸收关学“无说处”,不 断 丰 富 关 学 内 容 ,深 化 关 学 内 涵 。 当 代 学 者 的 相关研究也肯定了吕氏兄弟在关学传承中的作 用 ,如 陈 俊 民 认 为 ,关 学 始 于 北 宋, 终 于 清 初 , “ 领 袖 张 载 独 创 新 论 ,倡 道 关 中 ,弟 子 三 吕 衍 其 说、李复正其传”[7]。
吕 大 钧 的 转 益 多 师 ,一 是 在 坚 守 关 学“ 师 说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了 关 学 ,扩 大 了 关 学 的 传 播 范围,既有助于理学学术流派的融合与交流,也 有 助 于 探 究 理 学 各 门 派 学 说 ,对 于 发 扬 光 大 关 学 的 社 会 影 响 有 积 极 作 用 ;二 是 站 在 另 一 个 高 度 的 学 问 深 造 ,更 加 有 助 于 提 高 张 载 及 其 创 立 的关学知名度,扩大关学的学术影响,成就理学 的学术流派。
柱 是 张 载 ,而 关 学 的 政 治 经 济 支 柱 却 是 蓝 田 诸 吕 。 关 学 能 够 成 为 北 宋 理 学 四 大 流 派 之 一 ,与 吕氏家族的强有力支持有密切关系。吕大钧与 张 载“ 为 同 年 友 ”,且 对 张 载“ 执 弟 子 礼 ”,因 此 , 才 使 得 跟 随 张 载 的 学 者“ 靡 然 知 所 趋 向 ”,扩 大 了关学的影响,使“关学郁郁满秦川”,在关中地 区 逐 渐 有 了 声 望 ,并 伴 随 这 种 名 望 辐 射 全 国 。 张载“以礼为先”的“横渠之教”,到了吕大钧时, 则 演 变 为 实 实 在 在 的“ 条 为 乡 约 ”,从 空 洞 的 理 论到现实落地,结出了“关中风俗,为之一变”的 实 践 之 花 ,为 古 代 乡 村 社 会 治 理 提 供 了 实 践 范 式,具有了理论研究指导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 提升了关学的社会价值。
吕 大 钧 的 贡 献 ,在 于 他 对 关 学“ 躬 行 礼 教 与 实 践 ”理 念 的 传 承 与 弘 扬 方 面 ,突 出 表 现 在《吕 氏 乡 约》对 基 层 社 会 治 理 影 响 上 。 仔 细 梳 理 吕 大钧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任官期间 对 基 层 社 会 的 了 解 与 认 识 。 如 其 在 中 进 士 、进 入仕途后,主要在陕西等地基层做官,且时间相 对较长。“授秦州司理,监延州折博务,改光禄寺 丞,知耀州三原县事,以谏议授果州。”[3]79 这种 仕途经历,为他了解宋代关中基层社会、民风民 俗现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也为他制定《吕氏乡 约》奠 定 了 基 础 。 二 是 完 成 宋 代 乡 村 基 层 治 理 的探索与实践,完成了《乡约》的制定。其“荐知 泾 阳 ,皆 不 赴 。 后 丁 父 忧 ,服 除 闲 居 ,大 臣 荐 为 宫 教 ”[4]。 他 在 被 荐 知 泾 阳 时 ,父 吕 病 逝 ,他 赶 回 奔 丧 。 三 年 丧 期 满 后 ,吕 大 钧 自 以 为 学 识 尚 浅 ,于 是 辞 官 回 到 蓝 田 ,尊 张 载 为 师 ,深 入 研 究 儒 家 礼 教 ,并 以“ 教 化 人 才 ,变 化 风 俗 ”为 己 任 ,发 扬 关 学 传 统 ,使 关 学 在 张 载 之 后 继 续 延 续。可以说,关学在宋代以后仍然有较大影响, 与吕大钧及其《乡约》有重要关系。
同 时 ,吕 氏 兄 弟 切 磋 论 道 恪 守 礼 法 ,冠 婚 丧 祭一本于古,将关学的精深钻研践行于生活中, 投 射 在 实 践 里 ,丰 富 了 基 层 社 会 治 理 与 稳 定 的 学术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
尊师行礼是吕大钧实践礼教的突出表现。 吕 大 钧 与 关 学 创 始 人 张 载 的 关 系 ,是 史 料 中 常 被 人 津 津 乐 道 的 地 方 。 吕 大 钧 与 张 载“ 为 同 年 友 ”, 却 能“ 悦(张)载 以 礼 教 为 学 ”, 对 张 载“ 执 弟
关学“躬行实践”的学术风格,追求求真务实,实践内圣外王;在宣扬礼教秩序的基础上,重视德行身教,实践关
学“躬行礼教”理念。吕大钧对关学思想的深化,体现了北宋时期哲学思想更加务实的趋势,对于探讨今天基
层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吕大钧;关学;乡约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16)06-0056-04
作 为 理 学 的 重 要 分 支 ,关 学 在 继 承 理 学 传 统的基础上,突出“独尊礼教”的特点[6]290。以吕 大钧为主制定的《吕氏乡约》中宣传的主要内容 实际上就是对张载改善风俗行为的发展和制度 化,体现了关学重实践的特点,是关学对关中民 风民俗影响的表现。
(三)“躬行礼教”强化了关学的礼教风格 张 岱 年 先 生 总 结 张 载 所 创 关 学 时 ,认 为“ 张 载学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以气为本,二 是 以 礼 为 教 ”[8]。 关 学 的“ 以 礼 为 教 ”, 主 要 有 两 层 含 义 :即“ 崇 礼 ”与“ 贵 德 ”。 一 是 崇 尚 古 代 礼 制,二是重视道德教化。 礼教与社会风俗的转变相辅相成。宋以后 封 建 礼 教 已 逐 渐 脱 离 传 统 礼 教 藩 篱 ,伴 随 社 会 转 型 ,礼 教 也 出 现 礼 仪 化 、民 间 化 的 特 征 ,向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方 面 渗 透 ,并 与 民 间 的 风 俗 习 惯 融 为一体,表现出明显与前代不同的特点,对社会 各阶层的约束作用也远远超过了前代。张载有 许 多 关 于 礼 的 论 述 , 如《正 蒙》中《三 十》《乐 器》 《王谛》等篇《, 理窟》中《礼乐》《祭礼》《丧纪》等 篇。吕大钧十分重视礼教,其日用躬行,必取先 王 法 度 以 为 宗 范 ,而《吕 氏 乡 约》也 使 关 学 中 关 于礼教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民间化。 吕 大 钧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以 礼 教 孝 德 为 核 心 , 在宣扬礼教秩序的基础上,重视德行身教,实践 关学“躬行礼教”理念。 宋 代 立 国 后 ,将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与 社 会 教 化 融 为 一 体 ,整 肃 社 会 风 气 ,建 立 国 家 秩 序 ,以 此 来 达 到“ 化 民 为 俗 ”的 目 的 ,实 现 社 会 稳 定 。 宋 代 对“ 孝 ”德 的 重 视 ,可 以 说 是 发 挥 到 极 致 ,《宋 史·孝义》载:“孝义所感,醴泉、甘露、芝草、异木 之瑞,史不绝书,宋之教化有足观者矣。”[1]13386 吕 大钧《吊说》曰:“夫孝子之丧亲,不能食者三日, 其哭不绝声,既病矣,杖而后起,问而后言,其恻 怛 之 心 、痛 疾 之 意 不 欲 生 ,则 思 虑 所 及 ,虽 其 大
二、吕大钧思想对关学的深化
吕大钧对关学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其延续关 学“躬行实践”的学术风格上。具体表现如下:
(一)“ 条 为 乡 约 ”提 升 了 关 学 的 社 会 实 践 价值
吕大钧是扩大创始人张载及关学社会影响 的 重 要 人 物 。《宋 元 学 案》言 :“ 横 渠(张 载)倡 道 于 关 中 ,寂 寥 无 有 和 者 。 先 生(吕 大 钧)与 横 渠 为 同 年 友 ,心 悦 而 好 之 ,遂 执 弟 子 礼 ,于 是 学 者 靡 然 知 所 趋 向 。 横 渠 之 教 ,以 礼 为 先 。 先 生 条 为乡约,关中风俗,为之一变。”[5]1096 上述史料清 晰地说明了关学初创时,“寂寥无有和者”,说明 其 认 可 度 与 赞 同 者 都 极 其 有 限 ;吕 氏 家 族 在 关 中 地 区 的 政 治 地 位 与 社 会 影 响 ,对 关 学 知 名 度 的 提 升 、影 响 的 扩 大 起 了 重 要 作 用 。 蓝 田“ 四 吕”(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均在北宋 朝 廷 担 任 要 职 ,有 政 治 地 位 ,有 社 会 影 响 力 ,而 且 在 学 术 领 域 颇 有 建 树 ,仰 慕 追 随 者 甚 多 。“ 四 吕”中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早年都师从张载, 吕 大 防 虽 未 跟 随 张 载 学 习 ,却 在 其 他 方 面 对 其 帮 助 甚 大 。 据 学 者 研 究 ,关 学 的 领 袖 和 思 想 支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
吕大钧思想与关学的深化
王晓如
摘 要:作为北宋关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吕大钧弘扬躬行礼教与实践精神、进行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卓有成
就,以其为主制定的《吕氏乡约》对古代乡村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吕大钧的学术思想与关学、洛学关系
密切,他将张载“以礼为先”的“横渠之教”变为具有可行性的“乡约”,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实践范式;延续了
Hale Waihona Puke 572016 年第 6 期
子 礼 ”。 传 播 张 载 的 学 问 ,“ 能 守 其 师 说 而 践 履 之 ”[1]10847,将 理 论 研 究 深 入 到 解 决 社 会 现 实 层 面,丰富关学内圣外王的实践内涵,旺盛关学生 命 力 ,使 其 具 有 了 能 够 延 续 至 今 的 社 会 价 值 和 学术价值。《吕氏乡约》的制定与实施,提升了关 学 的 社 会 影 响 ,使 其 能 够 在 社 会 实 践 中 传 承 延 续下去。
一、吕大钧与《吕氏乡约》
吕 大 钧(1029—1080),字 和 叔 ,陕 西 蓝 田 人,嘉祐二年(1057 年)进士。吕大钧生活的年 代 正 是 北 宋 中 期 内 忧 外 患 、阶 级 矛 盾 与 民 族 矛 盾 尖 锐 、社 会 处 于 政 治 变 革 的 时 期 。 吕 大 钧 面 对关中家乡风俗现状,“从张载学”[1]10847,致力于风 气改变和乡村社会治理,以儒家礼教孝德为理论 指导,身教为具体示范,使“关中化之”[2]卷六十 。 三,554 以其为主制定的《吕氏乡约》对中国古代乡村社 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