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关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 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读出节奏和情感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探究诗词、积累古诗名句,来提高学生诵读诗词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赋、比、兴”表达效果。

2、带情感的阅读诗词,品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3、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探究本诗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关雎》,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寻美、赏美、创造美。

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我朗读自创诗歌,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从我读的诗歌中找出其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屏显。

师朗读。

) 同学们把刚才的发现连缀成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集,它收录了从春秋到西周之间的诗歌,它的内容有“风”、“雅”、“颂”三部分,它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二、诵读:感受诗歌之美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

再读解意,把握形象,要读得韵味深长。

吟咏诗歌,品赏诗情,要咏得情深意切。

1. 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发现诗中易误读的字音,标出来,一会儿提醒同学。

(生自由朗读,标记,自主完成。

)(2). 老师总结的易误读的词语(屏显)窈窕(yǎo tiǎo)钟鼓乐(yuè)之荇菜(xìng)好逑(hǎoqiú)(3)指导整体朗读:(屏显)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4)全班齐读。

(注意字音和节奏)2.再读解意,把握形象。

老师给大家提供的三个任务,请选一个完成。

(屏显。

)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内容预览: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关雎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睁眼想闭眼也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4 《诗经》两首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关雎》《。

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

2.背诵理解《关雎》、《蒹葭》。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国风,共160篇,多为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多为周代贵族所作,也有小量的民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从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所谓赋是指“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所谓比,就是“以彼物喻此物”,也就是打比方;所谓兴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它事物以引起正题,先言的“他物”有的与正题有关,有的与正题无关。

《诗经》的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六义”。

《国风·周南·关雎》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

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寤寐(wù mèi):醒和睡。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大体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拍特点。

3.深切明白得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4.正确熟悉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制造性地运用朗诵手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到效。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连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那个地址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咱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敞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前人以为通过《诗经》教化,能够令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乃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咱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朝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份。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绩,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进展有着深广的阻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教学《关雎》一、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一、听配乐朗诵,正音释义。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芼(mào):挑选。

寤寐(wùmèi):那个地址指日日夜夜。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_735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_735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24 课《诗经两首》教课设计内容预览:24《诗经》两首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色。

3.频频朗诵,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形象思想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办感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乞降神往。

教课要点、难点1.创建性地运用朗诵手段剖析抒怀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领会它的表达成效。

3.品析语言,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境界美、委宛美。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曰:“不学,无以言。

”先人《》教化,能够令人“温柔敦朴”。

《》在古代向来被作各学校的教材,甚至大字者玄家的婢女都熟《》,平时生活中能以《》相。

今日我学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料助多媒体示以下内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集,原来只称《》,以后被儒家奉典,改称《》。

收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歌 305 篇,也称“ 三百”,些歌分”“雅”“ ”三个部分。

“ ”又叫“国”,是各地的歌,人民大众的口作,是《》中的精部分。

有许多篇章揭穿族治集人民的迫和盘剥,也反应了人的生状况和情生活。

《关雎》是《》之始也,也是《》第一篇。

先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明它价很高。

《史·外戚世家》曾述:“《易》基乾坤,《》始《关雎》。

《》美厘降⋯⋯ 夫之,人道之大也。

’,孔子:“《关雎》而不淫,哀而不。

”其声、情、文、俱佳,足以《》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全,整体感知1.学生听音配朗,正音,同出示投影:睢 (j ū ji一种ū)水。

窈窕(yǎ o ti:文ǎ静o)美好的子。

逑(qi ú):配偶。

荇莱 (x ī 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昼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 ào):精选。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 教案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 教案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
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齐读诗歌
欣赏意境美
再读诗歌
感受画面美
听读诗歌,
概括画面
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个性阅读,讲解自己根据诗句想象的画面,与全班同学交流。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多媒体显示:
相同点:
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根据教师的出示,或者结合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自己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选择自己喜爱的诗歌,结合自己喜爱的诗句,有感情朗读,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合作、讨论、集体交流、概括。
根据教师出示的资料,整理笔记,加强记忆。
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齐读诗歌
欣赏意境美;再读诗歌,感受画面美;听读诗歌,概括画面内容,这样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在感知诗歌音律美的基础上,感知诗歌内容,不是抽象的塞给,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主动地探究,主动地感知,教学设计更注重过程的教学,而不是只注重结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经二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经二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6.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课内探究案】
1.《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11.《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一)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诵诗句
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 教案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 教案

24 《诗经》两首从容说课《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关睢蒹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生字识记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

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

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

本文取此义。

2.(cān):①进见,谒见。

如:参拜。

②封建时代指弹劾。

如:参劾。

3.(shēn):人参。

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

如:差数。

②稍微,较。

如:天气差暖。

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

如:差得远。

②错误。

如:说差了。

③缺欠。

如:差点儿。

3.(chāi):①派遣。

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

如:公差。

4.(cī):等级,等次。

“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

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

寐(mèi):睡。

如:假寐。

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

葭(jiā):芦苇。

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如:溯流而上。

本文取此义。

2.往上推求或回想。

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

如:晨露未晞。

本文取此义。

2.破晓,天亮。

如:东方未晞。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辽宁省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二、知识归纳与拓展⑴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⑵教师明确、总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

⑴学生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⑵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⑶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相同点: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⑷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诗与画诗难以割舍的,请同学们听读诗歌感受一下诗中有画的特点。

四、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⑴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⑵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关雎>>: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蒹葭>>:主人公→→→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五、个性阅读,研知文本⑴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关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 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读出节奏和情感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探究诗词、积累古诗名句,来提高学生诵读诗词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赋、比、兴”表达效果。

2、带情感的阅读诗词,品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3、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探究本诗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关雎》,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寻美、赏美、创造美。

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我朗读自创诗歌,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从我读的诗歌中找出其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屏显。

师朗读。

)同学们把刚才的发现连缀成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集,它收录了从春秋到西周之间的诗歌,它的内容有“风”、“雅”、“颂”三部分,它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二、诵读:感受诗歌之美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

再读解意,把握形象,要读得韵味深长。

吟咏诗歌,品赏诗情,要咏得情深意切。

1. 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发现诗中易误读的字音,标出来,一会儿提醒同学。

(生自由朗读,标记,自主完成。

)(2). 老师总结的易误读的词语(屏显)窈窕(yǎo tiǎo)钟鼓乐(yuè)之荇菜(xìng)好逑(hǎoqiú)(3)指导整体朗读:(屏显)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4)全班齐读。

(注意字音和节奏)2.再读解意,把握形象。

老师给大家提供的三个任务,请选一个完成。

(屏显。

)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
1、教师根据小组展示的情况,对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引导,并对重点进行拓展延伸;
2、对小组展示不到位的知识点进行质疑、补充。
教师在小组总结的基础上适时补充,使对文章的理解更深、更透。
要求:在规定内使学生自主完成训练题目
教师要求学生完善问题生成单,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根据教师创设情景,围绕此单上的问题分组展开积极讨论。使讨论具有实效性和深刻性。
1、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积极思考并及时质疑追问,要科学评价别人的发言,适当保留 个人意见,及时反思交流活动中的表现。
2、小组合作表演完成。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恰当停顿。
(2)小组讨论,试结合所学内容,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以及论证方法。
(3)小组讨论,结合具体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生结合单上的内容和要求,采取“六动”预习法(查、划、写、记、练、思),进行结构化预习。学生自主独立完成。
(1)反复朗读课文。
(2)文学常识。
(3)给加点字注音
(4)请解释下面词语
(5)尝试翻译下列句子,并辨析它们的句式特点。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3、学科长、小组长组织集体活动并检查评价。
授课
年级
九年级


语文
主题
《诗经》两首
导学
教师
戚明亮


问题导读课
展示解决课


2
授课
日期
2014-2

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1、通过视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尽快进入课文之中。
二、走进文本、
结构学习
三、完成导读、
合作评价
四、导读问题生成、归纳提炼
35分钟
5分钟
2分钟
教师巡 视指导,规范预习方法和习惯。
要求பைடு நூலகம்习小组讨论生成。
4、教师引导学生对预习所形成的问题进行矫正评价指导。
5、教师巡回问题生成的梳理归纳方法指导,并集中提炼生成问题。
学生自主思考,并合作完成。小组合作表演完成。
学生积极主动并自主完 成。
每个小组对论证方法的方法进行总结。




《关雎》君子遇淑女——君子思淑女——君子求淑女
《蒹葭》起兴——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换——上下求索——飘忽不定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应当能够借助课文的注释,理解《蒹葭》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但两首诗歌的学习的着重点应当不同。在学习《关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优美意境的创设尤为 重要。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 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在学习《蒹葭》的过程中,更应当注重的是“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学习。采取自学的方式,结合第一课时时介绍的“赋、比、兴”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采用了这些表现手法的诗句,进而分析这些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将手法的学习和思想的体悟结合起来。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 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 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7分钟
3分
[旁白]: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结构化预习,这节课我们接着对生成问题进行深层思考。通过合作展示交流解决所有问题。
1、课前教师下发“问题解决-评价单”
2、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逐组巡查。
要求:下面由小组内部派代表展示,时间为2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展示学习。
2、对学生展示情况给予及时的评价。
3、引导学生进行生生质疑,自主解决问题。
(《诗经》两首)
学习内容简介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4、小组合作交流,对个性问题进行有效评价、答疑解惑、
5、二次生成小组共性问题,由学术助理将问题生成卡回馈给老师。

学习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程序
(要素)
时间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问题引领,合作学习
二、小 组展示,生生质疑
三、师生评价,拓展延伸
四、问题训练,评价指导
五、归纳总结。
5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参照文下注释,读懂文章,圈点勾画。
2、借助课外参考,理清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两个学习工具单、教具和图片等。
2、学生搜集并了解作者的背景 资料
学 习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程序要素
时间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创设情景,呈现目标
时间
3分钟
1、媒体呈现图片
2、呈现学习目 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