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卷三(《粤雅堂从书》本)。
,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
作者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
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原文:崇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
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崇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湖心亭看雪》主旨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主旨及赏析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主旨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诗人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下面整理的是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欢迎阅读。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1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2绝3。
是日更定4矣,余5拏6一小舟,拥毳7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
湖上影子,惟10长堤一痕11、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3。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14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5?”拉16余同饮。
余强17饮三大白18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9。
及20下船,舟子21喃喃22曰:“莫23说相公24痴,更25有痴似26相公者。
”【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数词。
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
强,尽力,勉力,竭力。
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湖心亭看雪的原文及译文
1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6.【更】还。
17.【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傻,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通假字
1.余挐一小舟:挐(ráo)通“桡”,持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6.【雾凇沆砀】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7.【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名着。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4.【挐(ráo)】即“桡”,撑(船)。
5.【拥毳〔ì〕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湖心亭看雪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4. 【拏(ná)】撑船。
5.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6.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7. 【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8.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9.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0.【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11.【客此】在此地客居。
12.【舟子】船夫。
13.【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湖心亭看雪 原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和注释如下: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原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4、【挐(ráo)】即“桡”,撑(船)。
5、【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6、【雾凇沆砀】雪夜寒气弥漫。
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赏
晚明小品在中国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雾凇: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而已:罢了。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拉:邀请。
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而:表承接,然后。
是:表判断。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张岱湖心亭看雪译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译文张岱湖心亭看雪译文《湖心亭看雪》作者是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他的文采俱佳,是一位非常喜欢大自然的诗人。
欢迎阅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岱《湖心亭看雪》译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长堤(像)痕迹,湖心亭(像)一个墨点,我的小舟(像)一片芥叶,舟中的人影(像)两三个颗粒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会有这样的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地喝下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这里客居。
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自言自语说道:“不要说你痴迷,还有痴于你的人呢!”《湖心亭看雪》原文: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作者何尝不是想这么说。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③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①通“拿”,持②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③杯知识扩展:《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名言1、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
2、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湖心亭看雪解词译文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解词】余:我。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俱:都。
绝:消失。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
【原文】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解词】是:指示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挐(ráo):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原文】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解词】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惟:只有。
一:全。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痕,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
而已:罢了。
【译文】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上下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倒映出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的小船以及船中的米粒般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
【原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解词】毡:毛毯。
【译文】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童在煮酒,炉上酒正正沸腾着。
【原文】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解词】】焉得,哪能。
更,还。
【原文】。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到(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原文】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
”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淞,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导语: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是怎样的呢?掌握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才能领会到湖心亭看雪的诗境美!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全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知识扩展:湖心亭看雪(扩写)崇祯五年十二月时,我住在西湖。
都说西湖的夏天美,可我认为冬日的西湖也别有一番风味。
西湖的冬日不经常下雪,可这场雪下了三天还没有停。
八点钟时,我独自撑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到西湖中间的小亭看雪。
湖上没有一丝声音,全都是静悄悄的。
雪后的西湖真美!冰花一片弥漫,天是白的,云是白的,山是白的,水也是白的。
湖心亭看雪的翻译及鉴赏
湖心亭看雪的翻译及鉴赏 导语: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 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 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分享的湖心亭看雪 的翻译及鉴赏,欢迎借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 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 (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jiâ),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 (líng)人, 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 更(gâng)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 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 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 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 一点湖心亭的轮 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 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 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 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 的人啊!” 注释 1.【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傻,本文 为痴迷的意思。
2.【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导语:《湖心亭看雪 》是明朝张岱创作的写景散文 ,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 绪。
下面是文言文现象,欢迎参考!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 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 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赏析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 却 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 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 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 也是如此。
“十二月”, 正当隆冬多雪之时, “余 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 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 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 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 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 法, 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 宗元1/6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 一个“钓雪”的渔翁。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的原文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的赏析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着述。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湖心亭看雪的全部译文
湖心亭看雪的全部译文《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张岱所作,全文译文如下: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影子。
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赏析】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张岱写的一篇散文,文中通过对雪后西湖的景色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感慨。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
淡淡写来,情致深长。
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创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这篇文描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文言文吧。
《湖心亭看雪》原文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 1、余拏一小船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2、客此
长堤一痕(
)
)
3 更: 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 4 白: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 )
思考:整体感知
一、概括每段所写内容。 1、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以及所看到的雪景。 2、作者在湖心亭偶遇知音。
5、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 是褒是贬?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痴”?
“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的时候,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跑到湖上去看雪, 与众不同,不随流俗。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 一片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之一粟。既痴迷又倍感 孤独寂寞。 “痴心”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 遇知音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写湖心夜景
全景
广漠
)
特写景物是 (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特写
渺小
比较阅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 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 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 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表达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文中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独往湖心亭看雪。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况且文章末尾舟 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或让张岱改改? 答: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 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 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1、对故国往事的怀念和淡淡的愁绪。 2、天涯遇知音的愉悦。 3、超然脱俗、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4、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世俗之外的闲 情雅致。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完成课后 研讨与练习。
其总的印象是 ( 雾凇沆砀, 天与云, )
(想象一下张岱在湖心亭巧遇两位金陵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张岱如何回答? ) ①惊喜、愉悦。②惆怅、感伤 彼此彼此...
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 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问又不提地位官职 这段奇遇,如何理解。 张岱关注心灵情趣沟通,更显脱俗
②表现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③作者深夜独往,
可能出于不愿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蕴含着避 世的幽愤。
7、“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能否改为“个”或“位”。 答:不能。因为整句是作者想象从远处或高处眺望湖心所看到的依稀可 辨的情景;写人的渺小,更能显示山水云天的苍茫浩渺。 8、文章段意:第一段 ,湖上大雪弥漫的壮丽之景;第二段 ,湖心亭中 我与两人喝酒聊天。 9、“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独字表现出 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蕴涵着避世的幽愤,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为“更有痴似相公者”作铺垫。
张岱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 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 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 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 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 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 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检查预习:
拥毳( cuì) 沆砀( hà )( dà ) ng ng . . . 雾凇( sōng )
. 打更( gēng ) . 铺毡( zhān ) .
原文 翻译第一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解词:
余 雪 倶 绝 是 更定 拏 拥 毳衣 独 雾凇 沆砀,与 一白 惟 痕 芥 而已。
5、结尾“痴”有何含义?作者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用意? “痴”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 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 情怀。 用意是点明文章主旨,借舟子的话包含对“痴”的赞赏,对人格品味的 肯定,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6、作者写自己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 看雪,”,有何用意? 答:用意有三: ①表现作者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
翻译第二段: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词:对坐 沸 大白 客此 及 大喜 焉 更 此人 舟子 喃喃 似 强饮
归纳重点词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 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 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 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 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 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 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 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细节研讨:
如何理解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
1、写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2、写出作者超然脱俗、高洁傲岸的情趣。
3、作者深夜独往,可能出于不愿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 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如何理解“痴”字。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二、全文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绿最 杨爱 阴湖 里东 白行 白 沙不 居 堤足 易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
练习题: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要 素——看雪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 事件——看雪、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