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教案设计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教案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1.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时差的计算。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光球耀斑色球太阳风日冕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色球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日冕师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一、课标解析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形状:近似正圆的。

2.公转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三、典题解析1.在下图中表示太阳日的是()A.a B.b C.a+b D.a-b解析:时间与我们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该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每一天长短的确立的理解程度。

就能力考核来说,则也可以说是看看考生对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的强弱。

题目中隐含着的一个知识点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是一致的。

即,从空中看地球,如果其公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如该图所示),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也一定是逆时针。

有了这个基础常识,读图即可以明白,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答案:C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角∠α、∠β的度数是,从其大小及其所对应的弧长分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特点是。

(2)图中C点的经度是,如果E点是10点钟,则C点的时刻是点钟。

(3)由C向A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由C向D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涉及到经度的概念、地球自转速度、时间计算和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等知识点。

首先根据经度的概念得出∠α、∠β的度数是45°。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5 .经纬网确定方向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1一、课程标准●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标准解读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3)教学目标●描述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公转规律。

画图解释黄赤交角是怎样产生的。

●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的变化。

●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4)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二、知识结构(见上节教案)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概况及其地理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公转的概况及其地理意义。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地球的公转(一)概况【自学思考】请学生自学课本,完成提纲中地球公转的中心、轨道、方向、速度、周期、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等有关问题。

【提问小结】教师边提问、过讲解小结地球公转的中心、轨道、方向、速度、周期、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等有关问题。

【承转】上面我们讲了地球公转的概况,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提问】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有哪些?【板书】(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五带二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三是昼夜长短的变化四是四季的更替【提问】地球上分为哪五个带?五带划分的界线是什么?为什么以它们作为五带划分的界线?【讲解、小结】五带的名称、划分界线及其依据。

【活动】完成P22页活动题,分析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提问、小结】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阅读】P23页晨昏线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1.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4.小组合作: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分工合作、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实践操作:本案例设置了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提高地理应用能力。通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GPS、遥感等,观察和分析地球运动相关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情感教育: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7.反馈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
2.启发式教学:本案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球运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地理素养。
3.多媒体教学:本案例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学习。

基本思路:四、教学方法教法学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实验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总结归纳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画图用具(直尺、圆规)、铅笔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3分)导入:多媒体播放“地球运动动态模型”导入同学们边看模型,老师用诗句切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出几个本课要重点研究问题记录下来。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②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结合他们的预习情况思考刚才的现象,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分享。

可能会提出问题: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情景导入讲授新课,让大家思考“坐地日行八万里”能实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景导入讲授新课地球自转课堂总结线速度角速度习题检测,知识巩固知识点反馈,解释诗句原理地球公转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二、讲授新课【一】(15分)一、地球的自转(板书)请三位同学上来根据预习的情况给大家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

(老师在旁边指导)老师演示,知识升华,加强同学对地球自转的绘图能力。

观察地球沿着地轴转动方向【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位置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全班同学按照座位前后排分小组,他们自己选出组长,整合每个人的问题边听老师的讲解,边解决问题:【同学回答:】……【同学回答:】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通过图表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观察分析,读图比较;探究讨论;模型模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地球运动形成初步的空间架构思维;激发学生对天球运动的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自然地理的探索兴趣。

为选修一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模式:互动探究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结合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具:地球仪,大头笔,灯泡课型:综合课课时数:4个课时(以每节课45分钟设计)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在图上辨别出地球自转的方向;说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讨论探究;观察模型,分析地球自转的物理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抽象运动的兴趣;初步建立对地球运动的分析思维。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辅。

教具:地球仪,纸条,透明胶课型:绪论课讲授提纲:导入(1min)——观看视频(2min)——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方向(1min)——操作演示(1min)——得出地球自转北逆南顺(10min)——地球自转的周期(5min)——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变化规律(10min)——课堂小结(1min)——5分钟随堂小测(7min)。

小节导入:同学们,日升日落,春夏秋冬这些我们熟悉的现象其实都来源于地球的运动,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章节内容。

对于地球的运动,类似于物理,我们将从它的旋转中心、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四个主要方面来学习。

课程导入:同学们,我们这样静坐着,毛主席说我们已经日行八万里了,为什么会这么神奇?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地球的自转将告诉大家其中原由。

主要教学活动: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和方向:教师:下面我们观看地球自转的视频,并请同学们在看视频的时候思考以下问题:思考问题:地球围绕什么旋转?自什么向什么方向运动?在南北两极看地球自转:教师:拿着地球仪(南北极附近各贴一张纸条),令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转动手,使北极方向面对学生,问学生:同学们,根据纸条飘动的提示,你们现在看到地球转动时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学生:逆时针教师:转动手,把地球仪的南极方向转向学生:那这样呢?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学生:顺时针教师:很好,那请问同学们,在刚才整个过程中,老师转动地球的方向一直没变,都是自西向东,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没有变化?学生:没有教师:那为什么我们在北极和南极看到地球转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学生可能一下子答不上来)教师引导学生:我们再一次看一下,首先是先看侧面,看到是自西向东,到北极方向,是逆时针,到南极方向,是顺时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第3节地球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第3节地球运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二、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教学媒体教具】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学生回答】是【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学生回答】略。

【演示】地球仪自转。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过渡】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人教版必修1高一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必修1高一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4.了解时差和季节的形成原因。

5.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6. 五带的划分.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 地转偏向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2.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讲授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虽然在教室里坐着,实际上我们每天移动了八万里。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球在运动、在自转。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新授课程(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1)讨论问题(展示flash课件:地球的自转)①绕转的中心是,其空间指向有何特点?②自转的方向是,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自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意图。

③自转的周期是,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

明确: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其空间指向不变,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不同。

(2)地球的自转示意阅读图1.15,根据该图,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①地球在绕地轴作自转运动,②地轴的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人教版高中必修1地理1.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1地理1.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3.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分析地球运动对以下方面的影响:地球表面温度分布、农业生产、人类生活。
4.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运动的科普文章,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要准确、生动,向他人传播地理知识。
5.搜集有关地球运动的新闻、故事等资料,与同学分享,提高信息搜集和交流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以及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地方时等。
2.分析地球公转的概念、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以及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3.通过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工具,让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
3.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4.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球运动的现象有所感知,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但这些感知可能不够系统、准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章_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_word版有答案

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章_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_word版有答案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3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重点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问题]:P点经过多长时间转到Q点的位置?(考虑南北极点的位置)题二:图中加上两条经线给定两条经线的经度,西经50和西经70度,后都改成东经)第二课时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
-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周期,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易错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师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学会运用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工具观察地球运动现象,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分析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够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地理概念,提高地理素养。
-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如地球自转、公转、黄赤交角等。
-能够运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出关于地球运动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培养探究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地球运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用动画、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四、教学过程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引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过渡]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备课人课型新授课审核人授课日期核心素养目标1.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2.综合思维: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能解释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等问题。

3.区域认知:了解公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

4.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思政目标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人地和谐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重点: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难点:掌握太阳直射情况与太阳高度、二分二至的关系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集备共案个案设计新课导入问题引领: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知地球公转,导入新课。

每年冬至日前后的正午时分左右,故宫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额,会由西向东被地面金砖反射的阳光照亮,出现“点亮金匾”的奇特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认识公转时的形态以及运动轨迹。

新课讲授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学生模拟活动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一名组长,1名模拟太阳,1名模拟地球,1名解说员。

要求:展示出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动画:2.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与轨道面夹角保持为66.5°。

3.在图中分别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注:学生上讲台来画出来新课讲授4.思维提升:如果地球是直立的,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小结: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地球上不会出现四季交替。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问题引领:季节的变化1.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你可以想象太阳光由光束组成。

阳光直射地球表面时,地面单位面积照射的光束,会比太阳斜射时地面单位面积照射的光束多,得到光束越多的地区气温就高,相反温度就低。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课标细化】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说出并判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说出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4.通过演示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理解晨昏线的特点,掌握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5.理解时差的形成原因,区分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准确计算地方时或区时。

6.理解日界线划分方法及日期判断和计算。

7.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和影响8.掌握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

9.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

10.理解四季的划分与更替及五带的划分。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

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在教材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的运动其地理意义”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通过地球运动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激发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会分享,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等,但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此背景下,我对学情进行分析如下:
1.实践观察作业:
-观察并记录连续几天内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分析这些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进行联系。
-观察并记录一天内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轨迹,思考这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分析报告作业:
-选择一个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分析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并撰写一份分析报告。
-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地球运动对当地气候、农业、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2.教师总结: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归纳,强调地球运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鼓励同学们在作业中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以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地球运动的抽象性可能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迭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3.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人内在美的追求志向。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教材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等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变化、周期和黄赤交角。
2.了解昼夜的产生及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3.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以及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含义。
2.通过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球空间思维和想像能力。
3.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图、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榆林教学资源网 第 1 页 共 14 页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5.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像力。
6.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