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1荷塘月色谈荷塘月色里的“风”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2019070215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1荷塘月色谈荷塘月色里的“风”素材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1荷塘月色谈荷塘月色里的“风”素材新人教版必修

谈《荷塘月色》里的“风”打开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常感凉风习习。

尽管它们多是“微风”“轻风”“清风”“小风”,极少“大风”“狂风”……然而风力虽小,作用却甚大。

它们不仅是构成美景佳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且能在其中起着更积极的作用,使那风光更旖丽,景色更诱人,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将人们送进微醉微醺的艺术境地。

本文以《荷塘月色》为例,加以分析。

在《荷塘月色》里,“风”是作者写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看成是整个景动感的灵魂。

作者在写景时,先写了荷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细致的工笔和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分别对荷叶、荷花的形神、色香、资质作了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使我们感受到了荷叶、荷花的美。

不过,那叶和花似乎还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给我们的美感还是零散的。

这时,作者的笔下生风,一掠“微风”从天而降:“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此时,叶动花颤,流香如歌,溢彩如波,叶与花、形与神、色与香浑然一体。

那零散的美感在微风中化合了,人们也不知不觉地全身心地沉醉在这美景胜境之中了。

这样的“微风”是聚美的磁铁,是色、香、味酿成的琼液,是催人人醉的最后一滴美酒。

朱自清散文里的“风”就是这样,常常出现在对自然景物从形、色、味、声、质等方面一一细加描绘之后,借着一股风力,将一切景物统摄于一个运动节奏之中,并夹带着从这些景物中摄来的味与声,让读者从视觉、嗅觉、触觉感受到的美的诱惑,在通感中融会、凝聚,形成一股合力,使你一下子身不由己地被摄进他所创造的艺术天地里去。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内作文素材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内作文素材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内作文素材整理1.《荷塘月色》苦闷与追求——在那个铁屋子一样的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处不在。

人们感到苦闷,是由于自我被压抑。

因为尝试使生活有新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充满追求的生活富有了崭新的意义。

苦闷的人总是在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寻找,在寻找中追求。

四处行走,四处寻找,毕生追求:或许,这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适用话题】民族大义面前坚守节气,不为斗米而折腰。

2.《故都的秋》宁静与清幽——故都有着一种宁静,秋天尤其如此。

生命从宁静中来,终须归于清幽。

然而,喧嚣红尘使宁静变成了明日黄花,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人心的浮躁。

享受宁静与清幽,就是享受生命旅程中最感动的时刻,就是享受灵魂的安详。

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好。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精读欣赏课-朗诵指导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精读欣赏课-朗诵指导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

《荷塘月色》精读欣赏课——朗诵指导知识与技能:1、重点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修辞——通感。

2、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知文章的美和积累文中的佳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比较法,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流出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一、导入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初步对《荷塘月色》进行分析,了解作者的感情经历。

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本篇文章中最美的段落,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希望大家能对本节课有所收获。

二、过程〔一〕首先倾听名家朗诵第四自然段。

〔二〕[比较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画面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呢?有请一位学生朗读下文:荷塘上面,满是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的。

微风过处,送来清香。

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明确:仔细比较之下,学生发现原文内容更丰富,更能给人们更具体的了解到荷花的美丽到了何种程度。

〔基础目标〕原文使用了叠词、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更高目标。

如果学生达不到,可以在下文的分析中适当的引导。

〕2、原文的文字很美,请同学们任意选出两句进行赏析,并且能够有感情的读出你所选择的句子。

〔学生自由发挥,老师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引导。

〕明确:只要学生说的言之有理即可,能够说出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能用一两个词概括本句读出来时的感情色彩。

〔基础目标〕能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更高目标。

教师可适当的指导。

〕[引导内容]〔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叠词“田田〞,有音节美,而且写出了荷叶的密集,为下文的“荷波〞创造可能。

读的时候应该是舒缓,营造一个辽阔的画面感。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1.1《荷塘月色》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1.1《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1、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荷塘美景?2、作者怎样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能根据作者的描写概括这种特点,能领会有些语句描摹景物的传神之处。

3、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我们能根据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和融于写景中的感情,理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线索)。

4、”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学法指导】:《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

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

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你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

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本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

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

【知识链接】: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高一语文课文精讲: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课文精讲: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思考导学】1.从全文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什么作用?如果不写心情,光去写月光与荷塘好不好?为什么?答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与荷塘,文章就仅是就事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文”则失去了意义。

2.课文中用了很多比喻,类型也不少,请举例说说比喻所起的作用。

答案:文章用了不少比喻,有的是明喻,有的是暗喻,有的是借喻,也有博喻。

①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①句的比喻相似点在明亮、繁多、新美。

第②句的“像闪电般”相似点在“快捷”。

第③句的相似点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

作用: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3.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为什么?答案:略(这要依据同学自己的爱好去品味)4.作者为何想到了《采莲赋》和《西洲曲》?目的是什么?答案:借《采莲赋》和《西洲曲》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志,怀念那热闹的场景、无拘无束的心境、自由舒展的理想之地。

【合作讨论】例如第1题,可以共同讨论解决。

“心里颇不宁静”与后文“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对比,从而更表现了作者想追求宁静、幽雅、干净、自由的理想愿望,通过“不宁静”到“宁静”是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变化是这样的: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情景交融之处:①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②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③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背景介绍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背景介绍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背景介绍[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

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

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

刘崇乐那么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

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那么自认是“记忆错误〞。

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

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1荷塘月色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1荷塘月色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1 荷塘月色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宛.然(wǎn)嬉.游(xī)点缀.(zuì)寂寞.(mò)B.幽僻.(pì)煤屑.(xiè)参差.(cī)踱.步(dù)C.仿佛.(fú)眠.歌(mián)乘.凉(chéng)斑驳.(bó)D.脉.脉(mò)敛裾.(jù)袅娜.(nuó)媛.女(yuàn)思路解析:A项,“缀”应读“zhuì”;B项,“踱”应读“duó”;D项,“裾”应读“jū”。

答案:C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月下荷塘图。

②荷塘中,高高挺出水面的荷叶一望无际,青翠欲滴;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含情脉脉....,妩媚动人。

③作者置身于月下荷塘,看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月影,不禁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④随着虚无缥缈....的歌声,诗人的思绪融进了朦胧的荷塘月色之中,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诸多烦恼。

⑤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

⑥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了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④D.③④⑥思路解析:③“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

不合语境。

⑤“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是太平盛世的吉祥征兆。

此处望文生义。

⑥“求田问舍”比喻只知谋置家产,不以国事为念,胸无大志。

此处望文生义。

答案:C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1荷塘月色审美例说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20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1荷塘月色审美例说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20

《荷塘月色》审美例说散文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

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

”散文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既有内在美又有形式美的美文。

其实十分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大笔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们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忧伤风景。

本文就以《荷塘月色》为例,试从结构、语言、意境三方面来说明散文的审美特质。

一、结构美散文的结构是属于形式范畴。

形式因内容而确立,形式表现内容。

散文结构灵活,随意自由,苏东坡曾说过:“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

但是,随物赋形并不等于任意成形,它首先应当与内容有机结合,要恰当、完美地表现内容。

所以,这就要求散文的结构必须是一个饱满丰富的有机整体,虽然“本质是散的,但须有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

”(何其芳语)《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

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艺术。

先说首尾呼应。

文章的首尾至少有三处相互照应。

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

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

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

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起承转合,果因相连,则体现在全文的结构上。

依照传统的划分方法,《荷》的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这三大分部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情→景→情。

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心里颇不宁静(因)→观荷塘月色(果)(因)→想起采莲的事(果)(因)→惦着江南(果)(因)→心里颇不宁静(果)。

荷塘月色原文作文素材

荷塘月色原文作文素材

荷塘月色原文作文素材
1. 哎呀,这荷塘晚上的景色真是美翻了!月光洒在上面,整个荷塘都亮堂堂的。

荷叶随风轻轻摇摆,好像在跟我说悄悄话。

远处那蛙叫,呱呱的,还挺有节奏感呢!
2. 荷塘边上那几棵柳树,枝条都垂下来了,看着跟跳舞的姑娘似的。

月光从柳叶缝里透出来,地上都是一片片的光影,美得跟梦一样。

3. 塘里的荷花还没全开呢,有的已经露出点粉红的小脸蛋,看得我都想捏一捏。

微风一吹过来,就飘来一股香味,真是好闻得不行!
4. 荷叶上那些露珠,真的就跟珍珠一样,亮闪闪的。

它们时不时就滑下来,发出点声音,听着就让人心里舒服。

5. 荷塘的水面啊,就像铺了一层碎银子,闪闪发光的。

月亮倒映在上面,跟着水波一起晃悠,真是好看极了!
6. 夜里风开始凉了,但荷塘边草丛里的萤火虫还在闪啊闪的,
就像一群小精灵在跳舞。

看着它们,感觉整个晚上都神秘了起来。

7. 不知道哪儿来的狗叫了几声,不过声音也不吵,反而给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点乡村的气息。

在这种月光下,我觉得特别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的活力。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1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素材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1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素材新人教版必修

《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不满现实向往光明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苦闷彷徨与寂寞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

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谈《荷》内心矛盾与冲突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

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们“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

”这就是说,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

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一课《荷塘月色》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一课《荷塘月色》 新人教版必修2

月下 荷塘
月下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
月下 荷塘
荷叶 静 荷花 态
荷香 荷波 荷韵
月下 荷塘
荷叶 静 荷花 态
荷香
荷波 动 荷韵 态
月下 荷塘
荷叶 静 荷花 态
荷香
荷波 动 荷韵 态
描写角度 层次感 意境美 修辞美
荷塘 月色
荷塘 月色
月光如 水 薄雾似 纱 花叶若 梦
荷塘 月色
月光如 水 薄雾似 纱 花 黑叶影若斑 梦 驳 杨柳如

月光如


面 写
荷塘
薄雾似

月色
纱 花 黑叶影若斑
梦 驳
杨柳如

月光如


面 写
荷塘
薄雾似

月色


花 黑叶影若斑

梦 驳
烘 托
杨柳如

荷塘 月色
月光如 水 薄雾似 纱 花 黑叶影若斑 梦 驳 杨柳如


面 写
月光

侧 面 烘 托
荷塘 月色
进了门
不宁静






观赏荷塘
出了门
进了门
不宁静
踱寻

小宁

路静

观赏荷塘
出了门
进了门
不宁静
踱寻

小宁

路静

得失宁静
观赏荷塘
出了门
进了门
不宁静

踱寻


小宁 路静




得失宁静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之《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3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之《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32页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西塞 罗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之《荷塘月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高中语文 1 荷塘月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1 荷塘月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显得不灵泛。
清华园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
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 动感。
“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
描绘雾的轻飘含蓄之态。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
呈现出的一\种洁白纯净之感。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 情。(“印”不能写出美)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 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 作简要赏析。
首句“岁岁金河复玉关”,这是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次句“朝朝马策与刀环”,这是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第三句“三春白雪归青冢”,这是怨气候酷寒; 第四句“万里黄河绕黑山”则是怨景色单调。
“泻”“浮”二字的审美 情月光趣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泻”的范围广,与
“流水”相照应,而
且有动态美,显得生 动活泼。“照”的范
朱自清
风 毕光 竟不 西与 湖四 六时 月同 中

映 日
杨 万 里
荷《
天 花晓
莲 叶 无 穷 碧
红别

出 净 慈

高中语文 1荷塘月色名师导航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1荷塘月色名师导航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1荷塘月色名师导航新人教版必修2名师导航内容感知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

文章因情而起,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

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是记游,又是抒情,全文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

从全文来看,作者把着重点放在了对荷塘与月色的描绘上。

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

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全文诗意盎然,语言优美,音律和谐,“新而不失自然”,特别适合朗读。

景物描写细腻,手法多样。

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煤屑.(xiè)幽僻.(pì)蓊.蓊郁.郁(wěnɡ yù)踱.着(duó)袅娜..(niǎo nuó)脉.脉(mò)渺.茫(miǎo)酣.眠(hān)斑驳..(bān bó)峭楞..楞(qiào léng)倩.影(qiàn)乍.看(zhà)纤.腰(xiān)敛.裾(liǎn)羞涩.(sè)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幽僻:幽深、僻静。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弥望:满眼。

弥,满。

宛然:仿佛。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一例:一律。

大意:大概的轮廓。

敛裾: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

裾,衣襟。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荷塘月色》里的“风”
打开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常感凉风习习。

尽管它们多是“微风”“轻风”“清风”“小风”,极少“大风”“狂风”……然而风力虽小,作用却甚大。

它们不仅是构成美景佳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且能在其中起着更积极的作用,使那风光更旖丽,景色更诱人,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将人们送进微醉微醺的艺术境地。

本文以《荷塘月色》为例,加以分析。

在《荷塘月色》里,“风”是作者写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看成是整个景动感的灵魂。

作者在写景时,先写了荷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细致的工笔和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分别对荷叶、荷花的形神、色香、资质作了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使我们感受到了荷叶、荷花的美。

不过,那叶和花似乎还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给我们的美感还是零散的。

这时,作者的笔下生风,一掠“微风”从天而降:“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此时,叶动花颤,流香如歌,溢彩如波,叶与花、形与神、色与香浑然一体。

那零散的美感在微风中化合了,人们也不知不觉地全身心地沉醉在这美景胜境之中了。

这样的“微风”是聚美的磁铁,是色、香、味酿成的琼液,是催人人醉的最后一滴美酒。

朱自清散文里的“风”就是这样,常常出现在对自然景物从形、色、味、声、质等方面一一细加描绘之后,借着一股风力,将一切景物统摄于一个运动节奏之中,并夹带着从这些景物中摄来的味与声,让读者从视觉、嗅觉、触觉感受到的美的诱惑,在通感中融会、凝聚,形成一股合力,使你一下子身不由己地被摄进他所创造的艺术天地里去。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荷塘月色》里的“风”又是转换层次的潜流,组接画面的针线。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着力描绘的是荷塘月色,而荷色与月色又是分别在第四、第五两节文字中各有侧重地得以描写的。

那么文章是如何由对荷色的描写过渡到对月色的描写的呢?在先写荷色的第四节的后半段,“微风过处”,田田的荷叶“宛如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由这“波痕”自然会联想到叶子底下的“脉脉的流水”;而叶下的流水偏又被遮住了,寻觅不着,倒是那叶上“如流水”的月光却在引人注目地“静静地泻”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于是,作者便顺势展开了第五节对月色的描写。

在这两节之间“微风一波痕一叶下的流水一叶上如流水的月光”的转换,恰如一道脉脉的流水,托载着作者的文思,由荷色向月色行走、运转,而这流水的源头正是那掠适时而至的“微风”;这转换又像一缕实有若无、似断却连的游丝,将荷色与月色不露形迹、天衣无缝地交织成一个整体,而这细针密线的牵引却又得归功于那“微风”的纤纤巧手了。

老舍说过:“把田园木石写美了是比较容易的,任何一个平凡的文人也会编造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类的句子。

把任何景物都能恰当地、简要地、准确地写成一景,使人读到马上能似身入境,就不大容易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风,不仅能令人“似人其境”,而且能给人那么多的回味和思索,就更不容易。

不知你是否留意,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写景散文中总是以一支绮丽、纤浓的笔,描绘出一幅幅赏心悦目、清新宜人的自然画图。

而在那湖光山色、风花雪月、草木虫鱼之中,又常常少不了戏水弄波、抚花拂草、传歌送香的“风”的点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