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知识点(借鉴材料)
麻醉知识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一.产妇椎管内麻醉特点?孕妇做椎管内阻滞麻醉时所需的局麻药量要减少1/3.原因为:1.硬膜外静脉充血使硬膜外腔狭小;2.腹腔压力增加促使局麻药通过硬膜;3.腰椎前凸使局麻药易于向头侧扩散。
大多数专家倾向于黄体酮所致,孕妇脑脊液中黄体酮水平升高,可能改变神经元结构,使其对局麻药敏感,同时也使所有吸入麻醉药的MAC降低。
二.小儿呼吸系统的特点?1.呼吸节律不规则,各种形式的呼吸均可出现;2.胸廓不稳定,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高,腹部较膨隆,呼吸肌力量薄弱,纵膈在胸腔所占位置大,容易引起呼吸抑制;3.而头大、颈短、舌大、鼻腔、喉及上呼吸道较狭窄,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均有引起呼吸道阻塞的倾向;4.婴儿有效肺泡面积是成人的1/3,耗氧量是成人的2倍,说明换气效率不佳,故小儿麻醉时应特别重视呼吸道的管理。
三.小儿气管插管注意事项?小儿气管插管是黏膜易损伤和发生水肿。
因此小儿易发生呼吸道梗阻。
麻醉中常需要将肩部垫高,以伸展颈部,以方便气管插管或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自主呼吸插管时,咽喉反射强,表现为无呼吸、心动过缓、喉头痉挛。
插管时要备好3支连号的气管导管。
因机械损伤或感染小儿易发生急性下会厌炎,导致急性呼吸道梗阻,危急生命,要积极处理。
四.老年椎管内麻醉特点?1.老年人的硬膜外间隙随老龄而变窄,容积减少;椎间孔闭缩,局麻药向椎旁间隙扩散减少,因而老年人对局麻药的需要量普遍减少。
2.老年人对脊麻敏感增高,麻醉起效快,阻滞平面扩散广,麻醉作用时间延长。
因此用药剂量酌减1/2--1/3。
3.老年人脊柱钙化和纤维性退变,常使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困难,遇棘上韧带钙化直入法难以成功时,改用旁入法往往顺利达到目的。
老年人实施硬膜外麻醉应用镇静镇痛等辅助药物时,剂量宜小,为青壮年的1/3--1/2.遇麻醉效果不佳时,切忌盲目增加辅助用药,慎用氯胺酮,以免导致心血管意外事件。
常规给予病人鼻导管吸氧(必要时以面罩加压吸氧)有助于维持较高的动脉血氧分压,防止缺氧的发生。
麻醉知识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麻醉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用于疼痛管理和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无痛化。
了解与麻醉相关的知识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操作步骤、麻醉剂和麻醉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一、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是通过应用不同的药物和技术手段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和无意识状态的过程。
麻醉能够消除疼痛感觉,镇静患者,保持生理平衡,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二、麻醉的操作步骤1. 麻醉评估:在手术前,麻醉医师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个人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手术部位等,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式和药物选择。
2. 麻醉诱导: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或气管插管等方式,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3. 麻醉维持:根据手术操作的需要,调整和管理麻醉药物的用量,维持患者处于稳定的麻醉状态。
4. 麻醉解除:手术结束后,逐渐停止麻醉药物的使用,使患者恢复清醒和自主呼吸。
三、麻醉剂的分类和作用1. 局部麻醉剂:用于局部麻醉,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消除局部疼痛感觉。
常见的局部麻醉剂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2. 静脉麻醉剂:主要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
常见的静脉麻醉剂包括丙泊酚、芬太尼等。
3. 插管麻醉剂:用于气管插管后的全身麻醉维持,以保持患者的无意识状态。
常用的麻醉剂有异氟醚、巴比妥类药物等。
四、麻醉监测麻醉监测是对患者生理状况在手术过程中的实时监测。
常见的麻醉监测指标包括:1. 心电图监测:监测患者心脏的电活动,了解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2. 血压监测:持续监测患者血压变化,确保血压在安全范围内。
3. 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确保氧气供应充足。
4. 呼吸监测: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和呼气二氧化碳浓度,了解呼吸功能情况。
除了上述指标,还可以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情况,进行其他监测如体温、尿量等。
综上所述,麻醉是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麻醉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安全、舒适。
麻醉学考试资料:常用的镇静、镇痛技术
麻醉学考试资料:常用的镇静、镇痛技术常用的镇静、镇痛技术是麻醉学入门级的知识点,医学考生在备考麻醉学时还是应该花些时间复习镇静、镇痛技术。
镇静、镇痛技术知识点庞大,今天为您提供常用的镇静、镇痛技术相关资料,祝您考试顺利!(一)常用的药物1.镇静催眠药:地西泮、眯唑安定、依托眯酣和异丙酚等。
2.镇痛药物:阿片类镇痛药、双氯芬酸钠和酮咯酸等。
3.镇静止痛药:氯胺酮、布托菲诺。
4. 2受体拮抗剂:可乐定、右美托咪啶等。
5.其他:笑气、氟马西尼在术毕用来拮抗苯二氮类药物的镇静作用。
(二)常用的给药方式①口服、肌内注射及经直肠给药。
②吸入麻醉。
③静脉给药。
(三)常用的给药技术1.医师控制镇静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镇静方法。
根据情况可以采用间断给药或连续给药。
间断给药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镇静、镇痛药物,采用逐步给药,使患者达到理想的镇静、镇痛状态。
间断给药常用于简单和短小手术。
一般开始给予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0.05mg/kg)或丙泊酚(0.5mg/kg),手术开始前3~5分钟给予芬太尼25~50 g(缓慢注射)。
术中根据需要追加镇静,镇痛药物。
间断给药时,应注意防止因药物滞后效应反复追加用药而引起累积现象,出现镇静过深。
连续给药法:连续静脉注射可避免间断给药出现的药效波峰和波谷现象,维持镇静中相对平稳的血药浓度,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的用量,缩短清醒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术中应根据患者的反应、手术刺激的强度及时调节静脉输注的速度。
联合用药时,应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患者自控镇静技术:是指由医师制定镇静给药方案,而由患者决定给药时间和次数的镇静方法。
该技术克服了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的差异,适合不同个体的镇静需要;同时赋予患者自己控制镇静深度的权力,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
患者自控镇静最常用的药物为丙泊酚和眯达唑仑,或单独或联合应用阿片类药物。
麻醉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1.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3.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而使其所支配区域产生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暂时性障碍,它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脊膜外隙阻滞、(含骶管阻滞)、腰硬联合麻醉(CSEA)4.硬膜外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部,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硬膜外阻滞。
骶管阻滞也属于硬膜外阻滞。
5.蛛网膜下腔麻醉: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使脊神经前后根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简称脊麻。
6.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7.中心静脉压力:是指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的压力,主要用于反映右心室前负荷。
8.动脉压:是指血流对动脉血管壁的侧向压力,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
9.心排出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的射血量,是反映心泵功能的重要指标,受心率、心肌收缩性、前负荷和后负荷等因素影响。
10.动脉血氧分压(PaO2):指物理溶解在动脉血浆内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11.血氧饱和度(SaO2):是指血液中氧合Hb占总Hb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比值。
12.困难气道:是指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一般指具有5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时遇到困难(上呼吸道梗阻),或气管内插管时遇到困难,或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一般包括困难面罩通气和困难气管内插管两种情况。
13.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成为平均动脉压。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 镇静2) 镇痛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麻醉基础医学知识
麻醉基础医学知识麻醉是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应用于手术过程中,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
麻醉基础医学知识是麻醉科医师必备的知识,它包括了麻醉的原理、麻醉药物的分类以及麻醉监测等内容。
本文将对麻醉基础医学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一、麻醉的原理麻醉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使患者失去痛觉、意识和运动能力。
通常情况下,麻醉可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以及表面麻醉三种类型。
全身麻醉是通过通过给药使患者失去意识,使其进入无痛无意识状态;局部麻醉针对特定部位,使特定区域失去痛觉;表面麻醉则是通过局部给药使皮肤或黏膜失去痛觉。
不同的手术所需要的麻醉方法各有不同,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二、麻醉药物的分类麻醉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麻醉药和辅助药。
麻醉药主要包括大剂量给药后能导致全身无痛无意识状态的药物,如巴比妥类药物、吗啡类药物等。
辅助药是指通过配合麻醉药使用,提供镇静、肌松、抑制分泌物以及避免术中出血等效果的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肌松药物等。
麻醉药物的选择与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麻醉监测麻醉监测是麻醉科医师在手术过程中进行的重要工作,它可以帮助医生实时了解患者的生理参数,并及时调整麻醉的剂量,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常见的麻醉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呼吸参数监测、体温监测以及血压监测等。
这些监测指标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的生理状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麻醉的风险与安全麻醉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过度麻醉、过敏反应、意识丧失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等。
为了提高麻醉的安全性,麻醉科医师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
同时,在手术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等重要信息,以便准确评估风险,做好麻醉准备工作。
结语麻醉基础医学知识是麻醉科医师必要的知识储备。
了解麻醉的原理、麻醉药物的分类、麻醉监测以及风险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医生提供更好的麻醉服务,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麻醉三基培训资料
麻醉三基培训资料第一章:麻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给予患者药物使其陷入无痛无感知的状态,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麻醉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干扰神经传导,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
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三种类型。
全身麻醉是通过给予患者药物使其进入昏迷状态,以达到无痛的效果。
局部麻醉是在手术部位局部麻醉药物,使该部位失去感觉。
表面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涂抹在皮肤表面,使皮肤表面失去感觉。
麻醉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麻醉药物、麻醉器械和麻醉监测。
麻醉药物是实施麻醉的主要手段,包括各种麻醉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
麻醉器械是用于给药和呼吸管理的工具,包括麻醉机、呼吸机等。
麻醉监测是对患者体征和生理参数的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呼吸等。
第二章:麻醉的风险和安全措施麻醉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技术,可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和意外事件。
常见的麻醉并发症包括过度麻醉、低血压、呼吸抑制等。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麻醉团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麻醉团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麻醉团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如心电图、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另外,麻醉团队需要与手术团队密切合作,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麻醉团队还需要进行紧急情况的应对训练,以应对意外事件的发生。
在麻醉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保持警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三章:麻醉的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麻醉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设备,如无创血压监测、脑功能监测、纳米麻醉等。
无创血压监测是一种无创伤的监测方法,通过使用袖带和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
相比传统的有创血压监测,无创血压监测更加方便和安全。
脑功能监测是一种监测大脑功能状态的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脑电图、脑血流量等参数。
医药麻醉知识点总结
医药麻醉知识点总结
一、麻醉的基本概念
1.1 麻醉的定义
1.2 麻醉的分类
1.3 麻醉的作用
1.4 麻醉的应用范围
二、麻醉药物
2.1 麻醉药物的分类
2.2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
2.3 常用麻醉药物介绍
2.4 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禁忌
三、麻醉技术
3.1 麻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 麻醉技术的种类
3.3 麻醉监测与支持技术
3.4 麻醉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四、麻醉并发症与风险
4.1 麻醉并发症的类型
4.2 麻醉相关的风险因素
4.3 麻醉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五、麻醉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5.1 麻醉前的评估与准备
5.2 麻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3 麻醉后的护理与观察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大纲,如果您对以上任何一个具体话题感兴趣,请告诉我,我将会为您提供详尽的知识总结。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学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各种麻醉技术和药物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实现手术期间的无痛手术和术后患者疼痛管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麻醉学知识点。
一、麻醉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
全身麻醉药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传导功能来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药则通过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镇痛药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感受。
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指从清醒状态到无痛意识丧失状态的过程。
常用的麻醉诱导药物有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钠、异丙酚、丙泊酚等。
麻醉诱导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
三、麻醉维持麻醉维持是指在手术期间保持患者处于无痛意识丧失状态的过程。
常用的麻醉维持药物有吸入性麻醉药物(如七氟醚、异氟醚等)、静脉镇痛药物(如芬太尼、瑞芬太尼等)等。
在麻醉维持期间,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和代谢等生理参数。
四、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各种生理指标和仪器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处于恰当的麻醉状态。
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包括脑电图(EEG)监测、熵值监测、血浆浓度监测等。
五、术后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合理的术后疼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常用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法包括镇痛泵使用、神经阻滞技术、静脉镇痛药物等。
六、麻醉并发症与安全虽然麻醉是为了实现无痛手术的目的,但是麻醉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
麻醉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安全意识,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七、特殊人群的麻醉考虑不同的患者在接受麻醉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麻醉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麻醉管理。
特殊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基础疾病患者等。
总结:麻醉学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它在手术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麻醉学重点
麻醉学重点1、现代麻醉学: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功能监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学诊疗的科学。
2、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改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稍差;Ⅳ级上述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危险;Ⅴ级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
3、(P10)心血管风险的评估:(1)床旁试验方法a:屏气实验(深吸气后屛住呼吸30秒以上为正常,少于20秒认为心肺功能显著不全);b:爬楼梯实验(不弯腰爬上三楼);c:6分钟步行实验(运动期间最大耗氧量V02>=20ml则肺部并发症少,<=10ml有高危险。
360m约=12ml,660=约15ml);(2)Goldman心脏危险指数;(3)对冠心病患者的风险评估。
4、麻醉前用药目的:a 镇静;b 镇痛;c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d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
5、麻醉前常用药物:a镇痛药;b苯二氮卓类药物;c巴比妥类药物;d抗胆碱药;e H2受体阻断药。
6、局麻药的毒性反应:a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初期眩晕、口周麻木,最终发生强直阵挛性惊厥;b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布比卡因可致严重心律失常;c过敏反应。
7、(P24)毒性反应的防治:(1)预防:a重视麻醉前准备b控制局麻药剂量和注意操作技术(2)治疗:a一般处理:立即停止注入局麻药,维持气道通畅,给予吸氧,防止和纠正缺氧和co2蓄积;b紧张或烦躁者,给适量苯二氮琸类;c惊厥:静脉用药首选苯二氮琸类。
若心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肾上腺素初始小剂量,不建议使用血管升压素,避免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和B受体拮抗药,心律失常时,建议使用胺碘酮,不建议使用利多卡因。
手术麻醉知识点总结
手术麻醉知识点总结1. 麻醉的分类根据麻醉药物的作用方式和部位,一般将麻醉分为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和脊髓麻醉三种类型。
局部麻醉是通过直接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式来实现局部麻醉的目的;全身麻醉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对全身各部位的麻醉效果;脊髓麻醉则是通过药物注射到患者的脊髓腔内,从而产生对身体下半部的麻醉效果。
2. 麻醉师的工作内容麻醉医生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来确定麻醉计划。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还需要协助患者从麻醉状态中恢复,并对患者的疼痛进行管理。
3. 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是麻醉医生需要非常重视的一环。
一般情况下,麻醉药物包括镇痛药、镇静药、肌肉松弛药等几类。
在手术前,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类型和个体差异来确定麻醉药物的具体选择和使用方案,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能够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4. 麻醉过程管理在麻醉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比如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
此外,麻醉医生还需要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的状况来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以确保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能够保持在合适的麻醉状态。
5. 麻醉后的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从麻醉状态中逐渐苏醒。
在这一过程中,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情况。
此外,护士还需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及时评估和处理,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总之,手术麻醉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麻醉医生和护士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都能够全程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状态,以确保患者能够在手术中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和安全的手术结果。
希望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工作能够越来越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麻醉体验。
医学生麻醉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解析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名词解释1.MAC: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发生体动反应或逃避反射时肺泡气中该吸入麻醉药浓度。
2.仰卧位综合症:孕产妇仰卧时,由于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导致回心血量剧减、血压下降,一般下降30mmHg或收缩压低于80mmHg。
3.血气分配系数:在体温条件下,吸入麻醉药在血和气二相中达到动态平衡时浓度比值。
4.ASA分级:1963年美国麻醉学会制定的,根据病员的全身情况、重要脏器的功能来评定对麻醉耐受能力的一种统一标准。
可分为五级。
5.反常呼吸:开胸手术时,由于患侧胸膜腔剖开肺萎陷后,自主呼吸吸气时,健侧肺负压增加,部分气体从患侧肺进入健侧肺,使患侧肺更萎陷,相反呼气时患侧肺开张,这叫反常呼吸。
6.Horner’S综合症:由于颈交感神经阻滞所致的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结膜充血、鼻塞、脸色潮红、不出汗等综合症状。
7.V/Q:通气/血流比例,每分钟肺泡通气Va与每分钟肺血流Q的比值,正常人肺通气为每分钟4升,血流量每分钟5升,故V/Q比值0.8。
8.肺顺应性:反映肺泡的弹性回缩力,即肺泡增加一定容量后的压力改变或每增加单位压力引起肺容量的改变(单位L/cmH2O)。
9.全紧闭麻醉:使用全紧闭麻醉环路施行麻醉方法的总称。
吸气和呼气完全与大气隔绝,吸气的气体由人工控制和提供,呼气则通过钠石灰把其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全麻只需供给300~500ml 的氧流量即可。
10.PHNR:又叫非呼吸性PH。
假定PaCO2=40mmHg的PH值,正常情况下PH=PHNR。
当两者不等时,表示有呼吸因素参与,PH>PHNR,呼碱,PH<PHNR,呼酸。
11.去极化肌松剂:这类肌松药是受体激动剂,能与接头后膜受体结合,使受体构型改变,离子通道开放而产生类似乙酰胆碱的去极化,但持续时间较长,使正常传递的乙酰胆碱不能达到肌肉收缩的阈电位,从而达到阻断神经肌肉兴奋传递的作用。
其代表药为琥珀胆碱。
麻醉知识点素材
第—周、麻醉第—节:概述麻醉(anesthesia):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局部临时失去感觉,以到达手术中无痛的目的。
麻醉学(anesthesiology):研究排解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制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
可分为: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重症医治,疼痛医治等。
麻醉学是研究和参与围术期〔包含术前、术中及术后〕病人处理的一门科学。
麻醉的目的是使病人临时失去意识或对疼痛不敏感,从而使手术或做诊断医治可无痛进行1全身麻醉: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临时使病人意识丧失,周身不感到疼痛,包含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2局部麻醉:是指麻醉药物作用于脊髓的某一节段或某些外周神经,使机体的某部位临时失去疼痛的感觉,包含外表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神经丛阻滞和椎管内阻滞〔包含蛛网膜下腔阻滞、即腰麻,硬脊膜外腔阻滞和骶管阻滞〕第二节:麻醉前打算分为四个局部:病人打算、麻醉选择、药品和器械打算、麻醉前用药第—局部:病人打算麻醉前病情评估目的:保证病人麻醉中的安全,减少麻醉后并发症。
〔1〕ASA病情评估分级:美国麻醉学医师协会分级标准1级没有全身性疾病,仅有局部病理改变存活率0.06~0.082级轻至中度脏器病变,功能代偿良好0.27~0.403级严峻脏器病变,功能尚能代偿 1.82~4.304级有危及生命的全身性疾病7.80~23.05级不管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频死病人9.40~50.7急诊加E,如1E、2E〔2〕病人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打算麻醉前病人的打算要特别注意麻醉过程中不致因胃内容物反流、呕吐或误吸造成呼吸道梗阻和吸入性肺炎。
正常人胃排空时间为4-6小时,要求择期手术病人麻醉前6小时内应禁食,2小时内禁止饮水,小儿应在术前8小时内禁食固体食物,6小时内禁食成分奶和牛奶,4小时内禁止给予母乳,不能耐受长时间禁食的小儿应给予静脉输液。
〔3〕非外科疾病的医治患者用药情况和自身疾病情况,病人一般活动情况、营养状态、贫血等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会有肯定的影响,术前应予改善。
麻醉基础学习
麻醉前评估
01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 族史等,以评估麻醉风险。
02 体格检查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心、肺、 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
03 实验室检查
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 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麻醉前用药
01 镇静药
用于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提高麻醉耐受性。
02 镇痛药
用于减轻患者疼痛,提高麻醉效果。
03 抗胆碱药
用于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防止术中出现呼吸道梗 阻。
麻醉器械和药物的准备
麻醉机
用于实施麻醉,保证患者 呼吸通畅。
麻醉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 术需要,准备适当的麻醉 药物。
监护仪
用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保证手术安全。
03
麻醉的实施
麻醉诱导
麻醉的分类
总结词
麻醉的分类
详细描述
根据麻醉作用部位和药物的不同,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类。全身麻醉是 指通过呼吸道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消失、痛觉消失,适用于大型手术 或需要长时间保持静止的手术。局部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注射到手术部位或神经干周围,
使手术部位或特定区域的感觉消失,适用于小型手术或局部手术。
高血压患者的麻醉处理
总结词
高血压患者在接受麻醉时,需要特别关 注血压的控制和监测,以降低手术风险 。
VS
详细描述
在麻醉过程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能会 因为手术刺激、麻醉深度等因素而出现波 动。因此,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 行密切监测,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麻醉深 度和药物使用,以保持血压的稳定。同时 ,在手术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控制失血量 和补液量,以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麻醉学基础知识
麻醉学基础知识麻醉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麻醉的原理、技术和应用,旨在通过控制病人的意识、疼痛和生理反应,为各种医疗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本文将介绍麻醉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麻醉的分类、麻醉药物和监护设备。
一、麻醉的分类麻醉可以分为全麻和局麻两种。
全麻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或呼吸途径给予药物,使其进入无意识状态和全身麻痹,包括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恢复三个阶段。
局麻是在手术局部或某一特定区域注射麻药,使局部神经丧失感觉,以供手术操作。
二、常用的麻醉药物1. 静脉麻醉药物: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它们具有快速进入和脱离麻醉状态的特点,可以提供平稳的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
2. 气管插管用药:用于气管插管的药物包括喉喷麻醉剂和肌松药物。
喉喷麻醉剂常用的有利多卡因,用于减轻患者插管时的不适。
肌松药物用于使患者的肌肉放松,便于插管。
3. 局麻药物:局麻药物主要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它们通过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区域失去感觉。
三、麻醉监护设备1. 无创血压监测仪:无创血压监测仪通过袖带测量患者血压,可以动态地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
2. 心电监护仪:心电监护仪可以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确保患者的心脏安全。
3.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通过夹在患者的手指上,测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这个参数可以反映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程度和血氧供应情况。
4. 呼吸机:呼吸机可以辅助患者的呼吸,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
它可以控制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确保患者的呼吸顺利。
总结:麻醉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麻醉药物和监护设备的应用,可以控制患者的意识、疼痛和生理反应,为各类医疗手术提供安全和有效的操作条件。
了解麻醉学的基础知识对医学工作者和患者都非常重要,可以保障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以上就是对麻醉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 镇静2) 镇痛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麻醉学相关考点整理
保护患者隐私和尊严
尊重患者隐私
麻醉医师应尊重患者的隐私,对患者的个人信息 和病情保密,不得随意泄露。
维护患者尊严
在麻醉过程中,麻醉医师应注意维护患者的尊严 ,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或心理伤害。
提供心理支持
对于需要接受麻醉的患者,麻醉医师应提供必要 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恐惧情绪。
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药物经血液 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 麻醉的方法。
03
特殊患者群体麻醉处理
老年患者麻醉处理
术前评估
针对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减退, 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心血 管、呼吸、肝肾等系统功能,以
及认知功能和营养状况。
麻醉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局部麻醉 、区域阻滞或全身麻醉,并尽量减 少麻醉药物用量。
麻醉作用。
神经干(节)阻滞
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 ,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 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
用。
全身麻醉技术
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通过血液 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 麻醉的方法。
静脉麻醉
复合麻醉
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全身麻醉 药物或麻醉技术达到全身麻醉的方法 。可彼此取长补短,取得较单独应用 某种药物更好的效果。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呼吸系统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呼吸道梗阻
01
确保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和异物;使用合适的面罩和通
气导管,确保有效通气。
低氧血症
02
监测血氧饱和度,及时调整氧浓度和通气量;对于严重低氧血
麻醉小知识
麻醉小知识如下是有关麻醉的小知识:一、手术所用的麻醉方式麻醉方式主要包括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还包括非插管的静脉全身麻醉以及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
1.局部麻醉:应用局麻药,逐层浸润手术操作区域,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主要通过应用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等常用局麻药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2. 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神经干旁,暂时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区域达到手术无痛目的的麻醉。
3. 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阻滞脊神经传导,使所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暂时性障碍,称为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根据注入椎管内不同的腔隙,又分为硬膜外阻滞、骶管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腰麻)和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
4. 非插管的静脉麻醉:在吸氧状态下给予镇痛镇静药,保证自主呼吸,从而进入麻醉状态的麻醉方式。
5.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手术要求,手术过程中需要肌肉松弛,需要使用肌松药,肌松药的使用会影响呼吸,因此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维持通气,以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以及肌肉松弛的效果。
二、麻醉前要做好哪些准备1. 禁食禁水禁食禁水的主要目的是使胃充分排空,防止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出现呕吐而发生误吸。
许多麻醉药物会有恶心呕吐的副作用,在麻醉过程中如果发生呕吐,呕吐物极易吸入气道内,会引起气道的梗阻,大量食物残渣及胃液吸入肺内就会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严重的低氧血症等,甚至引起呼吸衰竭威胁生命。
2.禁止化妆医生在手术中需要通过甲床颜色及口唇颜色和瞳孔的对光反射来判断你的生命体征,化妆会影响以上部位的观察,因此需要禁止。
3.不能佩戴饰品手术中使用的电刀等设备,金属饰品会造成局部短路,引起局部能量聚集,导致皮肤灼伤。
手术中体位改变可能会将饰品压在身下,可导致局部血供变差,形成压力性损伤。
且全麻状态下意识不清,极易造成首饰丢失,财物损失。
4.摘除假牙麻醉时会将气管插管由口腔或鼻腔插入气道内,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假牙或活动牙齿掉入气道内,引起窒息威胁生命。
麻醉科的相关学科与知识点
麻醉科的相关学科与知识点一、引言麻醉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和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的相关学科和知识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麻醉科的内容。
二、麻醉学1.麻醉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麻醉学是研究麻醉方法和技术,以及麻醉对机体生理和病理反应的影响的科学。
它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随着医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
2.麻醉方法的分类常见的麻醉方法包括全麻、腰麻、硬膜外麻醉、静脉麻醉等。
不同的手术和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和病人的舒适度。
3.麻醉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和辅助麻醉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病人达到无痛或意识丧失的状态。
三、麻醉设备与监护1.麻醉设备的种类与功能麻醉设备包括麻醉机、监护仪、呼吸机等,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都是麻醉科不可或缺的工具。
麻醉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对手术的成功和病人的安全非常重要。
2.麻醉监护的指标与方法麻醉监护包括心电图监护、血压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及时了解病人的生理状况,以便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调整麻醉方法和药物。
四、麻醉并发症与处理1.常见麻醉并发症麻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过度麻醉、呼吸抑制、心血管系统反应等。
麻醉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及时处理这些并发症,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2.麻醉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于不同的麻醉并发症,麻醉医生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例如,对于呼吸抑制可以通过辅助通气和药物逆转剂来恢复呼吸功能。
五、麻醉科的研究与进展1.麻醉科的研究方向麻醉科的研究方向非常广泛,涉及到药物研发、麻醉机制、麻醉技术改进等。
通过不断的研究,麻醉科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病人的术后恢复。
2.麻醉科的进展与前景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麻醉科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研究成果逐渐取得突破,麻醉科的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麻醉科将更好地满足各种复杂手术的需求,并提供更为安全和高效的麻醉方法。
麻醉学基础知识学习资料_2022年学习材料
麻醉前用药-*目的:-为减轻术前病人的精神负担,并完善麻醉效果-可于麻醉前在病房内预先给病人使用某些镇静镇 痛类等药物,这种的方法称为“麻醉前用药。-*用药种类-1.镇静催眠药-2.麻醉性镇痛药-3.神经安定镇痛药
体格检查-*全身状况有无发育不良、营养障碍、贫血、脱水、-浮肿-*器官功能-1.呼吸系统有无咳嗽、咳痰,观 呼吸频率、深度、-形式-2.心血管系统检查血压、脉搏、心脏有无扩大、心衰、-心力衰竭-3.其他脊柱有无畸形 病变,检查四肢浅表静脉,选-定输血输液穿刺点
麻醉意义-*没有麻醉全球每年有几千万病人的痛苦不能解除,没有麻-醉其中的很多人会因此而死亡。-*没有麻醉, 个普通的胃切除手术就不仅仅是病人痛苦的-事情,手术远还没有结束,病人可能早已死在手术台了。-*解除病人疼痛 尤其是手术病人的疼痛和保证术中病人生-命安全方面,麻醉是功不可没的。对一些身体健康但主要-问题是疼痛的病人 解除他们的疼痛,意义同样是非常重-大的,分娩镇痛就是典型的例子。
监测内容-*物理监测-视、触、听、叩等-*仪器监测-对生理功能监测,如ECG、EEG、HR、BP等-*麻醉 功能监测-氧和麻醉气体浓度、通气环路内压力、呼吸频率和容-量等
麻醉监测分类-*循环监测-*呼吸监测-*中枢神经监测-*其他监测
循环监测测-*脉搏:粗略了解心脏工作状况-*动脉压: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Dynamic Fluid-M nagement-*中心静脉压:反应右心功能和血容量-with CNAP-PPV-cnap-*心输出量:反 心脏功能。-blood pressure-Goal Directed Therapy-with CNCO失血量监测-*心电图:可鉴别各种心率失常及反映心悸受损积府-和发展过程。-核心任务:维持组织灌注,保持器官 血供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
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
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
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
2.麻醉前准备:
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
降压药;
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
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
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
酮体阴性;
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
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
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1) 镇静
2) 镇痛
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
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
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
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
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
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
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
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
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
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
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
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
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
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
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神经干(丛)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丛)旁,暂时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之一。
3.常用的酯类局麻药包括:氯普鲁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酰胺类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丁哌卡因心脏毒性最强,罗哌卡因有感觉运动分离现象,蛛网膜下隙阻滞最常用的是布比卡因(丁哌卡因)。
4.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考的是填空)
A. 毒性反应:
a)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轻度表现为眩晕、多言、无理智及定向障
碍,同时血压升高,脉压变窄;中度表现为惊恐、烦躁不安,血压明显
升高,但脉搏趋于缓慢,并有缺氧和脊髓刺激症状;重度表现为神志丧
失,面部及四肢肌震颤发展为阵挛性惊厥、抽搐,如不处理,因呼吸困
难缺氧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
b) 心血管系统毒性:轻度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重度表现为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率缓慢甚至
心搏骤停。
治疗方法:停药、吸氧,保证气道通畅;轻度毒性反应静注地西泮0.1mg/kg,以预防和控制抽搐;出现抽搐和惊厥,应采用硫喷妥钠、咪达唑仑及丙泊酚静注;惊厥反复发作,静注琥珀胆碱,行快速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出现低血压可用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心率缓慢用阿托品静推,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
B. 过敏反应:是指再次使用少量局麻药后,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酯
类局麻药发生较多。
轻者皮肤斑疹、血管性水肿;重者呼吸道黏膜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循环虚脱,危及病人生命。
治疗方法:立即皮下或静注肾上腺素0.2-0.5mg,然后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
C. 局部神经毒性反应:局麻药浓度过高,使用不合适的助溶剂和防腐
剂均可造成神经损伤。
5.神经阻滞麻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