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1)
《人之初》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人之初》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张敏华一、直接导入1.师:我们今天上的课文是——生:人之初2.师:谁来把课题读好,三个翘舌音。
指名2个读,齐读。
(点评)3.师:小朋友小手举起来,一起写课题。
再次读课题。
4.师:上课之前,老师告诉我小朋友三字经都会背,可是我们今天都要求更高来,要跟生字交朋友。
读书的要求要做到三个到(黑板上写心、眼、口),明确读书要求,这样才能跟生字交朋友。
现在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课文,做到三个到。
(提醒孩子自己读自己读,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二、初读课文1.师:大部分同学做到三到来,为大家翘个大拇指。
现在我们还可以这样读,圈出课文生字读一读。
2.在课文里圈出生字,一个一个读。
①注意“迁”,qian,指名拼读。
②注意“贵”gui3.现在请再读一读课文,让这些生字宝宝都跑进你都脑袋里。
4.指名一人读一行。
5.同桌你一行,我一行,做到三个一。
(同桌对读)6.张老师看到同学们读地这么认真,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读完来可以不讲话,也可以坐好,眼睛看着张老师,让老师知道你读好来。
真棒!三、精读课文(一)学习“人之初,性本善”1.出示“人之初,性本善”,学生齐读。
(读得真起劲)2.讲解“初”,放大“初”字,加深背景。
小朋友,初——就是刚刚开始的意思。
(生:初就是初学者,师:初就是刚刚的意思,刚刚开始学习的人叫——生:初学者)3.理解“人之初”①春天刚刚开始,我们叫——初春夏天刚刚开始,我们叫——初夏秋天刚刚开始,我们叫——初秋冬天刚刚开始,我们叫——初冬②那我请问:人生刚刚开始,叫——(生:初人、出生,智慧点:上当了)我们看,出示“人之初”③小朋友们想一想:“人之初”是什么样子的呢?生:婴儿的样子,教师出示图片,加深理解。
(4)一起读上面这个词语,其实在座读小朋友人生也是刚刚开始,读——人之初。
(5)再读“初”3遍,师:跟它交上好朋友哦。
4.“人之初,性本善”齐读,这里还有一个生字宝宝,是——“善”。
谁愿意试?男生齐读。
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讲义
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讲义课文概述《人之初》是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绘生命的起源和生长的过程,以及鼓励孩子们保持自信和勇敢追寻梦想的态度,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文内容第一部分:人类的起源课文开头描述了人类的起源,讲述了在天地混沌之时,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出了世界和万物。
随后,描绘了神奇的生命诞生的过程:大地孕育着种子,这些种子在土壤的滋养下慢慢生长,最终成为了人类。
第二部分:婴儿的成长课文进一步描述了婴儿的成长过程。
当婴儿出生时,他们是如此纯净、天真和可爱,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的神采。
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把婴儿的成长过程与自然景象相对应,使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和美好。
第三部分:追寻梦想课文最后呼吁孩子们保持自信,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他们应该像种子一样,坚持努力,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课文也告诫孩子们,要珍惜自己的成长过程,感恩家人和老师的关怀与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人之初》这篇课文,学生应该能够:- 理解人类的起源和生命的奇妙- 了解婴儿的成长过程,并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追寻梦想教学内容安排1. 导入:通过图片、问题等引起学生对生命和成长的思考和讨论。
2. 阅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跟读。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3. 分析课文: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主题思想。
4. 听说训练:利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展望未来的梦想。
6. 总结归纳:与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教育意义和启示,鼓励学生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解和导读- 学生互动讨论- 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 写作训练和作文指导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写作成果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人之初》教学设计_1
《人之初》教学设计《人之初》教学设计11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人之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之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课文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现阶段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人之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河南省叶县龙泉乡龙泉小学
《人之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之、相、近、习、远、玉、义”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字经》吗?谁会背诵啊?(学生试着背诵)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吧!(教师板书:《人之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听到的课文是什么意思?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之、相、近、习、远、玉、义”,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一)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2、指读,随时正音,3、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4、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5、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二)深读课文,内容解析。
1、人之初。
(1)全班朗读。
(2)小组交流第一段的意思,小组汇报。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教材概述教材名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时安排:第一课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古诗词《人之初》,培养学生爱国、敬老、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内容课文分析《人之初》是出自唐代文学家李白的《长干行》中的一段诗句,全诗20行,其中第一、二行是著名的名句: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是通过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性本身的特征,来表达人性本善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之初”意味着什么,人性的基本特点。
2.熟悉“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名言,体会其含义,思考它在生活中的作用。
3.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教师介绍李白并展示《长干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准备开始课文的学习。
2.阅读诵读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口头诵读,重点读出名句“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诠释人性中的善。
3.词语解释教师提供“初”,“性”,“良”,“相近”,“习”,“相远”等生、字的含义,教导学生理解课文全面含义。
4.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为小组,自主合作完成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探究。
5.课文内容回顾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点,讲解“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语句含义和人的道德分化的原因。
6.朗读解读完本课文后,学生口朗“人之初”诗句,感知文学的美。
7.作文练习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作文题目:“我从‘人之初’这首古诗中学到的是……”教学反思本堂课是对《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节课《人之初》的教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清晰。
通过展示李白的《长干行》,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通过解读“人之初”这句名言,让学生对人生、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此诗中的文化意蕴,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兴趣,通过熟练的朗读,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感受到了文学的美。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多方面的活动,注重启发式、情境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更好的接受知识。
人之初三字经全文及译文一年级
人之初三字经全文及译文一年级《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 第8课 《人之初》PPT、优质教学课件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方案一: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 特点。(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 。 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 “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 象 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 要有 根据,合乎逻辑。 5、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 话写一写。6、 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17 少年闰土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 ” 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1、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3、根据画面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在旧中国深重的黑暗下,闰土身上的 健康、机灵、纯朴和勇敢。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 的 形象。
3 全班交流。 4 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 为了 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 是 怎么体会的?
5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 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 到长 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第五组 教材分析(闫军华整理打印)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 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 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 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 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 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 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 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 物形象的极好范本。“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 “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 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故事。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 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 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 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 , 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 《父 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 学生 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人教部编版语文级下册说课稿:识字《人之初》 (一)
人教部编版语文级下册说课稿:识字《人之初》 (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选择讲解《人之初》这一篇识字文章。
识字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识字,我们可以更好地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意图。
《人之初》是一篇关于人类起源的文章,它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人类起源的历程,本文将就该篇识字文章进行讲解。
一、篇章结构该篇文章由正文和小编点评两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主要由三个段落组成,分别为图像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类起源,通过这三个段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起源。
小编点评部分则是作者对这个篇章的评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篇文章所蕴含的意义。
二、重点词汇本篇文章中有一些重要的词汇需要我们进行重点学习,这些词汇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主题。
1. 窜:指迅速奔跑,逃窜。
2. 岩缝:指岩石之间的缝隙。
3. 猿猴:指非洲和亚洲的非人猿种,为人类的近亲。
4. 返祖:指个体或种群表现出祖先特征的现象。
三、重点句子1. 山高水长,天空澄蓝,猿猴在林间嬉闹。
这句话通过描写自然环境,生动地展现了猿猴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人类起源于自然环境之中。
2. 祖先的样子多么奇特,他长着弯弯的尾巴,走路前倾着,四肢弯曲,慢慢爬行。
这句话通过具体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人类祖先的形态,是文章中的重要细节,也是理解人类起源的关键。
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篇文章,我们可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关键性词汇的含义。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以上就是本篇识字文章《人之初》的讲解,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掌握重点,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谢谢!。
小学一年级语文《人之初》教案(通用5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人之初》教案〔通用5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人之初》教案〔通用5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人之初》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1、老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
4、老师引言:同学们,在刚刚的视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预设:〔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
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场了,也叫人之初。
左衣右刀就是“初”。
〔3〕“性”:左右构造。
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仁慈”。
〔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
〔6〕“教”:左右构造。
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老师〕。
〔7〕“迁”:半包围构造。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
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
一年级语文下册1《人之初》拓展阅读《三字经(节选)》赵中令,读鲁论素材北京版
赵中令,读鲁论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启示〗人的学问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是不可中途终止的。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应该好学不倦,直到死为止。
【译文】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启示〗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译文】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精品课件
再见!感 谢 您 的 参 与。
课后交流
你能参加这次教研活动,非常感 谢。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提出您 的不同看法。
【致读者】
亲爱的朋友:你好!很高兴你能阅读到此文章,希望此能对您有 所帮助。为了给广大读者提供最优质的资料,同时促进你我共同成长, 希望你在阅读此文章后,如果觉得好,请您点赞;如果文档有改进之 处,请您留言告诉我,我将改进不足之处,对文档进行不断完善。
ɡǒu bù jiāo xìnɡ nǎi qiān
yù bù zhuó bù chénɡ qì
苟不教,性乃迁, 玉不琢,不成器,
jiào zhī dào ɡuì yǐ zhuān
rén bù知义。
8、人 之 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人 之 初,性 本 善,
chū
初
刚开始
初春 初夏 初秋 初冬 初始
人之初
人之初
性本善
shàn
善善良 友善
美丽 吉祥
你的身边,谁像小羊一样善良呢?
人 之 初,性 本 善。
性相近,习相远。
xìnɡ
xìnɡ
性姓
天性、本性、性格
姓名、姓氏
性相近,习相远
在生活中,你从哪里见过这个字?
电视里
课本上
广告牌
xí
习
课外书上
超市
...
性相近,习相远。
习性、习惯
好习惯,坏习惯。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PPT课件
rén zhī chū
人之初
rén zhī chū xìnɡ běn shàn
人 之 初,性 本 善,
xìnɡ xiānɡ jìn xí xiānɡ yuǎn
性 相 近,习 相 远。
ɡǒu bú jiào xìnɡ nǎi qiān
苟 不 教,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ɡ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贵 以 专。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非 所 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ɡ qì
玉 不 琢,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不 知 义。
课文品读
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 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 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假如 改变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就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 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 的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思考:“性相近,习相远”给了你什么 启示?
好好学习 接受良好教育 能够区分善恶
➢交流:你读过哪些和这两句相关的故事?
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合适,适宜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 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交流。
远( 远大 ) 玉(玉石 ) 近( 近处 ) 主(主人 )
《人之初》读后感
《人之初》读后感
《人之初》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引发了我对生命、情感、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人类的善良和恶意,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描绘了人类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不同选择。
主人公在遭遇困难时,既有放弃的念头,也有坚持的勇气。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和绝望,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
性格和命运,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让我感受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时的误解或冲突而伤害他人,但只要用心去理解和包容,就能化解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阅读《人之初》,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的善良和恶意并存的现实。
人性
的复杂性让我感到困惑和无奈,但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珍惜与他人的相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的来说,读完《人之初》,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在这个
充满挑战和困难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保持乐观和勇敢,用善良和真诚去面对生活,去理解和包容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初心,坚定前行。
《人之初》教案1
《人之初》教案1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人之初》。
2、帮助学生理解《人之初》中简单的汉字和词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本善、重视教育等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初”“性”“善”等。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如“性相近,习相远”。
2、难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意义。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儿童成长的视频或者讲述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人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从而引出课题《人之初》。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识字教学1、出示生字卡片,讲解生字的读音、写法和意思。
“初”:表示开始的意思,可组词为“当初”“起初”。
“性”:天性、本性。
“善”:善良、友善。
2、让学生用生字组词,加强记忆。
(四)理解课文1、逐句讲解课文的意思。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五)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性相近,习相远’?”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持善良的本性?”(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生字和课文内容。
2、强调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七)布置作业1、背诵《人之初》。
2、回家给爸爸妈妈讲讲这篇课文的意思。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让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其中的道理。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生字组词造句10个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生字组词造句
以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中的生字,以及10个组词和造句:
1. 之
组词:之前、之后、之间、安之若素、之死靡它
造句:他经历了这件事之后,变得更加坚强。
2. 人
组词:人类、人生、人民、高人、名人
造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3. 初
组词:初版、初识、初恋、初衷、初二
造句:他的初恋发生在初中二年级。
4. 性
组词:性格、天性、本性、性别、个性
造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个性。
5. 善
组词:善事、善良、善后、善待、善解人意
造句: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总是乐于帮助别人。
6. 思
组词:思考、思念、心思、思想、思路
造句:在思考问题时,我们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正确的逻辑。
7. 敏
组词:敏感、敏锐、过敏、灵敏、敏而好学
造句:她的皮肤非常敏感,容易过敏。
8. 勤
组词:勤奋、勤劳、勤快、勤勉、勤学苦练
造句: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每天都坚持早起学习。
9. 励
组词:鼓励、激励、磨砺、自励、互励
造句:在比赛中,我们需要互相鼓励和激励。
10. 成
组词:成长、成功、成绩、成果、成就
造句:他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初》精讲课件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
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 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
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既不懂做人的道理, 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性相近,习相远。 幼不学,老何为?
苟不教,性乃迁, 玉不琢,不成器,
教之道,贵以专。
人不学,不知义。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8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 子不学,非所宜,
性相近,习相远。 幼不学,老何为?
苟不教,性乃迁, 玉不琢,不成器,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 人不学,非所宜,
性相近,习相远。 幼不学,老何为?
苟不教,性乃迁, 玉不琢,不成器,
教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贵以专。
人不学,不知义。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之
笔顺: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人之 初》精 讲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有勤学习方能有作为
----《人之初》文本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
解读人:陈莎
【课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读】
我们中国古代有一本蒙学读物《三字经》。
《三
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
《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
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
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
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
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
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
蒙学读物,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
而《人之初》就是《三字经》里的一部分。
【故事】
周处除三害
古时候,有个叫周处的人,他每天凭着一
身蛮力到处打人,乡亲们都很害怕他,遇见他
总是远远地躲着走。
一天,周处突然感觉到周围的人都不愿意
接近他,他就去请教后山的一位老者。
老者对
他说:“此地有‘三害,,一是南山猛虎,二
是北海蛟龙,这第三害嘛,就是你周处了。
”
周处一听非常震惊,没想到自己竟然被乡亲们列为“三害”之一,羞愧不已,于是决心改掉以前随意打人的毛病,重新做人。
第二天,周处带着弓箭,进南山找猛虎。
周处刚一进山,一只白额猛虎就向他扑过来。
周处赶紧躲在大树背后,拉开弓箭,射向猛虎。
老虎的前额中了箭,当即就死掉了。
又过了一天,周处带着刀剑跳进北海去找蛟龙。
那条蛟龙隐藏在河水深处,发现有人下水,便跳上来撕咬。
周处早有准备,向蛟龙身上猛刺一刀。
蛟龙受了重伤,就往海底逃窜。
周处紧追不放,一直追踪到几十里以外,最后把蛟龙砍死了。
从此以后,周处再也不做坏事了;他还当了大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由上可知,周处,这个人天性善良,天性不坏的,蛮好的一个人,但是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就没有人去教育他,没有人去引导他,没有人给他上规矩,慢慢地就瞎混,在周围瞎混,受到了这种不好的风气的熏染、影响,长大了以后啊,变了一个非常粗鲁、暴躁、野蛮的人,就动不动跟人打架,打得人家头破血流,满地找牙,他力气很大,那么这么一来,周围的人见了周处就躲,都惹不起我还躲得起,谁愿意被你打啊?周处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羞恶之心,没有是非之心,这个心被遮掩掉了。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一、善恶的本真
“人之初”,人出生的时候,“性本善”,天性本就是善良的。
就在这么貌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了是一个人性论的观点。
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
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
在中国传统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非常地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就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人之初》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啊,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本性相距并不远,这是孔子的说法。
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
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好多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
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这不难啊,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他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奶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
那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对吧?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孟子一派的思想。
亚圣孟
子,孟子这一派的思想家,儒家思想是认为“人之
初,性本善”的,大家不要小看关于人性善恶的这
种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了不同的发
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
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中,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人都是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那也就是说,
“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所以我谁都不能相信,我不能相信你,我不能把从管理上、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我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我不放心,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我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你,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人之初》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说接着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嘛,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横穿马路啊,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啊,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啊,那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边的精义非常非常深。
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就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
善与恶往往在于一念之间,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住着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在以“仁”为主的社会中,我们都习惯性将善良的天使释放出来,而将心中
的恶魔永远的抵制,让他永不见天日。
无论是好人还是十恶不赦的坏蛋。
每个人内心都是向往好的方面。
只是当周遭的环境与时下的境遇千差万别时,人们内心压抑多时的恶魔就将迸发出来,从而作乱人间。
万事万物中最琢磨不透的便是人心即人的思想。
世界万物我们都宣扬以善为主。
人们常说“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其发展成长所造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往往我们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只却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知,凡事都要追根溯源,就好比一个孩子如果经常出口成脏,那么在这个孩子周围环境中,应该经常出现骂人说脏话的现象,而孩子的无意识记忆就将身边人所说的话都牢记于心了,在特定的情境下,孩子也会下意识的将存留在脑海中的污言秽语脱口而出,那么就这里我们要追踪其本质,扼制其源头才是治本之理。
世界千变万化,人心如流水,最易随世事而
变即人心也。
向善之心若不妥善经营,加之
经历之事若皆为苦楚,终直至一极点,人心
将翻转,所有是是非非将不如人意之处,人
心大变也。
变嫉善如仇,恶灵加身,终悔矣!
教育––教书育人,育人于教。
教育的
初始本就不分善恶,教育之下,人人皆为平
等。
受良好教育,让人鄙弃恶俗之事,行正
行善;不受教育,心之若鹜,飞飞然也,难以行端行善!然,教育与受教育的真谛都贵在专一之心。
二、精雕细刻之美
学与不学,全在于人自我的选择,所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道理人人都懂,知己自律难矣!知之而自律者终不悔矣。
暮年之时才方能潇洒度日!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可见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好比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