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之二:乡愁文学与余光中

合集下载

余光中乡愁文学文献综述

余光中乡愁文学文献综述

余光中乡愁文学文献综述余光中散文研究己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海内外对余光中散文作品的评论文章,有数百余篇,几乎涉及了他散文创作及散文理论的各个方面。

但是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作家,还是有很多领域可以进一步挖掘。

余光中散文的精神内涵一直被概括为中国传统文化加上部分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但是他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他的散文理论也引起一定程度的关注,但缺乏完整的梳理和归纳;他的艺术风格方面,关于用典、散文的音乐美、绘画美、标题、结构、文字等艺术手法的成功使用还很有值得细读的空间;对于他的风格也有定论,但是在其风格分期、风格流变等方面也有大量工作要做。

因此本文拟对余光中散文作一个全面的剖析,从他散文的精神内涵、散文理论、散文艺术手法和散文风格四个方面入手,力图进行一次深层次地全接触,挖掘他散文艺术的美、分析美的成因、找寻他对散文的创新和贡献、把握他不同时期的风格,同时尝试从他的成绩与不足评价其在当代散文界中的历史地位。

余光中的散文创作不算很丰富,而且就散文内涵等来说也有一定的局限,但余光中的散文理论和创作都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从散文理论而言,他认为散文应该是现代化的,同时他身体力行地在遣词造句、散文结构、修辞手法等多方面体现散文的现代化。

他拓展了、丰富了散文园地,是散文世界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当然,余光中早年的战乱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但从深层心理来讲似乎对他影响不深。

他的作品因此缺少痛苦的思索,缺乏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层思考及对人性的洞悉,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因此,从散文创作内涵上来说,余光中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但是他在散文园地加大了亲情书写也不失为一种创新或者说是丰富;而从艺术手法上来说,他无疑刷新了散文艺术殿堂旧有的格局,他那鲜明的个性与独创性可以不被赞美或效仿,但却不容忽视。

因此他无愧于散文艺术大师的称号。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一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

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乡愁》余光中PPT

《乡愁》余光中PPT

个人思乡之情
小时候—邮票 —母子分别 —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 —夫妻分离 —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 — 母子诀别 —对母亲的怀念 现在-海峡 -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期盼祖国统一
普遍的家国之情
结构:
<1> 思 亲 思乡
童年时母子分别
青年时夫妻分别 “乡愁”
中年时母子死别
<2>思念祖国:深化主题 “国愁”
zhè 代词,指较近的时间、地方、事物。
这 zhèi 是“这(zhè)一”的合音,但指 数
量时不限于一,如,这个,这些。
nà 代词,指较远的时间、 地方、事 物。
那 nèi 是“那(nà)一”的合音,但指数
量时不限于一。如:那个、那些。
nā 姓
思考探究:
1.诗人把乡愁分成了几个阶段来写?它们是 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种顺序的标志性 词语。
3、诗中用了几个比喻? 4、诗中分别表现了作者的哪
几种感情?
“船 票”
“邮票”
思念祖国
“海峡” 坟 墓 ”

母子死别
夫妻别离
母子分离
在四个人生阶段,作者又因什么而愁?
家 小长生时大离侯后——之——愁--求 新少夫学 婚在 离年妻外 别情离思 思念念愁愁母娇亲妻 愁 后死来别之——愁-生丧死隔母绝哀哀思愁难抑 国现在愁——-国土思分归裂浓忧思愁绵绵
一节中的“邮票”表现的是:小时侯,母子分离,自己 对母亲的思念;
二节中的“船票”表现的是:长大后,夫妻分离,增添 了自己与妻子分离的相思;
三节中的“坟墓”表现的是:后来,母亲去世,自己对 母亲的怀念;
四节中的“海峡”表现的是:现在,自己把对亲人、对 家乡的思念升华为对祖国大陆的无限眷恋。

乡愁2-

乡愁2-
乡情诗两首
菱湖三中 钱咏梅
作者出生于南 京,1950年去台湾。由 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 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 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 游于思乡之情,是他的 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余光中(台湾)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物联卡加盟
;

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气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 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 永不磨损。 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 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你想美好吗?那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 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每一天都去播种 ? 朋友,当我看你的信的时候,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上。我仿佛听到你在远处悠长的叹息。我认识很多这样的女人,青春已永远驶离她们的驿站,只把白帆悬挂在她们肩头。在辛劳了一辈子之后,突然发现整个世界已不再需 要自己。她们堕入空前的大失落,甚至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 ? 女人,你究竟为谁生活? 当我们幼小的时候,我们是为父母而活着的。我们亲呢的呼唤,我们乖巧的举动,我们帮母亲刷锅洗碗,我们优异的成绩给父亲带来欣喜……女孩以为这就是生存的意义。 当我们青春的时 候,我们是为工作和知识而活着。我们读书,我们学习,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地工作着,我们得各式各样的奖状……女人以为这就是生存的意义。 当我们和人类的另一半结合在一个屋檐下的时候,我们以为太阳会在每一个早上升起,风暴会被幸福隔绝在遥远的天际。我们以丈夫的, 事业为自己的事业,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遵循美德,妻子以为这就是生存的意义。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我们视孩子胜过自己的生命。在母亲和孩子的冲突中,女人是永远的弱者。在干渴中,只要有一口水,母亲一定会把它喂给孩子。在风寒中,只要有一件衣,母亲一定会 披在孩子的身上……母亲以为孩子就是自己生存的意义。 终于,丈夫先我们而去,孩子已展翅飞翔。岗位上已有了更年轻的脸庞,整个世界已把我们遗忘。 这个时候,不管你有没有勇气问自己,你都必须重新回答:为谁而生存? 丈夫孩子事业……这些沉甸甸的谷穗里,都有女 人的汗水,但他们毕竟不是女人自身。女人是属于自己的,暮年的女人,象秋天的一株白杨,抖去纷繁的绿叶,露出树干上智慧的眼睛,独自探索生命的意义。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上苍只有一次的馈赠。女人要格外珍惜生存的机遇,因为她们的一生更多艰难。我们是为了自己而生活着, 不是为其它的任何人。尽管我们曾经如此亲密,尽管我们说过不分离。但生命是单独的个体,无论怎样血肉交融,我们必须独自面临世界的风雨。 女人要学会播种,即使是在一个没有收获的季节。女人太习惯以谷穗衡量是否丰收,殊不知有时播种就是一切。开心的钥匙不是挂在山崖上, 就在我们伸手可及的地方。 只要你感到是为自己而生活,世界也许就会在眼中变一个样子。写文章,为什么一定要发表?自己对自己倾诉,会使心灵平和。练书法,为什么一定要展览?凝神屏气地书写,就是与天地古今的交融。教学生,为什么一定要到学校?做善事,为什么一定要别人 知晓? 他人的评判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评判,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剥夺的权力。只要女人自己不嘲笑自己,只要女人不自认为自己不重要,谁又能让你低下高贵的头? 生命是朴素的,它让女人领略了风光之后,回归到原始的平静。在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探讨中,女人 更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价值。 在生命所有的季节播种,喜悦存在于劳动的过程中。 城里人与乡下人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 烤熟。 ?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红红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盐挂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 我问主人,“用了什么调料?” ? 老大爷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 我说:“还有呢?” ? 主人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没有了。” ?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 主人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 主人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 整岔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一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 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 老人家清了清嗓子,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 呢?” ?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 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 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 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人家非常热情地说。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 中满是惘然。 ?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人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 虫。 ?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 怎么美德尽失? ? 分手的时候,老人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名家散文汇编:毕淑敏2 豆角鼓 ? 有一个在幼儿园就熟识的朋友,男生。那时,我们同在一张小饭桌上吃饭。上劳动课的时候,阿姨发给每人一面跳新疆舞用的小铃鼓,里头 装满了豆角。当我摘不完豆角筋的时候,他就会来帮我。我们就把新疆铃鼓称为“豆角鼓”。 以后几十年,我们只有很少的来往,但彼此都知道对方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里愉快地生活着。一天,他妻子来电话,说他得了喉癌,手术后在家静养,如果我有时间的话,能不能给他打个电话。他 妻子略略停了一下说:“和他通话时,请您尽量多说,他会非常入神地听。但是,他不会回答你,因为他无法说话。” ? 第二天,我给他打了电话。当我说出他的名字后,回答是长久的沉默。我习惯地等待着回答,猛然意识到,我是不可能得到回音的。我便自顾自地说下去,确知他就在电线 的那一端,静静地聆听着。自言自语久了,没有反响也没有回馈,甚至连喘息的声音也没有,感觉很是怪异,好像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棉花垛…… ? 那天晚上,他的妻子来电话说,他很高兴,很感谢,希望我以后常常给他打电话。 ? 我答应了,但拖延了很长的时间。也许是因为那天独自说话 没有回声的感受太特别了。后来,我终于再次拨通了他家的电话。当我说完“你是××吗?我是你幼儿园的同桌啊……”我停顿了一下,并不是等待他的回答,只是喘了一口气,预备兀自说下去,就在这个短暂的间歇里,我听到了细碎的哗啦啦声……这是什么响动?啊,是豆角鼓被人用力摇 动的声音! ? 那一瞬,我热泪盈眶。人间的温情跨越无数岁月和命运的阴霾,将记忆烘烤得蓬松而馨香。 ? 那一天,每当我说完一段话的时候,就有哗啦啦的声音响起,一如当年我们共同把摘好的豆角倒进菜筐。当我说再见的时候,回答我的是响亮而长久的豆角鼓声。 ? 爱的回声是美丽的 手语或一个温暖的眼神。 ? 当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给予热情的帮助时,爱的回声是一句真诚的“谢谢您”;当我们给朋友或同学、同事以爱的帮助时,爱的回声是一抹灿烂的微笑…… 努力奉献出我们的爱吧。一旦付出,就一定会有回声,就像这动听的豆角鼓。 ? 爱怕什么? ?爱挺娇气挺笨 挺糊涂的,有很多怕的东西。 爱怕撒谎。当我们不爱的时候,假装爱,是一件痛苦而倒霉的事情。假如别人识破,

乡愁2

乡愁2

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
.
.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广州装修公司 广州装修设计 装修设计效果图 广州装修
窄窄 思恋 矮矮 怀念 浅浅 渴望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
给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
给我一张海棠红呵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呵海棠红
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 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 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 京,1950年去台湾。由 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 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 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 游于思乡之情,是他的 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余光中(台湾)
时间
小时侯 长大后 后来呵 而现在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小小 思念

余光中海峡与乡愁

余光中海峡与乡愁

余光中海峡与乡愁余光中( 1928 ~)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福建永春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逃难至江苏、安徽、上海、重庆。

1947 年中学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发表诗作。

同年随家到香港, 1949 年赴台湾,入台湾大学外文系。

毕业后在军中当了 3 年翻译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

1958 年到美国留学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4 年和 1969 年两次赴美教书。

1971 年返台,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其间自 1974 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1 年。

余光中被称为台湾现代派“ 十大诗人” 之一。

1954 年与覃子豪等创立蓝星诗社,主编过《现代文学》和《文星》,参加现代派诗歌的论争和乡土文学的论战。

出版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案》、《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

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稔》、《桥跨黄金城》等。

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评著有《梵谷传》等。

我似乎和余光中是有一点缘分的。

记得是 1999年初秋时分,先生应邀到湖南长沙,在岳麓山下那所著名的千年庭院开庭授讲,感谢在湖南经视工作的某位朋友的热忱,我得以身着水蓝色雨衣在秋风秋雨中成了余老先生眼里的众多花朵之一。

他的演讲自有一种令人倾慕的翩翩风度,而深入我心的则是他的诗作朗诵会,当众声附和着齐诵《乡愁四韵》《民歌》等作品,“风也听见/沙也听见……”等句子令我禁不住感动得要落下泪来。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几个爱好诗歌的朋友比赛背诵余先生的诗,从《莲的联想》《白玉苦瓜》到《当我死时》《招魂的短笛》,我尤其喜欢的是那一首《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的额头/‘当'的一弹挑起的回音”。

乡愁2-

乡愁2-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试做“小诗人”:
乡愁是一声清远的笛音
乡愁是雾里的挥手离别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猎的旌旗渐渐化作三道飞瀑般的彩虹地毯飞向考场中心,远远看去就像三座古怪野蛮、闪烁争辉的月光般沉静的飞桥……随着一阵辉煌的交响乐起,蘑菇王子小子般地坐在座
席之上,像过山车一样顺着彩虹般的地毯闪亮飞出,在离庞然奇藤八米外的上空稳稳悬住。这时,蘑菇王子和知知爵士很快组合成了一个有着钻石冬色狐头,奇青色鸽身子,
顿时,漫天飞舞的烟云状物质像熔岩一样从蓝天之上倾泻下来……这时已经冲到玉柱之上的蘑菇王子立刻舞动着∈七光海天镜←像耍茅草一样,把烟云状物质状玩的如喷壶般
摇晃……很快,空中就出现了一个很像森林小子模样的,正在怪异喊舞的巨大怪物…………随着∈七光海天镜←的狂飞乱舞,三堆贪官瞬间变成了由多如牛毛的粗犷烛光组成
舌头状的菱角像霉菌一样漫舞起来。只听一声奇特悠长的声音划过,三只很像刚健轻盈的身形般的绸缎状的团团闪光物体中,突然同时飞出六缕闪闪发光的乳白色烛光,这些
闪闪发光的乳白色烛光被霞一耍,立刻变成五彩缤纷的珠光,不一会儿这些珠光就飘舞着飞向庞然奇藤的上空……很快在浅仙境色的硕大丰碑上面形成了墨青色的 ,醒目的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状一个东西长二公里,南北长三公里的金橙色的比赛场地构成。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雄浑的考场上,让洒满金辉的考场在乳白色的天空和金橙色的云朵映衬下越发怪异夺目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台湾]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选自《白玉苦瓜》,台湾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试论台湾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

试论台湾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

试论台湾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台湾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一直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元素之一。

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家园情怀,从而对作品产生深刻的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背景、表现形式、主题思想以及个人观点等方面,探讨台湾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

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一个世纪前,当时受到中华文化和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台湾文学。

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台湾现代文学开始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作家以更加独立和个性化的方式表达乡愁情结。

在台湾文学作品中,乡愁情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些作家通过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展现出台湾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例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就以童真的视角回忆了老北京的胡同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了独特的京味儿文化。

同时,一些作家则通过描写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纠葛,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

例如,琦君的《橘子红了》就通过描绘一个乡村家庭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亲情。

乡愁情结在台湾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主要表现为对家乡的眷恋、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作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情感,同时也在回忆过去中寻找自己的根。

一些作家还通过对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家乡发展的和期许。

例如,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就以书信的形式记录了她与儿子的交流,表达了对台湾未来的期待和对家庭亲情的感悟。

对于台湾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我个人有着深厚的情感共鸣。

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家园情怀,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这些作品也让我深入了解了台湾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台湾的社会现象。

我认为,乡愁情结是台湾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得作品更具魅力和深度,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元素之一。

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家园情怀,从而对作品产生深刻的印象。

乡愁情结也是台湾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得作品更具魅力和深度,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乡愁

乡愁

同学们,假如让你离开故乡,故
乡的哪些景物,哪些人和事会让
你深深思念,请你以“我思念故
乡的‥‥‥”为题,谈谈你的感
受?
欣赏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长大后----船票----夫妻之爱
后来-------坟墓----丧母之哀
现在-------海峡----恋国之思
思 乡 爱 国 之 情,渴 望 祖 国 统 一
思考: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 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 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 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 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陆/在那头
课堂思考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 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文中写了人生那几个阶段?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邮票----母子之情
乡 愁
—— 余 光 中
作家身影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 论家。 祖籍 福建永春, 1928年出生于南 京,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已出版诗集、散文、 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代表作品有诗集《舟子的 悲歌》《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 《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3九下《乡愁》

3九下《乡愁》
余光中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居住在台北的厦门街,那时,离开祖国大陆 足有20年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 瓶中水一泄而出,一首小诗《乡愁》在20分钟内就这样出来了。
我的意念是从邮票开始的,开始仅仅就是一枚邮票,所谓通信就是邮票两边 各有一个人,有寄信的,有收信的,然后从邮票推展出去,跟它的形状接近的, 是一张车票或船票,坟墓也是长方形的,海峡当然也是个长形的,总之形象有相 似之处。当然这首诗我在写的时候,并没有很特意地计划就写下去了,但是心理 的过程应该还是有很长时间的。
乡 愁
余光中
作者介绍
余光中,祖籍福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7年中学毕业 后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并开始发表诗作。1948年 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也曾到美国留学和任教。1971年后在台 湾和香港大学任教,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1992余光 中43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自此多次往返于两岸。
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浓浓的悲哀。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浓浓!
第四节: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纵
之 扬 肠 家朗 然抱着孝养母亲的心,却正如风中树叶自己无
感 ,, 国读 。 “一 之提
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无情的风喻指了什么样
在 波 思示 的社会局势呢?不难理解是祖国的不统一。正如
三 :: 折 此文
肉团圆,让那喜悦的泪水肆意奔流“顿做倾盆
雨吧”!所以海峡浅浅,悲怆深深。
诗歌欣赏 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同学们认识到了作者独具的艺术 匠心。请同学们欣赏诗歌之美
其一美在情感,“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 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台湾诗歌中的乡愁母题——以席慕容、郑愁予、余光中的诗歌为例

台湾诗歌中的乡愁母题——以席慕容、郑愁予、余光中的诗歌为例

台湾诗歌中的乡愁母题——以席慕容、郑愁予、余光中的诗歌为例一、乡愁缘起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以及深受儒家思想而形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形成了中国人深深的恋家情结和乡土情怀。

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人生的归宿。

“穷家难舍,热土难离”、“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安土重迁”、“衣锦还乡”,正是这种恋家情结的体现。

家乡、故乡这一概念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根敏感神经,牵动着一代又一代游子的思乡愁情,并随着历史发展形成了乡愁这一文学母题。

思念故土、渴望返乡,也成为了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态。

《诗经》中“东曰归,我心西悲”、“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便是乡愁诗的源头;《离骚》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表现诗人对故国故土的深深眷念;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诗人,用“长风”、“飘蓬”、“鸿雁”、“明月”等诗歌意象,表达家园之思以及浪迹天涯的复杂心情;李煜、苏武、庾信等诗人,深陷异国他乡,有着道不尽的亡国之痛、离家之悲。

无论是戍边战士,还是科举书生,不论是被贬的官宦,还是沦落天涯的浪子,都曾黯然神伤地吟唱过他们的离愁别恨和绵绵乡思。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个著名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他说:“我们心中有一种情绪源自远古的遗传,是有遗传的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

”可见,乡愁情结在历史的演变传承中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遗传因子,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而与大陆同根同源的台湾,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台湾的乡愁诗在传统思亲念家之外又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直接对现代乡愁诗造成直接且巨大影响的是20世纪40年代赴台移民的高潮。

许多大陆居民或迫于生计,或躲避战争,或出于政治原因,背井离乡、流落台湾。

然而历史与政治给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海峡两岸禁止“三通”!一湾浅浅的海峡便把两岸骨肉同胞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无情的隔开。

今后的二三十年里,乡愁成了台湾诗坛的一大主题,它似病魔般萦绕在诗人们敏感细腻的心头,令人黯然神伤,却又挥之不去;又似陈酿的老酒,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愈加浓烈。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讲课讲稿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讲课讲稿

台湾诗人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一、余光中简介1、生平余光中(1928—),男,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

2、创作风格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台湾诗人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一、余光中简介1、生平余光中(1928—),男,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

2、创作风格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港台文学之二:乡愁文学与余光中共21页文档

港台文学之二:乡愁文学与余光中共21页文档

1
0





寄傲Βιβλιοθήκη ,审容膝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港台文学之二:乡愁文学与余光中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Thank yo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子的悲歌》
(1951年) 一张破老的白帆 漏去了清风一半, 却引来海鸥两三。 荒寂的海上谁做伴! 啊!没有伴!没有伴! 除了黄昏一片云, 除了午夜一颗星, 除了心头一个影, 还有一卷惠特曼。 我心里有一首歌, 好久,好久/都不曾唱过。 今晚我敞开胸怀舱里卧, 不怕那海鸥偷笑我: 它那歌喉也差不多! 我唱起歌来大海你来和: 男低音是浪和波, 男高音是我。 昨夜, 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 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五四运动前后的孕育 期;1923至1926年的摇篮期;1926至1937年的成熟期;1937至1945年的 低潮期。 当代台湾文学大致可分为:光复到1949年国民党迁台的过渡期;五十 年代前期;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八九 十年代。
• (二)、现代派文学的特征 • 主要是指现代派文学对西 方现代主义的追求、效法时所 表现出的大体相似的倾向。台 湾现代派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 “向内转”,并由这一基本倾 向派生出现代派文学的其他特 征。
(三)现 代派诗歌
台湾现代 派文学的发端 以现代派诗的 兴起为标志。 1953年2月 1日,诗人纪弦 首先创办了《 现代诗》季刊 ,是台湾现代 派文学发端的 重要标志。 有影响的 诗人 :余光中 、痖弦、洛夫 、罗门、纪弦 。
1899年生于浙江瑞安。1917年毕业于安徽省 立第一女子师范,留校任教。1950年去台湾, 1973年退休,专事写作。1999年在台湾去世。 • 在大陆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绿天》, 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苏绿漪创作选》等。 来到台湾后,她陆续发表了《天马集》、《眼泪 的海》、《人生三部曲》、《文坛话旧》、《我 的生活》、《我与鲁迅》、《秀峰夜话》等作品 集。
三、台湾文学的历程
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从 台湾新文学运动开始算起至今,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本 世纪二十年代初台湾新文学的 发生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台湾回归祖国是台湾文学的第 一阶段——现代文学阶段,因 其全程都在日据时期内,故又 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以光 复作为界碑往后为第二阶段, 称当代台湾文学。
3、余光中的乡愁诗
余光中诗歌中最有魅力的部分 ,是他表现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的 那些诗作。
• 比如,《舟子的悲歌》、《芝加哥》、《我之固体化》、《当我死时》、 《新大陆之晨》、《春天,遂想起》,特别是诗人在70年代的许多作品, 如《小时候》、《呼唤》、《大江东去》、《雨后去夏菁》和著名的《乡 愁》、《白玉苦瓜》等。

二、台湾文学的特点
台湾文学具有某些与大陆文学稍 异的个性,显出其鲜明的民族性,突 出的地域性和强烈的兼蓄性等特点。 • (一)鲜明的民族性。 • 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 开始至”五四“、三十年代乃至当代 文学,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爱国 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文学传统。 • (二)突出的地域性。 • 台湾著名评论家叶石涛在《论台 湾文学应走的方向》一文中指出:台 湾虽然保持着我国的民族传统,但外 来的文化,也在建筑、村落、语言、 音乐、宗教、风俗等方面留下了它的 痕迹,这些特殊的历史和自然环境, 都使台湾文学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 • (三)强烈的兼蓄性。 • 在台湾文学中,中西文学表现艺 术熔为一炉,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上 都有中西合璧的风格特征。
本期阅读推荐:
苏雪林散文 林海音《城南 旧事》 余光中诗歌。 •
• • • • • • •
课随堂调查二:
“同性恋现象调查”,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如有强烈恶感,可以 不参与本次调查。 1、你如何看待同性恋现象? 2、你的态度是什么?(请在以下的选项中任选一项) A.支持。这是个人选择的权利和问题,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 B.反对。这是反自然的不道德现象。 C.中立。他人选择跟我无关,自己的人生不会接受,两不相干。 D.其他态度。请补充————
• ★余 光中
• 余光 中是享 誉海内 外的台 湾当代 著名诗 人和散 文家。 1928年9 月9日生 于南京 ,祖籍 福建永 春。
★余光中的乡愁诗
1、台湾的乡愁文学 乡愁文学,在台湾又称“ 怀乡文学”或“回忆文学”, 最初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 期,后来逐渐成为台湾文学创 作中最常见、影响广泛的文学 思潮。它是台湾同胞渴望回归 故里,思念落叶归根的怀亲观 • 台湾文学评论家何欣认为:“就题材 念的一种反映。 而论,这20多年的文学作品有将近一半是 具象化的乡愁。由于对家乡和往事固执的 怀念,我们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 ” • 章亚昕说:“台湾新诗的回归与乡愁 ,都意味着对家园的追求,不乏民族的亲 情及对未来的向往„„” • 陈君华说:“余光中是中国20世纪诗 文双绝的大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7部 诗集和12部散文集,可谓著作等身。”
四、怀乡思亲的女作家
五十年代前期在国民党反共 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台湾文艺界 也掀起一股反共文学思潮。
• “战斗文艺”占据文坛。 • 军职文人登上文坛。 • 被台湾文坛称为“三剑客”的朱西宁、司马中原、段 彩华就是本时期军旅小说家的代表。 • “怀乡思亲”女作家。

★苏雪林
苏雪林曾用名瑞 奴、瑞庐,字雪林Hale Waihona Puke 笔名绿漪、灵芬等, 原籍安徽太平县。
★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台湾省苗栗县人。1919年出生 于日本大阪。 林海音到台湾后,初期主 要撰写散文和杂文,1957年前 后开始小说创作。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南旧 事》、《晓云》、《孟珠的旅程》、 《春风丽日》;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 蛋》、《婚姻的故事》、《烛芯》;散 文杂文集《窗》、《冬青树》、《两 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 还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等。 • 作品就题材而言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是对儿时居住过的北平城南生活的回 忆,一是反映妇女爱情婚姻生活及其悲 剧命运。
余光中是位高产作家,他新 诗的总量在五百首以上。
陈君华说:“余光中是中国20 世纪诗文双绝的大作家,迄今为止 已出版了17部诗集和12部散文集, 可谓著作等身。”
他的诗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格律诗的时期(1950-1957 ),主要受新月派的影响,也受西 方浪漫派的启发; 二是西化实验时期(1958-1960 • ),1958年余光中赴美学习美国文 学和现代绘画史,受到西方文学艺 术的影响,并卷入当时台湾现代诗 的潮流; 三是反对西化提倡古典主义时 期(1961-1964),他与全盘西化论 者曾有激烈论争,逐渐回归中国古 典诗歌的传统; 四是民主写实时期(1965年至 今),以《在冷战的年代》、《白 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诗为 代表。
《白玉苦瓜》
(1974年) 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 日磨月磋出深孕的清莹 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 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 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 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 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 充实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 。 笑对灵魂在白玉里流转 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陈芳明说:“乡愁,依旧是他的主题…… • 距离可以产生美感,这无疑是相当传统的创作• 方式。” • • • • • •
《乡愁》(1972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 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港台文學
之 乡愁文学与余光中
借文学的慧眼看人生百态,用文学的心灵悟人性善恶!
台湾评论家林曙光在评述台 湾新文学时说:“本质上它始终 追求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倾向, 也可以说,它是发源于中国新文 学运动的主流的一个光荣传统与 灿烂历史的支流。” • 台湾著名文学评论家叶石涛 在《论台湾文学应走的方向》一 文中写道:“拥有几达六十年历 史的台湾文学,一直属于中国文 学的一部分,从来没有脱离过民 族文学的立场,所有台湾作家都 因台湾文学是构成中国文学的一 个重要环节而觉得骄傲自负。 我 们在台湾文学里看到的是中国文 学不灭的延续”。 •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指出: “台湾新文学,受影响于和中国 五四启蒙运动有密切关联的白话 一、台湾文学的基本性质 文学运动,并且在整个发展过程 中,和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文学 从文学本身来看:台湾文学有两 运动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是以中 个渊源,一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 国为民族归属取向的政治、文化、 化传统,一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思 社会运动之一环。” 潮。
苏雪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在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等领域, 都有相当的成就。 台湾文学界评价她:“她的声誉之著,学养之 深,成就之伟和影响之大,恐怕更要以矫然独步, 或首屈一指来为她而群相推许的吧。”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有一位署名梦园的作者 在1935年第1卷第4期的 《读书顾问》季刊上发 表题为《苏雪林的词藻》 的文章说:“她的散文, 无论是文言语体,浩瀚 处如长江大河,滔滔倾 泻,细腻处如潭水湖光, 涟漪荡漾,实具有阳刚 阴柔两种美。她的批评 文字,最多最好,没有 一部不是超卓的,笔锋 犀利引证确当,论断精 严,洋洋洒洒,处处引 人入胜,叫人一气读下, 不肯放开。”
发表于1960年的《城南旧事》, 是她追忆北平生活的代表作。

小说由《惠安馆传奇》、《我 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 滚》、《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 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小说是借 一个童稚未消的小女孩的眼睛来观 察和审视发生在她周遭的事、生活 在她周围的人,使人感到真实又充 满情趣。
五、现 代派文 学和余 光中

黄国彬说:“表面看来,作品 只描写一只白玉苦瓜,其实它还包 含了三个主题:艺术本质、中国意 识、诗人自况。” • 余光中在《白玉苦瓜》诗集自 序中写道:“在这类诗中,整个民 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自鉴。”
4、余光中的乡愁诗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