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党旗飘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原文与赏析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北边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滨水。
从北固亭隔江遥望,江淮景物,历历在目。
远处的淮水,就是宋金的交界处了。
北望中原,忧怀国事,特别想起了三国的孙权(字仲谋)和南朝的刘裕(小名寄奴)。
这两个人的事迹都与京口有关。
孙权在定都建业(今南京)之前,本以这里为治所,称为“京城”,所以有他的“舞榭歌台”。
后来迁往建业,改置为京口镇。
刘裕出生京口,称帝前曾经两次以京口兵为基于渡江北伐,先后收复青州和洛阳、长安等大片土地。
这是南朝二百余年间最有战果的一次北伐壮举。
词的上片述京口往事,首及孙权,次叙刘裕。
词以“千古江山”句领起,背景阔大,具有一种气势和力量。
大好江山,千古不废,而在京口创业的孙权,却一无遗迹,雨打风吹,风流尽散,“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追怀孙权霸业之余,隐然有“时无英雄”之叹。
对刘裕写法则不同,着重正面刻划。
望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都因“人道寄奴曾住”而倍觉有情;追思刘裕一战而复青州,再战而复关中,更流露出衷心的倾慕和向往。
因此当写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些警句时,作者同北伐的刘裕一样,也显得精神百倍。
词中把刘裕写得如此虎虎有生气,实际上包含着辛弃疾誓扫金人的斗争精神的自我写照。
陆游在辛弃疾死后回忆说:“君看幼安气如虎”(《寄赵昌甫》)。
对于战斗的人们,最可贵的正是这种蔑视强敌、不可屈服的“虎气”!在南宋偏安积弱的局面下,辛弃疾怀念孙权、刘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宋朝南渡到这时将近八十年了,北方人民在金朝统治者铁骑蹂躏之下,年复一年地南望王师。
永遇乐辛弃疾赏析
永遇乐辛弃疾赏析说起辛弃疾,那可是咱们中国古代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人称“词中之龙”,他那首《永遇乐》啊,简直就像是历史长河里的一股清流,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咱们先来聊聊这首词的开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哎呀,这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好像能看见那古老的江山,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地躺着,可是那些曾经的英雄豪杰,却像是消失在了茫茫人海,特别是那个东吴大帝孙权,他的影子,你只能在史书里找了。
接着往下读,“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话说得,多让人感慨啊!那些曾经歌舞升平的地方,那些英雄们的风采,现在都成了过往云烟,被无情的风雨给冲刷得一干二净了。
这就像咱们有时候看到的老照片,再鲜艳的颜色,也挡不住时间的侵蚀,最后只剩下泛黄的记忆。
然后啊,辛弃疾笔锋一转,“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嘿,这一下子,他又把咱们带到了一个平凡的小巷子里,说那里曾经是刘裕住过的地方。
这刘裕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草根逆袭成了皇帝,他的故事,就像咱们现在看的那些励志大片一样,让人热血沸腾。
但是辛弃疾在这里提他,却像是在说,再了不起的人物,最后也不过是归于平凡,就像那斜阳下的草树,巷陌中的小屋一样,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再往后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哎呀,这句话,简直就是辛弃疾的激情燃烧岁月啊!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轻气盛的时候,骑着战马,挥舞着长枪,在战场上所向披靡,那气势,就像是能吞下万里江山一样凶猛。
这哪是写词啊,这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英雄史诗啊!但是啊,英雄也有迟暮的时候,辛弃疾也不例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他在这里提到了宋文帝刘义隆的北伐,那是一场仓促而失败的战争,只留下了仓皇逃跑的背影。
辛弃疾用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也表达了对当时朝廷的不满和忧虑。
最后啊,他说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这四十三年啊,对辛弃疾来说,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梦。
【个人精编】高一上语文古诗文整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译文】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
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注释】(1)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此调有平、仄两体。
(2)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北固亭: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原址位于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又称北顾亭。
(3)舞榭(xiè)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4)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
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
引伸为普通、平常。
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5)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6)“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
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原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
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注释】(1)元嘉草草:南朝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
草草,轻率。
(2)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而还。
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
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弃疾调任镇*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
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
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古诗词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
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了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假字为: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语文大师讲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语文大师讲解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语文大师讲解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
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
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
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
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
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
美得令人窒息的词牌《永遇乐》诗词165篇大全集
美得令人窒息的词牌《永遇乐》诗词165篇大全集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
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
另有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五仄韵;双调一百四字,前段十二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四仄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永遇乐”词调始见宋柳永《乐章集》,注歇指调“林钟商”,晁补之词名“消息”,自注“越调”,周密《天基圣节排当乐次》则云:“乐奏夹钟宫,第五盏,瘠篥起‘永遇乐慢’。
”《钦定词谱》卷三十二:“‘永遇乐’有平韵、仄韵两体。
”自柳永创‘永遇乐’仄韵体,此调在北宋均押仄韵。
南宋时,陈允平填此调改押平韵,其“玉腕笼寒”一首自注云:“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
”见《日湖渔唱》。
《词律》卷十八、《钦定词谱》卷三十二均于此调下列仄韵、平韵两体。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唐杜秘书工小词。
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
遂成逾墙之好。
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
临行,述《永遇乐》词诀别。
女持纸三唱而死。
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杜秘书指“杜与”。
其人史料无传。
又:一说“杜秘书”指晚唐杜牧。
杜牧进士及第后又中制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执掌校理典籍、刊正谬误,与魏晋时的秘书郎职位职责相当,故亦称杜秘书。
然杜牧流放河朔一事史无记载,但此后他曾一度入观察使幕和节度使幕的经历似与在朝任职被贬有关。
[3]“永遇乐”原是宋代的宫廷乐。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一在“圣节”下列“天基圣节”庆典,天基圣节是宋理宗诞辰,此谓为皇帝祝寿的仪式。
周密在《天基圣节排当乐次》下云:“正月五日。
乐奏夹钟宫。
臀篥起《万寿永无疆》,引子。
上寿。
第一盏,笛起《帝寿昌慢》……第五盏,黯篥起《永遇乐慢》。
”宫中设宴称为排当。
可见“永遇乐慢”原是用于祝寿宴会等喜庆场合的宫廷音乐,可能很早就传人民间,北宋时已被文人用为词调。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的。制作小诗集,歌颂为国共产党,歌颂新中国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的。
制作小诗集,歌颂为国共产党,
歌颂新中国的
一
天安门上早霞红,鲜艳旌旗舞碧空。
建党百年行盛典,江山万里焕新容。
二
一席讲话响洪钟,鼓掌雷鸣震宇穹。
领袖金言如雨露,千山万水尽葱茏。
三
情真意切暖人心,发聩振聋力万钧。
顺应潮流施妙策,群情感奋向前奔。
四
一路浩歌图壮志,百年奋斗铸辉煌。
谆谆教导铭心骨,强国有我著荣光。
永遇乐·建党百年颂
秋子
千古中华,历多磨难,根脉犹树。
五帝三皇,绵延不断,总却阴霾覆。
英雄飞泪,黎民泣血,受尽了诸般苦。
斧镰开、驱敌斩寇,拓来正道福路。
辉煌岁月,江山如画,尤感春光长驻。
百姓康安,国家强盛,坚守城池固。
铁琶铜板,放歌同舞,声震九霄深处。
期明日、情合两岸,统一再赋。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雅集感吟
龚琪
案上烟云惊幻化,霎时飞起苍龙。
翛然掷笔酒千盅。
一堂骚雅客,颇具古人风。
俱说神州千万里,朝来绣帜飘红。
百年浩荡思无穷。
吾侪胡不喜?已是主人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gkk)
上片小结:
宋文帝
01
借鉴历史,警告韩侂胄tuō zhòu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02
作者用典用意
03
下阕: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怀古
#O1
01
朗读并背诵全词。
03
感受词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英雄之慨。
02
领会“借古讽今”的写法。
学习目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南北朝时期,宋国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 ,皇帝很不放心,想除掉他。檀道济被关进大牢,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长城,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
4.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 “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 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英雄业绩)
(精锐部队)
(草率)
(落得)
辛弃疾永遇乐文学短评
辛弃疾永遇乐文学短评作为一位极富远见卓识的军事家辛弃疾,在二十三岁举旗抗金立得赫赫战功之后,恪尽职守的同时时刻准备为朝廷北伐献计献策,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他辗转了很多地方都担任地方官始终与朝廷讨伐大计沾不上边。
他的文韬武略只能被用来平定内乱,在内心深处的焦灼岁月当中英雄渐老。
可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经历了四十余年苦苦等待后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终于迎来了一展雄才,在能实现恢复中原理想和报负的机会终于可以施展了,他上任后立刻下令沿边地区招募丁壮,制造战袍万件,准备亲自训练一只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的劲旅,再派人深入金国境内详细了解敌方虚实以便已知彼此利于不败之地,这年秋天他登上镇江城北的北固山,放眼古今,豪情万丈,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北,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开篇气势如虹上片追怀两位与镇江有关的历史英雄三国时称雄江东,北拒曹操的吴国国主孙权以及一度率兵北伐收复中原大片国土,终于代晋而立成就一代霸业的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岁月风雨的侵蚀下,这些英雄人物虽然早已邈不可寻但他们那种敢于奋起抵抗外辱担负国家兴亡的英雄气概却仍能给人以极大的鼓舞,词人通过缅怀往古抒发自己追步先贤的雄伟壮志,慷慨豪迈之气溢于言表然而作为一位极富远见卓识的军事家辛弃疾深知恢复中原的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他清醒的认识到当时南宋尚未具备对精兵拥有决胜的条件,需要周密的部署积极的准备才有可能克敌制胜,因此词的下片借古讽今,换头三句以难宋朝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冒险贪功惨败而归的前车之鉴,对已露急躁冒进式的南宋朝廷提出忠告接着抚今追昔四十年前惊人攻破扬州,杀伤掠夺,烽火遍野年后的今天。
辛弃疾《永遇乐》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赏析辛弃疾《永遇乐》赏析《永遇乐》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为辛弃疾《永遇乐》的赏析,仅供参考。
这首词是辛稼轩的名作,明代的杨升庵(慎)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
但也有人嫌其运用典故太多,不像其他作品之流利自然(宋·岳珂,清·谭献)。
这一评论,不能说不对。
用典太多,无论作诗作词,都不是高的格调。
用典拙劣的作家,尤其显得是“掉书袋”,令读者生厌。
不过,辛稼轩这首词是怀古之作,既曰“怀古”,当然怀念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迹。
一提到这些人物,这些事迹,就是典故。
辛稼轩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对此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有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当时南宋偏安小朝廷的危殆的形势,不由得想起历史上几个英雄人物。
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都和自己一样。
可是,他们的.壮志未曾实现,事业没有成功,非但生命已经长逝,连一点遗迹都渺不可寻。
由此情怀,想到自己也已老了(稼轩此年66岁),是否还能做出一些事业来呢?以上是表现在这首词中间的思想过程。
因此,这许多典故也就免不掉了。
现在我们从词句中看作者如何表现其思想。
上片第一句“千古江山”,“千古”是时代感,“江山”是现实感。
作者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古时曾经统治过这片江山的英雄人物。
他首先想到三国时的吴大帝孙权(字仲谋)。
孙权是个有雄心壮志,要统一中国的人物。
可是现在呢,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
(“无觅处”三字分开来用。
)非但人无觅处,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这些反映他的风流遗事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
接着,作者又想到了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
他在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及十二年,曾两次率晋军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可惜后来他野心篡夺晋帝政权,建立自己的宋代政权,放弃了进取中原的计划,以致淮北各地,得而复失。
辛弃疾《永遇乐》原文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原文赏析辛弃疾《永遇乐》原文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接下来一起来赏析一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
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是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
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
红色革命诗词辛弃疾
红色革命诗词辛弃疾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辛弃疾那些超燃的红色革命诗词。
你知道吗,辛弃疾这哥们儿可太牛啦!他的诗词里满满都是壮志豪情。
就说那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哇塞,这画面感,感觉自己都跟着他上战场了。
想象一下,喝得醉醺醺的,还挑着灯看剑,做梦都回到了那军号嘹亮的营地。
还有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战马跑得跟飞一样,弓弦响起来就跟打雷似的,多带劲啊!他一心想要为国家收复失地,赶走敌人,这份决心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那种对历史的感慨,对英雄的敬仰,都藏在字里行间。
他看着眼前的景象,想到过去的辉煌,心里着急啊,想要像那些英雄一样,为国家干一番大事业。
辛弃疾的诗词,不只是文字,那是他的热血,他的抱负,他的爱国之心在熊熊燃烧。
每次读他的诗词,都觉得自己也充满了力量,想要为了梦想去拼搏,去奋斗!怎么样,是不是跟我一样被辛弃疾深深打动啦?稿子二嘿,朋友!咱们又见面啦,今天来唠唠辛弃疾的红色革命诗词。
辛弃疾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大诗人!他的诗词就像是一把把利剑,直刺敌人的心脏。
比如说《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这景色描写得多美,但又透着一股忧愁,为啥呢?还不是因为国家的不幸,他心里难受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他拿着那把宝刀,不停地拍着栏杆,心里的苦闷没处说,那种无奈和悲愤,真让人心疼。
不过,辛弃疾可没被困难打倒,他在诗词里始终保持着战斗的姿态。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虽然头发都白了,但那颗爱国的心永远年轻。
他的诗词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也激励着咱们现在的人,要有勇气,有担当,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拼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凭谁问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凭谁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已经64岁了。
相比这个年纪“僵卧孤村”的陆游来说,辛弃疾算是比较幸运,这年他得到再次启用,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准备北伐事宜。
这年,历史终于让辛弃疾的北伐愿望又看到光明,而且,这个时候,年迈的陆游也在绍兴老家闲居,两位文学家就这样“风云龙虎会”。
马上步入耄耋之年的陆游对辛弃疾一再鼓励,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怀着万千期待和壮志雄心的辛弃疾开始王师北定中原的计划。
但是,仅两年后,辛弃疾就受到排挤,被调任到镇江,远离了北伐的准备。
在这种情形下,辛弃疾在镇江府任上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自己的心情。
京口是三国时孙吴设置的重镇,也是南朝宋武帝生长之地。
所以,既然在京口的北固亭怀古,诗人一开始就从这里的吴帝孙权和宋武帝刘裕说起。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为何这么多的人用典之时都好用孙权?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写道:“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陆游《军中杂歌》有“紫髯将军晓射虎,吓杀胡儿箭似椽”的诗句;而作者也点出“孙仲谋”。
个人觉得一是孙权的确骁勇,少有非常人之事,后人用典必考虑;二可能是他们都有像辛弃疾这样游东吴故地,感慨随之而发。
孙氏父子,起于江东,数年就成就东吴霸业,联蜀抗曹,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可以称得上是千古江山。
而千百年过去了,当年盛极一时的歌台舞榭,也沦为遗迹,到哪里去寻找吴王呢?“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及鉴赏答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辛弃疾创作,写的是辛弃疾在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宋词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作者: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萧衍执政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是吴大帝孙权的字,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
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用作的业绩。
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首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他生长在平常人家,后做了东晋的首席将领,怀着私念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北伐中原的气概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郊,毗邻甘肃。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堆土封山以纪念胜利。
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