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旗”下的赤子之心——追述上海“孤岛”时期洋旗报“五月危机”的前后左右

合集下载

“孤岛时期”的上海

“孤岛时期”的上海

“孤岛时期”的上海作者:葛琦董强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15期“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柔美悠扬的旋律与上海滩“金嗓子”周璇的配唱,使人陶醉于十里洋场的繁华盛景之中。

1937年底的法租界一片莺歌燕舞,而外围的华界却身处日军冰冷刺刀的统治下。

人们习惯将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

作为“国中之国”的上海“孤岛”,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孤岛时期的血雨腥风1937年8月13日,日军扩大了在华的侵略战争,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八·一三事变”。

为了扼守长江口要冲,国民政府调集60余万兵力、180余架战斗机、17辆战车,在上海近郊展开了长达3个月的淞沪拉锯战。

国民政府为此投入了京沪杭地区的全部精锐之师与之抗衡,日军为了达到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目的,相继投入了装备精良的30余万兵力、500余架战机、300辆坦克和130艘军舰,战争场面甚为惨烈。

中国军队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分批撤出战场。

11月9日,松江失陷,蒋介石下令撤退。

11月12日,上海宣告沦陷。

持续3个月的淞沪会战极大地改变了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

位于苏州河以北的地区,包括公共租界在内的北区和东区以及华界管辖的闸北地区,曾经是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最迅速的地区。

淞沪会战期间,闸北与虹口成为中日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两区工业与居民住宅尽为灰烬,人民财产损失惨重。

其他诸如杨树浦、南市、吴淞一带也是损失严重,无数建筑物葬身火海,上百万市民被迫避难到苏州河以南的租界地区。

因为租界尚处英、美、法等列强的控制下,惊惶的上海市民认为日本人不敢与欧美列强抗衡,租界无疑成为暂时的“避难天堂”。

日军最终以武力占领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并将上海改名为“大道市”。

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也开始了长达4年的孤岛时期。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向英美正式宣战。

五月卅一日文章简介

五月卅一日文章简介

文章简介本文文体为散文。

叶圣陶作。

写于“五卅”惨案发生的次日。

通过在老闸捕房的所闻所见,控诉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歌颂了爱国群众的斗争意志。

全文运用比喻、象征、描摹等多种手法。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发表于6月28日的《文学周报》第179期上。

一九二五年五月十五日,上海的日本纱厂老板勾结反动军警开枪射击要求发放工资的工人,杀害了工人领袖、共产党员顾正红。

五月二十八日,在青岛又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北洋军阀镇压罢工工人的流血事件。

这些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

五月三十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宣传声援工人,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帝巡警无理拘捕一、二百人;随后,万余愤怒的群众举行了浩大游行示威。

三、朗读课文学习字词四、分析课文1、“如恶魔的乱箭似的急雨”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对杀人灭迹的帝国主义刽子手满怀愤怒,以至认为本无意识的急雨是有意帮刽子手冲洗遇难者的血迹以消灭罪证,因而迁怒于冲洗了血迹的急雨,用“恶魔的乱箭”这个贬义的喻体喻之。

课文开篇就用“急雨如恶魔的乱箭”这样一个大胆而独特的比喻,揭示出五卅惨案血腥、恐怖的气氛。

我怀着“满腔的愤怒”“走”“奋疾地走”,血腥的环境、愤怒的情绪,为后文的叙述、描写、抒情奠定了基调。

2、课文主要描写了几类人?课文主要描写了四类人:第一类是街头的外国巡捕——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

第二类是爱国青年——青布大褂的队伍。

第三类是普通的劳动者——露胸的朋友。

第四类是胆小自私者——种种魔影。

3、课文结尾“依然是满街恶魔的乱箭似的急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呼应开头和文题,耐人寻味。

4、体会文中抒情、议论与记叙描写紧密结合的特点;第一类人:外国巡捕,“如同咽一块粗糙的石头,一块烧红的铁。

我满腔的愤怒。

”抒发了作者无法抑制的愤恨。

第二类人:爱国青年,“我感动,我心酸、酸的痛快”。

第三类人:普通劳动者,“不错呀,我想。

露胸的朋友,你喊出这样简单精炼的话来,你伟大!你刚强!你是具有解放的优先权者!——我虔敬的向他点头”。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小二黑小芹和二诸葛三仙姑的冲突是民主意识和封建意识的冲突和金旺兴旺的冲突是民主力量和乡村恶势力的冲突对这种种冲突的揭示反映了40年代抗日根据地农村中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而小二黑和小芹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喜结良缘地痞流氓金旺兴旺在斗争大会上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糊涂落后的家长备受嘲弄后也相继认输被迫进行自我改造二诸葛收起了自己的那一套阴阳八卦三仙姑则把30年来装神弄鬼的香案也悄悄地撤去了说明了作者对历史进步倾向的准确把握
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 都从多角度对国民生活方式、生活情调的表现中,流露出了对处于 文化过渡时代国人所共有的爱恨交织的文化情结。 (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 这一类小说主要表现知识者对人生和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比较有 代表性的有:钱钟书的《围城》;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巴金 的《寒夜》;李广田的《引力》;严文井的《一个人的烦恼》;夏 衍的《春寒》等,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和人民的关系、中下层知识分 子的悲惨命运、抗战现实下知识青年的弱点和苦闷、以及知识青年 如何摆脱对政府抗日的幻想奔向新天地的历程。此外,一批女作家, 如张爱玲、苏青、梅娘的小说都是从女性的视角来探视女性人生, 是继庐隐、冯沅君、丁玲之后的又一代女性作家。
第四节 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艺思潮
一、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定义:所谓“孤岛”,指的就是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处 于被包围之中的上海租界。因为当时日本并未向英、法、美宣战,所以这些 租界就成为了日军侵略洪水之中的孤岛,当时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 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 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 洋战争爆发,日本进驻租界为止。 孤岛文学中戏剧运动最活跃,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剧作,如于伶的《夜 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编的 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二、 沦陷区 “沦陷区”定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 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东 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华北沦陷区文学,再加上台湾地 区文学、后来沦陷的南京、武汉、桂林、香港等地的文学,统称为“沦陷区 文学”。 沦陷区文学处于政治高压之下的"不自由"状态,所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对乡土文学的倡导。 (二)对凡俗人生的发现和肯定。出现了“反英雄、反浪漫”的倾向。 (三)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四)由于一 些成名作家的流亡,新进作家得以出现。如华北沦陷区有梅娘、上海沦陷区

揭秘上海海关百年屈辱史结束时刻

揭秘上海海关百年屈辱史结束时刻

揭秘上海海关百年屈辱史结束时刻收回国门钥匙--上海海关百年屈辱史结束时刻揭秘自从1854年上海江海关建立洋关制度,一直到1949年近百年的时间里,江海关都被英、美、法、日等列强所控制。

曾任江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梅乐和在办公楼的窗户玻璃上得意洋洋刻下自己的名字,而日本人则把不准出口的中国银元藏在马夹里面带出中国国门。

1949年解放军解放上海,地下党员配合行动,终于收回海关,维护了国家尊严。

国家尊严得恢复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得到的“战利品”仍然是领土和主权的丧失;在洋人眼中,弱国贫民根本没有尊严可言。

从1854年设立洋关制度以来,旧上海海关第一个落入列强手中,象征国家主权的海关就一直被外国人所掌握。

洞开的国门,流失掉的不仅仅是关税,还有比巨额关税更宝贵的———国家尊严。

1949年,人民战争节节胜利。

5月25日,解放军进入上海;5月27日,上海解放。

新政府接管上海海关。

失落90多年的海关管理权,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民手里。

1949年10月25日,那同样是一个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这一天,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在北京宣告成立。

新中国领导人郑重宣告:“我们已把国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忆起这段扬眉吐气的历史,今年91岁、1934年就进入上海江海关工作的上海江海关职员陶源深老人,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

洋人践踏我海关在上海海关大楼的401房间的窗户玻璃上,至今还能看到一个用英文刻的名字:F.W.MASE,这个洋人的中文名字是梅乐和,英国人。

1925年到1929年,梅乐和任上海江海关的税务司,相当于现在的关长。

1927年12月19日,梅乐和搬进刚建成的江海关大楼401房间,洋洋得意地用戒指上的钻石在窗户玻璃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成了洋人把持中国海关近百年历史的最为形象的见证。

陶源深老人回忆道:他们(洋人)是总头头,中国人是小不拉子,头头就要管小不拉子,小不拉子就要听头头的话,当时海关的戒备很森严。

国门的钥匙被洋人把持,海关成了为列强推行殖民统治而服务的工具。

追忆华侨的抗日斗争史

追忆华侨的抗日斗争史

追忆华侨的抗日斗争史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约800万人。

散居于世界的五大洲的华侨,以居住于东南亚的华侨数量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社会影响力最大。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爱国心。

当日本侵略者大举侵华、祖国面临危亡时,他们一致奋起,甚至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成为海外抗日救国主力军之一。

华侨抗日斗争历史可以上溯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他们以抵制日货等形式,声援祖国的抗日行动。

1925年5月的“五卅”惨案、1928年5月的“济南惨案”、1931年7月的“万宝山事件”,日本每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制造惨案,华侨总是奋力抗击。

“九一八”事变之后,拥有爱国光荣传统的华侨,在集合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中,很快成为东南亚华侨抗日救国的核心力量——新加坡闽侨许春草在厦门组织了国内第一个公开的抗日群众组织——厦门抗日救国会,紧接着又组织了闽南22县抗日团体联合会,在华侨最重要祖籍地闽南掀起了抗日救国风暴。

由华侨李清泉领导的菲律宾中华总商会立即通电国内当局及有关部门,呼吁“捐弃前嫌,共赴国难”,请求海外侨胞为支援祖国抗日筹集捐输,抵制日货。

9月23日,马尼拉各侨团联合召开大会,共同成立了救国会,当即募集了20万元捐助东北抗日军将士。

同年11月26日,在李清泉、杨启泰、王泉笙、桂华山等一批闽侨领袖领导下,全菲163个侨团云集马尼拉,举行更大规模的华侨救国大会,发表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民责任宣言,通电南京政府要求以武力收复失地,同时成立了全菲律宾华侨救国联合会,制订了抵制日货大纲等。

缅甸闽侨于“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即召开职员大会,与会华侨一致决议“为‘九一八’案电请国民政府切实筹备抵抗案”和“发表宣言唤起侨胞努力共谋对待案”。

华侨领衔成立“缅甸华侨救国会”等抗日救亡团体。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华侨登高疾呼,领衔创立了东南亚各国最主要的抗日救国团体,成为当地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上海“孤岛”时期的改良平剧运动(中·续前)

上海“孤岛”时期的改良平剧运动(中·续前)
, 。 ,
比 较团 结 的
,
移风剧 社 在 初期 同 人们以大局 为 重 还 是 是 时 间长 了 在 制 度 上 经 济上和 但



又 通 过 曹慕凳 的 联 系
, , ,
,
,

他们 自力更 生 筹集经 费 购 置演 出工 具 多方 奔
业 务上 以 及其 它 方面 渐 渐地暴 露 出 不 少 矛 盾
事 业 的 热 爱 为她前途 担 忧 在 《 新闻报 》 上发 表 了
,
白 天 在 街 头做小 买卖 晚 上到剧 场 演戏
,
,
曾听 说 :
[ 的 文章 提 醒人 们 注 意 莫 题 为 伶工 们 醒醒吧 >
,

,
,
有 个武 丑 演员家庭人 口 多 生活 困难 其母 常把菜
场 的 菜 皮捡 回 家
, ,
威信
尤 其在 《 徽 钦二 帝 》 和 《 明末 遗 恨》 两 剧 中
,
,
,

,
取得 了不小 的 战 果
,
不幸 的 是 在 核 心成 员中

它 反 映 了 中华 民族 历 史上 的亡 国惨 痛 的教 训


间 发 生 了 矛盾 影 响 了 内 部 团结
,
,
同 年 秋 天 日寇
,
,
台上 的 剧 中人
说 出了 舞 台下 观 众 的 心声
剧 舞 台上 出 现 了 一批 不 良倾向 的剧 目
, ,
,
。 。
在平
,

在 孤岛 时 期

,
共有 六 家平剧 院场 和 四 家 游
从 业 人 员有 数千 人 之 多

评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

评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

评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

上海“孤岛”时期指的是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成为中国抗日战线最后一个抵抗据点的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封锁和压迫,上海成为一个与敌占区和解放区隔绝的“孤岛”,抗日报刊和爱国报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进行了艰苦斗争,具有以下特点:1.报刊的地下与秘密运作: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在日本军队的封锁和惩罚下,被迫转入地下秘密运作。

一些报刊选择改名、秘密印刷、与解放区和抗日组织合作,以实现信息传递和宣传抗日事业。

2.日军的打压和迫害:日本侵略者对上海的报纸、记者和爱国报人进行了严密的监控和打压。

他们对具有抗日倾向的报纸进行查封、勒令停刊,并逮捕、处决或迫使记者流亡。

这给报刊和报人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困难。

3.报人保持抗战精神:面对日军的打压和封锁,上海的爱国报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斗争,保持了抗战的精神。

他们通过秘密交流、秘密印刷、地下发行等方式,坚持报道抗日事迹和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为维护国家尊严和激励民众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

4.维护国人士气和集结国际声援:上海爱国报人通过抗日报刊,维护和提升了国民士气。

他们向国人传递正能量,宣传抗战胜利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励民众坚定抗日信心。

同时,他们也通过报刊加强国际交流,争取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尽管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威胁,他们坚持宣传抗战事业,鼓舞人心,提高人民的抗日意识,为抗战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斗争也表现出中国抗战的坚韧和不屈精神,以及媒体在国家建设和抵制侵略中的重要作用。

上海的俄罗斯痕迹

上海的俄罗斯痕迹

上海的俄罗斯痕迹阅读提示:随着中俄关系进一步深化,上海与俄罗斯的故事,必然写出比前代美好的篇章。

一部上海话对白的电影《爱情神话》,带火了“巨富长”地带。

从2022年元旦到春节假期,来此打卡摄影、留影的人一直不断。

“小红书”里随便翻翻,就能见到不少此地影像。

所谓“巨富长”,亦即上海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一带。

附近襄阳南路、新乐路口的东正教堂建筑,以及汾阳路、岳阳路和桃江路街心的普希金铜像,是不少上海人比较熟悉的俄罗斯元素。

而仔细点数,就会发现,上海的俄罗斯元素远不止这些。

从中世纪走到如今,从沙俄时代走向苏联时代,再到如今的俄罗斯联邦,都在上海留下了一些痕迹……沙俄的惨淡经营1843年上海开埠。

起初,自然是在鸦片战争中战胜大清的英国人在上海滩各种巧取豪夺,各种经营。

之后,则是法国人。

英法两国相继在上海搞出英租界、法租界。

之后,美国人来了,搞出美租界,并于1863年与英租界合并成公共租界。

作为帝国主义中的后来者,日本人没有在上海滩捞到租界,却也逐步聚集虹口一带,形成了一定的势力范围。

但沙俄并没有在上海搞出一个租界。

沙俄当时将在沪投资机构、领事馆等都设立在公共租界。

其中比较著名的建筑,则是1902年在外滩竣工的俄华道胜银行大楼。

俄华道胜银行本是1886年沙俄、法国、清廷合股组成的公司,总部设在圣彼得堡。

在上海,其最初的办事机构在位于外滩的法兰西银行内。

1899年,华俄道胜银行购入外滩地皮,请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建成外观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复古建筑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华俄道胜银行开办的目的,就沙皇俄国来说,本是通过募集法国资金,希图与清廷签订各种铁路营建合同,以操控中国的铁路建设。

可随着俄国革命之后,沙俄倒台,哪怕一度将总部搬迁到巴黎,华俄道胜银行惨淡经营了几年后,也难逃关门了事。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于1928年成了蒋介石当局的中央银行所在地。

直到上海解放以后,这幢大楼回到中国人民手中,先后成为民主党派集中办公场所、航天系统办公场所,直到20世纪90年代,通过资产置换,上海外汇交易中心进驻此楼,成为改革开放后首家进入外滩的金融机构。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必备【12篇】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必备【12篇】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必备【12篇】爱国英雄人物事迹1徐悲鸿卖画“七七事变”后,日寇到处烧杀抢掠,使数以万计的难民逃离家乡。

徐悲鸿冥思苦想:“该如何为国家。

为人民、为抗战出一点力呢?”他决定去新加坡举办画展,筹款捐助难民,同时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的道理。

1938年岁末,他来到新加坡,正值盛暑天气。

为了准备大量作品在画展上出售,每天站在画案前,挥汗如雨地作画,夜以继日地工作起来。

一位华侨朋友劝阻他不必如此不分昼夜地作画,徐悲鸿说:“我是在为祖国苦难中的同胞作画啊!”日日夜夜的煎熬使徐悲鸿突然病倒了,腰部剧烈疼痛,他被迫在病床上躺了下来。

腰疼尚未痊愈,他又顽强地拿起了画笔。

画展如期开幕,华侨们踊跃支持祖国抗战,竞相购买徐悲鸿的作品。

画展结束后,他把卖得的巨额画款,全部捐献用来救济难氏,自己分文不取,连路费也是自己负担。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2坐中国船去上海1916年6月,陈毅同志和其他几个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决定乘船从重庆去上海。

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有三家轮船公司的船可供选择:一家是日本人办的,这家轮船公司给每个乘客赠送洋伞;一家是英国人办的,他们给每个乘客赠送床单;还有一家是中国人办的,大概是赔了本,没有什么送给乘客。

大家在乘坐哪家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有的同学主张坐日本人或英国人的船,因为可以得点洋货,开开眼界。

陈毅对大家说:“北京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欺侮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重庆人民也正在抵制日货,罢课罢市,声援北京爱国青年。

在这种时候,我们怎么能为了贪图一点洋货去坐外国船呢?这还有一点民族气节吗?”大家都觉得陈毅说得句句在理,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3故事发生在抗日时期,由于日本鬼子的野蛮侵略,全国各地枪声不断,狼烟四起。

不甘受辱的中国各族人民纷纷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来侵略,一位叫张嘎的小伙子也就在这时参加了八路军,他机智勇敢,展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话说有一天,小张嘎刚走出院子,突然发现远处有两个鬼子正东张西望、大摇大摆朝八路军临时指挥所走来,张嘎心想:“不好!区队长还在屋里呢,要是被发现,把其他鬼子招来就麻烦了。

上海人民在中国近代史的英勇感人事迹短文

上海人民在中国近代史的英勇感人事迹短文

上海人民在中国近代史的英勇感人事迹短文尹景伊(1905-1925),出生于上海。

同济大学革命学生运动史上杰出的英雄,五州惨案著名烈士。

17岁考入同济大学,后由挥代英、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同济大学学生会领导工作。

1925年5月30日,参加五州示威游行,任同济学生大队副大队长。

当日遭帝国主义巡捕开枪,中弹牺牲。

时年20岁。

1925年5月15日,上海发生了日商内外棉七厂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并打伤多名工人的流血事件。

5月28日,又发生了日本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军阀镇压中国工人罢工的青岛惨案。

一个接一个的流血事件,激起了尹景伊的无比愤怒。

中共中央和上海地下党组织在28日晚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分析了上海各阶级的动向,决定发动群众于5月30日在上海租界举行大示威,把工人反对日本资本家的经济斗争发展成为全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

会议决定,派宣传员和工人到各校去发动、组织学生。

参加五州反帝大示威。

当天下午,上海学联副主席梅电龙(共产党员)、上海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何秉鼻(共产党员)等向同济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何志球、吴鼎(羹梅)、袁文彬、尹景伊等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和挥代英讲话的精神,学生会的几位负责人立即商定,当晚7点召开全校学生紧急大会。

为了保证大会按时召开,尹景伊等分头到膳厅和各个宿舍向同学们作口头通知,要求大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利益,人人准时参加会议。

晚上大礼堂灯火通明,同学们济济一堂,大会原定于7时召开,但6时半全校学生就已到齐,因而提前开会。

梅电龙在会上报告了顾正红被惨杀的经过,分析了中国人民反帝浪潮日益高涨的形势,并动员大家坚决地投入反帝斗争。

同学们义愤填腐争先上台演说。

“我们要同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不惜粉身碎骨!”尹景伊和其他同学铿锵的声音,拨动了每个同学的心弦,大家含着泪水不断愤怒地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誓死为顾正红报仇!”尹景伊随即提议组织募捐,支持罢工工人。

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表示赞成。

上海人民在中国近代现代英雄感人事迹短文

上海人民在中国近代现代英雄感人事迹短文

上海人民在中国近代现代英雄感人事迹短文符克,1915年出生于海南文昌市一个华侨之家。

1928年就读于广州南海中学,1933年侨居越南,在西贡当小学教师。

1935年,符克回国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春,符克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中共中央为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海外华侨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抽调人员组成海外工作团,到东南亚各国开展华侨工作。

符克被选入海外工作团,受党的派遣,前往越南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战。

符克利用自己在越南的亲朋好友关系,深入各种工会组织,奔走于大街小巷,和华侨促膝谈心,宣传抗日救亡,在华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经过他的艰苦努力,越南琼侨救国会宣告成立,符克当选为常委。

救国会积极在越南华侨和青年学生中开展如火如荼的救国救乡募捐抗日等运动,支援祖国抗战。

1939年2月,日军侵占琼崖的消息传到越南。

在符克的建议下,琼侨救国总会于3月组织越南琼侨回乡服务团,委托符克任团长。

服务团发动旅越华侨坚决抗日,誓死卫国,保卫家乡。

服务团的团员们放弃安定的生活,跟随符克回到琼崖参加抗日斗争。

不久,在中共琼崖特委的支持下,以“救国救乡”为目标的琼崖华侨回乡服务总团于1940年6月19日宣布成立,符克任团长。

在符克的领导下,服务总团分成若干工作队,活跃在琼崖的城镇、椰林和村寨。

他们积极进行战地救护、开展宣传抗日等工作,组织各种抗日团体,有力推动了琼崖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

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服务总团的抗日活动也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限制和威胁。

对于抗日斗争中的危险,符克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我在艰险的环境中生活,倘不敢冒险前进,寻求民族出路,祖国是不会有光明的。

”“我的工作是在危险环境中进行,似随时都有生命之虞,假如万一遇有不幸,那也是我所负的历史使命的完结。

”1940年8月,符克被国民党顽固派阴谋杀害,年仅26岁。

“孤岛”时期洋旗报抗战报道研究

“孤岛”时期洋旗报抗战报道研究

“孤岛”时期洋旗报抗战报道研究
“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爆发,上海新闻界积极发挥抗日宣传鼓动作用,上海成为抗战初期的全国抗日宣传中心。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

由于英美法的租界孑立于日占区的包围之中,形同“孤岛”,因此把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期称为“孤岛”时期。

日本占领上海后,逼迫租界当局取缔抗日宣传活动,并且指定日军报道部对租界华文报纸实行新闻检查。

在双重压力之下,大批抗日报刊纷纷停止销售或迁往内地。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及其他爱国力量并未停止抗日办报与宣传活动,他们利用租界的特殊条件,创办起一批新的抗日报刊——“洋旗报”,继续与日伪的宣传报道作斗争。

“洋旗报”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中共与其他爱国力量利用“洋旗报”进行的抗战报道与抗日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孤岛”时期上海“洋旗报”的历史作用

论“孤岛”时期上海“洋旗报”的历史作用

论“孤岛”时期上海“洋旗报”的历史作用
傅世杰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正>“孤岛”时期,以外商名义注册的“洋旗报”,是“孤岛”抗日进步力量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利用英美在租界的特殊地位,为求生存而采取的一种办报策略.
【总页数】5页(P71-75)
【作者】傅世杰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9
【相关文献】
1.上海孤岛的民族叙事与现代传奇——论孤岛时期师陀的散文 [J], 易晴;李永东
2.上海“孤岛”时期《字林西报》音乐普及功能初探 [J], 王艳莉
3.\"孤岛\"时期上海\"洋旗报\"的话语权抗争及其策略 [J], 周立华
4.“孤岛”时期《文汇报》的“洋旗”及其作用 [J], 周立华
5.“孤岛”视野中的战时风云人物——抗战时期上海《孤岛》周刊人物通讯研究[J], 李文平;蔺玉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五月卅一日急雨中》2018

2《五月卅一日急雨中》2018
对帝国主义残害我同胞的暴行是 _控_诉__、__谴__责__、_憎__恶__之情。
对进步青年和没被血腥镇压吓到的人 们是__敬_佩__、__赞__赏__之情。
对害怕帝国主义、对革命怀疑否定的 人们是__诅_咒__、__厌__恶__之情。
对中国的前途命运是_充__满_信__心__、__希_望__。
中心 思想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叶圣陶
历史
1925年5月30日上午,上海工人、学生 2000多人,分组在公共租界各马路散发反帝
背景
传单,进行讲演,揭露帝国主义枪杀顾正红、 抓捕学生的罪行、反对“四提案”。租界当局 大肆拘捕爱国学生。当天下午,仅南京路的老
闸捕房就拘捕了100多人。万余名愤怒的群众
聚集在老闸捕房门口,高呼“上海是中国人的
课文主要描写了四类人: 第一类:街头的外国巡捕。 第二类:青布大褂的队伍。 第三类:露胸的朋友。 第四类:种种魔影。
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议论 抒情
析人 物 分
街头的 外国巡捕
(7-9)
屠杀中国 人民的刽 子手
泛红的脸上的肉,深深的颊 纹刻在嘴的周围,黄色的睫毛下 闪着绿光,似乎在那里狞笑。
肖像 描写、 神态 描写
呈现出强烈的英雄气概。
不错呀,我想。露胸的朋友, 你喊出这样简要精炼的话来,你伟 大!你刚强!你是具有解放的优先 权者!——我虔诚地向你点头。
抒情、 议论
析人 物 分
种种 魔影
(19)
胆小、自 私的人
1、玩世的微笑,又仿佛鼻子里发出轻
轻的一声“嗤”。
笑的魔影
2、接着又晃过一个袖手的,漂亮的嘴
上海!”“打倒帝国主义!”“收回外国租界!”等口号,要求立

和记洋行的红色记忆

和记洋行的红色记忆

和记洋行的红色记忆文\徐廷华站在南京长江大桥南桥头堡,循着滚滚翻腾的江水望去,江岸边一栋民国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楼,便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和记洋行”仅存的旧址。

和记洋行原先是南京乃至全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也是南京开埠后外国资本家在下关开办的第一家工厂,更是南京工人阶级反帝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斗争的前沿。

一和记洋行由英国商人韦斯特兄弟于1913年在南京下关宝塔桥筹建,定名为“英商和记有限公司”,简称和记洋行。

建厂初期规模不大,只有几幢铁皮顶的平房,至1916年资本迅速扩张,建成了包括蛋、生猪、牛、鸡、鸭、鹅、罐、油、皮革、猪鬃及羽毛等系列制品的各分工厂,是当时民国最大的现代化食品加工厂之一。

和记洋行雇佣中国工人达四五千人,鼎盛时多达万余人。

工人们像夏衍笔下的《包身工》一样,每天工作长达十小时以上,但工资待遇极低。

童工和女工的工资更低,只能维持生活。

临时工除了受资本家剥削外,还要受工头剥削。

到了生产旺季,大工头向工厂承包任务,再包给小工头,小工头再招临时工,并随时有被资本家解雇的可能。

工人不仅在经济上受剥削,还没有人身自由,资本家可以随意拘押、吊打工人,出厂门要被搜身,稍不顺工头的意就被挂牌示众,有的甚至被活活打死。

二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激起了南京人民的极大愤慨。

6月1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的学生首先罢课,全市各中小学校也相继罢课,声援上海工人和学生的斗争。

6月2日,学生们组织宣传队到下关演讲,抗议英商的残酷暴行。

6月4日,学生演讲队集中到和记洋行门口,向工人讲述“五卅惨案”的真相,高呼“工人团结起来”“罢工,向英帝国主义抗议”等口号。

在学生演讲队的宣传鼓动下,工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了。

时任中共南京党支部书记的宛希俨和共产党员曹壮父等人迅速成立和记洋行罢工委员会,讨论了向资本家提出关于抚恤“五卅”伤亡、惩办凶手及增加48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等七项要求,并决定举行示威游行。

罢工委员会在和记洋行厂门口贴出布告,宣布全厂罢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旗”下的赤子之心——追述上海“孤岛”时期洋旗报“五月危机”的前后左右王涵咏[摘要]上海“孤岛”时期的“洋旗报”现象牵连着当时云诡波谲的国际关系背景与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局势,因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在本文中,我试图以1939年孤岛新闻界爆发的“五月危机”为契机,力求展现“洋旗报”披染着腥风血雨的曲折发展历程,以及风骨崚嶒的报界斗士在其中表现出的伟岸风貌与爱国节操。

[关键词]孤岛时期;洋旗报;五月危机;恐怖暴力事件;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西撤后,上海外围地区尽入日军之手。

此时,日本尚未向英、美、法等国宣战,无权进占租界。

上海市区的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如同覆巢之下幸存的“完卵”,从此成为孑立于日占区包围之中的一座“孤岛”。

这一时期,为了摆脱日伪的新闻检查,爱国抗日的上海报人利用租界当局的“中立政策”和“治外法权”,以外商名义创办并出版了多份报刊,当时普称为“洋旗报”。

从“洋旗报”的源起与壮大说起日军占领上海后,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宣部设立在租界内的上海新闻检查所,并威胁上海12家报社,不得在报刊舆论中损害日本利益,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自11月下旬起,上海租界内出版的大批抗日报刊先后被迫停刊,其中不少报刊迁往内地或香港出版。

据1937年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称:“自11月华军退出上海后,出版物之停刊者,共30种,通讯社之停闭者共四家,包括中国政府机关之中央通讯社在内。

”1此后,孤岛新闻界一度陷入了“万马齐喑”的时期。

1938年1月25日出版的《每日译报》采取“洋旗报”的策略,利用日伪与“第三国”势力在租界上的互相牵制与平衡,于两者对峙的夹缝中求得生存,率先打破了僵局。

这份由中共领导,以英商名义出版的报刊,利用租界的特殊条件,绕开了日伪的新闻检查,向读者宣传爱国抗日的主张。

四天后,又一家以抗日救亡为主旨的英商报纸《文汇报》出版,严宝礼任总经理,聘请英国人克明任董事长。

不久,转战香港的《申报》在马荫良的率领下,回师上海。

事实上,“19世纪后半期的1马光仁著《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23页30种停刊的出版物包括《救亡日报》、《立报》、《大公报》、《申报》、《民报》、《神州日报》、《战时日报》、《辛报》、《抗报》三日刊、《战时联合旬报》、《救亡周刊》等。

《申报》就是洋人出钱,中国的秀才办报。

而现在是洋人挂名,中国人自己办报。

今天的报人也已经不是当年的秀才,而是历经战乱、饱经风霜的爱国民主进步人士。

”2复刊后的《申报》以美商哥伦比亚出版公司名义出版,一再强调“主和即汉奸”、“媾和即灭亡”的抗日观点。

此后,由中国人主办,向外国政府注册,挂上一面洋旗,改为“洋商报”的抗日报纸在租界层出不穷,重新构建起一个强大的抗日宣传阵营。

截至1939年4月底,上海租界内以抗日宣传为主旨的“洋旗报”,已达17种之多,总销量约为20万份。

3至此,“洋旗报”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壮阔局面。

“五月危机”的酝酿伴随着“洋旗报”队伍的日益壮大,沉寂的孤岛一时间“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然而,纵观国内外时局,即将爆发的“五月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国际方面,时至1939年4月,德国法西斯日益嚣张,欧洲局势紧张。

法国政府官员莱热曾在此时对中国大使顾维钧说:“战争是否会在最近的将来爆发取决于下周的事态发展,法国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4在这样的情况下,英法等国无暇东顾,一心希望中日媾和,如法炮制又一个“远东慕尼黑”。

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向日本外相表示,如果日本同意缔结和平协定,英国政府愿意承担使中国方面停止一切排日活动的责任。

5西方国家妥协的绥靖政策使得日本更加有恃无恐,对上海租界当局不断施压,要求取缔租界内的抗日报刊。

国内方面,1938年武汉会战以后,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由于战线延长、兵力分散、预备兵源枯竭,以及国内的财政困难,被迫改变侵华的方针和策略,提出“建立东亚新秩序”、“以战养战”等新的口号,把战略重点转向后方,着力加强对日占领区的控制。

日本御前会议在《调整日华新关系的方针》中指出:日满华三国应该在宣传方面,废除那些相互之间破坏友谊的措施,并在将来禁绝这种情况。

6在这样的背景下,孤岛“洋旗报”的生存益发如履薄冰。

而即将来临的五月,在日本侵略者眼中,又注定是个“麻烦重重”的月份。

中国人将在这个月里举行众多的政治纪念活动。

邹韬奋在一篇未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在整个五月间,除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五的一部分是纪念非常大总统就职以外,其余的没有一个2《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202-203页3马光仁著《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847页4天津编译中心《顾维钧回忆录》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版第399页5《抗战时期的对外关系》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6张蓬舟著《中日关系五十年大事记》文化艺术出版社第156-157页不是记载着日本强盗在中国欠下上的血债,没有一个不是要使我们痛心的。

”7或许,也因为上述缘由,国民党决定在1939年5月1日正式开展全国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蒋介石在重庆亲自主持首次会议并训词。

会后,重庆万余人进行了火炬游行8。

日本领事三浦当时就向租界工部局抗议,要求禁止租界内的“国民精神总动员”活动,查封所有刊载这一活动消息的报纸。

日本方面意识到一股爱国的热潮正汹涌而来,而上海此时“占着中国抗日言论的中枢地位,也非过言。

所以上海的抗日报纸,如果能把它们溃灭,就等于把全中国抗日言论封锁了一样。

”9于是,侵略者们阴谋在“五月”,对孤岛的洋旗报刊下手,一场风暴转瞬而至。

“五月危机”的爆发、发展与结局1939年5月1日,一场抗日报刊的生存危机爆发。

工部局在当日发布公告,明令取缔租界内一切政治团体和政治宣传活动。

5月11日,工部局又与法租界公董局发布联合布告,强调其取缔抗日报刊及其宣传活动的立场,“有政治性质之活动,依法自不能在各该区域内进行……此后无论何人,凡直接或间接参与是项团体,两租界将不予保护或并驱逐出境。

”10 5月2日,《中美日报》全文刊登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的为实行全国总动员的演讲,《新闻报》、《申报》等报纸也进行了摘要式报道。

工部局视之为必须取缔的政治宣传活动,立刻警告这几家报纸,不得续载蒋介石的演讲及相关内容。

此后,《中美日报》、《译报》、《文汇报》和《大美报》四家报馆又刊登了蒋介石在生产会议上的演讲词,说要加紧经济建设,整军生产同时并进,完成抗战建国任务。

《文汇报》和《译报》因此被勒令停刊两周,《大美报》、《中美日报》被吊销登记证。

《文汇报》停刊的第二天,《申报》的第五版和《新闻报》的第七版上,刊登了同样格式、大字的“英商文汇公司启示”,全文为:“本公司接英领事馆通知奉英大使谕,本公司所发行之文汇报及文汇报晚刊,自即日起停刊两星期此启”。

同一天,《申报》刊出一则引人瞩目的新闻,标题为:“租界严重局势中华字报纸不幸遭遇文汇报译报休刊两星期大美中美两报吊销执照”。

11这四家报社被同时勒令停刊的消息致使孤岛舆论大哗,群情激愤。

上海租界自诩的“民主政治”、“中立政策”、“新闻自由”不见影踪。

人们意识到,这座操纵在外国人手7邹韬奋著《韬奋政论选》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五月的众多国耻纪念日有——“五三是济南惨案;五四是反对日寇企图吞并山东,五五是上海停战协定;五七是日寇向袁世凯提出最后通牒强迫接受二十一条;五九是袁世凯照日寇的通牒全部答应下来;五二九是何梅协定;五卅是由上海日商残杀中国工人而起;五三一是塘沽协定。

”8江涛著《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196页1939年3月12日,蒋介石通电全国,发布了《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办法》和《国民公约及誓词》。

1939年5月1日起“国民精神总动员”正式开始。

9马光仁著《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50页10马光仁著《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53-854页11《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新闻界》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中的“孤岛”并非乱世中的“桃花源”,终究不过是“建筑在沙滩上的天堂”,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汪精卫一伙汉奸抵沪后的“袍笏登场”使形势更加急转直下。

最初,汪伪采取“金元”政策,花重金收买各洋旗报的外商,企图控制各报刊成为“汪系”的舆论喉舌。

五月中旬,汪伪通过汉奸董俞用10万元巨款收买了克明,由他用董事会名义免除该报总经理严宝礼的职务。

他们又通过克明,用4万元巨款收买了《每日译报》、《导报》的发行人裴士和鲍纳,使《每日译报》在停刊期满后无法复刊,《导报》于7月1日自行停刊。

12不久,在周佛海的建议下,丁默村在沪西极司斐尔路“七十六号”组建起特务机关,以“大棒”政策打压抗日舆论。

早在“汪精卫紧锣密鼓准备登场前的一段时期,各派报纸对汪派的动态,就攻击得很厉害,有许多丑史都尽情地发表出来,所以汪派恨之入骨。

七十六号的暗杀行动到这个时期,枪口就指向新闻界的人物。

”13汪伪先是向各报馆发恐吓信,竭尽威胁利诱之能事。

1939年下半年起,他们开始肆无忌惮地攻击“洋旗报”报馆与报人。

《文汇报》《大美晚报》、《申报》、《中美日报》纷纷遭到武装袭击和捣毁,发生数起恐怖爆炸事件。

是年7月22日晚8时,“七十六号”特务成群结队地袭击美商《中美日报》。

由于铁门紧闭,歹徒们又蜂拥向附近的《大晚报》馆大打出手,捣毁了排字房,打死、打伤了排字工人各一人。

14此外,《大美晚报》两次被汪伪特务安放定时炸弹,其中一次因发现较早而未爆炸。

7月26日,又一名暴徒来到《申报》馆,向发报处内投掷炸弹,炸死一人,炸伤五人。

“七十六”号还开了一张83人的黑名单,其中几乎半数是孤岛的新闻记者,10人为《申报》的记者。

黑名单的每个名字下都标明一个“死”字。

15继而是血腥的屠杀。

《大美》系统的张似旭、程振常、朱惺公、李骏英四人先后被杀。

瞿绍伊、顾执中遭枪击受伤,而幸免于难;金学成、钱纳水、严独鹤等人遭到逮捕、绑架或传讯。

16经历“五月危机”后,“孤岛”洋旗报的规模大为缩小,影响也较前减弱。

仅1937年5月至7月的三个月中,《美日译报》、《文汇报》、《华美晨报》、《导报》、《国际日报》等六七家“洋旗报”馆相继被迫停刊。

17此外,经过一番改组,仍有十来种“洋旗报”在孤岛内生存、12《文汇报史略》文汇出版社1988年版文汇报报史研究室主编第71页13陈存仁著《抗战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14陶菊隐著《大上海的孤岛岁月》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8页15(美)魏斐德著芮传明译《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16《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新闻界》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页17马光仁著《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58页发展与斗争,继续沉浮于惊涛骇浪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