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霉菌拮抗细菌的筛选

合集下载

铜绿假单胞菌结合生物熏蒸防控辣椒疫病的效果

铜绿假单胞菌结合生物熏蒸防控辣椒疫病的效果

铜绿假单胞菌结合生物熏蒸防控辣椒疫病的效果王秋君;常志州;王光飞;马艳【摘要】为找到防治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的有效方法,首先研究了生物熏蒸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结果发现在生物熏蒸第7d时,土壤疫霉和真菌数量显著低于不加菜粕病土(对照),分别降低了20%和68%;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增加了40%和49%;7 d后生物熏蒸处理和对照土壤中疫霉数量逐渐增加,说明生物熏蒸的最佳时间为7d.为了增强生物熏蒸的防病效果,通过平板试验筛选了1株既可以拮抗辣椒疫霉又可以抵抗由菜粕降解释放的挥发性杀生气体的铜绿假单胞菌,然后将菜粕与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同时施入土壤中进行7d的生物熏蒸盆栽试验.发现与生物熏蒸处理相比,生物熏蒸结合铜绿假单胞菌处理的土壤中假单胞菌数量显著增加了401%,疫霉菌的数量显著降低了72%,辣椒疫病的发病率降低了8%.表明生物熏蒸结合施用拮抗菌是一种环保的防控辣椒疫病方法.【期刊名称】《江苏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31)002【总页数】8页(P290-297)【关键词】生物熏蒸;铜绿假单胞菌;辣椒疫病;疫霉【作者】王秋君;常志州;王光飞;马艳【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18.1+9辣椒疫病是辣椒病害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在中国多地均有辣椒疫病的大面积发生,并且有逐年增加趋势,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限制了辣椒产业的发展[1-3]。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控制。

化学农药由于其显著的防病效果已成为农民控制植物土传病害的依赖性手段。

但是,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已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出于对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考虑,人们越来越多关心利用生防因子来防控土传病害[4]。

辣椒疫病生防菌的初步筛选

辣椒疫病生防菌的初步筛选

辣 椒 疫病 发 生普 遍 , 生严 重 时 常造 成 植株 大 发
措施 迫 在眉 睫。生物 防治 近年 已作为 一项重 要措施
片枯死 , 果实腐烂。辣椒疫病的病原物为辣椒疫霉 菌 (ht hhr as i 是一 种 给辣 椒 生 产 带 来 毁 Pyo t acp i) p o c, 灭性灾害的病原真菌 , 除了通过雨水或灌溉水传播 外, 也可 以通过气流和其他媒介传播。在辣椒的各 生育期只要有适合辣椒疫病发病 的环境 , 都能引起 此病的发生。辣椒疫病主要为害辣椒茎 、 果实 , 叶、 该病 3 ~5 d完成 循 环 周 期 _ 防治 不 及 时将 会 严 重 1 l , 影响辣椒生产。当前防治辣椒疫病使用的主要是化 学农药 , 随着化学农药 的长期使用 , 辣椒疫霉菌的 抗药性不断增强 。因此 , 探索无公害辣椒 的防治
38
辣椒杂志( 季刊 )
2 1 年第 4 01 期
◆土肥植保◆
用 ,旨在为辣椒疫病生 防菌剂 的筛选提供优 良的
菌种。
放; 以浸润无菌水的灭菌滤纸片为对照 , 每个处理 4 次重复 , d 4 后测量辣椒疫病菌的菌落直径 , 以生 防 菌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表示抑菌作用。
4d 备用 。 , 对 峙 平 板 培 养 法筛 选参 考 尹 敬 芳 等 的 方 法 [ 9 1 ,
P B 1— — 、 S 一 3 2 2 芽孢 杆菌 Y 1、 雷伯菌 K P 1 一0克 L 一 对
辣 椒 疫 霉 有 较 好 的 抑 制 作 用 , 抑 制 率 分 别 为
5 . %、O9 %、26 % , 对 照 相 比 , 到 差 异 显 1 5 5. 8 7 5. 0 与 达
1 材料 与 方 法

辣椒抗疫病基因初步定位

辣椒抗疫病基因初步定位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第52卷第3期52(3):20~252021年3月March 2021辣椒抗疫病基因初步定位张曦,王秀雪,邹春蕾*(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沈阳110161)摘要:辣椒疫病是威胁辣椒生产主要病害,改良品种抗性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途径。

选用对辣椒疫霉菌3号生理小种免疫的高代自交系ZCM334为父本抗源,构建F 1、BC 1F 1、F 2群体分析辣椒抗疫病遗传规律性。

结果表明,在感病对照全部发病时,ZCM334对辣椒疫霉菌3号生理小种抗性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利用SLAF-BSA 技术对BC 1F 1抗、感极端分离群体混池测序,将辣椒抗疫病基因定位在辣椒第5号染色体5.1Mb 范围内,候选区域内共有26个候选基因,为下一步目标基因精细定位奠定基础。

关键词:辣椒;疫病;SLAF-BSA ;初步定位中图分类号:S641.3;Q7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9369(2021)03-0020-06张曦,王秀雪,邹春蕾.辣椒抗疫病基因初步定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21,52(3):20-25.DOI :10.19720/ki.issn.1005-9369.2021.03.003.Zhang Xi,Wang Xiuxue,Zou Chunlei.Preliminary mapping of phytophthora blight resistance genes in pepper[J].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21,52(3):20-2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DOI :10.19720/ki.issn.1005-9369.2021.03.003.Preliminary mapping of phytophthora blight resistance genes inpepper/ZHANG Xi,WANG Xiuxue,ZOU Chunlei(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Liaoning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enyang 110161,China)Abstract:Phytophthora blight is the main disease threatening the production of pepper.Improving the resistance of varieties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high generation inbred line ZCM334,which was immune to Phytophthora capsici No.3physiological species,was used as the paternal parent resistance source.The F 1,BC 1F 1and F 2populations were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epper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bligh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ce of ZCM334to phytophthora blight was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dominant gene,when all the susceptible controls diseased.SLAF-BSA technique was used to sequencing the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populations of BC 1F 1.The phytophthora resistance gene was located in the range of 5.1Mb on chromosome 5of pepper.There were 26candidate genes in the candidate region,and i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fine mapping of target genesKey words:pepper;phytophthora blight;SLAF-BSA;preliminary mapping 基金项目:辽宁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项目(311024);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重点项目(20170540506);辽宁省农业重大专项(2019JHI/10200003)作者简介:张曦(1984-),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辣椒抗病育种。

辣椒疫病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辣椒疫病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辣椒疫病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作者:张爱民邢丹杨万荣杨红来源:《长江蔬菜·学术版》2013年第04期摘要:由辣椒疫霉菌引起的辣椒疫病是造成辣椒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总结拮抗菌、诱导抗性及植物源杀菌剂在防治辣椒疫病上的研究现状,对辣椒疫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提出了目前各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指出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辣椒疫病;生物防治;现状;发展方向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真菌性病害,目前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我国辣椒种植地区如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广东等均有辣椒疫病严重发生的报道。

近年来,为减少辣椒疫病造成的损失,国内外在遗传育种、耕作措施、化学防治等方面对辣椒疫病的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并未发现抗病种质材料;防治辣椒疫病的农业管理措施较复杂,大面积生产栽培难以实施;化学药剂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目前使用的敌克松、甲霜灵、多菌灵和百菌清等均能有效控制疫病的为害,但长期使用易诱发病原菌的抗药性,且大量使用易造成环境污染,威胁食品安全。

针对以上现象,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成为热点,主要包括拮抗菌的筛选、诱导抗性的研究及植物源杀菌剂的提取等方面,笔者对上述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简单总结与概括,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以期为今后辣椒疫病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1 拮抗菌的筛选拮抗菌是从自然界筛选出来的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有益微生物。

据报道,细菌、真菌、放线菌中均存在对辣椒疫霉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

1.1 拮抗真菌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如毛壳菌(Chaetomium spp.)、曲霉菌(Aspergillus)、木霉菌(Trichoderma spp.)等。

木霉菌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拮抗真菌,木霉具有较高的几丁质酶活性、生长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广泛存在于耕作性及非耕作性土壤中。

木霉菌对许多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这些特性使木霉菌成为被重点研究的拮抗真菌。

土传病害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土传病害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
Chen Liyuan1, Zhan Kai1, Lu Henxing1, Qi Rende2
Abstract: To make the laying hen manure have the multi- function of preventing soil- borne diseases. We
。目前, 国内外对于有机肥防治植物土
[5]
传病害均有不少报道, Garbeva 等 研究发现有机添加 物与生防菌联合施用可以增强对土传病害的防治; 程 凯等 采用拮抗菌与有机肥联合施用或拮抗菌与有机 肥二次发酵后施用的方法, 在盆栽和大田实验中均表 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可达 56.3%~82.4%; 刘 会清等[7]采用生防菌与生物有机肥复配对黄瓜蔓枯病 的防治效果可达 92%。中国在生物防治有机肥防治作 物土传病害的研究中, 南京农业大学的沈其荣教授团 队在烟草、 香蕉、 马铃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取得了 多项专利。 目前,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 集约化发展, 中国 畜禽废弃总量正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当前蛋鸡存栏量 已达 15 亿只, 年产鸡粪 4320 万 t 左右, 蛋鸡粪中含有 丰富的有机质和作物所需要的 N、 P、 K 等元素, 以蛋鸡 粪作为有机肥施用于农田, 不但可以改良土壤, 而且可 以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 是对其处理和利用的根本出 路。在现有的研究中尚无针对蛋鸡粪生物防治有机肥 的研究, 为了弥补此项空白, 本实验从养殖场及作物种 植环境中分离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 并对筛选 菌的拮抗谱、 耐温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以优选出适 合在蛋鸡粪有机肥的生长的拮抗菌, 为后期开发蛋鸡 粪生防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植物致病菌: 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辣椒刺盘 孢 (Colletotrichum capsici)、 辣 椒 疫 霉 (Phytophthora capsici)、 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串珠镰刀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小麦纹枯病菌的病原禾谷丝核菌 (Rhizoctonia cerealis)、枯 萎 病 的 病 原 尖 镰 孢 菌 (Fusarium osyporum)、 油菜菌核病的病原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均 由 安 徽 省 农 科 院 植 保 所 馈赠。 1.1.2 培养基 本次分离真菌所用得培养基分别编号 为: A: PDA (马 铃 薯 200 g/L, 葡 萄 糖 20.0 g/L, 琼脂

一株辣椒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一株辣椒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一株辣椒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初步鉴定蔡长平;黄军;曾艳;毕世宇;黄彬彬;郭照辉;刘清术【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00)007【摘要】从多年连作重茬的辣椒地采集健康植株,表面消毒后从根系中分离到1株内生拮抗细菌PEB-99,该菌株抗菌谱较广,对辣椒青枯雷尔氏菌、辣椒疫霉菌、辣椒炭疽病菌、辣椒镰刀枯萎病菌都有显著抑制效果,无菌发酵液亦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的活性,通过16S rDNA测序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初步认为PEB-99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能产生铁载体、吲哚-3-乙酸(IAA),还具有溶解有机磷的能力,显示了很好的抗病促生长潜力.【总页数】4页(P1-4)【作者】蔡长平;黄军;曾艳;毕世宇;黄彬彬;郭照辉;刘清术【作者单位】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09;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09;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09;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9;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09;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9;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76【相关文献】1.一株辣椒青枯病菌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 [J], 王玲;刘二明;周鑫钰;任佐华;陈娟芳2.辣椒内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 [J], 黎起秦;卢继英;林纬;陈永宁;卢亭君;谢义灵;韦文亮3.辣椒根腐病内生拮抗细菌筛选及菌株Hj33-7的鉴定和抗菌活性 [J], 祁之秋;李兴海;王英姿;谷祖敏;纪明山4.烟草内生青枯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和初步鉴定 [J], 彭细桥;刘红艳;罗宽;邓正平5.一株辣椒内生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J], 黄军;曾艳;蔡长平;毕世宇;黄彬彬;郭照辉;刘清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辣椒疫病抗性资源‘CM334’的抗性遗传分析

辣椒疫病抗性资源‘CM334’的抗性遗传分析

辣椒疫病抗性资源‘CM334’的抗性遗传分析徐小万;曾莉;曹必好;王恒明;田永红;李颖【摘要】The inheritance of the variety 'CM334' of hot pepper from America, resistant to Phytophthora capsi-ci, was studied by the traditional genetic analysis method. The six populations (P1, P2, Ft, F2, Bi and R>) derived from the crosses between highly resistant inbred line ' CM334' (P1) and the highly susceptible inbred line '949' (P2) were sowed in nutritive cups. The resistance of the plants of each population was evaluated by irrigating method, and the segregation ratios between the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plants in F2 and B2 populations were analyzed by X2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single pair of nuclear and dominant gene controlled the resistance in the inbred line 'CM334'.%采用经典遗传分析方法,对来源于美国辣椒疫病抗性资源‘CM334’的疫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将‘CM334’与疫病高感自交系‘949’配制杂交组合,并构建杂交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F2,B1和B2),用苗期伤根灌根接种法对其各世代群体植株进行抗性鉴定,并进行x2的适合性测验.结果表明:‘CM334’的抗疫病性状遗传符合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模式.【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1(037)005【总页数】3页(P184-186)【关键词】辣椒;抗疫病;遗传规律【作者】徐小万;曾莉;曹必好;王恒明;田永红;李颖【作者单位】广东省农业蔬菜研究所,广州510640;广东省农业蔬菜研究所,广州510640;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州510642;广东省农业蔬菜研究所,广州510640;广东省农业蔬菜研究所,广州510640;广东省农业蔬菜研究所,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18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引起的一种世界毁灭性真菌病害[1],主要以土壤和雨水传播,能引起大面积死苗,还可造成叶片枯萎、茎秆出现坏死斑、果实腐烂等多种症状[2-3],最终导致大量减产,甚至绝收,成为影响辣椒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辽宁省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

辽宁省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

辽宁省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张里;刘长远;赵奎华;王辉;关天舒;梁春浩;贾姝;谢小平【摘要】辣椒疫病是辽宁省辣椒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开展辽宁省辣椒疫病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可为抗疫病辣椒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对来源于辽宁省不同辣椒产区的30个病样进行了分离鉴定,经致病性测定和形态特征观察,确定所分离的病菌均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利用中国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别通用寄主,对其进行了生理分化鉴定。

根据供试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抗感反应,鉴定结果表明:辽宁地区辣椒疫霉菌划分为1号、2号和3号生理小种,发生频率分别为3.33%、26.67%和70%;其中3号生理小种为辽宁省辣椒疫霉菌的优势小种。

从不同地区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理小种的分布与地域间的相关性不强。

%Phytophthora capsici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in Liaoning Province’s pepper production. To identify the physiological races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in Liaoning Province may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breeding new varieties of anti-blight. This study determined 30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epper-cultivating regions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their pathogenicity test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We identify the races by using differential hosts which China recognized. According to reaction of resistance or susceptibility in hosts,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race 1, race 2 and race 3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ir frequency were 3.33%, 26.67% and 70% respectively. Race 3 is the superior race in Liaoning Provinc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test showed that thecorrelation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races and geographical were not strong.【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辽宁省;辣椒疫病;生理小种鉴定;优势小种【作者】张里;刘长远;赵奎华;王辉;关天舒;梁春浩;贾姝;谢小平【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沈阳110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18.19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引起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根、茎、叶片和果实,在世界各辣椒主要产区均有分布。

辣椒疫病研究综述

辣椒疫病研究综述

辣椒疫病研究进展摘要: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n)引起的重要植物病害。

突发性强,危害严重。

化学药剂是目前防治该病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从化学防治,药剂筛选,农业栽培管理以及辣椒疫病的防治进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辣椒疫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1 引言辣椒疫病俗称黑痉病,是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1,2]。

辣椒疫病病原菌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n)[3],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疫霉属真菌,菌呈丝状,无隔膜,生于寄生细胞间或细胞内,孢子囊梗无色,丝状,孢子囊顶生,单胞,卵圆形,厚垣孢子球形,单胞,黄色,壁厚平滑,卵孢子球形[4]。

辣椒疫霉菌寄生范围较广,可侵染茄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土壤及种子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引起发病并重复侵染,其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 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疫霉菌寄生性和疫病性较强,植株受害发病快,一星期左右即可造成大片死亡[5]。

自191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首次报道疫病在辣椒上为害之后,在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北至北美洲的科罗拉多和纽约的广大地区以及欧洲、亚洲,均有辣椒疫病的发生。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在江苏发现辣椒疫病以来,至今已在新疆、黑龙江、贵州、广州、甘肃、云南、上海、陕西等省(市)发生过辣椒疫病,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辣椒根部病害常造成辣椒死苗,严重者成片死亡,常见的辣椒根部病害有三种:即辣椒疫病、根腐病和青枯病。

辣椒疫病属发病迅速、流行性强、毁灭性大的病害,发病严重时,常引起大面积死株,一般田块死株率达20%—30%,严重的可造成毁灭性损失。

该病在辣椒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受害最重。

为夺取辣椒优质高产,必须提早防治疫病。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本课题的是针对辣椒疫病特点,通过用不同种化学药剂对辣椒疫病菌的影响试验研究,选出适合防治辣椒疫病菌的药剂。

辣椒疫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研究

辣椒疫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研究
LI U L — a . e t oCAO a - i .XI Yu n y n术 AO S — i u qn
(olg fPatPoet n h nag A r utrlU iesy hna gC ia 10 6 ) C l eo l rtci ,S ey n si l a nvri ,S e yn ,hn 1 1 e n o c u t 1
8 -% r s e t eyT e mit r f B n A1 o l o to e p r P y o t o a bi h y 7 .% i ge n o s ,a d b 6 2 93 e p ci l. h x u e o 4 a d v 0 c ud c nrlp p e h t ph h r l t b 2 5 g n r e h u e n y 7 -% i t e f l f r t e sr i s e e n c l td a s g .B c u d i rv te l s w i h a d h dy weg t f p p e y n h e d a t h t n w r i o u ae 1 d y a o i e a 1 4 o l mp o e h f h e g t n t e r ih o e p r b e 4 .% a d 6 2 i r e h u e .n y 8 . % a d 6 .% i h ed at r t e t i s w r io ua e 0 d y g . 41 n 3 -% n g e n o s a d b 5 1 n 96 n t e f l f h s a n e e n c lt d 2 a s a o i e r
维普资讯
沈阳农 业 大学 学报 ,0 8 0 ,93 : 1— 1 2 0 — 6 3 ()3 3 3 7 Jun lo h n a g A r utrlU i ri ,0 8 0 ,93 : — o ra fS e y n gi l a nv sy 2 0 — 6 3 ()3 3 c u e t 1 1 3 7

辣椒疫霉菌拮抗细菌L14-3的生防潜力及其鉴定

辣椒疫霉菌拮抗细菌L14-3的生防潜力及其鉴定

收稿日期:2020-08-07;修回日期:2020-09-2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201100);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3-B03)作者简介:潘培培,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

E-mail :*****************通信作者:申顺善,女,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

E-mail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引起的一种具有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均会发生。

此病害发病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给辣椒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1]。

近年来,不合理的轮作制度、水肥过度使用及品种抗病性差等因素,造成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积累,进而导致辣椒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虽然目前已有多种防治方法,但是都存在着各种局限和不足。

首先是现有的抗病品种单一,大多数抗病基因只能在一定的种、属之间表达,而几乎所有抗病品种都只对某一种或者少数几种致病微生物有抵抗能力;其次是土壤消毒的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大多数只能局限于设施农业,在大田农业中很难实现,并且用化学药剂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并对环境造成污染[2]。

植物根际细菌是指生长在植物根圈儿范围内所有细菌的统称,其中很多细菌能促进植物生长,防治植物病害,改善植物微生态环境,被称为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 )。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因其促生、防病、改善土壤微生态及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弥补了植物病害传统防治方法的缺陷与不足,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3]。

目前,利用植物根际促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的研究比较活跃。

如从小麦根际分离的菌株绿针假单胞菌HG28-5,不仅对辣椒疫病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还能够促进辣椒生长[4];枯草芽孢杆菌IBFCBF-4对辣椒疫病的防效高达64.28%,辣椒疫霉菌拮抗细菌L14-3的生防潜力及其鉴定潘培培1,刘东平1,谢太震1,张忠良1,杜南山2,朴凤植2,申顺善1(1.新型农药创制与应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郑州450002;2.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郑州450002)摘要:为探讨L14-3菌株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潜力,采用皿内对峙试验和孢子萌发试验,测定其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活性,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其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 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其进行鉴定。

一种用于分离辣椒疫霉的培养基[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分离辣椒疫霉的培养基[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分离辣椒疫霉的培养基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刘西莉,毕扬,王茜,陈磊,卢晓红,胡健,李健强,刘鹏飞申请号:CN201210177842.5
申请日:20120531
公开号:CN102763661A
公开日:
2012110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用于分离辣椒疫霉的培养基。

该培养基是向PDA培养基中添加如下1)、2)、3)或4)所述杀菌剂得到的:1)、由苯醚甲环唑、多菌灵、五氯硝基苯、利福平和青霉素组成;2)、由苯醚甲环唑、多菌灵、五氯硝基苯、利福平和硫酸新霉素组成;3)、由苯醚甲环唑、咪酰胺、五氯硝基苯、利福平和硫酸新霉素组成;4)、由多菌灵、五氯硝基苯、利福平和青霉素组成。

实验证明,本发明的PDA选择性培养基具有可行性、准确性、实用快捷和成本低廉、制备简便的特点。

用本发明的PDA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辣椒疫霉,可解决辣椒疫霉等植物病原卵菌分离过程中各种非目标真菌和细菌污染严重的问题,且速度快,效率高,省时、省力。

申请人:中国农业大学
地址: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关畅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极端环境土壤中拮抗链霉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极端环境土壤中拮抗链霉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极端环境土壤中拮抗链霉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链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阳性丝状细菌,能产生酶、抗肿瘤制剂、免疫抑制剂、维生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尤其可以产生各种的抗生素,如放线菌素、红霉素、阿洛氨菌素及尼克霉素等。

当今,由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病原菌抗生素耐药性,迫切要求我们开发新的抗生素。

因而从极端环境或一些未开发过的环境中分离链霉菌,是获得新抗生素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链霉菌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研究以采自河西走廊中部荒漠、青藏高原的扎加藏布、格尔木、措那湖和乌丽等原生态区域中的土壤为样品,对其中的链霉菌进行了分离培养,运用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及分析,进行抗菌活性测定,并对分离的1株菌5-1-3进行固态发酵及产物与结构鉴定,取得如下结果。

1、从6个样点的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到了164链霉菌。

其中,运用传统链霉菌分离方法,从河西走廊荒漠芦苇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了113株链霉菌相似菌株,非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了30株。

表明河西走廊荒漠芦苇根际及非根际土壤样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链霉菌资源,涵盖了链霉菌属的白孢类群、烬灰类群、灰红紫类群、粉红孢类群、球孢类群、黄色类群、吸水类群、青色类群、淡紫灰类群等9个类群。

其中,根际土壤中的链霉菌以白孢类群、淡紫灰类群、黄色类群、灰红紫类群为主,而非根际土壤中的则以白孢类群和黄色类群为主。

采用E.coli BTH 101拮抗性菌株筛选方法,从青藏高原土壤中共分离到了21株E.coli BTH 101拮抗链霉菌相似菌株,以黄色类群、灰红紫类群和青色类群为主,并且大部分的菌株在后期能产生不同颜色的可溶性色素。

2、选择其中的52株链霉菌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PCR扩增及测序,测序结果经NCBI中的Blast 比对,其中50株序列与链霉菌相似性均在99~100%之间,表明其全部为链霉菌。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河西走廊荒漠芦苇根际及非根际土壤中存在着链霉菌,并以浅天蓝链霉菌(S.coerulescens)、变异链霉菌(S.variabilis)和天蓝褐链霉菌(S.coeruleofuscus)为优势菌群。

辣椒疫霉拮抗菌Y4-39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辣椒疫霉拮抗菌Y4-39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3411·收稿日期:2022-04-27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JJ4361);湖南省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2021NK1040)通讯作者:王运生(1979-),https:///0000-0001-5003-4434,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黑水虻规模化养殖、植病生防和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工作,E-mail :*******************第一作者:颜瑾(1982-),https:///0000-0002-9198-7263,主要从事农业功能微生物学研究工作,E-mail :***************辣椒疫霉拮抗菌Y4-39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颜瑾1,熊有明2,肖志鹏2,杨未2,邹修为1,鲁耀雄3,周升明4,张艳4,王运生1*(1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衡阳市烟草公司,湖南衡阳421011;3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4长沙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3)摘要:【目的】解析辣椒疫霉拮抗菌Y4-39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阐明其防病促生机制,为其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三代牛津纳米孔测序(ONT )和二代测序平台(BGISEQ )相结合的方法,对从黑水虻肠道分离获得的对辣椒疫霉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Y4-39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并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从全基因组水平挖掘菌株Y4-39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

【结果】菌株Y4-39全基因组大小为3891759bp ,GC 含量46.67%,编码3713个蛋白基因,27个rRNA 和86个tRNA 基因,不含质粒。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B.velezensis 系统发育进化树可分为5个亚群,亚群间的平均核苷酸一致率(ANI )大于97%,亚群内各菌株之间ANI 大于98%。

发现细菌拮抗性的方法

发现细菌拮抗性的方法

发现细菌拮抗性的方法细菌拮抗性是指某些细菌能够抑制或杀死其他细菌的能力。

这种拮抗性对于人类和农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和生物农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来发现细菌拮抗性。

一、筛选菌种首先,为了发现细菌拮抗性,我们需要收集各种细菌菌种。

这些菌种可以来自于自然环境、室内环境或者已知的拮抗性菌株。

合适的菌种应该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一定水平的拮抗性能力。

二、培养基的制备正确的培养基可以提供适合细菌生长和拮抗性表达的条件。

根据目标菌株的喜好和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成分和条件。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三、孔隙板法孔隙板法是一种常用的筛选细菌拮抗性的方法。

首先,在琼脂培养基上制备一层均匀的细菌悬浮液,然后在琼脂培养基中用孔隙板制作一些孔洞。

接下来,通过在孔洞中点入其他细菌悬浮液,观察是否发生拮抗作用。

如果其他细菌无法生长或受到抑制,说明产生了拮抗性。

四、交叉对比法交叉对比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筛选细菌拮抗性的方法。

将需测试的细菌与目标细菌分别点在琼脂培养基上,然后根据生长程度来判断是否存在拮抗作用。

如需进一步验证,可以将两种细菌分别培养后再进行交叉对比。

五、培养基悬液法培养基悬液法是一种常用的筛选细菌拮抗性的方法。

首先,取目标菌株进行培养,并在生长旺盛期取出培养基悬液。

待测菌株需与目标菌株悬液接触,观察是否发生拮抗作用。

通过不同浓度的目标菌株培养基悬液,还可以探究拮抗作用的有效浓度范围。

六、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用来发现细菌拮抗基因或相关的拮抗性表达物。

通过PCR、基因组测序和蛋白质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确定与拮抗性相关的基因或蛋白质。

这为深入研究细菌拮抗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七、动物实验验证为了验证通过上述方法筛选到的细菌拮抗性,可以进行动物实验。

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观察患病动物在接触拮抗性细菌后的变化。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可以确定细菌拮抗性的有效性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拮抗细菌产生的活性物质及拮抗机理研究进展

拮抗细菌产生的活性物质及拮抗机理研究进展

拮抗细菌产生的活性物质及拮抗机理研究进展于淑池a,徐亚茹b(a.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湖州 313000b.承德职业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 摘 要:本论文概括了拮抗微生物产生的两大类抗菌物质,对拮抗细菌产生拮抗作用的方式以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全面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拮抗细菌;抗菌物质;拮抗蛋白;抗生作用;溶菌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758(2006)01-0067-03 Abstract:In this essay,t wo kinds of antibacter ial mater ials that pro duce ant ago nistic micr obes a re summed up.T heir antibacter ial w ay and functio ning mechanism ar e analy zed.Key words:antag onistic micro be;bact erio lysis;antibact eria l mat eria l;ant ibacterial pr otein拮抗微生物在代谢活动中通过分泌抗菌物质直接对病原物产生抑制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众多拮抗微生物应用的物质基础。

作为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抗菌素,对于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和病害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1]。

1 拮抗细菌拮抗作用的物质基础拮抗微生物产生的抗菌物质主要有两类:一是小分子的抗生素;二是大分子的拮抗蛋白或细胞壁降解酶类。

(1)抗生素类芽孢杆菌抗生素是其表现抗菌作用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芽孢杆菌的抗生素有核糖体和非核糖体合成2类,非核糖体合成的抗生素包括脂肽抗生素(1ipo peptin)、多肽抗生素和次生代谢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

脂肽抗生素It ur in家族脂肽抗生素,一般对真菌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目前报道的有B.subtilis合成的It ur in A、C, Bacillo mycin L、D、F和M y co subtilin等[2]。

11种植物提取物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

11种植物提取物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

11种植物提取物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植物源杀菌剂具有选择性高、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等优点,从植物中寻找抑菌活性物质,是研发新型杀菌剂的热点之一。

目前,中国开发与应用的植物源杀菌剂主要有苦参碱、黄岑苷、小檗碱、丁子香酚、香芹酚、儿茶素、大蒜素、乙蒜素、大黄素甲醚等。

但前述产品多集中于对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对植物源杀细菌剂的研究大多侧重于食品污染菌的控制,且大多数还处于室内筛选阶段。

魏希颖等研究发现泡桐花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叶舟测定了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小枝提取液的抑菌活性,发现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

崔彦等的研究证明五倍子、丁香、地榆对黄瓜细菌角斑病菌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五倍子提取物的活體防效可达60%,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李玉玲发现竹焦油对甘蓝黑腐病菌、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茄青枯病菌等多种供试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

为了获得对植物细菌病害有广泛抑菌谱的植物源物质,本研究选取已报道过的具有广泛抑菌活性的11种植物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核桃黑斑病菌、白菜软腐病菌4种常见的病原细菌进行室内抑菌活性筛选,旨在为新型植物源杀细菌剂的开发研究提供线索。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供试菌种魔芋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pv. carotovora)、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rora)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提供;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juglandis)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提供。

1.1.2 供试植物源物质及试剂大黄提取物(其中大黄素含量为0.30%)、博落回提取物(其中血根碱含量为0.57%)、狼毒提取物(其中狼毒素含量为1.90%)、皂荚提取物(其中皂荚素含量为6.90%)、苦参提取物(其中苦参碱含量为2.15%)均由山西德威生化有限公司提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e td w t eme tt n ftaeo Ja d XM h w d df rn e re fpoo ls c n e tain rae i fr nai irt f n h o l L s o e iee td ge so rtpat o c nrt . o
Ke y wor An a o itc b ce i Ph tphho a cpsc ; c e nng ds tg nsi a t ra; yo t r a ii S r e i
辣 椒 疫 病 是 由辣 椒 疫 霉 < h t hh r as P yo toacpi p — c) i侵染 引起 的一种 毁灭 性 土传 病 害 , 不仅 能 够 引
础 。本 研究 从 1 1种 植 物 的根 、 、 中分 离 得 到 茎 叶
两个 对辣 椒疫霉 病 菌 具 有 明显 拮 抗 作用 的菌 株 ,
疫 霉 菌 丝 均 有 不 同程 度 的 原 生 质 体 浓 缩 现 象 。
关键词 : 抗细菌 ; 拮 辣椒疫霉病菌 ; 筛选
中 图分 类 号 : 7 . ¥ 6 1 4 文献 标 识 号 : A 文 章编 号 :0 1 44 ( 0 2 0 09 0 10 — 9 2 2 1 )9— 00— 3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 1 ,4 9 :0~9 0 24 ( )9 2
S a dn g c l rl c n e h n ogA r ut a S i cs i u e
辣椒疫 霉菌拮抗细菌的筛选
赵 影 , 刘永 亮, 高克祥 , 郭君 兴, 国强, 邦令 丛 何
(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 院,山东 泰安 2 11) 70 8
株 细菌 的发酵液 对辣 椒疫 霉病菌 的抑 制作用 进行
了初 步研 究 。
治, 但疫 霉菌 对使 用 过 的 内 吸杀 菌 剂极 易 产 生 抗
药性 , 药 剂 容 易 对 环 境 造 成 污 染与 方 法
1 1 供试 材料 .
农业 的可 持续 发 展 , 索新 的 防治 途径 是 控 制 辣 探 椒疫 病 亟待解 决 问题 。生物 防治是 环境 友好 的 防
s o a gum o main a d o s r e i ain o h tp t o a c p ii T e y a o y o t o a c p ii p r n i f r to n z o po e g r n to f P y o h h r a sc . h h ph f Ph tph h r a sc m

要: 从健康 的 1 种植 物体 内分离 到对辣椒疫霉 P y p toacpi 有强拮抗 作用 的两个 内生细菌菌 1 ht hhr as i o c
株, 分别命名 为 L 、 M 菌株 。拮抗试验表 明 , JX 这两株细菌对多种植 物病 原真 菌有较强 的抑制作 用。L J和 X M
发酵滤液对辣椒疫霉病菌游动孢子囊的形成 、 孢子萌 发均有较强 的抑制活性 。经 L 、 M发 酵液处理 的辣椒 JX
( oeeo l t r e i , h n ogA r u ua n e i ,T i 70 8 hn ) C lg l fPa o co S ad n gi l rl i nt aa 2 11 ,C i n P ttn ct U v y n a
Ab t a t T n o h t a t r t i s n me s L n s r c wo e d p yi b ce i sr n a d a Ja d XM t t n tg n s a an t h tp 一 c a a wi s o g a a o i h r n m g i s y o h P
为 了明确 这两株 细 菌 的生 防作 用 , 试 验 用这 两 本
起 叶片枯 萎 、 秆坏 死和果 实腐 烂等 局部症 状 , 茎 还 能造 成整 株萎 蔫死 亡 , 高 温 高 湿 的保 护 地 栽 培 在 条件 下发 病尤 为 严 重 … 。虽 然有 瑞 毒 霉 系 列 、 霜
脲氰 系列 等 高效 内 吸 化 学 杀 菌 剂 用 于疫 病 的 防
S r e n fAn a o itc Ba t ra S r i sa an tPh tph h r a ii c e ni g o t g n si ce i ta n g i s y o t o a c psc
Z HAO n ,L U Y n Yig I o g—l n ,GAO Ke—xa g ,GU u i g a in O J n—xn ,C ig ONG Gu o—qa g in ,HE Ba g—l g n i n
控辣 椒疫 病 的措施 , 且不 易使 病原 菌产生 抗药 性 , 也 不会 引起 环 境 污染 , 有 很 大 的 发展 潜 力 。 目 具 前, 已报 道用 于辣 椒疫病 的拮 抗细 菌 主要 有 : 芽孢
h r a sc weeioae rm lv n df rn e l y pa t. B t t i Ja d XM o l u p es ma y oa cp ii r sltdfo ee e i ee th at lns oh s an L n f h r c ud s p r s n pa tp t o e i u g. T efr nainftaeo Ja dXM h w dsrn nao it ciie eZ O ln ah g ncfn i h eme tt l t f n o ir L s o e t ga tg nsi a t t st t O — o c vi o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