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之整理与复习教案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在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学习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三量的含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理解并叙述速度和、相遇时间及路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走路,比如今天我们就从我们学校出发共同来试验二小上课。
我们走的是同一段路程,你们是坐车来的,用了20分钟就到了,老师是骑车来的,用了25分钟才到。
这里面有没有数学问题呢?师:在走路中涉及的数学问题,主要就是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三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速度#215;时间=路程)师:你能根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题吗?(板书算式)2、汇报作业:(小组)边表演边讲解二、新课:1、师:同学们遇到这么多情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两个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行走最后相遇的这种情况。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出题小明和小红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他们每天都约好早上7:30从家出发,4分钟后两人正好在学校门口相遇。
小明每分走50米,小红每分走60米,你知道小明家离小红家有多远吗?(1)学生说已知条件,师在黑板上画图。
50米4分钟相遇60米小明家学校小红家米师:(介绍学具:绿色纸条表示什么?小明的速度粉色纸条表示什么?小红的速度这条线段表示什么?路程)(1)先用学具演示,两人从同时出发到相遇的过程。
(2)通过演示,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3)说说每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吗?3、小组演示,讨论。
4、小组汇报:(边摆边说)(1)50#215;4+60#215;4=440(米)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9 相遇问题的复习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9 相遇问题的复习一、教学目标1. 巩固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能熟练运用相对速度、共同速度等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能根据相遇问题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对速度、共同速度。
2.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图解法、方程法。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回顾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导入: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图解法、方程法等。
3. 实例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提高解题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 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第一篇: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60米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2分···3分···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5×4+70×4方法二:(65+70)×4=260+280=135×4=540(米)=54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方法一:75×1+75×2+69×2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方法四:(75+69)×(2+1)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第二篇:《相遇问题》教案相遇问题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100页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建立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第七单元《相遇问题》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相同或不同时间从不同位置出发,在一定条件下相遇的一类问题。它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有两辆自行车,一辆从A地出发,另一辆从B地出发,它们相向而行,我们需要计算它们何时何地会相遇。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相遇问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个人或物体同时从一个地方出发,最终在某个点相遇的情况?”(比如,两个朋友从不同方向步行去公园,最终在公园门口相遇)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相遇问题的奥秘。
(2)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相遇问题时,学生需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逻辑推理,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突破方法: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数据分析能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数据,建立数学模型。
突破方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数据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和解释。
4.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解题思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算术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
2. 对相遇问题进行具体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如两列火车相向而行,在某一时刻相遇。
请问他们离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计算方法。
如两列火车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v1和v2,相遇的时间为t,相遇时的距离为d,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为vt=d。
根据这一关系式可以计算得到相遇的时间和距离。
2. 对相遇问题进行具体的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具体应用。
三、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讨论(10分钟)1. 收集学生解答的问题,并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2. 带领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更复杂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尝试解题。
2.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相遇问题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应用要点。
2. 强调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维技巧。
3. 鼓励学生运用相遇问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应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算术运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可以考虑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拓展相遇问题的应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学会画图表示相遇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比例等数学知识解决相遇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遇问题的基本解法。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相遇问题。
2. 教学难点:(1)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如何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相遇问题的相关案例和图片。
(2)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遇问题相关知识。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入相遇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相遇问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相遇问题的解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解法。
(2)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方程、比例解决相遇问题。
4. 课堂练习(1)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五、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1)本节课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法了吗?(2)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相遇问题吗?(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2. 学生反思:(1)我是否理解了相遇问题的解法?(2)我在解决实际相遇问题时遇到了哪些困难?(3)我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相遇问题解法的掌握程度。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相等关系,含用方程分析解答相遇时求其中一个速度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解下列方程(0、9+x)×3=3、60、32×5+5x=4、62、出示准备题(1)全体学生审题后列式解答(用两种方法解答)(2)解题后口述解题思路:(58+54)×1、5 (先算速度和,在求两地路程)58×1、5+54×1、5 (先分别算出两车相遇时行的路程,再求总路程)二、学习例6:1、审题:(1)与准备题比较不同在哪里?(2)如果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列方程解你会么?2、解答后反馈:(1)你是如何解答的?(58+x)×1、5=168(2)还能列出怎样的方程?58×1、5+1、5x=1681、5x=168-87(2)比较这两个方程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3、与这两种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是怎样的?4、师小结:用方程解这类应用题一般根据速度和×相遇的时间=两地的路程这个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
三、巩固学习1、独立练习:练1练第1、2两题。
全体学生解答后同坐两人互相说说解答的方法步骤。
2、出示试一试。
(1)弄清问题和要求要求。
(怎样解方便就怎样解(2)解答后讨论:与例6有比较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解答的?能否求速度和?(3)你能列出与这两个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吗?1、独立作业。
(1)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与例6比较有什么不同?解题方法呢?师指出:运动物体行驶的方向不同,行驶的结果也不同,一种是相遇,而另一种则是相离,但计算方法相同。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方程解什么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有有哪几种情况?列方程解这类应用题应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看、比较、分析,提高同学敏捷解答的力量。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预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式计算(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过去,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1、教学预备题(1)点击课件中预备题出示题目(2)同学理解题意。
(3)找出动身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时间间(4)点击热键和强调动身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同学思索会出什么状况。
利用课件连续演示会消失的三种状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预备题的表格,指导同学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同学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同学争论:动身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9)小结:动身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争论: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b、 4分钟后两人怎样?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4)同学试做。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探究并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
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分析问题以及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初中相遇问题教案
初中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知道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遇的问题。
2. 让学生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相遇问题的概念。
2. 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2. 不同情况下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相遇问题的实例和解题过程。
2. 准备一些实际的相遇问题,用于让学生解答和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一些实际的相遇场景,如两个人在街头相遇,两辆汽车在道路上相遇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什么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指什么情况下的问题?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解释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遇的问题。
2.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一些相遇问题的实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方法。
3. 教师总结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相遇条件、列方程求解等。
三、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四、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相遇问题的变体或拓展,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2. 教师强调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相遇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的相遇场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相遇条件,列方程求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初中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及解题步骤。
2. 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解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相遇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什么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地点相遇的问题。
2. 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1)确定相遇点:找出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的相遇点。
(2)列出方程:根据相遇问题的条件,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方程,得到未知量的值。
(4)检验答案:将求得的未知量代入原方程,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 出示例题:甲、乙两人从相距100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每分钟5米,乙的速度为每分钟8米,问他们多长时间后相遇?2. 讲解解题步骤:(1)确定相遇点:A、B两地之间的某一点。
(2)列出方程:5x + 8x = 100,其中x表示甲、乙相遇所需的时间(分钟)。
(3)解方程:13x = 100,x = 100 / 13。
(4)检验答案:将x = 100 / 13代入原方程,5 * 100 / 13 + 8 * 100 / 13 = 100,符合题意。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甲、乙两人从相距200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每分钟6米,乙的速度为每分钟7米,问他们多长时间后相遇?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提问:相遇问题还有哪些变体?如何解决?3. 举例说明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相遇问题解题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运用画图法和算术法解决相遇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练习题3.小组讨论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一幅小明和小红在公园相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哪里相遇?(二)新课讲解1.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2.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方法一:画图法a.画图表示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
b.观察图形,找出相遇点。
c.根据相遇点计算相遇时间或距离。
方法二:算术法a.确定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b.根据运动方向和速度计算相遇时间或距离。
3.举例讲解例1:小明和小红在公园相距100米,他们同时出发,小明向东走,速度为每分钟20米,小红向西走,速度为每分钟30米。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解:采用画图法,画出小明和小红的运动过程,找出相遇点。
根据图形,计算相遇时间为:100÷(20+30)=2分钟。
例2:甲车和乙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0公里。
两地相距240公里。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解:采用算术法,计算相遇时间为:240÷(60+40)=2小时。
(三)课堂练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进行讨论。
2.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
练习题:1.小华和小李在操场上相距200米,他们同时出发,小华向东走,速度为每分钟30米,小李向西走,速度为每分钟20米。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2.甲、乙两车从相距360公里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能够运用画图、公式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相遇问题的引入1. 教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入相遇问题,例如两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关键词“”、“相向而行”等。
第二章: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画图、列出方程等。
2. 教师讲解画图解题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表示两个人的行进路线和相遇点。
3. 教师讲解公式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列出方程。
第三章: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运用画图或公式的方法来解决。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相遇问题的拓展1. 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例如两个人相遇后继续前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变化和解决方法的创新。
第五章:相遇问题的总结与练习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完成一份相遇问题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选择,评估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1. 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境图片或视频。
2. 相遇问题的练习题和答案。
3. 画图工具,如纸张、彩笔等。
第六章: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教师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实例,如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境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何将相遇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在出行、运动等方面的应用。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场景。
2. 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
2. 学生掌握相遇问题中的逻辑推理过程。
教具准备:1. 白板、黑板、彩色粉笔。
2. 相关实际问题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步骤:1. 引入相遇问题(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10分钟)介绍相遇问题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何确定两个物体相遇的时间和地点。
3. 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15分钟)教授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建立等速运动的方程、绘制图像、通过代数方程求解等步骤。
4. 实例分析和练习(20分钟)通过给出一些实例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解决,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5. 拓展练习和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一些较难的相遇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和解答。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评价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掌握情况,提出下节课的学习要点。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中未解决的问题。
2. 自行寻找一些相关的相遇问题,并尝试解决。
3. 总结课堂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实际问题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看结果。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知道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遇的问题。
2. 培养学生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和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2.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公式法、图解法。
3. 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定义、特点及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利用图示、实例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本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2. 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相遇问题的概念,阐述相遇问题的特点。
3. 教授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公式法和图解法。
通过例题讲解两种方法的步骤和应用。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相遇问题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拓展延伸:介绍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相遇问题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相遇问题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公式法和图解法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相遇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遇问题实例及练习题。
3. 数学图形绘制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相遇问题定义及特点。
2. 第二课时:教授相遇问题解决方法。
3. 第三课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第四课时:拓展延伸,介绍实际应用。
5. 第五课时: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初中相遇系列问题总结教案
教案:初中相遇系列问题总结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3. 能够应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相遇问题的概念和特点;2. 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相遇问题的转化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相遇问题的案例和练习题;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学生分享自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二、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如两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的情况等;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相遇问题的特点和关键信息。
三、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10分钟)1. 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画图解题、列出方程等;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解题方法和技巧。
四、案例分析和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相遇问题的案例,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3. 教师给出多个相遇问题的练习题,学生独立解答;4. 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遇问题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2.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相遇问题的竞赛或者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特点,以及解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案例分析和练习环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相交流,进一步巩固和应用了所学知识。
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反馈,教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点评和指导。
相遇问题教案设计参考
相遇问题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知道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遇的问题。
2. 让学生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来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及特点2.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3. 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概念、特点及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相遇问题的实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引出相遇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相遇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式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总结规律。
5.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掌握程度。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相遇问题概念的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式的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3. 评价指标:a. 理解程度:学生能否准确阐述相遇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b. 运用能力:学生能否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式解决相遇问题。
c. 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能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正确解答。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材,以便自主学习和参考。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
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
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
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1、理解意义(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最新相遇问题之整理与复习教案
《整理与复习——解决问题》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张琴教学内容:西师版教材8册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情境中巩固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提炼的方法和策略。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积累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巩固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过程:一生活情境,导入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复习——相遇问题)师:在二单元我们的解决问题一共学习了3个类型,今天我们将针对相遇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我知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想不想在今天的学习中有所突破呢?生:想。
师:请孩子们试着回忆:相遇问题都包含着3个量,它们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数学关系呢?生: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板书)师:孩子们真棒,现在我们就跟随这3个量以及它们的数量关系走进我们的复习之旅。
课件展示:(一组乐山大佛的照片)师:乐山大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景点,在去年假期,张老师一家与成都一个朋友相约到大佛游玩。
计划行程时,遇到这样一道题,想请孩子们帮忙解决。
二、初级尝试整理(课件)张老师一家从宜宾出发,每小时行69千米。
朋友一家同时从成都出发,每小时行112千米。
两车行驶2小时后在乐山相遇。
宜乐成高速公路长多少千米?师: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以前有:1读2找3思4写5验,今天老师想让孩子们再添一个步骤6分享(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以这个步骤独立在题单上试着解答此题,并与同桌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师巡视。
抽生汇报,说想法。
生:(69+112)×2=181×2=362 (千米)实时激励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证明了你的优秀。
师:通过此题我们了解到:求总路程得已知速度和、相遇时间,那如果要求相遇时间又得知道些什么呢?(生:总路程、速度和)现在我们利用刚才此题的数学信息你能把这道题改编成求相遇时间的题吗?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与复习——解决问题》
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张琴
教学内容:西师版教材8册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情境中巩固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提炼的方
法和策略。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
程和结果,积累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巩固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复习——相遇问题)
师:在二单元我们的解决问题一共学习了3个类型,今天我们将针对相遇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我知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想不想在今天的学习中有所突破呢?
生:想。
师:请孩子们试着回忆:相遇问题都包含着3个量,它们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数学关系呢?
生: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板书)
师:孩子们真棒,现在我们就跟随这3个量以及它们的数量关系走进我们的复习之旅。
课件展示:(一组乐山大佛的照片)
师:乐山大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景点,在去年假期,张老师一家与成都一个朋友相约到大佛游玩。
计划行程时,遇到这样一道题,想请孩子们帮忙解决。
二、初级尝试整理
(课件)
张老师一家从宜宾出发,每小时行69千米。
朋友一家同时从成都出发,每小时行112千米。
两车行驶2小时后在乐山相遇。
宜乐成高速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以前有:1读2找3思4写5验,今天老师想让孩子们再添一个步骤6分享(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以这个步骤独立在题单上试着解答此题,并与同桌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师巡视。
抽生汇报,说想法。
生:(69+112)×2=181×2=362 (千米)
实时激励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证明了你的优秀。
师:通过此题我们了解到:求总路程得已知速度和、相遇时间,那如果要求相遇时间又得知道些什么呢?(生:总路程、速度和)现在我们利用刚才此题的数学信息你能把这道题改编成求相遇时间的题吗?
生:能。
师:行,那我们来试试改编。
步骤: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把改编
好的题讲给同桌听就行,不用写下来),最后全班交流。
生独立思考、交流后,师抽生汇报。
(展示课件)
宜乐成高速公路的距离长362千米,张老师一家从宜宾出发,每小时行69千米。
朋友一家同时从成都出发,每小时行112千米。
两车行驶几小时后相遇?
师:看看屏幕上的题,和你的想法一样吗?(一样)我们试着把它解决出来。
注意要求:列式解答并与同桌分享想法。
生独立解答,师巡视后抽生分析汇报,说解题想法。
(把完成的作业用展示台展示出来)
362÷(69+112)=362÷181=2 (小时)——计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提示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解决。
师:孩子们刚才表现非常棒,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那如果我们要把此题改编成求速度和的题能行吗?(能)你们又能解决吗?(能)那我们来说说求速度和需要的信息(生叙述)
师:回头看看刚才两题,(课件倒回去)这些题都是我们行程类相遇问题中的基本题型。
而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就是我们要解决相遇问题所必须知道的量。
利用速度和×相遇时间= 总路程这样一个基本数量关系,千变万化的相遇问题我们也能迎刃而解。
三、一级尝试整理
师:现在孩子们有没有信心试着解决几道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生:有。
师:请看题单。
读一读要求。
(课件)要求:1、默读题后独立列式不解答。
2、试着说说你的想法。
1、宜乐成高速公路的距离长362千米,张老师一家从宜宾出发,朋友一家同时从成都出发,两车行驶2小时后在乐山相遇。
张老师车每小时行69千米。
朋友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宜乐成高速公路的距离长362千米。
朋友车从成都出发,每小时行100千米。
朋友车先行24千米后张老师车从宜宾出发,每小时行69千米。
两车再过几小时相遇?
3、游完乐山大佛,张老师一家和朋友在乐山分手,张老师车以每时69千米的速度开往宜宾,朋友车以每时112千米的速度开往成都。
经过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对于有困难的孩子,老师可以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
每一题都分别抽生汇报,说想法,引争论。
作业展示(关注中差生,注意反馈信息,利用错题展示帮助分析)
1、362÷2-69
2、(362-24)÷(100+69)
3、(70+80)×12
(汇报时请学生说想法,老师带着孩子们画线段图分析,用手势分析等手段帮助理清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这3个量在之几道题中的隐藏障碍)师:通过刚才的尝试,同学们解决了这3道题。
现在我们回头整理一下,
从1题中我们了解到求一个运动体的速度,得先利用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从2题中了解到两物体的出发时间不同而要求相遇时间得先减去先行物体所走的路程部分,剩下路程才是共同行驶的总路程。
从3题中了解到背向而行求相距路程的解决方法与相向而行求总路程的解决方法一样。
师:通过刚才的试一试,我们挑战了有障碍条件的相遇问题,孩子们有没有兴趣继续挑战下去?
生:想。
四、高级尝试整理
师:请看屏幕,读一读要求。
(独立思考后与同桌讨论解决方法)
课件展示:
议一议,两位老师的出发地相距多少米?
张老师和郑老师同时从对面走来,郑老师每分钟走52米,张老师每分钟走48米。
一级挑战:如果他们走了10分钟,还相距50米,那么。
高级挑战:如果他们走了10分钟交错而过,又相距50米,那么。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后抽生汇报。
(板书)
1、(52+48)×10+50
2、(52+48)×10-50
学生汇报时,老师继续强调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这几个量的具体指向。
五、回顾总结,拓展思维
师:40分钟的时间真是短暂,这节课我们已经接近尾声。
现在我们来回顾这节课,孩子们觉得自己收获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晒晒自己的收获。
完成题单最后的“通过整理知道:”
生:通过这节课的整理,我们学会了怎样解决相遇问题。
生:相遇问题条件不管怎么变化,它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不会变的。
生:我知道了以后解觉相遇问题可以通过刚才这些数学模型来解答。
师:是的,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整理和复习得到了一系列解决相遇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也知道在生活中不同条件的相遇问题还有很多,但不管怎样变化,孩子们牢牢记住数量之间的关系不变,只要经过分析就一定能解决。
六、学以致用,当堂检验
师:知识的检验得用实践来证明,请孩子们回家后像老师一样整理出一份工程问题的复习学案出来好吗?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相遇问题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69+112)×2 线段图:解题6步骤:
=181×2
=362 (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