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2)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反应;(3)能够分析金属材料的组成和性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2)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3)学会使用相关仪器和设备进行金属材料的制备和检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3)培养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金属的物理性质:(1)金属的颜色、状态、密度等;(2)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 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酸、盐等物质的反应;(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应用。
3. 金属材料的制备和性能:(1)金属的冶炼方法;(2)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3)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3)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反应原理;(2)金属材料的性能分析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应用;(2)实验法:观察金属的物理性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3)讨论法:分析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属材料的图片、视频等;(2)实验器材:进行金属材料的制备和检测;(3)网络资源:查询金属材料的相关信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金属的概念;(2)提问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激发学生兴趣,引入金属材料的学习。
2. 讲解金属的物理性质:(1)介绍金属的颜色、状态、密度等;(2)讲解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3)举例说明金属的物理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1)分组讨论金属与氧气、酸、盐等物质的反应;(2)实验演示金属的化学性质;(3)引导学生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课题1金属材料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4.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金属材料的性质、冶炼方法和应用。
2.强调金属材料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以及金属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2.讲解金属的冶炼方法,如电解法、热还原法、热分解法等,并介绍各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讨论金属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金属材料(如铜片、铁丝、铝箔等)和实验器材。
2.让学生观察和实验这些金属材料,探究它们的性质,如导电性、延展性等。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金属材料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金属材料展示,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3.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金属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关于金属材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每个小组提供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互相交流和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学会使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和加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金属的性质;(2)学会运用金属材料进行实际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材料、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金属的定义与特点(1)介绍金属的定义;(2)讲解金属的特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 金属的分类(1)介绍金属的分类及常见金属;(2)分析不同金属的性质及应用。
3. 金属的物理性质(1)密度、熔点、沸点等;(2)实验演示金属的物理性质。
4. 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酸、盐等物质的反应;(2)实验演示金属的化学性质。
5. 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制作(1)介绍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铸造、锻造、焊接等;(2)实际操作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制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金属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2)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制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金属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2)实验法:观察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实践法:动手制作金属材料。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属的图片、视频等;(2)实验器材:进行金属性质的实验;(3)制作工具:进行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制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金属?金属有哪些特点?(2)讲解金属的定义及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介绍金属的分类及常见金属;(2)讲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等;(3)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酸、盐等物质的反应。
3. 实验演示:(1)演示金属的物理性质实验;(2)演示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
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
2.了解常见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不同,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了解物质的用途虽然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但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认识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认识到合金的性能优于纯金属的性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用途,物质用途体现其性质”的思想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3.教学用具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黄铜片、铜片、铝合金片、铝片4.标签教学过程第二篇: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3.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幻灯片;集气瓶、导管、烧杯、水槽、止水夹4.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过渡]: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二百多年前,重温拉瓦锡的实验。
让我们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应用和加工方法;(2)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物理性能等基本知识;(3)使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撰写和实验数据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金属材料领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加工方法;2.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物理性能;3. 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金属材料的定义、分类和性质;(2)提出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加工方法;(2)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物理性能;(3)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实验教学(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实验;(2)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测试实验;(3)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实验。
4. 课堂讨论(1)讨论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2)分析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3)探讨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3)提出改进措施,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实验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4. 课堂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观点表达、问题分析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金属材料》2. 教学课件3. 实验设备4. 网络资源六、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方案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质、应用和加工方法。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3.教学内容:
(1)金属材料的分类:纯金属和合金,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2)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记忆和应用。
(4)金属腐蚀与防护: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常见防护方法。
(5)金属密度测定: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腐蚀与防护等问题展开探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教学内容:
(1)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学生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大类,以及常见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2.学会描述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并了解这些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运用该表预测金属与酸、盐溶液等化学反应的活性。
(2)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建设中应用的小短文,字数在300-400字之间。
2.实践作业:
(1)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一项关于金属密度测定的实验,要求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分析结果,形成实验报告。
(2)调查周围环境中金属材料的运用,了解金属材料的优缺点,并尝试分析其腐蚀与防护措施。
1.对于金属材料的分类和性质,我将采用实物展示、图表归纳和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清晰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比不同金属的性质,让学生认识到金属材料多样化的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通用9篇)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通用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金属材料”是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结束后的一个重要延伸,要求学生明确合金的概念以及合金的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主要组成、性能和用途,学会正确选择金属材料。
教材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铁合金、铝合金和新型合金为载体,意在把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的互相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设计了课前调研、课中展示和课后拓展三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确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这一系列的体验性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感受,不仅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另一重要理念。
教育家皮亚杰曾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
”这种以学生展示为主导的课堂,既丰富了高中化学课堂,又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整理的调研活动,诊断学生对金属认识结构化水平及科学探究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2.通过课中的展示活动,诊断并发展学生自我展示和公众演讲能力。
3.通过课后的小论文活动,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金属材料教案
金属材料教案第一篇:金属材料教案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通性和差异)。
2、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合金的优良性能。
教学难点:1、如何合理选用金属材料。
2、合金与纯金属性能的差异。
教学过程:一、金属的物理性质1、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图片,从而导出课题。
2、通过多媒体展示的金属材料的用途找出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
第二篇:金属教案第1节课(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金属工艺学的概念;2.了解主要的工艺方法;3.知道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2.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3.发展现状和趋势;4.本课程的特点;5.学习方法;6.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 1.主要的工艺方法; 2.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原则、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讲授本绪论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2.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103.发展现状和趋势;4.本课程的特点;5.学习方法;6.重要性。
六、布置思考题1.试述金属成形的主要方法。
第2节课(第一章工程材料基础知识§1 材料的力学性能)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强度和塑性指标的符号、单位及意义;2.掌握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的测定原理、方法、符号及应用。
3.了解拉伸试验方法和拉伸曲线图;4..了解多冲击韧性和疲劳强度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纲要 1.强度指标; 2.塑性指标; 3.硬度; 4.冲击韧性; 5.疲劳强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金属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和疲劳强度的概念难点:疲劳强度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1.强度指标;15 2.塑性指标;10 3.硬度;10 4.冲击韧性;5 5.疲劳强度。
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目标】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4、通过查阅合金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5、通过实验探究,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1、引导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在交流学习中认识常见的合金并了解其广泛的用途。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指导调察,收集资料整理归纳;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仪器、药品及其它】1、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金属材料。
2、学生查阅有关金属材料发展前景资料。
3、酒精灯、火柴、干电池、导线、小灯泡、砂纸、铜丝、铁丝、铝丝、铁架台、黄铜、铜、焊锡、锡、铁片、铅、铝片、铝合金。
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拓展第一课时【创设情境】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请学生列举身边的金属材料。
活动探究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一《金属材料》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一《金属材料》一、教材分析《金属材料》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课时分配1课时。
教材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是在展示了人类对金属材料发现与使用,教材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和图片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采用列表方式,给出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如何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局部主要介绍人类对金属材料的研究成果--合金。
包括:什么是合金、常见的合金及性能、用途等。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认识金属材料以及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以及社会开展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材把重点放在讨论及对物质性质与用途关系的了解上,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7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化学技能和学习能力。
九年级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一些金属制品,对金属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在对他们好奇心和思维活泼、探究欲强等心理特征上加以引导,学生们会顺利完本钱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在生产、生活、社会开展中的重要作用,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决定用途的,但并非唯一因素。
2、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认识参加其他元素可以改进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3、媒体资源运用多媒体。
教学设计金属材料
4、用来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总结】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分组探究,形成共识,感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与非金属的差异。
2、电炉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钨的哪些性质?
【过渡】金属不仅具有以上共性还有各自的特性。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P3 表8-1)
【学生分析比较汇报】
【介绍】金属之最(课本P4)
【讨论】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⑶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⑷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学会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本节课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由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应该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二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参与面广、参与程度深。三是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于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四是多次、适时应用STS渗透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和乐趣。
金属资源3、冶炼材性能
合金
4、有关含杂质料用途
的计算问题
金属的锈蚀的条件
五.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教学过程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
2.掌握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2.教学难点: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有哪些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2)学生回答:自行车、手机、电脑、汽车等。
2.金属材料的分类(1)展示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铁、铜、铝、不锈钢等。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金属材料的颜色、光泽、硬度等特征。
(3)根据特征,将金属材料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
3.金属材料的性质(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属材料的性质吗?(2)学生回答: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3)讲解金属材料的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等,并举例说明。
4.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1)讲解金属材料的结构,如金属原子排列、晶格结构等。
(2)引导学生分析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3)举例说明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如铜的导电性优于铁,是因为铜的原子排列更紧密。
5.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应用(1)讲解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如铸造、锻造、焊接等。
(2)展示金属材料的加工实例,如汽车零部件、建筑构件等。
(3)引导学生分析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应用,如汽车零部件的加工与汽车性能的关系。
6.实验观察(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
(2)记录实验结果,分析金属材料的性质。
(2)拓展金属材料的其他应用,如新型金属材料、环保金属材料等。
(3)布置作业:收集有关金属材料的资料,了解金属材料的最新发展。
四、课后作业1.熟悉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
2.分析一种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3.收集有关金属材料的资料,了解金属材料的最新发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以及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课题1金属材料精品教案
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案例(1)一、教学设计思路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开展学习,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得出金属的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和各自的特性,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常见金属与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增强学生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围绕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教会学会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方法,使他们能对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教案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能力培养: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美育渗透: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仪器、药品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教学方法。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第八单元课题1,本课题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常见的重要物理性质,同时提供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学生的下一步讨论形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相对应”的化学观念提供了依据,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以厨师在炒菜加入调料的目的来比喻制得的合金具有某些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容易接受。
随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金与纯金属的性质差异,并结合查阅资料、数据分析进行讨论归纳得出“合金性能优异”的结论。
最后教材以列表概括了合金的广泛用途,文字介绍了新型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体现了21世纪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同时又再次感受到了金属材料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本课题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熟悉,对金属、金属材料的认识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此前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对获得的事实证据或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能利用网络查阅信息资料,故本课题的学习难度不大。
2、教学思路与设计本节课内容比较零散,在认知领域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
由于教材自身的特点编写以叙述性为主,在教学中若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空洞枯燥的印象,使学生一节课下来感到索然无味。
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如:利用小故事引入课题;展示古代及现代金属材料制品的精美图片、实物,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
如:调查身边的金属制品;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逐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化学观念,并学会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能综合多方面因素,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合金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性质差异。
课题1金属材料的教案
课题1金属材料的教案教案标题:课题1 金属材料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2. 掌握金属材料的常见应用领域和相关工艺。
3. 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预计2课时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金属材料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例如建筑、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
2. 提出问题:你知道金属材料是如何制造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知识讲解:3. 通过多媒体或图示,向学生介绍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
4. 分类讲解:介绍常见的金属材料分类,如有色金属(铜、铝、黄金等)和黑色金属(铁、钢等)。
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金属材料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例如,为什么建筑中常使用钢材而不是铝材?实践活动:6.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金属材料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收集该金属材料的相关信息,包括特性、应用领域和相关工艺等。
7.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择的金属材料,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8. 班级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金属材料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可能的创新应用领域。
总结与评价:9. 总结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分类,并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
10.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提供反馈和建议。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 图示或实物展示不同金属材料- 学生小组研究所需的参考资料教学扩展:-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性,如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 组织参观工厂或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金属材料的生产和应用过程。
注意事项:- 确保教学资源的准备和使用顺畅。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分享观点。
-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探索金属材料的新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八单元 课题1金属材料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了解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3.掌握常见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原理。
2.掌握金属的腐蚀和保护方法。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实例引入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
2.归纳法:总结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3.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简单实验,观察金属的化学反应。
4.讲解法:结合课件和黑板,深入浅出地讲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材。
2.实验器材:小锅、烧杯、火柴、铜板、铝材等。
3.多媒体设备:课件、投影仪等。
1. 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锅、钥匙、铅笔芯等都是金属制成的。
2. 金属的性质和特点(15分钟)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如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质与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之间的联系。
3. 金属的分类和应用(25分钟)根据金属材料的特性,介绍常见金属的分类和应用。
例如,铜可以用来制作电线、水管等;铁可以用来制作汽车、建筑物等。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金属材料的用途。
4. 实验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一:观察铜板的腐蚀现象(在铜板上滴上少量醋酸,观察变化)。
实验二:观察不同金属的导电性能(用火柴点燃后,使不同金属材料接触火焰,观察火焰变化)。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金属的某些性质和现象,加深对金属材料的认识。
5. 总结(10分钟)用黑板或投影仪总结金属的性质和特点,重点强调金属的导热性、导电性以及容易腐蚀的性质。
巩固学生对金属材料的理解。
6. 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检查学生对金属材料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理论上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质,又能通过实验来亲自感受金属的确切特点。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学会金属的鉴别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金属材料;(2)学会使用仪器和工具进行金属材料的检测;(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金属资源,节约使用的意识;(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特点(1)金属单质;(2)合金;(3)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2. 金属的物理性质(1)金属的密度、熔点、沸点;(2)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 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水的反应;(2)金属与酸、盐的反应;(3)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金属的鉴别和应用。
难点:1. 金属的化学性质;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金属的性质;(2)运用实验法验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金属材料的性质;(2)实验器材和仪器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属材料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金属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特点: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3. 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金属的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总结实验结果。
4. 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金属与氧气、水、酸、盐等物质的反应,总结实验结果。
5. 金属的鉴别和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学会金属的鉴别方法,了解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课题 1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重点探究导电、导热性等)。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合金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2、通过调查考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教案重点】
1、引导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在交流学习中认识常见的合金并了解其广泛的用途。
【教案方法】
引导实验探究;指导调查考察,收集资料整理归纳;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仪器、药品及其它】
1、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金属材料。
2、学生查阅有关金属材料发展前景资料。
3、酒精灯、火柴、干电池、导线、小灯泡、砂纸、铜丝、铁丝、铝丝、铁架台、黄铜、铜、焊锡、锡、铁片、铅、铝片、铝合金。
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中学姚拥华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执教: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中学姚拥华点评
上面两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辩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由学生熟悉的“神舟”5号飞船上天事件,自然过渡到探究合金的相关知识,进而迁移到设计火箭外壳材料的物理指标。
这样创设的教学环节既生动真实又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要求。
两节课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由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应该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二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参与面广、参与程度深;三是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于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四是多次、适时应用STS 渗透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和乐趣。
点评: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王宜平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magazine/xbk/2002/05_02.htm
/hx/grc.htm
/newsv2/2000-12-19/4/43688.html
你想知道璀璨的秦文化吗?请看:
秦铜之冠──秦陵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1980年局部试掘铜车马坑时,在一木椁内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经修复后恢复原状。
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
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
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
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
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秦代的金属加工技术辉煌的成就在秦陵铜车马的制造上集中体现出来。
秦陵铜车马共有三千多个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将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特别是一、二号车的伞盖,其厚度仅0.1~0.4厘米,而面积分别为1.12和2.3平方米,整体用浑铸法一次铸出,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呈穹窿形的铜件也非易事。
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使。
秦陵铜车马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
可访问:/tcm/tcm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