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构造地貌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6f67c6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9.png)
5.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青藏高原等典型构造地貌,让学生对构造地貌的壮丽景象产生直观感受。随后,提出问题:“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地壳运动?”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
(1)讲解地壳运动、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
(2)运用地质图、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内外力作用。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构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当地的地貌现象。
(2)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构造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过程: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4.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评价、提问,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500字
1.创设情境:给出几幅地质图、地形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图中的构造地貌形成原因。
2.学生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求:以书面形式提交,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问题分析、解题过程、心得体会等。
4. �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构造地貌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和进展,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科普文章。
要求:文章字数不少于1000字,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能够体现我国在构造地貌研究方面的成就。
旅游景观赏析-第三章-地质地貌景观
![旅游景观赏析-第三章-地质地貌景观](https://img.taocdn.com/s3/m/9e7cb3b8f12d2af90342e63c.png)
泰山
九华山
黄山
❖ 花岗岩地貌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有强 烈的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多奇峰、深壑、 怪石,球状风化作用突出,可形成“石 蛋”(最典型的为“风动石”);或者形成 为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形态。
❖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
4亿年前,武陵源地处滨海,流水搬来大量的松散 碎屑物质,混合海洋生物遗骸,凝结成500米厚的石英 砂岩。7000万年前,地球最后一次“燕山造山”运动, 厚厚的砂岩层露出海面,隆起平坦的台地。石英砂岩 质地坚硬,不易风化,但在地质运动中产生垂直方向 的裂纹,岩层撕裂。 坚硬的石英砂岩不像其他岩层那样被“磨平棱角”、 “磨出曲线”。7000万年过去,残留的峰体便形成了 千峰林立的奇景。
瑞云峰——是一块 太湖石,现坐落在
江苏省苏州市第十
中学校园内。此石
形若半月,多孔,
玲珑多姿,峰高 5.12米,宽3.25米, 厚1.3米,涡洞相 套,褶皱相叠,剔
透玲珑,被誉为妍
巧甲于江南。为宋
徽宗“花石纲”遗 物。
上水石:是盆景艺术不可缺少的部分, 作为观赏植物的依托和背景
(2)峡谷地貌景观 峡谷是指狭而深的河谷,是 最富有审美旅游价值的地貌形态之一。
外营力作用也称外力作用,主要由来自地球外部的 太阳能所引起。它使地壳表面各种物质成分不断破 碎、分解、迁移、沉积,使地壳表面削高填低趋于 夷平。具体表现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二、我国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1、构造地貌景观
(1)花岗岩与流纹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原本形成于地下深处,
水文地质第三章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水文地质第三章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e9385edda38376bae1fae11.png)
四、工程地质评价
(1) 不整合面,是下伏古地貌的剥蚀面, 它一则常有比较大的起伏,同时常有风化层或 底砾存在,层问结合差,地下水发育;
(2) 当不整合面与斜坡倾向一致时,如开 挖路基,经常会成为斜坡滑移的边界条件,对 工程建筑不利。
实验五 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
地质图: 反映一定范围内地质构造的平面图件。 地质图内容: 图名、图例、比例尺、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岩层接 触关系、地形特征等。 读图步骤: (1)比例尺及图例 (2)地形特征 (3)地层特征 (4)地质构造 (5)地质发展史
断层的伴生构造现象:
岩层牵引弯曲 断层角砾、糜棱岩、断层泥 断层擦痕 地下水的出露特点
§3.4 不整合
一、不整合的概念
形成年代不相连续的两套岩层重叠在一起 的现象,这种构造形迹,称为不整合。不整合 不同于褶皱和断层,它是一种主要由地壳的升 降运动产生的构造形态。
二、整合与不整合
原因:在地壳上升的隆起区域发生剥蚀, 在地壳下降的凹陷区域产生沉积。 1.整合接触: 沉积区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沉积区连续不 断地进行着堆积,这样,堆积物的沉积次序是 衔接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在形成的年代上 也是顺次连续的,岩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 称为整合接触。
调查裂隙时,应先在工点选择一具有代表 性的基岩露头,对一定面积内的裂隙,按表31所列内容进行测量,同时要注意研究裂隙的 成因和填充情况。测量裂隙产状的方法和测量 岩层产状的方法相同。
裂隙野外测量记录表
编号
走向 1 340°
表3-1
宽度 条数 填充 情况
裂隙面 夹泥
裂隙产状
倾向 160° 倾角 18°
5.断层的野外识别
识别依据: (1)改变原有地层的分布规律, (2)断层面及其相关部分形成各种伴生构造, (3)并形成与断层构造有关的地貌现象。 识别方法: 地貌特征: 断层崖 断层三角面地形; 沟谷或峡谷地形。 山脊错断、错开, 河谷跌水瀑布, 河谷方向发生突然转折等。
高三地理地形构造知识点
![高三地理地形构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4ff5c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6.png)
高三地理地形构造知识点地形构造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上各种地貌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地形构造是一个重点难点,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地形构造知识点。
一、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地球的外部由若干个运动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通过构造活动导致地壳的变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火山、地山脉的分布,对地球上各个地区的地质变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地震构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之一。
地震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断层运动和岩石应力积累等。
地震构造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重要手段。
三、火山构造火山是地球表面岩浆活动通道的一个口岸,它是地球表面火山岩喷发形成的洞口。
火山构造是指火山活动造成的地形地貌特征,研究火山构造可以揭示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的特点和火山岩的形成过程。
四、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岩石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包括构造断裂、褶皱和隆起等地质现象。
地质构造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和构造运动的规律,对于勘探矿产资源,了解地下水的沉积和寻找油气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风蚀构造风蚀构造是指风力作用下产生的地貌形态,主要包括风蚀洞、风蚀壁、风蚀石等。
风蚀构造研究表明,风是地表形成和改变地貌的重要力量,它对风沙的运动和风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冰川构造冰川构造是指冰川形成和变迁过程中的地貌特征,包括冰川谷、冰川疙瘩、冰碛等。
冰川构造研究揭示了冰川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川退缩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海洋构造海洋构造是指海洋中的各种地貌形态,主要包括海岸线、海底地形、海底火山等。
海洋构造研究对于了解海洋的地质特征、地球板块运动和地政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以上地形构造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貌的形成机制。
这些知识点在高三地理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各种地质构造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_secret
![第三章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_secret](https://img.taocdn.com/s3/m/3df4ead20975f46527d3e1a5.png)
第三章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第一节坝址地质概况本次可研勘察,在九节滩固家河渡口以上1km河段内进行了反复比选,最终选择了上下两个坝址进行坝址比较。
上下两个坝址相距231m,处于同一构造,同一地貌及地层单元中,工程地质条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地形地貌巴河总体流向为,坝址区流向为N8°E。
坝址处河道顺道,常年水面宽度约300m,河谷开阔。
河流两岸基本对称,右岸稍缓,坡角约18°,左岸稍陡,坡角约23°。
两岸斜坡台地上分布有大量的第四系崩坡积物。
河底高程251.2~252.1m,上坝址上游180m 处靠右有一深潭,河底高程241.9m。
在地貌上坝址区属典型的河岸斜坡堆积地貌单元,包括阶地、冲沟及斜坡堆积等地貌形态。
1、阶地:在坝址区阶地不发育,无Ⅰ级阶地,仅在上坝址坝轴线右岸290m高程处附近残留Ⅱ级阶地,残留面积约50m2。
阶面高程290~295m,高出河水面38~43m。
阶地残留物为粉质粘土夹砂卵石层,厚度2~3m,结构紧密。
2、冲沟:在下坝址下游80m处左岸发育一冲沟,即固家河沟,沟长约2km,集雨面积约2.0km2,比降约2.3%。
该冲沟沟口两岸基岩裸露,为侏罗系上沙溪庙组厚层砂岩。
沟口段宽15~20m,沟内长年有水流过。
3、斜坡堆积地貌:坝址处两岸山顶高程300~330m,高出河底50~80m。
斜坡地貌形态严格受岩性控制,砂岩出露地带大多形成陡崖,泥岩出露地带则形成缓坡台地。
在缓坡台地上分布有崩坡积、残坡积物,岩性为块碎石土、粉质粘土、粉土等,厚度0~5m。
二、地层岩性坝区地层主要包括覆盖层和基岩两大部分,覆盖层以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和冲洪积为主,基岩为侏罗系上沙溪庙组砂泥岩互层。
1、第四系(Q4)第四系全新统在坝区广为分布,以残坡积和冲洪积为主。
残坡积主要分布在两岸缓坡台地上,岩性以块碎石土、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厚度0~5m。
冲洪积主要分布在河床及岸边,在九节滩坝区冲洪积特未集中大片产出、分布零星,厚度0~2.1m。
工程地质(课件)第三章地质构造全篇
![工程地质(课件)第三章地质构造全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48894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c.png)
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决定地表的基本形态和内部 构造——地表形态的塑造者
外力地质作用破坏和重塑地表形态——地表 形态的雕刻者 地壳上升时,遭受剥蚀。 地壳下降时,接受沉积。
20/63
第二节 地质年代
• 绝对年龄: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周期测定。适用
于岩浆岩、变质岩地区。钾-氩、铀-铅和碳-14。
走向(strike):岩层面和 任一假想水平面交线的延 伸方向。
倾向(dip):岩层的倾斜 方向。与走向线垂直。只 有一个。
倾角(dip angle):岩层层 面与水平面的最大锐角。
35/63
产状三要素(elements of attitude)
表示方法 : 岩层产状一般用方位角表
示,通常格式是: 走向南西200°,倾角南东
15/63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16/63
潮湿气候区:河流、湖泊、地下水发育,风化 彻底。如东南沿海。
干旱气候区:暴雨,风力强,咸水湖。 如西北高原。
冰冻气候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生物稀少, 冰川盘踞。如两极和高山地区。
17/63
中国地势分布示意图
18/63
大陆以剥蚀为主,海洋以沉积为主。 山区以剥蚀为主,平原以沉积为主。
地震作用(earthquake)
地内机械能突 然释放,以弹性 波的形式传播到 地表引起猛烈冲 击。
汶川地震
7/63
岩浆作用(magmatism)
岩浆形成、运动、 演化、冷凝。
8/63
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在高温、高压并有化学物质参与下,岩石发 生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生成新的岩石。
25/63
2. 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关系
地貌学第三章
![地貌学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471de53687c24028915fc3a1.png)
(1)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 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
水平运动:巨大的褶皱山系,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2)岩浆活动 火山构造地貌:火山锥、火山口
地壳运动
海沟 世界最长的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
岩浆活动
火山锥 火山口
外营力作用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 动所起的作用,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 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 外力作用非常活跃,它使原地貌形体组成物质发生位移运动,而且易被人们 直接观察到。
广东韶华丹霞山
张掖丹霞
石灰岩
西北地区石灰岩
广东乐昌市石灰岩地貌
花岗岩
新疆花岗岩地貌
代表花岗岩地貌的神奇天下第一石 封开大斑石(广东)
湿热气候地貌带
干旱地区地貌
湿热地区地貌
②松散堆积物
松散堆积物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堆积物的物理成分、化学性质和层 理结构等特点。 如黄土以粉砂为主,并含有一定数量的粘土和钙质,垂直节理发育,干燥 时陡壁可直立不坠,但在雨季易受坡面流水和沟谷流水的侵蚀切割。
断块山
顺构造地形
北京十渡风景区内的背斜山
正向构造(背斜、
穹隆、地垒)与高地相 一致;
负向构造(向斜、
构造盆地、地堑)与低 地相一致。
此两者称为顺构造
地形。
逆构造地形
安徽萧县境内的向斜山
正向构造与
低地相一致,
负向构造与高 地相一致,称
为逆构造地形。
例如背斜谷、 向斜山
2.岩石性质
组成地表物质的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
李四光把我国划分为五种主要大地构造体系:
中国地理第三章 中国自然地理结构 第一节 地貌结构
![中国地理第三章 中国自然地理结构 第一节 地貌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cf880f749649b6648d747a1.png)
中国地理结构
第一节 中国地貌结构
一、中国宏观地貌格局
(一)地势格局
1、基本特征 2、地理意义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地势高亢、起伏显著 以山地高原为主体 水文、气候、交通、经济
(二)地表结构特征
1、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 2、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西部 3、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
作业:填绘中国主要地貌单元
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及沙漠、沙地
注记法,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类 型,不同字体反映不同等级
中部
4、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 5、丘陵散布于东部
二、中国特殊地貌类型
分布、形态特征、成因
(一)黄土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三)红层地貌
(四)风成地貌
三、中国地貌成因分析
(一)内力作用规定了我国地貌的 基本结构
1、晚近时期地壳差异性运动造成 我国现代地势巨大高差 2、地质构造走向控制大地貌展布 方向
(二)外营力在我国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1、现代外营力及其地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古代外营力作用的地貌遗迹
古夷平面、草原区沙地、黄土及黄土地貌
(三)地表组成物质对地貌的影响
1、结晶岩 2、沉积岩 3、岩浆岩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1、微地貌的变化
2、小地貌的变化
3、中地貌的变化
工程地质课后题答案
![工程地质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c9914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9.png)
工程地质课后题答案第一篇地质学基础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球的圈层构造如何划分?答:以地表为界,地球可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两者各有不停的圈层构造。
外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指包围地球的气体,厚度在几万km以上,但占大气总质量3/4的大气是集中在地表以上10km的高度范围以内。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体,大部分汇聚在海洋里,部分分布于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一级地球表层的样式和土层的空隙中。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
地球的内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核位于深约2800km的古登堡面一下直到地心,主要由比较常见的贴、硅、镍溶解体组成。
地核和地壳之间称为地幔,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壳。
3.何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答:(1)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及表面心态,一直都在进行演变和发展,促地壳演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地质作用和外地质作用。
内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及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
外地质作用包括风华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成岩作用。
5.如何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答:地层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有四种。
第一,古生物法。
即利用分布时代短、特征显著、数量众多而地理分布广泛的化石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
第二,岩性对比法。
即将未知地质时代的地层特征与已知地质时代的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对比,用于确定地层时代。
第三,标志层法。
即在地层剖面中某些厚度不大、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分布广泛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
第四,岩层接触关系。
即通过观察上下岩层之间的接触是整合、假整合还是不整合确定地层相对年代。
7.如何区别地层接触关系中的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接触?答:(1)整合是同一地区上下两套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是连续的,且产状一致,即在时间和空间深均无间断。
(2)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是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有一明显的沉积间断,但产状基本一致或一致。
地貌学 第2章 构造地貌-3
![地貌学 第2章 构造地貌-3](https://img.taocdn.com/s3/m/bd505064011ca300a6c3906a.png)
断层谷的特点:
日本长野泡温泉的雪 猴家族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 不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走向随断层的变 化而变化,呈之字形或有不自然的转弯(雅鲁藏 布江下游米林县雪卡附近至巴昔卡的大转弯受北 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控制)。 当断层切割硬软相间的岩层时候,软岩层上出现 宽谷,硬岩层上发育峡谷,形成宽窄相间的串珠 状谷地。 断层谷谷底常有温泉出露。
(二)方山和峰林
构造高原被切割形成的破碎山体,以平 顶为特征。 红层盆地和大面积砂岩沉积地区 方山和构造台地遭受强烈破坏,形成壮 观的峰林。
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峰林
(三)崖壁
崖壁坡度一般大于60° 形态受岩性控制,类型多样。 崖壁岩层硬软相间,形成各种大小形状 不同的岩洞、溜痕等。
(一)断层崖
在断层面两侧的上、下盘位移时所形成的陡崖,即 为断层崖。如秦岭北坡的大断层崖、庐山南北坡的 断层崖等。
断层崖的特点:
断层崖走向挺直,可以贯穿不同的古老地形,崖下 可能出现串珠状洼地、涌泉或温泉,崖壁上的地层 往往在另一侧谷底出现。 断层崖的高度和坡度分别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和断层 面的倾角。 大同盆地口泉断裂小石沟断层崖
三、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岩浆在地壳中的活动有侵入和喷出两种形 式。 岩浆侵入形成的各种岩体,形成各种岩浆 岩构造地貌; 岩浆喷出地表,大面积覆盖地表,或停积 在喷出口周围形成各种火山岩构造地貌。
(一) 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地貌穹窿构造
这种构造主要发生在花岗岩侵入区,侵入作用 使上覆岩层穹起而成。其核心为花岗岩,盖层 为沉积岩。 穹窿构造早期未受破坏时,地貌上为典型的穹 窿山,水系呈放射状。 穹窿构造发育的晚期,由于构造顶部张节理和 断裂发育而易被侵蚀,中央露出花岗岩及发育 出花岗岩山地,外围岩层则发育出猪背山或单 面山,围绕单斜崖发育出环形水系。
2第二章 构造地貌
![2第二章 构造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5312b7cdbd64783e08122b91.png)
中国
始新世 E2
北美
欧洲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科迪勒拉山系形成
中新世 N1
北美
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印度
澳洲
南极
喜马拉雅山系形成
晚更新世Q3
北美
南美
欧洲 非洲
中国 澳洲
南极
末期冰期最盛时
现代海陆格局
66
北美 南美
非洲
亚欧
南极
澳洲
67
北美
非洲
亚欧
南美
澳洲 南极
68
非洲 北美
南美
亚欧
澳洲 南极
2、大洋盆地
又称为洋盆、大洋床。洋盆位于 洋脊的外侧,与洋脊逐渐过渡,向外 与大陆边缘相接。
12
5、大陆漂移说的复活
岩浆在冷却成岩过程中,含铁矿物在 某个温度值开始获得磁性,该温度值称为 居里点;如磁铁矿的居里点为 600 ℃ ;
磁性矿物获得磁性时,会按当时的地 磁场定向,并在岩石中将其磁性方位保存 下来,称之为天然剩磁(NRM);
用精密仪器测定岩石中天然剩磁的方 向和强度,就可以知道岩石形成时的地磁 南极、北极的地理座标位置。这就是古地 磁学的研究内容。
2
全球构造地貌
海底构造地貌 洋底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陆地构造地貌
大洋中脊
洋盆
深海平原 海岭
大陆架 岛弧、海沟
大陆坡 大陆隆
山地 高原 平原 盆地
洋底火山与火山链 平顶海山 珊瑚礁
火山海岭、断裂海岭
3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洋底构造地貌
活动区:大洋中脊
地貌学 第三章 流水地貌
![地貌学 第三章 流水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88c41a160b4e767f5acfce8c.png)
第三章流水地貌地表流水是最主要的地貌外力之一。
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形态的侵蚀沟谷,同时又将被侵蚀的物质沿途堆积,形成各种各样的堆积地貌。
凡由地表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流水地貌。
根据流水的特性,地表流水可分为坡面水流和沟谷水流两种。
前者包括坡面上薄层的片流和细小股流,往往发生在降雨时或雨后很短的时间内,以及融冰化雪时期;这种短时期出现的流水,称暂时性流水。
后者是指沟谷及侵蚀沟中的水流,在一些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或汇水面积较小的沟谷中,水流往往也是暂时性的,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沟谷中,仅在暴雨或大量融冰化雪的季节才有水流,其他时间几乎无水。
在湿润地区,河床中终年保持一定的水量,称经常性流水。
无论是暂时性流水或经常性流水,他们对坡面或沟谷的塑造是很明显的,只不过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第一节流水作用一、水流的基本特性(一)层流与紊流层流的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
这种流动仅在水库及高含沙量的浑水中或坡面薄层缓流中可能存在。
而在沟槽中很少发生。
由于层流没有垂直于水量方向的向上分力作用,所以一般不能卷起泥沙。
紊流的水质点是呈不规则的运动。
并且互相干扰,在水层与水层之间夹杂了大小不一的旋涡运动。
旋涡的产生,是由于上下各水层流速不同,分界面上形成相对运动,这种分界面极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微弱的波动;这种波动逐渐发展,最后在交界面上形成一系列的旋涡。
层流水是否失去稳定性取决于作用于水体的惯性力与粘滞力(viscosity)的对比关系。
一般沟槽、河道中的水流总是属于紊流性质,只有坡面薄层缓流才是层流(Only in a thin zone along the bed and channel of a smooth-walled stream, where frictional drag is high, is the velocity low enough for laminar flow to occur.)。
工程地质学第3章
![工程地质学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2180cdd67f1922791688e8ae.png)
3.2.4
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和野外观察
1、褶皱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由全型褶曲构成的褶皱山区,岩层强烈破碎,顺向坡岩体极 易沿层面或节理面产生滑动,造成土坡失稳,危及工程安全。例如 台湾基隆河畔1974年9月发生的顺层滑坡,破坏了周围的村庄、道 路,阻断了河流。 在背斜、向斜的脊部,张性节理发育,加速了风化作用的进行, 造成岩体强度的降低,并最终发育成背斜谷、向斜谷或背斜、向斜 式冲沟,对公路、铁路建设造成很大困难。
水平构造
3 、 一般认为,倾斜构造是原来水平或近水平沉积的
地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产状改变而发生倾斜变 化,此时岩层面与水平面就有了一定的倾角,成为 具有倾斜构造的岩层。但不可否认,自然界中有的 地层在沉积中就是倾斜的,例如洪积地层。这样的 地层如果在其后的漫长地质岁月中变质成岩,其产 状显然也是倾斜的。 除此以外,还有的地层在大的空间范围内可能属 于褶皱构造,是一个背斜或一个向斜的一翼岩层, 但在一定的工程范围内,则表现为单向倾斜的构造 形式。这样的地层对某个具体工程而言,显然也可 作为倾斜构造来看待。因此,广义的倾斜构造应包 括上述所有三种情况。
(a)
(b)
图3-15 裂隙玫瑰图 (a)裂隙走向玫瑰图; (b)裂隙倾向玫瑰图
五、裂隙(节理)的调查、统计和表示方法
为了弄清楚工程场地节理分布规律及其对 工程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时,都要对节理裂隙进行野外详细调查和室内 资料整理工作,并用统计图表的形式把岩体裂 隙的分布情况表示出来。
(一)节理的野外调查
⑴ 在调查之前,先要了解调查区的构造轮廓和构 造应力场特征。
岩层产状的测定及表示方法
测定:用地质罗盘 测定方法:如图所示
高中地理确定地球上不同地貌形成的四种
![高中地理确定地球上不同地貌形成的四种](https://img.taocdn.com/s3/m/84d4500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8.png)
高中地理确定地球上不同地貌形成的四种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和形态。
地球上的地貌形成主要
受到地质、气候和内外力的作用。
在地理学中,我们可以确定四种
主要的地貌形成方式,包括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构造地貌和火山
地貌。
1. 侵蚀地貌
侵蚀是指外部力量(如水、风、冰)对地表的破坏和剥蚀作用。
侵蚀地貌是由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常见的侵蚀地貌有峡谷、河流、丹霞地貌等。
例如,长江三峡是由长时间的水侵蚀形成的深谷。
2. 沉积地貌
沉积是指携带的物质在水流、冰川或风力等作用下沉积到地表
的过程。
沉积地貌是由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常见的沉积地
貌有冲积平原、沙丘、湖泊等。
例如,尼罗河三角洲是由尼罗河的
冲积物在海岸上堆积形成的。
3.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由地壳运动和地壳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地壳的
抬升、下沉和折叠等过程会导致地表形成山脉、峡谷、盆地等地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4. 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是由火山喷发和火山岩的堆积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火
山口、火山熔岩、火山锥等都是火山地貌的典型特征。
例如,日本
的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其形成的火山锥就是火山地貌的一个例子。
总结起来,地球上的不同地貌形成主要可以归纳为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构造地貌和火山地貌四种方式。
它们是地质、气候和内
外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展示了地球表面多样性与丰富性。
参考文献:
- 《地理词典》
- 《高中地理教材》。
地貌学第3章流水地貌 上课
![地貌学第3章流水地貌 上课](https://img.taocdn.com/s3/m/8dcb2ecb08a1284ac850432c.png)
第二节 河床地貌
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地部分称为河床。
物理风化 生物风化 化学风化
自然界中,三种风化作用通常是联合进行与相 互助长的, 划分它是为了讨论方便。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一个岩石由 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 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岩石的释荷(剥离)
在地下深处的岩石承受巨大静压力,其潜在膨胀力是十分惊人。 岩石从地下深处变到地表条件时由于上覆静压力减小而产生张应力 形成一系列与地表平行的宏观和微观的内部破裂面。形成这种裂隙 构造的作用称为剥离作用。
流水地貌
第一节 流水作用
一、水流的基本特性 (一)层流与紊流
层流的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
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
紊流的水质点是呈不规则的运动。并且互相
干扰,在水层与水层之间夹杂了大小不一的 旋涡运动。
第一节 流水作用
第一节 流水作用
(二)坡面水流(片状水流)
降水或融雪,除蒸发和下渗外,其余部分 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成薄层运动,形成 面状水流。
平水期,深槽、浅滩交替出现,两侧边滩犬牙交 错。洪水期,水流淹没交错分布的边滩,河流顺 直奔流,并推动交错的边滩缓慢向下游移动。
弯曲型河床的演变主要表现在横向变形上,特点 是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淤长,从而产生河曲 蠕移。
2.弯曲型河床
第二节 河床地貌
地质构造(3-1)
![地质构造(3-1)](https://img.taocdn.com/s3/m/b215bc49fe4733687e21aa15.png)
水文地质标志:水呈线形或格子状分布;河流河谷突然
错断或拐弯
地震标志:有历史和现代地震、震中呈线形分布
图 4-22
2 3
山东郯城窑上村活动 断层剖面
3 4
K₂W-上白垩系砂岩夹页岩; Q₁-下更新统泥质砂岩; Q₂– ₃-中、上更新统粉土; Q₃–₄-上更新统及全新统洪坡积 物
11/63
第二节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中分布状态, 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础。
12/63
产状三要素(elements of attitude)
走向:岩层面和任一假想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 向。用方位角表示。如走向北东(NE)300 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与走向线垂直)。是岩 层面上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投影所指的方向。 如上述岩层,向南东倾斜,表示为SE1200
• 两翼(limb):核部两侧出露的岩层 • 枢纽(hinge):褶曲在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
点的连线;或褶曲中层面与轴面的交线
• 轴面(axial plane ):连接各层枢纽构
成的面;或褶曲顶平分两翼的面
• 轴线(axial line):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 转折端(transition
sector):褶曲从一 翼转到另一翼的过度弯曲部分
73/63
练习:
地质图分析
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地质图
74/63
褶皱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水平褶曲 倾伏褶曲
75/63
断层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b)
76/63
地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图 4-28 不整合
E与Q – 平行不整合;T与E – 角度不整合
77/63
图例: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0bc525b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5.png)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6cb65d5677232f60ddcca1e2.png)
• 4.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地形。是和周围山 地形成的差异性升降的产物。 • 成因: • (1)差异性升降,并接受沉积;如四川盆地。 • (2)断裂形成地堑,并接受沉积。
•
第四节
地质构造地貌
• 地质构造地貌:由于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
差异抗蚀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即岩层产状的变化 所形成的地貌。
• 洋脊裂谷带:
• 世界各大洋洋脊及其轴顶的裂谷带是地 球上绵延最长、宽度极大和构造运动活跃的样 地山脉。洋底火山和岩浆彭发频率高,伴有浅 源地震。
•
根据新生代 构造活动带的格局,可把全球化 分为若干板块,勒比雄( x.LePichon 1968)将 全球化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版板 块。洋脊裂谷带反应了两侧洋壳板块的分离,环 太平洋边缘反应洋壳板块和大陆板块的汇聚,地 中海—喜马拉雅山边界突出两侧陆壳板块的碰撞。
• 地质构造地貌第三级构造地貌。
•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造、褶皱构造、断
裂构造等,对具体岩层而言。
• 一、断层地貌:岩石受力发生断裂并发生错位而形 成的地貌。 • 1.断层崖;断层一侧的地盘抬升后沿断层线延伸的 陡崖(图14、华山)。 • 2.断层线崖 :断层稳定相当一段时间时,由于断 层两盘抗侵蚀能力的差异,造成上盘低下盘高的倒 置地貌,称为断层线崖(图15)。 • 3.断层谷:沿断层破碎带发育的河谷,一般谷坡两 侧高低不对称(图16)。 • 4.掀斜山:指断层上升盘翘起所形成的山体。
第二节 海底构造地貌
• 一、洋底构造地貌 • 1.大洋中脊(洋脊) • 分布在大洋中心部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海底
山系(图6) 。大洋中脊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 洋都有分布,并且相互连通(图8),仅在冰岛露出 海面出露。扩张速度1-2cm/a。洋脊是最新的海底。 • 大洋中脊有一系列的裂谷叫洋脊裂谷。洋脊 裂谷由不连续的转换断层组成(图7)
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文字
![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f39f75fa770bf78a652954b9.png)
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文字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在构造运动影响下形成的地貌,它的作用力主要是内力、故又称为内力地貌。
构造地貌按规模大小可分为3级: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一、大洋和大陆1、大陆特征大陆面积1.49亿平方公里。
基本地貌单元是构造山系-构造上升区,平原、盆地--构造下沉区。
2、大洋特征海洋面积3.6亿平方公里。
海洋地貌单元从大洋中脊向外依次分布有大洋盆地、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大陆坡、大陆架。
二、大陆和大洋的成因1、地壳均衡说(1)陆壳特点:厚而轻,上层—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层—花岗岩;下层—玄武岩(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
(2)洋壳特点:薄而重,单一玄武岩层,(3)假设和成因普拉特模式、艾里模式、实际模式。
2、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大陆和大洋演变的六阶段:胚胎期——东非大列谷;幼年期——红海成年期——大西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缝合期——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有大量的蛇绿岩套。
3、大陆漂移与海陆分布4、板块构造与地貌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每个板块又可分为若干小板块;大地构造地貌与板块构造作用有关。
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最活跃的地方,两个板块相撞、缝合后,形成高大的构造山系;海盆地的地幔岩浆溢流形成大洋中脊;海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边缘地带,形成年轻的构造山系或火山喷发构成的大陆边缘火山链(岛弧);大陆板块分裂后形成大陆裂谷。
第二节大地构造地貌一、大陆区1、构造山系(1)全球构造山系分布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构造山系:如阿拉斯加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②略成东西走向横贯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如阿特拉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上的山脉等;(2)全球构造山系特征①多个构造期形成,规模大,地势高;②地貌复杂,褶皱断裂强烈,有岩浆侵入;③山地呈断块抬升,改变地形、水系,地貌变形,发育夷平面;④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⑤构造山系都有很厚的地壳-存在所谓山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运动的实例
格陵兰:与欧洲之间的距离在47年中(18231870)增加了420米。 喜山:300万年上升6000米,在北坡4000米处 发现海洋鱼龙化石。 泰山:100万年升高了500多米,平均1mm/2年
阿尔金断裂造成的水系向同方向 偏转现象(卫星图片)
San Andreas Fault
挤压型边界
安地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地缝合线型:两大陆板块汇聚时相碰,发生强烈的大规模的水
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转换断层型边界
又称平错型边界
两板块大致在水平面上错动,不发生扩张或聚合,因
此并无板块的新生或消毁。沿此边界有地震及构造变形。
提纲
一、概念
二、全球构造地貌
(2)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说
•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 活动论和固定论。 • 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 学说,解释海陆分布,活动论的代表。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最初主要建立在
大西洋两岸地形
有较好的拼合关
系的基础上。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现代地球表面的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 统一整体,称联合古陆(泛大陆)。 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古大洋是一个统 一的大洋,称之为泛大洋。 泛大陆在侏罗纪开始分裂,分裂的陆块各自漂浮于 海洋地壳之上移动,直至今天的位置。
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
(动态构造地貌)
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静态构造地貌)
提纲
一、概念
二、全球构造地貌
三、大地构造地貌
四、地质构造地貌
1、大陆与大洋的概况 (1)大陆特征
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陆地,其内部高低起伏不平且
差距较大 最高: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 最低:死海盆地为-399m,二者高差为9247m
圆形,直径1—5km左右。
深海平原的基底是起伏的,只因覆盖了厚层堆积物
后才变得平坦,如果洋底缺乏或只有很薄的堆积时,
则被深海丘陵所代替,这些丘陵分布很广,如在太平
洋占了洋底的80%。
3、大陆-海洋过渡区巨地貌
(1)岛弧-海沟-边缘海盆地 • 岛弧: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分布的一长串岛屿。 主要由钙-碱性火山岩和深成岩组成,有较 强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岩石圈的各个板块在软流圈上缓慢飘移,碰到其它
板块时就互相挤压。在洋脊处板块扩张增生,海沟处
压缩消亡,以保证地表面积不变。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
地幔热对流,由于地幔对流,上升流处为洋脊,下 降流处为海沟,其间岩石圈板块,象驮伏在传送带 上,向两侧运动。
板块的边界类型
扩张型边界
2、大陆与大洋成因
(1)地壳均衡说 陆壳: 上层:沉积岩(变质岩),厚度为0-15km 中层:花岗岩层,厚度为10km 下层:玄武岩层
洋壳 上层:松散沉积层(很薄) 中层:火山岩层 下层:玄武岩层
由于固体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似
水面上的冰块一样。地壳厚的地方突出地表
大陆内迁移,不能远涉重
洋。
中龙(C-P淡水生活
的爬行动物): 巴西
(南美)、南非 -P湖沼地层均有。 舌羊齿(一种陆生古植 物)的化石常出现在澳 大利、非洲、南美、印 C
度。
这些化石只能说明大陆之间曾一渡有过陆地联系。
大陆漂移说认为当时是联合古陆,因此有相同
的陆生生物化石是很正常的。
反对者提出“陆 桥”说,由条岛状 陆地连接各大陆, 而后沉入海中.
张 家 界 峰 林
张家界
张家界天子山
2、单斜岩层的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使岩层水平产状发生变动,形成倾 斜的岩层。向一个方向倾斜、倾角一致的岩 层状态称为单斜构造。单斜构造常见于被破
坏了的背斜和向斜的翼上。
移动的前缘受阻力而弯曲
形成山脉,如安地斯山脉。
移动的后方于拖曳留下破
碎的小陆块形成岛屿,如马
达加斯加岛。
大陆漂移的证据
• 最初使魏格纳萌发大陆漂移说思想的是大西洋两
岸地形可以较好地拼合在一起这一现象。
进一步分析发现,两岸的古生物、地层、构造等方
面的也都存在密切联系。
非 洲 南 美 地 形 吻 合
2、大洋区 (1)大洋中脊
洋中脊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 新地壳产生的地带。热地幔 物质(熔融岩浆)沿脊轴不 断上升,凝固成新洋壳,并 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
洋脊的特征:
洋脊是地温高,软流圈 上隆的地段 地壳薄
重要地震带,震源浅而
频繁
同位素年龄测定,海底
岩石的年龄由近洋脊向
远离洋脊依次变老
(3)大陆坡
向海一侧,从陆架外缘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
大陆坡
有如下特征: ① 呈明显的坡折。 ② 坡度各地不一,一般为3-6°,构造活动强烈的 地区可达15-20°,甚至超过50°。 ③ 总体形态呈阶梯状,由阶梯状断裂形成。 ④ 是洋壳向陆壳过渡的地区。
提纲
一、概念
二、全球构造地貌
三、大地构造地貌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概念 岩石圈在固体地球外层并不是一个整体, 它被大洋中脊的许多断裂分割,这些被分割 的呈块状的岩石圈称为板块。 板块内部是一个相对整体,它可以在软 流圈上滑动,造就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许 多地貌形态。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固体地球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 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与下部塑性软流圈。 岩石圈又可划分为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以洋 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地缝合线为界。板块边界是 地震、火山、构造活动集中的地带。
世界各大陆而言:南极洲地形最高,平均海拔2200
米,欧洲及大洋洲地形最低仅为340米
1、大陆与大洋的概况
(1)大陆特征
主体 >500m山地和高原 200至500m丘陵 < 200m平原和盆地 占大陆47.82% 26.8 % 25.38 %
(2)大洋特征
组成 :大陆架、大陆坡、洋底 水深: 平均深度3800m 3000至6000m, 占全球面积54.7% 占大洋面积77.2% 地形起伏比陆地大,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夏 威夷的冒纳罗亚火山4170米,高差约15000米 主体: 洋底
艾里(1855)则认为:地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
个“浮”着的,地壳象是漂在海面上的冰山, 露出海面较多的冰山必定在水里浸没的越多, 所以高大山脉必定有插入地幔的深“根”。
• 而实际情况是,地壳 下面的均衡面既是起 伏的,同时物质又是 不均一的。实际地壳 均衡63%是艾里模式 来成,而37%由普拉 特模式进行。
三、大地构造地貌
四、地质构造地貌
三、大地构造地貌
1、大陆区 (1)褶皱山系 (2)断块山 (3)褶皱断块山 (4)断陷谷和断陷盆地 (5)大陆裂谷
喜马拉雅山脉
太行山
地堑:渭河河道
科罗拉多大峡谷
东非大裂谷,纵贯非洲东部,全长约6400KM,在非洲大陆上
长约4000KM。它包括一系列南北向裂谷和湖盆,沿线多高大火 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地震亦频繁。
板块相背移动、 逐渐分离,又称 为分离型或增生 型边界。
挤压型边界
也称为破坏型边界
板块相向移动、逐渐聚合 两个板块汇聚、消减的地方。
挤压型边界
海沟、岛弧的形成
岛弧海沟型:洋壳与陆壳相接触时,两板块作相向运动,洋 壳俯冲入陆壳之下消亡。此边界有强烈的地震、岩浆活动; 俯冲的洋壳常形成深海沟,抬升的陆壳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 脉。
生物学家假设的陆桥
地层与构造连续 从北欧挪威向西南沿伸,
通过苏格兰的一条加里东
褶皱山系(S未形成)在
大西洋东岸消失后,又在
西岸纽芬兰,加拿大出现,
如果把大西洋关闭,褶皱
带正好连接在一起。
古冰川证据
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这些现代气候和地
理位置完全不同的地区,广泛分布古冰川的痕迹
如果用固定论很难解释,如印度发现古冰川痕迹,
越高,插入地幔越深;反之,地壳薄的地方 插入下部地幔越浅,地表相对高度越低。这 就是地壳均衡。
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认为,在地球某 一深度上“浮”着的地壳,密度是不均一的, 但地壳下有一均衡面,这个面是一个平面。 为了保持均衡,均衡面以上,密度较小的地 段,地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段地势较低。
貌类型。
方山与桌状台地 • 当构造高原或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后,往往 被切割成面积较小的方山。其特点是顶平坡 陡,远望如城堡和山寨,如粤北仁化县的丹
霞山,是典型的方山地貌。
方山与桌状台地
方山
桌山
南非开普敦
丹霞山
丹崖赤壁
赤壁
• 如果方山再被流水分割,则形成面积更小、 形态高尖的石峰、石柱、石针和狭长的石 岭、石墙。它们往往成群分布,故又称为 峰林地貌。景观奇特,是很好的地貌旅游 资源。
--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
出现,1965年,英
国地球物理学家布 拉德用计算机以数 学模拟的精确方法, 对两岸地形拼接。 拼接结果两岸吻合 误差<1°。
如此好的吻合关系完全证实了两岸陆地曾经联为一体的设想。
古生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家早就发现,
现代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
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
切的亲缘关系。
而陆生生物只能在本
深海平原水深一般为4000-6000m,地表平坦,
坡度极小,平原上堆积着厚约200-1000m的深
海堆积物,其中有浊流物(粘土及沙)、深海
软泥(组分中生物含量超过50%),深海粘土
(包括含Pe,Mn成分的褐色粘土及红色粘土)
及深海火山碎屑物(火山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