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翼模型桨叶表面压力测量试验
直升机旋翼桨叶载荷测量方法
97电子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旋翼是直升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唯一的升力和拉力来源,因此旋翼载荷的精确测量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旋翼这一部件本身的寿命,关系到整个直升机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寿命,是直升机研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精度高,测量范围广,寿命长,结构简单,频响特性好,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易于实现小型化、整体化和品种多样化等,在应力测量技术中应用中十分广泛。
基本电阻应变片的诸多优点,适合应用在测量旋翼载荷复杂多变的测量环境,本文介绍的就是某型直升机应用电阻应变片测量旋翼桨叶载荷。
1 测试原理及方案1.1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电阻应变片是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它能将机械构件上应变的变化转换为电阻值的变化。
常用的电阻应变片有箔式和丝式,由四个部分组成:(1)电阻丝( 敏感栅),它是应变片的转换元件;(2)基底与面胶,基底是将传感器弹性体表面的应变传递到电阻丝栅上的中间介质.并起到电阻丝与弹性之间的绝缘作用,面胶起着保护电阻丝的作用;(3)粘合剂,它将电阻丝与基底粘贴在一起;(4)引出线,作为连接测量导线用[3]。
将电阻应变片粘贴在桨叶本体表面上,当桨叶在运动中变形时,电阻应变片的金属丝长度和横截面积也随之变化,阻值也发生变化。
安装有电阻应变片的直升机结构件在受到特定载荷作用时,应变片电阻相对变化△R/R 与结构的相对变形△l/l (定义为应变ε)有下述线性关系:△R/R=K o △l/l= K o ε (1)式中K o 为电阻应变片的灵敏度系数。
1.2 旋翼桨叶载荷测试原理及方案旋翼桨叶载荷的测量一般包括扭矩、挥舞弯矩、摆阵弯矩,在测试中一般使用电阻应变片组成全桥测量,可以消除热输出带来的影响。
电桥的基本任务是把反映结构应变变化的应变片电阻的变化转换成电压(电流)信号的变化,采集处理后转换为对应测点的载荷值。
模型桨叶振频及振型的测量
附件二直升机强度实验指导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模型桨叶振频及振型的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桨叶动力特性是桨叶基本的振动特性。
是判断桨叶是否发生振动、进行桨叶动力设计的准则之一,也是进行桨叶动力响应及稳定性分析的必要基础。
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要求掌握桨叶固有频率和相应振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振动模型的目视观察增加感性认识,从而建立起固有频率和振型一一对应的正确概念。
二、实验原理1、固有频率的测量当激振力的频率等于,模型的某阶固有频率时,出现共振现象,这时,示波器的李萨茹图形形成一个稳定的椭圆。
信号发生器上输入信号的频率即被测量模型的振动频率。
2、振型的测量按一定的规律在模型上布置应变片,当共振发生时,模型便以该阶固有频率所对应的振型振动,这样,就可以根据测得的应变的分布规律估计出振型的大致形状。
三、实验装置及方法四、实验步骤1、熟悉仪器、仪表2、按图示方法连接仪器设备3、对仪表进行调试4、使讯号发生器的频率从零开始逐渐增大,模型随之开始振动,仔细观察,当示波器呈现一稳定椭圆时,激振器与模型发生共振。
这时,讯号发生器的频率等于模型桨叶的一阶固有频率,记录这一频率并光线示波器的输出。
观察相应的一阶振型。
5、继续增大讯号发生器的频率,当示波器再次呈现一稳定椭圆,即发生共振现象时,记录下这时讯号发生器的频率及光线示波器的输出。
这一频率就是桨叶的二阶固有频率。
同时,可以通过用手接触的方法或在模型上布砂粒的方法,找出模型与二阶固有频率相应的振型之节点,从而推断出二阶振型的大致形状。
6、重复第五步,就可以得出模型桨叶的三阶固有频率及相应的振型。
要记录下这一频率并光线示波器的输出。
直升机强度实验报告班级姓名日期模型桨叶振频及振型的测试一、振频的测量模型几何参数L= h= b= 弹性模量E=比重r=模型桨叶频率计算一阶固有频率EI=p1=3.254ML二阶固有频率EI=P2=224ML三阶固有频率EI=P3=61.74ML将各阶频率计算值用“赫兹”表示代入下表二、振型的测量各阶振型在应变片布置点位置的幅值振型节点位置在下列图中根据理论值和实测值画出各阶固有频率所对应的各阶振型三、误差分析根据理论计算所得到的各阶频率及相应振型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后缘小翼型智能旋翼桨叶模型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
后缘小翼型智能旋翼桨叶模型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张柱;黄文俊;杨卫东【摘要】The design and test of the smart rotor model with active trailing edge flap is performed based on a push-pull double X-frame piezoelectric actuator.The static displacements of piezoelectric stacks and actuators are measured.Unload test is used to verif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ctuator and the load test is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whether the actuator can drive the flap with hinge moment in hover.The deflection of the trailing edge flaps are measured by using linear Hall sensors in different actuation frequencies and voltages.Test result agrees with the analysis and shows that the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can actuate the flaps and the method is practicable and feasible.%提出了一种基于推挽式双X压电驱动机构的后缘小翼型智能旋翼方案,开展了后缘小翼型智能旋翼模型的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空载试验主要用于验证驱动机构的驱动特性,测试了压电堆和驱动机构的静态输出;为了验证悬停时小翼在铰链力矩作用下驱动机构能否有效驱动后缘小翼,进行了加载试验.试验采用线性霍尔传感嚣对推挽式双X型驱动机构在不同电压和频率驱动下小翼的偏转角度进行了测量.理论分析与试验测试结果基本吻合,压电驱动机构能够有效驱动后缘小翼,该智能旋翼方案是合理和可行的.【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43)003【总页数】6页(P296-301)【关键词】直升机减振;智能旋翼;后缘小翼;压电驱动【作者】张柱;黄文俊;杨卫东【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旋翼系统设计研究室,景德镇,33300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1.47直升机中存在很多旋转部件,它们在运转时都会产生交变载荷,成为直升机的振源。
研究并设计直升机旋翼的实验
旋翼模型的测试:对调试后的旋翼模型进行测试,验证其性能和稳定性
数据采集系统校准
校准目的:确保数据采集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方法:使用标准信号源进行校准
校准步骤:连接信号源、设置参数、采集数据、分析结果
校准结果:得到校准报告,显示系统误差和性能指标
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实验流程: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与总结
实验环境:无风、无雨、无雪的室内环境
旋翼模型安装与调试
旋翼模型的选择:根据实验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旋翼模型
旋翼模型的安装:按照说明书的步骤将旋翼模型安装到实验平台上
旋翼模型的调试:调整旋翼模型的参数,使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
验证旋翼设计的振动特性
验证旋翼设计的噪声特性
测试旋翼性能参数
测试旋翼的操控性能
测试旋翼的稳定性能
测试旋翼的机械性能
测试旋翼的气动性能
优化旋翼结构与材料
提高旋翼效率: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提高旋翼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增强耐用性: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增强旋翼的耐用性,延长使用寿命
降低噪音:通过优化结构设计,降低旋翼的噪音,提高乘坐舒适性
实验结论与改进建议
实验结果:旋翼性能测试数据
改进建议:优化旋翼设计,提高性能
实验局限性:实验条件、测试方法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结论:旋翼性能的影响因素
未来研究方向:针对实验局限性,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和研究课题
6
实验总结与展望
实验成果总结
实验目的:验证直升机旋翼的设计和性能
实验方法:采用模拟和实际飞行测试相结合
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方向:新型旋翼设计、材料、控制技术等
一种桨叶表面压力测量方案的设计
一种桨叶表面压力测量方案的设计廖会生;黄建萍;李新民;陈焕【摘要】针对4.2m直径旋翼模型试验桨叶表面压力测量中的问题,使用桨叶表面布置毛细管的方式进行测压.利用CFD技术完成表面压力的预估,指导毛细紫铜管布置,完成桨叶结构设计、测试系统设计等内容,并且通过一个标定试验对不同长度、不同内径毛细管的测压性能进行研究.这种测量方法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测试精度高等优点,可以应用于后期的试验.【期刊名称】《直升机技术》【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6页(P50-54,59)【关键词】表面压力测量;毛细管;直升机;旋翼模型试验;CFD技术【作者】廖会生;黄建萍;李新民;陈焕【作者单位】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德镇 33300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德镇 33300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德镇 33300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德镇 33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1.7旋翼是直升机的关键部件,是直升机的升力面、推进面和操纵面,其气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直升机整体性能的优劣[1]。
而直升机模型桨叶自身结构和工作条件的复杂性,限制了直升机桨叶表面压力的预估参数的设置和测压设备的安装,影响了桨叶表面压力的预估和测压试验的实施,使得直升机桨叶表面压力测量更复杂和困难。
直升机模型旋翼桨叶测压方式有多种,有通过在桨叶上布置金属毛细管与测压设备连接测压的,有在桨叶表面测压点上布置微型压力传感器的,也有在桨叶表面布置压力带的[2,3,8,9]。
受限于经费、可重复性、试验稳定性和桨叶制作工艺复杂等因素,考虑使用金属毛细管结合测压设备进行桨叶表面压力的测量。
该方法虽然在测压领域是比较传统,但是在直升机模型旋翼桨叶上的应用在国内尚属首次。
而且在直升机模型桨叶这一结构复杂、运动形式复杂的部件上布置毛细管和测压设备进行测压试验,突破桨叶设计、试验标定、风洞试验、试验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其研究意义比较重要,能提升我们旋翼试验及评估技术的水平,为自主研制先进旋翼系统奠定技术基础。
轴流压气机转子叶片表面压力的实验测量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学科类别流体机械学术会议论文编号:097062轴流压气机转子叶片表面压力的实验测量王庆伟,刘波,侯为民,薄相峰,项效嵘(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Tel*************,Email:*************)摘要:将一Kulite动态压力传感器埋入轴流压气机转子叶片50%叶高、25%轴向弦长位置,对该点吸力面压力进行了实验测量,并与CFD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
实验中数据采集系统固定在压气机转轴上随其一起旋转,可以对压力信号直接进行采集、放大并存储。
结果表明:①在同总压升的工况下,叶片表面静压实验测量值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测量结果是可信的;②测量点非定常压力脉动的周期与转子转动周期相同;③在压气机出口面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转速的降低压力脉动幅值逐渐减小。
关键词:压力传感器;转子叶片;压力;实验测量;非定常脉动0前言测量叶轮机转子叶片表面的压力分布和动态压力脉动是测试技术上的一道难题,近几十年来,国外许多学者通过在转子叶片表面埋入动态压力传感器测量转子叶片表面的静压分布和非定常压力的脉动【1-6】。
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都通过在转子叶片表面打孔,把压力传感器固定在旋转轴上,通过取压管与压力传感器相连,然后将旋转件上物理量的信号过渡到静止仪器上【7-9】。
但由于压力传感器输出的均为毫伏级电信号, 这些测量方法会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在信号转换过渡到静止仪器的过程中使原有信号失真,不能精确地测出叶片表面的静压分布和非定常脉动规律。
本文通过在低速轴流压气机转子叶片50%叶高、25%轴向弦长位置直接埋入一个动态压力传感器,来测量该点吸力面的压力,实验中数据采集系统固定在压气机旋转轴上随其一起旋转,在转动过程中直接对压力信号进行采集、放大和存储。
对不同转速、不同流量工况下转子叶片表面的压力进行了实验测量,并与CFD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今后进一步测量转子表面静压分布和动态压力脉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维桨尖旋翼桨叶表面压力测量试验
三维桨尖旋翼桨叶表面压力测量试验林永峰;刘平安;陈文轩;陈雪松;黄水林【摘要】研制了三维桨尖(抛物线后掠下反桨尖)4 m直径模型旋翼,并在旋翼试验台和大型低速风洞中完成了该模型旋翼的气动特性试验.采用了新的桨叶表面压力传感器布埋技术,有效地开展了三维桨尖旋翼桨叶表面非定常压力测量风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下反桨尖的压力系数随方位角变化幅值比非下反桨尖的小,桨尖下反可以减弱桨-涡干扰,且随前进比增大,压力系数的峰值也增大.%A model rotor with sweptback parabolic anhedral tip is designed and tested both in rotor test rig and low speed wind-tunnel. The rotor blade pressure is surveyed by a new laying technology for pressure sensors. As a result, the extent of rotor blade pressure for anhedral tip is lower than that of non-anhedral tip and grows higher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ward velocity. The new type anhedral tip also may weaken the blade vortex intercation(BVI) on a certain extent.【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43)003【总页数】5页(P346-350)【关键词】直升机;旋翼;三维桨尖;压力测量【作者】林永峰;刘平安;陈文轩;陈雪松;黄水林【作者单位】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景德镇,33300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景德镇,33300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景德镇,33300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景德镇,33300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景德镇,33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1.52直升机旋翼桨尖形状的改变会导致桨尖涡强度和运动轨迹的变化,从而影响桨叶表面压力分布以及旋翼性能。
三维桨尖旋翼桨叶表面压力测量试验
M e s r m e f Bl de Pr s ur s r b to a u e nto a e s e Di t i u i n
f r Thr e Di e i na a p o e — m ns o lBl de Ti
L nY n f n L uP n a , hnW e x a , h nXu sn , u n h i n i o g e g, i ig n C e n u n C e e g H a g S ul o i
第4 3卷第 3期 21 0 1年 6月
南
京
航
空
Hale Waihona Puke 航天大学
学
报
V o .4 O. 1 3N 3
J u n l fNa j g Unv r i fAe o a t s& Asr n u is o r a n i ie st o r n u i o n y c to a tc
利 。 欧 洲 的法 国和德 国在 三 维 桨尖 的理 论分 析 和 试 验 方面 也 开 展 了许 多研 究 工 作 [ 德 国还 在 三 7 州,
早 期 的桨尖 形 状 一般 都 为矩 形 , 2 自 0世 纪 7 O 年 代 以来 , 由于复 合 材 料桨 叶的 出 现 , 桨 尖 形状 使 的变化 成 为 可能 , 于是 美 、 、 、 和俄 国先 后 开 英 法 德
p e s e s ns r .A s a r s l r s ur e o s e u t,t x e t o o o a e pr s u e f r a he e t n f r t r bl d e s r o nhe r ltp i owe ha h t o d a i s l rt n t a f no — nh dr ltp a r ws hi e t h n r a e o o wa d v l ct n a e a i nd g o gh rwih t e i c e s ff r r e o iy.The ne t p nh dr ltp a s w y e a e a i lo
一种基于机翼模型表面压强实验的测量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基于机翼模型表面压强实验的测量装置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丁扬阳
申请号:CN201921386507.X
申请日:20190823
公开号:CN210324744U
公开日:
2020041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机翼模型表面压强实验的测量装置,包括底架,所述底架在同一轴线上依次安装有动力机构、机翼检测机构以及显示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升降气缸、相互对称的支撑架以及风机,升降气缸的顶部通过球形铰链和风机的尾端活动连接,支撑架内壁上的转轴与风机的前端活动连接。
本基于机翼模型表面压强实验的测量装置,升降气缸可以控制风机尾端的升降,用来达到调节不同风力方向的目的,风机产生的气流朝向机翼模型使其漂浮,气流管在接收机翼模型不同点气流时,不同位置的管内的压强增大,增大量不同,液体容器将内部的液体推向至扩散管上,刻度板上的数值被显示出,在板子上显示不同的压强值,并对其数据进行检测对比。
申请人:丁扬阳
地址: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珍珠园三区3栋202室
国籍:CN
代理机构: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古绪鹏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310 机翼表面压强分布测定实验
3.10 机翼表面压强分布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低速风洞及空气动力学测压测速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2.测定机翼表面的压强分布及最大升力角。
二、实验设备介绍:1、低速风洞图 10-1在流体力学实验中,风洞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设备之一。
在风洞中能人为控制实验条件,便于安装各种试验模型及测量仪器,准确地测定各种所需的气动力参数,因此在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实验所用的回流式风洞(如图10-1所示)可视为能产生符合一定气流要求的闭口大管道。
气流是由可调速的电动机带动风扇推动的。
在风扇前后装有整流叶片和顺直器以使气流减少扭曲与旋转分量,再经过扩张段降速与转角导流片引导流向整流网。
降速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动能损失,整流网的作用是将气流经过转角导流片及沿途引起的大旋涡被分割成小旋涡。
流过整流网的气流通过收缩段后到达试验段。
收缩段的目的是使气流从整流网到试验段作连续地加速并改善气流的品质,使试验段中的流场达到均匀稳定。
试验段是安装试验模型和测量仪器的工作部位,试验段中的气流参数是表征风洞性能和规格的主要指标。
从试验段流出的气流经扩压后回到风扇段。
2、测速管测速管由总压管与静压管组合而成,如图10-2所示。
将两管所感受到总压和静压引入测压计可计算、转换为被测气流的速度。
3、倾斜式微压力计在测量二个相差不多的压强时,为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常采用倾斜式微压力计(见图9-3)。
在贮液杯上接高压强,在斜管上接低压强。
当贮液杯中液面下降时,斜管中液面读数相应上升刻度。
根据压强公式1p 2p h Δl ()()12()sin sin /m m m p p p g h h g l h g h l l K ρραραΔ=−=+Δ=+Δ=+Δ=l式中Δ为压强差,为斜管读数,p l K 为微压力计的修正系数()sin /m K g h ρα=+Δlm ρ为测压计中液体密度,α为斜管倾斜角,/h l Δ由斜管与贮液杯的截面面积比决定。
直升机桨—涡干扰试验研究
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陈文轩(),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文章编号:1673-1220(2010)01-001-14直升机桨)涡干扰试验研究陈文轩(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景德镇333001)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桨涡干扰试验研究中的桨叶表面压力测量、旋翼噪声测量、LLS 和P I V 技术,B V I 情况下桨叶表面压力和旋翼噪声的特点,并以Be rend G ,van der W a ll 等采用的方法为例介绍了P I V 试验数据的处理技术。
关键词桨)涡干扰;直升机;旋翼中图分类号:V211.52文献标识码:AThe Exper i m ent Stude of H elico p ter B lade -Vortex In teractionCHEN W enxuan(Ch i na H e lico pte r R esea rch and Deve l op m en t Instit u te ,Jingdez hen 333001,Ch i na)A bstra ct Th is paper br i e f s the b lade surf ace pressures and r otor noise m easured techn iques ,LLS and PI V techn i ques ,and t he c haracteristic of b lade surf ace pressures and rotor noise i n BV I co nd-itio ns .Descri bs the Analysis metho dolo gy of PI V data used by Berend G .van derW all etc ..K ey words blade -vortex interactio n ;he lico pter ;rotor1前言在诸如直升机和倾转旋翼等旋翼飞机下降飞行中,当一片旋翼桨叶靠近前面桨叶桨尖拖出的涡丝通过时,就发生桨)涡干扰(BV I)现象。
22-悬停状态三维桨尖旋翼模型桨叶表面动态压力测量试验(26室 林永峰)(7)
第二十六届(2010年)全国直升机年会论文悬停状态三维桨尖旋翼模型桨叶表面动态压力测量试验林永峰1黄建萍1严军2陈文轩2(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江西景德镇,333001;2.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景德镇,333001;)摘要:研制了抛物线后掠带下反的4m直径三维桨尖形状的旋翼模型,在一片桨叶的5个剖面上布置了微型压力传感器,开展了悬停状态下抛物线后掠桨尖和抛物线后掠带下反桨尖旋翼模型动态压力测量试验。
采用动态信号的采集方法测量了桨叶表面压力,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分析结论。
关键词:三维桨尖;旋翼;表面压力;试验0 引言桨尖形状对旋翼性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桨尖区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区域。
它既是桨叶的高动压区,又是桨尖涡的形成和逸出之处,桨尖形状小的改变就能导致桨尖涡的涡强和轨迹有大的变化,从而影响旋翼的流场、气动载荷和噪声。
因此,采用合适的桨尖形状,能有效地改进旋翼的气动性能[1] [2] [3] [4] [5],对直升机旋翼桨尖形状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已成为当今旋翼气动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7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和俄国先后开始了各自的旋翼桨尖形状的研究。
在80年代后新研制的直升机旋翼上,就很少使用矩形桨尖了。
大量的非矩形桨尖在直升机旋翼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采用BERP桨尖的英国“山猫”直升机于1986年创造了400.87km/h的世界直升机速度记录[6]。
使研究人员认识到桨尖形状的改进是改善旋翼气动特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国西科斯基公司还在旋翼台上用UH-60A旋翼模型试验了三种桨尖,桨尖长度为6%,三种桨尖分别是后掠桨尖、双后掠尖削桨尖(DST桨尖)和双后掠尖削带20°下反桨尖。
欧洲的法国和德国在三维桨尖的理论分析和试验方面也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德国在三维桨尖的气动机理研究方面开展了流场显示和表面测压试验研究。
本次桨叶表面动态压力测量试验研制了抛物线后掠、抛物线后掠+下反桨尖形状的两付4m直径的旋翼模型,研究悬停状态下三维桨尖对旋翼气动特性的影响。
后缘小翼型智能旋翼桨叶模型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
减振 方案 , 它通过 智 能驱 动机 构控制 后缘 小翼 的偏
收 稿 日期 : 0 0 1 一 6 修 订 日期 : 0 1 0 — 4 2 1 — l1 ; 2 1 — 31
推挽式 双 X型驱 动机 构 L , 行 了面 向真实翼 型 的 8进 ]
通 讯 作 者 : 卫 东 , , 授 , 士 生 导 师 ,9 7 生 , — i y d e u ae u c 。 杨 男 教 博 16 年 E ma :w a @n a.d .n l
了验证 悬停 时 小 翼在 铰 链 力 矩 作 用 下 驱 动 机 构 能 否 有 效 驱 动 后 缘 小 翼 , 行 了加 栽 试 验 。试 验 采 用 线 性 霍 尔传 进 感 器对 推 挽 式 双 X 型 驱 动 机 构 在 不 同 电压 和 频 率 驱 动 下 小翼 的偏 转 角度 进 行 了测 量 。 论 分 析 与试 验 测 试 结 果 理 基 本 吻 合 , 电驱 动 机 构 能 够 有效 驱动 后 缘 小翼 , 智 能 旋 翼 方 案 是 合 理 和 可行 的 。 压 该
结 构 。 种驱 动机 构采 用压 电陶瓷 堆作 为其 主动 部 这
件, 通过 双 X 放 大机构 对 压 电堆 的输 出进行 放大 。
图 3 压 电 堆 结 构 图
分 析如 图 4 示 的 X 型驱 动机 构 。 所
图 1 后 缘 小翼 驱 动 原 理 图
压 电 陶瓷 堆 是 由 P MN— T 压 电 陶瓷 片 、 极 P 电
摘 要 : 出了 一 种 基 于 推 挽 式 双 X 压 电驱 动 机 构 的 后 缘 小 翼 型 智 能 旋 翼 方案 , 展 了后 缘 小 翼 型 智 能 旋 翼 模 型 提 开 的 设 计 分析 与 试 验研 究 。 载试 验主 要 用 于验 证 驱 动机 构 的 驱 动 特 性 , 试 了压 电 堆 和 驱 动 机 构 的 静 态输 出 ; 空 测 为
机翼模型压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验证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 了解飞机机翼产生升力的原理。
3. 探讨不同设计对机翼模型升力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根据伯努利原理,流体在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在飞机飞行过程中,空气流过机翼时,上表面弯曲,空气流速较大,压强较小;下表面平直,空气流速较小,压强较大。
这种压强差产生向上的升力,使飞机得以飞行。
三、实验材料1. 机翼模型2. 电子台秤3. 电风扇4. 测量工具(卷尺、秒表等)5. 实验记录表格四、实验步骤1. 将机翼模型静立在电子台秤上,记录初始重量。
2. 使用电风扇对机翼模型进行吹风,调节风力大小,观察电子台秤的示数变化。
3. 记录不同风力下电子台秤的示数,分析升力变化。
4. 改变机翼模型的设计,如改变上表面弯曲程度或下表面形状,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5. 对比不同设计下机翼模型的升力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电风扇风力的增大,电子台秤的示数逐渐减小,说明机翼模型受到的升力逐渐增大。
2. 当风力较大时,电子台秤的示数明显减小,说明机翼模型受到的升力较大。
3. 改变机翼模型的设计后,实验结果显示,弯曲程度较大的上表面和凹形的下表面能够产生更大的升力。
六、实验结论1. 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存在反比关系,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2. 飞机机翼产生升力的原理是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设计上表面弯曲、下表面平直的形状,使空气流过上表面时流速较大、压强较小,流过下表面时流速较小、压强较大,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
3. 优化机翼模型的设计可以增加升力,提高飞行性能。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电风扇风力的稳定性,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材质的机翼模型,观察升力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材料对升力的影响。
3. 可以将实验拓展到其他流体力学领域,如船体设计、汽车尾翼等。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模拟飞机机翼模型在气流作用下的受力情况,验证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了解了飞机机翼产生升力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155期2008年第3期直升机技术H EL I C O P T ER TE C H N I Q U ETot al N o.155N o.32008文章编号:1673.1220(2008)03—125-04旋翼模型桨Ⅱ十表面压力测量试验兰波,武杰,黄明其(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绵阳,621000)摘要采用“桨叶表面预先压槽,再粘贴片式压力传感器并粘胶带再开测量孔”的方法测量旋翼模型桨叶表面压力,在8m×6m风洞完成了地面悬停和风洞前飞试验,研究了桨叶表面压力测量技术和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获得了桨叶表面特征剖面的压力分布,建立了实用的旋翼模型桨叶表面压力测量试验技术。
关键词旋翼模型;试验台;动态压力测量;风洞试验中图分类号:V211.74文献标识码:AT he B l ade Sur f ace Pr es sur e M eas ur em ent Tes t of R ot or M odelL A N B o,W U Ji e,H U A N G M i ng-qi(C A R D C L ow S pee d Inst i t ut e,M i anyang,621000)A bs t r act T he hov er t est and w i nd t unnel f or w a rd fl ig}l t t es t of pr e ssur e m eas ur em ent r ot or m odel sW as condu ct ed usi ng t he m et hod of s que ez i ng t he bl a de surf ac e t o f o r m s l ot s,t hen pa st i ng t he ul t ar m i ni at ur e t hi n pre ss ure t ra ns duce rs and co v er s se ns or s w i t h pa st er.Thi s ar t i cl e r es ear ched t he t echni q ue of bl a de surf ac e pr e ssur e m eas ur em ent,dat a a cqui ri ng and pr o ces s i ng,and obt ai ned t he pre ss ur e di st r i but i ons of bl a de t ypi cal s ec t i ons,a nd c onst ruct ed a n a ppl i ed t e chni que.of t he bl a de surf ac e pre ss ur e m ea sur e m ent of r ot or m ode l.K ey w or ds r o t or m odel;t est s t an d;dynam i c pr e ssur e m eas u r em ent;w i nd t unnel t es t1前言2传感器选取及布置作为直升机风洞试验技术的经典内容,旋翼模型桨叶表面压力测量具有相当难度,国内一直以来没有开展相关研究和试验。
本试验由中航总六O二所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开展,研制了专用测压旋翼模型,以片式压力传感器为测量元件,采用“桨叶表面预先压槽,再粘贴片式压力传感器并粘胶带再开测量孑L”的方案,通过地面悬停和风洞前飞试验,研究了桨叶表面压力分布测量技术和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获得桨叶表面特征剖面的压力分布,掌握了旋翼模型表面压力测量试验技术。
收稿日期:2008-06-102.1传感器选取及标定传感器的选取满足以下原则:(1)重复性、线性度好,温漂、滞后小;(2)具有优良的频响特性,要求其截至频率远高于旋翼模型额定转速的8倍频率,以满足动态测量要求;(3)传感器对离心力和惯性力不敏感;(4)传感器形式为薄片式,要求体积小,质量轻,厚度小于1m m。
最终采用的微型片式表面压力传感器包括126直升机技术总第155期EN D EV C O 公司8515C 、K ul i t e 公司LQ 一062、LQ 一067系列。
2.2传感器在旋翼模型上的布置试验采用的旋翼模型为抛物线后掠带下反桨尖和抛物线后掠桨尖。
旋翼模型旋转方向为俯视顺时针。
采用桨叶表面预先压槽,表面粘贴片式压力传感器的布置方法。
每副旋翼模型其中两片桨叶布置传感器,一片桨叶布置18个压力传感器(简称为l 号桨叶),另一片桨叶布置4个传感器(简称为2号桨叶)。
桨叶生产时预留出压坑、压槽和布线槽,保证安装传感器后能保证翼型形状。
l 号桨叶分别在r /R =0.65、0.7、0.75、0.915、0.975剖面上布有测压点。
桨叶弦向测压点布置为:r /R =0.7、0.915两个剖面的上表面布置有4个测压点,下表面布置有3个测压点。
测压点位置为:上表面:x /c=0.03、0.10、0.30、0.58;下表面:x /C=0.04、0.18、0.60r /R=0.65、0.75两个剖面为特征点测试剖面,在上表面x /C =0.02处布置一个测压点;r /R =0.975剖面上下表面各有一个测压点。
测压点位置为:上表面:x /e=0.10;下表面:x /c=0.182号桨叶分别在r /R =0.65、0.75、0.975剖面上布有测压点。
桨叶弦向测压点布置为:r /R=0.65、0.75两个剖面为特征点测试剖面,在上表面x /c =0.02处布置一个测压点;r /R =0.975剖面上下表面各有一个测压点。
测压点位置为:上表面:x /c=0.10;下表面:x /c=O .18图l 为桨叶模型和传感器安装照片。
图1桨叶模型和传感器照片×6m 风洞第二试验段进行,主要设备是直升机4r n旋翼模型试验台。
3.I 试验方法3.1.1压力传感器标定及粘贴压力传感器标定采用静标定方法,通过密闭腔体对传感器施加标准压力,检验输出和给定压力之间的关系。
在桨叶预留的压坑、压槽位置用双面胶粘贴相应的压力传感器,并用南大705胶固化维持表面形状。
为保护压力传感器,并对桨叶生产时为压力传感器预留的压槽和压坑进行保形,试验前对桨叶上布置有压力传感器的位置采用透明胶带进行裹覆,并在压力传感器测量腔面处用刀片对胶带作开口处理。
3.1.2地面悬停试验旋翼轴转速:n=900、1032r pm 。
周期变距:0.=00,0。
=0。
总距角:007=00,2。
,4。
,60,70,8。
,9。
,10。
,9。
,80,7。
,60,4。
,20,00o3.1.3俯仰、滚转力矩最小配平风洞前飞试验在给定拉力系数、旋翼轴倾角、风速和旋翼轴转速条件下,操纵总距和周期变距到配平状态,使俯仰、滚转力矩为零。
模型状态:抛物线后掠桨尖;抛物线后掠带下反桨尖。
旋翼转速:n=1032r pm 。
拉力系数:C t =0.008、0.010、0.012。
风洞配平前飞试验照片见图2。
3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地面悬停试验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图2风洞前飞试验(C A R D C )的地面悬停间进行,风洞前飞试验在8m2008年第3期兰波,等:旋翼模型桨叶表面压力测量试验1273.2数据采集处理3.2.1数据采集旋翼模型的气动载荷是周期性变化的,采用动态信号的采集方法。
试验台的P X I数据采集系统具有96个通道同步采集的功能。
试验时采样的触发信号采用旋翼模型的方位角信号,每转采集“个点。
这样,采样频率达到f s=64×n/60。
压力传感器供电桥压为10V,由精密稳压电源通过引电器滑环传输到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未放大,再通过引电器滑环传输到数采系统。
3.2.2数据处理旋翼气动载荷系数的计算,采用旋翼的桨尖速度caR、大气密度P和桨盘面积7rR2作为参考量;压力系数的计算,需扣除当地大气压,并采用旋翼的桨尖动压作为参考量,为扣除当地大气压后的相对压力值。
压力计算公式如下:C P=(P—Po)/[(1/2)p(∞R)2]大气密度由试验时的P0、Td、u等参数计算给出,经验修正计算公式如下:P=Po/(287.053(273.15+T d))一0.000007705U2其中,P0的单位为:m ba r,T n的单位为:℃,u的单位为:m/s,p的单位为:kg/m3。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F FT变换和计算后,取旋翼模型旋转频率的0~10阶谐波量;保存平均后的8圈的原始数据,并计算其中5圈的时间历程数据。
结果未进行支架干扰和洞壁干扰修正。
4试验结果4.1地面悬停试验图3给出了抛物线后掠带下反桨尖旋翼的悬停试验中,压力系数零阶量(时均压力系数)在弦向的变化情况(桨叶r/R=0.7特征剖面的上表面)。
翼型剖面压力系数分布随总距角的变化规律明显,随着总距角的上升负压逐渐增大。
翼型上表面负压最大值在相对弦长x/e=0.1处。
受到桨叶模型翼型前缘曲率限制,该区域只布置了一个压力传感器,难以准确得出负压最大值点。
4.2配平前飞试验结果配平前飞试验中M x和M z配平值都保持在±20N nl以内,配平精度较高。
图4为抛物线后掠带下反桨尖旋翼模型风洞前飞配平试验(风速64.8m/s,旋翼转速1032r pm,主轴倾角一10。
,配平拉力系数0.012)中,在相对半径r/R=0.7处上表面x/c=0.1测量点的五圈时间历程数据散点图。
x/e桨叶特征剖面的上表面压力零阶量图3悬停压力结果l I,(。
)图4压力时间历程散点图散点图数据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五圈数据重合性好,反映了桨叶压力数据的周期性。
试验结果表明:多数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系数周期性很好,也有一些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系数基本上不随方位角而变。
要判断压力数据是否可信,首先应检查其时间历程曲线,如出现压力系数基本上不随方位角而变等异常,则该数据不可用。
图5为该试验状态,r/R=0.7剖面上表面在四个特征方位角(20、920、182。
和272。
)上的弦向压力系分布。
由于采系统一圈中有64个采样点,其间隔为5.625。
,无法精确定位在00、90。
、180。
和2700位角上,故采用了最为接近的位角。
128直升机技术总第155期从图中可以看出,弦向压力分布特征明显,具有较好的规律性,不同方位角下压力的差异反映了配平前飞试验中桨叶表面压力的非对称性。
O-0.2--0.4-0.6.-0.8d一1.0一1.2-1.4一1.6一1.8—2.o图5不同方位角的压力系数试验开展情况反映出传感器粘贴工艺尚有待改进。
由于桨叶表面形状特殊,在进行透明胶带裹覆时桨叶表面翼型形状及胶带可靠性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