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悲剧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1485 张江楠(13号)

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2358 叶佟(28号)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中西方不一样的悲剧观。中西方的悲剧作品、悲剧人物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两相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对中西方的悲剧有了鲜明的、深刻的认识。悲剧这一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激起人们的悲愤和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艺术,在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很多。

关键字:中国悲剧西方悲剧比较不同

一、悲剧思想不同

中西方在悲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摹仿的不是某种姿态、颜色或声音,而是人的行动,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和宣泄。把行动、动作作为戏剧的根本,而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乃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进行对命运的抗争,体现出了西方悲剧以行动来抗争的实质,从而给人的是崇高和敬仰之感。哈姆雷特在命运中是积极抗争的,他不甘于现实的态度,继而表现出自我的斗争。在西方的悲剧中,通过矛盾冲突表现斗争双方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是不分上下,是行进者的节奏。以主人公的积极的抗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质。而中国则没有显著的系统的悲剧的理论,或是说没有悲剧这一说法。中国的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或称为苦戏、怨谱),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达到同情的理念。中国的悲剧着眼于“悲”和“惨”这两点,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悲剧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主人公常常被某种传统的礼教或观念所束缚,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表现的是受外界势力所迫害的人物的悲剧。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

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

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

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

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

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比较

摘要:悲剧艺术,以其深沉的艺术震撼力以及犀利的讽刺性,历来便居于戏剧创作的巅峰位置。相对于喜剧而言,悲剧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是更为历久弥新的印记。悲剧的情节越是悲惨,给世人及社会留下的警醒就越是深刻,其深沉的涵义使得人们不断地思考现世人类以及社会的状况,发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矛盾个体,从而对生活以及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悲剧心理,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受到人们的追捧,《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部剧作可谓是中西悲剧艺术的代表作。虽然同为悲剧力作,但是两部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我们主要从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受这种文化背景影响所形成的悲剧主角和悲剧结局的差异,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关键词:悲剧艺术;文化背景;悲剧主角;悲剧结局

前言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欧洲上层社会的面貌。《窦娥冤》是关汉卿的古典悲剧力作,以元代社会为背景,描写性格善良的窦娥受恶势力迫害含冤而亡的故事。两者虽然同为悲剧作品,但由于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根源的不同,作品的角色特点以及结局安排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西方文化是一种海洋文明,广袤的海洋精神造就了这么一种人群,他们追求个性和自由,勇于冒险而又大胆,具有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敢于向统治阶级抒发自己的不满。在西方这种开明文化的孕育下,西方人在表达思想的时候大胆而又直接,作者在《哈姆雷特》的故事地点的选择上丝毫没有避忌,大胆地选择了丹麦宫廷作为故事发生地点,把统治阶级的现实状况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通过对人物矛盾的叙述,真实地影射出统治阶级内部的邪恶本质,是作者内心不满的一种直接表露。在西方文化极具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影响下,剧作中的人物往往具有着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点在《哈姆雷特》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剧作中人们对国王死因的怀疑,哈姆雷特对于叔父以及母亲的怀疑,甚至对于鬼魂所说真相的怀疑,整部剧在这种怀疑精神中一步步推进,真相也慢慢地呼之欲出。此外,西方文化对人文主义与英雄主义也比较重视,善于塑造出各式各样的英雄形象,把这些英雄作为作品的主角,强化了戏剧的冲突。哈姆雷特就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剧主

中西方悲剧的对比

中西方悲剧的对比
Hale Waihona Puke Baidu现实发展
32
主题
恪守道义
崇尚自由、个性
33
叙述手法
场景描写
内心活动
34
线索


35
文化类型
内陆型、保存型
海洋型、开放型
36
作用
教化作用
暴露人的生存困境,超越人的生存困境
37
主体特征
柔性
刚性
38
时期
社会动荡
政局比较稳定
39
态度
顺从态度
用行动抗争
40
文化影响
儒家文化
宗教文化
41
神话色彩


42
原因
为爱
为国
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0
性别上
多为女性
多为男性
21
艺术感染力


22
审美上

净化心灵的崇高
23
观众视觉
俯视
仰视
24
社会进程
阻碍社会进程
推动社会进程
25
结局
先苦后甜
英雄用生命去斗争
26
面对困境
被动
主动
27
表现形式
以歌唱为主
以对白为主
28
自主意识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邹红

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在中国戏剧发展过程中,最扣人心弦的是。哀曲”、“怨情”和惨绝悲极的内容情节,苦、哀、怨是中国古代悲剧的特质,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在抗争的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中西方悲剧的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根源所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之后西方文论界出现了诸多悲剧理论,有的是对亚氏思想的坚持,有的是对亚氏思想的修正和发展,关注的议题和理论活动的空间并没有越出《诗学》的理论格局。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悲剧: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伦理冲突悲剧(近代悲剧)。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后来也有人把悲剧的类型概括为四种:命运悲剧(神秘力量左右现实人生);性格悲剧(性格内在矛盾冲突);社会悲剧(社会不平等、不合理造成的人生悲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历史悲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矛盾冲突)。对比西方悲剧,中国悲剧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典高悲剧,包括《赵氏孤儿》、《精忠旗》、《精忠谱》,主要描述主人翁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斗争气概。第二类是变异的古典高悲剧,典型的有《汉宫秋》,主要从悲剧气氛上加以考察。第三类是市民悲剧,也可以叫做社会悲剧,反映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人的悲剧情怀,包括《窦娥冤》、

中西方古典悲剧之比较_初中课题作业

中西方古典悲剧之比较_初中课题作业
斯芬克斯谜语:
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 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
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知道了自 己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母亲羞愤自尽,悲愤不已 的俄狄浦斯刺瞎自己的双眼,并将自己放逐。
三 西方古典悲剧介绍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因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落选
哈 姆 雷 特
奥 赛 罗
社会悲剧:《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
古希腊悲剧几乎都是“命运悲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性格+社会悲剧”。
中国悲剧类型较单一
社会悲剧:十大古典悲剧
几乎都是“社会悲剧”
五 中西方古典悲剧不同点 2. 主人公形象不同
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多为英雄或杰出人物 普罗米修斯(泰坦神);俄狄浦斯(国王);奥赛罗(勇将) 李尔王(国王);麦克白(国王);恺撒(军事统帅); 哈姆雷特(王子): 朝庭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 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五 中西方古典悲剧不同点 中国有没有真正的悲剧?
认为有(少数):
团圆结局不应成为否定中国存在悲剧的依据,中国不但拥有自己的悲剧,并且同样体 现着悲剧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清醒认识,也展现了悲剧人物对不平世事无奈的抗争,以 及他们所付出的精神和肉体毁灭的双重代价。 由此可见,有着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典悲剧并非是喜剧,而只不过是在中国传统文化 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具有独特美学品格的一枝悲剧之花。

中西悲剧异同

中西悲剧异同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朱光潜认为“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莱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中国有悲剧吗?这种疑问将西方对悲剧的定义视为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下面就中西悲剧的异同进行比较。

一、相同点

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紧密,与宗教关系紧密。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正面势力与敌对势力的对立而展开,不断推动剧情,并导向最终的解决。

5、悲剧始终充满了悲剧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6、主题上都追求严肃:悲剧庄重、严肃、沉重。悲剧的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表现出来,而且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7、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首先,观众能在道德准则上认同主人公的人品。其次,悲剧的最终结果是惩恶扬善,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不同点

(一)主人公的不同

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为强者。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哈姆雷特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剧人物,他是“朝庭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另一莎剧《裘力斯?凯撒》中的凯撒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认为“恐吓我的东西只敢在我的背后装腔作势,它们一看见凯撒的脸,就会销声匿迹。”在西方悲剧中,这样的英雄还比比皆是,都属于这类人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既不是大德至善,也不是十恶不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跟普通人差不多,或者比普通人更好一点。这种悲剧人物“过失”或者说是“悲剧性缺陷”(Tragic Flaw),如古希腊悲剧人物的过度自信(Hubris),麦克白的野心,哈姆雷特的踌躇等,成为悲剧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

《简析中西方悲剧之差异》

《简析中西方悲剧之差异》

浅析中西方悲剧之差异

悲剧是什么?从美学角度来说,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它经常以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反思。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剧本《济金根》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①。这句话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悲剧的本质,即矛盾冲突。无论是中国传统悲剧还是西方悲剧,都和矛盾冲突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正是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内容变得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引人入胜。然而,中西方悲剧因为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悲剧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悲剧大都侧重表现主人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悲惨遭遇,以此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②。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给人做童养媳,十七岁成亲,又死去丈夫。后来又被坏人张驴儿诬告,赃官枉断,逼她承认毒害人命。从剧本来看,窦娥的悲惨遭遇的确值得我们同情,但是她缺乏个人斗争意识。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无力。

与中国不同,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服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可称为挣扎的冲突,表现了人对于其对立物的挣扎。这种

抗争往往是惊心动魄的,表现出火山喷发式的生命激情。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神早已决定了的,他并非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却不甘心于命运的安排,希望靠自己顽强的斗争来改变弑父娶母的命运。他在抵抗命运时的耐力与勇力恰恰是最可贵,因此会令读者感到强大的悲剧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自身性格上的软弱和犹豫进行了抗争,虽然他最终与敌人走向死亡,但是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让读者肃然起敬。

中外文学之悲剧比较

中外文学之悲剧比较

中外文学之悲剧比较

关键词:悲剧;文学;悲剧意识;中外对比

一﹑悲剧的含义

“悲剧”是在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中经常使用到的一个概念。第一个“悲剧”概念在人类文化史上有记载的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人的内在心性性格在塑造悲剧品格中的推动作用。观众的感情往往随着故事情节而跌宕起伏,有代入感的,是愤懑和郁结的,这种心理往往随着悲剧结局的到来得到纾解與升华。

悲剧具体来讲是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等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和灾祸性的结局。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马克思恩格斯也曾经有论述总结,悲剧就是在历史上有某种合理性的事物被摧毁掉。他的悲剧性体现在,正是因为在历史上他的存在是是合理的,也有一定的价值,却被摧毁了,观者势必会引起同情,会被认为是一种悲剧。

二﹑中外悲剧对比

仔细分析会发现同样是悲剧,但是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形式的表现还是大有不同的。以爱情为例的话来分析:

(1)悲剧情节的相同点:

1.主题思想相同。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都描写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都从不同的方面会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都展现反封建的进步主题。

2.情节结构相同。爱情发展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偶然邂逅,自由相爱。如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的《罗密欧与茱丽叶》,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杭州求学期间相遇,然后到相知和相爱。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舞会上相遇,然后一见钟情。不管什么形式的爱情都会受到强力的阻碍。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受到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门阀制度的阻碍,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受到双方家族的仇恨的阻隔。第三,相爱过程中都会暗中得到他人的帮助。在《梁祝》中这个贵人是师母。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神父。第四,不管经历怎样的曲折是非作品最终都以悲剧结尾。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

丽叶》为例

一、本文概述

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深沉且复杂的一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尽管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爱情的力量却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发共鸣。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探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共性与差异。两部作品都以悲剧结尾,展现了爱情在社会束缚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悲剧成因、表现手法以及悲剧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悲剧的共同点,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丰富我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

二、背景分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虽然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但它们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却各具特色,为这两部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色彩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或压抑。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他们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抗拒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殉情。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的写照。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 识上,他们都强调以斗争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强调人与 自然的协调融合,重视对立矛盾之 间
的相互渗透、弥补、转化和自行调 节,以保持整个机体、结构的动态 的平衡、稳定。中国文化是内陆型 的,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缺乏怀 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 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 盾冲突。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翁一般是弱小善 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出于社 会最底层的妇女。
中国人重克己的认同人格,强调家 庭本位,突出家庭乃至国家的利益;
西方人重扬己的独立人格,奉行个 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 人格尊严。
具有独立人格的西方悲剧显得独立 而崇高;
具有认同人格的中国古代悲剧人物 则显得悲苦凄怨。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 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
系。
1 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 2 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
1 不同的悲剧主人翁 2 不同的悲剧 性格 3 不同的悲剧 冲突
不同的悲剧 结局
4
4
传统西方悲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 豪杰为主角。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 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 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 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
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翁 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不 仅如此,中国戏剧的悲剧冲突还带 有伦理评判性质。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一、前言

从公元前534年古希腊悲剧诞生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西方悲剧研究著作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现在可谓汗牛充栋。

马丁·艾思林在《戏剧剖析》,中仍然认为“以悲惨结局的是悲剧,以愉快结局的是喜剧”这是区别悲剧、喜剧的一条看似浅薄但却普遍应用的方法。悲剧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没有苦难和毁灭,悲剧就不成其为悲剧,但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再现苦难和毁灭而使人悲伤,而是要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肯定悲剧人物以及作家的悲剧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激励观众勇敢地直面人生。因此,仅有悲惨结局的戏剧,还不能叫做悲剧。悲剧一定有悲剧性结局,悲剧性结局却不一定是悲惨的,悲剧性结局应该是表现出悲剧人物或其精神世界在悲剧冲突中必然的毁灭,同时显露出悲剧精神的结局。

二、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并无悲剧,也有些学者坚持认为中国有悲剧,于是展开了一场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

1、未否定中国有悲剧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鲁迅等都一致认为中国古典戏剧缺少悲剧意识,常常以“大团圆”结局,因而被鲁迅斥为中国国民的“十景病”,但是,他们都没有否认中国有悲剧。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中指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起来好同贾宝玉团圆;于是有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做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公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

鞠磐 41312008

什么是悲剧?现代汉语将其解释为“: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在西方文化中悲剧是指从古希腊时代发展而来的由于“好人”的“过失”而导致悲惨结局的戏剧形式。仅从释义即可看出中西方对“悲剧”有着不同的理解,再对比中西方的悲剧代表作《窦娥冤》《琵琶记》《赵氏孤儿》《哈姆雷特》《麦克白》《美狄亚》,不难发现中西方的“悲剧”文化差别是巨大的,本文将从中西方悲剧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分析其差异。

一、不同的悲剧主人公

根据西方文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应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西方的悲剧作品中主角大多是皇家贵族或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或是某方面的强者。如索福克勒斯塑造的俄狄浦斯,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欧里庇得斯描写的美狄亚,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还有西方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人物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此,在西方文学中只有“朝廷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的人物才配得上悲剧的主角。同时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公就是英雄的代名词,英雄本身就是时代的骄子,在他们身上往往寄予了人们无限的向往与遐想,当这些人遭受到巨大的不幸时,其身份和境遇就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产生无限的震撼力量。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人喜欢将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

小人物,他们是弱小善良,手无缚鸡之力的社会底层妇女,或者其他的平民草根。总之,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悲剧人物总是跟小人物联系在一起。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不幸,使读者从他们的遭遇中引起共鸣,从而获得悲剧的美感。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出身贫民,20 岁时就已当了三年的寡妇;《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和《醒世恒言》中的杜十娘都是底层社会的妇女,他们毫无反抗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毁灭,唤起人们对她们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一、前言

从公元前534年古希腊悲剧诞生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西方悲剧研究著作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现在可谓汗牛充栋。

马丁·艾思林在《戏剧剖析》,中仍然认为“以悲惨结局的是悲剧,以愉快结局的是喜剧”这是区别悲剧、喜剧的一条看似浅薄但却普遍应用的方法。悲剧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没有苦难和毁灭,悲剧就不成其为悲剧,但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再现苦难和毁灭而使人悲伤,而是要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肯定悲剧人物以及作家的悲剧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激励观众勇敢地直面人生。因此,仅有悲惨结局的戏剧,还不能叫做悲剧。悲剧一定有悲剧性结局,悲剧性结局却不一定是悲惨的,悲剧性结局应该是表现出悲剧人物或其精神世界在悲剧冲突中必然的毁灭,同时显露出悲剧精神的结局。

二、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并无悲剧,也有些学者坚持认为中国有悲剧,于是展开了一场长达一个世纪的

争论。

1、未否定中国有悲剧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鲁迅等都一致认为中国古典戏剧缺少悲剧意识,常常以“大团圆”结局,因而被鲁迅斥为中国国民的“十景病”,但是,他们都没有否认中国有悲剧。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中指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起来好同贾宝玉团圆;于是有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做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公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

中西方悲剧比较-最新文档

中西方悲剧比较-最新文档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一、悲剧人物的不同――从性别、地位、性格角度分析

西方多“俄狄浦斯王”此类有力量、有地位的社会上层男性为主;中国古代悲剧中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多为“窦娥”这样的具有美好德行的弱势女性。就性格而言,西方悲剧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具有很多珍贵的人格特质;中国往往把悲剧人物打造成封建社会德行完美的女性,性格方面多是内倾。在这样的设定下,西方悲剧人物面对逆境有力量和能力进行抗争,是“进攻式”的,拿俄狄浦斯来说,他虽知道自己的悲剧命运,却毫不犹豫地逆天而行,企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而中国古代悲剧中的女性常以忍让为生,任命运摆布,是“退守式”的。窦娥从沦为童养媳,到守寡,到蒙冤被杀,一直在忍受,在顺从,而不是像西方悲剧那样深切控诉。中国古代悲剧的平民化比较明显,多表现社会性悲剧,与创作者的创作环境也有关联,这也与西方悲剧人物的“上等”形成鲜明对比。

二、悲剧结局和结构设计的不同

中西方悲剧在结局和结构设计方面有很大不同,《窦娥冤》以其父为其沉冤昭雪作为结局,而《俄狄浦斯王》以冲突的高潮,俄狄浦斯发现自己杀父娶母的悲惨事实告终。纵观中西方悲剧的结局,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悲剧多以团圆式结局为主,喜欢在最后给给读者制造一些甜头,给予大家一些心灵慰藉,既是矛盾冲突

的缓解,也是伦理道德理念儒道思想的映照。反观西方,他们往往在最后促成悲剧的高潮,以血淋淋及矛盾及其尖锐的冲突留下令人震撼难忘的悲剧结尾,如哈姆雷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结局,无谓牺牲,从而提高了斗争的价值性。他们通过这种现实般的刺痛感加深悲剧的震撼效果,引起大众的思考,反映哲学本体之思,追求真理并且个体意识强烈。

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医被发配充军,窦娥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 .
《浮士德》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 五个阶段。 1、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 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2、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 定。 3、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4、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5、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
THE END
谢谢大家!
• 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 子。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 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 《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
2.不同的悲剧结局
• 西方悲剧的结局:多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哈姆雷特在悲剧 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而《浮士德》的 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点,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 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
影响
悲剧精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存在往往会长时间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 西方社会:西方积极斗争的悲剧精神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是当今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占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悲剧比较

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

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

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

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

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

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

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

的李尔等。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

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

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一一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

心态感受。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

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恐惧”,是因为美的毁灭而引起的惊骇之情,但这种恐惧要适度,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悲剧的效果。由于悲剧的特殊性,它不但给人莫大的审美愉悦,还会给人以真的启迪: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艰辛曲折;要实现理想目标,必须经受住挫折,准备付出代价,以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了解了在美学上悲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中西方悲剧的不同。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不同。西方古典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其主人公一般是力量型的、进攻型的男性英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而中国古典悲剧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例如《窦娥冤》、《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这些人物的人品往往完善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软弱加上伦理观念的束缚,导致中国悲剧人物只能以忍耐为特征。总之,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是敢于斗争的英雄,其中大多数是男人,即使是女人,也是和欧里庇得斯创

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基本上是受迫害的小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女子,就算是有地位的男性,也往往像《精忠旗》中的岳飞一样备受迫害。

其次,中西方悲剧冲突不同。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

主动的,他们往往用行动来抗争;而中国古典悲剧则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总的来说,西方悲剧冲突的双方是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

解;而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并且

西方悲剧的外在斗争往往都以内在斗争为基础,而中国悲剧一般没有多少内心冲突。其中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窦娥,她的内心世界几乎没有理性的闪光,几乎没有矛盾斗争,一直都是

默默承受,像窦娥一样没有判断能力的任务还有很多。《精忠旗》中的岳飞只知道忠于皇上,却不知道什么是忠于皇上的最好方法、皇上是否值得忠于等问题,所以他只能被动地受害。

《娇红记》的爱情悲剧也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造成的,他们把封建家长看作神圣不可反抗的。

总之,中国悲剧内在冲突的缺乏是主人公不能进行积极抗争的主要原因。

再有,中西方悲剧的结局不同。别林斯基认为:英雄在结局必须死去,如果没有这个

牺牲或死亡,他就不成其为英雄,便不能以自己个人为代价实现永恒的本体力量,实现世界

的不可逾越的生存法则。”可见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管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

喜。”这种令人高兴的结局一般不是主人公自己争取到的,而是借助一种被西方人称为降神”的外在力量实现的。《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其复仇是她的鬼魂借助做了官的父亲来进行的。有类似结尾的悲剧还很多,如《雷峰塔》、《精忠旗》、《长生殿》、《清忠谱》等。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最后,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这个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决定的。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

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因此,西方悲剧中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基本

上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惊天动地的斗争体现了他生命的价值,他的死是问心无愧的。因此观

众不会因为主人公的牺牲而绝望,而是被他不朽的斗争精神所感染。而中国文化是内陆形的,

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思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种进取性,而是一种保存型的文化。” 中国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所以中国悲剧人物的内心往往被一些封建教条所占据,只有一些片面的忠、孝、义”等。这些人物不敢向传统观念挑战,所以他们的外在行动也就不能和西方悲剧人物一样大刀阔斧。

小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也是中国人对不合理现象容忍的结果,因为小人物就像路边的小草,任

人们的脚踩却一点也不反抗。这些善良弱小的人物没有能力也没有想到积极地创造幸福,但又不甘心受苦到底。因此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便获得诗的正义”,即中国人所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快乐的结尾从表面上看是受苦人的希望,实际上却是被迫害者的精神鸦片。观众看了这种戏,虽然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但心中

积极进取的欲望却被大大地削弱。总之,中国悲剧的这些特征都是由其保存型的文化所决定

的。

以上这些就是现实中的悲剧和美学意义上悲剧的差别以及中西方悲剧主要的一些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