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方治疗小儿麻疹的辩证方法分析
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的研究
2012,44(2):142—143. [10]白崇智.郭仲 轲 老 中 医应 用萆 薜渗 湿汤 治疗 皮肤 病 经验 J J I.陕 西 中 医 ,1985,6(6):259—260. [11]陈文山.革薜渗 湿汤治 疗湿热 型湿疹 的临床 观察 [D].南
104
内蒙古 中 医药
京 中医药大学 ,2010. [12]雷小 洪.6O例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慢 性 荨麻 疹 的 疗 效观 察 [J:.中国 医药指 南 ,2012,10(22):46—47.
据 儿 童 生 理及 发 病特 点 ,结 合 临 床 观 察 和 报 道 ,对 其辩 证 治 疗进 行 综 述 ,以 望 帮 助提 高 临床 研 究及 治 疗 的 效果 。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儿童 ;气血 两虚
中图 分 类 号 :R758.2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06—0979(2013)28—0103—02
黄虹教授从脾胃论治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经验
黄虹教授从脾胃论治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经验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的红色、肿胀、瘙痒的斑块,又称为风疹、风疙瘩,是由于皮肤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而引起的一种局部毛细血管炎症。
在小儿身上,丘疹性荨麻疹的发作更为常见,对孩子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针对这一疾病,黄虹教授从脾胃论治小儿丘疹性荨麻疹方面有独特的治疗经验,这得益于他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
黄虹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专家,从事中医教育和临床工作几十年,对小儿皮肤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他曾在多家医院担任过主任医师和教学岗位,对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案。
黄虹教授认为,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的发作与身体的脾胃失调密切相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主运化水湿,主持肌肉和四肢,若脾气虚弱则会导致水湿内停,化气不畅,肌肉不固。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人体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虹教授在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调理脾胃功能,排出体内的湿邪。
黄虹教授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调理和穴位按摩。
在中药调理方面,他采用了苓桂术甘汤的方剂,这个方子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小儿的体质。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大枣、甘草等中药组成,可以健脾温中,祛湿止痒,具有较好的疗效。
黄虹教授还会根据小儿的体质和病情特点进行个性化的中药调理,以增加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除了中药调理,黄虹教授还会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一些穴位按摩的技术。
中医认为,穴位按摩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黄虹教授会选择一些与脾胃相关的穴位进行按摩,以调理脾胃功能和增强体质。
这些穴位按摩往往会让小儿感到十分舒适,有助于缓解病症和增强治疗效果。
黄虹教授的治疗方案不仅仅关注病症的表面症状,更加注重从根本上调理小儿的体质。
他认为,只有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体质,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和“阴阳”概念,以及调节体内气血和脏腑功能为核心。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体内湿热、风寒、血瘀等因素引起的失调所致。
治疗荨麻疹的关键在于寻找和调整病因,促进体内的整体平衡。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辨明病因和病机。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肝肾不足型等。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清热解毒:对于荨麻疹伴有明显的湿热症状(如囟门红肿、口干苔黄、尿涩便秘等),中医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连翘败毒饮等,以清热燥湿,排除湿热邪气。
3. 补益调理:对于荨麻疹伴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情况,中医常采用补益调理的方法。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4. 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荨麻疹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还包括调理情志,通过心理疏导、情志平和的方法,缓解情绪不稳定对荨麻疹的影响。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基于整体观念,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环境,并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功能,从根本上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然而,对于严重的荨麻疹病例,中医治疗可能需要配合西医药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儿科学治疗儿童皮肤问题的独特之处
中医儿科学治疗儿童皮肤问题的独特之处儿童的皮肤娇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各种皮肤问题,如湿疹、荨麻疹、痱子等。
在治疗儿童皮肤问题方面,中医儿科学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形成了互补。
中医认为,儿童皮肤问题的发生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小儿的体质特点,如“纯阳之体”“稚阴稚阳”。
纯阳之体意味着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同时也容易阳气偏盛,出现热证;稚阴稚阳则表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抵御外邪的能力较弱。
外在因素则包括气候环境、饮食起居、接触异物等。
在诊断方面,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通过观察患儿的皮肤症状、面色、舌苔、脉象等,结合询问病史和生活习惯,综合判断病因病机。
例如,湿疹患儿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瘙痒等症状,中医会根据其皮损的特点、伴随症状以及患儿的体质,辨别是属于湿热浸淫型、脾虚湿蕴型还是血虚风燥型。
中医治疗儿童皮肤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且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内服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湿热型的湿疹,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以清热利湿;对于脾虚湿蕴型的湿疹,则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祛湿。
中药的配方讲究君臣佐使,相互配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且,中药多采用天然的草药,相对温和,副作用较小。
中药外治法在儿童皮肤问题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有中药湿敷、中药熏洗、中药涂擦等。
例如,对于痱子,可以用金银花、薄荷等煮水湿敷或洗澡,能够清热解暑、止痒;对于湿疹渗出较多的情况,用黄柏、苦参等中药煎水湿敷,可以减少渗出,缓解炎症。
中医的推拿按摩对于改善儿童皮肤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脏腑功能。
比如,按摩脾经、胃经可以健脾和胃,增强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改善因脾胃虚弱导致的皮肤问题。
针灸疗法在儿童皮肤问题的治疗中应用相对较少,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对于顽固性的荨麻疹,可以采用针刺血海、曲池等穴位,以祛风止痒。
黄虹教授从脾胃论治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经验
黄虹教授从脾胃论治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经验小儿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见于儿童,症状包括出现红色丘疹和瘙痒感。
黄虹教授在脾胃论治小儿丘疹性荨麻疹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中医药理论和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和独特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从其经验中总结出的治疗要点和具体的治疗方法进行介绍。
治疗要点1. 反复出现的丘疹性荨麻疹,需考虑脾胃失调的因素。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主升清降浊,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的输送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湿热停滞,郁火上升,从而引发了丘疹性荨麻疹的发生。
2. 重视饮食调理。
因为小儿丘疹性荨麻疹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所以对于孩子的饮食,需要有针对性地调理。
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粥、稀饭、蔬菜等,让脾胃得到休息和调养。
3. 保持大便通畅。
脾胃失调导致湿热停滞,郁火上升,容易影响大便的正常排泄,导致热毒内郁。
保持孩子大便通畅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或者中药调理来改善大便情况。
4.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情绪不畅常常会导致郁火上升,从而加重了疾病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
治疗方法1. 中药煎煮法。
黄虹教授通常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黄连、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的药物,配合泽泻、苍术、茯苓等利湿化痰的药物,制成中药煎剂,让孩子口服。
3. 调理心情。
对于情绪不畅的孩子,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持心情舒畅。
黄虹教授通常会建议孩子进行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如户外运动、听音乐、玩游戏等,以缓解情绪压力。
4. 定期复诊。
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诊观察病情的变化和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日常护理和饮食调理。
从黄虹教授的临床经验中可以看出,脾胃失调是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脾胃的调理。
采用中医药治疗,结合饮食调理、心情调节等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儿科麻疹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冬春较多,5岁以下的孩子易于罹患。
毒从口鼻吸人,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毒邪轻而体质较好的,则邪从肌表外达,出疹顺利,经过10天左右,疹回热退,脱屑而愈,此为顺证;若病毒较重而正气虚弱,无力外托,邪毒不能尽从皮毛肌肤外达,可闭肺攻喉,内窜厥阴,产生喘逆昏痉等逆证,则病情凶险,多有恶变。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发病率大大降低,且症状较轻。
【诊断】1.未接种麻疹减毒疫苗,未患过麻疹的易感儿童,在流行季节,有与麻疹患儿的密切接触史。
2 .初起发热咳嗽,眼泪汪汪,口腔有柯氏斑(颊黏膜臼齿处出现针尖样小白点,周围充血)。
3 .正常的麻疹,颗粒分明,高出皮肤,色泽红活,疹回则热退,皮肤出现糠皮状脱屑。
若疹点稀细色淡或色紫暗红,密集成片,或出后早回,或麻疹虽回而热仍不退者,要注意产生并发症。
4 .出疹过程,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烦躁不安,或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神昏痉厥者,提示邪毒闭肺攻喉,内窜厥阴,产生肺炎、喉炎、脑炎等合并症。
5 .必须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鉴别(见猩红热节)。
【治疗】一般麻疹轻症,只需治以简易方药,加强护理,即能痊愈。
若痛毒较重或出现并发症,要加强治疗措施,及时处理。
一、辨证论治麻疹为痴毒引起,治疗方法以解毒为主,按其疹前、出疹、疹回的不同时期,采用宣透、清热、养阴之法。
虽然麻疹的临床表现有顺证和逆证区别,但也要根据不同的出疹过程应用宣、清、养三大法则,以因势利导,祛邪助正。
对于并发的险逆证,需在三法的基础上,辨证治疗。
1.顺证(1)疹前期(从发病到麻疹透布,为期3天):初起身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倦怠思睡,身热逐渐升高,发热第2〜3天,口颊黏膜出现柯氏斑,舌苔薄白或薄黄。
此邪留肺经,欲从外泄。
治法:辛凉宣透。
方药举例:清解透表汤加减。
牛劳子、连翘、豆豉各IOg,葛根、荆芥各6g,升麻、蝉蜕各5g,甘草3g。
儿童荨麻疹的有效治疗方法偏方
儿童荨麻疹的有效治疗方法偏方:偏方一:荆芥10克,防风10克,紫草30克,黄芪30克,苦参20克,地肤子2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
偏方二:麻黄10克,蝉蜕10克,连翘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藓皮20克,水煎服。
以上两方可任选一方内服。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可导致血虚,血虚生风,形成恶性循环,中医理论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治疗应加用养血滋阴的中药。
偏方一:生地20克,首乌2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防风10克,丹皮10克,玉竹10克,荆芥10克,大枣30克,人参叶30克,水煎服。
荨麻疹的中药治疗主要采用内服法,如皮肤瘙痒难忍,也可用紫背浮萍、苍耳草、荆芥、紫苏叶、百部等中草药任选1~2种,各120克煎汤外洗。
黑芝麻30克,黄酒15——30克。
芝麻打碎,放杯中,加入黄酒,加盖。
放锅中隔水蒸15分钟。
每晚睡前1次服食芝麻酒。
每日1剂,连食1周。
偏方二:当归15g、丹皮9g、赤芍9g、生地20g、荆芥6g、防风6g、薄荷3g、蝉衣4.5g、红花9g、麻仁15g、生甘草3g。
偏方三:药用黄芪、首乌、白术各15克,当归、白藓皮、丹参后下各12克,赤芍、防风、蝉蜕各10克,鸟梢蛇研冲9克,川芎、甘草、全蝎研冲各6克。
蜈蚣研冲2条。
儿童用药酌减。
风寒胜加麻黄、桂枝、透骨草,去丹参、赤芍;风热胜加青蒿、牛蒡子、薄荷,去当归;湿热胜加黄芩、苦参、地肤子,去黄芪;热毒甚加金银花、大青叶、黄连,去川芎;血瘀重加桃仁、红花、泽兰,偏血热加紫草、槐花、丹皮,去白术;气血两虚加党参、白芍、熟地、大枣,去全蝎、蜈蚣:瘙痒剧烈加白蒺藜,浮萍、荆芥、苍耳子;疹块难消加皂角刺、秦艽、路路通:病程冗长加三棱、莪术;反复发作加地龙、僵蚕、水蛭;久治不愈加白花蛇、穿山甲、地鳖虫。
每天1剂,水煎4次,分早中晚及睡前温服。
药渣加水浓煎,滤液擦洗患部再浸泡15分钟,早晚各1次。
3周1个疗程,直至疹消痒除。
陈宝义教授治疗小儿荨麻疹的经验
Ch e n S d i l a e c ic t a l t h o u g h t i s v e r y e f e c i t v e wi t h g u i d i n g s i g ni i f c a n c e o n c h n i c l a p r a c i t c e l e v e 1 . Ke y wo r d s :u r t i c a ia r ; c h i l d r e n ; Pr o f e s s o r Ch e n Ba o y i ; e x pe i r e n c e
荨麻疹中药方剂
荨麻疹中药方剂*导读:中药方剂(一)【辨证】血中伏热,复感风热,引动伏邪,客于肌表,阻塞经络,营卫失和,邪聚肌肤,搏结不散。
【治法】凉血滋阴,清热化湿。
【方名】多中药方剂(一)【辨证】血中伏热,复感风热,引动伏邪,客于肌表,阻塞经络,营卫失和,邪聚肌肤,搏结不散。
【治法】凉血滋阴,清热化湿。
【方名】多妙汤。
【组成】生地12克,赤芍12克,苦参12克,豨莶草12克,丹皮9克,黄柏9克,知母9克,苍术9克,地肤子9克,六一散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黄文东方。
中药方剂(二)【辨证】平素体虚,正气不足,腠理不密,玄府失固,易受风邪。
【治法】益气固表,滋阴清热,兼以化湿。
【方名】加味玉屏风散。
【组成】生黄芪15克,白术12克,玉竹12克,连翘12克,防风6克,生地9克,地肤子9克,豨莶草9克,金银花9克,红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黄文东方。
中药方剂(三)【辨证】湿热内蕴,外感风寒,邪郁于皮腠而发。
【治法】活血散风,清热利湿。
【方名】汤。
【组成】当归15克,生地2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丹皮15克,僵蚕15克,牛蒡子15克,白蒺藜15克,茯苓15克,元参15克,生首乌15克,焦栀子15克,红花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董守田方。
中药方剂(四)【辨证】感受风邪,郁于肌肤,营血不和。
【治法】祛风止痒。
【方名】抗荨麻疹散。
【组成】胡麻15克,苦参15克,山豆根15克,威灵仙1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次10克,日服2次。
【出处】赵子信方。
中药方剂(五)【辨证】风热挟湿。
【治法】泄热消疹止痒。
【方名】四皮饮。
【组成】地骨皮6克,桑白皮10克,茯苓皮10克,生姜皮3克,生地12克,地肤子6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赤芍12克,夏枯草10克,蝉蜕6克,白蒺藜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麻疹治疗方法
小儿麻疹的预防典型病例有接触史,经10~11 天潜伏期,前驱期3~4 天后,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流泪,怕光,食欲差。
发病第三天在颊粘膜近第二臼齿处有麻疹粘膜斑。
出疹期:3~5 天,高热,在耳后及颈部开始出现玫瑰色斑丘疹,急速蔓延全身。
疹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皮疹间皮肤正常,扪之碍手,压之褪色。
恢复期:皮疹出透后逐渐消退,热度下降,皮肤可见麦麸脱屑,留存棕色班痕至3~4 周消失。
病程中常易引起肺炎、喉炎,肠炎或脑炎等并发症。
不典型病例多见于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或接受被动兔疫行,病情轻,病程短。
中医认为麻疹是麻毒侵入肺脾二经所致,麻为“阳毒”,以透为顺,早期忌用攻下,见形期忌用大辛大热,后期忌用大苦大寒。
(一)中医辨证治疗麻疹发病过程中,首先判断病情的顺、逆,可分为顺证和逆证。
1.顺证:发热不高,3~4 天后疹点由阳转阴,自上而下,先耳后、发际,其次颈、额、面、胸、背达四肢、手、足心、鼻准头均见疹点鲜红活,分常均匀,出疹快,回收慢。
(1)初热期(疹前期、前驱期)。
主证: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眼睑微肿,目赤羞明,泪水汪汪,神倦,纳呆,或伴呕吐、泄泻、咽痛。
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紫。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薄翘透疹汤(自拟验方)。
薄荷6 克(后下),荆芥6 克(后下),连翘10 克,板蓝根12 克,前胡6 克,桔梗6 克,蝉蜕5 克,浮萍10 克,甘草3 克。
方解:薄荷、荆芥疏风解表,助透疹;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前胡、桔梗宣肺利咽祛痰;蝉蜕、浮萍、甘草轻清透疹。
加减法:高热加青蒿6 克(后下)、青天葵10 克。
加促麻疹透发外洗方:麻黄、浮萍、芫荽等量煎水热敷。
(2)见形期(出疹期)。
主证:高热不退,肌肤灼热,烦躁,口渴,咳嗽加剧,神倦懒动,目眵多,嗜睡,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透疹。
方药:解毒透疹汤(自拟验方)。
连翘10 克,金银花10 克,菊花10 克,升麻5 克,葛根12 克,浮萍10克,蝉蜕5 克,黄芩10 克,青天葵10 克,红紫草15 克,甘草5 克。
中医儿科学24章麻疹
三、逆证病机
若麻毒炽盛,正气不支,无力托毒于外,或复感新邪,化火内 陷入里,便产生逆证。
脏腑之伤,惟肺尤甚,邪毒闭肺,肺气郁闭,可见咳喘痰鸣, 形成邪毒闭肺证。
肺胃邪毒炽盛,化热化火,循经上攻内陷心肝,蒙闭清窍,引动肝风,而见神昏抽
搐,形成邪陷心肝证。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 养肺胃津液为主,扁豆、甘草清养胃气,桑叶清透余热。
逆证
1.邪毒闭肺
证候:高热不退,面色青灰,烦躁不安,咳嗽气促,鼻翼煽动, 喉间痰鸣,口唇发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皮疹稠密,疹点紫暗, 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 之热以生津,二药相互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杏仁协助麻黄以 止咳平喘,甘草与化痰止咳药配伍有润肺止咳作用。
2.热毒攻喉证
证候: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或咳声重浊,声如犬吠,甚则吸气 困难,胸高胁陷,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护理
1.卧室空气要流通,但须避免直接吹风受寒和过强阳光刺激。 2.口腔、鼻孔、眼睛、皮肤要保持清洁。 3.注意补足水分,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 为宜,忌食油腻、辛辣厚昧食物。
谢谢!
治法:平肝息火,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加减。常用羚羊角粉(冲服)、钩藤、桑叶、菊 花凉肝息风,茯神安神定志,竹茹、浙贝母化痰清心,鲜生地、白芍、 甘草柔肝养筋。
【其他治法】
外治疗法
1.芫荽子(或新鲜茎叶)适量,加鲜葱、米酒同煎取汁。乘热 置于罩内熏蒸,然后擦洗全身,再覆被取汗。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3.麻疹皮疹呈暗红色斑丘疹,但皮疹与皮疹之间皮肤颜色 正常。
黄虹教授从脾胃论治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经验
黄虹教授从脾胃论治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经验小儿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期,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色丘疹或荨麻疹,伴有瘙痒感。
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黄虹教授从脾胃论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经验和见解。
黄虹教授认为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的发病与脾胃失调有关。
在中医的理论中,脾胃是消化吸收功能的中心,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湿热内生,从而引发皮肤病变。
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时,首先要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清除湿热。
黄虹教授强调了药食同源的重要性。
在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时,黄虹教授主张在日常饮食中加强药食同源的摄入,多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功效的食材,如薏苡仁、扁豆、赤小豆、红薯、山药等。
这些食材不仅可以帮助清除体内湿热,还能够调理脾胃,加快病情康复。
黄虹教授还强调了情志调摄的重要性。
在中医看来,情志与脏腑密切相关,情志不畅会导致脾胃失调,从而加重疾病症状。
在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时,黄虹教授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积极调节孩子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影响疾病的康复。
黄虹教授强调了针灸和中药熏洗疗法的应用。
针灸和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的常用方法,通过刺激穴位和熏洗药物来调理脾胃,清除湿热,缓解病情。
黄虹教授指出,这两种疗法对于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病情较重的患儿。
黄虹教授从脾胃论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的一些经验和见解,强调了调理脾胃、药食同源、情志调摄以及针灸和中药熏洗疗法的重要性。
这些经验和见解对于临床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儿的生活质量。
『麻疹』中药方--麻疹中医疗法大全
『麻疹』中药方--麻疹中医疗法大全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
本病传染性强,多流行于冬春季节。
自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以来,发病年龄推迟,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
目前发病以散发为主,周期流行特征消失,重症麻疹减少,轻型、不典型麻疹增多。
中医因本病疹点高出皮肤,如触麻粒,故名麻疹,属温病范畴。
辨证论治1.顺证(1)疹前期[证候] 从开始发热到出疹3天左右。
热势渐升,咳嗽,流涕,目赤畏光,泪水汪汪。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 宣毒发表汤。
主要药物:升麻、葛根、荆芥、防风、枳壳、薄荷、木通、连翘、牛蒡子、竹叶、前胡、桔梗、甘草。
若高热无汗加浮萍,以助透疹散邪;咽痛明显加马勃、射干,以散风热、清肺利咽;热不高、无汗,冬季患病者可重用荆芥、苏叶、防风辛温解表。
(2)出疹期[证候] 皮疹从见点到透齐3天左右。
发热不退,咳嗽加剧,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头面、胸背、腹部、四肢,最后手掌足底见疹,即为出齐,疹色呈暗红色的斑丘疹。
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解毒,佐以透发。
[方药] 清解透表汤。
主要药物: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升麻、葛根、蝉衣、紫草、西河柳、甘草。
若疹点红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壮热、烦躁、口渴者,加生石膏、山栀、黄连清热泻火;咳嗽甚,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齿衄、鼻衄,加藕节炭、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证候] 从疹点透齐至收没3天左右。
发热渐退,咳嗽减轻,疹点依次渐回。
疹退处皮肤呈糠状脱屑,留有色素沉着。
舌质红,少津,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 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 沙参麦冬汤。
主要药物: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扁豆、甘草。
若余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以清肺退虚热;胃纳不香加山药、谷麦芽、神曲以健脾消食;大便干结加全瓜蒌、火麻仁以润肠通便。
麻疹是古代儿科四大证之一,化毒清表很关键,用这个良方大有奇功
麻疹是古代儿科四大证之一,化毒清表很关键,用这个良方大有奇功古代儿科四大证为“麻、痘、惊、疳”,在疫苗广泛使用之前,千百年来麻疹是儿科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儿科疾病之一,是人类传染病史上的代表性疾病。
先人们为了救治患者可谓呕心沥血、费尽心思,却因为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及医疗水平不足而使得防治效果有一定局限性。
好在疫苗问世,为降低这些传染病的患病率大开方便之门,如今麻疹等病在三四线城市也都十分少见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先人们的经验就可以抛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在疫苗狙击范围以外的地方,这些曾发光发热的理论探索和方药实践或许还能重新大放异彩。
中医理论认为,正邪相争是疾病发病产生临床症状的根本原因,两军对垒硝烟四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令人不适的各种临床表现了,邪盛或正邪俱盛的人群,症状常常会更加明显,若是正虚的人群,常常反应得没那么激烈,但同时“战线”、“战时”会相对更长一些、预后不太理想,中医药的主要目的就是驱邪、扶正以恢复机体的平衡开展生理活动,而驱邪和扶正的方法有很多,要根据邪正的程度来选择。
罹患麻疹的人若是能够把疹发出来,之后其他比如咳嗽、发热、结膜炎、腹泻等其他症状有所缓解,一般来说正气都还是可以和病邪一较高下。
但若是发疹之后还是身热不减,疹肤红肿明显,可以推测出邪热仍然盘踞于身体,没有完全被正气驱逐出去,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正气逐邪而出,而不是冷眼旁观让正气自力更生。
因为自力更生的结果有可能是正气耗损多了,恢复得慢并且后期容易外感他邪再次致病。
这种情况可利用的名方有很多,如消风散、桂葛汤等,化毒清表汤也是个中翘楚。
化毒解表汤在《医宗金鉴》、《痘疹活幼至宝》、《麻科活人全书》等三本医学典籍中均有记载,可见其效,不过方名相同、证机相似、药味略异,《麻科活人全书》中的药味组成为:前胡、葛根、知母、连翘、桔梗、炒牛蒡子各2.1克,木通1.8克,玄参3克,黄连(酒炒)、防风、栀子(炒黑)各0.9克、薄荷、黄芩(酒炒)各1.5克,天花粉、地骨皮各2.4克,淡竹叶3克,生甘草(去皮)0.9克,灯心草50寸。
中西医结合治疗50例小儿麻疹的体会
的独特功能。 6 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 献
[ 灏 珠 1陈 宴 用 内科 学 第 1 0版 北 京 : 民 卫 生 出版 杜 ,9 823 人 19 17
2姜玲 . 广华 ] 武
26 9
( 文编辑: 寄身) 本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5 0例/ J 麻 疹 的体 会 JL ,
维普资讯
1O 3
《 职业 与 健 厦 》 20 年 2 第 l 第 2 o2 _ 月 8卷
O C P TO N E L H V ll o2 b ,02 C U A IN A DH A T o 8N m 20 杜 区 常 见 健 康 问题 第 1 版 华 夏 出版 杜 ,0025 20 9
31 疹 前 期
畏寒 发 热 , 嗽 喷 嚏 , 寒 流 涕 . 咳 鼻 目红 多 泪 , 疲 神
纳 差 。可 见 麻 疹 粘膜 斑 。舌 红 , 薄 黄 或 薄 白 , 浮 数 。 病 机 为 苔 脉
麻毒 犯于肺 卫。治宜 辛凉 宣肺 , 透疹 解 毒 , 方用 宣毒发 表汤 加
减 。 药物 组 成 是 银 花 、 翘 , 芥 、 蒡 子 、 衣 、 荷 , 叶 、 连 荆 牛 蝉 薄 桑 防
3 辨 证 施 治
53 麻疹透齐则里无余 邪 身热 自清 。麻疹 透发 先 于头面, . 后
胸 背 及 四肢 , 至足 心 即 为 出齐 。麻 疹 应 色 泽 红 润 . 明气 血 充 透 表 沛, 正能 透 邪 。麻 疹 初 起 , 多有 高热 , 疗 宜 轻 清 宣 透 使 出 微 汗 . 治 有 汗 则 腠 理 疏 橙 , 于 疹 邪 外 达 。麻 疹 初 期 轻 度 咳 嗽 , 为咳 嗽 利 因 可 使 肺气 疏通 , 毛窍 开 泄 , 达 气 机 . 利 麻 疹 的 透 出 。故 古 人 畅 有 有 “ 疹 初 热 未 出之 先 , 喜 咳 嗽 . 咳 则 为顺 因此 . 度 咳 嗽 麻 最 多 ” 轻 不 宜用 药 止 咳 , 即使 在 出 疹 期 古 人 叉 云 疹 不 忌 泻 . 需 崭 麻 然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一、组成升麻(3克)、干葛细锉(3克)、芍药(6克)、甘草锉,炙(3克)各等分。
二、歌括1.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2.宣毒发表汤宣毒发表升葛翘,杏桔荆防枳薄草;前胡木通牛蒡竹,催疹现点此方饶。
三、功用解肌透疹。
四、主治麻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身热头痛。
五、方解本方原治痘疹,今多用于麻疹初起。
因麻疹由肺胃蕴热,又感时行之气而发,以外透为顺。
若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必开其肌腠,疏其皮毛,助疹外透,邪有出路,自然热退病除。
本方用升麻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阳,解毒透疹,是为君药。
葛根轻扬发散,开腠理以发汗,升津液以除热,是为臣药。
芍药和营泄热,甘草益气解毒,并为佐药,助升麻、葛根透疹,解毒清热。
且芍药与甘草相合,能养阴和中,使汗出疹透而不伤气阴,所以宜于麻疹初起,疹尚未发,或虽发不能畅透者。
若疹点透达顺畅者禁用。
六、附方及方论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升麻(3克)、葛根(3克)、前胡(3克)、杏仁(6克)、桔梗(3克)、枳壳(3克)、荆芥(3克)、防风(3克)、薄荷叶(3克)、木通(3克)、连翘(5克)、牛蒡子炒(5克)、淡竹叶(2克)、生甘草(2克)水煎服。
功用:解表透疹,止咳利咽。
主治:麻疹初起,欲出不出。
本方由升麻葛根汤去芍药加味而成。
方中荆、防、牛、薄,解肌清热,助升麻、葛根透疹除热,枳、桔、杏、前,理肺祛痰,畅肺气止咳;连翘清泄上焦之热,木通导热下行,竹叶清热除烦,甘草解毒和中。
减去芍药是恐凉血敛阴而碍透疹。
所以本方比升麻葛根汤宣肺开表,清热解毒之功更强,治麻疹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烦渴尿赤者尤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讨 论
1 . 1 一 般资料 2 0 1 1 年 4月一 l 2 月, 我院收治的小儿麻疹患者 2 2 例, 其 中男 性患者 l 3 例 ,女性患者 9 例 ,年龄最小 者 6 个 月 ,年龄最大者 7 岁 ,患者平均
年龄 5 岁。
1 . 2方法 辨证 治疗 : ( 1 ) 麻 毒郁 表 : [ 主证】 发热 咳嗽 ,喷嚏流涕 , 畏 光羞明 , 泪水汪 汪,稍烦 口渴 , 饮食 如常 , 大便溏软 。口腔两颊 黏膜 可见麻疹黏膜斑。舌 苔薄 黄 ,脉浮数[ 2 ]。 法J 辛 凉透表 ,清宣肺卫 。C 处方】 宣毒发 表汤( 《 痘疹
参 考 文 献 【 1 ] 陶冬梅. 中医论治不 同年龄 段患者面部色斑的疗效观察[ J ] . 浙江 中医药大 学 学报, 2 0 1 1 , 3 5 ( 4 ) : 5 3 5 — 5 3 6 . [ 2 】 沈丹丹, 喻 治达, 王万春. 经络理论及针 灸治疗黄 褐斑研 究进 展m. 现代诊断与 治疗, 2 0 1 4 , 2 5 ( 1 4 ) : 3 1 7 9 — 3 1 8 1 . 【 3 ] 吴艳, 黄蜀, 童朋. 耳尖放血配合 局部 围刺 治疗气滞血瘀 型黄褐斑 6 6 例明. 中医
仁端 录》) 加减 升麻 6 g ,葛根 1 o g , 荆芥 l O g ,薄荷 3 g 循 下) ,牛莠子 l O g ,桔梗
3 g ,竹叶 l O g ,甘草 3 g ,防风 6 g ,前胡 l g 。( o 2 )风寒郁表 : 口 台 法】辛温解表 , 透邪外 出。[ 处方】荆防败毒散( 《 摄生众妙方 》加减 ,荆芥 l O g ,防风 l g,柴胡 O 6 g ,枳壳 6 g ,前胡 l O g ,桔梗 6 g ,薄荷 3 —6 g 下) ,杏仁 l g,甘草 3 O g 。( 3 )出 疹期 :热炽肺 胃: 【 治法】清热解毒透疹 。【 处方] 清解透表 汤( 经验方) 加减 ,银 花 l O g ,连翘 l O g ,桑叶 l O g ,菊花 l O g ,西河柳 l O g ,蝉衣 3 g ,牛蒡子 l o g ,紫 草 l g ,升麻 6 o g ,葛根 1 0 g ,浮萍 1 0 g 。( 4 ) 疹 回期 : 肺 胃阴伤 :[ 主证 】 麻疹 出 齐 ,皮疹依 次按序收没 ,皮肤呈糠麸样脱屑 ,伴有棕褐色色素沉着 。发热渐退 , 咳嗽减 轻, 口 燥 咽干 ,食纳不振 。舌红少津 ,苔薄而干 ,脉细软或细数 。【 治法] 养肺 益 胃。【 处方】 沙参麦冬 汤( 《 温病 条辨 》) 加减 ,沙参 l g,麦 冬 l o O s ,玉竹 l g ,桑 白皮 l o O s ,扁豆 l O s ,天花粉 l O s ,芦根 1 5 — 3 g ,杏仁 1 o 5 g ,桔梗 6 g , 甘草 3 g ,炙枇杷叶 6 一l g。 O 1 . 3 统计分 析 利用 s p s s l 9 . 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 ,临床所有计量资料 均用 t 检验, 数据资料用均值 与标 准差方 式表示 , 对 比分析数据 , 结果显示 p < O . 5, 0 表示差 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 2 例患者经 中医治疗后显 效 1 7 例, 有效 2 例, 无效 3 例。 对 比分析 患者 临床药物 治疗 前后临床症状的对比评估 ,评估分值满分 5 0 分 ,评估计划采 用我 院 自 行拟 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分析 , 中医辨证论治疗麻毒郁表前患者发热 咳 嗽 评估 分为 3 5 . 7 5 — 3 . 7 5 ,中医辨 证论 治疗麻 毒郁 表后 患者发 热 咳嗽评估 分为 2 2 . 7 5 — 2 . 7 5 ,中医辨证论 治疗 麻毒郁 表后患者发热咳嗽评估分 明显低于治疗前 , p < O . 0 5 , 表示差异有意义 。中医辨证论治疗风寒郁表证前患者神情烦躁评估分为 3 6 . 8 5 — 4 . 5 5 ,中医辨证论 治疗风寒郁 表证后患者神情烦躁评估分为 2 6 . 8 5 — 2 . 5 5 , 中医辨证论治疗 风寒郁表证后患者神情烦躁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 p < O . 0 5 , 表 示差异有 统计 意义.
家庭心理医生
2 0 1 5 年 6月第 6 期
表 1两组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比较
F a mi l Y ps y ch oI o gi c aI d o c t or
中医 中药
对身体健康 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面部色斑作 为I 临 床 常见疾病之一 , 近年来受到 了 社会及人们 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 , 关于面部色斑治疗 的研究成为 了一个重要
外治杂 志, 2 0 1 0 , 1 9 ( 3 ) : 1 1 .
中医药 方 治 疗 小 儿 麻 疹 的辩 证 方 法 分 析
陈淑 梅
( 黑龙江省 巴彦县 中医院 1 5 1 8 0 0 )
摘要 :目的:探讨 中医药方治疗小儿麻 疹的辩证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取 2 0 1 1 年 4月一 1 2月,我 院收 治பைடு நூலகம்小儿麻疹 患者 2 2倒,针 对临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 果2 2 例 患者经 中医治疗后显效 l 7 例 ,有效 2 例 ,无效 3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药物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对 比评估 ,中医辨证论治疗麻毒郁表后患者发热咳嗽评估分 明显低 于治疗前 ,p < O . 0 5 ,表示差异有 意义。中医辨证论治疗风寒郁表证后 患者神 情烦躁评估 分明显低 于治疗前 , p < O . 0 5 , 表 示差异 有统计意义。结论 :中医疗法通过 从麻毒郁表 、风寒郁表 等引起 的病症采取有效的 中药治疗 ,在 出疹期 与回疹期采取 不同的治疗方法 ,从根 本治疗小儿麻疹有显著 疗效 ,有 效缓 解患者的临床 症状 ,临
的研究课 题。 中药作为我 国的中药文化遗产 , 近年来在I 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并 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中药治疗的优点有 : 安全 , 中药的毒副作用小 、 中药治疗能达到标本兼治 的效果 、 对 胃肠道损伤小 、 对肝 肾刺 激小等。为探讨 治 疗 面部色斑的的 良好方法 , 本研究选取 了 2 0 1 2 年l O 月至2 0 1 3 年1 0月我院门诊 收治的 7 0例面部色斑患者作 为研 究对象 ,分别对其采用 口服维生素 C 、维生 素 E 并 外用维生素 E治疗及采用 中医论证治疗 , 结果发现 : 采用 中医论证 治疗组 患 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 中医论证治疗面部色斑具有 良好效果 。 本 研究 为面 部色斑的临床治疗提供 了理论依据 。
3讨论
在l 临 床上, 面部色斑是 常见的疾病 之一 , 是 已婚女性 的好 发疾 病和常见疾病。 面部色斑 是以发生于面部的对称性褐色色素斑为主要特征 的疾病 , 该病多见于分 娩后 、 人工流产的女性及孕妇 。 现代 医学认 为面部色斑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雌 激素代谢 失调相关 ,而且与服用激素类药物 ( 如避孕药 ) 、某些慢性疾病如盆腔 炎症 、 月 经不调、 肝病 等相关。而中医则认为面部色斑与人体 的脏腑气血功能失 调关 系密切 ,对面部色斑的辩证大多为与 阴亏血燥 、肝郁气滞 、脾肾不足有关。 中医认 为面部色斑的病 因机制为肝郁气滞 ,血行 不畅 , 阻于络脉或后天失调, 气 血 虚衰 ,不能上荣于面【 3 】 。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人们 的健 康意识 不断提高 ,
床值得推广应 用。 关键词 小儿麻疹 ;中医:辨证 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 2 7 2 . 2 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0 2( 2 0 1 5 )0 6 — 0 4 1 3 - 们
麻疹是一 种 由麻疹病毒 经呼吸道传播 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一年 四季均 可发 病, 尤 以冬 春季节发病 者居多。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 青少年亦有 发生。患后可 获终身免疫 。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 , 通 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1 ] 。 选取 2 0 1 1 年 4月一 1 2月 ,我院收治的小儿麻疹患者 2 2 例 ,总结临床中医药方治疗资料分